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梅混墨检测方法研究

黑梅混墨检测方法研究

一、乌梅掺墨汁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立杰[1](2021)在《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止泻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石榴皮炭是中药炭药中的一种,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granatumL.的干燥果皮—石榴皮经过高温炮制后的产品,有关石榴皮炭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外台秘要》,记载了炮制石榴皮的方法:“烧赤为末。”石榴皮炭在古代广为应用,可以治疗痢疾、泄泻、肠风下血、痔疾、瘿、疳、心痛、乌须、齿龈血出、耳痛等疾病,石榴皮炭最常见的应用是治疗泄泻。然而目前,对于石榴皮炭中是何物质起到止泻作用以及止泻的原理并不清晰。本研究将通过纳米技术的视野,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目的:1.利用本实验室成熟纳米成分制备方法,分离出石榴皮炭中的纳米类成分,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成分表征。2.优化石榴皮炭制备的温度。3.通过CCK-8细胞实验评价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4.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研究石榴皮炭成分的止泻作用5.建立大鼠IBS-D模型,探究石榴皮炭止泻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高温煅烧法于350℃烧制石榴皮炭,经粉碎、水提、透析得到石榴皮炭水溶液,再经过低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与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获取GPC-NCs的形态大小、粒径分布及晶格间距等特征;利用HPLC排除小分子发挥药效作用的干扰;利用紫外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来解析GPC-NCs的化学基团信息。2.采用高温煅烧法分别在300℃、350℃、400℃的温度下烧制石榴皮炭,再将这三个温度的石榴皮炭经粉碎、水提、透析分别得到三个温度的石榴皮炭水溶液,利用紫外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来解析GPC-NCs的化学基团信息。3.通过CCK-8细胞实验研究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探究其安全性。4.利用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测量小鼠的腹泻指数、腹泻潜伏期、肠道推进率来探究石榴皮炭的止泻作用。5.通过番泻叶+束缚来建立大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浓度和结肠中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浓度,依此来研究GPC-NCs的止泻作用机制。结果:1.利用高温热解法对生石榴皮进行炭化,并对炭化产物进行萃取、滤过分离和透析得到一种具有水溶性的新型纳米类成分,命名为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GPC-NCs)。HPLC指纹图谱在GPC-NCs溶液中并没有检测到小分子的存在,TEM观察GPC-NCs呈类球形且分散性良好,该纳米类成分的粒径分布大小主要集中在1.2~2.3 nm,具有一定的均一稳定性。HRTEM表明GPC-NCs的晶格间距为0.321 nm。X射线衍射仪推测出GPC-NCs是由高度无定形的碳结构组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得出GPC-NCs表面含有羟基、羧基和氨基等官能团。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GPC-NCs含有羟基、羧基、氨基,这些官能团的存在可归因于各种含氧官能团的多光子活性过程2.300℃、350℃、400℃条件下制备的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光谱分析结果。红外可见光谱(FT-IR)分析显示:350℃条件下制备的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表面基团更加丰富多样。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显示:300℃和350℃下制备的GPC-NCs紫外光谱图的峰形相似,但是400℃下制备的GPC-NCs在260-280 nm处出现了双峰,这可能是由于粒径表面的基团不同所引起的。荧光光谱(FL)分析显示:随着制备条件温度的升高,GPC-NCs的最大发射波长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与最大激发波长变化一样,这可能与其表面粒径大小有关。不同温度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溶液对小鼠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三个温度制备的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对于番泻叶水煎剂所引起的小鼠腹泻模型具有很好地治疗效果,但是石榴皮炭350℃组对小鼠腹泻模型的治疗效果更明显,可以说明350℃是制备石榴皮炭更合适的温度。3.通过CCK-8细胞毒性实验来观察不同浓度的GPC-NCs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GPC-NCs具有低毒性,实验安全浓度范围在93.75μg/mL内,在GPC-NCs的浓度降到23.44 μg/mL时,已经出现促进细胞增殖的现象。4.在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中,石榴皮炭高中低浓度都可以降低小鼠的腹泻指数,其中高剂量和低剂量时,腹泻指数更低;石榴皮炭高中低浓度都可以显着延长小鼠的腹泻潜伏期;石榴皮炭高中低浓度都可以降低小鼠的肠道推进率,石榴皮炭高剂量组和石榴皮炭低剂量组对腹泻具有显着抑制作用。5.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浓度、P物质(SP)浓度、血管活性肠肽(VIP)浓度;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能显着降低小鼠结肠中P物质(SP)浓度、血管活性肠肽(VIP)浓度。说明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止泻机制的发挥与调节神经递质有关。结论:在本研究中,从石榴皮炭水溶液中发现并分离出了新型纳米类成分。用TEM、HRTEM、FTIR、UV-Vis和荧光光谱对GPC-NCs进行了表征。采用HPLC法对其进行研究。表征结果证实了 GPC-NCs是一种荧光量子产率为0.45%且直径在1.2~2.3 nm的类球形颗粒,表面上具有羟基、羧基、氨基等活性基团,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生物活性。对制备石榴皮炭的最佳温度条件进行光学鉴定和药理药效学实验筛选,发现350℃条件下制备的石榴皮炭表面活性基团最丰富,止泻效果最好。药理实验结果表明GPC-NCs具有显着止泻效果,其止泻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浓度、P物质(SP)浓度、血管活性肠肽(VIP)浓度有关。本实验中石榴皮炭中新型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止泻活性的证明,为石榴皮炭和其他炭药的材料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不仅为石榴皮炭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为GPC-NCs在止泻领域的潜在生物医学和医疗保健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未来的药物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齐利丽[2](2021)在《当归补血汤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骨髓巨噬细胞HO-1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一般行为学、体重、血液学指标的改善,验证当归补血汤可能通过增强骨髓巨噬细胞血红素加氧化酶-1的表达,影响巨噬细胞介导的“铁再循环”这一关键环节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这一假设,丰富中医气旺血生,髓液盈满的科学内涵。方法:1.制备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购买SPF级Wistar雌性未孕大鼠96只,体重180-200g,适应性喂养1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只)、低铁组(86只)。大鼠内眦静脉采血1.5ml,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等血液学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铁蛋白(SF)值,记录后作为基础值。空白组饲喂标准饲料,饮自来水;低铁组饲喂低铁饲料,饮去离子水,辅以每周眼眶放血,1ml/次,饲养期间避免铁接触。4周后眼眶采血法鉴定贫血模型:将低铁组血红蛋白(HGB)<110g/L,血清铁蛋白(SF)<20ng/ml的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M组)、当归补血汤低剂量组(DD组)、当归补血汤中剂量组(DZ组)、当归补血汤高剂量组(DG组)、琥珀酸亚铁组(H组)、当归补血汤低剂量组+琥珀酸亚铁(DD+H组)、当归补血汤中剂量组+琥珀酸亚铁(DZ+H组)、当归补血汤高剂量组+琥珀酸亚铁(DG+H组)、对照组(N组)各10只,购买同品系成年雄性大鼠45只,体重约250g,按照雌:雄=2:1比例同笼,以次日阴道见到阴栓或用生理盐水冲洗雌鼠阴道做阴道涂片于低倍镜下观察见精子(计为孕0d)记录妊娠期。2.药物干预:于大鼠孕第11天,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对低铁各组分别用各自的药物剂量灌胃干预,直至产后21天,分别检测产后21天各组大鼠血液学指标及血清铁蛋白的值,21天仔鼠的血液学指标。