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金兰[1](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谢孝乐[2](2021)在《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B市W区3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广,国家对基础教育日益重视,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赋予了新的使命。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和学生教育的基本阵地,班主任承担着加强品德修养和引领学生成长的主要职责。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提高,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会为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会大大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为此,开展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在加强班级管理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研究通过对3所小学的实地调查与走访,进一步阐述了班主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日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与新的思考。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这一主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等核心概念进行了逐一界定,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调研资料的统计与整理,了解3所样本学校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状,主要阐述了学校背景、班主任基本情况以及在专业素养、自主发展意识、参加培训与科研、专业发展制度、工作困难与障碍、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期望等不同研究层面的概况。第三部分基于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调研结果,从个人层面、学校管理与制度层面、社会与家庭层面深入剖析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部分鉴于上述的问题及原因,分别从班主任个人、学校管理与制度、社会及家庭、国家及政策四个层面来提出促进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对策。
雷贵霖[3](2021)在《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基于Y市小学的调研》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教师减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量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教师减负不仅仅是一种呼声,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对其工作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Y市7所小学的班主任工作量现状进行调查,再借助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进而了解Y市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Y市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量存在着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非教育教学事务多、教学工作量减半规定未实现、超负荷的工作量影响了工作质量等问题。接着,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班主任自身四个层面进行归因分析,分析小学班主任工作量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和归因分析,提出改善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现状的对策。
闫佳伟[4](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杨江钰[5](2020)在《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高中班主任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班集体的建设水平,也会对高中学校办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的高中阶段,班主任教师几乎都由学科教师兼任,因此,如何处理好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如何提高高中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很值得我们深刻地去探讨。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15所学校的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探讨高中政治教师兼任班主任过程中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问题、原因和对策,试图在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促进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和谐统一,共同推动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阐述研究依据和意义;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文献;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阐释。首先从高中政治教师的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出发,明确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其次,在二者的关系基础上,积极探讨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构成。第三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现状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从而得出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第四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过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角度逐一分析高中政治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能力把握欠缺,加之学校关于高中政治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使得高中政治教师无力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不足。第五部分: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对策。通过对该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从高中政治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首先,高中政治教师应注重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技能的发展;其次,学校要为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发展提供优良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最后,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专业成长。最终实现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相融、和谐互利。
