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光灯管内壁涂不同荧光粉发不同光波(论文文献综述)
赖军[1](2020)在《基于激光远程激发荧光粉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文中指出汽车前照灯光源经历了从白炽灯、卤素灯到氙气灯、LED的发展历程,而激光二极管,作为新一代的半导体光源,因具有比LED更高的电光转换效率,在节环保节能方面更具优势。随着制作技术的成熟,激光二极管会逐渐成为汽车前照灯的常规光源,因此,在现阶段开展激光光源汽车前照灯的研究将有利于激光照明技术的应用,具有前瞻性的意义。本文根据荧光粉的Mie散射模型在Light Tools中建立荧光粉模型。设计了集光导光管用以聚合三个激光二极管的光,在分析了透射式结构和反射式结构的可行性后,设计了激光远程激发荧光粉白光光源的反射式光学结构,并通过仿真分析了荧光粉和Si O2质量占比对光源参数的定量影响。进一步地,还设计了激光二极管和荧光粉片的散热结构,通过仿真验证了散热结构的可行性。根据设计的光学结构和散热结构制作了白光光源样品,测试结果表明,该白光光源是满足汽车前照灯的要求的。采用简易灵活的网格划分法,其步骤包括计算光源-照明面的坐标映射关系、自由曲面的计算和构建,设计了两款自由曲面透镜,分别用于远光灯和近光灯的配光,光学仿真结果表明,照明面的照度分布和色温都满足标准要求。最后对实际照明效果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照度分布和色温都满足标准要求,证明了该设计法的有效性。利用汽车照明设计软件Lucid Shape设计了广义聚焦自由曲面反射器(Macro Focal Freeform Reflector,MF反射器)的远光灯和近光灯,软件内的照度测试显示照明效果满足标准要求。Light Tools中结合激光白光光源的仿真表明,照明效果是符合要求的,证明了设计方法针对激光白光光源是有效可行的。因为不存在色散,在颜色均匀性要求高的情况下,MF反射器可以作为透镜方案的备选。
丁杨[2](2018)在《过饱和重结晶法用于制备纳米荧光材料》文中认为纳米晶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在荧光探针,太阳能电池和光电器件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前景。到目前为止,报道的方法大都采用高温,惰性气体保护,前躯体热注射等方法,该制备方法纳米晶产量普遍较低,而且难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本论文采用一种新型的过饱和重结晶合成方法制备硫化镉量子点,该方法具有合成温度低、反应迅速、无需惰性气体操作便捷等优点。同时该方法还可以用于制备稀土掺杂纳米晶,所制得纳米荧光材料具有结晶性好、量子效率高等优点。本文第一部分采用过饱和重结晶合成方法成功制粒径分布窄备、发光性能好的高质量过渡金属掺杂硫化镉量子点。探讨了Sn2+、Sb3+、Ni2+、Mn2+、Cu2+掺杂对硫化镉量子点发光性能的影响。由于过渡金属离子的掺杂,半导体的能带发生了改变,发射光谱可从绿光到黄光、橙光、红光连续可调。探索了不同的合成温度对荧光性能的影响,当温度在一定范围增加,发射光谱进行红移,这一现象可以归结于量子尺寸效应。最后,为了探索我们制得量子点的实际运用效果,我们将制备的绿光CdS量子点和红光CdS:Cu量子点与蓝光芯片复合应用于W-LED,所制备的发光器件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值(42lm/w)以及高的显色系数(Ra=80),该数值要高于同类的报道值。本文第二部分通过类似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稀土(Tb,Dy,Sm,Eu)掺杂的CaMoO4纳米纤维,我们所得到的纳米纤维长度范围在40-70 nm,宽度2 nm左右,纳米纤维分散均匀,并且保持了良好的结晶性。然后我们通过两种稀土离子(Tb/Eu,Tb/Sm,Tb/Dy,Dy/Eu)的共掺,可以实现了光色从绿光到黄绿光、橙光、红光连续可调的性质。同时得到的纳米纤维仍然保持较好的结晶性,较强的发光强度和较高的量子效率。论证了Tb和Eu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性质。最终将该制得CaMoO4:Tb,CaMoO4:Eu,CaMoO4:0.05Tb,Eu纳米纤维分别用于绿光、红光和白光发光器件,该器件展现较高的运行稳定性和发光效率。本文第三部分控制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制备一系列稀土掺杂的NaY(MoO4)2纳米晶。该类纳米晶具有可调的尺寸,均一的形貌,较强的发光效率加入不同体积的油胺,纳米晶的形貌可从点状到准方形到麦粒状可调,粒子的直径可在1-20nm范围内发生变化。我们研究了不同形貌的NaY(MoO4)2:Eu的发光强度,我们认为不同的发光强度主要是源于不同形貌离子的结晶性和表面缺陷的影响。同时一系列Tb和Eu共掺的纳米晶也合成出来,两种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情况我们也进行的详细的表征和分析,我们将单一基质的NaY(MoO4)2:0.05Tb,0.04Eu纳米晶用于稳定高效的白光器件(64lm/w)。该系列的稀土掺杂纳米晶材料在光电以及生物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卫邦强[3](2017)在《智慧学习灯的功能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是人体获取外部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照明是光在一定空间内主要的功能之一,学习灯作为相对独立空间下的照明载体,因其照明范围和工作属性的特点,使得学习灯与人体的视觉、生理和心理的关系变得愈加紧密。