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势与政策》课程与《七一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宏[1](2021)在《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文中认为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功能,与党史教育同向同行。将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处理好既讲党的故事也讲党的理论、既讲脉络也讲细节、既讲成就也讲挫折、既讲经验也讲教训、既讲过去也讲未来、既讲顶层设计也讲具体实践、既讲伟大领袖也讲人民群众、既讲历史视野也讲全球眼光、既讲感悟也讲感情、既讲真实也重演绎等若干维度,做好思政课讲党史的内容构建。这就需要教师术业兼修,加强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知识储备、问题意识、方法创新和协同攻关。
王文山[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丛喜权[3](2021)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多次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校党建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及新时代高校党建内容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关系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概念分析,厘清高校党的建设涵义。探究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起点,以我国几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遵循。阐述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历史和经验,我们既要看到高校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巡视发现高校党的建设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组织制度、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问诊把脉。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宗旨。本文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及高校巡视通报等法规文件及会议精神为依据,既从学理的角度分析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又从高校党的建设政策法规的法理角度和高校党的建设实际情况的现实角度来研究,全面系统梳理了高校党的建设,探究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内容。通过加强高校党的政治思想建设,保障高校办学坚定的政治方向,使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创新力,提升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人民性。通过加强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高校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建设始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四个服务”目标。
王圣男[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2019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强调指出:“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担当者,大学生理论上是否清醒、政治上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党的千秋伟业、国家的繁荣强盛,民族发展的未来。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立的宗旨,就在于以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在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自觉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培养一批又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因此,作为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团功能,不仅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织依托,而且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综合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属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观察研究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上了解把握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基本现状,剖析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提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路径和对策。论文首先明晰相关概念,论文分析概括了“新时代”和“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内涵、特征,阐述了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必要性,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轨迹和特点,探究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社团发展提供借鉴。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创建与探索,第二阶段是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不断规范与壮大。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山东省属高校为例,从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机构设置、发展规模、社团活动、组织管理等方面透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现状,充分肯定了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并针对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机构设置比较健全、社团规模不断壮大、社团活动不断丰富、组织管理逐渐规范。但社团建设存在理论学习难度较大、社团吸引力有待增强,社团管理较松散、运作效能有待提高,社团成员流动较快、衔接传承有待完善,活动经费比较紧张、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最后,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路径探究上,在综合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实际出发,提出针对性的路径,主要从强化思想引领、完善保障措施和打造特色品牌三个维度出发,总结了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未来建设和发展的路径,为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建设和蓬勃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李申申[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的集中体现,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向导。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管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与行为方式还不尽人意。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去。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读了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和规定,利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调查,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展开。具体论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据此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重、难点以及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在界定和阐述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形式的方式对12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基本呈现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既展现了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也显露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家校的育人合力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究问题成因。第五部分,主要从夯实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强化教育效能,遵循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原则;健全运行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新型载体,打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平台;提升思想觉悟,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功能这五个方面提出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俞小敏[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应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给文化自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要求大学生要积极把握时代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脊梁骨,要想其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笔者决定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这一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即问题归因),来根据实际提出解决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突出问题的实践路径。本文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文献分析、逻辑归纳等多种调查方法,分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从客体与主体两方面进行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客体问题主要有崇洋媚外、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以及校园亚文化影响较大;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主体问题主要有文化自信培育意识不强烈、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不明确、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不健全、文化自信培育的队伍不整齐、文化自信培育的方式不新颖以及文化自信培育的氛围不浓厚。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又对其进行了归因分析,包括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方面。