加强铁路警察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加强铁路警察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一、关于加强铁路警察文化建设途径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灿强,龙文军[1](2020)在《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对延续中华文明火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当前,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农耕文化遗产呈加速消亡态势,生存环境恶化导致传承危机,保护制度未成体系,传承途径缺乏创新。新时代,要切实转变观念和思路,让农耕文化遗产"活"起来,彰显其时代价值。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农耕文化遗产,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做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兰旭凌[2](2020)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生命历程与整合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基于中国上海市苏州河和美国西雅图市杜瓦米什河的治理案例比较,发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呈现出明显的生命运动特征,亟待一个整体理论对治理元素加以整合,进而对治理实践做出更具针对性的解释、分析和指导。引入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框架后,在时空硬约束、治理主导力、组织聚合网、发展标准轴的原理指导下,对当代中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出五项整合策略:完善规划法治体系,实现目标整合;加强政府控制聚力,实现组织整合;构建多元协同网络,实现功能整合;统筹管理资源分配,实现路径整合;注重创新循序而进,实现技术整合,增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可持续性。

张金红[3](2019)在《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保护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立足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宁夏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现阶段宁夏农村地区为了获得短期经济利益,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呈现出农业生产污染、工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叠加的态势,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形势相当严峻,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宁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宁夏农村地区当前出现的生态问题,必须采取具体措施,推行和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尽早建成美丽乡村。针对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第一部分从阐述概念和宁夏具体实际出发,并结合十九大报告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阐述了宁夏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从农业种植方面、规模养殖方面、工业企业方面、农村生活方面及其他生态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宁夏农村地区主要面临的生态困境。第三部分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从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服务三方面加强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第四部分从提高涉农群体的环保素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大力建设农村环保公共设施、理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在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采取的保障措施,以此来推动宁夏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周强[4](2019)在《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息息相关,对于实现农产品价值、促进“三农”建设、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总量不足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产品流通效率始终没能得到明显提升,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持续存在,已成为制约农产品流通的核心问题。加强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改革经验和教训,借鉴国际经验,加深理论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效率提升路径,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迅速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对于深化改革、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流通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等,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在梳理和总结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总体状况与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审视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的问题和原因。从实证研究的视角,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近年来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定量测算与分析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构建、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内部要素构成和外部政策保障两个视角,提出了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选择。本文共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的现实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界定农产品流通相关概念,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三章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主要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视角,以历史的、系统的观点,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现实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系统梳理,既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和前瞻性的宏观视野,又深入到农产品流通产业内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成就与特点,探讨了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第四章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审视,全面审视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偏低的外部表征和原因,分析了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细化和实证流通效率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五章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主要从实证研究的视角,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构建、回归分析和实证研究。第六章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经验及启示,从比较研究视角,探究了发达国家或地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了借鉴。