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篮中支撑脚的方位对最后努力的影响——看投篮时身体重心水平位置的影响

投篮中支撑脚的方位对最后努力的影响——看投篮时身体重心水平位置的影响

一、推铅球中支撑脚的方向对最后用力的影响——着眼于出手时身体重心水平位置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杜松[1](2021)在《核心动态稳定性训练对田径普修课推铅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

程文豪[2](2021)在《弹力带组合练习对优化前掷实心球技术学习效果的教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琪[3](2020)在《京津地区部分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运动学分析》文中指出女子铅球项目是我国田径传统优势项目,在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上,女子铅球被定为我国的冲金项目。历届世界大赛中,我国女子铅球项目取得奖牌数量仅次于扞卫中国田径荣誉的竞走项目。在积极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河北省女子铅球项目在训练体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京津地区女子铅球项目总体竞技水平的提升,促进和改善京津地区女子铅球项目在我国田径赛事相对较低的竞争格局。加强现阶段女子铅球项目后备人才协同发展的有效联动,改善和提高京津地区女子铅球项目后备人才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对我国保持女子铅球项目竞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8年“乔丹杯”京津冀青少年田径锦标赛青少年女子铅球决赛前5名运动员的完整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现场拍摄,通过对最后用力阶段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客观揭示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技术方面的动作特征和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完善最后用力技术的训练方法,提高技术评价的科学性,为青少年运动员奠定坚实的技术储备。研究结果表明:1.在过渡阶段,青少年运动员普遍存在右腿单支撑缓冲时间过长,左腿插腿落地不积极的现象;左脚落地后未能形成良好的左侧制动、支撑,造成身体左侧向前移动;向最后用力阶段过渡时右脚蹬伸用力不积极;均存在躯干过早抬起现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2.过渡阶段向最后用力阶段过渡时运动员们出现了身体过早打开的现象;在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们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是正确的;运动员们的踝关节蹬伸效果很好;3.在最后用力阶段,青少年运动员左侧制动、支撑效果不够理想;支撑腿侧的向投掷方向积极内扣、蹬转的力量不足,在整个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动作衔接不够连贯、缺少完整性,没有形成理想的人-球一体状态;4.青少年运动员的器械出手角度相对较小;器械出手速度均较慢,与同年龄优秀运动员出手速度具有较大差距,均有较大提升空间;青少年运动员的出手高度基本合理,因出手高度的限制性,均需不断完善技术动作程序的合理性,改善运动员技术动作身体伸展程度。

矫杰[4](2020)在《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巩立姣是我国优秀的女子铅球运动员,也是世界顶尖女子铅球运动员之一,最好成绩为20.35m,是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女子铅球项目金牌的有力竞争者。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巩立姣已形成了鲜明的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特征,对其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进行个案分析不仅能起到技术诊断,技术优化,指导备战2020夏奥会科学化训练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女子铅球运动技术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完成动作的主要因素上,忽略了包括非投掷臂等因素的作用。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左侧非投掷臂技术的特征以及其左侧非投掷臂技术特征与最后用力阶段整体动作效果的关系研究。通过采集巩立姣2019年全国田径冠军赛(大庆)比赛的影像资料,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其最后用力阶段整体动作左侧非投掷臂技术的运动学总体特征、阶段特征进行分析,探寻运动学特征对最后用力阶段整体动作效果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可以分为,引导阶段(0.6s-0.65s),过渡阶段(0.658s-0.675s)、加速阶段(0.683s-0.808s)、制动阶段(0.817s-0.85s)四个部分。其中,重点技术为制动阶段,难点技术为加速阶段。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结构完整,重点难点技术合理,与最后用力技术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获得了较高的出手速度。2.巩立姣非投掷臂引导阶段,由最后用力阶段开始,直至非投掷臂任意部位首次向垂直轴反方向运动。本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肘部与手部沿矢状轴向冠状轴方向与垂直轴方向做曲线减速运动,肩部做曲线加速运动,伴随右侧下肢蹬转,引导躯干围绕垂直轴旋转,有利于超越器械动作的形成。3.巩立姣非投掷臂过渡阶段,由引导阶段结束,直至左膝关节屈曲最大结束。在本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肩部与手部沿矢状轴向冠状轴方向与垂直轴方向做曲线运动,肘部向垂直轴反方向运动。在该阶段,非投掷臂肘部伴随重心前移与左膝角度减小向垂直轴反方向运动,由最后用力准备阶段过渡至最后用力加速阶段。4.巩立姣非投掷臂加速阶段,由过渡阶段结束,直至非投掷臂任一部位向其任一轴反方向开始运动。本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肘部与手部沿矢状轴向冠状轴方向与垂直轴反方向做曲线减速运动,肩部做先加速后减速的曲线运动,使右侧躯干快速围绕垂直轴摆动,配合下肢蹬伸动作,形成身体重心向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位移与加速。但在该阶段,巩立姣上体过早于右髋向投掷方向加速,违背了环节加速顺序性原理。5.巩立姣非投掷臂制动阶段,由加速阶段结束,直至铅球出手。在支撑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向冠状轴反方向、矢状轴反方向与垂直轴方向做加速运动,形成左侧投掷臂与投掷臂的相向运动,保证投掷臂加速度与对器械的做功距离。

