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联合TDP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中药灌肠联合TDP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一、中药灌肠联合TDP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童平平,罗慧南,饶根辉,熊明慧,罗春香[1](2021)在《中药热奄包湿热敷联合TDP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中药热奄包湿热敷联合TDP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高安市中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52例急慢性盆腔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2组入院后均进行红外线照射,同时予以参照组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应用中药热奄包湿热敷护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生活质量评分表(QOL)评估护理前后2组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同时对2组疗效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随访6个月,统计2组盆腔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VAS评分较参照组低,QOL评分则比参照组高(P<0.05)。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3.08%,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15%,差异显着(P<0.05)。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0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盆腔炎复发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予以急慢性盆腔炎患者中药热奄包湿热敷联合TDP红外线灯照射护理,不仅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水平,还能进一步促进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复发情况较少,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王玫君[2](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盛婷婷[3](2020)在《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蕴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为临证医生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根据需要筛选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60例,都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将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除湿化瘀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坤复康胶囊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1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一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疼痛VAS评分、盆腔包块、盆腔积液等的改善情况。结果:1.临床总疗效:两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有明显区别,分别为93.3%、83.3%,说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低有明显区别,分别为93.3%、63.3%,说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可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方法在减缓中医证候方面效果较好。3.两组治疗前、后其他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症状、腹痛程度、中医证侯、体征等情况。结论:“除湿化瘀汤”治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更可观。在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减轻中医证候、体征、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等方面具有显着疗效。

秦小润[4](2020)在《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热奄包治疗及护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盆腔炎具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本研究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热奄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期探索热奄包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独特优势和最佳方案。

张桂茹[5](2019)在《四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自拟消炎汤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溻渍及TDP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疗效,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等变化,来评定其疗效,为今后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诊疗给予帮助。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寒湿凝滞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试验组50例,采用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溻渍+TDP四联治疗;对照组50例,予以单纯中药口服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局部体征、复发率等情况,进一步比较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间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2.00%,经卡方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综合疗效高于对照组。3.治疗后组间中医证侯疗效比较: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为84.00%,经卡方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高于对照组。4.治疗后组间局部体征疗效比较:试验组局部体征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76.00%,经卡方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局部体征疗效高于对照组。5.治疗后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的秩平均值为39.27,对照组为61.73,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局部体征积分的秩平均值为42.59,对照组为58.41,经秩和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后试验组局部体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比较分析,经秩和检验,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试验组、对照组经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7.复发率比较: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为5.00%,对照组复发率为21.43%,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更能够有效控制CPID寒湿凝滞证的复发。结论:1.试验组(中药内服+保留灌肠+中药溻渍+TDP四联法)治疗与对照组(中药内服)治疗CPID(寒湿凝滞证),均能够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改善其临床表现,缓解患者的疼痛。且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证明其安全性高。3.治疗后随访三个月,试验组复发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为21.43%,说明试验组较对照组更能够有效控制CPID寒湿凝滞证的复发。4.本研究建立了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诊疗法案,可令更多的CPID患者从中受益。

