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实际,重实效,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节选)(论文文献综述)
赵远志[1](2019)在《习近平政绩观研究》文中认为政绩观,是社会个体对政绩最根本的看法和总认识,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个体身上的综合反映。对于党政干部而言,政绩观直接决定着他们将如何认识政绩、创造政绩、评价政绩,对党政干部的施政行为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有怎样的政绩观就会有怎样的政绩行为,而党政干部具有怎样的政绩观将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直接反映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是党和国家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丰富的从政经历使得习近平同志对政绩观有着许多精到的认识和阐述,这不仅是其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指导党政干部施政实践的思想指南。习近平的政绩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绩思想,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绩思想精髓,在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政绩思想的基础上,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匡正以往错误的政绩观而产生。习近平政绩观发端于习近平具有优良传统的革命家庭;萌发于习近平陕北的知青实践;在正定的实践中初见雏形;在主政宁德、福建的实践中发展丰富;在浙江、上海的实践中基本完善;在领政中央的治国理政中不断深化。习近平政绩观以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考核政绩为基本框架。为谁创造政绩,习近平强调创造政绩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什么样的政绩,习近平指出政绩的实质是实现发展,要实现实实在在、利国利民利党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习近平认为政绩的取得要紧紧依靠人民,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按科学办事,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如何考核政绩,习近平要求要建立健全政绩考核体系,以人民的满意为根本标准,使政绩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政绩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实干性,呈现出习近平的历史耐心和担当精神。习近平的政绩观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成果,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政绩观,有利于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马添[2](2018)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基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着力破解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大现实困境,引领和深化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改革和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策略,并对新时代的农村基层治理的长远发展做出了新的全面的部署,为进一步有效解决农村基层治理固有顽疾和新生问题提供了更为明确、有效、持久的解决方略。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视角,探讨和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现实要求专门研究农村基层治理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而言,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以及乡村振兴与农村基层治理的互动逻辑关系分析入手,从农村基层治理的思想观念误区、治理结构和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治理过程中行为失范现象严重以及基层治理中农民群众获得感不强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传统价值理念根深蒂固、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体制内传统治理惯性束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论文在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目标要求和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即一是构建农村基层治理现代理念,为治理提供正确价值引导,二是重塑农村基层治理主体,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效能,三是变革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实现治理方式的现代转型,四是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农村治理从“碎片化”向整体性治理转变。
王耀斌,杨春风,魏方晨[3](2014)在《邓小平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重要思想及对部队改进作风的重要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邓小平始终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出一系列精辟论述,身体力行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各项事业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呈现出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新气象。重温邓小平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重要思想,对于部队整改作风、清
王先民[4](2013)在《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在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之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教育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重大教育理论成果,是党的历代领导集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和根本指针。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征,站在全局、世界和未来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目标任务和方法途径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研究深刻探讨了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全面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提出过程和具体内容;探讨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探讨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历史地位等
任庆银[5](2013)在《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农村基层行政建制的乡,萌芽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时期,后历经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机构改革和乡镇调整。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给中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乡村矛盾、城乡差距等。这些问题与乡村直接相关。同时,新时期乡镇面临诸如维护稳定与和谐乡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乡镇基层民主建设、正确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等工作任务。对乡镇领导干部来说,这些工作任务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自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乡镇政府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工作对象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成为大势所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乡镇应该如何应对,考验着乡镇领导干部的智慧和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领导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最终都要在基层进行贯彻落实。“大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情况如何,靠的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基于以上的形势,进一步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镇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对于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是干好基层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乡镇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价值取向和良好心态;循循善诱、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人格魅力;服务三农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实际、身先士卒所应具备的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具有示范引导、推动科学发展、谋划本乡镇发展的能力;选配一流的村级领导班子的能力;依法行政、规范工作的能力;较强的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维护稳定、化解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做好“三农”工作。根据乡镇的特点以及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着眼于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优化乡镇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乡镇选人用人的目标设计,发挥组织人事部门在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有作用,科学搭配乡镇领导班子,注重对乡镇领导干部科学合理地进行培训,鼓励引导他们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更新学习观念,丰富学习内容,优化学习途径和方式,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单在乡镇这样一个小系统内孤立地封闭地就能完成的,还要涉及到省、市、县与乡镇的关系,甚至还要涉及到国家层面对基层的制度、体制的设计。笔者对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以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古代的领导思想和西方有价值的领导思想。为了做到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采用了历史考察法、文献查阅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体现了系统深入和多学科研究的特点。