邱梓豪[5](2019)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在铅球教学课上的纠错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研究,再结合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在铅球普修课上的运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主要是利用弹力带的阻力和弹性来辅助学生进行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学习,根据弹力带的适用性设计出有关于弹力带的辅助纠错练习方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来帮助非田径专项的学生在铅球普修课上来改正他们的错误动作,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同时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实验研究弹力带在背向滑步推铅球项目中的纠正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验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已经证实弹力带在运动训练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着眼点主要是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对犯错误动作的学生进行标记,在每节课的后三十分钟用弹力带来介入练习,经过多次反复的弹力带辅助练习,使学生形成动作定型。本文主要是将弹力带的用途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弹力带的本身阻力来限制学生的错误动作,另外一种是利用弹力带的特性,根据学生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使用弹力带进行一些辅助的抗阻练习来改正错误动作,经过18个课时的练习后,在实验组采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后,实验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评定成绩和达标成绩都要好于对照组的学生。本文选取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本科3班学生(非田径专项)为实验对象,并按照蛇形分组的方法将全班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弹力带的辅助练习”运用到实验组的教学过程中去,通过18课时的教学,并且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教学实验法、视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整体动作的连贯性和身体的协调性,刺激学生的本体感觉在铅球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次弹力带纠错练习后,能够使学生改正错误的动作,从而建立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2采用固定投掷臂拉弹力带的抗阻练习,可以改正学生肘关节下垂的错误动作;采用左手拉弹力带做滑步的练习后,可以使学生更好控制转身的时机,改正学生提前转身的错误。3采用蹬地腿抗阻练习后,学生的滑步距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对于学生重心起伏偏大的错误,在18个课时的练习中没有显着的效果,只是通过技评打分,反映了弹力带的练习对学生“跳步”现象的改观;采用摆动腿抗阻练习后,学生摆动腿的动作更加标准,缩短右脚落地瞬间到左脚落地瞬间的时间。4由于实验时间短,而且在实验中只发现极少数部分学生出现了左侧支撑不力的错误,在通过弹力带的抗阻辅助练习之后,改善了学生左侧肢体技术,加强了学生最后用力的左侧支撑的效果。