崔自勤[6](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文中认为高考作为联结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动向直接牵引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直接催生了新的高中教育目标和学校组织形态,尤以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为最。为符应新高考的要求,作为高中学校组织的关键构成——教学组织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选择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强调情境互动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理论,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厘清了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组织的结构及特征,为探索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提供了域外视野;藉由案例分析法提炼出部分高中学校改革的先行经验,为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和年级组织的变革提供了参考路径;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明晰了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的现状和问题,为探究高中教学支持组织建设指明了解决思路。围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本研究从实践、政策和理论层面分析了高中学校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研组织、班级组织、年级组织和教学支持组织等为变革重点,提出了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策略和路径。本文认为:其一,教学管理组织变革应从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职责明确化、系统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其二,课程组织变革需要运用职能分类法对机构设置、组织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其三,教研组织变革应从明晰职能定位、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等路径进行合理实施。其四,班级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变革班级组织形式、创新班级组织架构、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逐步落实。其五,年级组织变革应充分借鉴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的先行经验,从定位明确、权力集中、职能发挥、特色构建、环境创设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其六,教学支持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基点、方向、出路、保证、趋势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和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两大方面对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展望。
王培嵩[7](2020)在《小学学困生与班主任师生关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文中指出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师生关系能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师生关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教育活动成功开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势必存在差异,每个班级都会有潜能生、学困生这样的学生群体存在。教师如何与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困生实现潜能发展,是当下教育研究热点也是每个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本篇研究将通过调查并分析当前小学学困生与班主任的师生关系现状,以关怀伦理学为理论基础,致力于为班主任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小学班级中学困生的个性发展,帮助班主任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本篇研究将采用华中师范大学学者在美国pinata师生关系量表的基础上并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屈智勇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问卷后加以改动编制的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调查问卷,针对本市两所小学511名学生展开现状调查。根据数据结果,笔者分析对比得出当前小学学困生与班主任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低亲密、低依恋、高回避以及低冲突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以及相关问题,建议小学班主任教师加强自身专业素质,与学困生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提高个人魅力,使得对学困生的评价更有价值:实现多元化沟通,与学困生共同成长等。
张萌[8](2020)在《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构建研究 ——基于校本化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背景下,国家对学生德育工作始终保持重视,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历了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到培养核心素养等的转变。国家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班主任工作面临着新的改革与挑战。这使得“班主任”从一个普通的岗位逐渐走向了专业化。班主任工作评价是促进班主任改进日常工作以及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显然,班主任工作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考核、检查班主任的工作进行绩效管理,更要促进班主任在改革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通过班主任工作评价改革,从重新构建评价标准入手,指向指导班主任如何做日常之“事”,促进班主任之“人”的专业发展,并最终引导班主任更新日常工作观念,实现思想、行为的转变以及自我更新式的发展。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标准内在于其日常实践工作过程中。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践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对班主任工作改革实践进行分析是评价标准建立的前提。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班主任制度沿革进行分析,制度在不断趋于规范的同时,对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相关规定也有所改进,其工作职责变多,角色也更加多元。其次进入小学一线通过参与式观察与访谈的方法,了解昆明市H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校本化改革实践。在改革实践中,也改变过去重成绩轻发展、重管理轻教育、重规范轻自主的价值取向,有了一些新的做法,所以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理应发生改变。在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设计理念上,改变过去以绩效为主要价值理念的量化评价,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主,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体现发展功能的前提下,评价标准不是一开始就预先设计好的,而是随着改革的推进,逐渐明确评价指标,与此同时,评价标准体现“班主任”的个人价值,以班主任为本。评价标准是理念的具体化。通过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对政策法规、基本教育理论、班主任日常实践进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在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上,主要分为评价的内容,以及各个内容应该达到的程度。因此评价标准分为评价标准框架分析、内容分析、评分规则分析三部分。框架分析中,对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的框架进行分析,阐述设计逻辑以及思路。内容分析中,从班主任的个人发展、班级建设、学校层面的整合、家校社的融通四大一级指标出发,具体到二三级指标,结合案例,阐述每一个指标的具体表现。评分规则分析中,从关注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减轻班主任心理压力,充分发挥评价作用的角度出发,采用等级评分制的方式对各个指标划分等级,并最终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表。帮助班主任确定自己的发展程度,一步步改进工作,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成事成人。
