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合土钉支护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郝宇[1](2021)在《深基坑开挖对环境及毗邻隧道安全影响及控制措施的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城市化发展,旧城更新改造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老城区中进行深基坑项目施工时其安全隐患尤为突出。本文针对老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及毗邻隧道的安全影响特点及其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对深基坑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周边环境安全提出防控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深基坑与周边环境特点,根据工程地质勘探资料设计了地下连续墙、桩锚与地下连续墙联合支护及土钉支护三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支护方案,并对其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其应力场与位移场的演化特点及影响属性,判别基坑、周边环境及毗邻隧道的安全性;再通过对支护方案的造价分析确定最终的优化设计方案。(2)深基坑开挖导致地层水平方向约束应力失衡诱发围岩产生移动变形。通过系统模拟研究深基坑开挖对毗邻隧道的影响特点及其围岩的应力与位移变化特点,揭示不同开挖深度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影响区划图;研究了隧道围岩受深基坑开挖和隧道平衡拱效应的叠加影响特点,分析了隧道围岩产生拉伸或挤压作用及其围岩的变形规律,确定了隧道左侧壁发生拉伸破坏、右侧壁发生挤压破坏区域,为其安全加固提供了依据。(3)针对隧道局部变形超限与结构不安全问题设计了三种隧道加固方案并且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对加固方案下隧道的应力场与位移场的演化特点及影响属性进行了研究,判别隧道的安全性;再通过各方案加固效果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其最终优化设计方案。
熊元林[2](2021)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准入门槛不断放宽导致了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增长,因此人们将城市建设的目标转向地下,深基坑工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基坑工程作为地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进行基坑开挖的同时需要通过支护结构来提高基坑的稳定性。而在基坑设计的过程中,支护结构的选型和设计过于保守,会增加工程造价;减小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则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研究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论文以上海市长宁区某异形软土基工程为背景,采用数理统计、实际监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该地区基坑工程围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基坑开挖不同阶段下的坑外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侧向变形、临近既有建筑变形及倾斜率、支撑轴力和桩土作用进行了分析;对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的显着性进行分析并优化了支护结构细部参数。为优化围护结构型式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上海市已建成的基坑围护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常用的两种围护结构型式,对这两种围护结构型式的适用范围及围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依托基坑工程的实际监测数据、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坑外地表沉降值、围护结构变形值、临近既有建筑变形值及支撑轴力值均在警戒值范围内,考虑原支护结构及支撑结构的参数设计过于保守,需要对此进行优化;基于Mohr-Coulomb本构关系建立了基坑模型分析了“坑角效应”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了基坑开挖再不同阶段下临近既有建筑的倾斜率及桩土作用;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从安全性及经济性的角度出发,以坑外地表沉降及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作为评价指标对原支护结构的细部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支护结构经济适用型更强,节约了工程造价,对软土地区相似基坑工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祁孜威[3](2021)在《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基坑工程向超大、超深、超复杂的方向持续发展,使得基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越来越多,工程参与各方对项目管理中成本、进度、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存在信息覆盖面小、信息交互不方便、过程管理耗时费力且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建立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已成为有效提升基坑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目前,基坑工程信息化管理进程中不同专业、不同环节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问题,造成基坑工程建设过程面临数据共享与分析困难、管理手段匮乏等难题,究其根本原因关键是缺乏对相关信息的结构化组织。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作为BIM基础标准的核心,是信息高效传递和交换的首要前提。本文以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研究。以分类编码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系统总结对比国内外工程信息分类体系,分析不同分类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2)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研究。综合分析基坑工程的特性、既有基坑工程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基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需求,创建了适用于基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分类框架,编制了相应的分类编码表。(3)基于分类编码的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快速创建。将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解为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两部分,通过建立基坑工程构件参数化族库和开发基于Dynamo平台的编码添加程序,实现基坑工程信息模型的快速创建。将创建完成的模型转化为不同格式的中间文件,验证了分类编码在信息共享中的有效性。(4)分类编码在基坑监测中的应用。以分类编码在基坑安全监测平台中的应用为例,解析了分类编码在基坑监测中信息传递的实现方式。