刘伟凯[6](2019)在《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铅球项目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必修课程。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大多走向教师岗位,因此,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培养其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训练理念的日趋完善,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与训练理论被应用于运动训练及体育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以及运动成绩均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铅球项目的技术原理以及运动训练学规律设计出若干种弹力带组合训练手段,将其应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铅球技术教学课中,实验完成后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的技术动作并使用运动学分析软件对学生推铅球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检验弹力带组合训练的效果并且促进教师技术评价更为合理、科学。使学生在技术课程学习中更为有效的掌握技术,提高铅球技术教学的效果,减少教学中的运动损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给学生学习技术开辟了新思路。实验结果表明:1.弹力带组合训练手段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提高学生身体的稳定性及灵活性,提高运动表现,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投掷成绩与技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2.在铅球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弹力带组合训练干预后,学生的各关节速度及身体重心速度变化更为合理,各环节技术能更有效的衔接,提高速度与力量的利用率。3.经过弹力带组合训练的干预后,学生滑步阶段滑步距离更远滑步时间较短,过渡阶段身体各个环节角度更趋于合理,最后用力技术中学生发力顺序更为合理,符合运动力学的规律。进入最后用力阶段时能够形成稳定的左侧支撑,建立合理的最后用力准备姿势。4.最后用力技术中加强了超越器械能力,有效的加大了做功的距离。铅球出手参数的变化表明在经过弹力带组合训练干预的试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出手速度高于对照组,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也更接近合理的范围,说明弹力带组合训练可以优化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使最后用力技术更符合运动学规律。5.弹力带组合训练方法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课堂中积极练习、模仿、纠错,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技术动作,并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唐小燕[7](2018)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技术与最后用力特征的运动学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对现阶段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滑步技术与最后用力特征进行运动学分析,可为我国当前女子铅球运动员提供技术方面的参考,为教练员更好的指导训练提供具体化指标意义,从而,提高我国铅球运动员的投掷成绩。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找出现阶段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技术中的运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科学训练以及铅球技术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以在四川犀浦举行的2017年3月26日-31日全国投掷项群(1)和全国投掷项群(2)决赛前五名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的背向滑步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从时间、空间和速度角度对她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水平相比,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还有一定的差距。此次研究对象中分析出,刘湘蓉和董洋子的各项运动指标相对较差,运动员卞卡运动成绩最好,其滑步距离、摆动腿的速度和滑步瞬间支撑脚膝关节角度等参考数值都是最大的,而准备滑步瞬间的身体前倾角、身体重心速度以及在过渡阶段双支撑的时间是最小的。因此,表明卞卡的腿部爆发力较好,力量集中,支撑腿蹬地有力,滑步过程的节奏掌控的较好。运动员耿爽和郭甜茜摆动腿的速度较快,两大腿之间的夹角也相对较大,身体前倾角、支撑脚膝关节的角度和滑步距离的运动数值几乎一致,她俩的运动成绩相差不大,但在速度指标上略有显着性的差异,郭甜茜的身体重心速度较快,耿爽摆动腿的速度更快,双支撑时间太长。由此,本文以对比分析,可明确说明运动速度指标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郭甜茜和耿爽滑步阶段节奏控制紧凑。从运动学角度分析上,董洋子的运动学指标与其他运动员相比,身体素质较差,两大腿夹角太小,身体前倾角太大,摆动腿摆动的幅度不够,过早转髋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分析研究五名优秀运动员滑步技术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卞卡和郭甜茜在整个滑步技术中用时最少,每个动作的衔接较好。

刘彧秀[8](2018)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起滑与滑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起滑与滑步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拍摄法、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201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取得前6名女子运动员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表现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优秀运动员起滑与滑步技术的特征和规律,找出技术关键环节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技术优化方案,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更加科学化的训练提供数据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为了更加细化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滑步技术的研究,本文将传统意义上的滑步阶段细分为起滑与滑步阶段。起滑阶段界定为从团身完毕身体重心后移开始到右脚离地瞬间为止;滑步阶段界定为从右脚离地到右脚着地瞬间为止。2.本文所研究的6名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中,只有刘相蓉采用的起滑动作准备姿势为高姿,其余5名运动员均为低姿。起滑开始时巩立姣、耿爽、荣君身体重心和铅球质心高度较低,团身较为充分,能量蓄积充足,起滑阶段身体重心与铅球质心高度上升幅度较大,上升速度较快,起滑阶段身体重心速度曲线出现明显波峰,蹬地对身体重心的加速效果较好,右腿蹬地效果明显;卞卡、刘相蓉、董洋子身体重心和铅球质心初始高度较高,团身不充分,团身完毕储能少,起滑过程能量释放速度较慢,身体重心与铅球重心高度上升相对较慢,上升幅度较小,身体重心速度曲线较为平缓,蹬地加速效果不明显,蹬地效果较差。3.与世界级优秀女子运动员相比,我国6名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距离明显偏短,起滑与滑步时垂直方向速度冲量过大,水平方向速度冲量较小,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幅度较大,不利于“人-球”系统向投掷方向移动速度的快速提升,延长了起滑与滑步阶段的时间,破坏了加速节奏,影响滑步技术效果。4.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左腿摆动的最高速度均出现在右脚蹬地之前,说明蹬摆配合较为合理,但时间间隔较长,说明由发力蹬伸向主动回收过渡较慢,起滑与滑步衔接不够紧密。5.起滑与滑步阶段巩立姣和卞卡技术特征表现较为典型,具有代表性。巩立姣上体前倾较为充分,肩横轴与地面基本保持平行,身体重心与铅球质心高度低,保持了较好的滑步稳定性;卞卡起滑开始时上体前屈充分,但起滑与滑步阶段耗时长,身体重心和铅球质心在最后用力前获得了较好的合速度,但合速度的增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垂直速度的提升,具体表现为身体重心和铅球质心高度变化较大,上体前倾角和肩髋扭转角明显增大,说明卞卡在滑步过程中上体过分抬起,肩横轴打开过早,影响良好最后用力准备姿势的形成。

