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凯+鸟”栖息地及活动时间初步观察

海南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凯+鸟”栖息地及活动时间初步观察

一、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开+鸟"栖息地及活动时间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郝希阳[1](2021)在《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淡水蟹类多样性分布格局与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北起福建福州,南至海南岛,西起云南瑞丽,东至台湾岛。此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均衡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广受关注。淡水蟹类作为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中的关键类群,在维系淡水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上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土地利用类型、淡水水域健康状况等的改变对该地区内淡水蟹类赖以生存的生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压力。因此,了解该区域内淡水蟹类的多样性分布状况是开展淡水蟹类多样性保护研究和保护行动的前提。本文在野外调查与系统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淡水蟹类物种分布数据库。同时,基于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研究区域内淡水蟹类物种的潜在分布、筛选对地区内淡水蟹类多样性具有重要解释作用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识别淡水蟹类的潜在分布热点地区。并进一步通过基于现有保护区网络的空缺分析和基于多物种保护的优先区分析,评估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保护区网络对淡水蟹类多样性的保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淡水蟹类共2科37属154种,覆盖中国淡水蟹类总物种数44%,总属数的69%。该地区内共有中国淡水蟹类特有种146种,特有种百分比达94%;共有特有属31属,特有属百分比达84%。(2)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具有较高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的地区主要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区、海南岛中南部地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至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带以及台湾岛北部及南部地区;海拔和年温差对整个地区内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起主要的解释作用。淡水蟹类物种丰富度与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关系表明,淡水蟹类多样性与区域内农田等受人为影响的土地覆盖类型所占比例呈现负相关,而与森林等土地覆盖类型所占比例呈现正相关。(3)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淡水蟹类的分布热点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地区内共存在10个淡水蟹类多样性分布的热点地区,分别位于云南省、广西省、广东省、海南岛、台湾岛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五个热点地区集中分布于云南省境内,分别位于云南省西部的老别山与邦马山一带、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州地区、中部的哀牢山与无量山北部地区、无量山南部及元江下游地区以及中南部文山县-马关县-麻栗坡县一带;其他五个热点地区分别零散分布于广西省中西部堵阳山-红水河-郁江一带、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至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带、海南岛中南部地区、台湾岛北部的雪山山脉西南部地区以及台湾岛南部的玉山山脉的南部地区。(4)“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相比于各级自然保护区网络,对云南省南部及海南岛中南部的淡水蟹类热点地区具备更高的覆盖度。综合各级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对热点地区的覆盖情况,识别出6个主要的保护空缺,分别位于云南省、广西省以及台湾岛。云南省境内的3个保护空缺分别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区的老别山与邦马山一带、中部地区的无量山和哀牢山一带以及中南部地区的哀牢山南部至元江中下游一带;广西省境内的保护空缺位于广西中西部堵阳山-红水河-郁江一带;台湾岛境内2个的保护空缺位于台湾岛雪山山脉西南部地区以及玉山山脉的西南部地区;基于多物种优先区分析显示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仅仅覆盖了11.16%的淡水蟹类的分布区面积;若提升现有自然保护区面积至整个研究区域的15%,自然保护区对淡水蟹类分布区的平均覆盖比例将会提升6倍有余,达到69%。此外,针对此地区内淡水蟹类的保护提出了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和建立水生生物极小种群自然保护地两条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阐述了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淡水蟹类的分布格局、热点地区与保护空缺的分布,并提出淡水蟹类保护的建议。