历史原因主要包括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文化优势、落后挨打的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以及启蒙家对传统文化的过激批判;现实原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制度缺陷及教育内容的缺失、社会文化氛围及家庭观念的影响以及培育客体自身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解决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的切实需要,通过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领导、整合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队伍以及保障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需求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笔者将创新导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方法,通过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平台便捷性、快速性、综合性等特点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政学习的时效性、精准性、全面性。本文还将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养成,企图通过创新实践性的文化活动,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水平,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实践者创造者。最后,本文将丰富创新大学生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多彩的文娱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文化兴邦的切身体验。
王玺[7](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规范建设的几十年来,针对其教学主体、内容、方法等维度的微观化、具体化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学本质以及活动开展进行规律性、学理性的认知与把握。但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空间的拓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仅仅是微观层面的研究已不足以满足教学的要求以及应对学科的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更为整体化、社会化的宏观把握。若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研究,空间要素的纳入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新时代从空间化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要把握的空间样态必然更加多元化、多维化,传统空间与新型空间形态的研究都应为题中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但也凸显出其客观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是当前一个全新的命题,需要汲取中西方相关空间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借鉴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传播学等诸学科领域有益的理念与观点,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自身特有的研究体系和空间框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观的树立提供学理支撑。本论文主要从思政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演进历史、现实境遇和优化拓展几方面来进行相关探索与研究,全文除绪论外,主体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来进行阐述: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进行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除了包含基本的自然时空观念之外,对于社会空间的发展及演变,以及空间差异的出现、正义的维护等方面都展示了独有的空间思维与智慧。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包括观象授时、立杆测影、律管候气、山川崇拜和敬天文化等对于空间认知,同时将空间思想应用于城邑空间、聚落空间等的布局与规划当中,当代则是以习近平“八个统一”规律性总结为空间构建的指导思想。西方世界对于空间也有不同的认知,囊括了哲学、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以列斐伏尔、哈维、苏贾、福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空间建构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框架及理论观点。其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本质的阐释与基本特征的描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进行基本含义的阐释以及内涵的解析是本研究进行的根本前提,随后将思政课教学空间与教学空间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与外延,接着对其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分析是对其概念的进一步明晰与掌握。再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类型划分以及功能赋值的探讨。首先分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囊括了主体、内容、方法、载体四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按照三类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思政课教学空间类别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别以及相互交往关系来进行相应的空间功能赋值。随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基本机制予以分析与总结。通过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史可以发现,前后经历了空间初步形成、深化调整、规范建设以及发展提高四个阶段,对于四大需求动力的分析以及四种基本机制的探索,总结与提取出能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作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对全国部分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六大子系统,分别为课堂与学科子空间、现实与虚拟子空间、制度与非制度子空间,解读其优势和分析其困境的基础上,为下一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提供现实参考基础。最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与拓展。系统围绕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以及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六个领域展开,全方位优化拓展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作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这个全新命题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创新式地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框架,旨在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视域,激发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力与生命力。
潘博博[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需要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摆在首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意义在于以增强大学生“获得”的主观感受为导向,更好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体而言,即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增加有效教学供给满足大学生对知识增长、思想进步、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与期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增强获得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主旨追求,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性需求,它回应了大学生素质结构优化的集体性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经数次改革,实现了创新性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显着增强。回顾改革发展历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经验有四: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力;二是促进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三是立足大学生成长发展实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总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经验,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紧跟时代发展、谱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崭新篇章有着重要意义。
于航[9](2019)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处在历史机遇期,就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坚决不能犯致命性的错误。国家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政治权力,是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面对相对复杂的国际背景和长期的国内发展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不断创新,努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党中央领导习近平同志作出明确指示,要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安全政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安全国家的建设。稳中求进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基调。其中“稳”是“进”的前提基础,是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的首要着眼点和立足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倡导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扞卫国家安全,是推进新时代国家发展尤为重要的课题。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未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当代青年是否具备国家安全意识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稳定。因此,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十分重要。目前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越来越丰富《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国家安全学》、《世界主要国家安全体制机制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干部读本》、《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等相关着作相继出版。