3.产后22天各组大鼠股骨骨髓分离、诱导、培养、鉴定、提纯骨髓巨噬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药物干预后骨髓巨噬细胞中血红素加氧化酶-1(HO-1)表达量。结果:1.成功制备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与对照组相比,低铁组大鼠血红蛋白(HGB)均明显下降(P<0.05),血清铁蛋白(SF)下降(P<0.05);低铁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低铁组大鼠精神萎靡,毛发易脱,爪甲发白,易激惹,虚弱,易蜷卧。2.药物干预后:⑴一般行为学观察:与模型组对比,给药后各组大鼠精神状态、毛发、耳、爪肤色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当归补血汤(中、高剂量)+琥珀酸亚铁组大鼠精神饱满,性格温顺,毛发光亮,活动积极,耳、爪红润,有明显差异;⑵体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各组大鼠体重均增长,其中当归补血汤(中、高剂量)+琥珀酸亚铁组大鼠体重显着增长已与对照组相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⑶血液学指标+血清铁蛋白: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各组的HGB、SF均上升,其中当归补血汤(中、高剂量)+琥珀酸亚铁组显着上升已与对照组相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有效。3.仔鼠:⑴一般行为学观察:对照组仔鼠活动积极,吮乳积极,性格温顺,毛发光亮,耳、爪红润,而模型组仔鼠精神萎靡,身材瘦小,毛发稀疏,吮乳消极,耳、爪淡白;⑵体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各组仔鼠体重均增长,其中当归补血汤(中、高剂量)+琥珀酸亚铁组仔鼠生长速度明显增快已与对照组相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⑶血液学指标: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各组仔鼠的HGB均有所上升,其中当归补血汤(中、高剂量)+琥珀酸亚铁组显着上升已与对照组相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有效。4.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除当归补血汤低、中剂量组无显着变化外,其余各组的HO-1表达量均升高,其中当归补血汤中、高剂量+琥珀酸亚铁干预后骨髓巨噬细胞中HO-1表达量显着增加已与对照组相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从经济医学的角度讲,当归补血汤中剂量+琥珀酸亚铁组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效果最佳。结论: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精神萎靡,贫血貌,活动减少,不欲进食,所生仔鼠生长缓慢,活动减少,贫血貌,吮乳消极,当归补血汤具有补气生血、调节人体微循环之效,联合琥珀酸亚铁,可有效改善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的一般行为学、体重、血液学指标以及仔鼠的生长速度及贫血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骨髓巨噬细胞中HO-1的表达,加快巨噬细胞介导的铁循环来实现的。

李学学[3](2021)在《彝药材西南委陵菜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包福明[4](2020)在《婴儿暖胃茶及其主要组分的止泻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腹泻(Diarrhea)被定义为一天排泄三次及以上,含水量增多,粪便变稀薄的病症。腹泻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因脱水患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治疗腹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对由药食同源的松子、栀子、红茶等组成的婴儿暖胃茶进行抗腹泻作用及其毒性实验研究,并对其主要组分松子的松子壳进行止泻作用和松子壳多糖结构特征和抗菌活性研究。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首先婴儿暖胃茶配制,加水回流提取,提取率为2.43%。其次,对婴儿暖胃茶进行止泻实验,进行对番泻叶建立小鼠腹泻模型作用实验,观察并记录外观体征和小鼠腹泻情况,计算稀便级、排便抑制率、腹泻抑制率、稀便率和腹泻指数等腹泻评价指标。采用小肠墨汁推进和大鼠小肠积液实验,观察婴儿暖胃茶对其影响。最后,选用最高给药剂量的25倍浓度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选取雌雄各半的80只大鼠进行,给药14天,停药7天。测定大鼠体重、血常规、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及组织切片。第二部分,进行松子壳水提物对蓖麻油致腹泻模型作用实验,观察并计算外观体征和小鼠腹泻情况,计算腹泻延迟率、排便抑制率、腹泻抑制率、体内腹泻指数。水热醇沉法提取了松子壳粗多糖,seveg法和木瓜蛋白酶结合脱蛋白,树脂脱色、透析、分级醇沉后得到纯多糖。对其使用UV、IR、GPC、GC-Ms进行结构分析。选用平板计数法对松子壳多糖进行了抗菌活性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对番泻叶致腹泻的模型作用后,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极显着(P<0.01)的降低排便数。各组的稀便数与模型组比较都有减少,稀便数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阳性组的腹泻抑制率为20.00%,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腹泻抑制率为22.22%和30.00%,高于阳性组的腹泻抑制率。(2)婴儿暖胃茶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小肠蠕动指数有显着降低(P<0.05),推进抑制率分别为16.2%、33.7%、17.1%和24.1%。(3)婴儿暖胃茶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小肠积液容量有显着降低,小肠积液抑制率分别为16.11%、21.52%、25.20%、26.08%。(4)通过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得出,未出现中毒和死亡现象。(5)松子壳水提物在蓖麻油致腹泻影响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显着(P<0.05)的延长首次腹泻时间,排便抑制率、腹泻抑制率与阳性组相近。(6)从松子壳分离纯化得到分子量为2.6×104 Da的多糖,是由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组成的杂多糖,摩尔比为30.5:28.6:19.3:12.4:5.2:3.9。松子壳多糖主要由半乳糖的残基→4)-Galp-(1→和甘露糖的残基→4,6)-Manp-(1→,Man-(1→,→3,6)-Manp-(1→组成。采用平板计数法得出松子壳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具有抗菌性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结论:婴儿暖胃茶具有抗腹泻作用且无毒性。松子壳水提物也具有一定的止泻作用。从松子壳纯化得分子量较均一的天然多糖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谢慧[5](2020)在《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对IBS-D大鼠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中药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对IBS-D大鼠的影响,探讨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治疗IBS-D大鼠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是否为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方法:Wistar大鼠采用番泻叶灌胃叠加束缚刺激法造模,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肠康方高剂量组、肠康方中剂量组、肠康方低剂量组、结肠靶向益生菌组、肠康方高剂量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组、肠康方中剂量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组、肠康方低剂量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组、模型对照组及空白组9组,每组大鼠10只。给药2周后,计算各组大鼠体重增长率、造模前后2h及给药后2h排便粒数数值,测定大鼠AWR评分,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运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测定ZO-1、TLR-4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长率下降,造模后2h模型组大鼠的排便粒数与空白组相比较明显增多(P<0.01),AWR评分在各压力值下均升高(P<0.01),提示IBS-D大鼠造模成功,成功率为80.95%;(2)给药后各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2h排便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5),其中肠康方高、中、低剂量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组排便粒数减少的更加明显(P<0.01)。