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鸡新城疫复方中药制剂药理作用与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申锋[1](2020)在《“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中药具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成为当前替代饲料中抗生素添加的一个重要方向。“固元颗粒”原方出自《新药转正标准》,由黄芪和生晒参芦头配方而成,其功效是益气固本。如果直接将其应用于兽医临床,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成本偏高,很难在养殖业中推广。但是,人用中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附属提取物,以及在非贵重药材中提取到的一些有效成分,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开发兽医临床用药的潜力。为此,我们以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和人参茎叶皂苷(Ginseng Stem-leaf Saponins,GSLS)代替“固元颗粒”配方中的黄芪和生晒参芦头,大幅降低成本,配伍组方,制成可溶性颗粒,称为兽用“固元颗粒”,用于增强动物抗病能力和疫苗免疫效果。本论文研究该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并评估其对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适添加量。检测该制剂对免疫抑制条件下鸡和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初步揭示其对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机制,并在蛋鸡鸡群进行应用试验,为预防禽病毒性疾病提供新方法。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优化并确定了“固元颗粒”的制剂工艺。通过制剂成型工艺预实验、辅料选择、润湿剂筛选和验证试验确定了最佳成型工艺。配方为:APS 110 g、GSLS100 g、蔗糖590 g和糊精200 g。制备工艺为:将上述原材料混合均匀,采用75%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制粒,60℃烘干,整粒。所得颗粒易成型,颗粒完整,细粉较少。3个试验批次所得颗粒质量一致,该工艺稳定可行。2.建立了“固元颗粒”中人参皂苷Rg1、Re、Rd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通过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及回收率试验证实,RSD<2%,测定三批“固元颗粒”,每1 g颗粒中Rg1+Re+Rd总量均在30 mg以上。该方法操作简便,测量准确,可作为对该制剂质量控制的内容记入质量标准。3.“固元颗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鸡按推荐量的1、3、5、10倍(0.05、0.15、0.25和0.5 g/kg体重)剂量混饮,连续7 d,停药后继续饲养2周。记录鸡行为、体重的变化,检测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脏器指数,结果均未见异常,表明该制剂对鸡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不同剂量的“固元颗粒”均可有效提高蛋鸡的抗体效价水平、红细胞花环率和生产性能指标,其中50 mg/kg为最适应用剂量。“固元颗粒”对注射新城疫(ND)疫苗的鸡群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使用50mg/kg该颗粒对鸡进行免疫调节试验,测定脏器指数、新城疫抗体效价和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证实用药2-3周后其体内NDV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鸡具有免疫调理作用。对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导致的免疫抑制鸡使用“固元颗粒”后,可使其免疫抑制现象得到显着缓解(P<0.05)。另外,在疫苗免疫后7、14和21d,上述4个给药处理组的脾淋巴细胞经刀豆蛋白A(ConA)和LPS诱导,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显着高于CTX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小鼠亦有免疫调节作用。“固元颗粒”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给药15 d后,免疫抑制小鼠IL-2和IFN-γ含量接近正常小鼠水平,其中“固元颗粒”中剂量组(50 mg/kg)效果最为明显。另外,各剂量组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与CTX组相比较极显着提升(P<0.01)。4.“固元颗粒”促进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分离蛋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固元颗粒”(终浓度200、100、50、25、0μg/mL,阳性对照为浓度100μg/mL的APS)分别培养16 h、24h、32 h、48 h,采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细胞中TLR4、MyD88、TRAF-6、TRIF、IRF3、IFN-βmRNA表达量。收集培养24 h的淋巴细胞上清液,用ELISA测定cGMP、cAMP、NO、iNOS和Ca2+的含量。结果显示,“固元颗粒”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依赖性和TRIF依赖性两条信号通路,还可降低鸡外周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cAMP的含量,提高cGMP、Ca2+、NO和iNOS的含量,从而调节蛋鸡的免疫功能。5.“固元颗粒”在鸡群中应用可促进疫苗免疫效果。随机选择2栋鸡舍,分为“固元颗粒”+疫苗免疫组和单独疫苗免疫组,各3100只鸡,按剂量50 mg/kg体重饮水进行临床应用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疫苗对照组相比,“固元颗粒”试验组的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显着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0.7和0.8个百分点,表明“固元颗粒”在大群临床试验中,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养殖收益。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固元颗粒”稳定的制备工艺并制定了其质量标准,证实制剂安全有效。初步证实该颗粒制剂可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和TRIF通路,降低cAMP含量,提高cGMP、Ca2+、NO、iNOS含量,从而调节鸡的免疫应答。“固元颗粒”能够明显提高蛋鸡的疫苗免疫后特异性抗体的分泌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郜艳雪[2](2020)在《芪术舌草复方增强淋巴细胞免疫及其抑制AMDV增殖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水貂既是毛皮动物,也是药用动物,貂心、貂鞭、貂肝均可入药,貂心是利心丸的君药,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具有独特疗效;“定心丹”是以貂心为君药的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用于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症。貂鞭对阳痿有治疗作用;貂肝对夜盲症有治疗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貂心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因此,保障貂心的充足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水貂阿留申病毒(Aleutian mink disease virus,AMDV)感染是引起水貂死亡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貂心的供应。寻找抗病毒的药物已势在必行,许多中药具有增强免疫、抗病毒的作用,且应用安全。因此,筛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且能够抑制病毒的纯中药复方,对于貂心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依据中医临床经典方剂玉屏风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的组方原则,在其基础上进行药味相加减,选取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的黄芪或党参作为君药,具有甘温补虚、健脾益气功效的白术作为臣药,同时考虑中兽药应价格低廉等因素,分别配伍不同的佐药和使药如白花蛇舌草和杜仲等进行组方配伍,组成三种不同复方,对其体外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作用进行了筛选研究,初步获得了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具有较好刺激作用的复方中药C(芪术舌草复方)。接下来本研究以体外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直接促增殖作用以及协同Con A和LPS促进作用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筛选了芪术舌草复方中黄芪、白术和白花蛇舌草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芪术舌草复方F4既可以直接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又与Con A和LPS有协同促进作用,所以选择F4作为候选方;进一步检测芪术舌草复方F4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对水貂脾脏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结果表明,芪术舌草复方F4能够显着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2、IL-4、IL-12和IFN-γ,促进水貂脾脏淋巴细胞增殖。为探讨芪术舌草复方F4是否对AMDV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应用q-PCR方法检测其对体外培养的CrFK细胞上AMDV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当药物浓度为12 mg/m L和6 mg/m L时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与病毒对照组相比AMDV基因拷贝数显着降低(P<0.05),表明芪术舌草复方F4能够抑制AMDV在CrFK细胞上的增殖。进一步将该复方分别以高、中和低3个剂量饲喂给AMDV阳性水貂,并对用药前后血清样品中AMDV基因拷贝数、γ-球蛋白含量和免疫复合物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芪术舌草复方F4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能够极显着降低水貂血清中AMDV基因拷贝数、γ-球蛋白含量以及免疫复合物含量(P<0.01),低剂量组能够降低病毒基因拷贝数和免疫复合物含量(P<0.05),表明芪术舌草复方F4能够抑制AMDV在水貂体内的增殖。以上结果表明,由黄芪、白术、白花蛇舌草组成的芪术舌草复方F4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能够抑制AMDV在CrFK细胞以及在水貂体内的增殖。