王争争[9](2017)在《髋宽式站位直线推铅球与传统推铅球教学手段的对比分析 ——以原地背向及背向滑步推铅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跟踪学习成都体育学院骆建老师对2015级体育系田径班进行的髋宽式站位直线推铅球教学手段与传统推铅球教学手段的对比分析。分析得出:传统推铅球教学中的某些教学手段只是单纯地模仿推铅球的大致路径,偏离推铅球技术的原理。髋宽式站位直线推铅球教学依据运动学和解剖学原理,遵循人的自然性,从新规范了传统推铅球教学手段中的不足,强调细节,使前后练习之间联系紧密,教学的系统性增强,降低不规范动作技术衍生的概率,提高作用于铅球的效率及未来的发展空间。髋宽式站位直线推铅球教学遵循最后用力阶段,骨盆在双支撑状态下向前上方转动的动力学原理,提出了转蹬后两脚尖最适平行距离为个体骨盆宽度的最适距离,提出将动力脚的纵轴调整至与投掷方向成90°夹角,膝关节自然内扣的自然状态,提出支撑腿的小腿小幅度的外旋,与投掷方向约成20°30°角以支撑腿的脚的前脚掌内侧触地,为最后用力阶段快速形成强有力的左侧支撑奠定了基础。传统推铅球教学中没有针对直线推球方向的教学手段。髋宽式站位直线推铅球教学提出了最后用力阶段肩横轴转60°,投掷臂随肩横轴转动并相对肩横轴30°夹角以最适出手角度出手的直线推球方向,便于最大效果作用于铅球。髋宽式站位直线推铅球教学突出了非投掷臂在推铅球整个过程中导向、维持平衡和动量转换三个功能,重视非投掷臂在推球过程中摆动的姿态、方向、时机。髋宽式站位背向滑步直线推铅球教学中,动力腿与摆动腿的要求:(1)背向滑步推铅球中强调“以摆带蹬”,合理利用摆动腿摆动时动力腿负荷相对较小的瞬间,加快滑步的速度;(2)滑步过程中遵循摆动腿有意识地向动力腿右后下方摆出,错位出个体骨盆的宽度,以及动力腿的脚回收至与投掷方向成约90°的滑步方向;(3)摆动腿在预摆回收至贴近动力腿时,其膝关节不可超过动力腿的膝关节,避免过度回收打破平衡,预摆次数不易做太多,造成不必要的动力浪费。

常丽超[10](2017)在《基于巩立姣专项技术的体能训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基于铅球专项技术的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拍摄法、录像解析法、记录法、数理统计法与对比分析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对伦敦奥运会女子铅球亚军、北京世锦赛女子铅球亚军巩立姣专项技术进行高速摄影拍摄、解析,根据解析的结果找出技术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来设计相应的体能训练,意在通过这些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来改善技术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这些体能训练的设计是在2015-2016年国家女子铅球队冬训期间,笔者对巩立姣及其他国家女子铅球运动员平时的体能训练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真实性。本文的撰写旨在为巩立姣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提供参考,并为帮助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讲解技术动作的时候更有针对性,提高训练的效率,而且为铅球其他运动员和教练员科学训练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滑步阶段,巩立姣存在滑步距离较短的问题,针对滑步距离较短设计的体能训练主要从增强腿部力量和右小腿收拉速度来入手的。2在滑步阶段,巩立姣存在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的问题,这是由蹬地角过大造成的,针对该技术的不足设计的体能训练主要从加强神经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来入手的。3在过渡阶段,巩立姣存在过渡时间较长和双支撑步长过大的问题。针对过渡时间较长的体能训练主要从增强左髋和左腿的内外侧力量来设计的,针对双支撑步长过大的问题,主要是从增强核心力量,加快身体重心移动来设计的体能训练。4在过渡阶段,巩立姣存在上体过早抬起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从右脚着地到左脚着地瞬间,躯干前倾角变化较大,左肩过早打开造成的,针对此问题主要从增强躯干和左肩的力量以及两者协调用力来设计的体能训练。5在最后用力阶段,巩立姣最后出手速度较快,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和她平时的专项体能训练分是不开的,巩立姣在出手速度方面的体能训练主要是从发展全身协调用力来入手的。

