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孔冲[1](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杨春霞[2](2021)在《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职能,而高质量的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就可以不断地重组现有课程,开发新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职业体系所需求的人才相匹配。基于此,以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为核心、以开发优质课程为目标将成为我国新时代基础与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问题。首先,本研究以课程开发模式、总结前人研究的结果为理论依据,以访谈一线教师为实践依据,提取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五大关键能力,即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反思能力、课程合作能力。通过界定、剖析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本质内涵、主要特点、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构建课程开发能力现状测量模型,编制了《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同时,为了确保问卷编制的有效性,预向贵州省100位小学教师发放初测问卷,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软件进行题-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以及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不满足统计要求的题-项目进行修改或剔除,最终形成正式问卷。正式问卷主要包括现状调查五维度(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反思能力以及课程合作能力),共26项目的问卷;影响因素二维度(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共15个项目的问卷。其次,从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反思能力以及课程合作能力等五个维度对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属于中等水平,课程评价能力的得分相对较低,课程合作能力的得分相对较高。通过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发现教龄、职称、不同学历、任教科目以及不同任教区域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存在显着影响,不同性别、是否师范专业毕业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紧接着,通过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寻影响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发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受自我效能、理论知识、政策与制度、资源与培训以及文化与氛围的影响尤为显着,且理论知识、政策与制度、资源与培训、自我效能以及文化与氛围分别对课程设计能力(0.424)、课程实施能力(0.262)、课程评价能力(0.262)、课程反思能力(0.263)以及课程合作能力(0.277)的影响程度最强,最终构建出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自主研修和反思研习相结合,拓展知识域度,提升课程设计能力;建立课程资源库和提供实践观摩培训相结合,提升课程实施能力;建立评价制度和制定评价标准相结合,提升课程评价能力;奖励措施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提高自我效能,提升课程反思能力;打造民主校园文化和营造“分歧”学习氛围相结合,提升课程合作能力。
岩坎恩[3](2021)在《傣族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景洪市第三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再单纯的去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育是素质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质量压力背景下,体育课程在现有基础教育体系中逐渐丧失了活力,教师教学积极性较差,学生参与兴趣较低。因此,本论文探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希望能够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内容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并形成学校体育特色。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方法了解景洪市小学中傣族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现状以及开发的可行性。同时,就傣族武术课程开发的流程进行分析,给出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傣族武术课程的组织创建、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为傣族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最后,还通过实验验证方法,将一个学期傣族武术课程之后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傣族武术课程开展的效果和质量。同时,对学生学习前后的运动参与度、态度和兴趣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对景洪市第三小学水平二傣族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完成了傣族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遵循以校为本、特色性、学生需求性和整体性原则。课程开发过程中采用的程序是建立组织、情景分析、制定开发目标、编制课程开发方案、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与修订。课程教学内容则是通过对50多种傣族武术套路的分析和景洪市第三小学学生的特点,选择冲拳、推掌、弹腿、转体、顶肘、摆掌和栽拳等几个基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个内容模块的学习,到学期结束能够完成一套傣族武术操。(2)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其身体指标的测定,实验后参加傣族武术和普通体育课程学生的心率均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参加傣族武术课程学生的心率水平较低;实验班女生的平衡力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参加傣族武术课程学生的平衡力较高,说明傣族武术运动能够提高学生锻炼的质量,提高其平衡力;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采用测试方法对两个组别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在速度、灵敏度和爆发力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参加傣族武术课程学生的速度、灵敏度和爆发力较高,但是在耐力和女生力量上没有显着性差异。(3)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人际交往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能够积极参加课程的学习,并且愿意跟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一般,参与度较低,且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结论认为,景洪市第三小学的体育教师对傣族武术的了解较多,学历和职称水平较高,学校对傣族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度较高,学生愿意学习傣族武术课程,为傣族武术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傣族武术在景洪地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属于当地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搜集到的素材较多,适宜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傣族武术课程的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开发过程中要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并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总体规划;傣族武术课程的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利于傣族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和发展,使学生得到快乐、健康的成长,傣族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学校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其开发效果受学校领导思想意识水平、体育教师能力水平、学生和家长态度、政策法规以及学校传统体育等因素的影响,开发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体系,并且加强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最终将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新兴体育项目三者结合起来,得到具有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