江水[6](2011)在《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文中认为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准则。实践告诉我们,精神状态好,就能不断激发自身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成为攻坚破难、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精神不振,再好的基础与条件也会停滞不前、消磨一空,再好的机遇也会失之交臂。爱岗敬业一门心思谋作为岗位是事业的平台,爱岗敬业是良好
李晓荣[7](201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组织、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挑战新任务,如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时代的变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基本内容、方法创新、主要载体、工作队伍及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
李继延[8](2010)在《以建设高职示范学校为契机 全面开创学院稳定持续发展新局面——在学院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
赵晓玲[9](2009)在《美国对华政策的文化因素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国际关系领域极为复杂、歧义极大的一个概念。人们普遍认可的是较为稳定的文化价值观是其核心。作为独立行为体的国家为实现本国利益而进行外交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就是其外交政策。而正是通过国家利益这个中介,文化对于国家的外交政策发挥着本源性和导向性作用。这一规律对于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依然适用。作为主要由新教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美国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孕育了独一无二的美国文化,其主流是“WASP”文化:首先,基督教色彩浓厚的美国,基督教是其文化的基石,“上帝选民—美国伟大—天赋使命”的民族认同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宗教原点;其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种博物馆”的移民的美国,其移民文化的内核是崇尚实用,珍视自由。纵向考察二战以来美国对华政策演进历程,我们发现,美国文化的宗教特点和移民色彩决定了美国独特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利益界定,同时美国民主制下的组织过程因素使其对华政策制定成为“双重博弈”的过程,从而美国文化成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隐形的手”。选取案例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还是克林顿时期的对华人权政策,都打着美国民族文化的烙印。关于前者,其实质就是根深蒂固的“反共主义”,其文化背景就是基督教的美国怀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傲慢与偏见”误读中国的结果。关于后者,美国一向自诩为“世界人权卫士”,笔者认为,人权既是美国追求的国家利益又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克林顿政府对华人权政策的忽左忽右是基于美国国家利益考虑,进一步讲,又由美国崇尚实用、珍视自由的文化传统决定。美国文化是影响其对华政策的“看不见的手”。其作用的发挥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间接性。其二,稳定性。其三,局限性。美国文化对于中美关系来讲是柄“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知己知彼,我们必须思索中国之应对,以实现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首先,增强“硬实力”。为此,我们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中美关系健康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积极发展对美经贸往来;加强国防力量,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次,提升“软实力”。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自身凝聚力;还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国际舆论,塑造更加温暖、积极的中国形象。再次,推进民主,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非政府层面的民间交流,增进民众间的相互理解。最后,讲求策略,一要坚守,二要利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上树立自己良好的外交形象;充分发挥在美华人的政治作用和影响,是利用“美国式民主”为我服务的一条重要渠道。
徐学庆[10](200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长期奋斗目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农村文化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本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立论,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原则和任务,概括了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探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论证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着重对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分五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根本任务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顺利进行,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二章: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中国农村文化的特征是在中国农村独特的“境况”下形成的。中国农村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八个方面,即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地域性、内聚性、群众性和实用性。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便开始给予人类以方便和厚待。农村文化在产生、发展和提高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其功能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传承功能、导向功能、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规范功能、服务功能、媒介功能和经济功能。第三章: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不平衡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平衡性表现为:区域间不平衡、区域内不平衡、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技文化建设二者间的不平衡;复杂性表现在: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统一性和计划性,而要做好这些是不容易的,况且建设的方法和道路具有多样性,还要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长期性主要表现为克服旧的习惯势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性。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即当代农民的人格发生了转换,农民的自我意识和利益动机日渐觉醒、开拓进取和求实创新精神大为增强,平均主义公平观有所改变、新的公平观逐步确立,竞争观念增强;新型人格下农村文化建设出现新的机遇、新的定位、新的类型、新的模式;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交往方式的改变对原有知识体系的冲击,农村政治结构变动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农民职业和收入的急剧分化给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农村流动人口增多给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难题;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新的要求下进行,要有创新精神、务实精神、自主精神,同时要改造农村文化环境,改造农民传统观念,克服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第四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和开展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三个方面。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法制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包括: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科普教育,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着力发挥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扶持民办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农村开展移风易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现阶段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培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措施包括:开展移风易俗教育,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奠定思想基础;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党群组织建设,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第五章: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是克服文化建设“一手软”、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第二,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即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健全农村文化机构,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第三,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互动机制。