(3)给药干预后,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shannon指数明显偏低,各治疗组shannon指数较模型组增加,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治疗组的IBS-D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均趋向于正常组,其中以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组更为显着,给肠康方、结肠靶向益生菌及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均可明显增加大鼠肠道中毛螺菌科菌和瘤胃菌科菌丰度,降低普雷沃氏菌科菌丰度,给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治疗后大鼠肠道中乳杆菌目和梭菌目的细菌占优势;(4)给药干预后,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结肠黏膜组织中ZO-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而肠康方低剂量组和结肠靶向益生菌组ZO-1蛋白表达均增加,但增加程度有限(P<0.05),肠康方高、中、低剂量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组ZO-1蛋白表达则相对增加明显(P<0.01),其中以肠康方低剂量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组尤为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5)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的TLR-4的表达高于空白组,给药干预后,各组大鼠肠黏膜的TLR-4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肠康方高、中剂量组效果与模型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的TLR-4的表达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肠康方高、中、低剂量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组下降的幅度更大,而以肠康方低剂量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组最为明显。结论: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可更好的改善IBS-D大鼠的腹泻症状,经二药联合治疗后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更加趋于正常组,肠道黏膜Z0-1的表达增加、TLR-4的表达下降。可以推断,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对IBS-D大鼠具有协同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为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张智[6](2020)在《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型分型及其基因型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归属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范畴。该病以皮肤黏膜黑斑、多发性胃肠道错构瘤息肉、肿瘤易感性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其中遍布胃肠道的错构瘤息肉易继发肠梗阻、肠套叠、息肉破溃出血、恶变等严重的并发症。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根治手段,而且病程迁延反复,患者常需终身随诊治疗,这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前期研究我们发现PJS患者的临床异质性明显,息肉生长速度、息肉大小及在胃肠道内的分布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尝试对PJS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分型,从而为不同亚型的PJS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及随诊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我们发现该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目前除STK11基因外,尚未明确有其他的致病基因,其基因型-表型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NGS)对具有不同临床表型的PJS患者的基因型进行探索性研究,探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进一步阐明该病的分子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整理本院所有收治入院的共420例PJS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不同临床表现型之间的联系,初步进行临床表型分型。2.按照表型分型的标准从收治患者中随机选取两亚型患者共24人,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包含STK11在内的139个常见遗传性结直肠肿瘤相关的基因位点进行致病性胚系突变筛查分析,探讨PJS基因型-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以黑斑出现时间作为分型依据,出现黑斑年龄<3岁者称为早发型,≥3岁者称为迟发型。两型患者在小肠息肉负荷、接受治疗次数等表型上存在明显差异。迟发型患者的息肉负荷更大,临床危害更为严重。2.本组研究发现:有家族史的PJS患者其黑斑出现往往更早,黑斑出现越晚的患者其胃肠道息肉负荷更大。3.本组研究中83.3%的PJS患者携带STK11基因突变,其中90%的突变与致病性相关;STK11基因发生在第7号外显子上的突变致病性显着低于其他外显子,截短突变的致病性显着高于错义突变。4.首次在PJS患者中较为集中地检测出SLX4基因突变,其对PJS发病机制或许具有重要意义。结论:1.PJS具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患者病程迁延反复,临床危害严重。基于大样本的临床资料对该病进行表型分型,对指导临床诊疗及制定随访方案具有重要意义。2.黑斑出现时间及有无家族史可初步作为临床表型分型的依据。其中迟发型和无家族史者胃肠道息肉负荷负荷较大,可能需要更加积极地随诊和治疗。3.STK11基因突变在该病的致病性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仍然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4.SLX4基因被认为是DNA修复的重要调节剂,DNA复制错误被证实与部分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直接相关。在PJS患者中发现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PJS的遗传异质性。

王天宁[7](2020)在《柏参王前列胶囊的研制》文中指出目的:柏参王前列胶囊处方源于我省名中医3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方,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淋证),临床疗效显着。针对该处方,通过对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标准,指纹图谱研究、药理活性研究,为进一步将其开发成药物制剂提供实验基础与数据支撑。方法:生产工艺研究:以抗炎活性为指标对所设计的4条提取工艺路线进行筛选,运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实验法对最佳提取工艺路线进行提取工艺参数优化;以最佳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颗粒成型率、休止角等考察指标,对辅料的种类及用量进行优化,最终获得柏参王前列胶囊最佳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析方法,建立柏参王前列胶囊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为全面有效控制制剂质量标准,建立柏参王前列胶囊指纹图谱。药理活性研究:通过对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及抗炎实验,以及小鼠抗炎、免疫、镇痛实验,明确柏参王前列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效作用。结果:在生产工艺研究中,提取工艺路线1抗炎效果明显;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得到黄柏、牛膝醇提的最佳提取工艺:6倍量65%乙醇提取3次,每次1.6 h;马齿苋、黄芪等最佳水提工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 h。确定了以糊精为辅料通过湿法制颗粒后装囊制成胶囊的成型性工艺。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建立了黄柏、苦参、黄芪、王不留行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盐酸小檗碱、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5批样品重量差异限度均在10%以内,且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水分均不超过9.0%;在指纹图谱研究中,采用2004年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了13个共有峰的评价模式,利用对照品比对法对共有峰进行归属,共指认6个色谱峰。在药理活性研究中,柏参王前列胶囊可抑制大鼠白细胞数目升高及卵磷脂小体密度降低,降低TNF-α、1L-1β、1L-8含量,抑制足肿胀;可抑制小鼠琼脂肉芽肿形成,表明柏参王前列胶囊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并可通过提高小鼠溶血素含量及改善吞噬功能来提高小鼠的免疫活性,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提高免疫力活性;同时柏参王前列胶囊可降低小鼠疼痛扭体及舔足次数,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镇痛活性。结论:本实验运用现代中药提取、制药技术,制备出一种用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胶囊剂;运用现代中药分析技术,建立了柏参王前列胶囊准确可靠的质量标准及指纹图谱;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柏参王前列胶囊具有抗炎、镇痛及提高免疫力的活性作用,这些工作将为其开发成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药物制剂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