李健达[4](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和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给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2019年10月教育部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现,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严重不足。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场域,在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是现实是,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部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鉴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毕业后涌入社会就业岗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接受职业教育的三年很有可能是他们在进入社会前最后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更值得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由于其运动项目简单易学,不易受伤的特点,教师资源容易转化,对教学场地和器材的要求适应性也比较好等特点,气排球运动非常适合作为校本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宣传。本研究课题旨在根据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特点,开发出一套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条件,教学特点的气排球运动教学课程。从理论意义来说,本课题通过构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理论体系,可以充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体系。从实践意义来说,本课题结合学校的优势及学生的特点,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生多元化、职业化发展的课程需求,提高气排球项目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为职教部门和体育教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课题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气排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项目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梳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身体练习为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来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运动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评价体系。研究发现(1)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内容;(2)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项目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是可行的,气排球项目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3)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阶段一:“玩”气排球——游戏激发兴趣;“学”气排球——运动技能习得是主要目的;“赛”气排球——实际比赛巩固运动技能;(4)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应注意练赛结合,充分利用气排球简单易学,容易组织比赛的特点,以赛促学,学赛结合;(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每周体育的课时较少,应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促进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研究建议(1)学校和政府部门应该大力给予支持,为气排球引进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积极推广气排球,使气排球纳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校本课程;(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写教案,灵活调整教学组织;(4)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逐渐从硬式排球教学逐渐向气排球教学转型;(5)建议中等职业学校支持和鼓励学校体育教师编写校本课程;(6)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体育的习惯。
李玲[5](2020)在《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花样跳绳运动以其特有的集体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实践性等特征与小学生的运动需求相契合,逐渐走进了小学体育课堂中,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又实现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本文选取岳阳市城区8所小学,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花样跳绳运动在岳阳市小学的推广价值、推广现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从推广价值分析,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的推广具有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促进体育中考成绩提高等六大价值。2.从推广现状上分析,岳阳市城区小学主要存在开展花样跳绳的学校较少、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对花样跳绳的认知情况较差、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师资薄弱且缺乏专业的花样跳绳教师、对花样跳绳运动器材的满意程度较低、学生缺乏花样跳绳竞赛和表演机会以及学校在花样跳绳推广上的资金投入较少等六个方面问题。3.从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环境因素、师资因素、教材因素、认知因素、竞赛和表演因素、学校领导重视因素和资金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为在岳阳市城区小学更好地推广花样跳绳运动提出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形成跳绳文化、聘请专业教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认真组织教学、积极研发校本课程、组建专业校队、丰富花样跳绳形式、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大力开展赛事、提升花样跳绳水平、积极组织竞赛和表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推广环境等对策。本研究的成果可为岳阳市城区小学大力推广花样跳绳运动提供有益参考。
顾少杰[6](2020)在《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至今,小篮球运动在全国开展已有三个年头,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展了小篮球运动,但小篮球运动在杭州市小学开展的较差,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去梳理。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的对策,为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个人因子、政策因子和推广因子三个公共因子,累积解释率为73.203%。个人因子包括九个影响因素;政策因子包括九个影响因素;推广因子包括三个影响因素。2.通过权重分析,个人因子权重为0.612;政策因子的权重为0.284;推广因子的权重为0.104。个人因子中影响最大的三个影响因素分别是:教师关于小篮球的专业技能、学生参与小篮球的兴趣和教师关于小篮球的专业知识。政策因子中影响最大三个影响因素分别是:政府的组织机构、政府的开展政策和政府的推广计划。推广因子中影响最大三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小篮球运动的推广、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和小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结论:1.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有:个人因素、政策因素、推广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政策因素,最小的是推广因素。2.个人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杭州市小学体育教师参与培训的意愿较高但机会较少,对小篮球运动和竞赛规则了解程度不够高,篮球师资力量薄弱。二、小学学生每周参与运动的次数少,对参加小篮球运动的兴趣较低。三、家长担心孩子受伤,支持率较低;政策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杭州市政府部门未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未规划小篮球推广计划、未颁布开展政策。二、校领导对小篮球运动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经费不足,场地器械缺乏,竞赛体系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教学训练大纲;推广因素具体表现在:一、宣传手段较为单一,推广渠道少,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数量少,校训练队队伍少、未开发校本课程。3.对策: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小篮球运动相关的政策和计划。二、优化推广方式,拓宽宣传渠道。三、提升篮球师资的专业水平。四、加大经费投入,科学完善场地器械。五、完善校园竞赛体系。六、创编小篮球教学与训练大纲和校本课程。七、提高家长支持率,增强防护措施。八、把握学生运动动机,提高参与兴趣。