LiRonggang[3](2018)在《中兽药莲香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的毒理学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莲香散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州华农大实验兽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三类新中兽药,主要用于防治雏鸡大肠杆菌性腹泻与蛋鸡输卵管炎型大肠杆菌病。莲香散主要由穿心莲、木香、干姜、苍术、厚朴等5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燥湿健脾等功效。经前期临床前研究确定了莲香散的制备工艺及生产流程,稳定性及药理药效实验表明该方不仅具有较好的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功效,而且稳定性好、安全无毒。为了全面评价本散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分别开展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实验性临床试验与扩大临床试验,对莲香散的临床功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试验研究工作,为新中兽药上市后的推荐给药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毒理学试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研究试验鸡对莲香散的耐受程度(最大耐受剂量),及添加超过最大耐受剂量之后,试验鸡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以及对其血液学与生化指标影响等,为临床给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研究中药莲香散对试验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病及临床上鸡大肠杆菌自然病例的防治效果与最佳用药剂量,为临床养鸡中常见的鸡大肠杆菌病防治工作中的具体给药方案提供试验数据与科学依据。成果:1、急性毒性试验未能测得LD50,故进行MTD试验,结果表明莲香散属于无毒物。莲香散30d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方对SD大鼠未显示毒性反应,说明莲香散无毒性。2、在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分别以临床推荐剂量(1%莲香散)、3倍临床推荐剂量(3%莲香散)和5倍临床推荐剂量(5%莲香散)将中药复方莲香散添加进试验肉鸡基础日粮中,连续饲喂7d。试验期间观察鸡临床症状与试验前后的体重变化,检测试验鸡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并在试验结束后剖解试验鸡,并取脏器观察组织学结构等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中药莲香散在靶动物(试验肉鸡)上按照临床推荐剂量、3倍临床推荐剂量、5倍临床推荐剂量添加使用,均未对试验鸡的饮水、食料、粪便、体重、血液学与生化指标产生明显的影响,试验鸡脏器组织学结构也未发生明显的异常。试验结果表明,中药莲香散在临床上大剂量使用(即临床推荐剂量5倍)也是安全的。3、在实验性临床试验中,通过人工诱发试验鸡大肠杆菌病,并观察了莲香散推荐剂量的高、中、低剂量(即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0.5%)与四味穿心莲散对感染鸡的疗效,试验投药7 d,观察14 d。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试验鸡临床症状表现情况,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与无效率,以及试验鸡在试验前后的平均体重,存活试验鸡剖解病理变化等相关指标。试验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诱发鸡大肠杆菌病,发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被毛脏乱、逆立,扎堆、缩颈、翅膀下垂、排黄白稀粪,饮食欲减退。剖检死亡鸡,观察内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肝周炎和心包炎,心包膜增厚,小肠黏膜有出血点等主要病理变化,并从肝脏、脾脏及心脏均分离出大量典型的大肠杆菌。当在试验鸡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莲香散高、中、低剂量(即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0.5%)与四味穿心莲散,试验结果显示,当在试验鸡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莲香散、四味穿心莲散,均能显着降低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试验鸡的死亡率,并能提高其治愈率与有效率,并减轻试验鸡脏器病变,改善试验鸡的生长状况,增加体重等功效;试验结果显示,在添加1%莲香散、2%莲香散时对感染鸡的疗效最佳。4、在扩大临床试验中,通过对发病蛋鸡临床症状、典型的剖解病理变化及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等方法,筛选出100只由大肠杆菌导致的蛋鸡输卵管炎症自然发病蛋鸡,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50只试验鸡,第1组(1%莲香散治疗组)与第2组(0.5%四味穿心莲散治疗组)。试验结果显示,输卵管炎型大肠杆菌病自然发病蛋鸡在分别经中药莲香散、四味穿心莲散治疗7 d并观察到第14 d,随着中药治疗时间的延长,自然发病试验蛋鸡精神逐渐恢复、拉稀症状不断减轻、饮欲增加,死亡逐渐停止,产蛋率不断提高、蛋品质有所改善,并在试验结束后有50%以上蛋鸡被治愈,治愈率加有效率超过80%。试验结果表明,在蛋鸡基础日粮中添加莲香散、四味穿心莲均具有改善蛋鸡输卵管炎症(由大肠杆菌导致)的临床症状,降低蛋鸡死亡率,提高蛋鸡产蛋率与改善鸡蛋品质,促进病鸡耐过与逐渐恢复健康并达到治愈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药莲香散疗效优于四味穿心莲散,但差异不显着。结论:莲香散临床研究通过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中添加受试药品莲香散,用于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是安全、有效的,适合临床应用。临床推荐使用剂量为1%拌料使用,连续使用7d。
王洪超[4](2016)在《中药芪藿糖散的生产工艺、安全性和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免疫增强剂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难以达到满意的免疫效果,因此研究高效、安全廉价的新型免疫增强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前期成功研制的芪藿糖注射液的基础上,研制了中药芪藿糖散,研究了芪蒮糖散的生产工艺和安全性,并筛选其最佳剂量,验证了其功效,旨在为芪藿糖散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包括下面五个部分:试验Ⅰ.芪藿糖散生产工艺的研究 测定了芪藿糖散药液的干物质含量、最小喷雾体积和辅料的吸附能力。芪藿糖散药液干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3份药液的干物质含量在12.1%~14.5%,辅料用量的比率应在85.5%~87.9%,因此确定辅料的用量为880 g。药液最小喷雾体积的测定结果表明,最小喷雾体积的比率在40%~55%,喷雾体积应大于550ml;辅料吸附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喷入药液体积的合适比率在80%~260%,药液的体积应大于800ml,因此确定芪藿糖散药液的总体积为1000 ml。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确定了芪藿糖散生产工艺的关键参数为制成1000 ml药液,喷入到880 g二氧化硅中。试较Ⅱ.芪藿糖散的安全性研究 按照新兽药安全性研究指导原则,测定了芪藿糖散(AEP)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芪藿糖散的最大给药量为18000 mg·kg-1,表明芪藿糖散无毒;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小鼠在每次灌胃后会出现一过性不适反应,在整个试验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和发病死亡现象,在给药前及停药后第1、14天各组小鼠体重无显着差异,在停药后第1、14天各组小鼠的血液生理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表明芪藿糖散没有明显的亚慢性毒性;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各组鸡在整个试验观察期间的临床体征均正常,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和发病死亡现象,在给药前和停药后第1、7天各组鸡的体重均无显着差异,在停药后第1天各组鸡的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剖检均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表明芪藿糖散对靶动物安全。试验Ⅲ:芪藿糖散刑量筛选试验 14日龄非免疫健康罗曼蛋公雏210羽随机均分为7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新城疫Ⅳ系苗滴鼻、点眼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芪藿糖散的5个剂量组每羽分别拌饲芪藿糖散125 mg、100mg、75 mg、50 mg、25 mg,每天1次,连续3天;空白对照组和免疫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第7、14、21和28 d,每组随机抽取6羽翼静脉采血,用β-微量法检测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在免疫后所有时间点,芪藿糖散各剂量组的血清抗体效价多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75 mg组在前三个时间点的抗体效价最高,在第四个时间点列第二位,表明芪藿糖散增强免疫的作用显着,75 mg/羽剂量的作用最强,可以推荐为临床应用剂量。试验Ⅳ.芪藿糖散拮抗鸡免疫抑制临床试验雏鸡饲养至11日龄取180羽随机均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肌肉注射8 mg·mL-1的环磷酰胺溶液0.5 ml,每天1次,连续3天。14日龄时,3个药物剂量组每羽分别拌饲芪藿糖散100 mg、75 mg、50 mg,药物对照组每羽饮服黄芪多糖口服液0.1 ml,每天1次,连续3天;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不给药。给药后每天观察鸡群的生长情况,分别于首次给药后第7、14、21和28 d,每组随机抽取6羽,称重、计算平均体重,心脏采血、用MTT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细胞A570值),分离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在给药后所有时间点,各给药组的细胞A570值均显着大于模型对照组,药物中剂量组最大;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多显着大于模型对照组,中剂量组最大;平均体重均显着重于模型对照组,中剂量组的体重最重。结果表明,芪藿糖散可以有效拮抗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促进免疫功能、免疫器官发育和生长恢复到正常水平,中剂量的作用最为显着。试验Ⅴ.芪藿糖散增强鸡疫苗免疫效果试验 14日龄非免疫健康罗曼蛋公鸡300羽随机均分为6组,每组50羽,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新城疫Ⅳ系苗滴鼻、点眼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药物的高、中、低剂量组每羽分别拌饲芪藿糖散100 mg、75 mg、50 mg,药物对照组每羽饮服黄芪多糖口服液0.1 ml,每天1次,连续3天;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第7、14、21和28天,每组随机抽取6羽翼静脉采血,用β-微量法检测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每组随机抽取4羽,心脏采血,用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A570值);每组随机抽取6羽,称重,计算平均体重。结果显示,在免疫后所有时间点,各给药组的血清抗体效价、细胞A570值和平均体重多高于或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药物中剂量组的抗体效价和细胞A570值均为最高,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平均体重与高剂量组交替最重,显着重于免疫对照组。表明芪藿糖散能显着增强鸡新城疫苗的免疫效果,并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中剂量组的作用最强,推荐为临床应用剂量。