曾庆芳,王昕[6](2019)在《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见方法有: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热敷、针灸疗法、阴道侧穹窿封闭、中药离子导入、推拿疗法、脐中给药、中药足浴等。如何有效预防盆腔炎性疾病,减少发病率,是今后临床研究的方向。但临床诊疗中,究竟采用何种外治法,单用或联合应用,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人接受程度、教育背景及经济状况等综合因素,因此,为患者制定有效、快捷、简便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黄媚娇[7](2018)在《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观察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旨在观察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期望进一步规范临床疗效期望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一些新思路,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方法:按照《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0例慢性盆腔炎腹痛患者。釆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艾灸+中药)、对照组(中药),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雀啄灸配合中药疗法,雀啄灸取穴为脾俞、膀胱俞、气海、关元、归来、三阴交。操作方法:采用雀啄灸,施灸顺序:先灸背俞之脾俞、膀胱俞,后灸气海、关元、归来、三阴交。每穴灸15分钟,每周治疗3次,12次(共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疗程。对照组:服用中药汤剂中药辨证处方:。中药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进行加减血瘀型为主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少腹逐瘀汤的药物组成为: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g延胡索3g没药(研)6g当归9g川芎6g官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炒)6g。每天1剂,分两次口服。每周服5天,4周为1疗程。观察指标包括:中医症状量化评分量表、局部体征评分量表、妇科检查:阴道清洁度;B超检查:可探及输卵管增粗、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McGill疼痛量表、SF-36生活质量问卷。相关统计数据输入电脑后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 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图形的制作采用软件Graph Pad Prism 4.03完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积分、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阴道清洁度、SF-36、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等方面比较中,差异不显着,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综合积分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患者的综合积分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的差值变化显着大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两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经c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86.7%)显着优于对照组(60.0%)。4.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证候积分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的差值变化显着大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疗效的比较两组临床证候疗效总有效率经c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90.0%)优于对照组(63.3%)。6.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积分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局部体征积分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的比较两组局部体征疗效总有效率经c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93.3%)显着优于对照组(70.0%)。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局部体征积分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疼痛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疼痛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下腹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治疗前后下腹疼痛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差值变化显着大于对照组。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腰骶胀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带下异常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带下异常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带下异常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带下异常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疗效经c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95%)显着优于对照组(66.7%)。13.两组治疗后患者阴道清洁度改善情况比较两组阴道清洁度改善情况经Wilcoxon秩和捡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痊愈率(53.3%)显着优于对照组(20.0%)。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计分比较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下腹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相当。结论: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是治疗效果肯定、易于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具有常规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制定慢性盆腔炎规范化中医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冯思远,陈跃来[8](2017)在《针灸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社会关系稳定,对社会危害巨大的疾病。针灸有着悠久的治疗慢性盆腔疼痛历史。本文对近年来的三十篇针灸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证实了近年来针灸可以有效的治疗各种类型的慢性盆腔疼痛,适合临床推广。

龚义凤,罗琦,周翠霞[9](2016)在《从虚与瘀论治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所发生的慢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腰骶酸痛、带下异常等,是导致慢性盆腔痛、月经失调、不孕、异位妊娠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其特点为易复发、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属于中医古代医籍中"带下病""症瘕""妇人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及"不孕"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CPID主要是根

李静[10](2016)在《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CPID)现代中文文献的计量特征、取穴规律分析、主题词聚类分析及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Date)、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严格遵循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将最终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腧穴规范等预处理后,导入excel、 SPSS22. 0、 IBM SPSS Modeler14.1、 Review Manager 5.2等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检索时间定位于近20年,最终纳入文献331篇。年均发表文献16.6篇,2015年最多,1995年-2002年共46篇,2003年-2010年共140篇,2011年-2015年共145篇,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文献作者涉及30个省市自治州,前五名依次是广东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北省。文献第一作者机构涉及272个,医院占据绝大部分,广东省中医院位居首位。331篇文献涉及期刊133种,排名前四依次是《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内蒙古中医药》;共涉及18种针灸治疗方法,使用次数大于5次的依次是针刺+物理疗法、针灸、穴位注射、针刺、针刺+中药。331篇文献涉及腧穴75个,使用总频次为1468次。针灸治疗CPID以健脾利湿、益肾调经为主要治则,涉及高频腧穴17个,使用频次1264次,按照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关元、三阴交、中极、子宫、足三里、气海、归来、次髎、肾俞、水道、阴陵泉、血海、太冲、神阙、带脉、中脘、八髎。涉经络13条,选穴以任脉、脾经、胃经穴为主,其腧穴使用频次占总频次67.7%。腧穴取穴部位以胸腹部和下肢部为主,分别为831次、390次,其后为腰背部腧穴115次。取用特定穴45个,使用频次为888次,占腧穴总频次60.49%。腧穴配伍以远近配穴为主,二元处方中远近配穴占比42.9%,三元处方中远近配穴占比50%,且多用任脉、脾经及胃经腧穴。纳入331篇文献获取关键词369个,选取25个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关键词“盆腔炎”、“慢性病”、“慢性盆腔炎”、“针灸”、“腹针”、“温针”、“针刺”、“热敏灸”、“电针”、“中药灌肠”、“中药”、“治疗”、“超短波”、“TDP”、“穴位”、“子宫附件炎”、“寒湿凝滞”、“护理”聚为一类;“中医药疗法”聚为一类;“穴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盆腔包块”、“月经不调”、“急性盆腔炎”聚为一类。纳入2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愈率方面:4项研究[18、64、74、88]比较了针刺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5%),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刺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35,95%CI(0.23,0.53),P<0.01]。6项研究[65、67、75、80、81、85]比较了针刺+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14%),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刺+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65,95%CI(0.54,0.77),P<0.01]。5项研究[69、71、36、84、89]比较了针灸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1,I2=65%),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52,95%CI(0.42,0.66),P<0.01]。5项研[68、79、82、83、87]比较了针灸+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49%),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60,95%CI(0.46,0.78),P<0.01]。6项研究[70、72、73、76、78、89]比较了针灸vs西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31%),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西药,两组治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45,95%CI(0.35,0.58),P<0.01]。总有效率:4项研究[18、64、74、88]比较了针刺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1,I2=60%),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刺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81,95%CI(0.73,0.90),P<0.01]。6项研究[65、67、75、80、81、85]比较了针刺+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刺+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88,95%CI(0.83,0.94),P<0.01]。5项研究[69、71、36、84、89]比较了针灸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71,0.85),P<0.01]。6项研究[68、79、82、83、86、87]比较了针灸+中药vs中药,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明显(P>0.1,I2=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针灸+中药疗效优于中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83,95%CI(0.78,0.89),P<0.01]。6项研究[70、72、73、76、78、89]比较了针灸vs西药,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1,I2=65%),选用随机效应模型,针灸疗效优于西药,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72,0.85),P<0.01]。结论:针灸治疗CPID的文献数量及质量均不断提高,华北为主要发文地区,作者单位以院校为主,基本形成以《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为代表的核心期刊群,同时,关于CPID的针灸疗法以针灸+物理疗法为主要类型;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在健脾利湿、益肾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常取关元、三阴交、中极、子宫、足三里等穴,重视交会穴、募穴等特定穴的使用,穴位配伍以远近配穴为主;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基本形成针灸疗法类型研究、中医药疗法研究、穴位注射及其常用注射药物研究三大热点趋势;针灸治疗CPID的疗效指标中,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总有效率,亚组分析中,或针灸对照中药或西药,或针灸配合中药或西药并与其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揭示针灸治疗CPID疗效结局整体优于西药及中药。