二、推铅球中支撑脚的方向对最后用力的影响——着眼于出手时身体重心水平位置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铅球中支撑脚的方向对最后用力的影响——着眼于出手时身体重心水平位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京津地区部分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最后用力及阶段划分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最后用力阶段技术方面的研究
        1.3.3 关于过渡阶段技术方面的研究
        1.3.4 相关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三维录像解析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最后用力过渡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3.1.1 最后用力过渡阶段时间特征的运动学分析
        3.1.2 对最后用力过渡阶段部分关节速度的运动学分析
        3.1.3 对最后用力过渡阶段各关节角度的运动学分析
        3.1.4 对最后用力过渡阶段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运动学特征分析
    3.2 最后用力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3.2.1 对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各关节速度的运动学分析
        3.2.2 对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各关节角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2.3 对最后用力加速阶段各关节速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2.4 对最后用力加速阶段各关节角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2.5 对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3 对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角度、速度、高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3.1 对铅球出手瞬间出手角度的分析
        3.3.2 对铅球出手瞬间出手速度的分析
        3.3.3 对铅球出手瞬间出手高度的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缘起
        1.1.1 对巩立姣的运动技术进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1.2 非投掷臂技术的运动学研究对优化整体技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最后用力阶段
        1.3.2 非投掷臂
        1.3.3 运动学特征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1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准备与加速部分研究现状
        1.4.1.2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人体与器械重心速度的相关研究
        1.4.1.3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出手瞬间研究现状
        1.4.2 巩立姣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研究现状
        1.4.3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的研究现状
        1.4.4 运动学在体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5 对现有研究评述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视频录像分析法
        2.2.3.1 视频录像(参见图1)
        2.2.3.2 视频解析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后用力准备阶段非投掷臂运动学分析
        3.1.1 位移轨迹特征
        3.1.2 速度变化特征
        3.1.3 加速度变化特征
        3.1.4 角度变化特征
        3.1.5 小结
    3.2 最后用力加速阶段非投掷臂运动学分析
        3.2.1 位移轨迹特征
        3.2.2 速度变化特征
        3.2.3 加速度变化特征
        3.2.4 角度变化特征
        3.2.5 小结
    3.3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整体动作运动学分析
        3.3.1 位移轨迹特征
        3.3.2 速度变化特征
        3.3.3 加速度变化特征
        3.3.4 角度变化特征
        3.3.5 小结
    3.4 非投掷臂技术对最后用力效果的影响分析
        3.4.1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对下肢动作技术的影响分析
        3.4.2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对投掷臂技术的影响分析
        3.4.3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对人体与器械重心速度的影响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5)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在铅球教学课上的纠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推铅球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2.2 弹力带的由来与发展
    2.3 国内关于弹力带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现状
    2.4 国外关于弹力带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现状
    2.5 铅球教学的研究现状
    2.6 本体感觉和运动技能的研究现状
    2.7 弹力带与本体感觉的研究综述
    2.8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本研究的重点
        3.2.2 本研究的难点
        3.2.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实验前两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学习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对比分析
    4.2 实验后两组学生各项指标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评价表
    附录B 实验组和对照组教案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弹力带训练的发展与应用
        1.4.2 铅球项目技术及教学相关概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测量法
        2.2.5 观察法
        2.2.6 数理统计法
        2.2.7 实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3.2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成绩的影响
        3.2.1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投掷成绩的影响
        3.2.2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评成绩的影响
    3.3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效果的分析
        3.3.1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铅球滑步阶段技术效果的影响
        3.3.2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铅球过渡阶段技术效果的影响
        3.3.3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效果的影响
        3.3.4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最后用力阶段出手瞬间的影响
        3.3.5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原地推铅球与背向滑步推铅球远度差的影响
    3.4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3.4.1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课堂表现的影响