李燕荣[5](2015)在《不同组方中药鸡体内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且是造成养禽业巨大经济损失的主要疫病之一,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6种不同组方中药,鸡体内外观察其抑制NDV复制效果,并研究其体内抗NDV作用机制,为新城疫防控提供重要手段及其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组方中药体外抗NDV作用利用细胞病变观察法与MTT比色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六种组方对NDV吸附DF1细胞及其增殖、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吸附阻断试验中,六种组方均能够阻碍病毒吸附细胞或阻断已吸附上细胞的病毒进入细胞,说明组方浓度、组方加入方式和病毒吸附时间均能够影响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在复制抑制试验中,组方1、5、6、10浓度组的OD570值显着高于相应的病毒对照组;在病毒释放阻断试验中,组方试验组细胞上清液再次作用于细胞的OD570值显着高于相应的病毒对照组。结果表明,六种组方能够阻断NDV吸附细胞和/或干扰病毒的增殖和释放而表现抗病毒作用。2.不同组方中药对鸡新城疫的治疗效果观察选择240只21日龄白羽鸡随机分成8组,即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以及6个组方试验组。除了正常对照组,其它各组鸡胸肌肉注射NDV强毒,于攻毒后8h,分别灌服不同浓度的组方中药,一天2次,连续3d,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攻毒后,通过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发病率和病死率、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清中IFN-α和IFN-γ含量的影响,来判断不同组方治疗鸡新城疫的功效。结果显示,与病毒对照组相比,中浓度的组方5和10试验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且鸡体免疫器官指数较大。攻毒后3天和4天,组方5的中浓度试验组α-干扰素和IFN-γ含量均显着高于病毒对照组。结果表明,中药组方对鸡新城疫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可通过促进鸡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及调节干扰素的分泌而增强其治疗ND作用。3.组方中药5鸡体内抗新城疫病毒机制研究选择150只100日龄白羽鸡随机分成5组,即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以及3个组方试验组。除了正常对照组,其它各组鸡胸肌肉注射NDV强毒,于攻毒后8h,分别灌服不同浓度的复方中药,一天2次,连续3d,而对照组分别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攻毒前1天、攻毒后1、2、3和4天,进行采血,以便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及血清中α-干扰素、γ-干扰素、GSH-Px、SOD、CAT、MDA、NO的测定,结果显示,攻毒后3天和4天,组方5中浓度试验组淋巴细胞增殖均显着大于病毒对照组,且组方试验组的干扰素含量不同程度的高于病毒对照组,也能够增强GSH-Px和SOD活力,降低MDA和NO的含量。结果表明,中药组方能够通过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及调节干扰素的分泌,并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间接发挥其抗NDV作用。
陈晓兰[6](2014)在《中药黄酮免疫增强剂藿蜂饮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畜禽传染病等疫病的流行不仅使畜牧业遭受巨大冲击,而且危及到了公共卫生安全。这些危害大的疫病,绝大多数属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一些还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有特效的治疗药物。除了加强饲养管理外,应用疫苗免疫是主要的预防措施,而应用免疫增强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是提高预防效果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尚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增强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中药免疫增强剂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在研制成功藿蜂注射液(EPI)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其口服剂型藿蜂饮(EPO)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安全性、临床应用剂量、增强免疫的作用及机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部分。试验Ⅰ、EPO生产工艺的研究在EPI制备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淫羊藿的提取、助溶剂的用量。淫羊藿提取试验,以淫羊藿多糖为指标,比较了加水倍数和煎煮温度对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20倍量水、100 ℃,煎煮时提取效率最好,多糖含量最高。助溶剂用量选择试验,比较了无水乙醇、大豆磷脂、吐温、聚乙二醇、丙三醇的用量对制剂性状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水乙醇、吐温、聚乙二醇、丙三醇体积比例分别为9.0%、2.0%、8.0%、6.0%,大豆磷脂质量比例为1.0%时效果最好。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了EPO的生产工艺为:淫羊藿加20倍水量煎煮2次,第一次1.5 h,第二次1h,合并滤液,静置,离心去除沉淀,加蒸馏水至770 ml,滤过,滤液加丙三醇60ml,混匀;蜂胶加无水乙醇90ml溶解,加大豆磷脂10 g、聚乙二醇-400 80 ml,混匀,缓慢加入到淫羊藿溶液中,混匀,分装,灭菌。试验Ⅱ、EPO质量控制的研究研究了 EPO的检验方法。淫羊藿苷鉴别试验,比较了 3种取样量和3种点样量对淫羊藿苷薄层色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取样量为2.5 ml、点样量为3 μl时的薄层色谱最好。高良姜素鉴别试验,比较3种点样量对高良姜素薄层色谱的影响。结果显示,点样量为3 μl时的薄层色谱最好。淫羊藿苷含量测定试验,比较了两种流动相及不同洗脱方法对HPLC法中淫羊藿苷分离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以乙腈-0.15%磷酸(25:75),进行梯度洗脱,可快速、准确地测定EPO中淫羊藿苷的含量,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回收率高,稳定性好,方法可行。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的含量测定,建立了 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两成分的峰形良好,未出现杂峰干扰或拖尾等现象;白杨素和高良姜素在150~75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回收率高,稳定好,方法可行。试验Ⅲ、EPO稳定性的测定测定了 EPO的稳定性,重点考察了性状、沉降体积比、pH值、再分散性、淫羊藿苷、高良姜素和白杨素的含量等项目。影响因素试验,考察了 45001x±5001x强光照射下三批EPO样品在D0、D5、D10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EPO在10 d内性状、沉降体积比和pH值保持稳定,再分散性良好,淫羊藿苷、白杨素和高良姜素含量稍下降,表明EPO对光照有一定的敏感性,宜避光保存。加速稳定性试验,在温度3℃±2℃、相对湿度为60%±5%的条件下三批EPO样品在第0、1、2、3和6个月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EPO在6个月内稳定。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了在室温条件下三批EPO样品在0、3、6、9和12个月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EPO在12个月内稳定。试验Ⅳ、EPO的安全性测定测定了 EPO的安全性。急性毒性试验,在预试验证明无法测得LD50的基础上,测得EPO的最大给药量为32 g/kg,表明EPO实际无毒。长期毒性试验,取ICR小鼠100只随机均分为5组,3个给药组分别灌胃40mg/ml、10 mg/ml和2.5 mg/ml的EPO 0.4 ml,溶剂对照组(SC)灌胃EPO溶剂0.4 ml,空白对照组(BC)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于给药前(D0)、停药后D1、D7和D14称重,计算平均体重;于D1和D14抽样,采血测定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剖检,取肝、肾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给药后各组小鼠的临床体征正常,各给药组和SC组在停药后D1和D14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剖检及肝肾切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表明无明显的长期毒性。靶动物鸡安全性试验,取14日龄健康罗曼雏鸡80只,随机均分为4组。三个给药组分别饮服1.25 mg/ml、0.75 mg/ml、0.25 mg/ml 浓度 EPO 1ml/只,每天 1 次,连续 9 d,空 白对照组不给药。每天观察鸡的给药反应,连续观察至停药后D7。分别于给药前当天(D0)、停药后D1、D7称重,计算平均体重。于D1每组随机抽取4只鸡,采血测定血常规和血清ALT、ALP、CREA和BUN的含量。结果显示,EPO各给药组鸡临床体征正常,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EPO对靶动物鸡安全。试验Ⅴ、EPO剂量筛选试验14日龄雏鸡300羽随机均分为10组,每组30只。除空白对照组(BC)外均用NDV-IV疫苗滴鼻点眼免疫,1头份/羽,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EPO的7个剂量组分别灌服浓度为0.25、0.5、0.75、1.0、1.25、1.5、1.75 mg/ml的EPO 1ml,每天1次,连用3d;EPI对照组在首次免疫的同时一次肌注EPI 0.5 ml;免疫对照组(VC)和空白对照组(BC)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D7、D14、D21、D28每组随机抽取6只鸡翼静脉采血,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并称重,计算增重率。结果显示,所有鸡精神、饮食等均正常。0.25 mg/羽组在所有时间点的抗体效价最高,显着高于VC组,增重率显着高于VC组和BC组、在后两个时间点多显着高于其它给药组。结果表明,EPO在合适的剂量能显着增强体液免疫应答,促进雏鸡生长,0.25 mg/羽的剂量最好,与EPI的效果相似。试验Ⅵ、EPO增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测定14日龄雏鸡320羽随机均分为8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DV-Ⅳ系疫苗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EPO的高、中、低剂量组每分别饮服EPO 0.125、0.25、0.5 mg,组分药对照组分别饮服EP和PF 0.25 mg,每天1次,连用3 d;EPI对照组一次肌肉注射0.5 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测定免疫后D7、D14、D21、D28和D35血清抗体效价、淋巴细胞增殖、血清IL-2和IFN-γ含量以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EPO高、中剂量组在所有时间点的抗体效价、在D14~D35的淋巴细胞值及大多数时间点的IFN-γ和IL-2含量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及组分药对照组,稍优于EPI组,免疫器官指数在所有时间点也有所提高。结果表明,EPO能显着提高机体的系统免疫应答,高、中剂量的效果较好。试验Ⅶ、EPO增强鸡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测定14日龄雏鸡320羽随机均分为8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DV-Ⅳ系疫苗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EPO的高、中、低剂量组每分别饮服EPO 0.125、0.25、0.5 mg,组分药对照组分别饮服EP和PF 0.25 mg,每天1次,连用3 d;EPI对照组一次肌肉注射0.5 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D7、D21、D35,每组随机抽取6只鸡测定十二指肠和空肠洗液中sIgA和IL-17含量、十二指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空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结果显示,在首免后各时间点,EPO高、中剂量组十二指肠和空肠洗液sIgA及IL-17的含量、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及空肠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量均显着大于免疫对照组,多大于或显着大于EPI、EP和PF组。结果表明,EPO能显着增强小肠的黏膜免疫功能;高、中剂量的效果最好,稍优于EPI。试验Ⅷ、EPO拮抗免疫抑制的作用测定11日龄健康罗曼鸡300只随机均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BC)外每羽肌肉注射8 mg/ml的环磷酰胺溶液0.5 ml,每天1次,连续3 d;14日龄时,EPO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每羽饮服0.5、0.25、0.125 mgEPO,EPI注射液对照组肌注EPI 0.5 ml,每天1次,连用3 d,模型对照(MC)组和BC组不给药。分别于给药后D7、D14、D21、D28每组随机抽取4羽心脏采血,用MTT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每组随机抽取6羽,称重,计算平均体重,分离脾脏、法氏囊和胸腺,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EPO高、中剂量组淋巴细胞增值率、脏器指数、平均体重在大部分时间点均显着高于MC组。结果表明,EPO能显着拮抗环磷酰胺诱导的雏鸡免疫抑制,促进雏鸡生长。高、中剂量的效果最好,与EPI的效果相当。
