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中国水墨与中国水彩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林绿瑶[1](2021)在《当代中国水彩风景画的意境建构》文中研究说明
詹茵茵[2](2021)在《当代水彩画材料语言的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谢娟[3](2020)在《丁寺钟水彩画研究》文中指出水彩画诞生之初是作为油画从属,后来因其不可代替的艺术语言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由于水彩画的绘画语言与审美情趣与中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自水彩画传入中国后就在中国的土壤上迅速地发展繁荣,加上中国优秀文化的滋养,使得中国的水彩画艺术在风格面貌上与别国不同,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是中国民族意识和中国文化在水彩画上潜移默化的结果,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水彩大国之一,中国的水彩画家队伍也是人才辈出。但是,站在世界水彩画艺术的高度看待中国的水彩画,中国的水彩画也还存在着自身的局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构建中国水彩画的审美高度、提升中国水彩画的品质需要中国水彩画家的共同努力。当今的中国一直强调的是要加强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之一,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中国的绘画艺术要发展也必然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筛选与吸收西方优秀之处以丰富自身。丁寺钟先生是“水彩中国化”的大力提倡者与践行者,这是一个画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的意象性水彩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文人似的中国水彩艺术家,他对水墨语言有着自己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认知,因此他自觉的选择将水墨意象的表达方式运用于自己的水彩画创作。并且积极借鉴吸收其他画种营养,他珍惜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入自然、领悟生活、在水彩画创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创作出的一幅幅独特而又具有东方审美气质的水彩画作品,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在中国水彩画中的体现。笔者以丁寺钟水彩画的中国化为立足点来分析他的水彩画艺术,相信这不是我对水彩画领域小众式的个别思考,而是希望文章能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丁寺钟的水彩画艺术以及“水彩中国化”,达到以点带面形成对水彩画中国化的大众认同。围绕“丁寺钟水彩中国化”这一研究主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方法以及论述中西方水彩画的整体概况与发展现状。第二章老师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及绘画风格的形成,第三章论述丁寺钟水彩画的中国气派,这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也是行文的重点章节,通过对丁寺钟水彩画的材料技法、绘画语言的研究,探索他作品中呈现的地域性、意象性、民族性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第四章是将丁寺钟与王肇民的水彩画作分析与比较,他们都是安徽宿州籍的水彩画家,对水彩画的民族化都作出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创作的手法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更鲜明地呈现丁寺中水彩画的艺术特点。第五章是论述丁寺钟水彩画艺术的地位与价值,肯定他为中国水彩画作出的积极探索与意义,相信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是水彩画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源泉和动力。最后对中国“水彩画中国化”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展望,在分析的同时思考中国水彩画的更多可能性,呼吁中国水彩画大家庭成员共同努力,认清中国水彩画发展的优势与局限,充分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精华,突破束缚,共同构筑中国水彩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中国品质、中国气派。