张传虎[4](2021)在《西宁某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急剧性增加,城市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面积也随之日益减少。“十四五”前期我国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发挥各地优势,逐步向城镇化方向进展,进一步优化重大基础建设,这便驱使现代城市建设要向高层建筑、大型市政设施、地下空间等方面进行发展,深基坑应用越加广泛。但近年来由于基坑支护方式选择的不严谨,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工程事故或资源的浪费,目前针对深基坑去探讨一类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支护结构有着重大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存在此类问题的背景下,选择开挖深、影响范围广、支护成本高的西宁某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实例,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比较分析适用于深基坑的各种围护和支撑结构的特点及优劣的基础上,结合西宁某深基坑的地质、水位及周边建筑物等要素特点,对该深基坑进行支护结构设计。选择适用于本基坑施工支护的不同方案,利用经验加权评分法对几种适合方案进行优选,确定合适的支护方案。(2)在支护方案确定之后,利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对优选方案进行定量分析,验算了优选方案的合理性,同时介绍土钉墙的施工步骤及受力原理,采用合理的降水方案,避免地下水对基坑开挖产生影响。(3)针对西宁某深基坑开挖过程,采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对该基坑进行模拟分析。结合分析基坑周围土体沉降、水平位移、土钉轴力以及坑底抗隆起等基坑变形和受力特点,验证了该工程选型思路的可行性以及关键参数确定的合理性。同时利用该软件对基坑支护方式进行细节优化,分析出这些细节因素对基坑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理出土钉长度、角度等对基坑支护安全影响的规律,找到一个最优方案。(4)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整理,同时将监测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验算设计过程中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实时对支护方案进行优化,避免因前期勘察不到位而引发基坑事故。该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及优化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为类似的复杂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监测提供借鉴。图[69]表[10]参[61]
徐杨青,江强强[5](2020)在《城市地下空间基坑工程技术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各类基坑工程不断涌现,基坑工程问题一直是工程热点和难点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工程实践,基坑工程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简要概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各类基坑工程及其特点;结合近年来基坑工程技术发展及工程实践,重点介绍了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水泥土挡墙、排桩、地下连续墙及联合支护等基坑支护技术及地下水控制技术,总结了其工作原理、工程特性、适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基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方向做了分析和展望。
柳颂丹[6](2020)在《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土钉墙支护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设备简单,自承能力好和造价低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基坑、边坡等的支护中。虽然土钉墙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传统土钉墙在材料选用上,选用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完成支护结构,而这两种材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施工完成后不可回收利用,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其次在施工工艺上,土钉墙喷射混凝土面层,会造成扬尘,污染空气,不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政策。为了响应国家和北京市“淘汰落后产能”的号召和解决传统土钉墙存在的问题,研发绿色土钉墙,绿色土钉墙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本文对绿色土钉墙进行结构构造设计、受力变形分析、施工工艺研究和经济性分析,以期将绿色土钉墙推广到工程实际应用中。针对此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有:(1)研发两种新型土钉墙支护体系,提出绿色土钉墙的概念。绿色土钉墙支护体系由不同的构件组成,采用装配式施工工艺,对绿色土钉墙的各组成构件进行了研究。(2)结合实际工程,对应用到该工程中的土钉长度、面板厚度、连接杆厚度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比选。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绿色土钉墙的支护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了土钉的轴力变化和基坑的位移变化情况,并与传统土钉墙的土钉轴力和基坑位移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绿色土钉墙代替传统土钉墙的可行性。(3)应用BIM技术,结合实际工程,对绿色土钉墙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绿色土钉墙的安装和拆卸过程,对基坑当中阴角、阳角和基坑中的高低跨处的处理进行了配板设计的研究,并通过三维图型展示了出来。(4)结合工程实例,对绿色土钉墙和传统土钉墙的直接工程费进行了造价分析,分析可得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的直接工程费造价最高,传统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最低,绿色土钉墙造价比传统土钉墙造价高主要是因为原材造价高,需要对设计进行优化来降低造价;绿色土钉墙造价虽高,但社会效益显着,值得推广应用;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从设计、施工、生产、运输等几个方面研究了绿色土钉墙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