刘菲[7](2014)在《扶正解毒散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扶正解毒散为板蓝根、黄芪、淫羊藿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中药散剂,中国2010年版兽药典将其作为中药成方制剂所收录。该方剂中板蓝根、黄芪、淫羊藿均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在该方剂中,三味药均含有多种抗病毒的有效成分,而多糖是其共同含有的抗病毒成分。新城疫在我国养禽业中危害严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虽然我国对新城疫采取免疫预防措施,但还是会有非典型性新城疫的流行与爆发,且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中药在防治病毒性疾病中的具有独特的优势,且有研究表明,中药在新城疫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较好的作用效果。为探讨扶正解毒散对鸡新城疫病毒的作用,本课题按照扶正解毒散的配方药物及比例,将其制成不同的剂型。采用粉碎机粉碎法、水煎法将其制成粉散剂、水煎剂;水煮醇沉法提取复合多糖,硫酸-蒽酮法测定多糖的糖含量及得率,将其制成复合多糖口服液、复合多糖注射剂;通过人工感染鸡新城疫病毒,定期用药,记录各组鸡只死亡率、开始死亡时间和平均死亡时间,观察扶正解毒散各药物剂型及多糖有效成分的抗新城疫病毒效果,筛选该复方药物的最佳药物剂型、最佳给药方法及复合多糖口服液的最佳用药剂量。板蓝根、黄芪、淫羊藿复合多糖的提取率为3.671%,多糖含量为82.2%;多糖得率为3.018%。体内抗NDV试验结果表明:扶正解毒粉散剂、复合水煎液及复合多糖口服液的抗NDV作用效果较复合多糖注射剂效果好;各种剂型的预防或治疗两种用药方法的抗NDV作用较预防+治疗的抗NDV作用强;其中低剂量复合多糖口服液预防组,中、高剂量复合多糖口服液治疗组的死亡率与利巴韦林治疗组、粉剂治疗组和水煎液治疗组最低,均为47%;其次为粉剂预防组,中、高剂量复合多糖口服液预防组,死亡率均为53%。
段凤娟[8](2014)在《芩花口服液抗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文中认为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对养禽业危害非非常大,而对于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防治,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控制病原毒株的传入和通过免疫接种减少易感禽数量的方法作为策略。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接种虽已普及多年,并基本控制了典型毒株的流行,但由于抗原变异,超强毒株的岀现,野毒的早期感染,疫苗品种选择、接种程序不当,饲养管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仍无法得到有效的防治。化学类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对动物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药物残留,且对易感病毒的作用也不理想,农业部也曾发出公告,明令禁止金刚烷胺及利巴韦林应用于兽类疾病的防治。鉴于以上原因,研发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中药作为一种天然的活性物质,具有与疫苗混合预防效果显并、安全无残留、毒副作用小、来源广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无菌群失调弊端等优点,用它来预防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在探索用中药和疫苗加强预防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试验以黄芩、金银花、紫菀、百部、甘草为成分,制成了芩花口服液,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和雏鸡体内试验法,探究了芩花口服液对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作用。体外试验结果表明:无论预防试验、治疗试验、杀伤试验,芩花口服液浓度为0.0625、0.125、0.25、0.50、1.0、2.0mg/mL时有显着抗新城疫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P<0.05);无论预防试验、治疗试验、杀伤试验,芩花口服液浓度为0.125、0.25、0.5、1.0、2.0mg/mk时有显着的抗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细胞作用(p<0.05)。雏鸡体内试验结果表明:芩花口服液浓度为0.50、1.0、2.0mg/mL时,无论先给雏鸡口服芩花口服液后感染新城疫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还是先给雏鸡感染新城疫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给芩花口服液,雏鸡的存活率均高于感染新城疫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而不给于治疗药物治疗的试验组,说明芩花口服液在体内有很好的抗雏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的作用。本试验揭示芩花口服液防治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际指导。
陈兴颖[9](2014)在《中药多糖免疫增强剂芪藿饮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物病毒性传染病,一直严重危害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迄今仍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类疾病的主要措施。然而,多数疫苗需要配合免疫增强剂才能达到满意的免疫效果。但目前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研制高效、安全、价廉的新型免疫增强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多糖及其硫酸化修饰产物具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可以开发为免疫增强剂。本研究在前期研制成功免疫增强剂芪藿注射液(AEI)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其口服剂型芪藿饮(AEO)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安全性、口服剂量、增强系统免疫和黏膜免疫的作用和机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试验Ⅰ、AEO生产工艺的研究在AEI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硫酸化淫羊藿多糖(sEPS)的制备条件和AEO的生药含量以及防腐剂的用量。sEPS制备试验,比较了硫酸化反应液直接透析和经沉淀后再透析对sEPS得率和糖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直接透析所得sEPS得率和糖含量明显高于经沉淀后再透析所得sEPS,因此确定sEPS的制备省略沉淀。AEO生药含量筛选试验,比较了 0.5、1.0、1.5 g·mL-13种生药含量的AEO室温放置1个月后的性状与稳定性的差异,结果显示,生药含量为0.5和1.0 g·mL-1的AEO药液澄清透明,仅产生少量沉淀,且轻轻振摇即散,因此确定AEO的生药含量为1.0 g·mL-1。防腐剂筛选试验,比较了 4种防腐剂添加方案的AEO室温放置3个月后的性状、pH值以及微生物限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添加0.3%苯甲酸钠能使AEO药液澄清透明,放置3个月仅产生少量沉淀,且轻轻振摇即散,微生物限度检查合格,因此确定防腐剂添加方案为0.3%苯甲酸钠。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确定了AEO的生产工艺。试验Ⅱ、AEO质量控制的研究研究了 AEO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黄芪甲苷鉴别试验,比较了 3种取样量的薄层色谱效果,结果显示,斑点清晰度随着取样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确定5 mL为最佳取样量。多糖的含量测定,建立了苯酚-硫酸法的测定方法,并对方法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样品在49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多糖含量在0.01~0.05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回收率高,供试品在2h内稳定,方法重现性良好。硫酸根的含量测定,建立了超声-酸性铬酸钡分光光度法并对方法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样品在375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硫酸根浓度在0.01~0.03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回收率高,供试品在2 h内稳定,方法重现性良好。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建立了 HPLC-ELSD法,并对方法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黄芪甲苷在0.04~0.4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回收率高,供试品溶液在10 h内稳定,方法重现性良好。试验Ⅲ、AEO的稳定性研究按照兽用中药稳定性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测定了AEO的稳定性。长期稳定性试验,检测了三批AEO中试产品在0~12个月内的性状、pH值、多糖含量、硫酸根含量、黄芪甲苷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三批AEO产品在0~12个月内多糖含量在175.99~144.62 mg·mL-1,硫酸根含量在9.03~7.05 mg·mL-1,黄芪甲苷含量在53.56~41.39 μg·mL-1,pH值在6.23~5.82范围内,颜色、澄明度等指标均符合预定标准。温加速试验,检测了三批AEO中试产品在超常条件下0~6个月内的性状、pH值、多糖含量、硫酸根含量、黄芪甲苷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三批AEO产品在0~6个月内多糖含量在175.99~145.36 mg·mL-1,硫酸根含量在9.03~7.14 mg·mL-1,黄芪甲苷含量在53.56~42.25 μg·mL-1,pH值在6.23~5.76范围内,颜色、澄明度等指标均符合预定标准。光加速试验,考察了 AEO中试产品在4500 1x±500 1x光照强度下放置10 d的性状、pH值、多糖含量、硫酸根含量、黄芪甲苷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AEO的各项指标均均符合预定标准。以上结果表明,AEO制剂稳定性良好,并且对光照不敏感。试验Ⅳ、AEO的安全性测定按照兽药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测定了 AEO的安全性。急性毒性试验,在无法测出LD50的基础上,测定了 AEO的最大给药量。结果显示,AEO的最大给药量以多糖含量计为18000mg·kg-1,以生药量计为120g·kg-1。长期毒性试验,80只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三个给药组分别灌胃高、中、低剂量的AEO 0.4 mL,空白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用14 d。分别于停药后第1、14 d称重,摘眼球采血检测血液学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剖检,分离心、肝、脾、肺、肾称重,计算脏器指数,检查肝、肾的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AEO各剂量组小鼠的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各脏器指数以及肝肾组织学变化等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健康非免疫雏鸡80羽,随机分为4组,三个给药组分别饮服5倍、3倍、1倍临床推荐给药量的AEO1mL,每天1次,连用9 d,空白组不给药。于给药前和停药后第1、7 d称重,于停药后第1d翼静脉采血检测血液学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除AEO1组的RBC和HB显着高于对照组外,其余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AEO实际无毒,无明显的长期毒性,对靶动物鸡安全。试验Ⅴ、AEO剂量筛选试验比较了 7个剂量的AEO的免疫增强作用。14日龄雏鸡300羽随机分为10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新城疫(ND)疫苗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7个AEO剂量组分别口服浓度为2、4、6、8、10、12、14 mg·mL-1的AEO 1 mL,每天1次,连用3 d;AEI对照组于首免时一次注射AEI 0.5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给药后每天观察各组鸡群精神、活动、采食、饮水和发病死亡情况;分别于首免后第7、14、21和28 d称重,翼静脉采血检测血清ND-HI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各组给药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在给药后的所有时间点,在给药后的所有时间点,AEO 4、6、8、10 mg组的抗体效价和平均体重均高于或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且与AEI组的差异不显着,其中以6 mg效果最好,其次为4 mg。