吴亚婷[7](2020)在《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中学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间体育进入校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这种情况,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福建省畲族人口有36.5万人,占我国畲族总人口的51.5%,数量位居中国畲族人口首位;福建畲族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宁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约21.8万人,占福建省畲族总人口的59.7%。对福建省民族中学进行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益于弘扬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促进畲族地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和提高民族健康水平,具有课程化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1)就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然状态而言,从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研究,将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分为: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设计、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组织与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等方面。(2)从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然状态而论,实然样态是以应然样态为目标的显示运行状态。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际情况如何,是否达到应然状态所期望的样式,是否还存在差距。本研究对福建畲族聚集地区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从认知、知识、能力与实践效果等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经过数据处理,对此现状做出了综合分析。(3)从福建省各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开发的应然状态和实然样态来看,发现体育教师对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不强、体育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学校畲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发单一、学校体育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没有形成文化等问题。(4)从提升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策略分析,提出了提升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切实可行的策略:一是增强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利用的意识;二是创新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三是加强学校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四是优化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五是形成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特色文化。从而确保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全面开发与利用。
肖旭[8](2020)在《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校本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城市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多样化,但农村中小学由于地区环境和教育资源分配的限制,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上所受到的限制较多。针对信阳市辖区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归纳影响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过程中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并相对应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并发掘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希望论文的总结归纳能为信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迈向规范化和多样化提供参考,为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理论提供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教职工和学生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但大多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处于初级阶段。(2)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学习有极高的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经过分析整理后得出信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年龄、教龄和学历等方面分布均匀合理,但普遍现象为多数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体育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培训次数较少。(4)多数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不足,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过于传统化和形式化。(5)多数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在开展中较多的选择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基础体育运动项目,开设项目较为单一,只有部分学校开设了具有地域特色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运动项目。(6)信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目标导向性比较模糊,课程的管理和评价方面等方面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
桑美玲[9](2020)在《重庆市体育教师参与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从体育教师参与意愿视角出发,在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UTAUT2整合模型等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整合性的教师参与意愿模型,借以检验绩效期望、便利条件、价值权衡、努力期望、社群影响、自我效能、享乐动机、开发态度与参与意愿等变项间的潜在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21.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样本以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薛费氏事后比较等统计方法进行资料背景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 21.0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通过模型拟合与评价,验证研究模型的有效性,判断研究假设是否成立,然后对研究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在背景差异上;1)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在绩效期望、便利条件、价值权衡、努力期望、自我效能、开发态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2)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在绩效期望、便利条件、价值权衡、努力期望、社群影响、自我效能方面有显着性差异;3)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在绩效期望、便利条件、价值权衡、努力期望、社群影响方面有显着性差异;4)不同学校层次的体育教师在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价值权衡方面有显着性差异;5)绩效期望、便利条件、社群影响、自我效能、享乐动机对体育教师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价值权衡对体育教师参与意愿有负向影响作用;6)努力期望对体育教师参与意愿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体育教师参与意愿。研究结论:欲提高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的接受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应改善重庆市中小学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的周围环境,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意愿,希冀对重庆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发展更趋成熟与符合需求,也能为各位同仁或者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价值。