第四,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即政策导向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第五,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第六,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第七,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示范机制。第八,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第九,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第十,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奖惩机制。
二、讲实际,重实效,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节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讲实际,重实效,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政绩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政绩的含义 |
(二) 政绩观概念的界定 |
(三) 习近平的政绩观 |
三、研究综述与评价 |
(一) 国内研究情况 |
(二) 国外研究情况 |
(三) 简要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习近平政绩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及现实动因 |
一、习近平政绩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绩观 |
(二)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政绩观 |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绩思想 |
二、习近平政绩观形成的现实动因 |
(一) 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
(二) 匡正错误政绩观的现实需要 |
第二章 习近平政绩观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一、种子扎根:革命家风 |
(一) 深厚的人民情怀 |
(二) 清正廉明的作风 |
二、萌芽初现:知青岁月 |
(一) 坚守理想信念 |
(二) 为人民做实事 |
三、初具雏形:正定实践 |
(一) 大胆突破,改革发展 |
(二) 不慕虚名,求真求实 |
四、发展丰富:福建实践 |
(一) 反腐倡廉,提高干部素质 |
(二) 建章立制,健全完善制度 |
五、基本完善:浙沪实践 |
(一) 突破GDP紧箍咒,实现全面发展 |
(二) 重视考核用人导向 |
六、不断深化:领政中央 |
(一) 反腐倡廉正风纪 |
(二) 执政有为治“懒政” |
第三章 习近平政绩观的主要内容 |
一、政绩的根本立场—为谁创造政绩 |
(一) 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
(二) 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 |
二、政绩的价值追求—创造什么样的政绩 |
(—) 政绩的实质是谋发展 |
(二) 创造利国利民利党的政绩 |
(三) 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
三、政绩的实现途径—如何创造政绩 |
(一)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政绩 |
(二) 锻造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 |
(三) 按科学办事,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
四、政绩的评判标准—如何考核政绩 |
(一) 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 |
(二) 政绩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
(三) 建立健全政绩考核体系 |
第四章 习近平政绩观的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 |
一、习近平政绩观的鲜明特色 |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 |
(二) 抓落实求实效的实干性 |
(三) “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心 |
(四) “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
二、习近平政绩观的时代价值 |
(一) 习近平政绩观的理论价值 |
(二) 习近平政绩观的实践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研究的理论阐释 |
(一)基本概念分析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三)乡村振兴与农村基层治理的内在联系 |
二、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发展的现状 |
(二)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路径选择 |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目标要求 |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原则 |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的具体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邓小平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重要思想及对部队改进作风的重要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重要思想 |
二、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 |
三、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重要思想的现实启示 |
(4)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及特色 |
2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 |
2.1 时代背景 |
2.1.1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2.1.2 文化多样性对大学生思政治教育的影响 |
2.1.3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2.1.4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2.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2.1.6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2.2 价值取向 |
2.2.1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2.2.2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
2.2.3 是事关千家万户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
2.2.4 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奋发有为的内在需求 |
2.2.5 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
2.3 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
3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3.1 指导思想 |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1.2 科学发展观 |
3.1.3 坚持“以人为本” |
3.1.4 坚持“三贴近” |
3.1.5 坚持学校德育衔接 |
3.2 基本原则 |
3.2.1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
3.2.2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
3.2.3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 |
3.2.4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
3.2.5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
3.2.6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原则 |
4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
4.1 发展目标 |
4.1.1 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4.1.2 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新一代”的具体目标 |
4.1.3 创造性地指明了“三个结合”育人途径 |
4.2 主要任务 |
4.2.1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
4.2.2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
4.2.3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
4.2.4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基本素质教育 |
5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5.1 “五基”教育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
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5.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
5.5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5.6 心理健康教育 |
5.7 环境道德、科技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 |
6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载体 |
6.1 方法创新 |
6.1.1 说理教育法 |
6.1.2 示范引导法 |
6.1.3 提供服务法 |