结合临床应用考虑,确定AEO的剂量为5 mg。试验Ⅵ、AEO增强系统免疫的作用和机理研究试验1测定了 AEO的佐剂活性,14日龄雏鸡320羽随机分为8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新城疫疫苗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3个试验组分别口服高、中、低剂量的AEO,2个组分药对照组分别口服APS和sEPS,每天1次,连用3d;AEI对照组于首免时一次注射AEI 0.5 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第7、14、21、28和35 d采血,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血清抗体效价、IFN-y和IL-2含量;于首免后第35 d,分离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AEO能显着促进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血清抗体效价、IL-2和IFN--γ的含量,增大免疫器官指数,高、中剂量的效果稍优于注射液,明显优于单味组分药。试验2测定了AEO的拮抗免疫抑制作用,11日龄雏鸡180羽随机均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肌肉注射8 mg·mL-1的环磷酰胺溶液0.5 mL,每天1次,连续3d。14日龄时,3个试验组分别口服高、中、低剂量的AEO,AEI对照组肌肉注射AEI0.5mL,每天1次,连续3d;模型组和空白对照不给药。分别于给药后第7、14、21和28 d每组随机抽取6羽心脏采血,用MTT法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并分离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AEO高、中剂量组在给药后14~28 d的淋巴细胞A570值、平均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均显着高于模型组。以上结果表明,AEO能显着增强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并能拮抗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试验Ⅶ、AEO增强黏膜免疫的作用和机理研究14日龄雏鸡280羽随机均分为7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DV-IV系疫苗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3个试验组分别口服高、中、低剂量的AEO,2个组分药对照组分别口服APS和sEPS,每天1次,连用3 d;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第7、21、35 d,每组随机抽取6只鸡测定气管sIgA含量、十二指肠和空肠洗液中sIgA和IL-17含量、空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空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结果显示,AEO能显着提高气管内sIgA水平,促进十二指肠和空肠分泌sIgA和IL-17,增加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促进空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中IgA+细胞的生成。结果表明,AEO能够增强鸡呼吸道和肠道的黏膜免疫功能。
郭晓亮[10](2013)在《鸡瘟毒清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结合现代免疫学理论与中兽医传统理论,使用本实验室自配中草药制剂鸡瘟毒清(由双花、黄芩、黄芪、黄连、丹皮等10余味草药组成),探索中药对人工感染NDV(F48N9强毒)雏鸡的抗病毒机理。试验检测了血液中特异性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分子IgG、IgA、IgM与白细胞介素IL-2、IL-6、IL-8)、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补体C3、C4与干扰素γ)、抗氧化指标(SOD、CAT、T-AOC、GSH-PX、MDA),描述了NDV易损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了体外抑毒实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鸡瘟毒清能够提高治疗组与预防组人工感染NDV雏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的含量,同时能够提高血液中白细胞介素(IL-2、IL-6和IL-8)的水平,表明鸡瘟毒清可以有效的增强雏鸡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2.鸡瘟毒清能够提高治疗组与预防组人工感染NDV雏鸡血液中补体(C3和C4)含量,并且有效地使血液中干扰素γ升高,表明鸡瘟毒清可以有效的增强雏鸡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3.鸡瘟毒清能够提高治疗组与预防组人工感染NDV雏鸡血清中SOD、CAT、T-AOC、GSH-PX的活力,并且使血清中MDA含量显着下降,表明鸡瘟毒清能够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从而提高雏鸡的抗氧化能力。4.鸡瘟毒清能够很好地保护治疗组与预防组人工感染NDV雏鸡的易损组织与器官(脑、心,肝、脾、肺、肾、腺胃、十二指肠、盲肠、直肠),减轻其临床症状,并且能减少病毒在机体内的存在时间。5.鸡瘟毒清可以很好的提高人工感染NDV鸡胚的存活率。
二、抗鸡新城疫复方中药制剂药理作用与临床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鸡新城疫复方中药制剂药理作用与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
1.1 免疫增强剂的分类 |
1.2 中药免疫增强剂概述 |
1.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有效成分 |
1.4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
1.5 人参、黄芪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
1.6 中药免疫增强剂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
第二章 中药对TOLL样受体和信号传导的研究进展 |
2.1 先天性免疫 |
2.2 ToLL样受体 |
2.3 中药对TLRs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 |
2.4 中药对信号转导的影响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固元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固元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固元颗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
3.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固元颗粒”对蛋鸡TLR4 信号通路及胞内分子的调节 |
4.1 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固元颗粒”在蛋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芪术舌草复方增强淋巴细胞免疫及其抑制AMDV增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1.1 免疫增强剂简介 |
1.2 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概况 |
1.3 黄芪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概况 |
1.4 党参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概况 |
1.5 白术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概况 |
1.6 杜仲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概况 |
1.7 白花蛇舌草免疫增强作用研究概况 |
1.8 中药复方增强动物机体免疫机能研究概况 |
第二章 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
2.1 抗病毒中药概况 |
2.2 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 |
第三章 水貂药用价值及AMDV的研究进展 |
3.1 水貂的药用价值 |
3.2 AMD概述 |
3.3 AMDV概述 |
3.4 AMD的防治 |
3.5 AMDV与中草药 |
3.6 组方药物的选取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三种复方中药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比较 |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均匀设计法筛选芪术舌草复方的最佳组方配比 |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芪术舌草复方对AMDV在 CrFK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研究 |
3.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芪术舌草复方对AMDV在水貂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 |
4.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中兽药莲香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的毒理学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概述 |
一 大肠杆菌的概述 |
二 鸡大肠杆菌病的概述 |
三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研究概述 |
第二节 中兽药抗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
一 中兽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机理 |
二 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中兽药的研究概况 |
三 当前中兽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弊端 |
第三节 莲香散的组方及其研究进展 |
一 穿心莲、苍术、木香、厚朴及干姜的化学成分 |
二 穿心莲、苍术、木香、厚朴及干姜的药理作用 |
三 莲香散的前期研究进展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莲香散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第一节 莲香散的急性毒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莲香散最大耐受剂量试验 |
1 实验材料与样品制备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莲香散急性毒性试验小结 |
第三章 莲香散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试验结果与讨论 |
三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四 毒理学评价 |
第四章 莲香散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 试验材料 |
二 试验方法 |
三 试验中检测指标 |
四 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莲香散对肉鸡生长状况的影响 |
二 莲香散对试验鸡体重的影响 |
三 莲香散对试验鸡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
四 莲香散对试验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五 剖解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莲香散实验性临床试验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 试验材料 |
二 试验方法 |
三 试验期间主要观察指标 |
四 数据分析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人工诱发肉鸡大肠杆菌病试验结果 |
二 莲香散对试验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 |
三 莲香散对试验鸡体重的影响 |
四 剖解检查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莲香散扩大临床试验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 试验材料 |
二 试验方法 |
三 试验中检测指标 |
四 数据统计处理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试验蛋鸡经中药治疗后临床表现 |
二 药物疗效结果 |