第七章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研究,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特别针对实证分析的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主要因素,阐明了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基本原则,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农产品流通体系及其内部要素等多角度,系统性地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第八章政策建议,从外部政策保障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具体建议。第九章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需进一步探讨的两个问题。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有:一是观点创新。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内涵、外延、理论及外部表征等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探讨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阐释了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基础性因素、关键性因素、先导性因素、保障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制度性因素,从研究领域和内容上解决了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系统性不足、理论支撑有限等问题。二是方法创新。利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7-2017年的相关数据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定量测算与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响农产品流通量和流通效率的各类要素,在需求和供给因素的确定和选择上是本文对以往文献的突破。三是政策创新。在定量分析并构建模型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研究,既包括中观层面主体客体及子系统建设等具体内容,又有宏观层面的趋势展望和政策建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模式,其中部分路径和政策建议已经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巨志宁[5](2018)在《提升铁路公安民警职业素质能力的路径》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给铁路公安民警提出了新挑战。因此,应正确看待当前铁路公安民警职业素质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提升铁路公安民警职业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铁路公安民警职业素质能力建设存在

李子龙[6](2017)在《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构成要素与提升机制》文中认为伴随国家间竞争的加剧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共服务面临的环境挑战越来越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解决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也成为了海关谋求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海关以“服务型”海关为目标,强调“把好国门”、“做好服务”,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不断适应管理相对人的服务需求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动,积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但由于科层制固有的缺陷以及部门本位思想的残存,海关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中仍然存在有对环境敏感度不高、对管理相对人需求回应迟缓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海关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当中可以借鉴动态能力理论,从动态能力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索影响海关公共服务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修订静态服务能力的组织惯例和过程的建设路径。本文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引入动态能力视角,定义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概念,对该能力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能力的构成要素——感知、学习、协调和重置的能力,并基于能力的构成要素应用案例研究了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更新修订的演进历程,探讨并揭示了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能力分析体系,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海关公共服务能力适应环境的更新和修订过程,在更新和修订的过程中,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的形成机制——动力、学习、回应机制得以显现。针对这三项机制,笔者提出了完善风险管理、顺畅组织沟通、构建组织柔性等能力提升路径。

唐武[7](2016)在《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扞卫者的职责使命。”此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可见,道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具有行政性;又是国家司法机关的职能部门,侦查刑事案件,行使国家的司法权,具有司法性,因此,公安机关具有双重性质,行政与司法性相结合。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执法形象的优劣都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政府部门的评价。针对近年来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不和谐,冲突不断的现实状况,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意义重大。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1章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第2章阐述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界定内涵、特征及研究价值。第3章阐述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为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做好前提铺垫。第4章阐述国外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借鉴,通过研究英国、美国、法国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功典范,为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第5章重点阐述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通过完善职业道德法律、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优化职业道德环境、创新职业道德机制,提出对策,解决问题。

吕向公[8](2012)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对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及城市和县域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了摆脱生存困境,整体发展进入良性通道,其面对的问题和目标也发生着转换,公司治理的形式和实质也因此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其它先进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相对薄弱,这是造成其竞争力不足、运营不稳健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在银行体系竞争进入更高层次的局面下显得尤为迫切。“优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科学研究工具,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在既定目标的指导下,从众多的策略、手段中寻找最佳。因此,本文以解决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现代管理理论为依托,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出发,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改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优化手段进行了筛选。通过专家调查和AHP模型筛选的方法获得了优化公司治理的主要手段,即:股权结构优化、合并重组、薪酬激励机制优化、流程再造、改善外部治理等与城市商业银行现状结合较为紧密的优化策略。对这些优化策略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鉴于内部治理在公司治理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将内部治理手段各分一章进行分析,将外部治理手段合并为一章进行论述。