程志和[7](2020)在《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软土区出现了大量浅基坑工程。由于浅基坑开挖深度不深,支护意识薄弱,极易导致工程事故发生。常规的排桩支护结构存在桩间距受桩间土体滑移失稳的限制,安全系数相对较低,基坑稳定性差,而土钉墙的支护变形难以有效控制、支护深度有限等问题。同时传统的建筑材料存在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表现在临时性的软土浅基坑支护中。毛竹是一种绿色环保、可再生易降解,同时强度短期相对稳定的建筑材料。在此背景下,本文选用毛竹管作为支护体系主要材料,为研究竹桩-锚杆体系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工作机理、受力状态、变形特征,开展了两组室内模型试验及相应的数值模拟,在常规单排桩-土钉复合支护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通过缩尺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单排竹桩与土钉复合支护体系作用下的基坑开挖、分步加载的过程。揭示了各阶段中单排竹桩与土钉的受力状态和变形过程。研究发现,桩体变形类似悬臂梁受荷弯曲,弯矩过渡点临近于开挖面处,并随开挖深度增加逐渐下降,竹桩中下区域受弯明显。土钉轴力呈“中间大、两边小”枣核型分布,最大轴力出现在土钉的中部区域,土钉轴力变化与开挖深度和加载量呈正比。开挖阶段地表沉降较小,而加载阶段的沉降值随荷载增加逐渐增大,最大沉降值为1.35mm,且在合理的沉降区间内。(2)通过缩尺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作用下的基坑开挖、分步加载的过程。在与单排桩复合支护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中,分析了齿状布设的竹桩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形特征。研究发现,基坑底面以上,桩后土压力随开挖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基坑底面以下,土压力波动幅度较小,其加载阶段的桩后土压力增量和变化幅度整体要小于单排桩复合支护体系。桩中区域的桩顶位移要大于两侧桩体位移,齿状竹桩复合支护体系的最大沉降量为0.87mm,得出新桩型复合支护设计对桩顶水平位移和基坑沉降的约束能力相对较强。齿状竹桩支护体系中的桩体的宏观变形小、压弯分布均匀,弯矩值远小于单排桩的弯矩最大值,可以抵抗更多侧向荷载。土钉的置入对沉降和面层位移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改善了土中应力场分布,提高了基坑整体强度,总体上新桩型支护体系中的土钉锚固作用要好,基坑稳定性强。(3)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种支护体系在理想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和承载特性。研究发现,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和规律特征相吻合。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大大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对控制基坑沉降、桩顶位移、面层水平移动具有良好的约束能力。同时桩体和土钉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改善了土体中应力场的分布,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支护能力以及基坑的稳定性,有力的说明了新型支护体系在软土浅基坑领域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是一种较优的支护形式。
王薇[8](2020)在《BIM技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形式。同时城市地下空间中多层地下室、大型地下商场、地下街道、地下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也突飞猛进,由此基坑工程数量增多,且逐渐呈现出“深、大、近、紧、难”的特征。基坑工程属于集勘察、设计、施工及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基坑支护作为基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受地域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既要保证基坑本身的稳定性,还要避免基坑周边环境受到破坏。本文结合基坑工程常用支护型式及其设计要点,分析了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并依托实际工程进行了基于BIM技术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运用BIM系列核心软件Revit,依托方案比选得到的初步设计结果建立基坑场地布置模型、基坑支护结构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在BIM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根据支护构件的类型,创建构件的标准化命名规则;采用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支护构件族库,如土钉、锚索、微型钢管桩、钢板网、结构配筋等,进而实现基坑支护构件的参数化建模;针对Revit中钢筋绘制的局限性,基于Revit API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冠梁钢筋的快速布置。模型建成后,借助BIM系列软件提供的碰撞检查功能,进行支护方案的优化。通过碰撞检查在设计阶段就实现了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大大减少了设计阶段的返工现象,提高了设计效率。为防止基坑支护体系及其周边环境的失稳破坏,需对各工况下基坑位移进行准确的预测。本文采用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基坑支护结构方案进行模拟开挖计算,通过对各工况下基坑水平位移及沉降变形的分析,验证方案的合理性。
张欢[9](2020)在《延吉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深基坑的支护技术现在已屡见不鲜,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土质的基坑都有着较为成功的案例以及经验,可以说部分工程俨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改善。深基坑支护施工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如下:1、区域性比较强、综合性比较强;2、土层的开挖与边坡的支护方式无法契合;3、边坡的施工无法满足设计、规范要求;4、施工过程与设计的差异太大。本课题结合延吉地区相关地质勘测和室内试验数据同时将周围环境等其他不同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考虑,对深基坑支护方法的选择、设计和施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如下:延吉地区的特殊岩土的属性给延吉地区深基坑的建设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这给延吉地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问题。对于延吉地区的深基坑支护项目,必须适应当地情况,并制定与区域的土壤特征和工程需要相适应的支护计划,并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同时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也给基坑的支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研究适用于延吉地区的经济合理的支持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大量文献的参考和实际调查,总结了延吉地区深基坑支护的工程技术形式和特点。详细介绍了延吉地区常用支护形式的工作原理,设计计算方法,适用性以及优缺点。通过工程实例,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荷载情况和现场的物理条件,选择力学性能等相关参数,制定相应的支护方案,设计具体的支护形式。通过现场变形的监测,沉降监测和监测的结果来分析,从而获得基坑顶部的水平的方向和沉降变形的特点,并作为依据对它的变形进行进一步的预测。