论文首先分析光对于人体视觉和非视觉的效应,测量并量化分析自然光对于人体的光生物效应影响;依据健康照明和照明的人体工效学原理提出双向学习模型;并以双向学习模型为基础进行智慧学习灯的功能设计。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智慧学习灯的基础性研究。首先对光、照明、灯以及人体进行深入探讨并梳理出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定义了智慧学习灯中智慧的含义,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灯研究成果,为智慧学习灯的研究及其功能设计奠定基础。照明对于人眼视觉和非视觉的作用及影响。该部分内容作为学习灯人性化的理论依据,光是人体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媒介,通过视觉系统获取的信息占人体获取外部信息总量的80%以上;另外,光是人体昼夜节律的激励因子,是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测量并量化自然光对于人体光生物效应的影响。自然光对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选择目前较为主流的CS、acv、B/P三种光生物效应评价模型对不同时刻的自然光进行光生物效应评价,得出学习灯照明的分段照明参考标准。建立智慧学习灯的双向学习模型。依据健康照明和照明的人体工效学的原理,提出并建立了以人、自然光和学习灯三者为主体的智慧学习灯双向学习模型。双向学习模型的输入为人体的褪黑素、心率、瞳孔和体温等个体生理变量以及光照、天气、时间和季节等影响自然光的变量,输出为光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和光通量。智慧学习灯的功能设计。根据健康高效的照明环境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实验数据完成智慧学习灯的功能设计。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建立了智慧学习灯的双向学习模型,是智慧照明的一次有益探讨,为智慧学习灯营造并实现健康高效的照明环境的目标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且该理论框架具有一般性,可延伸至其他的照明设计及实践中。
潘有彬,诸玉华[4](2016)在《视觉功能与照明光环境》文中提出首先介绍眼睛的视力和视觉功能。然后,简述了各类照明光源的特点,系统讨论视觉功能与光色、照度的基本要素的关系。最后阐述视觉与生物钟和睡眠的关系,并对视觉健康与照明光环境提出了建议。
罗智田[5](2014)在《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汽车前照灯白光光源研究》文中指出半导体激光器是一种工作寿命长、体积小、性能稳定、电光转换效率高、耐碰撞的半导体光源。利用半导体激光器制作汽车前照灯时也相应拥有能耗低、体积小、工作寿命长等优点。激光车灯作为下一代车灯中的有力竞争者,德国宝马公司早已经对其展开了研究,而国内还未见有相关研究。激光白光光源作为车灯的核心,对其开展研究很有意义。本文研究450 nm的蓝光半导体激光器激发荧光粉合成出白光。激发光源是蓝光,但是为了实现白光光源,先后使用了两类不同的发光材料:第一类发光材料为YAG黄色荧光粉,第二类发光材料为氮化物红色荧光粉。1.针对激光光源的高能量密度特点,研究了荧光粉浓度与厚度工艺参数,得出的结论是荧光粉厚度1.6 mm且荧光粉质量分数为16.7%时能实现较好的白光。2.研究了黄色荧光粉中添加氮化物红色荧光粉对光源显色指数的影响,通过添加红色荧光粉,光源的显色指数从61.2提高到69.3。3.研究分析了蓝光激光入射荧光粉片时的角度与偏振性对光源光通量的影响,并实验验证,结论是激光激发荧光粉片的最佳入射角度是56°,该入射角度下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蓝光反射率,提高蓝光利用率。4.利用Tracepro光学仿真软件仿真了荧光粉封装于透明玻璃片表面和反射镜表面两种封装模型,并实际测试了两种封装方式对光源光通量及色温均匀性的影响,封装于玻璃片表面的光源光通量是117.5 lm,封装于反射镜表面的光源光通量为109.0 lm,荧光粉封装于反射镜上能有效提高光源在不同方位角上色温均匀性。5.设计封装了大、小两种体积,适用的激光白光光源,其中大体积的激光白光光源光通量为99.7 lm。因小体积光源的适用性更好,用近场光学测量系统测量了该激光白光光源的光强分布的数据模型,并进一步研究了该光源色温与色坐标的分布情况。最后,设计了射灯透镜及汽车远光灯配光系统,检验了激光白光光源的适用性能。
蔡侠[6](2014)在《几种茶树害虫的趋光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茶树害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比较了360630nm内8种不同单色光LED对黑刺粉虱、茶丽纹象甲和茶尺蠖成虫趋光反应的影响,并选择了一种茶尺蠖趋性较好的单色光,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与茶尺蠖趋光反应的关系。根据室内实验结果和田间害虫资源,我们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对田间的黑刺粉虱和茶尺蠖进行单色光趋性比较,并以黑光灯和频振灯做对照,分析探讨了单色光LED在茶树害虫防治上的应用价值。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根据室内实验结果显示,在360630nm内的8种单色光中,茶丽纹象甲对420nm的单色光趋性最强,雌雄个体间无明显差异;相比于白光对照,黑刺粉虱对360nm、385nm、420nm的三种单色光均表现出强烈的趋性;茶尺蠖对这些单色光反应的最大值出现在385nm处,并且在100013000lx的光照下,其趋光率会随着光强的增加缓慢上升,当光强达到一定程度后,趋光率会随着光强的增加迅速升高,但当光强继续增加到另一个值的时候,趋光率又会随着光强的增加缓慢上升,整个反应曲线呈“S”型。根据田间实验结果显示,黑刺粉虱和茶尺蠖均对385nm的单色光趋性最好,跟室内结果比较吻合,然而可能是因为黑刺粉虱夜间不活动,相对于黑刺粉虱的种群密度来说,即使是最好的单色光对黑刺粉虱的诱集量也太低;而对于茶尺蠖,虽然385nm的单色光对其诱杀效率比不上黑光灯和频振灯,但是差距不是很大,而且综合最后田间实验的统计结果显示,385nm单色光诱集的昆虫害益比(害虫数量/益虫数量)均高于频振灯和黑光灯。综上所述,单色光对于实现茶树害虫的高效专一防治与减少对天敌的误杀具有一定的价值。