叶美玉[8](2019)在《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的制剂工艺及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消化功能紊乱及各种胃部不适现象非常普遍,按“脾主运化”的观点,皆与脾运化失调有关。党参山楂健脾养胃方是由党参、厚朴、白扁豆、陈皮、山楂、大枣、生姜、炙甘草按一定的比例组方而成,主要针对脾胃虚弱,湿困脾胃,脾胃失和,脘腹胀满,嗳气吞酸等症状,是中医临床的验方。为了将其开发成一种方便食用的制剂,本文主要开展了提取工艺、制剂工艺、促消化功能以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药效作用四个方面的研究。具体如下:1.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提取工艺研究根据方中药材不同功效成分的溶解性,设计了3种提取工艺。工艺I:全方水提;工艺II:厚朴乙醇提取+其余药材水提;工艺III:厚朴、党参乙醇提取+其余药材水提。工艺I以总多糖、总黄酮、橙皮苷同时结合出膏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选提取工艺参数。对3种提取工艺所制备的提取物以小鼠小肠运动实验、大鼠食物利用率实验和消化酶测定实验考察其促消化活性。结果显示,工艺I提取物(即全方水提取物)的促消化作用明显优于另外2种工艺的提取物。最终优选的提取工艺为:按处方比例称取药材,10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 h,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后干燥。2.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制剂工艺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对矫味剂、粘合剂、润滑剂和片剂硬度进行了筛选;进而采用混料设计试验研究了配方中5种成分的不同配比组合对咀嚼片感官质量的影响,优选最佳配方。最终以干膏粉95.60%、阿斯帕坦1.80%、柠檬酸0.80%、薄荷香精0.80%、桔子香精0.50%,以体积分数为95%乙醇为粘合剂,质量分数为0.50%的硬脂酸镁为润滑剂,压片硬度50 N。制得的咀嚼片表面光滑圆整,色泽均匀,酸甜适中,口感良好。3.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促消化功能的研究通过小鼠小肠运动、大鼠体重和摄食量、消化酶的测定实验研究了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的促消化作用。结果表明: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具有促消化功能,但不影响大鼠的体重、摄食量及食物利用率。4.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的药效研究通过“碘乙酰胺灌胃法+劳倦过度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病证结合的大鼠模型,以大鼠的症状体征(包括一般状态和体重、摄食量)、行为学实验(大鼠拉尾排便实验)、血清学指标(胃动素、胃泌素、D-木糖、淀粉酶、乳酸)为指标,发现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表现;同时可以降低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拉尾排便实验的阳性率;也可显着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血清胃动素和血清D-木糖的含量,同时能够显着降低血清乳酸的含量,说明该制剂能改善大鼠的消化功能和脾虚症状,起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作用。

刘薇[9](2019)在《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IBS有4种亚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是其中一种,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常常合并精神心理症状,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西医治疗往往是对症处理,中医治疗有一定优势,中医穴位埋线法治疗IBS-C特色明显。本文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研究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临床部分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公式法计算样本含量,随机将9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选用穴位有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肝俞和大肠俞,每两周埋线1次,共2次;对照组采用聚卡波菲钙片口服治疗,疗程四周。结果:94例患者均来自本院肛肠科门诊,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病情轻重及中医证候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齐同性好,具有可比性。①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着意义,表明治疗组(穴位埋线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聚卡波非钙组)。②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排便间隔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以及腹痛,其积分较前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5个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③治疗组治疗前后兼症腹胀、口干舌燥、心慌乏力、失眠多梦、胸胁胀满、暖气叹息、汗出气短、饮食不振、烦躁易怒等9个症状积分较前均有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兼症均有明显改善④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排便间隔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以及腹痛,治疗组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5个主要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⑤治疗前后两组兼症情况,腹胀、口干舌燥、饮食不振和烦躁易急治疗组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兼症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兼症腹胀、口干舌燥、饮食不振和烦躁易急改善优于对照组,其它兼症两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①穴位埋线组和聚卡波菲钙组治疗IBS-C均有疗效,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和部分兼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②穴位埋线疗法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疗效明确,可进一步推广。实验部分:目的:通过建立IBS-C动物模型,观察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效果及穴位理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血清和肠组中5-HT和CRF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BS-C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冰水灌胃法同时加上夹尾刺激法和束缚固定法,制造实验大鼠IBS-C脾虚气滞肝郁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和粪便情况,以及墨汁传输试验和直肠扩张试验等,证实便秘模型复制成功。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法,对照组运用莫沙必利治疗。结果:①24小时排便粒数,埋线组粪便粒数大于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粪便粒数大于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粪便粒数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②24小时粪便湿重,穴位埋线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③24小时粪便干重,穴位埋线组大于IBS-C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④墨汁传输试验推进率,穴位埋线组大于IBS-C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⑤穴位理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5-HT的影响:IBS-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肠组织中5-HT值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5-HT可能是引起IBS-C的因素。