傅志斌[10](2020)在《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基坑工程向超大、超深方向发展,同时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更为复杂,对变形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基坑工程安全控制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提高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方法的精度,探索新的稳定分析方法,是地质工程和岩土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今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密集市区基坑边坡垮塌事故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受到较大威胁,因此,研究基坑边坡稳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均采用静力平衡下的安全系数评判法。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思路,认为虽然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受力最不利的滑动面,但土体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则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计算边坡土体的加速度比较方便,理论上对任何隔离体都可以计算加速度,所以对滑动面的适用性也更强。目前失稳加速度方法尚处于理论框架搭建阶段,应用公式尚未推导,也未应用于基坑工程实践。本文在分析传统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现有工程规范标准和常用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公式基础上,引入失稳加速度指标评价边坡失稳的新思路,推导了多种不同支护情况下基坑工程失稳加速度法稳定分析计算公式,创新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形成适用于土钉墙和排桩支护基坑的全套稳定分析新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探索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基坑工程规范标准修订提供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坑工程稳定和基坑边坡变形密切相关,变形过大或加速发展经常是边坡失稳的前奏,应重视基坑边坡变形规律的研究。有限元模拟和工程实测经验都表明,开挖和填筑两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基坑边坡变形规律是不一样的,基坑稳定分析应考虑施工过程和土体应力路径的影响,注重基坑边坡变形的时空效应和变形失稳演化规律,只按照最终工况进行静力稳定分析很可能不能反映边坡真实的稳定和变形状况。2、传统的安全系数法是从静力学角度分析边坡稳定性,失稳加速度法是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对相同的安全系数而言,失稳加速度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从而可以更简明准确地判断边坡稳定性。对无黏性土边坡和黏性土边坡,都能严格的推导出失稳加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瑞典条分法、简化毕肖普法和Morgenstern-Price方法,均可计算失稳加速度。实际上,只要能够得到滑体相应的力,都可以计算失稳加速度,并不仅限于几种极限平衡分析法,也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滑动面上的应力,进而计算失稳加速度。3、边坡算例搜索得到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基本都是搜索得到的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或者差距很小。这说明在搜索最优解的过程中,分别以最小安全系数和最大加速度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结果是非常接近的,证明了失稳角速度法进行稳定分析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可靠性。4、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方法应用于土钉墙支护基坑和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不论是将土钉、锚杆作用力作用于最后土条上滑面处,还是均匀分布在土钉、锚杆穿过的土条中,两种方式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与搜索可能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都非常接近,这说明加速度方法与普通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最终在最为关注的失稳临界这一点上得以汇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失稳加速度法用于基坑稳定分析的可靠性。5、论文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来构造滑动面新方法。正交多项式的优异特性使得构造的滑动面形式简单,参数取值灵活。本文探索采用较为常见的5种正交多项式前5阶简单形式构造滑动面,与传统的滑动面构造方法相比,不仅能够保证滑动面的光滑性,而且能够大大减少自由度的个数。工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了它们的适用性。6、对比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现有基坑规范和设计软件,将土钉或锚杆力作用在最后一个土条滑面上的处理方式,不仅计算得到的滑动面形状明显更陡,安全系数偏大,所得加速度的绝对值也会偏大,其原因在于计算安全系数时这种处理方式容易造成迭代计算的条间力不合理。将土钉、锚杆作用均匀分布在穿过的土条中计算时,计算结果显示滑动面较缓,形状更为合理。因此,土钉、锚杆对土体的抗滑作用不应按简单作用于最后土条的方式简单处理,将其作用均布到穿过的各土条上更为合理。建议这一问题可在今后的基坑规范修订中予以考虑。7、现有各种基坑规范对于锚杆预应力、微型桩、截水帷幕等对整体稳定的贡献考虑尚不清晰,计算时几乎均不计入抗滑力中,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这也是各规范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复合土钉支护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土钉支护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深基坑开挖对环境及毗邻隧道安全影响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基坑工程的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基坑工程周边环境保护研究现状 |