刘金鑫[7](2014)在《LED平板灯发光性能的改进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绿色能源,LED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LED平板灯应运而生。LED平板灯广泛的应用领域、强有力的产业带动性、强大的节能潜力,对人民生产,生活与工作产生越来越深的影响。鉴于此,如何不断提高LED平板灯的发光性能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即通过改进平板灯关键构件-导光板,重新优化设计其网点大小及布局,从而提高平板灯的发光性能。本文通过大量调研和查阅国内外文献,阐明了LED平板照明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LED平板灯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应提出解决方案。本课题应用光学设计软件LightTools,设计出了几种新型的导光板网点排布方式。我们利用软件进行多次光线追迹模拟实验,通过改变网点的半径、间距及排列方式等参数来观察其对出射光照度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仿真分析,我们得到了出射光照度分布较均匀,且照度值相对较高的导光板的网点排布方式。本文中完成了LED平板灯均匀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研发,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图像数据采集、系统的控制核心设计等。为进行实用性的验证,使用激光雕刻法进行实际样品的制作。与传统的油墨印刷式导光板相比,样品均匀度检测结果为81%,同比增长2%,提高虽小但意义重大。另外,通过将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证明所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论文进行了LED平板灯发光效率的检测,利用积分球测试仪及远方光谱仪对制作的平板灯进行发光效率测试。检测结果显示:激光雕刻式导光板制作的平板灯和油墨印刷式导光板制作的平板灯光效相比,前者高一个百分点。由于时间有限,设计的网点布局可能还不够完善,使得均匀度提高不是很大,但与市场上一般水平的平板灯相比,我们制作的LED平板灯发光性能依旧是得到了小幅度的提高。
刘燕[8](2012)在《灯光防治害虫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指出灯光防治害虫技术是物理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解决目前化学农药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重点介绍目前我国灯光防治害虫技术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灯光防治技术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更好地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体系。
倪孟麟,苏其蒿,张英林[9](2011)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的发展历程》文中认为1、前言科学的理性精神在于揭示自然规律;科学的人文及精神在于关照人类自身探索善与美,只有综合两者才能将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推向新的科学峰巅现代科学文化犹如参天古柏,一方面是枝叉越分越细;一方面是相邻枝叉又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其中两枝主干,自然科学又分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或分为理科与工科。
王义飞[10](2011)在《新型照明显示器件用铝酸盐荧光粉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照明、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大部分照明、显示器件关键之一的荧光材料科学和技术又步入一个新的活跃期。新型器件对荧光粉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等离子平板显示器件(Plasma Display Panels,PDPs)已成为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的佼佼者,具有易于实现大屏幕、厚度薄、重量轻、视角宽、图像质量高和工作在全数字化模式等优点,是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其要求荧光粉在真空紫外激发下发光效率高、色纯度好、热稳定性强、荧光寿命适当,对荧光粉的粒度、颗粒形貌及分散性也有比传统荧光粉更高的要求。