该研究可为今后这一区域内淡水蟹类等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保护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李林妙,池辉云,万雅琼,周佳滨,张礼标,何向阳,黄文忠,张伯军,徐湛荣,刘昌传,赖任燕,朱秀芳,李友余,李佳琦,陈金平[2](2020)在《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红外相机调查初报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我们在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观测样区布设6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野生兽类4目7科9种,鸟类6目14科34种,其中广东省新记录1种,为蓝绿鹊(Cissa chinensis),记录国家II 级重点保护动物2 种, 为原鸡(Gallus gallus)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相对多度较高的5种兽类依次为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鼬獾(Melogale moschata)、野猪(Sus scrofa)和果子狸(Paguma larvata),相对多度较高的3种鸟类分别是紫啸鸫(Myiophoneus caeruleus)、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和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通过对相对多度指数前三的鸟兽日活动节律观察分析,共发现4种典型昼行性动物(赤腹松鼠、紫啸鸫、虎斑地鸫和红嘴相思鸟)和1种典型夜行性动物(鼬獾)。赤麂日活动呈现两个高峰时段,分别为12:00–14:00和18:00–20:00。本研究评估了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兽类和鸟类资源现状,为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李扬,李登江,罗祖奎[3](2020)在《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海南繁殖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海南■Gorsachius magnificus仅在中国广东省、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北部记录到繁殖种群。2019年7—8月在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个海南■巢,至少7只幼鸟。巢简单,近似圆盘。3个巢址均在人烟稀少、生境植被浓密、山林环绕的水域湿地;巢树高大、枝丫多、生长于坡度陡峭位置。该发现为海南■物种保护和繁殖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资料。

房以好[4](2020)在《基于红外相机初探地面与林冠鸟兽多样性差异及志奔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分布》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红外相机技术作为新兴手段在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中日趋普及,逐渐成为监测生物多样性动态的重要手段。以往红外相机监测方法都局限于地面,对林冠层的关注和监测较少,很可能影响人们对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多样性的了解。中国滇西北的三江并流区域是全世界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针对碧罗雪山山脉的生物多样性系统研究却尚未起步,也未建立自然保护区。志奔山位于三江并流区域中碧罗雪山山脉南缘,历史上在保山市瓦窑镇至怒江州六库镇的志奔山区域有过长臂猿记录,但由于缺乏相应调查,对于该区域的长臂猿物种分类和种群分布范围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本文(1)利用红外相机开展林冠层和地面层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并比较结果差异。(2)基于访查结果,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通过红外相机、鸣声监测和样线法对志奔山区域发现的长臂猿新种群开展深入的种群分布调查工作。研究结果如下:在针对林冠层与地面层的研究中,20台相机累计拍摄2,319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拍摄24种鸟类,20种非鼠形啮齿类兽类;其中有15种动物仅拍摄于林冠层,而有16种动物仅拍摄于地面,13种动物拍摄于林冠层和地面层,林冠层和地面物种相似度仅为29.54%。结果表明,红外相机监测的不同林层间物种组成存在显着差异,对林冠层与地面层监测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对西黑冠长臂猿的调查中,2016年10月30日听到短暂鸣叫;2016年7月5日拍摄到雄性个体1只,2017年2月1日和2月8日分别拍摄到雌性个体1只,确定为滇西亚种。志奔山为西黑冠长臂猿历史分布区,历史上存在6至7个种群,目前可能仅存在2-3群,数量不足20只。这一新种群的发现,将西黑冠长臂猿的分布区直线距离往北推移了约100公里,将滇西亚种的分布区北移了约150公里,成为已知的西黑冠长臂猿最北分布点。从2016年1月到2019年3月,通过红外相机技术为主要手段,样线调查、社区访查相结合的方法在碧罗雪山南段(N25.41°-26.22°,E98.87°-99.34°)进行鸟兽资源调查。在碧罗雪山南段调查到鸟兽物种176种,其中鸟类139种,兽类37种,国家Ⅰ级保护物种5种,国家II级保护物种25种。结论:1)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空间复杂,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多样的空间生态位,是维持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为全面掌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的多样性,需要在监测规范中明细红外相机监测中兼顾不同林层的要求。2)志奔山区域现存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种群数量非常小,分布范围极其狭窄,面临灭绝的风险。3)作为非保护区的碧罗雪山亦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分布有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应该在碧罗雪山南段开展更细致的以长臂猿为代表的灵长类资源调查,同时在该区域快速形成跨区域联合保护机构,设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小区,在国家自然保护地改革的契机下,将碧罗雪山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并迅速开展更加系统的本地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对该区域的濒危物种进行有效的保护。