全文共分十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一系列危机使得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尚不完善,亟待改进,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背景。本文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实证的角度,理出在当前发展背景下,优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手段。第二章,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础理论。本章探究了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有的基本目标、中外学者分析和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为之后的章节提供理论支撑。并对股权结构、合并重组、激励机制、流程再造、外部治理等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困境。本章以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为开端,探讨了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的现状,从而探究城市商业银行问题形成的制度性因素和历史渊源,为其后章节打下基础。本章属于本文“提出问题”的环节。第四章,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问题分析。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所示,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的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解决方案也很多,但是本文认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方案的可行性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不高。基于“优化”的主题思想,应选择性地进行重点研究。故本章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使用AHP模型筛选出了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解决可行性较高、解决迫切性较强、解决效果较为显着的公司治理优化手段。进而从筛选出的股权结构、合并重组、激励机制、流程管理以及外部治理机制等在内的重点制度安排分析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章属于本文“分析问题”的纲领性环节,其后章节属于对筛选出的各优化手段的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环节。第五章,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优化。本章对城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进行了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过高的城市商业银行效率较低且风险较高,但股权较分散的城市商业银行股东回报率相对略低。而且不同所有权性质的股东治理行为不同,均各有其利弊。第六章,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本章对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效应进行了基于DEA模型的横向行业内分析和纵向的历史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重组后的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大幅降低,但合并重组会导致其成本升高,且存在分支机构效率提高程度不一致的问题。结合分析和实际问题,本章设计了合并重组的利益相关者权益评估模式。第七章,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优化。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在薪酬激励机制建设方面的相对落后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突出和发展动力不足,主要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业绩与薪酬关联度不高,结合这一状况,本章设计了适合于城市商业银行的EVA薪酬激励机制。第八章,城市商业银行流程再造。随着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迅速扩张,管理层级增加和信息传递链条加长,导致低效和风险易发环节增多,原有风险管理流程也存在漏洞。本章结合目前城市商业银流程存在的问题,引入了适合于城市商业银行的流程银行模式。第九章,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优化。由于目前理论界对于外部治理各因素的效用存在争议,且没有可作借鉴的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的研究,因此本文针对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效应进行了基于典型分析模型和市场化指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状况与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与政府的干预程度相关性较高。第十章,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的政策建议与对策。本章在前述章节对重点问题的优化基础上,在政策层面对其公司治理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确保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应促进银行董事会审慎尽职履行公司治理职责、促进董事会转型,达到同时为包括社会在内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保障的效果。

佟银霞[9](2011)在《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研究》文中认为吉林市自1673年建城以来,就一直是吉林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其作为吉林地区省会级城市长达281年之久。1881年吉林机器局的创办,揭开了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序幕。在以近代商贸发展和交通进步为核心动力的推动下,吉林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间歇性发展,其城市功能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由单一的军事政治城市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多元性城市的转型,区域交通枢纽以及商贸、教育文化中心地位得以确立,城市人口的异质性不断增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市民社会生活越来越凸显近代化特征。但其城市发展道路却艰难崎岖。从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开始,东北三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向中东铁路沿线转移,哈尔滨和长春迅速崛起,城市空间规模、区首位度以及商贸发展与区域中心地位逐步赶上并超越吉林市。至民国初年,与后起的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相比,吉林市城市相对性衰落更为明显。但吉林市没有像近代其他衰落型城市一样一蹶不振,经过民国前半期吉林市城市的重振以及伪满时期吉林市城市的发展,吉林市继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吉林区域首位中心城市地位,并以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模式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因此,探讨吉林市近代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梳理其独特的发展脉络,知古鉴今,对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及今日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吉林市的自然地理条件,追溯吉林市历史的演进。优越的地理历史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吉林市在清初逐步由边防城镇发展为“七镇之首”和区域商贸中心。第二章主要阐述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发起。时间跨度从1881年吉林机器局开办到1905年东北“新政”。1881年吉林机器局的开办揭开了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序幕,吉林市开始由清初的区域贸易中心发展为近代工业生产中心。随着松花江航运业的渐次发展,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商业社区街巷。城市空间由古城向外拓展,东西部城区初步形成,功能区域分化。但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地属吉林省的哈尔滨和长春迅速崛起,城市空间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达到或超越省会吉林市。吉林市由于不在中东铁路通过的东北腹地的铁路干线上,中心城市地位旁落,经济腹地范围缩小,“七镇之首”的地位不复存在。