胡雪[9](2020)在《小学班长管理方式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干部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班干部管理不再仅限于作为教师的小助手,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目的,而是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基于素质教育与主体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对小学班长管理方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自编《小学班长一般情况调查》的调查问卷。以H市5所小学一至五年级的111名正、副班长为调查研究对象,使用SPSS 20.0软件,从主动管理、监督管理、资源管理、奖惩管理和权威管理五个维度,对小学班长管理方式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班长管理能力水平较低,权力相对集中,小学班长与班委合作水平低,小学班长性别化和精英化倾向明显。自编访谈提纲。选取H市5所小学的10名班长、部分家长、班主任和非班长学生作为访谈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小学班长家长期望过高,班主任对小学班长培养不足等问题。针对调查出的问题,从管理理念、小学班长管理系统和制度层面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以下管理策略:首先,管理理念层面要树立小学班长新的角色观,培养小学班长民主意识,定期培训家长教育理念;其次,制度层面要唤醒小学班干部制度的价值回归,进行小学班长轮换制探索,更改小学班干部职务名称;最后,管理系统层面要加强小学班风建设,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水平,加强班长与班委合作,加强班长管理技能的学习。
黄娅菲[10](2020)在《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笔者作为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不易,也看到到了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各种问题和难处。针对于此,笔者在大量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调查研究的三个维度即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班级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和班级管理的外部环境,并基于这三个维度对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过程中,笔者以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层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进行调研,搜集到了许多一手的数据和素材。笔者针对搜集到的问卷数据、访谈素材以及实地观察搜集到的素材进行了深入的统计与分析,总结了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总体特点: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在班级目标的应用、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的民主管理以及班级管理的沟通等方面做得比较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班主任压力大,有职业倦怠感、班级干部建设不足、学生管理问题突出、家长不支持班级管理工作等等。笔者根据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现状的总体特点,分析了促成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做得比较好的地方的原因,也分析了造成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要振兴乡村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农村小学高年级班主任教师也要端正心态、不断提升自我、用更多的爱和耐心来关心农村学生、实行有效的家校沟通。
二、素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德育督导 |
(二)德育评估 |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
(一)学理依据 |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B市W区3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调查内容的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第二节 样本小学概况 |
一、X小学概况 |
二、Y小学概况 |
三、Z小学概况 |
第三节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调查结果 |
一、小学班主任基本情况 |
二、专业素养情况 |
三、自主发展意识情况 |
四、参加培训和科研情况 |
五、专业发展制度情况 |
六、工作困难与障碍情况 |
七、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期望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班主任个人层面的问题和原因 |
一、专业理论水平亟待更新 |
二、自我的角色模糊 |
三、个人发展目标不明确 |
四、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
第二节 学校管理与制度层面的问题和原因 |
一、岗位职责不明确 |
二、培训研修流于形式 |
三、考评奖惩有待完善 |
四、缺乏专业发展团队 |
第三节 社会及家庭层面的问题和原因 |
一、社会舆论压力大 |
二、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持不到位 |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
四、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不畅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促进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班主任个人层面的对策 |
一、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
二、明确角色定位 |
三、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
四、提升科研创新意识 |
第二节 学校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对策 |
一、立足学校和班主任发展,优化培训 |
二、构建专业团队,建立发展的组织保障 |
三、明确岗位职责,提供发展的制度基础 |
四、优化考评奖惩,提供发展的反馈与动力 |
第三节 社会及家庭层面的对策 |
一、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 |
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支持 |
三、班主任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
四、积极开展家校共育 |
第四节 国家及政策层面的对策 |
一、健全职前培养体系 |
二、确立班主任专业认证制度 |
三、试行班主任专职化制度 |
四、增设班主任荣誉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基于Y市小学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调查设计 |
第二节 调查对象与过程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过程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时间及工作内容分析 |
三、小学班主任对工作量的认知情况分析 |
第四节 小学班主任工作量存在的问题 |
一、工作时间长 |
二、工作任务重、非教育教学事务多 |