陈水华[4](2020)在《论水墨技法在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自传入中国以来,水彩风景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和渗透。随着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画家的不断实践以及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钻研,越发体会到中国传统绘画对水彩风景画创作的重要意义,许多水彩风景画家提出对传统绘画观念的学习和借鉴。然而,水彩风景画民族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技法和观念同样重要且有意义。中国水彩风景画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西方传统的束缚,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对于中国水彩风景画的研究也显得略微薄弱。“中西绘画之融合”和“民族化问题”是当代备受关注的焦点,水彩风景画民族化的问题引发了不少国内画家的关注和思考。本研究聚焦于水彩风景画与水墨技法的碰撞,以水彩风景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发展历程及所面临问题与挑战的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全面、整体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对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影响。从中西方美学思想、材料的绘画特性、画家的个性意识和观者的角度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水墨技法在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中运用的缘起。从水法、笔法、墨法、笔墨、皴与皴法等方面分析水墨技法,知之性,晓之道,方能更好地为水彩风景画所用。结合丁寺钟、张小纲、张洪亮、陶世虎等画家在此方面的创作成果进行解读和分析,探究其借鉴与融合的可能性以及为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的民族化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最后从启发笔者水彩风景画的绘画实践、构建中国水彩风景画的民族自信和展望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创作未来三个层面分析水墨技法在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中运用的意义。中西融合及民族化对每一位画家而言都有着不一样的观念和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画家们的努力探索,水墨技法的融入使得水彩风景画创作的表现技法越来越丰富多样,拓宽了中国水彩风景画技法的现有维度。艺术既要有画家的个性意识,也应该有民族特色。民族化既不是族群对立,也不是狭隘的地域概念,而应该是将眼光放远,促进自我的多元化成长,树立民族自信,展望未来。
占晓晴[5](2020)在《中国画笔墨意蕴在当代水彩画中的审美构建》文中指出在信息交流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同时,外来艺术涌入中国。随着西学东渐,水彩画迈进中国国门,与中国艺术碰撞交融中开拓新的艺术语言。百年间,在无数的中国水彩画家的实践下,逐渐形成具有中国韵味的崭新艺术形式。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之本,承载着历代画家对笔墨技法及精神的思考和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之精华,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且丰富的笔墨语言体系,不仅给予了中国书画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水彩等外来艺术带来更丰富的创作语言。本文以中国画笔墨为切入点,围绕当代水彩画与中国笔墨意蕴相融合的现状与途径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总结归纳了传统中国画中的“笔法”及“墨法”,追溯中国“笔墨”的美学渊源,探索其中的哲学精神、品格气韵。接着梳理了中西水彩画笔法的成因、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中西水彩画中“彩”与“墨”用法的异同,以此体现中西水彩的审美差异。西方水彩坚持西方艺术理性思维,中国水彩则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文章主要对当代水彩画与中国笔墨材料技法、笔墨符号及其精神内涵结合的可能性作深入探究,中国笔墨从材料制作到绘画技巧都蕴含着中国博大的文化底蕴,由此形成中国独特的笔墨艺术精神。当代水彩画中,中国笔墨逐渐完成了从技法到精神内涵由表及里的融入。当代语境下,中国笔墨被凝练成艺术符号,以更具时代特色的形式与水彩画结合。中国笔墨意蕴丰富,赋予水彩画更多的材料技法语言和更深的文化内涵,让水彩画拥有了中国艺术的身份,而水彩艺术则给中国笔墨传承开拓了新道路。最后对水彩画的当代性进行探索,中国笔墨和水彩画融合发展,应结合当下社会,古为今用,以现代的艺术观革新传统笔墨及水彩绘画材料技法,不断为中国笔墨和水彩艺术增添新的绘画形式和文化底蕴。以期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笔墨精神内涵渗透于水彩画中,使水彩画在中国成为中国水彩,最终体现中国式水彩的时代意义和美学价值,让中国笔墨艺术通过外来艺术这桥梁走向世界。