白光LED(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具有体积小、发热量低、无热辐射、耗电量少、寿命长、反应速度快、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因此被认为将成为在全球半导体和照明领域的第四代固态照明光源。目前实现白光LED的主流方法是利用发光LED和相关荧光粉组合产生白光,需要荧光粉能够被近紫外-可见光有效激发产生高效的可见光发射和优良的温度淬灭特性。铝酸盐基发光材料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大部分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新型照明、显示器件上。如目前性能最好的BaMgAl10O17:Eu2+(BAM)蓝粉的稳定性较差,而PDP优良候选绿粉BaAl12O19:Mn2+(BHA)的发光效率与余辉时间有待改进。针对PDP与LED等照明显示器件的发展需要,本论文实现了通过Si-N键取代来优化铝酸盐荧光粉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能。选取了两种典型的铝酸盐荧光粉BAM蓝粉和BHA绿粉,对Si-N掺杂前后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分析其合成工艺、材料的晶体结构、光学性能、稳定性以及机理的优化,希望在研究其光学性能的基础上,以推动它在PDP与LED等新型照明、显示器件上的应用。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照明发展的历史,并简短介绍了相关文献,如固体发光材料、稀土离子光学特性、白光LED和PDP的原理和应用,并对常用荧光粉,特别是铝酸盐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光学特性、优缺点等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思路。第二章为实验部分。介绍起始原料、合成设备、合成工艺流程、性能表征方法等。第三章中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Eu2+掺杂的BaMgAl10O17蓝粉(BAM),并研究其光学性能和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在紫外-可见光谱中,BAM的激发主要来源于Eu2+离子中4f-5d的电子跃迁,波段位于220-450nm;在真空紫外光谱中,BAM的激发主要来源于基质晶格的吸收,有两个主要吸收波段,分别对应于晶体结构中的尖晶石层和镜面层,然后发生能量从基质晶格向Eu2+离子的转移。两种激发下的发射光谱范围都为400nm600nm,发射峰值约为450nm,对应于激发态的5d能级向4f能级的电子跃迁。第四章探讨了首先通过一般的高温固相反应实现了Si-N在BAM荧光粉中的少量掺杂,少量的掺杂不影响晶体结构,只是小幅降低了晶胞参数;Si-N掺杂后,不管是真空紫外激发,还是紫外-可见激发,BAM的激发-发射峰形基本没有变化,除了峰位发生少量红移;最有意义的一点是,少量掺杂后,不管是原位荧光粉,还是高温热处理后的发光强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利用XANES图谱等发现,原位性能的提高是由于Si-N掺杂降低了发光离子周围的缺陷密度,而热处理后稳定性能的提高则是因为Si-N掺杂稳定了Eu2+离子。同时,我们发现,利用一般的高温固相反应所能实现的Si-N掺杂量很小,如果用分子式BaMgAl10-xSixO17-xNx:Eu2+表示,获得最佳光学性能和稳定性能时的x=0.03,认为是由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取代可能只是在表面发生,因而引入了高能球磨工艺,希望借助于高能球磨工艺实现较大量的Si-N键掺杂。通过对起始粉料进行高能球磨,实现了起始粉末的均匀非晶化,达到了原子级别的混合,从而将最佳光学性能和稳定性能时的x=0.25,说明高能球磨可以有效地提高固熔度,所得荧光粉具有更好的长期稳定性。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发现Mg更容易取代尖晶石层中四面体位置的Al,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尖晶石层中,而Si趋向于掺在导电层旁边的四面体位置,而N则趋向于掺在与Si相连的尖晶石层边缘的位置。同时发现,在最稳定取代情况下,金属离子和N之间的配位距离下降,说明取代的N和金属离子间的键能增加,可以有效抑制金属离子在镜面层中的移动,进而解释了少量的掺杂可以有效地稳定低价的Eu2+离子。第五章中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BaAl12O19:Mn2+。研究紫外-可见光谱发现,样品的发射主峰位于517nm,归属Mn2+的4T1→6A1跃迁发射;而Mn2+的激发光谱则由多个谱峰组成,其峰值各为505nm,453nm,427nm,386nm,361nm,和280 nm,分别归属于6A1→4T1 (4G),6A1→4T2 (4G),6A1→4E, 4A1(4G),6A1→4T2 (4D),6A1→4E(4D)和6A1→4A2(4F)的跃迁吸收。BHA中Mn2+的发光与Mn2+所处晶体场有关:当其处于八面体场中时发红光,处于四面体场中时发绿光。Mn2+在此只发绿光,由此可以推测Mn2+处于四面体场中。在真空紫外波段,BaAl12O19晶格可以有效地吸收能量,并转移给Mn2+,发射出明亮的绿光。第六章与第四章一样,分别通过高能球磨和固相反应法制备得到BaAl12-xSixO19-xNx:Mn2+荧光材料,高能球磨也可以有效地增加Si-N的取代浓度。利用光谱研究了基质中Mn2+的发光特性以及Si-N取代Al-O掺杂对其发光特性的影响。