穴位埋线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5-HT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5-HT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与莫沙必利组比较,血清5-HT值小于莫沙必利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法和莫沙必利组没有差异。⑥穴位埋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CRF的影响:IBS-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肠组织CRF值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RF可能是引起IBS-C的因素。穴位埋线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与莫沙必利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莫沙必利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法和莫沙必利组没有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法对IBS-C动物模型治疗有效,优于莫沙必利对照组,5-HT和CRF可能为IBS-C的发病因素,两种治疗法对其均有影响,也间接说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作用机理。

韩博宇[10](2019)在《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学基础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之一。本病根据患者的大便性状可分为4个亚型,分别是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确定型(IBS-U)。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IBS-D是IBS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IBS的23.4%~40%。脾肾阳虚证为IBS-D中医的主要证型之一。国内刘建平团队所做的文献综述显示:IBS-D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57.5%(23/40)>脾肾阳虚证52.5%(21/40)=肝郁脾虚证52.5%(21/40)>寒热错杂证29.6%(11/40)>脾气虚证22.5%(9/40)。脾肾阳虚证同时也是2017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IBS-D的一个主要证型。团队前期临床研究发现,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IBS-D具有疗效高、复发率低的临床优势,总有效率为92.24%,而安慰剂对照组仅为42.5%。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温肾健脾法通过改变IBS-D的肽类激素,影响结肠黏膜及回盲部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发挥治疗作用。IBS具体发病机制不清,中医药治疗IBS具有优势,其取得疗效的基础是辨证论治。证候动物模型对中医病因病机学和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评价中药方剂疗效和阐释药理机制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已经建立了肝郁脾虚证IBS-D大鼠模型,但作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脾肾阳虚证IBS-D的大鼠模型仍没有建立和进行系统评价。基于以上背景,为了更好的评估中药复方疗效,脾肾阳虚型IBS-D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亟需建立。研究目的:通过番泻叶灌胃构建中医脾肾阳虚证,叠加IBS疾病公认的造模方法,构建出公认的脾肾阳虚证IBS-D的病证结合模型,并探索模型的生物学基础。为中药单体、复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研究方法1.实验一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番泻叶灌胃剂量和周期的探索采用母子分离法建立IBS疾病模型。以高、中、低番泻叶浓度(1.0g/ml、0.5g/ml、0.25g/ml)灌胃,分别对应10g/kg·d、5g/kg·d和2.5g/kg·d的灌胃剂量,探索构建脾肾阳虚证所需的剂量和周期。高、中、低剂量灌胃以探索成模的最佳剂量。分别在灌胃的2、4、6周后进行取材,以探索成模最佳的灌胃周期。实验大鼠共计13组,每组10只,共计130只。分为母子分离+番泻叶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的2、4、6周),共9组;正常组(灌胃的2、4、6周)共3组和复合组1组。复合组造模方法:每日疲劳游泳至力竭,灌服番泻叶5g/kg·d,并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10mg/kg,1次/天,连续2周。观察大鼠皮毛变化,肛周情况,活动度和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综合体重、饮食、腹泻情况、肛温、握力、负重游泳、腹壁撤退反射、D-木糖、尿-17羟、ACTH、CORT和病理以共同评价动物模型。2.实验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从代谢组学角度观察实验一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尿液代谢轮廓和轨迹变化,筛出差异代谢物,找出代谢通路,对模型的生物学基础进行探索3.实验三基于16S rRNA测序,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索实验一模型组和正常组的菌群差异4.实验四比较三种IBS造模方法(母子分离、直肠扩张、避水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构建的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优化出最佳的动物模型根据实验一结果,番泻叶灌胃可以构建出脾肾阳虚证。在番泻叶灌胃基础上,分别叠加母子分离、避水应激、直肠扩张三种常用的IBS疾病造模方法,通过比较,优化出最佳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共计210只。分为母子分离组+番泻叶高、中、低剂量(灌胃的2、4、6周),共9组;直肠扩张+番泻叶高、中、低剂量(灌胃的2、4、6周),共9组;避水应激+番泻叶高、中、低剂量(灌胃的2、4、6周),共9组;正常组(灌胃的2、4、6周),共3组。一共30组,每组7只。模型评价指标:大鼠的一般状态、行为学改变、理化指标和病理。研究结果1.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番泻叶灌胃剂量和周期的探索高、中剂量番泻叶灌胃2~3天即可出现腹泻,番泻叶灌胃2周后,可明显出现粪便粒数和Bristol分型增加,低剂量组粪便粒数无明显增加。高、中剂量番泻叶灌胃出现大鼠体重增长减缓、进食减少、握力降低和负重游泳时间减少等变化。从灌胃剂量看,高剂量组此种变化更显着。对于握力和负重游泳,组间出现明显差异至少需要灌胃4周,提示达到阳虚需要更长时间灌胃。肛温随灌胃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在6周才出现明显的差异。从血清和尿液激素水平看,高剂量番泻叶灌胃4周可引起尿-17羟和CORT的降低,ACTH虽有降低,但未得出统计学差异。肛温的显着差异也发生在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由此可见,高剂量灌胃4周可以引起部分脾肾阳虚的改变,但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更能充分表现出脾肾阳虚。且灌胃6周,未引起肠组织明显的病理变化。复合因素造模虽可使大鼠出现腹泻,体重降低和握力、负重游泳等自主活动能力明显降低,但出现了大鼠的明显死亡和肠道局部组织粘连现象。造模方法有悖于中医的病因理论,也不符合IBS-D的功能性肠病的特点。而且操作复杂,不利于模型的重复。综合以上分析,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叠加母子分离法是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较为合适的造模方法。2.基于代谢组学角度探索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基础从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分析可见,番泻叶灌胃前,母子分离组和正常组的尿液代谢轮廓即显现出差异,提示母子分离法具有诱导IBS疾病模型的作用。番泻叶灌胃2、4、6周后,从灌胃的剂量来看,均是高剂量组的代谢改变最为明显。进一步进行高剂量2、4、6周的对比,发现高剂量灌胃6周的代谢改变最为明显。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联合母子分离法应为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最佳的造模剂量和时间。在造模的过程中,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有:肌酸、尿囊素、马尿酸盐、丙酸盐、牛磺酸及3-吲哚硫酸酯6个,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有:乙醇、酮戊二酸、顺乌头酸、N-乙酰天冬氨酸及甲酸盐5个。具体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这些通路和机体能量代谢、应激相关代谢、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密切相关。3.