陈皓[10](2019)在《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里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强化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大力扶持校园足球、冰雪运动等体育社团的开展,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各类学校自从开展体育特色以来,通过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效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水平。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完善体育特色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工作,同时为地方学校向体育特色学校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本研究第一部分对“体育特色学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刻理解;第二部分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对能影响到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利益主客体进行识别,分析并绘制了体育特色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关系图;第三部分根据理论研究以及走访调查相关学校,构建体育特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模型,分为三个一级指标,具体为学校内部支持,外部环境支持,合作机制匹配,以及下设的20个二级指标,通过AMOS软件进行理论模型检验。根据问卷的定性收集,对各指标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五种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路径(学校内生推进型、体育局—学校联合推进型、市教委—学校联合推进型、多维联合推动型以及三维联动型)作为案例讨论。第五部分,结合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提出我国学校向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最后,结合现状研究对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提出宏观建议:(1)政策助推社体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特色校园体育;(2)综合优化校内师资力量,积极促进校际合作发展;(3)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制度,加快提升教师队伍建设;(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体育特色项目梯队。
二、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初选指标体系 |
3.2.2 确定咨询专家 |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
3.2.5 确定指标体系 |
3.3 小结 |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被试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问卷调查法 |
4.3.3 数理统计法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5 小结 |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3 研究方法 |
5.3.1 问卷调查法 |
5.3.2 数理统计法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
学习工作经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时代诉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背景 |
2.政策导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政策推进 |
3.实践需求: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保障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教师课程能力 |
2.课程开发 |
3.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
(四)文献综述 |
1.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
2.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研究现状 |
3.已有研究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内容 |
5.研究思路 |
一、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基本理论 |
(一)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
1.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本质内涵 |
2.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主要特点 |
(二)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构成要素的提出依据 |
1.理论依据 |
2.实践依据 |
(三)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五大要素及关系 |
1.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五大要素 |
2.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五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
(四)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测量模型建构 |
二、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问卷编制 |
(一)现状和影响因素两部分的问卷编制程序 |
1.确定问卷预设维度 |
2.形成初测调查问卷 |
3.进行正式施测 |
(二)现状和影响因素两部分的问卷初测和检验 |
1.初测研究对象 |
2.项目分析 |
3.探索性因素分析 |
4.验证性因素分析 |
5.效度和信度分析 |
三、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分析 |
1.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 |
2.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维度及项目现状 |
3.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在人口学上的特点 |
(二)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
1.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整体水平原因分析 |
2.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各维度及项目现状的原因分析 |
3.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人口学差异性现状的原因分析 |
四、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建构 |
(一)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1.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2.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二)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1.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假设 |
2.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验证 |
3.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修正 |
4.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结论阐释 |