BaAl12-xSixO19-xNx:Mn2+样品的发射光谱为宽谱,最强发射峰位于517nm,归属Mn2+离子的4T1→6A1跃迁发射。而Mn2+的激发光谱则由多个谱峰组成,其中两个强峰峰值为453nm和427nm的可见光区,归属于Mn2+的6A1→4T2 (4G)和6A1→4E, 4A1(4G)的电子跃迁。Si-N掺杂后的发光强度明显高于未掺杂的BHA,并引起发射波长的红移。在荧光粉BaAl12-xSixO19-xNx: Mn2+中,Mn2+都占据四配位的Al3+格位,在BaAl12-xSixO19-xNx:Mn2+中配体N3-的电负性为3.04小于Mn2+在BHA中配体O2-的电负性3.44。根据电子云扩散效应, Mn2+在BaAl12-xSixO19-xNx:Mn2+中的共价性大于BHA中的共价性,且晶体场能量强于BHA,故掺杂Si-N后BHA的发光性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第七章通过对全文进行总结,对利用Si-N取代铝酸盐荧光粉中的部分Al-O来优化铝酸盐荧光粉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日光灯管内壁涂不同荧光粉发不同光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光灯管内壁涂不同荧光粉发不同光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远程激发荧光粉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汽车前照灯光源的发展 |
1.3 激光白光光源的研究现状 |
1.4 激光前照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存在的问题及本课题的提出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激光二极管远程激发荧光粉的白光光源 |
2.1 汽车前照灯的光源光色标准 |
2.2 荧光粉的物理模型和型号选择 |
2.2.1 散射模型概述 |
2.2.2 荧光粉的物理模型 |
2.2.3 荧光粉型号的选择 |
2.3 白光光源的光学设计与仿真 |
2.3.1 集光导光管的设计 |
2.3.2 透射式远程激发荧光粉 |
2.3.3 反射式远程激发荧光粉 |
2.4 白光光源的散热仿真 |
2.4.1 荧光粉片的散热仿真 |
2.4.2 激光二极管的散热仿真 |
2.5 白光光源的制作与测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照灯自由曲面透镜的设计 |
3.1 汽车前照灯配光的国家标准 |
3.1.1 远光灯的配光标准 |
3.1.2 近光灯的配光标准 |
3.2 光学自由曲面概述 |
3.3 自由曲面的设计与计算 |
3.3.1 坐标映射关系的计算 |
3.3.2 自由曲面的计算与构建 |
3.4 自由曲面透镜前照灯的光学仿真 |
3.4.1 远光灯的光学仿真 |
3.4.2 近光灯的光学仿真 |
3.5 自由曲面透镜前照灯的测试 |
3.5.1 远光灯的测试 |
3.5.2 近光灯的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前照灯反射器的设计 |
4.1 反射式前照灯和LucidShape |
4.2 远光灯MF反射器的设计 |
4.3 近光灯MF反射器的设计 |
4.4 MF反射器在LightTools中的验证 |
4.4.1 远光灯反射器在LightTools中的仿真 |
4.4.2 近光灯反射器在LightTools中的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研究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过饱和重结晶法用于制备纳米荧光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硫化物量子点介绍 |
1.2 量子点合成方法介绍 |
1.2.1 热注射法 |
1.2.2 单源前驱体热分解法 |
1.2.3 溶胶-凝胶法 |
1.2.4 水热法 |
1.2.5 溶剂热法 |
1.2.6 液固相转移法 |
1.3 硫化物量子点的应用 |
1.3.1 照明显示应用 |
1.3.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 |
1.3.3 锂电池电极材料 |
1.3.4 光信息存储材料 |
1.3.5 荧光探针 |
1.4 发光材料简述 |
1.5 LED结构特点和机理 |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研究路线策略,研究路线设计 |
第二章 过渡金属掺杂半导体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步骤 |
2.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结构与表面基团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过饱和结晶法合成稀土掺杂CaMoO4纳米纤维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步骤 |
3.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形貌可调稀土掺杂NaY(MoO4)2纳米晶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步骤 |
4.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3)智慧学习灯的功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光源与照明 |
1.1.2 智能照明 |
1.1.3 智慧学习灯 |