三、教学工作量减半规定未实现 |
四、工作量太大会影响班主任的工作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
一、教育改革忽略了班主任的想法和意见 |
二、班主任工作边界难以明确界定 |
三、学校评估方法的孱弱 |
第二节 学校层面 |
一、学校师资短缺 |
二、班主任“被”承担额外的工作任务 |
三、班主任考核评价不科学 |
第三节 家庭层面 |
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焦虑 |
二、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度不高 |
三、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推向学校 |
第四节 班主任自身层面 |
一、工作积极性不高 |
二、时间管理能力不强 |
三、班主任工作技能有待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善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现状的对策 |
第一节 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
一、确保教师减负政策落到实处 |
二、加强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的动态监测 |
三、明确班主任的工作边界 |
第二节 学校层面 |
一、减轻班主任的行政类工作量 |
二、鼓励科任教师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
三、开展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培训 |
四、重视家校合作的力量 |
第三节 班主任自身层面 |
一、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 |
二、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和内容 |
三、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阐释 |
一、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概念界定 |
(一)高中政治教师 |
(二)班主任工作能力 |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 |
二、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关系 |
(一)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和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一致 |
(二)思想道德教育能力是高中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能力 |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核心素养与班主任工作能力要求高度契合 |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构成 |
(一)德育能力 |
(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
(三)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
(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
第二章 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调查过程 |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 |
(一)德育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 |
(二)依托学科资源具有突出的组织管理能力 |
(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创新德育方法能力 |
(二)舆论信息甄别能力有待提升 |
(三)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总结能力不足 |
(四)与家长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 |
第三章 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中政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能力把握欠缺 |
(一)缺乏对班主任工作能力要求的准确认识 |
(二)缺乏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创新发展 |
二、学校关于高中政治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
(一)高中政治教师队伍的选任机制不合理 |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能力提升培养方式单一 |
(三)班主任评价考核机制不合理 |
三、社会环境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 |
(一)网络不良环境对班主任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 |
(二)社会认可度低,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
第四章 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对策 |
一、高中政治教师应注重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技能的发展 |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明确班主任职责要求 |
(二)发挥政治学科优势,实现“以教促管” |
(三)结合思政专业优势,提升舆论信息引导能力 |
(四)加强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增进专业情意 |
二、学校要为班主任能力发展提供优良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 |
(一)建立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师选任机制 |
(二)完善培训制度,提高班主任专业技能 |
(三)建立合理的班主任评价考核机制 |
三、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专业成长 |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
(二)营造尊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社会环境,提升职业尊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
三、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重大课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
二、关于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及其变革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三、可能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新高考 |
二、教学组织 |
三、教学组织变革 |
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
一、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
二、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
三、强调情境互动的变革理论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 |
一、实践逻辑起点 |
二、政策逻辑起点 |
三、理论逻辑起点 |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
一、重构教学管理理念 |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
三、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
四、加强教学秩序管理 |
五、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
六、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
第二节 传统教学处存在的问题 |
一、组织结构弊端明显 |
二、工作人员理念滞后 |
三、工作职责范围窄化 |
四、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策略 |
一、结构扁平化 |
二、人员专业化 |
三、职责明确化 |
四、系统信息化 |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探索 |