许多大学也响应党中央有关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落实的政策,积极对大学生开展国家安全课程教育,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但是在实践中依据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教育相对不够系统完整,理解不够到位,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发展特色。其中许多高校存在教育方式单调枯燥、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学生自身意识不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考核与评价机制等问题。如果不对问题加以解决的话会对国家的长期稳定不利,更不利于国家的富强。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等方面展开较为细致的介绍;第二部分,对有关国家安全方面一些概念进行了阐述和解释,为后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含义作出解释说明,并且分析了国家安全观和高等院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两者的内蕴关联;第四部分,将当前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了解程度状况进行分析,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四个维度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基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针对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现状,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层面提出应对措施和调整方案。
金文斌,邹斌[10](2018)在《“形势与政策”课和本科四门思政课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形势与政策"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就教学内容而言,"形势与政策"课发挥了价值引领、因势而新、交融会通、对接补充作用;就教学管理而言,"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四门思政课是全程与阶段关系;就教材、教师、学科建设而言,"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四门思政课是巩固提升与发展建设关系。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与《七一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与《七一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向同行: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系 |
(一)从培养目标来看,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
(二)从课程内容来看,思政课各门课程与党史密切相关 |
(三)从教学资源来看,思政课需要利用党史的丰富资源 |
二、树立正确党史观: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基本教学目标 |
(一)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百年党史伟大历程和成就 |
(二)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 |
(三)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百年党史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
(四)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深邃内涵 |
(五)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 |
(六)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树立“四个自信”的重大意义 |
三、讲好党史的多重维度: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构建 |
(一)既要讲党的故事,也要讲党的理论 |
(二)既要讲脉络,也要讲细节 |
(三)既要讲成就,也要讲挫折 |
(四)既要讲经验,也要讲教训 |
(五)既要讲过去,也要讲未来 |
(六)既要讲顶层设计,也要讲具体实践 |
(七)既要讲伟大领袖,也要讲人民群众 |
(八)既要讲历史视野,也要讲全球眼光 |
(九)既要讲感悟,也要讲感情 |
(十)既要讲真实,也要重演绎 |
四、术业兼修: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对教师教学改革的要求 |
(一)加强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知识储备 |
(二)加强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意识 |
(三)加强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创新 |
(四)加强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协同攻关 |
(3)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概念解析 |
(一)党建的涵义 |
(二)高校党建的涵义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形势和任务 |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形势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任务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要求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党建思想 |
(二)十八大前党的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论述 |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成就及问题 |
一、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
(一)十八大以前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
(二)新中国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新成就 |
(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 |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 |
(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站位不高 |
(二)一些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不到位 |
(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效能发挥不充分 |
(四)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利 |
(五)一些高校作风纪律建设有待加强 |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 |
(二)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
(三)“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 |
注释 |
第四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 |
一、把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一)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 |
(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严格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 |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基础性建设 |
(一)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宝贵经验 |
(二)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 |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
(四)挖掘大数据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
注释 |
第五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
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 |
(一)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三)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建设 |
(二)提升院(系)党的组织力建设 |
(三)加强师生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
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高校干部队伍 |
(一)党的干部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
(二)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校干部 |
(三)健全高校干部建设与管理体系 |
注释 |
第六章 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作风和纪律建设 |
一、坚持高校正风肃纪建设 |
(一)作风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长期任务 |
(二)加强纪律建设是高校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
(三)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纪律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和监管 |
(一)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建设 |
(二)加强高校纪检监察干部监管 |
(三)加强高校纪(监)委组织和监督体系建设 |
三、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长效机制 |
(一)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 |
(三)建立健全巡视全覆盖新机制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相关概述 |
(一)新时代 |
1.新时代的定位 |
2.新时代的特征 |
(二)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 |
1.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含义 |
2.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特征 |
3.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历史借鉴 |
(一)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创建与发展 |
1.大力支持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创建 |
2.为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
3.积极发挥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重要作用 |
(二)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不断规范与壮大 |
1.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组织建设 |
2.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思想建设 |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现状分析——以山东省属高校为例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1.问卷调查的目的 |