三 试验鸡产蛋率与蛋品质变化情况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一) 总结 |
(二)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中药芪藿糖散的生产工艺、安全性和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组成 |
1.1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 |
1.2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方剂 |
1.3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成分 |
1.4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多糖衍生物 |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剂型 |
2.1 合剂 |
2.2 超微粉 |
2.3 颗粒剂 |
2.4 滴丸 |
2.5 片剂 |
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
3.1 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 |
3.2 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
3.3 增强体液免疫 |
3.4 增强细胞免疫 |
4 本研究的选题和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芪藿糖散生产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材和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芪藿糖散药液的制备 |
1.4 芪藿糖散药液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
1.5 芪藿糖散药液喷雾体积的测定 |
1.6 辅料吸附能力的测定 |
2 结果 |
2.1 芪藿糖散药液的干物质含量 |
2.2 芪藿糖散药液的喷雾体积 |
2.3 辅料的吸附能力 |
3 讨论 |
3.1 芪藿糖散的药液制备和辅料用量 |
3.2 芪藿糖散的生产工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芪藿糖散的安全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急性毒性试验 |
1.5 亚慢性毒性试验 |
1.6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急性毒性试验 |
2.2 亚慢性毒性试验 |
2.3 靶动物安全试验 |
3 讨论 |
3.1 芪藿糖散的急性毒性 |
3.2 芪藿糖散的亚慢性毒性 |
3.3 芪藿糖散对靶动物的安全性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芪藿糖散剂量筛选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芪藿糖散剂量筛选试验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芪藿糖散的药效 |
3.2 芪藿糖散的最佳剂量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芪藿糖散拮抗鸡免疫抑制临床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5 检测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2 胸腺指数的变化 |
2.3 脾脏指数的变化 |
2.4 法氏囊指数的变化 |
2.5 生长情况 |
3 讨论 |
3.1 芪藿糖散对模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芪藿糖散对模型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3.3 芪藿糖散对模型鸡生长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芪藿糖散增强鸡疫苗免疫效果临床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疫苗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5 观察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2.2 各组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3 各组体重的变化 |
3 讨论 |
3.1 芪藿糖散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3.2 芪藿糖散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3.3 芪藿糖散对鸡生长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不同组方中药鸡体内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新城疫的概述 |
1 新城疫的病原学特征 |
1.1 病原结构及特性 |
1.2 病原基因组 |
2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
3 新城疫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 新城疫的诊断和预防 |
4.1 鸡新城疫的诊断 |
4.2 新城疫的免疫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
1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
1.1 单味中药及有效成分的抗病毒研究 |
1.2 中药复方抗病毒研究 |
2 中药抗病毒机制研究 |
2.1 阻止病毒吸附侵入作用 |
2.2 抑制病毒复制作用 |
2.3 抑制病毒组装和释放 |
2.4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3 相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中药成分组方体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测定NDV F48E8株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50) |
2.2 测定组方对NDV吸附阻断作用 |
2.3 测定组方对NDV增殖和释放阻断作用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病毒TCID50的测定结果 |
3.2 组方对NDV吸附的阻断作用 |
3.3 组方对NDV复制的阻断作用 |
3.4 组方对NDV释放的阻断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成分组方治疗鸡新城疫的效果试验 |
1 材料 |
1.1 试验药物 |
1.2 病毒 |
1.3 试验动物 |
1.4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中药成分组方的配制 |
2.2 测定鸡新城疫病毒对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 |
2.3 试验动物的分组和处理 |
2.3.1 测定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 |
2.3.2 动物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统计 |
2.4 鸡血清中干扰素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鸡新城疫病毒ELD50的测定结果 |
3.2 试验动物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
3.3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4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血清中干扰素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中药成分组方体内抗NDV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药物 |
1.2 病毒 |
1.3 试验动物 |
1.4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中药成分组方的配制 |
2.2 试验动物的分组和处理 |
2.3 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
2.4 鸡血清中干扰素的测定 |
2.5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血清中干扰素含量的影响 |
3.3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血清中干扰素含量的影响 |
4.3 中药组方对NDV感染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 |
致谢 |
论文发表情况 |
(6)中药黄酮免疫增强剂藿蜂饮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1 临床常用的免疫增强剂 |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类型 |
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剂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 新型免疫增强剂研究的迫切性 |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优势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EPO生产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材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淫羊藿提取试验 |
1.4 助溶剂用量筛选试验 |
2 结果 |
2.1 淫羊藿的提取条件 |
2.2 助溶剂的用量 |
3 讨论 |
3.1 提取条件对提取液中淫羊藿多糖含量的影响 |
3.2 助溶剂用量对制剂性状和稳定性的影响 |
3.3 聚乙二醇的用量对制剂性状的影响 |
3.4 丙三醇的用量对制剂性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EPO质量控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淫羊藿苷的鉴别 |
1.4 高良姜素鉴别试验 |
1.5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 |
1.6 高良姜素和白杨素的含量测定 |
2 结果 |
2.1 淫羊藿苷的鉴别 |
2.2 高良姜素的鉴别 |
2.3 淫羊藿苷的含量 |
2.4 高良姜素和白杨素的含量 |
3 讨论 |
3.1 淫羊藿苷和高良姜素的薄层鉴别 |
3.2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
3.3 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EPO稳定性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光加速试验方法 |
1.4 温加速试验方法 |
1.5 长期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
2.2 加速试验结果 |
2.3 长期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光照对EPO的影响 |
3.2 温度对EPO的影响 |
3.3 EPO的稳定性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EPO的安全性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与仪器 |
1.2 试验动物 |
1.3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
1.4 长期毒性试验方法 |
1.5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2.2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
2.3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EPO的急性毒性 |
3.2 EPO的长期毒性 |
3.3 EPO对靶动物的安全性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EPO临床剂量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疫苗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5 检测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体征观察 |
2.2 血清抗体的变化 |
2.3 体重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剂量对抗体效价的影响 |
3.2 EPO剂量对增重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EPO增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制备 |
1.2 疫苗和主要试剂 |
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4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1.5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6 血清IL-2和IFN-γ含量的测定 |