徐亚男[6](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张炜健[7](2020)在《形式与传播—当代中国水彩画发展成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彩画自明末清初传入我国已有数百年历史,受到我国千百年来积存的传统文明熏陶,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并以其通透、亮丽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受到广大艺术家们的喜好。随着时代的推移,水彩紧跟当代环境的发展需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水彩画风格由最初的单一性演变成多样性,绘画目的由单纯服务大众转变成体现艺术家展现自身特色,表达自我情感,在共性与个性的相互转化中形成多元化魅力。其艺术形式与风格特色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与认可,已逐步脱离“小品画”束缚,在当代中国绘画领域中有了独树一帜的地位。本文以“发展”为线索,探究当下各国在艺术方面不断交流,艺术教育不断成熟,艺术传播不断便利的“新环境”下,中国水彩画在当代发展的主要成因,其中包括中西绘画方式的有机融合,其不同时期产生的风格面貌,以及在当下发展与传播的时代特色,并结合当代中国水彩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客观审视的角度提出建议,进而探讨中国水彩画未来发展取向等问题。
任诗雨[8](2019)在《谈中国水彩画的“水”与东方意境》文中认为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中西方艺术的相互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当代中国水彩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融合中西,蓬勃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水彩画家,在水彩这种外来艺术样式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水彩中“水”的关联,在作品中体现中国元素,呈现东方意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不断创新和拓展着中国水彩的艺术语言。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水”是万物之源,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东方哲学思想对“水”有着不同的阐释。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文化理学渊源的探究为切入点,围绕当代水彩画中“水”与“东方意境”融合的现状与途径展开研究。文章首先阐述西方水彩艺术中水的本体语言所体现的艺术特征,色彩在水彩中的情感表达,以及水彩画中水色交融、相辅相成的关系。接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意境的概念进行深度、精确的厘定,并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文化的理学渊源、精神特质和美学特点。回顾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发展历程,追溯中国水彩因为与中国画共同的媒介“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中国画不断融合的成长足迹。进而对水彩画和中国画在用水技法上的特点展开分析,对水的透明性、偶然性、即时性、肌理的丰富性以及虚实相生等水性特征作深入的探究,总结两者在绘画语言特点上的共性,以及中国画水墨技法在当代中国水彩画中的创新性借鉴与融合。以“水”结缘,中国水墨画与水彩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中国人敏锐的绘画感觉,中国画悠久的用水之道,赋予了中国水彩画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识。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国水彩画水性特征的意境之美,到水色交融的写意传神,再到体现东方美学理念的抽象图式和视觉展现,文章进一步梳理和归纳了当代中国水彩画家以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在作品中展现的因“水”而生的东方意境。最后,就当代中国水彩中民族精神的体现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一系列的思考,以期创新中国水彩在用水技法上的民族语言形式,挖掘当代中国水彩中“水”的东方美学内涵,使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水彩画的技法理论互补共存,多层面、立体地构筑中国水彩的创作语言,以期最终体现中国水彩的时代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总结了中国水彩,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种主动的“文化推广”,在新时期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使命。