2.问卷调查的对象 |
3.调查问卷的内容 |
4.调查问卷的回收 |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成就 |
1.机构设置比较健全 |
2.社团队伍不断壮大 |
3.社团活动不断丰富 |
4.社团指导和管理逐渐完善 |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
1.理论学习难度较大,活动吸引力有待增强 |
2.社团管理相对松散,运作效能有待提高 |
3.社团成员流动较快,衔接传承有待完善 |
4.活动经费比较紧张,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
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路径 |
(一)强化思想引领 |
1.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
(二)完善保障措施 |
1.依托党团组织建设社团 |
2.打造专业教师指导队伍 |
3.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
4.建立完善有效的协作机制 |
5.提供必要的经费扶持 |
(三)打造特色品牌 |
1.创新发展模式,打造课程化社团 |
2.创新宣传方式,打造品牌社团 |
3.丰富活动形式,拓展学习渠道 |
4.更新活动载体,建设网络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概述 |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 |
二、理想信念 |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第二节 新时代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机遇 |
一、新时代的新发展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
二、新时代的新思想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 |
三、新时代的新目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三节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二、有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
三、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
第一节 调查的总体概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三、样本概况 |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的成绩 |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整体状况良好 |
二、以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为角度分析现状 |
三、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为角度分析现状 |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内容时代性不强、针对性较弱 |
二、教育形式实践性不足、创新性不够 |
三、党团学生支部引领不到位、自我教育意识不强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 |
一、西方外来思潮的长期侵蚀 |
二、网络信息爆炸的负面影响 |
第二节 家校两方育人工作不到位 |
一、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较薄弱 |
二、家庭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三节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
一、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理想信念易动摇 |
二、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缺乏培养理想信念的自觉性与坚韧性 |
第五章 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夯实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石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指引 |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源泉 |
第二节 提升教育效果,遵循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原则 |
一、以学生为本原则 |
二、经常性原则 |
三、实效性原则 |
第三节 健全运行机制,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度 |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
二、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三、发挥教育者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
四、发挥家庭成员的正向熏陶作用 |
第四节 构建新型载体,打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平台 |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官方网站 |
二、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官方公众号和交流群 |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平台的监管力度 |
第五节 提升思想觉悟,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功能 |
一、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
二、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 |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6)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理论概述 |
一、文化自信及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 |
(一)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 |
(二)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内涵 |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涵义和特点 |
二、文化自信培育与新时代的总目标总要求 |
(一)文化自信培育是实现新时代总目标的要求 |
(二)文化自信培育是迎接新时代新挑战的需要 |
(三)文化自信培育是打造时代新人的基础工程 |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 |
(一)马克思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
(二)列宁的文化斗争和文化建设理论 |
(三)毛泽东的文化革命和建设思想 |
(四)十八大前“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 |
(五)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
注释 |
第三章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 |
一、党对青年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历史成就 |
(一)战争年代革命青年的文化培育 |
(二)新中国初期大学生的文化改造和培育 |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
(四)“文化建设”的提出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 |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问卷调查设计和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相关数据分析 |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相关数据分析 |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问题 |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问题 |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客体问题 |
四、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的原因 |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的历史原因 |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的现实原因 |
注释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构建 |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 |
(一)正确的文化认知 |
(二)真挚的文化情感 |
(三)鲜明的文化态度 |
(四)积极的文化践行 |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 |
(一)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 |
(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
(三)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依据 |
(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
(二)改天换地的红色革命文化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成就 |
(四)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跃升 |
注释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 |
一、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体系 |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领导 |
(二)整合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队伍 |
(三)保障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需求 |
二、拓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场域 |
(一)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
(二)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涵育相结合 |
(三)校内文化资源与校外文化资源相结合 |
三、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 |
(一)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作用 |
(二)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养成 |
(三)丰富大学生多彩的文化活动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难点与创新 |
1.4.1 主要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
1.4.2 论文可能的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
2.1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
2.1.2 空间发展 |
2.1.3 空间变迁 |
2.1.4 空间差异 |
2.1.5 空间正义 |
2.1.6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新发展 |
2.2 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 |
2.2.1 始于敬天文化的空间认知 |
2.2.2 城邑聚落布局的空间规划 |
2.3 西方世界的空间理念 |
2.3.1 多学科的空间观念 |
2.3.2 代表性的空间理论 |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 |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阐释 |