        3.4.2 弹力带组合训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影响
        3.4.3 弹力带组合训练在实验组学生中的反馈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7)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技术与最后用力特征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世界女子铅球的起源与发展
        1.2.2 我国女子铅球的发展状况
        1.2.3 国、内外对女子铅球滑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测试法
3 研究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滑步瞬间支撑脚膝关节的角度
    3.2 摆动腿与支撑脚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3.3 滑步瞬间身体的前倾角
    3.4 滑步过程中的动作节奏
    3.5 运动员滑步技术的最后出手用力分析
        3.5.1 出手高度
        3.5.2 出手角度
        3.5.3 出手速度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起滑与滑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世界女子铅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1.4.2 我国女子铅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1.4.3 起滑与滑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拍摄法
        2.2.3 三维运动录像解析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阶段划分及相关指标的界定
        3.1.1 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阶段划分
        3.1.2 起滑与滑步技术研究参数的选择及释义
    3.2 起滑动作姿势的分类
    3.3 背向滑步推铅球起滑与滑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3.3.1 起滑与滑步技术轨迹参数分析
        3.3.1.1 铅球质心和身体重心高度变化特征分析
        3.3.1.2 铅球质心和身体重心左右波动情况分析
        3.3.1.3 肩横轴转动幅度分析
        3.3.1.4 滑步阶段右脚蹬离地面及左腿后摆的最大高度分析
        3.3.1.5 滑步距离与最后用力阶段两脚间距对比分析
        3.3.1.6 铅球质心和身体重心运行距离及相关参数分析
        3.3.2 起滑与滑步技术时间参数分析
        3.3.2.1 不同阶段耗时情况及其比率的分析
        3.3.2.2 左膝摆动最大速度出现时机分析
        3.3.3 起滑与滑步技术角度参数分析
        3.3.3.1 人体关节角度参数分析
        3.3.3.2 人体环节角度参数分析
        3.3.4 起滑与滑步技术速度参数分析
        3.3.4.1 铅球质心和身体重心速度节奏分析
        3.3.4.2 铅球质心与身体重心的速度极值的比较
        3.3.4.3 关键时相铅球质心与身体重心的速度分析
        3.3.4.4 髋、膝、踝速度变化情况分析
        3.3.4.5 铅球起投速度与铅球出手速度的比较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9)髋宽式站位直线推铅球与传统推铅球教学手段的对比分析 ——以原地背向及背向滑步推铅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髋宽式站位直线推铅球与传统推铅球概念的界定
        1.3.2 握持铅球的教学手段文献综述
        1.3.3 预备姿势中两脚基本站位相关的文献综述
        1.3.4 非投掷臂技术相关的文献综述
        1.3.5 铅球推球方向相关的文献综述
        1.3.6 滑步教学中动力腿和摆动腿相关的文献综述
        1.3.7 认知训练方面的教学文献研究
2 研究的基本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观察法
    2.3 比较分析法
    2.4 专家访谈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地背向推铅球
        3.1.1 两脚基本站位的髋宽式与传统站位教学要求对比
        3.1.2 两种教学中非投掷臂技术的教学要求对比
        3.1.3 两种教学中推球方向的教学要求对比
    3.2 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动力腿和摆动腿的教学对比
        3.2.1 滑步用力先后的传统与髋宽式站位直线推教学要求对比
        3.2.2 滑步方向的传统与现代教学要求对比
    3.3 推铅球技术教学课程安排及对比
        3.3.1 推铅球技术教学的课程安排
        3.3.2 两种教学课程的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巩立姣专项技术的体能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推铅球的项目特征
        1.4.2 推铅球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3 体能的定义
        1.4.4 专项体能的定义
        1.4.5 体能训练的定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样本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解析法
        2.2.3 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巩立姣滑步推铅球专项技术特征分析
        3.1.1 滑步阶段专项技术特征
        3.1.2 过渡阶段专项技术特征
        3.1.3 最后用力阶段专项技术特征
        3.1.4 技术动作中的优势环节
        3.1.5 技术动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2 基于专项技术的体能研究
        3.2.1 针对滑步阶段滑步距离较短的体能训练方法
        3.2.2 针对滑步阶段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的体能训练方法
        3.2.3 针对过渡时间较长的体能训练方法
        3.2.4 针对过渡阶段上体过早抬起的体能训练方
        3.2.5 铅球最后出手速度较快的体能训练方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推铅球中支撑脚的方向对最后用力的影响——着眼于出手时身体重心水平位置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动态稳定性训练对田径普修课推铅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杜松.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弹力带组合练习对优化前掷实心球技术学习效果的教学实验研究[D]. 程文豪.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3]京津地区部分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运动学分析[D]. 张琪.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4]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D]. 矫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在铅球教学课上的纠错效果研究[D]. 邱梓豪.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6]弹力带组合训练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伟凯.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7)
  • [7]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滑步技术与最后用力特征的运动学分析[D]. 唐小燕. 西安体育学院, 2018(12)
  • [8]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起滑与滑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D]. 刘彧秀. 首都体育学院, 2018(09)
  • [9]髋宽式站位直线推铅球与传统推铅球教学手段的对比分析 ——以原地背向及背向滑步推铅球为例[D]. 王争争. 成都体育学院, 2017(11)
  • [10]基于巩立姣专项技术的体能训练研究[D]. 常丽超. 首都体育学院, 2017(08)

标签:;  ;  ;  

投篮中支撑脚的方位对最后努力的影响——看投篮时身体重心水平位置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