五、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策略 |
(一)自主研修和反思研习相结合,拓展知识域度,提升课程设计能力 |
1.自主研修,拓宽知识广度 |
2.反思研习,拓展知识深度 |
(二)建立课程资源库和提供实践观摩培训相结合,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
1.建立课程开发资源库,循环利用资源 |
2.提供实践观摩培训,增强教师“指导”参与感 |
(三)建立评价制度和制定评价标准相结合,提升课程评价能力 |
1.立足本区实际,建立具有考核性的评价制度 |
2.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有细化性的评价标准 |
(四)奖励措施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提高自我效能,提升课程反思能力 |
1.建立奖励措施机制,使教师乐于反思 |
2.提倡实践训练,使教师体验“反思”带来的成就感 |
(五)打造民主校园文化和营造“分歧”学习氛围相结合,提升课程合作能力 |
1.鼓励教师敢于发声,营造具有“意见分歧”学习氛围 |
2.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打造民主平等校园文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傣族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景洪市第三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傣族武术 |
2.1.2 课程 |
2.1.3 校本课程 |
2.1.4 校本课程开发 |
2.1.5 傣族武术风格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傣族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
4.1.1 以校为本原则 |
4.1.2 特色性原则 |
4.1.3 学生需求原则 |
4.1.4 整体性原则 |
4.2 傣族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
4.2.1 建立组织 |
4.2.2 情景分析 |
4.2.3 课程开发目标 |
4.2.4 编制课程开发方案 |
4.2.5 进行课程设计 |
4.2.6 课程实施 |
4.2.7 课程的评价与修订 |
4.3 傣族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案例 |
4.3.1 傣族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的建立 |
4.3.2 傣族武术课程目标的设置 |
4.3.3 傣族武术课程纲要 |
4.3.4 傣族武术体育课程教学计划 |
4.3.5 傣族武术校本课程内容 |
4.3.6 傣族武术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
4.3.7 实施结果分析 |
4.3.8 影响小学傣族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问卷 |
附录 B 学生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访谈纪要 |
附录 E 傣族武术实践照片集 |
附录 F 实验班照片 |
附录 G 对照班照片 |
附录 H 测试照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学校体育政策导向和现实发展需求 |
1.1.2 气排球项目校本课程开发适合中等职业学校 |
1.1.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资源体系有待完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校本课程 |
1.3.2 关于课程开发 |
1.3.3 关于气排球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地观察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建设要件及状况分析 |
3.1.1 气排球课程建设的要件分析 |
3.1.2 气排球课程建设的状况分析 |
3.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项目融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3.2.1 气排球校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
3.2.2 气排球校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
3.2.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课程创新能力的发展 |
3.2.4 气排球项目对器材和场地的适应性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条件 |
3.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
3.3.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
3.3.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3.3.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目标的构建 |
3.3.4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 |
3.3.5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评价的构建 |
3.4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标准的反思与建议 |
3.4.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目标的反思与建议 |
3.4.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内容的反思与建议 |
3.4.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评价的反思与建议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效度检验一专家问卷 |
附录 B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开发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一) |
附录 C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教学实验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二) |
附录 D 气排球体育教学效果评价表 |
附录 E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F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1.1.2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需求 |
1.1.3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跳绳 |
1.4.2 花样跳绳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资料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专家访谈法 |
1.6.4 逻辑分析法 |
1.6.5 数理统计法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推广价值分析 |
2.1 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2.3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
2.4 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
2.5 提高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 |
2.6 促进体育中考成绩提高 |
第3章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推广现状调查 |
3.1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认知状况分析 |
3.1.1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认知状况分析 |
3.1.2 岳阳市城区小学学生对花样跳绳的喜爱程度 |
3.2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开展状况 |
3.2.1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开展状况调查 |
3.2.2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开展内容调查 |
3.2.3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开展形式调查 |
3.3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师资状况 |
3.3.1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教师师资来源情况 |
3.3.2 岳阳市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
3.3.3 岳阳市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对花样跳绳运动开展工作的胜任情况调查 |
3.4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
3.4.1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场地的满意度 |
3.4.2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器材的满意度 |
3.5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竞赛和表演状况 |
3.5.1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竞赛情况分析 |