高宏[5](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张淑伟[6](2020)在《四川省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的种群动态及潜在适生区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孑遗种单科植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长久以来,由于其生理特性和人类活动十扰导致其野外天然分布数量稀少,已濒临灭绝状态。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对四川省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并以黑竹沟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数字植物标本馆及相关文献中连香树分布数据为基础,结合与连香树生长有关的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貌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和GIS对四川省内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划分适生区等级,分析影响连香树生长分布的相关因子。主要结果如下:(1)黑竹沟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种群动态研究表明:连香树种群径级结构为纺锥型,中问径级数量较多,幼龄和老龄个体数量较少,属于下降型种群并趋向衰退;该种群严重缺乏幼苗幼树,种群在Ⅷ径级死亡率最高,即该种群在接近Ⅷ径级时更接近种群平均生理寿命;连香树存活曲线为凸型曲线,即DeeveyI型曲线,属于衰退趋势;种群死亡率呈波浪式浮动状态,死亡率与亏损率均呈现出:升-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种群动态量化分析表明虽然种群动态呈现增长与衰退交替的现象,但总体属于衰退型种群;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在之后2、4、6、8年后,该种群中小径级个体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老龄个体增多,表现为衰退趋势,严重缺乏幼苗幼树是导致该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2)基于MaxENT模型自动生成AUC曲线显示:预测结果的AUC值为0.987,表明预测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影响连香树分布的环境变量有15种,其中气候因子有9种、上壤因子4种、地形因子2种。其中按贡献率值从高到低分别是6月最低温度tmin06(48.5%)、3月平均降水量prec03(23.1%)、土壤有效含水量(14.1%)、最冷季度平均雨量BI019(4.9%)、6月平均太阳辐射量srad06(3.2%)、土壤亚类(3.1%)、坡向(1.1%)、最冷月最低温BIO06(0.7%)最热月份最高温BIO05(0.5%)、土壤含黏土量(0.2%)、坡度(0.2%)、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9(0.1%)、昼夜温差月均值BIO02(0.1%)、土壤有机碳(0.1%)、最干月份雨量BIO14(0.1%)。(3)通过对15种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进行分析,得出连香树适宜的生态环境:①气候环境变量:最干月份雨量适宜范围为2.5-28mm、最冷季度平均雨量为32mm、昼夜温差月均值分布适宜范围为8.7-12.2℃、最热月份最高温为23℃、最冷月最低温最适宜温度为-2℃、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适宜温度为0℃、3月平均降水量为48mm、6月平均太阳辐射量14800 KJ.m-2.d-1、6月最低温14℃时最适宜连香的生长分布;②连香树适宜分布的土壤类型为褐土、黄棕壤、棕钙土、土壤含黏土量22.5%、土壤有效含水量等级为1[100(mm/m)]、土壤有机碳含量3%时最适宜连香树的生长;③地貌变量:连香树坡向为西北坡、坡度在43-45°时最适宜连香树生长分布。(4)四川连香树的潜在适生区经纬度范围为28°N-34°N,102°E-105E。从地形地貌上来看,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过渡区域、岷山、龙门山、九顶山、邛崃山、峨眉山和大凉山等山地靠近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该区域主要该区域主要集中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东北和东南部零星地区(九寨沟县、松潘县、汶川县、茂县、理县),绵阳的北部与中西部地区(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德阳和成都市的西北部(绵竹市、都江堰市),雅安市的大部分地区(宝兴县、天全县、汉源县、石棉县),眉山市(洪雅县)与乐山市的西部(峨眉山市、峨边县、马边县),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地区(甘洛县、越西县、美姑县、雷波县、盐源县);对于中、高适生区主要进行就地保护为主,低、非适生区主要以迁地保护为主,除了进行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外,还需加强人工繁殖经费投入和加强濒危植物宣传教育活动。

刘环[7](2019)在《江西罗霄山脉兰科植物区系及其生态地理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罗霄山脉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位于湖南省和江西省的交界,是两省的自然界线,也是湘江和赣江的分水岭,南北长达516 km,东西宽175-285 km。通过对江西省罗霄山脉地区5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标本及资料的整理,对其兰科(Orchidaceae)植物区系及其生态地理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江西省罗霄山脉中兰科种类丰富,共有兰科植物47属124种,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分别为80、36和8种,占总种数的64.5%、29.0%和6.5%。这5个自然保护区按地理分布从南到北,兰科植物多样性如下:(1)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兰科植物36属77种,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分别为52、20和5种,占总种数的67.5%、26.0%和6.5%。(2)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兰科植物39属96种,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分别为58、33和5种,占总种数的60.4%、34.4%和5.2%。(3)武功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兰科植物21属42种,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分别为37、4和1种,占总种数的88.1%、9.5%和2.4%。(4)官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兰科植物21属38种,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分别为31、5和2种,占总种数的81.6%、13.2%和5.3%。