1.7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2.2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3 血清IL-2含量的变化 |
2.4 血清IFN-γ含量的变化 |
2.5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3.2 EPO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3.3 EPO对免疫因子的影响 |
3.4 EPO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EPO增强鸡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疫苗和试剂 |
1.3 动物与分组处理 |
1.4 小肠洗液中sIgA和IL-17含量的测定 |
1.5 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计数 |
1.6 空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计数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十二指肠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 |
2.2 空肠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 |
2.3 十二指肠道洗液中IL-17含量的变化 |
2.4 空肠洗液中IL-17含量的变化 |
2.5 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的变化 |
2.6 空肠黏膜中IgA~+细胞数的变化 |
2.7 盲肠扁桃体中IgA~+细胞数的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对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sIgA分泌的影响 |
3.2 EPO对小肠IL-17分泌的影响 |
3.3 EPO对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3.4 EPO对空肠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EPO拮抗免疫抑制作用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试剂与仪器 |
1.2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T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4 免疫器官发育测定 |
1.5 生长情况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2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2.3 平均体重的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对免疫抑制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EPO对免疫抑制雏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3.3 EPO对免疫抑制雏鸡生长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7)扶正解毒散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摘要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扶正解毒散配方各组分研究进展 |
1 板蓝根的研究进展 |
1.1 板蓝根的有效成分 |
1.1.1 生物碱类 |
1.1.2 有机酸类 |
1.1.3 多糖、腺苷成分 |
1.2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
1.2.1 抗菌作用 |
1.2.2 抗病毒作用 |
1.2.3 抗癌及免疫调节作用 |
2 黄芪的研究进展 |
2.1 黄芪的有效成分 |
2.1.1 皂苷类化合物 |
2.1.2 黄酮类化合物 |
2.1.3 多糖类 |
2.1.4 氨基酸及其它化学成分 |
2.2 黄芪的药理作用 |
2.2.1 黄芪对心血管的作用 |
2.2.2 黄芪的抗肿瘤作用 |
2.2.3 黄芪的抗病毒作用 |
2.2.4 免疫调节功能 |
3 淫羊藿的研究进展 |
3.1 淫羊藿的有效成分 |
3.1.1 黄酮类化合物 |
3.1.2 多糖类化合物 |
3.1.3 其它化合物 |
3.2 淫羊藿的药理作用 |
3.2.1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3.2.2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
3.2.3 抗肿瘤作用 |
3.2.4 抗病毒作用 |
4 扶正解毒散临床应用情况 |
第二章 新城疫疾病防制研究进展 |
1 新城疫的危害与防治 |
1.1 新城疫简介 |
1.2 新城疫的危害 |
1.3 新城疫的防治 |
2 中药抗新城疫病毒的研究 |
2.1 中药抗病毒的优势 |
2.2 中医辨证与新城疫疾病的治疗 |
2.3 中药抗新城疫的作用 |
3 小结与展望 |
引言 |
试验一 扶正解毒散各剂型的制备及质量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药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扶正解毒散粉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测 |
1.2.2 板蓝根、黄芪、淫羊藿水煎液的制备及质量检测 |
1.2.3 板蓝根、黄芪、淫羊藿复合多糖口服液的制备及含量检测 |
1.2.3.1 制备方法 |
1.2.3.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1.2.3.3 质量检测标准 |
1.2.4 板蓝根、黄芪、淫羊藿复合多糖注射剂的制备 |
1.2.4.1 复合多糖注射剂的制备 |
1.2.4.2 检测标准 |
2 结果 |
2.1 扶正解毒散粉剂 |
2.2 扶正解毒散水煎液 |
2.3 板蓝根、黄芪、淫羊藿复合多糖口服液 |
2.4 板蓝根、黄芪、淫羊藿复合多糖注射剂 |
3 分析与讨论 |
试验二 扶正解毒散各剂型抗新城疫病毒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及病毒 |
1.1.2 试验药品 |
1.1.3 试验试剂 |
1.1.4 主要设备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1.2.2 试验鸡的感染 |
1.2.3 给药方法和剂量 |
1.2.4 试验分组 |
1.2.4.1 扶正解毒散水煎液和复合多糖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初步筛选 |
1.2.4.2 扶正解毒散不同剂型对鸡新城疫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1.2.4.3 复合多糖口服液抗鸡新城疫最佳剂量筛选 |
2 结果 |
2.1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 |
2.2 扶正解毒散水煎液和复合多糖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初步筛选 |
2.3 扶正解毒散不同剂型对鸡新城疫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2.4 复合多糖口服液最佳用药剂量筛选 |
3 分析与讨论 |
3.1 复合多糖抗鸡新城疫病毒的作用差异 |
3.2 不同剂型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效果 |
3.3 相同剂型不同使用方法对鸡新城疫病毒的作用 |
3.4 复合多糖最佳用药剂量筛选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8)芩花口服液抗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新城疫病概述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发病机理 |
1.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5 诊断 |
1.2 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
1.2.1 病原学 |
1.2.2 流行病学 |
1.2.3 发病机理 |
1.2.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2.5 诊断 |
1.3 中药用药的优势和特点 |
1.4 芩花口服液中各主要成分的研究概况 |
1.4.1 黄芩 |
1.4.2 金银花 |
1.4.3 甘草 |
1.4.4 紫菀 |
1.4.5 百部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试剂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实验仪器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5 芩花口服液的制备 |
2.2 病毒的增殖 |
2.2.1 新城疫病毒的增值 |
2.2.2 新城疫病毒的血凝效价的测定 |
2.2.3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增殖 |
2.2.4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效价测定 |
2.3 体外试验 |
2.3.1 鸡胚成纤维细目包(CEF)的制备 |
2.3.2 芩花口服液对鸡胚成纤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2.3.3 NDV半数细织感染量的测定(TCID_(50)) |
2.3.4 IBV半数组织感染量测定(TCID_(50)) |
2.3.5 芩花口服液体外抗NDV试验 |
2.3.6 芩花口服液体外抗IBV试验 |
2.4 体内试验 |
2.4.1 芩花口服液对30日龄雏鸡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2.4.2 新城疫病毒的LD_(50) |
2.4.3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LD_(50) |
2.4.4 新城疫母源抗体的检测 |
2.4.5 传染性支气管炎母源抗体的检测 |
2.4.6 芩花口服液对NDV的体内试验 |
2.4.7 芩花口服液对IBV的体内试验 |
2.4.8 NDV抗体效价检测 |
2.4.9 IBV抗体效价的检测 |
2.4.10 增重试验及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2.5 试验结果记录和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体外试验 |
3.1.1 芩花口服液对细胞的安全浓度 |
3.1.2 芩花口服液体外抗NDV试验 |
3.1.3 芩花口服液体外抗IBV试验 |
3.2 体内试验 |
3.2.1 芩花口服液安全浓度的测定 |
3.2.2 新城疫病毒的LD_(50) |
3.2.3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LD_(50) |
3.2.4 新城疫抗体的检测 |
3.2.5 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的检测 |
3.2.6 芩花口服液对新城疫病毒作用的体内试验 |
3.2.7 芩花口服液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作用的体内试验 |
3.2.8 新城疫抗体的测定 |
3.2.9 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效价的检测 |
3.2.10 增重试验及雏鸡免疫器官的测定 |
4 讨论 |
4.1 体外试验 |
4.1.1 芩花口服液抗新城疫 |
4.1.2 芩花口服液抗传染性支气管炎 |
4.2 体内试验 |
4.2.1 芩花口服液体内抗新城疫 |
4.2.2 芩花口服液体内抗传染性支气管炎 |
4.2.3 芩花口服液对雏鸡的增重作用 |
4.2.4 芩花口服液对雏鸡免疫器官的影响 |
4.2.5 芩花口服液对抗体效价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药多糖免疫增强剂芪藿饮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免疫学理论 |
2 具有增强免疫作用的中药 |
3 中药增强免疫的机理 |
4 中药免疫增强剂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药多糖的硫酸化修饰研究进展 |
1 多糖的硫酸化修饰方法 |
2 硫酸化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
3 硫酸化修饰提高多糖生物活性的机理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中药内服剂型研究进展 |
1 传统剂型 |
2 现代剂型 |
3 中药剂型的发展趋势 |
4 本研究的选题和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AEO生产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sEPS制备比较试验 |
1.5 AEO生药含量筛选试验 |
1.6 防腐剂筛选试验 |
2 结果 |
2.1 硫酸化淫羊藿多糖的制备 |
2.2 AEO生药含量的筛选 |
2.3 防腐剂的筛选 |
3 讨论 |
3.1 sEPS的制备 |
3.2 AEO浓度的确定 |
3.3 AEO防腐剂的确定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AEO质量控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1.3 黄芪甲苷的鉴别 |