1.2.4 桩锚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5 基坑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的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1.1 基坑周边环境安全分析 |
2.1.2 场地地层条件 |
2.2 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案设计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
2.2.1 方案设计 |
2.2.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2.2.3 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案的模拟分析 |
2.3 综合支护方案设计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
2.3.1 方案设计 |
2.3.2 综合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2.4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的方案设计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
2.4.1 方案设计 |
2.4.2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方案的模拟分析 |
2.5 地下连续墙方案与综合支护方案的对比分析 |
2.5.1 支护效果对比分析 |
2.5.2 成本造价分析 |
2.6 工程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基坑开挖对毗邻隧道变形影响的研究 |
3.1 深基坑开挖诱发毗邻隧道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3.1.2 数值模拟测线的布设 |
3.2 深基坑开挖时土体及隧道应力变化特点的研究 |
3.2.1 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3.2.2 隧道各测点应力随基坑开挖变化的特点分析 |
3.3 深基坑开挖时土体及隧道位移变化特点的研究 |
3.3.1 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3.3.2 隧道各测点位移随基坑开挖变化的特点分析 |
3.3.3 深基坑开挖诱发隧道变形的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变形的控制及加固方案优化设计 |
4.1 隧道加固方式研究现状 |
4.1.1 隧道加固研究 |
4.1.2 隧道常用加固措施 |
4.2 隧道加固方案设计 |
4.2.1 锚索加固方案设计 |
4.2.2 围岩体注浆加固方案设计 |
4.2.3 衬砌钢带加固方案设计 |
4.3 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1 锚索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2 注浆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3 钢带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4 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1.2.2 基坑支护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基坑正交试验法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软土地层深基坑变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1 软土地层深基坑变形特征研究 |
2.1.1 基坑变形类型 |
2.1.2 基坑变形诱因 |
2.2 支护结构型式对基坑变形影响的探讨 |
2.2.1 软土地层常用基坑支护方式 |
2.2.2 上海软土地层基坑支护案例分析 |
2.3 支护结构参数对基坑变形影响的探讨 |
2.3.1 地下连续墙及钻孔灌注桩插入比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2 地下连续墙厚度与钻孔灌注桩桩径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3 钻孔灌注桩间距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4 内支撑位置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实例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周边环境情况 |
3.1.3 工程地质条件 |
3.1.4 支护结构方案 |
3.1.5 施工工况 |
3.1.6 监测方案 |
3.1.7 监测点的布设 |
3.2 基坑监测结果分析 |
3.2.1 坑外地表沉降分析 |
3.2.2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分析 |
3.2.3 支护结构轴力分析 |
3.3 临近建筑沉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三维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4.1.1 模型尺寸及本构模型的确定 |
4.1.2 材料参数确定 |
4.1.3 基坑施工工况模拟 |
4.2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三维变形规律 |
4.2.1 坑外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4.2.2 既有建筑三维变形分析 |
4.2.3 钻孔灌注桩水平侧移分析 |
4.2.4 基坑支护结构轴力分析 |
4.3 基坑开挖桩土作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 |
5.1 正交试验理论 |
5.1.1 正交试验的概念及原理 |
5.1.2 正交试验的步骤 |
5.1.3 正交试验设计的结果分析 |
5.2 正交试验参数选取 |
5.3 正交试验条件下设计参数优化分析 |
5.3.1 极差分析 |
5.3.2 方差分析 |
5.4 经济性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BIM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
1.2.3 信息分类和编码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研究 |
2.1 引言 |
2.2 信息分类编码理论 |
2.2.1 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
2.2.2 编码的原则和方法 |
2.3 国外工程信息分类体系归纳总结 |
2.3.1 Masterformat分类体系 |
2.3.2 Uniformat Ⅱ分类体系 |
2.3.3 ISO 12006-2信息分类框架 |
2.3.4 OmniClass分类编码标准 |
2.4 我国工程信息分类体系归纳总结 |
2.4.1 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
2.4.2 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
2.5 综合比较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坑工程特性分析 |
3.2.1 基坑工程的概念 |
3.2.2 基坑工程的特点 |
3.2.3 常见基坑支护类型及结构组成 |
3.3 基坑工程分类体系研究 |
3.3.1 质量验收规范分类体系 |
3.3.2 工程定额分类体系 |
3.3.3 工程实体分解分类体系 |
3.3.4 综合比较分析 |
3.4 基坑工程全生命周期数据需求分析 |
3.4.1 基坑工程各阶段对数据的需求 |
3.4.2 项目主要参与方对数据的需求 |
3.4.3 基坑工程主要管理要素对数据的需求 |
3.5 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体系 |