龚颖[9](2019)在《当代江西水彩发展状况研究》文中提出十六世纪末,在欧亚文化的交汇中,西方的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就此传入中国。时至变迁,水彩画经过历代水彩画家的探索耕耘,水彩在民众的普及程度和消费群体持续扩大,中国现当代水彩画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已具备较高的学术高度:从“水彩画”转变至“中国水彩画”的中西交融命题,面貌颇具浓厚的中国绘画情调,成为继油画、国画、版画之后的第四大画种。随着中国社会整体的发展变更,尤其以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美术思潮的兴起,在这种美术潮流林立的环境下,各个绘画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西水彩作为中国水彩画版图中的一部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触抵。受困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江西整体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都处于滞后的状态,却依然在多个时期留下了无法泯灭的印迹。毫无疑问的是,在看到江西水彩画家零星闪耀在中国水彩画坛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江西水彩画存在诸多问题。诸如:水彩作品探索性的匮乏,江西高校教育体系的缺失,缺乏水彩画学科的学术探索,水彩画家队伍后继乏人等。本文通过对江西本土近四十年来水彩画创作者和水彩画市场两方面,进行的科学梳理和研究,这既是一次对四十年来江西水彩画发展的梳理,也是对江西水彩画探索的阶段性总结。试图解决上述问题,并阐发江西当代水彩画发展方向、江西水彩画家的创作方向。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江西水彩画的发展,更关乎到地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面貌。企望能对江西水彩的研究者和创作者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乔乔[10](2017)在《地域视野下的中国水彩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彩画艺术自清朝末年随传教士传入我国,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发展历史。历经萌芽期、成长期、形成期之后,中国水彩画艺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迎来了跃进式的繁荣发展。随着中国民众对水彩艺术接受程度的提高和创作者基数的不断扩大,中国水彩画在创作观念、审美取向以及艺术形式上都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关注的焦点也由原先对技术语言层面的探索转向至民族化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地域文化的介入使得中国水彩艺术的地域风格、创作群体及其创作机制开始形成。本文以中国水彩画艺术为研究对象,以地域空间为研究视野,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艺术风格学、美术地理学、艺术美学、比较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水彩画艺术在地域文化下的发展走向,就其艺术风格及创作机制的形成展开讨论,试图阐明中国水彩画作品的地域风格特征及其美学意涵,以期辨明中国水彩画艺术发展的多元性及其民族性特色。根据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绪论与第1章,主要从史学视阈探讨水彩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嬗变,将论述的焦点聚集于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地域风格与创作群体;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2、3章,按照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从10个水彩画创作区域入手,在时空纵横两条维度上,以地域文化及其地域艺术传统为背景,力图将重点创作者、重要流派的水彩画风格样式置于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立体坐标中,进行地域风格化的美术地理学研究考察,阐明其地域的绘画题材、观念审美、技法语言等,进而解析各区域水彩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征;第三部分为深入论述部分,包括第4、5章,主要辨析影响中国水彩画艺术地域风格特征形成的因素,探究南北方审美取向的异同,认为在不同审美范式的影响下,中国南北方水彩画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中国水彩画艺术地域风格的形成主要由外部因素与本体因素共同促成,外部因素包括反映其地域空间传统的自然因素,决定其地域文化传统的精神因素与沿袭其地域学术传统的学院与师承因素构成;本体因素中影响力最显着的首先是创作者,其创作个体的性格与其存在群体结构的特殊性是主导原因。与之相对的画种自身本体语言也是影响水彩画风格的重要因素,这其中又包含创作媒材的演进与创作技法的更迭;除此之外,地域艺术文化间存在着交流与互动,在文化碰撞中产生的学术传统又反哺于中国水彩画艺术。最后,在比较分析的方法下,将“妍美”与“雄健”两种代表南北方审美取向的范畴并置类比,阐明中国北方与南方水彩画的审美范式,并进一步探究其风格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总体言之,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创作理论亟待建构,研究力图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水彩画艺术各区域的地理文化背景,并结合典型的艺术作品,总结中国水彩画艺术地域风格化的成因及其审美范式,提出了地域风格研究是开拓中国水彩艺术民族化与多元化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国水彩画艺术主体意识的崛起,一代代水彩画家们努力展现水彩艺术其独立的文化与审美价值,这就必然决定了水彩画艺术的地域风格向多元美学思想的跃进与转化。