第一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学校课程的影响 |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
二、课程体系的丰富 |
三、课程内容的改进 |
四、课程实施的强化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课程组织建设的案例探究 |
二、课程组织建设的问题厘清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思路 |
一、机构设置合理化 |
二、组织设计科学化 |
三、组织建设制度化 |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研组织的新要求 |
一、专业属性的回归 |
二、组织凝聚力提升 |
三、教研内容的实效 |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教研组织运行现状 |
一、功能定位不清 |
二、部门职责叠加 |
三、活动重形轻质 |
四、范围涵括不足 |
五、管理成效低下 |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路径 |
一、明晰职能定位 |
二、优化组织结构 |
三、创新活动形式 |
四、拓展活动内容 |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班级的属性与组织功能 |
一、班级的形成与演变 |
二、班级属性的学理探析 |
三、班级组织的核心功能 |
第二节 班级组织不适应新高考的样态 |
一、面对“选课走班”的不适应 |
二、班级建设的现实问题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策略 |
一、强化班级育人功能 |
二、变革班级组织形式 |
三、创新班级组织架构 |
四、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 |
五、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 |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 |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年级组的发展路径 |
二、年级组的功能透视 |
三、年级组的问题审视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变革典例分析 |
一、“年级主任制”的探索 |
二、“年级学部制”的尝试 |
三、“级部管理制”的建构 |
四、“经纬式模式”的摸索 |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趋势 |
一、定位明确 |
二、权力集中 |
三、职能发挥 |
四、特色构建 |
五、环境创设 |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 |
第一节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的动因 |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 |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
三、学校管理变化的助推 |
四、智能教学场所的兴起 |
第二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现状与问题 |
一、问卷调查 |
二、实地考察 |
三、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改进和完善措施 |
一、基点:强化教学功能 |
二、方向:激发组织潜力 |
三、出路:减少班额人数 |
四、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
五、趋势:增建智能场所 |
结语: 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前瞻 |
一、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 |
二、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小学学困生与班主任师生关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一)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
(二)基于教育实践的观察 |
(三)基于课堂教学的需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总体概况 |
(二)师生关系 |
(三)学困生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困生 |
(二)班主任 |
(三)师生关系 |
五、相关理论基础 |
(一)诺丁斯关怀教育论 |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观点 |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
(四)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六、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工具的完善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统计分析法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维度的确定 |
(一)相关书籍的查阅 |
(二)文献查阅 |
四、调查问题的设计 |
(一)调查问卷中问题的设置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五、调查问卷的回收与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学困生与班主任师生关系亲密性的分析 |
(一)不同性别 |
(二)不同年级 |
(三)具体题目的分析 |
二、学困生与班主任师生关系依恋性的分析 |
(一)不同性别 |
(二)不同年级 |
(三)具体题目的分析 |
三、学困生与班主任师生关系回避性的分析 |
(一)不同性别 |
(二)不同年级 |
(三)具体题目的分析 |
四、学困生与班主任师生关系冲突性的分析 |
(一)不同性别 |
(二)不同年级 |
(三)具体题目分析 |
第四章 学困生与班主任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班主任与学困生师生关系呈低亲密性 |
(一)学生学业成绩与师生关系亲密性呈显着相关 |
(二)学困生很少感受到班主任的喜欢 |
二、班主任与学困生师生关系呈低依恋性 |
(一)班主任教师对学困生的批评教育效果差 |
(二)学困生对班主任教师的表扬期待感低 |
三、班主任与学困生师生关系呈高回避性 |
(一)学生学业成绩与师生关系回避性呈显着相关 |
(二)男学困生比女学困生更加回避与班主任老师的交流 |
四、班主任与学困生师生关系呈低冲突性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 |
一、提高班主任素质,与学困生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 |
(一)以关怀内容为主的理论学习 |
(二)班级关怀氛围的营造 |
(三)掌握正确的关怀方式 |
二、增强班主任个人魅力,对学困生的评价更有价值 |
(一)给予学困生更多肯定,在行动上平等对待 |
(二)解决信息代沟,赢得学困生信任 |
三、实现多元化沟通,与学困生共同成长 |
(一)沟通时间 |
(二)沟通方式 |
(三)沟通内容 |
四、注重学困生性别的差异,实现师生之间零冲突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8)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构建研究 ——基于校本化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通过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的构建,促进班主任工作改革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班主任工作 |
二、班主任工作评价 |
三、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 |
四、校本化实践 |
五、实践生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以及内容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框架 |
第五节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及其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制度沿革 |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改革 |
一、传统的班主任工作现状以及特点 |
二、班主任工作实践的改革 |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改革趋势分析 |
一、班主任工作价值与目的的转变 |
二、对学生的认识转变 |
三、班主任走向专业化,实现主动发展 |
四、班主任工作评价改革与班主任工作改革同步进行 |
第三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设计理念 |