(5)九岭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兰科植物27属41种,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分别为34、5和2种,占总种数的82.9%、12.2%和4.9%。在水平分布上,从南到北,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的物种数量都呈减少趋势;垂直分布上,兰科植物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度400-1200米。江西省境内罗霄山脉兰科植物区系可分为11个分布类型和2个变型,其中热带分布的属最多,热带分布的属共31属80种,占本地区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6.0%和64.5%;温带分布的属共13属30种,占本地区总属数和总种数的27.7%和24.2%;江西省罗霄山脉地区兰科植物是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并受到温带成分的影响。聚类分析发现官山自然保护区和武功山自然保护区聚为一类,再和九岭山自然保护区聚为一类,最后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聚为一类;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单独一类。综合分析表明:江西省罗霄山脉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其热带亲缘关系较强,起源古老且分化程度高,在兰科植物系统与演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对该地区兰科植物濒危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策略和建议,在兰科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徐阳[8](2019)在《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作者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对罗霄山脉陆生贝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分布及区系等方面,并与其它地区陆生贝类区系进行了比较。同时,对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beta多样性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陆生贝类区系提供重要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野外采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记录了罗霄山脉陆生贝类共计129种及亚种(含9个未定种),隶属于1纲2亚纲4目22科45属。优势科为巴蜗牛科、拟阿勇蛞蝓科和环口螺科,分别为6属29种、4属22种和8属20种;优势种为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细钻螺(Opeas gracile)、扁恰里螺(Kaliella depressa)、光滑巨楯蛞蝓(Macrochlamys superlita)和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从分布来看,罗霄山脉17个研究区中的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最高,为19科31属66种,其次为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和九岭山自然保护区,分别为12科20属35种和8科19属33种。2.物种区系相似性分析显示,17个研究区物种聚为三支。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单独聚为一支,齐云山自然保护区、八面山自然保护区、九岭山自然保护区、铁丝岭自然保护区、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和武功山自然保护区聚为一支,仙菇岩、新余蒙山、宜春飞剑潭、官山自然保护区、云居山自然保护区、万载竹山洞、隐水洞、清水岩、鲁溪洞和宜春酌江溶洞聚为一支。3.区系成分分析表明,罗霄山脉陆生贝类以东洋界种类为主,有88种,占总种数的68.22%;古北界种类6种,占总种数的4.65%;跨两界分布种类20种,占总种数的15.50%;广布种6种,占总种数的4.65%;未定种9种,占总种数的6.98%。4.罗霄山脉与其它地区陆生贝类区系比较发现,中国陆生贝类区系组成与地理位置一致,随着地理位置的南移,东洋界种类占比明显增加。5.对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beta多样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的β多样性分布格局主要是由物种周转决定。这表明对陆生贝类而言,这25个地区具有同样的保护优先级,应适当增加保护区数量,扩大保护面积以保护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大型陆生贝类和小型陆生贝类beta多样性分布格局存在显着差异。此外,降雨量和海拔对beta多样性分布格局存在显着影响。

陈衍如[9](2019)在《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结构研究兼江西兰科植物适生区变化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结合标本数据以及资料整理,利用MaxEnt以及ArcGIS软件对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各种不同生活型的适生区及2070年的收缩扩张面积进行推测,同时利用NCBI上的分子条形码以及野外收集的分子材料建立以ITS+matK两个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树,探究各个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的高低,并且结合生境和气候因子对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共有63属193种,其中以地生的兰科植物为主,占总数的59%,其次为附生兰,占种数的32.6%,腐生兰在江西分布最少,占种数的8%。兰科植物在武夷山脉、九连山脉以及罗霄山脉的分布较多且集中,从物种特有性角度分析,武夷山脉的中段和北段以及罗霄山脉中部到齐云山的一段为特有性高的区域,表明这3个区域分化出了更多其他区域没有的兰科植物;从多样性的角度看,九连山脉西南段以及整个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的中南段属于兰科植物多样性高的区域,这可能与这3个区域多样化的地貌与气候特征有关;从物种适生区分布看,江西省东南部地区属于兰科植物适生性较高的区域,同时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的分布区域呈现了不一样的分布格局,地生兰在北部分布较多,而腐生兰和附生兰在南部分布较为集中;从适生区变化趋势看,不同生活型的兰科植物在2070年的适生区出现了北移的现象。研究发现相对于ITS和matK两个单独的分子标记来说,ITS+matK更加适合研究江西省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通过这2个分子标记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可以发现,武夷山以及九连山保护区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高,并且两地的系统发育结构属于发散型,表明这两地兰科植物的个体来源于进化关系更加远的进化分支上。井冈山和齐云山的兰科植物种类虽然较多,但其系统发育结构为聚集型,表明这两地的兰科植物来源于进化关系相对较为接近的进化分支上,同时发现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最干季度降雨量存在联系,这可能是影响兰科植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从聚类分析看,齐云山先与九连山保护区聚为一支,再与井冈山合为一支,最后与马头山聚为一支;庐山与官山聚为一支,三清山和铜钹山保护区聚为一支;而武夷山脉保护区单独为一支。