6.1.4 实践锻炼法 |
6.1.5 心理疏导法 |
6.1.6 人文关怀法 |
6.2 载体创新 |
6.2.1 深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6.2.2 加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
6.2.3 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
6.2.4 切实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6.2.5 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6.2.6 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 |
6.2.7 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
6.2.8 创新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 |
7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历史地位 |
7.1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7.2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
7.3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7.4 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实践行动指南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 |
六、文中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第一章 新时期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 |
第一节 乡镇在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
一、我国乡镇政权的历史沿革 |
二、我国乡镇政权组织的基本职能 |
三、新时期我国乡镇政权的职能定位 |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 |
一、维护农村稳定与推进和谐乡村建设 |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三、推动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
四、推进乡镇基层民主建设 |
五、正确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 |
第三节 加强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 |
一、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
二、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 |
三、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落实 |
四、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
五、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二章 新时期乡镇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
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
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价值取向 |
二、循循善诱、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人格魅力 |
三、深入实际、身先士卒特别应具备的健康的身心素质 |
四、示范引导、服务三农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 |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能力 |
一、谋划本乡镇科学发展的能力 |
二、选配一流的村级领导班子的能力 |
三、依法行政、高效服务的能力 |
四、较强的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
五、化解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成绩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拔了一大批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
二、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发扬党内民主,进行了乡镇领导人才开发新机制的探索 |
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促进了乡镇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一、调整过于频繁,监管制约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干部作风浮漂 |
二、选人用人机制不活,优秀乡镇领导干部得不到及时交流提拔 |
三、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安排不够科学 |
四、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
第三节 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原因 |
一、体制机制不优的大环境制约了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
二、乡镇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自身的素质不够强 |
三、乡镇领导班子的个体搭配和整体结构不够合理 |
四、小结 |
第四章 新时期加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路 |
第一节 冰山模型原理在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设计 |
一、干部“四化”标准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积淀 |
三、我国乡镇领导干部的选任、培养和管理的目标设计 |
第三节 新时期加强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 |
一、建立科学的乡镇领导干部选任标准和考核培养机制 |
二、鼓励引导乡镇领导干部通过自身学习和实践提高素质 |
三、充分发扬乡镇基层党内民主,加强农村党的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爱岗敬业一门心思谋作为 |
倡勤戒惰只争朝夕做工作 |
持之以恒一板一眼抓落实 |
求真务实一心一意求创新 |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现实意义 |
1.1.2 理论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 |
1.2.2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位论文 |
1.2.3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报刊文章 |
1.3 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点 |
2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
2.1 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 |
2.1.1 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历程 |
2.1.2 新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变化 |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
2.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
2.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
2.3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2.3.1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3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新任务 |
3.1 新时期中国农民思想状况的变化 |
3.1.1 主体意识初步觉醒 |
3.1.2 市场意识不断增强 |
3.1.3 政治意识有所提高 |
3.1.4 理想信念发生变化 |
3.1.5 家庭伦理趋于复杂 |
3.1.6 文化知识受到重视 |
3.2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
3.2.1 思想政治工作地位有所削弱 |
3.2.2 农民思想呈多元化趋势 |
3.2.3 农村社会稳定形势严峻 |
3.2.4 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
3.3 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
3.3.1 客观原因 |
3.3.2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方面的原因 |
3.4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 |
4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
4.1.1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
4.1.2 列宁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4.2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 |
4.2.1 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
4.2.2 论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4.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发展 |
4.3.1 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4.3.2 发展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
4.3.3 丰富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4.3.4 充实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
4.3.5 开辟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
5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 |
5.1 从实际出发,紧扣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
5.1.1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
5.1.2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5.1.3 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
5.1.4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
5.2 以农民为本,与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 |