二、当代中国水墨与中国水彩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中国水墨与中国水彩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3)丁寺钟水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丁寺钟水彩画研究与东西方水彩画 |
1、丁寺钟水彩画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丁寺钟水彩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3、丁寺钟水彩画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
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二)中西方的水彩画 |
1、中西方水彩画的发展与现状 |
2、西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区别于联系 |
一、丁寺钟的艺术道路及绘画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
(一)艺术的缘起 |
(二)“意象”水彩风景画个性特色的形成 |
二、丁寺钟的水彩风景画的中国气派 |
(一)丁寺钟水彩风景画的艺术全貌 |
1、题材的选择与绘画的表达形式 |
2、对山水画的借鉴与对“水”的掌控 |
3、主观意象性的色彩与独特的用“墨” |
(二)丁寺钟水彩风景画的意象性 |
1、诗化的表达与“气韵生动”的意象创造 |
2、文人意象画之笔法与传统美学、哲学思想的融入 |
三、丁寺钟与王肇民的水彩画的分析比较 |
(一)王肇民水彩画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
1、融合中西画法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精神 |
2、朴实中见博大的高品格的艺术审美典范 |
(二)丁寺钟与王肇民的水彩画比较 |
1、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与不同的艺术探索 |
2、殊途同归的艺术创造与艺术精神 |
四、丁寺钟水彩风景画的地位与价值 |
(一)水彩画中国化努力而执着的探索者 |
1、为水彩画的个性语言拓宽了可能性 |
2、中国“意象水彩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
(二)对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启示 |
1、技法及观念的突破与创新 |
2、自然美与形式美协调和一的启示 |
3、洒脱自由的艺术创作与“匠心造境”的中国艺术精神 |
4、关于丁寺钟水彩画中国化的思考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研究成果 |
致谢 |
(4)论水墨技法在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课题来源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状况 |
2.1 水彩风景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2.2 中国水彩风景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三章 水墨技法在水彩风景画创作中运用的缘起 |
3.1 中西方美学思想 |
3.2 材料的绘画特性 |
3.3 画家的个性意识 |
3.4 观者的角度因素 |
第四章 水墨技法概述 |
4.1 水法 |
4.1.1 水法的提出 |
4.1.2 水法的运用 |
4.2 笔法、墨法、笔墨 |
4.2.1 笔法 |
4.2.2 墨法 |
4.2.3 笔墨 |
4.3 皴与皴法 |
4.3.1 皴和皴法的概述 |
4.3.2 皴和皴法与西方风景画肌理 |
第五章 水墨技法在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中的表现 |
5.1 以丁寺钟水彩风景画作品为例 |
5.2 以张小纲水彩风景画作品为例 |
5.3 以张洪亮水彩风景画作品为例 |
5.4 陶世虎、王维新、刘寿祥等名家名作分析 |
第六章 水墨技法在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中运用的意义 |
6.1 启发笔者水彩风景画的绘画实践 |
6.2 构建中国水彩风景画的民族自信 |
6.3 展望中国水彩风景画的创作未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A 图片来源 |
附录 B |
(5)中国画笔墨意蕴在当代水彩画中的审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中国画笔墨的意蕴 |
2.1 中国画“笔法”之美 |
2.1.1 中国画运笔方式 |
2.1.2 中国画“线”艺术之美 |
2.1.3 中国画“皴法”的魅力 |
2.1.4 黄宾虹“五笔七墨”之“五笔” |
2.2 中国画的“墨法” |
2.2.1 墨分五色 |
2.2.2 黄宾虹“五笔七墨”之“七墨” |
2.3 中国画笔墨美学渊源 |
2.3.1 “儒、释、道”哲学精神 |
2.3.2 天人合一的笔墨之道 |
2.3.3 笔墨之气韵 |
2.3.4 笔墨之品格 |
2.4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水彩画中的“笔墨” |