彭乐[10](2019)在《广东和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及犬蝠取食的果实糖类分析》文中指出蝙蝠即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是夜行性哺乳动物中唯一会飞行的动物,其种类繁多,食性复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虽然对蝙蝠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基础研究仍较薄弱,研究区域较为局限,迫切需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区域的综合性研究,以完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基础数据,为蝙蝠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项目组成员多年野外工作积累的数据,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广东和澳门地区蝙蝠物种多样性的基本现状,并初步分析了广东省蝙蝠区系的分布格局,还以澳门地区的犬蝠为例,研究了其食物组成及食物中不同果实的糖分组成与含量。首先,在20132018年间,采用栖息地调查、网捕、回声定位叫声等方法对广东蝙蝠资源进行野外调查,之后对部分可疑物种采用分子鉴定确定其种类,分子鉴定具有简便、准确及低损伤或无伤害的特点,有利于蝙蝠资源的保护。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境内已发现蝙蝠60种,隶属7科24属,其中中国特有种6种、半特有种5种、中国新纪录1种(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广东省新纪录6种,迄今广东省蝙蝠物种丰富度居全国第二。本文还首次对广东省蝙蝠的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发现其水平分布呈现粤北山区丰富、粤东沿海区域物种较少的基本格局,而在垂直分布上,呈现低海拔丰富,海拔越高蝙蝠物种多样性越低的特点,蝙蝠的这种海拔分布格局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可能的原因是蝙蝠具有特殊的生态位并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其栖息地与觅食地通常相隔甚远,因此对其分布格局必须从多尺度(如谱系、功能等)予以综合研究。其次,通过对澳门蝙蝠的野外调查发现,区域内有蝙蝠6科11属15种,其中5种为澳门新纪录。澳门面积虽然狭小,但蝙蝠种类与种群数量相对丰富,蝙蝠与人类接触的机会相对增多,因此处理好蝙蝠物种保护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应是今后科研与科普教育的重要方向。澳门有2种果蝠,即棕果蝠(Rousettuse 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 sphinx),为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犬蝠保育工作,同时从动物食性的角度为澳门种植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犬蝠为代表,采用蝙蝠食物残渣中植物形态的鉴定、粪便中种子与标本对比鉴定、以及DNA条形码从基因水平上鉴定等方法,研究了其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澳门犬蝠取食23种植物的果实和2种植物的叶子,以及一部分未能鉴定的种类,其食性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差异,在哺乳期取食树叶的比例增加。与其他地区对比,犬蝠在越接近的区域内食物种类的重叠度越高,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可获得性与食物质量,食物的营养结构可能对犬蝠的繁殖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在犬蝠食物(果实)的组成成分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能量可能是犬蝠食物选择的主导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犬蝠在实验室条件下偏好蔗糖。为了验证植食性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的假设,我们对野生状态下犬蝠自然取食的果实进行了糖成分分析,并假设犬蝠所选择的果实中的糖成分与犬蝠对糖的偏好相一致,进而推测应以蔗糖为主。我们使用血糖仪和分光光度法对犬蝠野外食物的部分果实进行了糖类(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浓度分析,对其中18种果实(23个品种)糖浓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果实以单糖(均值:葡萄糖3.8g/100g,果糖1.1g/100g)为主,双糖(蔗糖0.9g/100g)含量相对较低,葡萄糖含量比其他2种糖高,而果糖与蔗糖含量差异不显着。研究结果与假设和推测并不相符。究其原因,可能与果实的取样时间与成熟度有关,也可能与犬蝠在飞行过程中对葡萄糖需求较大有关。

二、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开+鸟"栖息地及活动时间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开+鸟"栖息地及活动时间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淡水蟹类多样性分布格局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域概况
        1.1.1 地形地貌特征
        1.1.2 气候特征
        1.1.3 生物多样性格局概况
    1.2 物种分布模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1.3 全球淡水蟹类生物多样性分布及其保护现状
        1.3.1 全球淡水蟹类生物多样性分布