第一节 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与绩效管理 |
一、两种对立的班主任工作评价 |
二、避免评价走向误区 |
第二节 树立正确评价理念 |
一、以成事成人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理念 |
二、发挥推进性功能的动态生成性评价理念 |
三、班主任为本的人性化评价理念 |
第四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指标框架分析 |
第一节 评价标准制定的依据 |
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
二、“新基础教育”基本理论 |
三、班主任工作的日常实践 |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指标框架分析 |
一、一级指标框架分析 |
二、二级指标框架分析 |
第五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体系指标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班主任的个人发展 |
一、班主任的理论学习 |
二、班主任的研究意识 |
三、班主任的自我反思 |
四、下一步重建 |
第二节 班级建设 |
一、班级文化建设 |
二、岗位建设与小干部培养 |
三、主题班队活动 |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整合 |
一、与学科整合融通 |
二、年级之间整合融通 |
三、与学校大型活动整合融通 |
第四节 家校社的融通 |
一、家校联系 |
二、与社会融通 |
第六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分规则分析 |
第一节 等级评分制的方式 |
一、等级评分制在班主任工作评价中的适切性分析 |
二、等级评分制的制定 |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表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小学班长管理方式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小学班长管理方式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小学班长管理方式的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
三、调查步骤和方法 |
四、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
第二节 人口学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小学班长性别结构情况 |
二、小学班长成绩排名调查结果 |
三、小学班长家长文化程度调查结果 |
第三节 小学班长管理方式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小学班长管理方式总体水平情况 |
二、性别、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
三、小学班长权力分配的调查结果分析 |
四、小学班长管理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 |
五、班主任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班长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班长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班长自主管理能力欠缺 |
二、班级权力分配不民主 |
三、班长与班委合作水平低 |
四、小学班长组织结构不合理 |
五、小学班长培训不足 |
六、小学班长家长期望过高 |
第二节 小学班长管理方式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小学班级管理理念欠缺 |
二、小学班干部制度有待完善 |
三、小学班主任管理经验缺乏 |
四、小学班长管理期待过高 |
五、小学班长家长的班干部价值观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班长管理方式的解决对策 |
第一节 更新小学班长管理理念 |
一、树立小学班长新的角色观 |
二、增强班主任管理理论学习意识 |
三、培养小学班长民主意识 |
第二节 改革传统小学班干部制度 |
一、唤醒小学班干部制度的价值回归 |
二、小学班长轮换制探索 |
三、更改小学班干部职务名称 |
第三节 完善小学管理系统 |
一、加强小学班风建设 |
二、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水平 |
三、定期培训家长教育理念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10)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的国内外研究 |
1.3.2 关于班级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1.4 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
1.4.1 魏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
1.4.2 勒温的团体动力理论 |
1.4.3 陶行知的爱的教育理论 |
1.4.4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5.1 农村小学 |
1.5.2 高年级 |
1.5.3 班级管理 |
1.6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1.6.1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2 研究的创新点 |
1.7 研究方法 |
1.7.1 问卷调查法 |
1.7.2 访谈法 |
1.7.3 实地观察法 |
1.8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维度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对象 |
2.4 研究方法与研究维度的对应 |
2.5 研究工具 |
2.5.1 问卷 |
2.5.2 访谈 |
2.5.3 实地观察 |
2.6 数据的收集 |
2.6.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6.2 访谈素材的收集 |
2.6.3 实地观察素材的收集 |
2.7 研究步骤 |
第三章 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各维度数据的统计结果 |
3.1.1 问卷各维度数据的统计结果 |
3.1.2 访谈素材的各维度统计结果 |
3.1.3 实地观察素材的各维度统计结果 |
3.2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特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的总体特点 |
3.2.2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的特色 |
3.2.3 促成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特色的原因 |
3.2.4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5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4.1 减轻教师减负,克服职业倦怠 |
4.2 调整工作心态,提升管理能力 |
4.3 加强班干培训,改善管理方法 |
4.4 关爱困境学生,促进健康成长 |
4.5 营造温馨集体,增强学生归属感 |
4.6 改善沟通方法,提升沟通有效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四、素质教育与班主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B市W区3所小学为例[D]. 谢孝乐.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基于Y市小学的调研[D]. 雷贵霖.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D]. 杨江钰. 西南大学, 2020(05)
- [6]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 崔自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小学学困生与班主任师生关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D]. 王培嵩.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构建研究 ——基于校本化实践[D]. 张萌.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小学班长管理方式现状及对策研究[D]. 胡雪.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10]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研究[D]. 黄娅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