3.1 水彩画中用笔 |
3.1.1 西方水彩用笔产生与发展 |
3.1.2 中国水彩画笔法成因与现状 |
3.2 水彩画中的彩与“墨” |
3.2.1 水彩画中的“水”与“彩” |
3.2.2 水彩画中的“墨色” |
3.3 中西水彩画“笔墨”的审美差异 |
第四章 中国画笔墨意蕴在当代水彩画中的美学体现 |
4.1 中国画笔墨材料在当代水彩画中的运用 |
4.2 中国画笔墨技法在当代水彩画中的审美特征 |
4.2.1 中国画笔法在水彩画中的艺术性表现 |
4.2.2 水彩画中的东方墨韵 |
4.3 中国画笔墨符号在当代水彩画中的美学特征 |
4.4 中国画笔墨精神在当代水彩画中的审美复兴 |
4.4.1 水彩画水色墨韵中的气韵生动 |
4.4.2 中国古典哲学在水彩中的艺术体现 |
4.4.3 水彩画中的笔墨朴拙之美与淡泊宁静之境 |
第五章 中国笔墨意蕴在水彩中当代性的探索 |
5.1 古为今用: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多元融合 |
5.2 开拓创新:拓展当代水彩绘画材料语言 |
5.3 介入当下社会:反映时代精神,承当社会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毕业作品 |
(6)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理论意义 |
三、选题实际意义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形式与传播—当代中国水彩画发展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现状分析 |
3 研究方法与行文思路 |
1 水彩画与中国的渊源 |
1.1 水“彩”与水“墨”的差异及互通性 |
1.1.1 西方水彩画与中国水墨画的差异 |
1.1.2 二者互通性 |
1.2 水彩画在中国的探索道路 |
1.2.1 水彩画的传入 |
1.2.2 中国水彩画的初步发展 |
2 当代中国水彩画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 |
2.1 1949—1965 年的“现实主义”风格写实水彩 |
2.2 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下的水彩画艺术 |
2.2.1 文革前期“三突出”创作原则 |
2.2.2 文革后期“写生画”的复苏 |
2.3 1976 --20 世纪初 “多样化”形式并存的水彩画风貌 |
2.3.1 题材的扩宽 |
2.3.2 表现形式的丰富 |
2.3.3 材料的多样 |
3 当代中国水彩画传播方式的革新与时代特色 |
3.1 美术学院师生的不断传承 |
3.1.1 绘画风格的延续与创新 |
3.1.2 水彩教学方法的改革 |
3.2 国际间双向交流平台的扩宽 |
3.2.1 水彩画展的双向交流 |
3.2.2 国际水彩高研班的开展 |
3.3 传播媒体的延续与创新 |
3.3.1 传统媒体的革新 |
3.3.2 新媒体的出现 |
4 中国水彩画的未来发展取向 |
4.1 立足于本土化,融入民族性特色 |
4.2 在个性化目标与多样化形式中寻求创新 |
4.3 追求地域性特色向国际化发展道路 |
4.4 推动水彩画理论完善,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谈中国水彩画的“水”与东方意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水彩画中的“水” |
2.1 水彩中“水”的概念 |
2.2 水彩画中水与彩的交响 |
第三章 中国文化语境中对“水”与东方意境的理解 |
3.1 东方意境的释义 |
3.2 中国文化语境中“水”的哲学内涵 |
3.2.1 道教中的上善若水境界 |
3.2.2 佛教中水的精神灵性 |
3.2.3 儒家文化中关于水的品格 |
3.2.4 中国诗词文化中水的意境 |
第四章 水彩画水性技法语言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
4.1 萌芽期:水彩画水性技法语言的初步探索 |
4.2 成长期:以“水”为媒,水彩与中国画的不断融合 |
4.3 成熟期:中西合璧的用水技法日趋完善 |
4.4 当代状况:中国水彩画中东方意境的完美体现 |
第五章 中国水彩画在用“水”技法上与中国画的融合 |
5.1 水彩画用水的技法特点 |
5.1.1 透明性 |
5.1.2 偶然性 |
5.1.3 即时性 |
5.1.4 肌理的丰富性 |
5.1.5 用水技法所体现的虚实相生 |
5.2 中国画的水墨技法分析:水晕墨章,以水为上 |
5.3 水彩画对中国画水墨技法的借鉴与融合 |
第六章 中国水彩画中因“水”而生的东方意境 |
6.1 水彩画水性特征的意境之美 |
6.2 在水色交融中写意传神 |
6.3 来自东方的“抽象”图式 |
第七章 我的创作体会——运用水彩画的水性特征体现东方意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论文发表及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毕业创作 |
(9)当代江西水彩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
1.2.1 课题研究内容 |
1.2.2 课题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文视角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意义 |
1.4.1 课题研究方法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江西水彩画的发展脉络概述 |
2.1 水彩画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
2.2 江西水彩画的发展历程简述 |
第三章 当代江西水彩画发展现状 |