1.2 国内外关于学习灯的研究动态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照明的视觉及非视觉功能 |
2.1 人眼视觉系统 |
2.1.1 人眼结构 |
2.1.2 视网膜感光细胞及其功能 |
2.1.3 视觉成像原理及其描述 |
2.2 人眼非视觉系统 |
2.2.1 非视觉生物效应 |
2.2.2 视网膜蓝光危害 |
2.3 影响视觉和非视觉效应的光照特性 |
2.3.1 视觉照明特性 |
2.3.2 非视觉照明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然光对人体非视觉生物效应影响量化分析 |
3.1 实验方案 |
3.1.1 实验测试方案 |
3.1.2 实验测试环境 |
3.1.3 实验测量结果 |
3.2 光生物效应评价模型 |
3.2.1 昼夜刺激(Circadian Stimulus)评价模型 |
3.2.2 a_(cv)(节律影响因子)评价模型 |
3.2.3 B/P评价模型 |
3.3 测量结果 |
3.4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学习灯的双向学习模型建立 |
4.1 健康照明 |
4.2 照明的人体工效学 |
4.3 双向学习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学习灯的功能设计 |
5.1 智慧学习灯的功能集介绍 |
5.2 智慧学习灯的功能定义及描述 |
5.2.1 功能业务层 |
5.2.2 数据存储层 |
5.2.3 网络层 |
5.3 智慧学习灯的系统设计 |
5.3.1 智慧学习灯系统硬件结构 |
5.3.2 智慧学习灯系统流程 |
5.3.3 智慧学习灯功能流程描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视觉功能与照明光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眼睛的视力和视觉 |
1.1 视力 |
1.2 视觉 |
2 视觉的照明光源 |
2.1 日光 |
2.2 白炽灯 |
2.3 普通荧光灯 |
2.4 三基色节能荧光灯[1] |
2.5 LED灯 |
3 视觉与光色 |
3.1 照明光色分类 |
3.2 高色温光 |
3.3 中色温光 |
3.4 低色温光 |
4 视觉与生物钟 |
4.1 生物钟的视觉通道[8] |
4.2 光照与人体的光生物效应[9] |
4.3 司辰节律的特征[11] |
5 讨论 |
(5)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汽车前照灯白光光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汽车前照灯光源发展 |
1.2 激光车灯的优点 |
1.3 激光白光光源的现状 |
1.4 激光车灯的发展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特点 |
第二章 激光白光光源原理分析 |
2.1 车灯光源国标分析 |
2.2 蓝光激光与黄色荧光粉混色研究 |
2.2.1 混色原理解析 |
2.2.2 450 nm蓝光与黄光混色分析 |
2.3 荧光粉的特性及选取 |
2.3.1 发光的物理理论 |
2.3.2 荧光粉的确定 |
2.3.3 荧光粉的封装材料选取 |
2.4 荧光粉封装理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激光白光光源光色品质因素的研究 |
3.1 荧光粉片前后两面出光研究 |
3.1.1 荧光粉前后两面出光仿真 |
3.1.2 实验验证 |
3.1.3 结论分析 |
3.2 荧光粉浓度对光源的影响 |
3.3 红色荧光粉对光源的影响 |
3.4 反射镜基底封装荧光粉对光源的影响 |
3.4.1 反射镜基底封装荧光粉的仿真 |
3.4.2 实验验证 |
3.4.3 结果分析 |
3.5 激光入射角度对光源出光量影响 |
3.5.1 激光入射角度对光源影响原理分析 |
3.5.2 实验验证 |
3.5.3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白光光源的实体设计 |
4.1 30 mm直径的激光白光光源 |
4.1.1 30 mm直径的光源的封装 |
4.1.2 30 mm直径光源的测试与分析 |
4.2 7 mm直径的的激光白光光源 |
4.3 光纤传导激光的白光光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激光白光光源的应用 |
5.1 自由曲面透镜面形理论推导 |
5.2 激光白光光源应用于射灯 |
5.2.1 激光白光光源应用于射灯仿真 |
5.2.2 结果分析 |
5.3 激光白光用于汽车远光灯 |
5.4 结论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改进方案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几种茶树害虫的趋光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昆虫的趋光性机理 |
1.2.1 复眼的结构和光适应性 |
1.2.2 单眼的结构和光适应性 |
1.3 昆虫对光的识别和选择 |
1.3.1 昆虫对光波的识别和选择 |
1.3.2 昆虫对光强的识别和选择 |
1.4 LED及其在诱虫技术上的应用 |
1.4.1 LED的发光原理 |
1.4.2 LED的发展历史 |
1.4.3 LED的优点 |
1.4.4 LED在诱虫技术上的应用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灯光诱虫技术 |
2.1 国内外发展历史 |
2.2 诱虫光源的类型和特点 |
2.2.1 黑光灯 |
2.2.2 双光灯 |
2.2.3 高压汞灯 |
2.2.4 频振式诱虫灯 |
2.3 灯光诱虫技术的应用领域 |
2.3.1 害虫防治 |
2.3.2 虫情测报 |
2.3.3 昆虫采集 |