3.5.2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表演情况 |
3.6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资金投入状况 |
第4章 影响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推广的因素分析 |
4.1 环境因素 |
4.2 教师因素 |
4.2.1 缺乏花样跳绳专业教师 |
4.2.2 体育教师缺乏培训和学习 |
4.3 教材因素 |
4.4 认知因素 |
4.5 竞赛和表演因素 |
4.6 学校领导重视因素 |
4.7 资金因素 |
第5章 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推广对策 |
5.1 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形成跳绳文化 |
5.1.1 转变教育理念,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组织领导 |
5.1.2 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花样跳绳的宣传 |
5.1.3 积极创新,打造品牌特色,形成跳绳文化 |
5.2 聘请专业教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
5.2.1 多种渠道引进花样跳绳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
5.2.2 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教师能力 |
5.3 认真组织教学,积极研发校本课程 |
5.3.1 加强花样跳绳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
5.3.2 投入财力物力人力,积极研发校本课程 |
5.4 组建专业校队,丰富花样跳绳形式 |
5.4.1 科学选才,有效训练,打造高水花样跳绳训练队 |
5.4.2 结合实际情况,多形式开展花样跳绳运动 |
5.5 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培训 |
5.5.1 建立花样跳绳培训基地,完善管理制度 |
5.5.2 鼓励开设盈利性培训机构 |
5.6 大力开展赛事,提升花样跳绳水平 |
5.6.1 开展市级中小学花样跳绳赛事,鼓励学校参与 |
5.6.2 积极开展校内花样跳绳赛事,提高技术水平 |
5.7 积极参加表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5.7.1 认真组织校内演出,积极参加公益性表演 |
5.7.2 适当参与商业演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
5.7.3 定期开展汇报型演出,检测学习成果 |
5.8 增加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推广环境 |
5.8.1 体育经费分配中加大对花样跳绳的投入 |
5.8.2 多渠道获取花样跳绳经费来源 |
结语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2: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推广及对策调查问卷(体育教师问卷) |
附件3: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推广现状及对策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件4: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推广现状及对策调查问卷(家长问卷) |
致谢 |
(6)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关于小篮球运动国内外的起源及发展研究 |
1.3.3 关于小篮球运动的现状研究 |
1.3.4 关于小篮球运动的推广研究 |
1.3.5 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
3.1.1 项目分析 |
3.1.2 因子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
3.2 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各因素的权重分析 |
3.2.1 公共因子的权重分析 |
3.2.2 各影响因素在公共因子中的权重分析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个人因素的分析 |
3.3.2 政策因素的分析 |
3.3.3 推广因子的分析 |
3.4 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对策 |
3.4.1 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小篮球运动相关的政策和计划 |
3.4.2 优化推广方式,拓宽宣传渠道 |
3.4.3 提升篮球师资的专业水平 |
3.4.4 加大经费投入,科学完善场地器械 |
3.4.5 完善校园竞赛体系 |
3.4.6 创编小篮球教学与训练大纲和校本课程 |
3.4.7 提高家长支持率,增强防护措施 |
3.4.8 把握学生运动动机,提高参与兴趣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访谈纲要 |
附录二 学生访谈纲要 |
附录三 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调查表专家征询(第一轮) |
附录四 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调查表专家征询(第二轮) |
附录五 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六 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调查问卷(家长问卷) |
(7)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福建省民族中学 |
2.1.1 民族中学概念 |
2.1.2 福建省民族中学 |
2.2 畲族民间体育文献综述 |
2.2.1 畲族民间体育概念 |
2.2.2 畲族民间体育分类 |
2.2.3 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研究现状 |
2.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文献综述 |
2.3.1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
2.3.2 国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
2.3.3 国内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
第3章 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然状态 |
3.1 目标设计 |
3.1.1 学校情景分析 |
3.1.2 开发设计理念 |
3.1.3 课程开发理论依据 |
3.1.4 课程目标设置 |
3.2 内容选择 |
3.2.1 课程内容资源 |
3.2.2 课程内容选择 |
3.2.3 课程内容组织 |
3.3 课程组织 |
3.4 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评价 |
3.4.1 教师评价 |
3.4.2 学生评价 |
3.4.3 课程评价 |
第4章 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然样态 |
4.1 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现状 |
4.1.1 领导 |
4.1.2 教师 |
4.1.3 学生 |
4.2 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现状 |
4.2.1 教师 |
4.2.2 学生 |
4.3 民族中学教师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现状 |
4.4 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现状 |
4.4.1 宁德市民族中学 |
4.4.2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 |
4.5 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内部影响因素 |
4.5.2 外部影响因素 |
4.6 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存在问题 |
第5章 提升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
5.1 增进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利用的意识 |
5.2 创新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
5.3 加强学校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
5.4 优化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
5.5 形成特色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文化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8)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西方国家校本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
2.2.2 西方国家体育校本课程发展历程概述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体育校本课程理论研究 |
2.3.2 体育校本课程开设意义研究 |
2.3.3 体育校本课程开设效用研究 |
2.3.4 体育校本课程所设运动项目类型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基本情况 |
4.1.1 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开设体育校本课程学校数量情况 |
4.1.2 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设项目情况 |
4.1.3 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组织与教学情况 |