5.2.1 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农民 |
5.2.2 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农民 |
5.2.3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 |
5.2.4 克服两种倾向 |
5.3 以和谐为导向,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
5.3.1 正确处理农村的各种矛盾 |
5.3.2 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
5.4 注重潜移默化,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
5.4.1 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5.4.2 通过环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 |
5.4.3 营造和谐优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5.4.4 进一步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
6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
6.1.1 邓小平理论教育 |
6.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
6.1.3 科学发展观教育 |
6.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6.2.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 |
6.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
6.2.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
6.2.4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6.3 党的方针政策教育 |
6.3.1 对农民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的目的 |
6.3.2 目前新农村政策宣传中存在的偏差 |
6.3.3 做好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 |
6.3.4 做好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落实工作 |
6.4 新型农民素质教育 |
6.4.1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
6.4.2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
6.4.3 市场经济素质教育 |
6.4.4 民主法制素质教育 |
6.4.5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
7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
7.1 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7.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
7.1.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趋势 |
7.1.3 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途径 |
7.2 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7.2.1 典型示范法 |
7.2.2 以身作则法 |
7.2.3 双向互动法 |
7.2.4 自我教育法 |
7.2.5 多平台沟通法 |
8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
8.1 用好大众媒体 |
8.1.1 大众媒体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8.1.2 大众媒体在农村的发展 |
8.1.3 发挥大众媒体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8.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
8.2.1 加强对农村文化的领导工作 |
8.2.2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8.2.3 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
8.2.4 繁荣农村文化产品生产 |
8.2.5 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 |
8.3 搞好农村精神文明活动 |
8.3.1 开展各种评比活动 |
8.3.2 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
8.3.3 加强对文明创建活动的领导 |
8.4 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8.4.1 居住环境建设 |
8.4.2 舆论环境建设 |
8.4.3 政治环境建设 |
8.4.4 家庭环境建设 |
8.4.5 人文环境建设 |
9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 |
9.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成 |
9.1.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涵义 |
9.1.2 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的作用 |
9.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
9.2.1 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
9.2.2 搞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 |
9.2.3 调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积极性 |
10 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 |
10.1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10.2 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制度 |
10.2.1 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制度 |
10.2.2 完善定期的思想分析制度 |
10.2.3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责任制 |
10.3 探索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
10.3.1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 |
10.3.2 责任目标考核与激励制约机制 |
10.3.3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机制 |
10.3.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机制 |
10.4 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 |
10.4.1 强调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约束相结合 |
10.4.2 构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法律规范 |
10.4.3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以建设高职示范学校为契机 全面开创学院稳定持续发展新局面——在学院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心协力, 稳步推进, 2009年各项重点工作成果显着 |
(一) 高质量完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回访工作 |
(二) 申办建设市级示范高职院校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
(三) 高标准完成南校区实训中心装修改造与实训资源配置工作 |
(四) 各部门具体工作再创佳绩,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
1.教学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 科研工作再获佳绩。 |
2.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
3.招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
4.学生管理工作日见成效。 |
5.技校工作在困境中稳步前进, 成绩显着。 |
6.培训鉴定及考试服务工作硕果累累。 |
7.后勤服务和财务保障水平日益提升。 |
8.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获殊荣。 |
二、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研究对策, 迎接挑战 |
(一) 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 2010年学院工作大有可为 |
(二) 清醒认识, 从容面对, 2010年学院工作面临挑战 |
三、紧密围绕示范校建设, 统筹安排, 突出重点, 扎实做好2010年各项工作 |
四、统一思想, 求真务实, 为学院稳步持续发展努力奋进 |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二) 讲效率, 重服务,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
(三) 重学习, 做实事, 提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
(9)美国对华政策的文化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从美国文化的视角看美国对华政策 |
(一) 外交政策与文化 |
1. 文化及文化价值观 |
2. 文化是外交政策的导因 |
(二) 独特的美国文化 |
1. 无孔不入的基督教文化 |
2. 根深蒂固的移民文化 |
(三)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及恒定文化因素 |
1.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演进 |
2. 美国文化——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看不见的手” |
3. 美国政治文化——影响其对华政策的逻辑机理 |
二、从个案分析的视角看美国对华政策与美国文化 |
(一) “反共主义”“对华遏制”政策的文化源起 |
1.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 |
2.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文化导因 |
(二) 克林顿政府对华人权政策的文化源起 |
1. 克林顿政府对华人权政策 |
2. 克林顿政府对华人权政策的文化导因 |
三、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受美国文化影响的特点及中国应对思考 |
(一) 美国文化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
1. 间接性 |
2. 稳定性 |
3. 局限性 |
(二) 美国文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