3.5.1 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原则 |
3.5.2 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框架 |
3.5.3 分类方法和编码结构 |
3.5.4 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编码表 |
3.6 小结 |
4 基于分类编码的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快速创建 |
4.1 引言 |
4.2 基坑工程信息模型的组成及创建流程 |
4.2.1 基坑工程信息模型的组成 |
4.2.2 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创建流程 |
4.3 基坑工程几何信息快速创建 |
4.3.1 族的基本概念 |
4.3.2 基坑工程族库 |
4.3.3 基坑工程几何信息快速创建 |
4.4 非几何信息快速添加技术 |
4.4.1 Dynamo简介 |
4.4.2 非几何信息快速添加需求分析 |
4.4.3 非几何信息快速添加技术设计 |
4.4.4 非几何信息快速添加技术实现 |
4.5 基坑工程信息模型的共享 |
4.5.1 导出为IFC格式 |
4.5.2 模型轻量化 |
4.6 本章小结 |
5 分类编码在基坑监测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分类编码的作用 |
5.3 监测平台总体设计 |
5.3.1 系统架构 |
5.3.2 数据库设计 |
5.3.3 功能设计 |
5.4 应用实例 |
5.4.1 模型目录树 |
5.4.2 监测数据预警 |
5.4.3 数据可视化 |
5.4.4 数据集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西宁某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深基坑研究现状 |
1.3.1 深基坑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土钉墙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稳定性计算理论 |
2.1 深基坑支护结构形式 |
2.1.1 自然放坡 |
2.1.2 土钉墙支护 |
2.1.3 地下连续墙+内支撑 |
2.1.4 SWM工法桩 |
2.1.5 钻孔灌注桩+锚杆支护结构 |
2.2 深基坑支护结构土压力 |
2.2.1 静止土压力 |
2.2.2 朗肯土压力 |
2.3 深基坑变形分析 |
2.3.1 围护结构变形分析 |
2.3.2 深基坑抗隆起分析 |
2.3.3 地表沉降分析 |
2.3.4 抗管涌分析 |
2.4 支护结构计算理论 |
2.4.1 弹性地基梁法 |
2.4.2 经典法 |
2.4.3 有限单元法 |
第三章 基坑工程概况及支护方案的选择 |
3. 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及周边环境介绍 |
3.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3.1.3 基坑安全等级和使用年限的确定 |
3.1.4 基坑超载参数确定 |
3.2 施工方案的影响因素 |
3.2.1 设计方案要有安全可靠性 |
3.2.2 考虑施工的便利性 |
3.2.3 在基坑安全可靠的基础追求经济合理 |
3.2.4 考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
3.2.5 满足施工工期要求 |
3.3 采用经验加权评分法优选方案 |
3.3.1 基本原理 |
3.3.2 确定基坑支护的重要度权数 |
3.3.3 评定各方案对各评价项目的满足程度评分 |
3.3.4 计算各方案的评分权数和及选出最优方案 |
3.4 工程支护方案 |
3.5 小结 |
第四章 支护方案的定量分析与土钉墙施工要点 |
4.1 利用理正深基坑对基坑支护方案定量分析 |
4.1.1 理正深基坑软件F-SPW介绍 |
4.1.2 土钉墙支护方案定量分析 |
4.2 基坑开挖步骤 |
4.2.1 基坑降水 |
4.2.2 做好土方开挖的前期准备工作 |
4.2.3 分层开挖的施工工序 |
4.3 土钉墙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 |
4.4 土钉墙支护施工 |
4.4.1 施工准备 |
4.4.2 施工步骤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坑开挖支护数值模拟分析与优化 |
5.1 MIDAS/GTS NX有限元程序概述 |
5.1.1 MIDAS/GTS NX软件介绍 |
5.1.2 MIDAS/GTS软件的操作步骤 |
5.2 模型建立 |
5.2.1 基本假定 |
5.2.2 模型尺寸 |
5.2.3 网格划分 |
5.2.4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 |
5.2.5 边界条件确定 |
5.3 土钉支护过程的模拟分析 |
5.3.1 基坑开挖施工模拟 |
5.3.2 初始应力分析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5.4.1 水平位移 |
5.4.2 坑底隆起与周围地表沉降 |
5.4.3 应力状态分析 |
5.4.4 土钉轴力分析 |
5.5 支护结构方案优化 |
5.5.1 基坑支护优化阶段 |
5.5.2 基坑支护优化内容 |
5.5.3 土钉长度优化 |
5.5.4 土钉角度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6.1 深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
6.1.1 基坑监测的目的、原则 |
6.1.2 监测的内容 |
6.1.3 监测的方法 |
6.1.4 基坑监测频率及预警值 |
6.2 深基坑有限元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6.2.1 水平位移分析 |
6.2.2 地表沉降分析 |
6.2.3 附近道路沉降分析 |
6.2.4 土钉轴力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城市地下空间基坑工程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各类基坑工程 |
1.1 基础工程 |
1.2 地下交通 |
1.3 地下综合体 |
1.4 地下市政设施及地下污水传输系统 |
1.5 地下综合管廊 |
2 基坑工程技术应用现状 |
2.1 土钉及复合土钉墙支护 |
2.2 水泥土挡墙支护 |
2.3 排桩支护 |
2.4 地下连续墙支护 |
2.5 联合支护 |
2.6 地下水控制技术 |
3 基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
3.1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技术 |
3.2 绿色可回收装配式支护技术 |
3.3 地下水回灌技术 |
3.4 微扰动施工与环境保护技术 |
3.5 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 |
4 结 语 |
(6)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土钉墙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传统土钉墙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改进新型土钉墙的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绿色土钉墙概念的提出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研究 |
2.1 概述 |
2.2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构造组成研究 |
2.2.1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支护体系研究 |
2.2.2 复合型预加载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支护体系研究 |
2.3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分析 |