        1.3.2 淡水蟹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现状
        1.3.3 中国淡水蟹类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
        2.2.2 标本采集鉴定与数据整理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物种名录
        2.3.2 潜在物种多样性
        2.3.3 潜在多样性分布格局
        2.3.4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保护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
        3.2.2 标本采集鉴定与数据整理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多样性热点地区
        3.3.2 土地覆盖类型与淡水蟹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3.3.3 热点地区的保护空缺
        3.3.4 保护优先区
    3.4 讨论
        3.4.1 淡水蟹类地理区划中“华南区”北界的争议
        3.4.2 制约分布区预测的因素
        3.4.3 物种多样性热点区成因
        3.4.4 保护空缺与淡水蟹类保护建议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红外相机调查初报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相机布设
    1.2 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3)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海南繁殖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概况
2 结果
    2.1 巢址、巢树和巢特征2019年7—8月记录到海南3个巢(表1)。3个巢相互间水平距离超过1.5 km。巢址特征为:巢树均生长于山谷,距离河流水平距离均不超过10 m,河流宽5~10 m,水深0.1~0.5 m,由于河流宽窄不同,水流流速为1~5 m·s-1。巢树周边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冠层分2~3个亚层,分层明显(图1:A)。3株巢树特征为:1株为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2株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表1),3株均相对粗壮。巢建在基本与地面平行的粗壮高位枝条的分叉处(图1:B、C),巢特征为:结构简单,近似圆盘,巢浅,巢材全部为较均匀的细枯枝(图1:B、C)。
    2.2 幼鸟行为
    2.3 植被种类
3 讨论

(4)基于红外相机初探地面与林冠鸟兽多样性差异及志奔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1.1.1 全球生物多样性现状
        1.1.2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作用
    1.2 生物多样性调查的重要性
        1.2.1 监测技术的发展
        1.2.2 红外相机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
        1.2.3 红外相机在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空间研究现状
    1.3 碧罗雪山研究的必要性
        1.3.1 碧罗雪山研究现状
        1.3.2 志奔山区域黑长臂猿分类和分布尚存争议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域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区域气候及植被状况
    2.3 研究区域动物资源研究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红外相机调查法
        3.1.1 林冠层与地面层鸟兽差异红外相机布设方法
        3.1.2 红外相机的检查维护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长臂猿调查方法
        3.2.1 社区访查法
        3.2.2 鸣声监测
        3.2.3 红外相机调查
        3.2.4 样线调查法
    3.3 研究区域内鸟兽多样性调查
        3.3.1 相机布设方法
        3.3.2 常规样线调查法
4 结果
    4.1 林冠层和地面鸟兽多样性差异
        4.1.1 林冠层和地面鸟兽物种数差异
        4.1.2 不同林层红外相机照片有效率
        4.1.3 不同林层物种分布格局
    4.2 长臂猿分布调查
        4.2.1 社区访查结果
        4.2.2 长臂猿红外相机调查
        4.2.3 西黑冠长臂猿种群状况
    4.3 鸟类与哺乳动物多样性状况
5 讨论
    5.1 地面层与林冠层的监测差异分化
    5.2 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的分布研究
        5.2.1 长臂猿为例的资源调查
    5.3 碧罗雪山具有丰富的鸟兽多样性
        5.3.1 高生物多样性
        5.3.2 濒危物种资源状况
6 结论
    6.1 红外相机监测森林生态系统不能忽视林冠层
    6.2 志奔山是现生黑长臂猿分布最北端
    6.3 碧罗雪山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7 保护管理建议
    7.1 林冠层监测方法建议
    7.2 长臂猿亟需大力保护
    7.3 应加强对碧罗雪山的保护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表1 碧罗雪山南段鸟类名录
附表2 碧罗雪山南段哺乳动物名录

(5)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6)四川省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的种群动态及潜在适生区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种群结构与动态
        1.2.2 连香树植物概况及研究进展
        1.2.3 植被潜在分布研究现状
        1.2.4 MaxENT模型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四川省黑竹沟保护区连香树种群动态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植被
    2.2 野外调查
    2.3 数据处理
        2.3.1 濒危植物种群结构划分
        2.3.2 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绘制生存曲线
        2.3.3 种群生存分析方法