3.1 江西当代水彩画的艺术成就 |
3.1.1 新时期以来的江西水彩概述 |
3.1.2 民间组织机构及展览交流活动 |
3.2 水彩画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1 作品探索性的匮乏 |
3.2.2 水彩画队伍后继乏人 |
3.2.3 水彩教育体系的缺失 |
3.2.4 水彩画家稀缺 |
3.2.5 水彩学科的学术研究滞后 |
第四章 当代江西水彩发展对策 |
4.1 水彩画家应在创作路上不断求新 |
4.2 利用地域环境优势,创造独特民俗水彩绘画风格 |
4.3 关注中国水彩动态,吸取外界经验弥补不足 |
4.4 针对水彩画教育教学理念 |
4.5 使用新材料,创新新技法 |
第五章 对江西水彩画客观问题的思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地域视野下的中国水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的学术史略 |
三、研究方法、思路与构架 |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及问题说明 |
第1章 回顾与聚焦: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历史嬗变 |
1.1 地域学术传统与中国水彩画 |
1.1.1 从他山之石到异趣同辉 |
1.1.2 民族文化孕育中国化的水彩画 |
1.2 地域文化与当代中国水彩画的繁荣 |
1.2.1 观念与审美的演进 |
1.2.2 自然与人文的浸染 |
1.2.3 题材与风格的呈现 |
第2章 阔达与雄健:中国北方水彩画的艺术风格 |
2.1 北方地域文化与地域艺术传统 |
2.2 东北地区 |
2.2.1 “多元人文”下的关东文化 |
2.2.2 “质实雄健”与关东现实主义 |
2.3 西北地区 |
2.3.1 厚重历史传承下的西北文化 |
2.3.2 现代水彩语言下的“西北质感” |
2.4 京津地区 |
2.4.1 以汇聚为核心的京津文化 |
2.4.2 京津中心区位与水彩画多元走向 |
2.5 山东地区 |
2.5.1 阔达足智——儒家思想并行的齐鲁文化 |
2.5.2 恢弘细腻的现实主义画风 |
2.6 内蒙古地区 |
2.6.1 辽远深沉的草原文化 |
2.6.2 静穆含蓄的水彩画风格与区域特征 |
第3章 灵动与妍美:中国南方水彩画的艺术风格 |
3.1 南方地域文化与地域艺术传统 |
3.2 沪浙苏地区 |
3.2.1 吴越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开放性人文优势 |
3.2.2 “温雅毓秀”的沪浙苏水彩画风格 |
3.3 两湖地区 |
3.3.1 浪漫开拓的楚文化 |
3.3.2 技艺并重的装饰化风格 |
3.4 两广地区 |
3.4.1 “岭南画派”与“漓江画派”:汇通包容的地域文化特质 |
3.4.2 沉雄和谐:两广水彩画特征 |
3.5 渝川地区 |
3.5.1 “闲趣活力”的巴蜀文化 |
3.5.2 “东方意象”的渝川水彩画艺术 |
3.6 云贵地区 |
3.6.1 “绿山红土”下的西南风情 |
3.6.2 精微诙谐的地域水彩画风格 |
第4章 探析与明理:中国水彩画地域风格的归因分析 |
4.1 外部因素 |
4.1.1 地域空间传统:自然因素 |
4.1.2 地域文化传统:精神因素 |
4.1.3 地域学术传统:师承因素 |
4.2 本体因素 |
4.2.1 创作者 |
4.2.2 水彩画的本体语言 |
4.3 互动与反哺 |
4.3.1 地域艺术文化的互动与交流 |
4.3.2 地域学术反哺中国水彩画 |
第5章 观念与形式:中国水彩画地域风格的美学意涵 |
5.1 以“雄健”与“妍美”为主导的南北水彩审美范畴 |
5.1.1 作为两种范畴的美学本质 |
5.1.2 以“雄健”为主导的北方审美特质 |
5.1.3 以“妍美”为主导的南方审美特质 |
5.2 不同审美特质下南北方水彩画风格比较 |
5.2.1 南北水彩艺术的差异性 |
5.2.2 南北水彩艺术的内聚性 |
5.3 中国水彩画地域风格的整体跃进、转向与开放 |
5.3.1 中国水彩画的地域特征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
5.3.2 中国水彩画地域风格的整体跃进与美学转化 |
5.3.3 当代中国水彩画独立创作与开放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当代中国水墨与中国水彩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水彩风景画的意境建构[D]. 林绿瑶.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当代水彩画材料语言的中国化研究[D]. 詹茵茵.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丁寺钟水彩画研究[D]. 谢娟. 安徽大学, 2020(08)
- [4]论水墨技法在中国水彩风景画创作中的运用[D]. 陈水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5]中国画笔墨意蕴在当代水彩画中的审美构建[D]. 占晓晴.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形式与传播—当代中国水彩画发展成因分析[D]. 张炜健.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8]谈中国水彩画的“水”与东方意境[D]. 任诗雨.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9]当代江西水彩发展状况研究[D]. 龚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地域视野下的中国水彩画研究[D]. 王乔乔.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