2.3.1 FLAC3D简介 |
2.3.2 工程简介 |
2.3.3 FLAC3D模型建立及土层参数反演 |
2.3.4 传统土钉墙模拟过程和受力变形分析 |
2.3.5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支护体系受力变形分析 |
2.3.6 复合型预加载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受力变形分析 |
2.4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受力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的绿色土钉墙施工工艺研究 |
3.1 概述 |
3.2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施工工艺过程研究 |
3.2.1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原理 |
3.2.2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 |
3.2.3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安装过程 |
3.2.4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工艺拆卸过程 |
3.2.5 BIM可视化分析及配板研究 |
3.2.6 GFRP复合土钉墙施工方案编制要点 |
3.3 复合型预加载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研究 |
3.3.1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原理介绍 |
3.3.2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 |
3.3.3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安装过程 |
3.3.4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工艺拆卸过程 |
3.3.5 BIM可视化分析及配板研究 |
3.3.6 可回收柔性面层土钉墙施工方案编制要点 |
3.4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施工工艺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经济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1 传统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2 装配式预加载GFRP复合材料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3 柔性面层土钉墙直接工程费造价分析 |
4.2.4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造价对比分析 |
4.3 绿色土钉墙与传统土钉墙其他经济效果对比分析 |
4.4 成本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依据与意义 |
1.1.1 研究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软土层基坑支护研究进展 |
1.2.1 理论分析 |
1.2.2 试验研究 |
1.2.3 数值计算 |
1.2.4 工程应用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桩-土钉墙复合结构工作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
2.1 工作机理 |
2.1.1 土钉工作机理 |
2.1.2 支护桩工作机理 |
2.1.3 桩-土钉协同作用 |
2.2 基坑稳定性分析 |
2.2.1 整体稳定性分析 |
2.2.2 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 |
2.2.3 基坑渗流稳定性分析 |
2.3 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
2.3.1 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
2.3.2 抗倾覆验算 |
2.4 本章小结 |
3 压实度试验 |
3.1 击实试验 |
3.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3.1.2 试验方案设计 |
3.1.3 试验结果 |
3.2 环刀法测定压实度 |
3.3 本章小结 |
4 桩-土钉复合结构模型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相似理论 |
4.3 试验装置及材料选取 |
4.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2 材料选取 |
4.4 试验方案设计 |
4.4.1 基坑设计 |
4.4.2 测量方案 |
4.4.3 试件标定与试验土参数测定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5.1 土压力分析 |
4.5.2 桩体受力特征 |
4.5.3 桩顶位移与沉降分析 |
4.5.4 土钉轴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坑复合支护结构数值模拟与分析 |
5.1 概述 |
5.2 计算原理与本构模型 |
5.2.1 计算原理 |
5.2.2 本构模型 |
5.3 数值计算求解流程 |
5.4 桩-土钉复合结构支护体系模型构建 |
5.4.1 基本假定 |
5.4.2 建模过程 |
5.4.3 参数设定 |
5.4.4 开挖与支护过程的模拟 |
5.5 单排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计算结果与分析 |
5.5.1 基坑位移场分析 |
5.5.2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5.6 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计算结果与分析 |
5.6.1 基坑位移场分析 |
5.6.2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5.7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BIM技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基坑工程中BIM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常用基坑支护型式及其设计 |
2.1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与设计原则 |
2.1.1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 |
2.1.2 基坑支护设计原则 |
2.1.3 基坑支护设计内容 |
2.2 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及设计要点 |
2.2.1 土钉墙支护(喷锚支护) |
2.2.2 桩锚支护 |
2.2.3 地下连续墙支护 |
2.2.4 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 |
2.2.5 逆作法支护 |
2.3 BIM技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3.1 BIM软件及技术路线 |
2.3.2 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应用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地形、地貌 |
3.1.2 地层结构 |
3.2 传统设计方法基坑支护设计 |
3.2.1 方案比选 |
3.2.2 设计结果 |
3.3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
3.3.1 场地布置BIM模型的创建 |
3.3.2 基坑支护构件的标准化命名 |