2.3.4 其它应用 |
2.4 灯光诱虫技术的缺点及改进措施 |
2.4.1 灯光诱虫技术的缺点 |
2.4.2 灯光诱虫技术的改进措施 |
3 三种茶树害虫的室内趋光性行为研究 |
3.1 研究对象简介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虫源 |
3.2.2 实验设备和装置 |
3.2.3 实验方法 |
3.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3.1 茶丽纹象甲 |
3.3.2 黑刺粉虱 |
3.3.3 茶尺蠖 |
3.4 结果和讨论 |
4 茶树害虫趋光性田间实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设备和装置 |
4.1.2 实验方案 |
4.2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2.1 黑刺粉虱 |
4.2.2 茶尺蠖 |
4.2.3 不同光源对茶树昆虫诱杀效果的比较 |
4.3 结果和讨论 |
5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LED平板灯发光性能的改进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LED 产业的发展现状 |
1.1.2 LED 平板灯的发光特点及应用 |
1.1.3 LED 平板灯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关键技术 |
第二章 LED 平板灯工作原理及影响发光性能的因素 |
2.1 LED 平板灯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导光板的相关理论 |
2.2.1 导光板的光学原理 |
2.2.2 导光板的分类 |
2.2.3 导光板的制作技术 |
2.3 LED 平板灯中的光度学理论 |
2.3.1 光通量和发光强度 |
2.3.2 光照度和光亮度 |
2.4 评价 LED 平板灯发光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 |
2.4.1 导光板的导光效率 |
2.4.2 发光面亮度均匀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 平板灯导光板的仿真设计与制作流程 |
3.1 导光板网点设计主要理论 |
3.2 导光板结构设计主要常用软件 |
3.2.1 光学设计软件 LightTools |
3.2.2 光学设计软件 TracePro |
3.3 导光板软件仿真设计流程 |
3.3.1 光源与导光板的初期建模 |
3.3.2 仿真优化与均匀度分析 |
3.4 导光板网点优化设计 |
3.4.1 调整网点密度法 |
3.4.2 调整网点半径法 |
3.5 导光板制作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 平板灯均匀度与发光效率的检测实验 |
4.1 制作平板灯样品 |
4.2 基于图像处理的 LED 平板灯均匀度检测 |
4.2.1 均匀度检测软件系统 |
4.2.2 均匀度检测硬件框架 |
4.3 LED 平板灯发光效率检测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灯光防治害虫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目前灯光防治害虫技术的现状 |
1.1 频振式杀虫灯 |
1.2 黑光灯 |
1.3 高压汞灯 |
1.4 双波灯 |
1.5 LED灯 |
2 灯光防治害虫技术存在的问题 |
2.1 技术问题 |
2.1.1 光源问题 |
2.1.2 杀虫灯诱杀害虫死亡率偏低的问题 |
2.1.3 高压电网清理的问题 |
2.1.4 接虫袋的问题 |
2.1.5 安装技术问题 |
2.2 管理问题 |
2.2.1 协调问题 |
2.2.2 灯具使用维护问题 |
2.2.3 培训 |
3 灯光防治害虫技术的发展趋势 |
4 结束语 |
(10)新型照明显示器件用铝酸盐荧光粉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白炽灯泡 |
1.1.2 荧光灯 |
1.2 稀土发光材料简述 |
1.2.1 稀土元素 |
1.2.2 稀土发光材料的特点 |
1.2.3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质 |
1.3 新型显示照明器件 |
1.3.1 LED 固态光源 |
1.3.2 等离子平板显示(Plasma Display Panel,PDP) |
1.4 铝酸盐荧光粉 |
1.4.1 铝酸盐的发展状况 |
1.4.2 铝酸盐荧光粉的合成方法 |
1.5 本论文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试剂和纯度 |
2.2 样品的制备方法 |
2.3 样品制备的仪器设备 |
2.3.1 样品的制备仪器 |
2.3.2 样品的表征仪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BaMgAl_(10)O_(17):Eu~(2+)蓝色荧光粉的研究 |
3.1 BaMgAl_(10)O_(17):Eu~(2+)荧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3.1.1 BaMgAl_(10)O_(17):Eu~(2+)荧光粉的合成 |
3.1.2 BaMgAl_(10)O_(17):Eu~(2+)的物相分析 |
3.1.3 BaMgAl_(10)O_(17):Eu~(2+)的光学性能研究 |
3.2 BaMgAl_(10)O_(17):Eu~(2+)荧光粉的热劣化性能研究 |
3.2.1 不同时间下热处理对BAM性能的影响 |
3.2.2 不同气氛下热处理对BAM性能的影响 |