第三章主要论述清末“新政”时期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发展。时间跨度从1906年到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末“新政”改革大大加快了吉林市城市近代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城市管理机构朝着司法与行政分开的趋势发展,出现了诸如警察和城市自治组织等管理机构,城市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近代社会团体和城市精英群的形成开启了大众参与政治的先河。与此同时,吉长铁路的建成和通车进一步拓展了吉林市与外界的联系,吉林市再次成为东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新政”改革也使吉林市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文化开始广泛传播,城市市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初变。第四章主要论述民国前半期吉林市城市的相对性衰落与重振。时间跨度从1912年到1930年。由于近代交通起步较晚、政局动荡,再加上1911年“火烧船厂”灾难性的打击以及日本经济政治势力增长等因素影响,使吉林市在中东铁路通车后衰落态势进一步凸显,与后起的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相比,相对性衰落更为明显。但吉林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广阔的经济腹地,这是吉林市没有像近代其他衰落型城市一样一蹶不振,而能够继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吉林区域首位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1920年代近代城市政府的组建,全方位、多层次近代交通的完善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办,吉林市城市发展又进入重振阶段,城市规模扩大,区域政治、经济、交通功能进一步强化,进而发展为近代东北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发育较为完善的典型城市。第五章主要探讨伪满时期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畸形发展。时间跨度从1931年到1945年抗战结束。伪满统治时期,吉林市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区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也随之展开。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日本殖民统治的基础上,表现为重工业的畸形发展,民族工商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行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使吉林市原有的教育文化受到严重打击和摧残,城市社会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结语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吉林市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即由单一的军事政治城市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多元性城市的转型;以近代商贸发展和交通进步为核心动力;城市近代化与殖民地化复线交叉演进;呈间歇性发展的特征。

雷达[10](2010)在《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人民警察工作的本质较好,职业道德的主流方向正确,是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经过长期斗争实践的洗礼,广大人民警察政治上更加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严峻考验。广大人民警察始终牢记并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赢得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肯定和称赞。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而新时期的到来又要求全社会观念的更新,在新的道德观跟不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有些民警经不起考验,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作为个人资源随意使用,在价值取向上趋于功利化,忽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视党纪政令,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忘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职业道德要求。所以,现阶段完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本研究以1994年公安部颁布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为依据,找出当前我国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约束机制不健全;人民警察队伍中个别人特权思想严重;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监管不力等。并进一步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良性机制、对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以及思想政治监管工作不到位几方面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从原则定位、意识培养和健全体制的角度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一、明确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原则;二、加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三、建立健全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总之,警察职业是一个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承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责任的特殊职业,因此对我国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关于加强铁路警察文化建设途径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加强铁路警察文化建设途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耕文化遗产的现实载体与保护进展
    (一)农耕文化遗产及其现实载体
    (二)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现状
二、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社会经济转型中农耕文化遗产呈现加速消亡
    (二)生存环境变化中农耕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
    (三)现有管理体系中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充分
    (四)传统传承路径上农耕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办法不多
三、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一)要用历史的眼光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农耕文化遗产
    (二)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三)要以发展的思维加大和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与方式
    (四)要以活态的路径做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2)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生命历程与整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研究亟待整体性的理论指导
    (一)国内学术观点
        1.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2.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需要系统管理的支撑,形成完备的管理闭环
        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既要激发内在动力、又要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
        4.工程技术创新应当成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一招”
    (二)国外学术观点
        1.协同共治是主流治理理念
        2.公私合作是基本政策路径
        3.城市特质是重要决策考量
        4.可持续性是主要目标追寻
    (三)基于文献特征的问题提出
二、国内外典型案例比较
    (一)中国上海市苏州河的治理
    (二)美国西雅图市杜瓦米什河的治理
    (三)两种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1.战略层次性