基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索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基础和正常组大鼠粪便菌群相比,母子分离联合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构建的脾肾阳虚证IBS-D模型有如下特征:从菌群的相对丰度来看,可见模型组和正常组前三位的菌群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但模型组呈现厚壁菌门增加,拟杆菌门减少趋势。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增高与稀便呈正相关。物种多样性曲线可见,正常组和模型组的菌群多样性差异不大,模型组物种多样性无明显改变,这也符合IBS-D属于功能性疾病的特点。基于OTU的Venn图可得,模型组和正常组共有的OTU有725个,模型组特有的OTU有25个,正常组特有的OTU有24个。也从侧面反映了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多样性差异不大。差异物种分析可见,T-test:在科(family)水平上看,正常组瘤胃球菌高于模型组。在属(genus)水平看,正常组未确定的瘤胃球菌属、Dubosiella菌属高于模型组。模型组颤螺菌属、Papillibacter菌属水平高于正常组。LefSe:正常组瘤胃球菌、未确定的瘤胃球菌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罗伊氏乳杆菌高于正常组。4.(母子分离、直肠扩张、避水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的比较基于内脏高敏感、腹泻和脾肾阳虚证(行为学和理化指标)三个方面对构建的大鼠模型进行评价,根据对大鼠的AWR测定,三种IBS疾病造模方法都能较好的复制大鼠的内脏高敏感。番泻叶灌胃的浓度可能和AWR评分呈正相关。腹泻的程度和番泻叶灌胃呈现明显的剂量相关性,即高剂量组的大鼠腹泻最为明显。对于脾肾阳虚的证候指标的评价:行为学指标包括体重增长减缓、进食减少、握力降低、肛温降低和负重游泳时间减少;理化指标包括血清D-木糖和激素水平。实验发现,出现握力降低和负重游泳时间减少,番泻叶灌胃时间至少需要4周。高、中剂量灌胃4周可出现一些脾肾阳虚的行为学变化,但较6周相比,阳虚指标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呈现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另外,从造模因素反推来看,番泻叶灌胃只要可以持续的引起腹泻,就会久泻伤阳,导致阳虚逐渐加重。直肠扩张和母子分离联合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均能稳定的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但两者从数值比较,直肠扩张组更为明显。故6周高剂量番泻叶灌胃叠加直肠扩张为最佳的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研究结论1.研究一采用单味中药番泻叶“苦寒泻下,日久伤阳”构建脾肾阳虚证,造模方法相对简单,探索了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需要番泻叶灌胃的剂量和周期,即最佳剂量为高剂量组,最佳灌胃周期为6周。2.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动态观察构建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造模过程中的尿液代谢变化及其随时间的尿液代谢变化轨迹。模型组和正常组相比,在能量代谢、应激相关代谢、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发生了代谢信息改变,有利于对动物模型进行客观评价。基于肠道微生态,有利于发现差异物种,联合应用其他系统生物学技术,对于研究病证结合模型,深化疾病和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三种造模方法(母子分离、直肠扩张、避水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进行比较,高剂量组番泻叶灌胃6周联合直肠扩张组复制的病证结合模型最好(从实验数值来看),其次是母子分离,避水应激成模相对较差。

二、乌梅掺墨汁检测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梅掺墨汁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止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石榴皮炮制的文献研究概况
        1 石榴皮炭炮制的历史沿革
        2 现代炮制工艺研究
        3 石榴皮炭的古代临床应用研究
    综述二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
    前言
    第一章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与表征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石榴皮炭(GPC)的制备方法
        2.2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提取分离
        3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测顶定
        3.1 HPLC分析
        3.2 TEM分析
        3.3 HRTEM分析
        3.4 XRD技术
        3.5 UV-vis光谱分析
        3.6 FL光谱分析
        3.7 荧光量子产率(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FQY)测定
        3.8 FTIR光谱
        3.9 XPS光谱
        4 结果
        4.1 HPLC分析
        4.2 微观结构分析
        4.3 光学特征分析
        4.4 XPS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制备条件及优化选择
        实验一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制备温度的探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对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烧制温度探究
        2.2 三种温度石榴皮炭透析液制备的表征分析
        2.3 三种温度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止泻效果
        3 结果
        3.1 三种制备温度下石榴皮炭产出率
        3.2 三种温度制备下的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红外光谱(FT-IR)
        3.3 三种温度制备下的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紫外光谱(UV-Vis)
        3.4 三种温度制备下的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荧光光谱(FL)
        3.5 三种温度制备下的石榴皮炭止泻药效
        4 实验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与耗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石榴皮炭对小鼠腹泻模型止泻作用实验研究
        实验一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对小鼠腹泻模型腹泻指数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腹泻模型的建立
        2.2 小鼠腹泻模型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实验二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对小鼠腹泻潜伏期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腹泻模型的建立
        2.2 小鼠腹泻模型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实验三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对小鼠肠道推进率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腹泻模型的建立
        2.2 小鼠腹泻模型实验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实验小结
    第五章 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溶液对IBS-D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用药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腹泻型IBS腹泻模型的建立
        2.2 大鼠腹泻型IBS腹泻模型的给药方法
        2.3 大鼠腹泻型IBS腹泻模型的取材方法
        2.4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的含量
        2.5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及结肠中P物质(SP)的含量
        2.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及结肠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
        2.7 数据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大鼠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的检测结果
        3.3 大鼠血清中P物质(SP)浓度的检测结果
        3.4 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VIP)浓度的检测结果
        3.5 大鼠结肠中P物质(SP)浓度的检测结果
        3.6 大鼠结肠中血管活性肠肽(VIP)浓度的检测结果
        4 实验讨论