3.2.3 BAM荧光粉的热劣化机理研究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Si-N掺杂BaMgAl_(10)O_(17):Eu~(2+)荧光粉的研究 |
4.1 固相法合成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 |
4.1.1 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的制备 |
4.1.2 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的结构分析 |
4.1.3 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的发光性能研究 |
4.2 高能球磨法合成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 |
4.2.1 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的制备 |
4.2.2 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的结构分析 |
4.2.3 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的发光性能研究 |
4.2.4 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荧光粉的热劣化性能研究 |
4.3 BaMgAl_(10-x)Si_xO_(17-x)N_x:Eu~(2+)荧光粉的热劣化机理的理论计算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BaAl_(12)O_(19):Mn~(2+)绿色荧光粉的研究 |
5.1 BaAl_(12)O_(19):Mn~(2+)荧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5.1.1 BaAl_(12)O_(19):Mn~(2+)荧光粉的合成 |
5.1.2 BaAl_(12)O_(19):Mn~(2+)的物相分析 |
5.1.3 BaAl_(12)O_(19):Mn~(2+)的光学性能研究 |
5.2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Si-N掺杂BaAl_(12)O_(19):Mn~(2+)绿色荧光粉的研究 |
6.1 固相法合成BaAl_(12-x)Si_xO_(19-x)N_x:Mn~(2+)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
6.1.1 BaAl_(12-x)Si_xO_(19-x)N_x:Mn~(2+)的制备 |
6.1.2 BaAl_(12-x)Si_xO_(19-x)N_x:Mn~(2+)的物相分析 |
6.1.3 BaAl_(12-x)Si_xO_(19-x)N_x:Mn~(2+)的XPS 和寿命研究 |
6.1.4 BaAl_(12-x)Si_xO_(19-x)N_x:Mn~(2+)的UV-Vis光学性能研究 |
6.1.5 BaAl_(12-x)Si_xO_(19-x)N_x:Mn~(2+)的VUV光学性能研究 |
6.2 高能球磨法合成 BaAl_(12-x)Si_xO_(19-x)N_x:Mn~(2+)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
6.2.1 BaAl_(12-x)Si_xO_(19-x)N_x:Mn~(2+)的制备 |
6.2.2 BaAl_(12-x)Si_xO_(19-x)N_x:Mn~(2+)的物相分析 |
6.2.3 BaAl_(12-x)Si_xO_(19-x)N_x:Mn~(2+)的UV-Vis光学性能研究 |
6.2.4 BaAl_(12-x)Si_xO_(19-x)N_x:Mn~(2+)的VUV光学性能研究 |
6.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四、日光灯管内壁涂不同荧光粉发不同光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远程激发荧光粉的汽车前照灯光学系统[D]. 赖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过饱和重结晶法用于制备纳米荧光材料[D]. 丁杨.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1)
- [3]智慧学习灯的功能设计[D]. 卫邦强.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7)
- [4]视觉功能与照明光环境[J]. 潘有彬,诸玉华. 中国照明电器, 2016(06)
- [5]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汽车前照灯白光光源研究[D]. 罗智田.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6]几种茶树害虫的趋光性研究[D]. 蔡侠. 中国计量学院, 2014(02)
- [7]LED平板灯发光性能的改进方法与技术研究[D]. 刘金鑫.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8]灯光防治害虫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 刘燕. 中国农机化, 2012(04)
- [9]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的发展历程[A]. 倪孟麟,苏其蒿,张英林. 2011绿色照明与科学发展科技研讨会暨第四届中日韩照明大会专题报告文集, 2011
- [10]新型照明显示器件用铝酸盐荧光粉的优化研究[D]. 王义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