        2.要素集成性
        3.结构开放性
        4.效果可持续性
三、一个分析框架:治理的生命历程
    (一)“具体时空”原理:治理需要动力源泉
    (二)“主观能动”原理:治理需要强力控制
    (三)“系统联系”原理:治理需要制度联系
    (四)“标准时间”原理:治理需要有序累积
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整合策略建议
    (一)完善规划法治体系,实现目标整合
    (二)加强政府控制聚力,实现组织整合
    (三)构建多元协同网络,实现功能整合
    (四)统筹管理资源分配,实现路径整合
    (五)注重创新循序而进,实现技术整合
五、结论与讨论

(3)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宁夏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农村生态文明概述
        (一) 生态
        (二) 生态文明
        (三) 农村生态文明
        (四) 农村生态文明的特征
    二、宁夏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 宁夏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 宁夏是黄河流域的重点区域
        (三) 宁夏容易成为沙尘暴的“策源地”
        (四) 宁夏是我国连片绿洲农业基地
    三、生态文明是宁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 农业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高
        (二) 生态恶化影响农业的永续发展
        (三)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
        (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四、生态文明是广大农民获得的重要福祉
        (一) 良好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 保护生态环境是对农民的高度负责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宁夏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一) 生态文明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
        (二) 生态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三) 生态文明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基础
        (四) 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宁夏的抓手
第二章 宁夏农村地区面临的生态困境
    一、农业种植方面
        (一) 过量使用化肥
        (二) 农药喷撒超标
        (三) 农用地膜残留
        (四) 地下水超采
    二、规模养殖方面
        (一) 畜禽粪便排放
        (二) 抗生药品滥用
        (三) 死尸处理不当
    三、工业企业方面
        (一) 乡镇企业污染
        (二) 城市垃圾下乡
        (三) 夕阳产业外溢
        (四) 农产品重金属超标
    四、农村生活方面
        (一) 生活废水
        (二) 餐饮厨余
        (三) 秸秆焚烧
        (四) 机动车尾气
        (五) 快递包装
    五、其他生态问题
        (一) 水土流失
        (二) 植被减少
        (三) 乱采滥挖
        (四) 水资源短缺
        (五) 动植物灭绝
第三章 加强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一)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二) 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
        (三) 推进有机肥代替化肥
        (四) 实施种植业节水工程
        (五) 开展农村新能源行动
    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一) 完善休养休耕制度
        (二) 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
        (三) 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
        (四) 实施生物多样化工程
        (五) 遏制耕地和草原退化
    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服务
        (一) 开发森林草原旅游
        (二) 积极发展观光农业
        (三) 培育健康养生基地
        (四) 开展民宿养老项目
        (五) 发展乡村其他产业
第四章 完善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涉农群体的环保素质
        (一) 养成正确对待自然的理念
        (二) 培育生态意识和节约意识
        (三) 树立“生态中心论”观念
        (四) 改变唯GDP主义的片面思维
        (五) 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二、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一) 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
        (二) 推行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制度
        (三) 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 建立森林碳汇市场化补偿制度
        (五) 完善重点水域禁捕补偿机制
    三、构建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 建立服务生态环保的科技机构
        (二) 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
        (三)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环保产品
    四、大力建设农村环保公共设施
        (一) 污水净化设施
        (二) 垃圾处理设施
        (三) 集中供暖设施
        (四) 粪便利用设施
        (五) 废弃物转化设施
    五、理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机制
        (一) 消除政府机构“九龙治水”现象
        (二)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 利用法律手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四) 支持个人进行生态公益诉讼
        (五) 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能
        (六)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4)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效率偏低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核心问题
        1.1.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系统分析法
        1.4.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流通
        2.1.2 农产品流通
        2.1.3 农产品流通效率
        2.1.4 农产品流通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流通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研究
        2.3.2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2.3.3 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2.3.4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研究
        2.3.5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
        2.3.6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前
        3.1.2 改革开放后
    3.2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特点
        3.2.1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规模情况
        3.2.2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布局情况
        3.2.3 农产品流通主体情况
        3.2.4 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情况及特点
        3.2.5 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情况和特点
        3.2.6 农产品流通支撑体系发展状况及特点
    3.3 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新趋势
        3.3.1 数字流通