1. 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
2. 移民文化的影响 |
3. 政治文化的影响 |
(三) 中国应对思考 |
1. 增强硬实力 |
2. 提升“软实力” |
3. 推进民主 |
4. 讲求策略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选题的意义 |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五、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导原则和根本任务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
(一) 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织部分 |
(二)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
(三)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
(四)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
(五)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第二章 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
一、农村文化的特征 |
(一) 农村文化的继承性 |
(二) 农村文化的民族性 |
(三) 农村文化的时代性 |
(四) 农村文化的地域性 |
(五) 农村文化的内聚性 |
(六) 农村文化的多样性 |
(七) 农村文化的群众性 |
(八) 农村文化的实用性 |
二、农村文化的功能 |
(一) 农村文化的传承功能 |
(二) 农村文化的导向功能 |
(三) 农村文化的娱乐功能 |
(四) 农村文化的认识功能 |
(五) 农村文化的教育功能 |
(六) 农村文化的沟通功能 |
(七) 农村文化的规范功能 |
(八) 农村文化的服务功能 |
(九) 农村文化的媒介功能 |
(十) 农村文化的经济功能 |
第三章 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
(一) 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平衡性 |
(二) 农村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
(三) 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
(一) 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
(二) 新型人格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全新性 |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情况 |
(四)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
(一) 对农民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农村基本政策教育 |
(二) 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
(三) 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
(四) 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 |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 |
(一)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
(二)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
(三)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
(四) 开展科普教育,推广农业科技 |
(五) 发展农村各项文化事业 |
三、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 |
(一) 移风易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
(二) 当前我国农村的不良习俗及其危害 |
(三) 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主要途径 |
第五章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
一、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 |
(一) 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的重要性 |
(二) 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的现状 |
(三)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 |
二、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运行机制 |
(一) 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 |
(二) 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 |
(三) 健全农村文化机构 |
(四)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
三、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外互动机制 |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互动机制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外互动机制 |
四、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激发机制 |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动力激发机制的理论依据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激励机制 |
(三)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精神激励机制 |
(四)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激励机制 |
五、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机制 |
(一) 加强党的领导,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
(三)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保障机制 |
六、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约束机制 |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约束机制 |
七、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示范机制 |
(一) 切实发挥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 |
(二) 大众传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三) 高度重视管理行为的引导功能 |
(四) 努力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 |
(五) 突出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
八、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参与机制 |
(一) 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才能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
(二) 以广泛性要求为基点有利于农民群众坚持参与 |
(三) 采取适当方式促进和保障农民群众广泛参与 |
九、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援助机制 |
(一)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
(二) 文化扶贫 |
(三) 文化捐助 |
(四) 文化赞助 |
十、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奖惩机制 |
(一)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考评奖惩机制的意义 |
(二) 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考评奖惩机制的可行性 |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标准 |
(四)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原则 |
(五)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内容 |
(六)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考评方式 |
(七) 做好考评后的奖惩、总结、反馈工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讲实际,重实效,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节选)(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政绩观研究[D]. 赵远志. 山东大学, 2019(09)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研究[D]. 马添.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3]邓小平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重要思想及对部队改进作风的重要启示[A]. 王耀斌,杨春风,魏方晨. 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 2014
- [4]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D]. 王先民.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5]新时期我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 任庆银.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6]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J]. 江水. 军工文化, 2011(11)
-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晓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8]以建设高职示范学校为契机 全面开创学院稳定持续发展新局面——在学院201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李继延.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10(01)
- [9]美国对华政策的文化因素探析[D]. 赵晓玲. 内蒙古大学, 2009(04)
- [10]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 徐学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标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美国工作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