        5 实验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当归补血汤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骨髓巨噬细胞HO-1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探讨
    1 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探讨
        1.3 证型研究
        1.4 治疗研究
    2 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诊断指南研究
        2.3 对孕产妇的影响
        2.4 发病机制
        2.5 巨噬细胞介导铁再循环及HO-1 的作用
        2.6 治疗进展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阐述
        3.2 当归补血汤组方分析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来源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饲料
        1.4 实验主要试剂
        1.5 实验主要设备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喂养方法
        2.2 妊娠期IDA造模步骤
        2.3 分组给药
        2.4 标本的采集及实验步骤
        2.5 观测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一般行为学观察
        3.2 大鼠造模前后指标变化
        3.3 大鼠给药后指标变化
        3.3.1 给药天数与大鼠体重变化
        3.3.2 给药后大鼠血液学指标变化
        3.4 仔鼠指标变化
        3.4.1 仔鼠体重变化
        3.4.2 仔鼠血液学指标变化
        3.5 诱导培养骨髓巨噬细胞
        3.5.1 骨髓巨噬细胞提取、培养、鉴定图片
        3.5.2 流式检测骨髓巨噬细胞的纯度
        3.6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3.7 实验过程中各组动物伤亡情况
    4 结果小结
第三章 讨论
    1 立题新颖性
    2 实验药物的选择
        2.1 当归补血汤的现代药理作用
        2.2 琥珀酸亚铁
    3 指标HO-1 的选择
    4 造模方法的选择
    5 创新与展望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婴儿暖胃茶及其主要组分的止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婴儿暖胃茶的止泻作用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腹泻的概况
        1.2 抗腹泻药物研究的综述
        1.2.1 研究方法及其内容
        1.2.2 抗腹泻药物研究进展
        1.3 婴儿暖胃茶介绍
        1.4 本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婴儿暖胃茶的止泻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制备婴儿暖胃茶实验
        2.2.3 婴儿暖胃茶对番泻叶致腹泻模型影响
        2.2.4 婴儿暖胃茶对小肠蠕动影响
        2.2.5 婴儿暖胃茶对小肠积液影响
        2.2.6 数学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婴儿暖胃茶实验结果
        2.3.2 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的影响结果
        2.3.3 婴儿暖胃茶对小肠组织病理学结果
        2.3.4 婴儿暖胃茶对小肠蠕动的影响
        2.3.5 婴儿暖胃茶对小肠积液的影响结果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婴儿暖胃茶的毒性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2.2 急性毒性实验
        3.2.3 长期毒性实验
        3.2.4 数学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3.3.2 长期毒性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婴儿暖胃茶主要组分的研究
    第四章 松子壳止泻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制备松子壳水提物实验
        4.2.3 松子壳水提物对蓖麻油致腹泻模型的影响
        4.2.4 数学统计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松子壳水提物制备实验结果
        4.3.2 松子壳水提物对蓖麻油致腹泻模型的影响结果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松子壳多糖的分离纯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5.1 引文
        5.1.1 多糖提取及分离纯化
        5.1.2 多糖的结构特征
        5.1.3 植物多糖抑菌活性研究
        5.1.4 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松子壳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5.2.3 分子量测定和纯度鉴定
        5.2.4 多糖含量测定
        5.2.5 松子壳多糖的结构测定
        5.2.6 松子壳多糖的抗菌活性研究
        5.3 实验结果
        5.3.1 松子壳多糖分离与纯化
        5.3.2 分子量测定和纯度鉴定
        5.3.3 多糖含量测定
        5.3.4 多糖结构测定
        5.3.5 松子壳多糖抗菌活性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婴儿暖胃茶止泻作用研究
        6.1.2 松子壳止泻作用研究
        6.1.3 松子壳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6.2 展望
致谢

(5)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对IBS-D大鼠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1.1 IBS-D的西医诊疗进展
        1.2 IBS-D的中医诊疗进展
    2. 中药、益生菌治疗IBS-D的国内外机制研究进展
        2.1 中药治疗IBS-D的机制研究进展
        2.2 益生菌治疗IBS-D的机制研究进展
        2.3 中药联用益生菌治疗IBS-D的机制研究进展
    3. 对中药肠康方的认识
        3.1 中药肠康方的来源
        3.2 中药肠康方前期研究成果
    4. 对结肠靶向益生菌的认识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
        2.3 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造模方法
        3.2 模型评价
        3.3 动物分组
        3.4 药物干预
        3.5 研究指标及检测方法
    4. 统计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造模情况
        5.2 大鼠一般情况
        5.3 大鼠腹壁撤退反射评分结果
        5.4 大鼠肠道菌群变化
        5.5 大鼠肠组织ZO-1、TLR-4的表达
    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型分型及其基因型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型分型研究(附420例报告)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婚育情况
        3.3 初次治疗年龄
        3.4 黑斑出现时间
        3.5 黑斑至出现胃肠道症状的间隔时间
        3.6 住院治疗及手术情况
        3.7 息肉在胃肠道内分布、负荷(数量)及最大直径
        3.8 息肉及其他系统恶变情况
        3.9 合并症
        3.10 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11 以黑斑出现年龄作为依据进行临床分型
    4.讨论
    5.结论
第二章 Peutz-Jeghers综合征常见致病性基因胚系突变检测及分析
    1.引言
    2.实验对象
    3.实验方法
    4.生信分析与结果研读
    5.主要实验用试剂及设备
    6.实验结果
        6.1 STK11基因检测结果及致病性分析
        6.2 SLX4基因检测结果及致病性分析
        6.3 其他基因检测结果及致病性分析
        6.4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
    7.讨论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Peutz-Jeghers综合征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柏参王前列胶囊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
        1.1 慢性前列腺炎发病因、病机
        1.2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
    2.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
        2.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对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治疗方法