        2.3.4 种群年龄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方法
        2.3.5 种群数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2.4 结果分析
        2.4.1 连香树生境概况
        2.4.2 连香树年龄结构分析
        2.4.3 连香树种群静态生命表
        2.4.4 存活曲线分析
        2.4.5 连香树种群生存分析
        2.4.6 连香树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分析
        2.4.7 连香树种群时间序列预测
    2.5 小结
第3章 连香树种群潜在适生区预测
    3.1 预测环境变量体系建立
        3.1.1 气候变量
        3.1.2 土壤变量
        3.1.3 地貌变量
    3.2 数据获取
        3.2.1 连香树地理分布数据
        3.2.2 环境变量数据
    3.3 数据处理
        3.3.1 数据预处理
        3.3.2 环境变量的筛选
    3.4 模型预测过程
        3.4.1 模型参数设定
        3.4.2 模型性能评价
        3.4.3 模型结果输出
    3.5 结果与分析
        3.5.1 MaxENT模型预测精度
        3.5.2 环境变量重要性评价
        3.5.3 环境因子分析
        3.5.4 连香树在四川省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3.6 濒危原因及保护建议
        3.6.1 濒危原因分析
        3.6.2 连香树保护建议
    3.7 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7)江西罗霄山脉兰科植物区系及其生态地理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罗霄山脉地区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地貌
        1.1.2 气候条件
        1.1.3 植被
    1.2 兰科植物分类和系统学研究进展
    1.3 兰科植物地理区系的研究进展
    1.4 中国兰科植物保护现状
    1.5 江西省兰科植物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江西罗霄山脉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2.1 实验方法
        2.1.1 材料收集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江西罗霄山脉野生兰科植物物种资源
        2.2.2 亚科内属和种的组成分析
        2.2.3 水平分布
        2.2.4 垂直分布
    2.3 讨论
        2.3.1 兰科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特征
        2.3.2 兰科植物空间分布特征
第3章 江西罗霄山脉野生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属和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江西罗霄山脉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种间的比较
    4.3 讨论
第5章 江西罗霄山脉新分布种及保护措施
    5.1 新分布属
        5.1.1 丹霞兰属(Danxiaorchis)
        5.1.2 萼脊兰属(Sedirea)
    5.2 新分布种
        5.2.1 斑叶杜鹃兰
        5.2.2 串珠石斛
        5.2.3 带叶兰
        5.2.4 台湾盆距兰
        5.2.5 广东盆距兰
        5.2.6 宋氏绶草
        5.2.7 短茎萼脊兰
        5.2.8 杨氏丹霞兰
    5.3 兰科植物面临的主要威胁
    5.4 保护区采取的保护区措施和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图解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陆生贝类生态习性
    1.2 与人类的关系
    1.3 陆生贝类分类学研究
    1.4 世界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
    1.5 中国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
    1.6 Beta多样性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点设置
    2.3 调查方法
第3章 罗霄山脉陆生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
    3.1 种类记述
    3.2 种类组成及分布
    3.3 罗霄山脉陆生贝类区系组成
    3.4 罗霄山脉陆生贝类区系相似性分析
    3.5 与其它地区陆生贝类区系比较
第4章 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Beta多样性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结构研究兼江西兰科植物适生区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传统生物多样性测度的不足
        1.2.2 系统发育多样性在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3 系统发育多样性在研究植物区系中运用
        1.2.4 系统发育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运用
        1.2.5 DNA条形码与系统发育多样性评估相结合及其应用
    1.3 江西地理资源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地形地貌
        1.3.3 气候特点
        1.3.4 植物资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江西省兰科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分布格局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野外实地调查
        2.2.2 资料收集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江西省野生兰科物种资源
        2.3.2 江西省兰科植物丰富度评估与特有性
    2.4 讨论
        2.4.1 江西省种质资源和多样性分析
        2.4.2 江西省特有性分析
第三章 江西省兰科植物潜在分布区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地理分布数据收集