二、中药灌肠联合TDP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灌肠联合TDP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热奄包湿热敷联合TDP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VAS、QOL评分比较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4 2组复发情况比较
3讨论

(2)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研究
        三、病理机制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标准
        六、治疗方法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七、临床研究记录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案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第四节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四、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3)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热奄包治疗及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
2 热奄包作用机制
3 热奄包临床应用
    3.1 热奄包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3.2 中药口服联合热奄包治疗
    3.3 热奄包结合西药治疗
4 护理
    4.1 情志护理
    4.2 热奄包治疗的护理
        4.2.1 热奄包治疗前护理:
        4.2.2 热奄包治疗中护理:
        4.2.3 热奄包治疗后护理:
    4.3 饮食护理
    4.4 健康宣教
5 小结

(5)四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保留灌肠
2 中药热敷
3 针灸疗法
4 阴道侧穹窿封闭
5 中药离子导入
6 推拿疗法
7 脐中给药
8 中药足浴
9 综合疗法
    9.1 二联疗法
    9.2 三联疗法
    9.3 四联疗法
1 0 结语

(7)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一、病证名
        二、病因病机
        三、治则
        四、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三)联合治疗
    第二节 慢性盆腔炎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病理机制
        (一)病原体种类
        (二)致病因素
        三、西医诊断标准
        (一)血液流变学特征
        (二)CT表现
        (三)血清定量C反应蛋白的检测
        (四)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与血管内皮素(ET)
        (五)妇科B超
        (六)腹腔镜检查
        (七)妇科检查
        四、西医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二)物理治疗
        (三)中西药结合治疗
        (四)手术治疗
        五、小结
第二部分 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辨证标准
        四、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一)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二)局部体征评分标准(见附录2)
        (三)病情分度标准
        五、纳入标准
        六、排除标准
        七、中止和退出标准
        八、临床研究记录
        九、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十、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临床研究设计
        (一)釆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二)随机化方法
        (三)治疗方法
        1.治疗组:雀啄灸
        2.对照组:服用中药汤剂
        (四)治疗疗程
        (五)意外情况处理
        1.艾灸意外情况处理
        2.中药意外情况处理
        二、观察项目及观察方法
        三、疗效判定标准
        (一)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二)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三)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四)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见附录)
        (五)阴道清洁度检查
        (六)B超显示积液或炎性肿块的疗效
        四、数据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的比较
        (一)年龄比较
        (二)病程比较
        (三)病情比较
        (四)McGill疼痛问卷积分比较
        (五)两组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六)两组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三、患者主要研究指标疗效比较
        (一)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
        1.两组患者综合积分的比较
        2.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
        (二)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疗效的比较
        1.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的比较
        2.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疗效的比较
        (三)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的比较
        1.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积分的比较
        2.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的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比较
        (五)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疼痛积分比较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带下异常积分比较
        (六)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疗效比较
        (七)两组患者阴道清洁度改善情况比较
        (八)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四、安全性检测及不反应安全性检测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研究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针灸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分类
    1.1 普通针刺
    1.2 温针灸疗法
    1.3 电针
    1.4 腹针
    1.5 穴位注射治疗
    1.6 结合疗法
2 讨论