1.4 多糖的含量测定 |
1.5 硫酸根的含量测定 |
1.6 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
2 结果 |
2.1 黄芪甲苷的鉴别 |
2.2 多糖的含量测定 |
2.3 硫酸根的含量测定 |
2.4 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黄芪甲苷的鉴别方法 |
3.2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
3.3 硫酸根的含量测定方法 |
3.4 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AEO的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物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长期试验 |
1.4 温加速试验 |
1.5 光加速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长期试验 |
2.2 温加速试验 |
2.3 光加速试验 |
3 讨论 |
3.1 AEO的长期稳定性 |
3.2 温度对AEO的影响 |
3.3 光照对AEO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AEO的安全性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急性毒性试验 |
1.5 长期毒性试验 |
1.6 靶动物鸡安全性试验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急性毒性试验 |
2.2 长期毒性试验 |
2.3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3 讨论 |
3.1 AEO的急性毒性 |
3.2 AEO的长期毒性 |
3.3 AEO对靶动物的安全性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AEO应用剂量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疫苗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5 检测指标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体征变化 |
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2.3 体重的变化 |
3 讨论 |
3.1 AEO剂量对抗体效价的影响 |
3.2 AEO对鸡生长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AEO增强系统免疫的作用和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制备 |
1.2 疫苗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佐剂活性测定试验 |
1.5 拮抗免疫抑制试验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佐剂活性测定试验 |
2.2 拮抗免疫抑制试验 |
3 讨论 |
3.1 AEO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3.2 AEO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3.3 AEO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 AEO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AEO增强黏膜免疫的作用和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的准备 |
1.2 疫苗和试剂 |
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4 气管洗液中sIgA含量的测定 |
1.5 十二指肠和空肠洗液中IL-17和sIgA含量的测定 |
1.6 空肠和盲肠扁桃体中IgA阳性细胞计数 |
1.7 空肠内皮淋巴细胞(iIEL)计数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气管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 |
2.2 十二指肠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 |
2.3 空肠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 |
2.4 十二指肠洗液中IL-17含量的变化 |
2.5 空肠洗液中IL-17含量的变化 |
2.6 空肠黏膜中IgA~+细胞数的变化 |
2.7 盲肠扁桃体中IgA~+细胞数的变化 |
2.8 空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的变化 |
3 讨论 |
3.1 AEO对sIgA的影响 |
3.2 AEO对IL-17的影响 |
3.3 AEO对IgA~+细胞的影响 |
3.4 AEO对iIEL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鸡瘟毒清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新城疫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1 新城疫的概述 |
1.1.2 新城疫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1.3 新城疫的分子研究进展 |
1.2 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
1.2.1 中药抗病毒的理论基础 |
1.2.2 复方中药抗病毒 |
1.2.3 单味中药抗病毒 |
1.3 中药抗 NDV |
1.3.1 复方中药抗 NDV 研究进展 |
1.3.2 单味中药抗 NDV 研究进展 |
1.4 中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
1.4.1 中药对禽免疫器官的作用 |
1.4.2 中药对禽免疫细胞的作用 |
1.4.3 中药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
1.4.4 中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
1.4.5 中药对粒细胞的作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病毒 |
2.1.2 实验中草药 |
2.1.3 实验动物 |
2.1.4 主要仪器 |
2.1.5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新城疫病毒 ELD50的测定 |
2.2.2 鸡瘟毒清的制备 |
2.2.3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与分组 |
2.2.4 人工感染 NDV |
2.2.5 采集样品 |
2.2.6 检验方法 |
2.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新城疫强毒 F48E9 的 ELD50测定结果 |
3.2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1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影响 |
3.2.2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白细胞介素(IL-2、IL-6、IL-8)的影响 |
3.3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特非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
3.3.1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补体(C3、C4)的影响 |
3.3.2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 |
3.4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4.1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 |
3.4.2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丙二醛(MDA)的影响 |
3.4.3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超氧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3.4.4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
3.4.5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3.5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的剖检变化 |
3.6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的病理学变化 |
3.6.1 心脏 |
3.6.2 肝脏 |
3.6.3 脾脏 |
3.6.4 肺 |
3.6.5 肾脏 |
3.6.6 脑 |
3.6.7 腺胃 |
3.6.8 十二指肠 |
3.6.9 盲肠 |
3.6.10 直肠 |
3.7 鸡瘟毒清的毒性试验结果 |
3.8 鸡瘟毒清的体外抑毒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鸡瘟毒清的组方筛选 |
4.2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4.2.1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影响 |
4.2.2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白细胞介素(IL-2、IL-6、IL-8)的影响 |
4.3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4.3.1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补体(C3、C4)的影响 |
4.3.2 鸡瘟毒清对感染新城疫病毒雏鸡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 |
4.4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1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 |
4.4.2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丙二醛(MDA)的影响 |
4.4.3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超氧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4.4.4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
4.4.5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4.5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解剖变化及病理变化的影响 |
4.6 鸡瘟毒清对感染 NDV 雏鸡体外抑毒实验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抗鸡新城疫复方中药制剂药理作用与临床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D]. 王申锋. 吉林大学, 2020(08)
- [2]芪术舌草复方增强淋巴细胞免疫及其抑制AMDV增殖作用的研究[D]. 郜艳雪.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3]中兽药莲香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的毒理学及临床研究[D]. LiRongga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
- [4]中药芪藿糖散的生产工艺、安全性和功效研究[D]. 王洪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 [5]不同组方中药鸡体内外抗新城疫病毒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燕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1)
- [6]中药黄酮免疫增强剂藿蜂饮及作用机理研究[D]. 陈晓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7]扶正解毒散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研究[D]. 刘菲.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8]芩花口服液抗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D]. 段凤娟.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9]中药多糖免疫增强剂芪藿饮及作用机理研究[D]. 陈兴颖.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8)
- [10]鸡瘟毒清抗鸡新城疫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D]. 郭晓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