4.2 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
4.2.1 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教龄情况 |
4.2.2 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作用的认识 |
4.2.3 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
4.2.4 体育教师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展实施中最大需求认识 |
4.3 体育校本课程受教育者——学生基本情况 |
4.3.1 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 |
4.3.2 学生对于体育校本课程所学内容选择 |
4.3.3 学生对于所学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
4.4 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实施制约因素分析 |
4.4.1 学校制约因素分析 |
4.4.2 体育教师制约因素分析 |
4.4.3 学生制约因素分析 |
第5章 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优秀校本课程案例分析—以平桥区城阳城中心校为例 |
5.1 城阳城中心校武术特色校本课程设计理论模式 |
5.2 城阳城中心校武术特色校本课程设计框架 |
5.3 城阳城中心校武术特色校本课程组织与实施 |
5.4 城阳城中心校武术特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
5.5 城阳城中心校武术特色校本课程取得的成就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重庆市体育教师参与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参与意愿的概念 |
2.1.2 啦啦操的概念 |
2.1.3 校本课程的概念 |
2.1.4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
2.2 参与意愿相关模型理论 |
2.2.1 理性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UTAUT整合模型 |
2.3 啦啦操的相关研究 |
2.3.1 啦啦操发展现状研究 |
2.3.2 啦啦操在中小学开展可行性与模式研究 |
2.4 校本课程的相关研究 |
2.4.1 校本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
2.4.2 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研究 |
2.5 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
2.6 教师参与意愿的相关研究 |
3 理论构建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模型框架 |
3.2 变量定义和测量维度 |
3.2.1 绩效期望 |
3.2.2 便利条件 |
3.2.3 价值权衡 |
3.2.4 努力期望 |
3.2.5 社群影响 |
3.2.6 自我效能 |
3.2.7 享乐动机 |
3.2.8 开发态度 |
3.2.9 参与意愿 |
3.3 研究假设 |
3.3.1 绩效期望 |
3.3.2 便利条件 |
3.3.3 价值权衡 |
3.3.4 努力期望 |
3.3.5 社群影响 |
3.3.6 自我效能 |
3.3.7 享乐动机 |
3.3.8 开发态度 |
4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
4.1 问卷设计与试测 |
4.2 数据收集 |
4.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5 研究结果 |
5.1 个人背景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分析 |
5.1.1 性别差异 |
5.1.2 学历差异 |
5.1.3 职称差异 |
5.1.4 学校层次差异 |
5.2 教师参与意愿 |
5.3 结构方程模型及路径关联分析 |
5.3.1 直接影响路径分析 |
5.3.2 间接影响路径分析 |
6 分析与讨论 |
6.1 绩效期望的影响 |
6.2 便利条件的影响 |
6.3 价值权衡的影响 |
6.4 努力期望的影响 |
6.5 自我效能的影响 |
6.6 社群影响 |
6.7 享乐动机的影响 |
6.8 开发态度的影响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特色学校研究现状 |
1.3.2 体育特色学校概念研究 |
1.3.3 国外体育特色学校的研究现状 |
1.3.4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研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问卷调查法 |
1.5.2 访谈法 |
1.5.3 文献法 |
1.5.4 案例研究法 |
1.6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
1.6.1 论文结构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体育特色学校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特色学校的概念 |
2.1.2 体育特色学校的内涵 |
2.1.3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范围与分类标准 |
第三章 体育特色学校利益相关者属性识别以及实证分析 |
3.1 我国体育特色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属性识别 |
3.2 体育特色学校利益相关者分类实证分析 |
第四章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现状分析 |
4.1.1 学校体育师资状况分析 |
4.1.2 教师群体对体育特色学校认知程度分析 |
4.1.3 体育特色文化融入程度分析 |
4.1.4 人力支持程度分析 |
4.1.5 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难点分布 |
4.2 确立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研究变量 |
4.2.1 学校内部支持分析 |
4.2.2 外部环境支持分析 |
4.2.3 合作机制匹配分析 |
4.2.4 构建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模型 |
4.3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现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4.4 体育特色学校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第五章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案例研究 |
5.1 数据量化处理原则 |
5.2 学校内生推进型 |
5.3 体育局-学校联合推进型 |
5.4 市教委-学校联合推进型 |
5.5 多维联合推动型 |
5.6 三维联动型 |
5.7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 |
5.8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的思考 |
5.8.1 内外因素差异影响发展状态 |
5.8.2 利益因素差异影响发展重点 |
5.8.3 行政部门侧重差异影响发展特色 |
第六章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的建议 |
6.1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
6.1.1 学校内生推进型发展的建议 |
6.1.2 体育局—学校联合推进型发展的建议 |
6.1.3 市教委—学校联合推进型发展的建议 |
6.1.4 多维联合推动型发展的建议 |
6.1.5 三维联动型发展的建议 |
6.2 政策助推社体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特色校园体育 |
6.3 综合优化校内师资力量,积极促进校际合作发展 |
6.4 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制度,加快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
6.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体育特色项目梯队 |
第七章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7.1 研究局限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春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傣族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景洪市第三小学为例[D]. 岩坎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 李健达. 河南大学, 2020(02)
- [5]岳阳市城区小学花样跳绳运动的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玲.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影响杭州市小学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研究[D]. 顾少杰.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吴亚婷. 集美大学, 2020(08)
- [8]信阳市辖区农村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展现状调查研究[D]. 肖旭.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9]重庆市体育教师参与啦啦操校本课程开发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桑美玲.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路径研究[D]. 陈皓.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