(9)从虚与瘀论治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虚、瘀与CPID的机体免疫系统靶点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3 治法研究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3.2.1 直肠给药
        3.2.2中药外敷法
        3.2.3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3.2.4 微波、红外线理等疗法
        3.2.5 针灸、穴位注射疗法
    3.3 综合疗法
        3.3.1 以中药为主的综合疗法
        3.3.2 中药内服为主加理疗法
        3.3.3 外治综合疗法
        3.3.4 针灸、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
        3.3.5 中药结合针灸、穴位注射疗法
        3.3.6 辅以心理疗法的综合疗法
    3.4 择期疗法
    3.5 调周疗法
4 结语

(10)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理论研究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分析
        1.2.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1.2.2 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1.3 中西医临床表现
        1.3.1 中医辨证分型
        1.3.2 西医临床表现
    1.4 治疗方法
        1.4.1 中医治疗方法
        1.4.2 西医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数据筛选
    2.1 文献收集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数据准备
        2.2.1 数据库建立
        2.2.2 数据预处理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文献计量学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分析类目
        3.1.2 计量分析方法
    3.2 文献特征研究的结果
        3.2.1 发表年份
        3.2.2 发文省份
        3.2.3 作者机构
        3.2.4 期刊分布
        3.2.5 治疗方法特点
    3.3 总结
        3.3.1 文献计量学的产生及应用
        3.3.2 分析及讨论
第四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取穴规律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频次分析
        4.1.2 关联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高频穴位及功效分析
        4.2.2 经络选穴分析
        4.2.3 腧穴部位
        4.2.4 特定穴
        4.2.5 基于关联分析的穴位配伍规律
    4.3 分析与讨论
        4.3.1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在健脾利湿、益肾调经
        4.3.2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用任脉脾胃经腧穴
        4.3.3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取穴重用交会穴和募穴
        4.3.4 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
第五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共词聚类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共词研究结果
        5.2.1 高频关键词
        5.2.2 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
        5.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5.3 分析和讨论
        5.3.1 共词概念与发展
        5.3.2 聚类分析结果
第六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Meta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提取
        6.1.2 质量评价
        6.1.3 统计分析
    6.2 研究结果
        6.2.1 纳入流程及一般情况
        6.2.2 干预措施质量报告
        6.2.3 文献质量
    6.3 Meta分析结果
        6.3.1 治愈率比较
        6.3.2 总有效率比较
        6.3.3 疗效发表偏倚风险
    6.4 分析及讨论
        6.4.1 文献质量
        6.4.2 安全性分析
        6.4.3 疗效评定
        6.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四、中药灌肠联合TDP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热奄包湿热敷联合TDP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急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 童平平,罗慧南,饶根辉,熊明慧,罗春香. 基层医学论坛, 2021(36)
  • [2]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盛婷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热奄包治疗及护理研究进展[J]. 秦小润.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01)
  • [5]四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研究[D]. 张桂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J]. 曾庆芳,王昕. 河南中医, 2019(05)
  • [7]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D]. 黄媚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针灸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临床研究进展[J]. 冯思远,陈跃来.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7(24)
  • [9]从虚与瘀论治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J]. 龚义凤,罗琦,周翠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0)
  • [10]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研究[D]. 李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中药灌肠联合TDP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