        3.3.2 绿色流通
        3.3.3 集约流通
        3.3.4 开放流通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审视
    4.1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的外部表征
        4.1.1 结构性“卖难”频繁发生
        4.1.2 零售终端性“买难”“买贵”
        4.1.3 市场价格周期性和异常性波动
        4.1.4 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严重
    4.2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低主要原因分析
        4.2.1 流通主体方面
        4.2.2 基础设施方面
        4.2.3 渠道体系方面
        4.2.4 技术水平方面
        4.2.5 流通环境方面
    4.3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4.3.1 流通市场网络的影响
        4.3.2 企业组织化水平的影响
        4.3.3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影响
        4.3.4 设施技术水平的影响
        4.3.5 电子信息化水平的影响
        4.3.6 流通政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评价方法
    5.2 模型设定
    5.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4 测算结果分析
    5.5 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5.1 面板数据相关理论
        5.5.2 模型构建
        5.5.3 模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经验及启示
    6.1 日本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6.1.1 发展现状概述
        6.1.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6.2 台湾地区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6.2.1 发展现状概述
        6.2.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6.3 美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6.3.1 发展现状概述
        6.3.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6.4 德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与经验
        6.4.1 发展现状概述
        6.4.2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做法
    6.5 发达国家或地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启示
        6.5.1 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6.5.2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6.5.3 与现代物流业结合实现批发市场的升级转型
        6.5.4 推广公开拍卖的现代销售方式
        6.5.5 重视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价值增值
        6.5.6 政府对农产品流通支持力度大
    6.6 本章小结
7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路径研究
    7.1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基本原则
        7.1.1 服务生产,满足生活,注重流通引领性
        7.1.2 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强化系统协调性
        7.1.3 完善功能,健全机制,保障社会公益性
        7.1.4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两手”协同性
    7.2 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路径
        7.2.1 强化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支撑作用
        7.2.2 提升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水平
        7.2.3 建立健全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7.2.4 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
    7.3 本章小结
8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政策建议
    8.1 提升对农产品流通的观念认识
    8.2 完善农产品流通效率管理体制
    8.3 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8.4 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B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提升铁路公安民警职业素质能力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铁路公安民警职业素质能力建设存在的短板
加强铁路公安民警职业素质能力建设的途径

(6)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构成要素与提升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二、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与演进历程
    (一) 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
    (二) 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的演进历程
三、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的提升机制
    (一) 动力机制
    (二) 学习机制
    (三) 回应机制
四、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的提升路径:动力机制视角
    (一) 完善风险管理
    (二) 强化科技应用
    (三) 顺畅组织沟通
五、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的提升路径:学习机制视角
    (一) 建设学习型海关
    (二)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六、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的提升路径:回应机制视角
    (一) 鼓励公民参与
    (二) 构建组织柔性
    (三) 应用绩效评估
七、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
    2.1 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内涵和特征
        2.1.1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内涵
        2.1.2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特征
    2.2 中国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价值
        2.2.1 提高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素质
        2.2.2 塑造服务型政府良好形象
        2.2.3 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
第3章 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3.1.1 创立与探索阶段
        3.1.2 破坏与停滞阶段
        3.1.3 恢复与发展阶段
        3.1.4 加强与完善阶段
        3.1.5 改革与创新阶段
    3.2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职业责任淡薄自我中心严重
        3.2.2 特权思想严重公仆意识淡化
        3.2.3 拜金思想膨胀执法能力不强
    3.3 中国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3.3.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3.3.2 思想教育相对滞后
        3.3.3 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
        3.3.4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4章 国外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4.1.1 英国警察职业道德培训建设的成功经验
        4.1.2 美国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成功经验