3.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含义 |
3.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解析 |
3.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相关概念辨析 |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特征 |
3.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共生性 |
3.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实践性 |
3.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系统性 |
3.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技术性 |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类别与功能 |
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 |
4.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主体要素 |
4.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容要素 |
4.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方法要素 |
4.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载体要素 |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类型划分 |
4.2.1 按照教学服务的空间功能划分 |
4.2.2 按照教学主体的空间参与方式划分 |
4.2.3 按照教学系统的空间运行特征划分 |
4.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功能赋值 |
4.3.1 融合多种学科空间 |
4.3.2 联通社会育人空间 |
4.3.3 打造全面发展空间 |
第五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与基本机制 |
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程 |
5.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初步形成 |
5.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深化调整 |
5.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规范建设 |
5.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发展提高 |
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需求动力 |
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教育者主体需求 |
5.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主体需求 |
5.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需求 |
5.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技术介入需求 |
5.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机制 |
5.3.1 主体导向机制 |
5.3.2 内容挖掘机制 |
5.3.3 方法改革机制 |
5.3.4 载体拓展机制 |
第六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 |
6.1 相关问卷调查 |
6.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势解读 |
6.2.1 课堂空间主体化 |
6.2.2 学科空间规范化 |
6.2.3 现实空间多样化 |
6.2.4 虚拟空间技术化 |
6.2.5 制度空间协同化 |
6.2.6 非制度空间开放化 |
6.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困境分析 |
6.3.1 理论支撑仍需强化 |
6.3.2 实践模式尚待创新 |
6.3.3 空间资源亟需整合 |
第七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 |
7.1 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 |
7.1.1 协调运行教学要素 |
7.1.2 优化教学拓扑结构 |
7.2 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 |
7.2.1 促进学科规范建设 |
7.2.2 延展学科发展路径 |
7.3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 |
7.3.1 调整实践教学思路 |
7.3.2 提升教学实践效度 |
7.4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 |
7.4.1 把脉虚拟空间样态 |
7.4.2 融合虚拟空间要素 |
7.5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 |
7.5.1 实现制度合理配比 |
7.5.2 增强制度空间效力 |
7.6 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 |
7.6.1 维护空间生态平衡 |
7.6.2 提供空间发展保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改革开放以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回顾与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核心概念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内涵解析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影响因素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相关概念辨析 |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
三、社会认知理论 |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主要特性 |
一、预设性 |
二、内隐性 |
三、互通性 |
四、变动性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阶段回溯 |
一、恢复探索阶段:1978 年至1985 年 |
二、调整提升阶段:1985 年至1998 年 |
三、完善丰富阶段:1998 年至2005 年 |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5 年至2012 年 |
五、深化改革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获得感主旨分析 |
一、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要求 |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根本性需求 |
三、回应大学生素质结构优化的集体性诉求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增强的主要表现 |
一、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积极健康 |
二、大学生群体政治立场正确坚定 |
三、大学生群体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经验 |
第一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力 |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
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 |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第二节 促进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
二、构建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促进机制 |
三、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 |
第三节 立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 |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二、尊重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体性 |
三、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整体性 |
第四节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 |
一、及时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和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国家安全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相关理论阐述 |
(一)国家安全的概述 |
(二)国家安全意识的概述 |
(三)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概述 |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内蕴关联 |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基本内涵 |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关联 |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发展现状 |
(一)当前大学生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现状分析 |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后高校教育的现状优势 |
(三)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 |
(四)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遵循的原则 |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优化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形势与政策”课和本科四门思政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形势与政策”课与本科四门思政课关系研究概述 |
二、2015—2016年“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的主要内容 |
三、“形势与政策”课与本科四门思政课关系探索 |
(一) 就教学内容而言, “形势与政策”课发挥了特殊作用 |
1. 价值引领 |
2. 因势而新 |
3. 交融会通 |
4. 呼应补充 |
(二) 就教学管理而言, 主要是全程与阶段关系 |
(三) 就教材、教师、学科建设而言, 是巩固提升与发展建设关系 |
四、《形势与政策》课程与《七一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 王鑫宏.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10)
- [2]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D]. 王文山.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3]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D]. 丛喜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研究[D]. 王圣男.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李申申.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俞小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D]. 王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改革开放以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本经验研究[D]. 潘博博.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研究[D]. 于航.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10]“形势与政策”课和本科四门思政课的关系[J]. 金文斌,邹斌.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