3.3.3 基坑体量模型的设计 |
3.3.4 基坑支护构件的参数化设计 |
3.3.5 基于Revit API的二次开发 |
3.4 基于BIM模型的基坑支护结构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模型的基坑支护结构优化及有限元分析 |
4.1 BIM模型的优化及应用 |
4.1.1 基于碰撞检查的基坑支护结构优化 |
4.1.2 施工模拟 |
4.1.3 进度管理 |
4.1.4 工程量统计 |
4.2 基于BIM模型的基坑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 |
4.2.1 BIM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转化 |
4.2.2 有限元模型 |
4.2.3 莫尔-库伦屈服准则 |
4.2.4 水平位移分析和沉降分析 |
4.3 BIM设计方案交付 |
4.3.1 模型及图纸交付 |
4.3.2 计算结果交付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延吉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基坑工程的发展途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深基坑工程的新技术 |
1.4 深基坑工程中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1.4.1 设计问题 |
1.4.2 施工问题 |
1.4.3 结语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常用基坑支护形式 |
2.1 悬臂桩支护结构 |
2.1.1 悬臂式支护形式概述 |
2.1.2 作用机理及受力分析 |
2.2 土钉支护结构 |
2.2.1 土钉支护形式概述 |
2.2.2 土钉支护的受力分析及其工作机理 |
2.3 复合土钉墙支护 |
2.4 桩锚支护结构 |
2.4.1 桩锚支护形式概述 |
2.4.2 作用机理与受力分析 |
2.5 各种支护结构之间的适用性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3 深基坑支护形式在延吉地区工程中的应用 |
3.1 工程概况 |
3.2 设计参数 |
3.3 施工方案 |
3.4 桩间及岩石坡面喷射砼 |
3.5 基坑降水施工 |
3.6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 |
4.1 基坑变形监测意义 |
4.2 监测工作目的和内容 |
4.3 基准点、观测点的设置 |
4.4 基坑护壁桩的位移观测 |
4.5 报警值 |
4.6 质量保证措施 |
4.7 质量控制 |
4.8 本文实例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
1.2.1 极限平衡法及应用现状 |
1.2.2 极限分析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3 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现状 |
1.2.4 滑动面搜索方法评述 |
1.2.5 简要评析 |
1.3 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基本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 |
第二章 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研究与规范计算方法分析 |
2.1 引言 |
2.2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基坑变形的宽度效应及支护优化设计 |
2.2.2 弹性模量影响 |
2.2.3 泊松比影响 |
2.3 现行规范标准稳定分析方法分析 |
2.4 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算法比较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的稳定分析与滑动面构造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法基本理论 |
3.3 土坡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公式推导 |
3.4 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研究 |
3.5 本文所用滑动面搜索方法 |
3.6 工程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土钉墙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4.1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简介 |
4.2 基于瑞典条分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3 基于简化毕肖普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4 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
4.5 工程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排桩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5.1 排桩基坑支护技术简介 |
5.2 悬臂桩和桩锚支护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3 内支撑体系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
5.4 主要计算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1 土钉墙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2 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复合土钉支护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基坑开挖对环境及毗邻隧道安全影响及控制措施的研究[D]. 郝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 熊元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及其应用研究[D]. 祁孜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西宁某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D]. 张传虎.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城市地下空间基坑工程技术发展综述[J]. 徐杨青,江强强. 建井技术, 2020(06)
- [6]绿色土钉墙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艺及经济性分析[D]. 柳颂丹.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齿状竹桩—土钉复合支护体系承载特性研究[D]. 程志和.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BIM技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延吉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张欢.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 傅志斌.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标签:土钉支护论文; 基坑支护论文; 深基坑论文;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论文; 基坑围护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