    3.柏参王前列胶囊概述
        3.1 柏参王前列胶囊组方方解
        3.2 柏参王前列胶囊各个药材在15 版《中国药典》中研究概况
        3.3 组方中各药药理作用
第二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提取工艺路线制定及筛选
        2.1 提取工艺路线制定
        2.2 提取工艺路线的筛选
    3 提取工艺参数研究
        3.1 粉碎工艺研究
        3.2 乙醇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3.3 水提工艺参数的确定
    4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4.1 提取物浓缩相对密度的选择
        4.2 .提取物干燥温度的选择
    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成型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柏参王前列胶囊内容物筛选实验
        2.1 胶囊内容物粉碎粒度的确定
        2.2 胶囊制粒工艺的研究
        2.3 胶囊制粒工艺的确定
        2.4胶囊制粒工艺验证实验
    3 胶囊型号选择
        3.1 堆密度测定
        3.2 囊容量考察
    4 胶囊生产环境相对湿度的确定
    5 小结讨论
第四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质量标准(正文)
    第二节 柏参王前列胶囊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1.3 药材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
        2.2 检查
        2.3 含量测定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方法学验证
    3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3.1 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共有峰的确定
    4 讨论
        4.1 不同波长的考察
        4.2 流动相的考察
        4.3 提取方法的考察
第六章 柏参王前列胶囊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药
    2 急性毒性实验
    3 药效学实验
        3.1 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非菌性前列腺炎的影响
        3.2 抗炎作用
        3.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4 疼痛作用
    4 实验结果
        4.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4.2 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非菌性前列腺炎的实验结果
        4.3 抗炎实验结果
        4.4 小鼠免疫的影响结果
        4.5 疼痛实验结果
    5.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的制剂工艺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健脾养胃类中药研究概况
        1.1.1 健脾养胃单味中药研究概况
        1.1.2 健脾养胃中成药研究概况
        1.1.3 健脾养胃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
        1.1.4 中药新药研发流程
    1.2 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制剂组方及药味研究概况
        1.2.1 研究背景
        1.2.2 处方组成及方解
        1.2.3 方中各单味药研究概况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提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工艺I的优化与提取物I的制备
        2.2.2 提取物II的制备
        2.2.3 提取物III的制备
        2.2.4 以促消化功能为指标进行三种提取工艺的考察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制剂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矫味剂的筛选
        3.2.3 单因素考察
        3.2.4 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处方工艺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促消化功能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药
        4.2.2 实验动物
        4.2.3 实验内容
        4.2.4 实验结果
    4.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的药效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5.2.2 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对FD脾虚证病症结合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
    5.3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前言
    目的与方法
    临床资料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随机分组表
附录2 CRF表
附表3 动物实验图片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学基础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IB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治疗
        1 IBS的流行现状和诊断标准历程
        2 IBS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3 IBS的治疗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BS-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现状
        1 IBS-D的中医病名
        2 IBS-D的病因病机
        3 IBS-D的中医辨证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IBS动物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目前IBS的动物模型研究情况
        2 IBS疾病模型评价方法
        3 IBS-D病证结合模型的评价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番泻叶灌胃剂量和周期的探索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角度探索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基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16S rRNA从肠道菌群角度初探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基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三种造模方法(母子分离、直肠扩张、避水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的比较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乌梅掺墨汁检测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的发现及其止泻作用研究[D]. 李立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当归补血汤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模型大鼠骨髓巨噬细胞HO-1影响研究[D]. 齐利丽.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彝药材西南委陵菜质量标准研究[D]. 李学学.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4]婴儿暖胃茶及其主要组分的止泻作用研究[D]. 包福明.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肠康方联用结肠靶向益生菌对IBS-D大鼠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D]. 谢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Peutz-Jeghers综合征临床表型分型及其基因型的探索性研究[D]. 张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柏参王前列胶囊的研制[D]. 王天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党参山楂健脾养胃咀嚼片的制剂工艺及药效学研究[D]. 叶美玉. 兰州大学, 2019(08)
  • [9]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刘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学基础的探索[D]. 韩博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黑梅混墨检测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