        3.1.2 气候环境变量数据的收集
        3.1.3 地图数据
        3.1.4 建模以及分布区预测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环境变量的Jacknife
        3.2.2 当代兰科植物分布格局模拟
        3.2.3 兰科植物分布格局变化
    3.3 讨论
第四章 江西省兰科植物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4.2.1 分子序列的收集
        4.2.2 序列分析
        4.2.3 系统发育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序列变异情况
        4.3.2 遗传距离分析分析
        4.3.3 江西兰科植物系统发育树
    4.4 讨论
第五章 江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研究地区
        5.2.2 数据来源
        5.2.3 分类类群组成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测量
        5.2.4 分类群组成相似度
        5.2.5 探究不同保护区系统发育多样性差别原因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各个保护区分类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
        5.3.2 系统发育结构
        5.3.3 分类群组成
        5.3.4 江西省系统发育格局成因探究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江西省兰科植物名录
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广东和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及犬蝠取食的果实糖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蝙蝠概述
    1.2 蝙蝠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研究
    1.3 蝙蝠的食性研究
    1.4 果实糖类分析研究
    1.5 犬蝠的分类与分布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广东省蝙蝠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域
        2.2.2 野外采样及文献资料整理
        2.2.3 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2.2.4 数据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广东省蝙蝠多样性
        2.3.2 广东省蝙蝠的特有物种、新纪录及保护现状
        2.3.3 广东省蝙蝠分子鉴定结果及系统发育关系
        2.3.4 广东省蝙蝠物种多样性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
    2.4 讨论
        2.4.1 广东省蝙蝠物种多样性及其分类讨论
        2.4.2 广东省蝙蝠的保护现状
        2.4.3 广东省蝙蝠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第3章 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3.1 研究区域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工作方法
        3.2.2 野外鉴别
        3.2.3 室内工作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
        3.3.2 澳门蝙蝠保护现状
    3.4 讨论
第4章 澳门犬蝠食性研究
    4.1 前言
    4.2 调查方法
        4.2.1 食渣中的植物形态鉴定
        4.2.2 标本比对鉴定
        4.2.3 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澳门犬蝠取食果实的糖类分析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5.2.2 果糖含量的测定
        5.2.3 蔗糖含量的测定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广东省蝙蝠名录与分布
附录 B 广东省蝙蝠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
附录 C 犬蝠部分食物组成及其在澳门的分布情况

四、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开+鸟"栖息地及活动时间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南亚热带与热带淡水蟹类多样性分布格局与保护研究[D]. 郝希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红外相机调查初报全文替换[J]. 李林妙,池辉云,万雅琼,周佳滨,张礼标,何向阳,黄文忠,张伯军,徐湛荣,刘昌传,赖任燕,朱秀芳,李友余,李佳琦,陈金平. 生物多样性, 2020(09)
  • [3]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海南繁殖巢[J]. 李扬,李登江,罗祖奎. 四川动物, 2020(04)
  • [4]基于红外相机初探地面与林冠鸟兽多样性差异及志奔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分布[D]. 房以好. 西南林业大学, 2020(01)
  • [5]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6]四川省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的种群动态及潜在适生区预测研究[D]. 张淑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7]江西罗霄山脉兰科植物区系及其生态地理学特征[D]. 刘环. 南昌大学, 2019(01)
  • [8]罗霄山脉及周边地区陆生贝类多样性研究[D]. 徐阳. 南昌大学, 2019
  • [9]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结构研究兼江西兰科植物适生区变化趋势[D]. 陈衍如. 南昌大学, 2019(02)
  • [10]广东和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及犬蝠取食的果实糖类分析[D]. 彭乐. 吉首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海南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凯+鸟”栖息地及活动时间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