        4.1.3 韩国警察职业道德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
    4.2 国外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4.2.1 完善法律法规
        4.2.2 严格招录制度
        4.2.3 加大培训力度
        4.2.4 保障正当权益
第5章 加强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5.1 完善职业道德法律
        5.1.1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
        5.1.2 人民警察职业法律
    5.2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5.2.1 思想素质
        5.2.2 道德素质
        5.2.3 心理素质
        5.2.4 身体素质
        5.2.5 执法素质
    5.3 优化职业道德环境
        5.3.1 优化经济环境
        5.3.2 优化政治环境
        5.3.3 优化文化环境
        5.3.4 优化社会环境
        5.3.5 优化法治环境
    5.4 创立职业道德机制
        5.4.1 创立领导管理机制
        5.4.2 创立学习教育机制
        5.4.3 创立奖励惩罚机制
        5.4.4 创立监督制约机制
        5.4.5 创立法制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基础理论
    2.1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涵
    2.2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理论
        2.2.1 股权结构理论
        2.2.2 合并重组理论
        2.2.3 薪酬激励理论
        2.2.4 流程再造理论
    2.3 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理论
        2.3.1 银行监管理论
        2.3.2 信息披露理论
        2.3.3 市场环境理论
        2.3.4 法制环境理论
第三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困境
    3.1 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
    3.2 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成绩
    3.3 城市商业银行运营中存在问题与困境
第四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问题分析
    4.1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4.1.1 股权结构层面
        4.1.2 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者层面
        4.1.3 制度和程序层面
        4.1.4 外部环境层面
    4.2 基于 AHP 模型的公司治理优化手段选择模型
        4.2.1 目标层的确定
        4.2.2 准则层的确定
        4.2.3 措施层的确定
        4.2.4 递阶层次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优化
    5.1 股权结构优化的目标
        5.1.1 股权集中度应具有适度性
        5.1.2 产权结构清晰且股东之间相互制衡
    5.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效应分析
        5.2.1 因子分析评价模型的建立
        5.2.2 实证检验
    5.3 城市商业银行引入民间资本的效应分析
        5.3.1 引入民间资本的正面效应
        5.3.2 引入民间资本的负面效应
    5.4 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境外资本的效应分析
        5.4.1 引入境外资本的正面效应
        5.4.2 引入境外资本的负面效应
    5.5 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优化的方案——构建三方股权制衡模式
第六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
    6.1 基于 DEA 模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效应横向分析
        6.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6.1.2 评价指标的确立
        6.1.3 模型的构建
    6.2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效应的纵向实例分析
        6.2.1 与合并前整体经营状况比较
        6.2.2 与发展程度类似的机构比较
        6.2.3 分支机构合并前后经营情况比较
    6.3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效应分析的启示
        6.3.1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正面效应
        6.3.2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负面效应
    6.4 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优化方案——构建利益相关者权益评估模式
第七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优化
    7.1 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现状
    7.2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城市商业银行激励机制效用分析
    7.3 城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优化的方案——引入 EVA 绩效考核模式
第八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流程再造
    8.1 城市商业银行流程优化的方案——引入流程银行模式
    8.2 城市商业银行流程银行的实施模式分析与设计
        8.2.1 流程银行的实施模式分析
        8.2.2 城市商业银行流程银行模式设计
第九章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优化
    9.1 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的效用机制
        9.1.1 市场约束
        9.1.2 行业监管
        9.1.3 法律规范
        9.1.4 政府干预
    9.2 基于典型分析模型和市场化指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效应分析
    9.3 市场环境、监管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优化方案
第十章 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10.1 促进董事会、监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职能
    10.2 从战略和内部控制的高度提升科技水平
    10.3 改进信息披露机制,提高治理透明度
    10.4 强化社会责任承担机制,维护公共利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吉林市城市史整体研究概况
        (二) 吉林市城市史专题研究概况
        (三) 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研究方法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吉林市城市近代化开启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吉林市的自然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一、吉林市的自然地理概况
        二、吉林市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边外“七镇之首”与区域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一、边外“七镇之首”地位的确立
        二、区域贸易中心的确立
第二章 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发轫(1881—1905)
    第一节 吉林机器局——城市近代化的开端
        一、机器局选址于吉林市的原因
        二、吉林机器局的筹建及其影响
    第二节 水上运输业的渐次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一、松花江航运与城市经济的活跃
        二、具有区域特色商业社区街巷的形成
    第三节 火磨的兴起与煤炭资源的开发
        一、火磨的兴起
        二、煤炭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东西部城区的拓展与城市功能区域的分化
        一、东西部城区的拓展
        二、分化型城市功能区的初步形成
    第五节 中东铁路通车与吉林市中心城市地位的旁落
        一、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哈尔滨、长春的崛起
        二、吉林市中心城市地位的旁落
第三章 清末“新政”时期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发展(1906—1911)
    第一节 新行政体制的确立和运行
        一、新行政体制的确立
        二、新行政体制的运行
    第二节 城市经济功能的强化
        一、自开商埠与吉林市城市近代化
        二、洋行与商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官办、商办工业的兴起
    第三节 新式教育文化事业的兴起
        一、新式教育的兴起
        二、新式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第四节 近代交通的兴起
        一、吉长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
        二、吉长铁路的修建及作用
    第五节 近代社会团体、城市精英群的形成
        一、近代商会等社会团体的建立
        二、近代城市精英群的形成
    第六节 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初变
第四章 民国前半期吉林市城市的相对性衰落与重振(1912—1930)
    第一节 吉林市城市的相对性衰落
        一、吉林市城市相对性衰落的表现
        二、制约吉林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吉林市城市重振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 近代城市政府的组建与城市建设和管理
        一、近代城市政府的组建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
    第三节 全方位多层次近代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一、“中日合办”的吉敦铁路
        二、“民族自办”的吉海铁路
        三、航运、邮电通讯与公路运输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一、近代工业的发展
        二、商业近代化的加强与商业网络的形成
        三、近代银行、储蓄会、保险业的发展与旧式钱庄的并存
    第五节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阶段完备的教育载体
        二、门类齐全的各类学堂
    第六节 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
        一、城市人口的增加
        二、城市市民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章 伪满时期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的畸形发展(1931—1945)
    第一节 殖民工业的畸形发展
        一、殖民工业兴建的缘由
        二、殖民工业的兴建对吉林市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 “旅游开发型”城市的打造
        一、“满洲第一旅游城市”的打造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营建和改造
    第三节 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的推行
        一、文化专制的实施
        二、奴化教育的推行
    第四节 殖民统治下的吉林市城市人口与社会
        一、殖民统治下的城市人口
        二、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恶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
后记

(10)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选题依据
    研究目的和意义
    文献回顾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概述
    1.1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
        1.1.1 道德的概念
        1.1.2 职业道德的概念
        1.1.3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概念
    1.2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2.1 道德规范的涵义
        1.2.2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涵义
        1.2.3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1.3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3.1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定义
        1.3.2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理论意义
        1.3.3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意义
2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我国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就
        2.1.1 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意识增强
        2.1.2 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力度加大
        2.1.3 “三基”工程建设成效显着
        2.1.4 队伍正规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
    2.2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1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约束机制不健全
        2.2.2 人民警察队伍中个别人特权思想严重
        2.2.3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2.2.4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监管不力
    2.3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成因
        2.3.1 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2.3.2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良性机制
        2.3.3 对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
        2.3.4 思想政治监管工作不到位
3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
        3.1.1 政治性原则
        3.1.2 民生原则
        3.1.3 全面性原则
        3.1.4 公平公正原则
        3.1.5 有效性的原则
    3.2 加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3.2.1 加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3.2.2 提高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修养
        3.2.3 强化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意识
    3.3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3.3.1 创建新型警务管理机制
        3.3.2 完善警察权力制约机制
        3.3.3 规范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基本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关于加强铁路警察文化建设途径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路径[J]. 张灿强,龙文军. 中国农史, 2020(04)
  • [2]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生命历程与整合策略研究[J]. 兰旭凌. 北京社会科学, 2020(04)
  • [3]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D]. 张金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 周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0)
  • [5]提升铁路公安民警职业素质能力的路径[N]. 巨志宁. 人民公安报, 2018
  • [6]海关公共服务动态适应能力:构成要素与提升机制[D]. 李子龙. 厦门大学, 2017(05)
  • [7]中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唐武. 吉林大学, 2016(09)
  • [8]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优化研究[D]. 吕向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9]吉林市城市近代化研究[D]. 佟银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雷达.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加强铁路警察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