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EDC的航空推进试验设备和试验能力(上)(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波,罗月培,孙杭义[1](2021)在《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美俄在高超声速武器研制方面的最新动态,系统梳理了美俄在高超声速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天地往返可复用空天武器、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平台等几类高超声速武器方面的研发计划,重点介绍了美俄在火箭动力技术、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组合动力技术、新概念发动机技术等几种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和分析了其动力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得出美俄近期将重点发展火箭协同动力,并加速调整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研发路线等结论。
靳京[2](2018)在《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天领域的科学技术通常代表了本国科技发展的前沿,武器的更新换代将直接影响当代战争爆发形式和持续情况。航天系统是实现跨地域准确打击的必要手段,战争的跨度乃至整个战争纬度正在不断多元化,要实现跨地域的准确打击,则对武器在存储及使用器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当前试验管理系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详实调研和分析,阐述了当前航天系统对型号用元器件可靠性试验过程及数据管理的基础要求和前瞻想法。提出在JAVA和Oracle数据库开发环境和平台上,设计实现针对航天型号装备用元器件试验管理的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管理系统。通过型号用元器件接收委托、试验管理、基础库管理、库房管理和统计报表管理模块的建立,实现委托任务接收、能力评估、试验任务下发、试验过程记录、试验报告出具和费用及产值核算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控制,实时记录试验过程数据,为质量过程控制、发生问题后追溯提供有力支撑。经测试验证,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管理系统能够完成相关的业务流程。在应用该系统使用期间,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及任务集中时段系统响应延时、和高峰登陆器件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得到用户认可,在对外系统集成和数据交互方面满足业务需求。本系统运行稳定且实现了元器件可靠性试验智能化管理的实际需求,各项功能模块建立完善,系统各项性能满足用户要求。
马晓光,程雅君,赵绿波,李家宏,王旭东[3](2016)在《小型推进系统进发匹配高速风洞特种试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检验弹类等小型飞行器推进系统的进气道与发动机工作匹配特性,在暂冲式高速风洞研制了适于小型推进系统进发匹配测试的特种试验技术。研究分析了小型推进系统进发匹配高速风洞试验模型和支撑系统气动和结构问题,给出了试验方案与试验流程,解决了环境污染、试验安全性、模型热防护等关键技术问题。试验表明利用现有暂冲式风洞,能够在地面试验阶段解决小型推进系统进发匹配问题,实现发动机高空试验台或推进风洞的进发匹配试验功能,能为小型推进系统在模拟外流条件下的进发匹配测试提供良好的试验环境,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秦臻,张波[4](2015)在《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发展战略浅析》文中提出介绍了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EDC)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其战略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效果,以及在试验能力建设中采取的措施。AEDC在时间和空间规划方面,有效践行了"谋万世,谋全局,谋一时,谋一域"的策略。在时间规划方面既有长远规划,又有在有限经费条件下的短期计划;在空间规划方面从全局着眼,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协调,同时又注重自身建设。在浅析AEDC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有助于我国试验能力建设的几点启示。
吉平[5](2012)在《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以及我国军事工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国营航空制造业公司的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应如何发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讨论公司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制定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战略。其目的在于将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引入到我国国营航空制造业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中去,扩展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范围;并为国营航空专业化制造公司步入现代化企业发展进程,提供了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经验借鉴。本研究以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PEST分析、SWOT分析等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针对航空制造行业的主要特点以及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研究了其发展战略,其目的在于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文章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其次,从内外部对公司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其中外部环境分析包含了对宏观环境、产业竞争环境、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环境分析包含了对公司历史沿革、公司现状、技术能力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公司优势与劣势;再次,通过SWOT分析明确公司的战略组合,基于公司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即做强做大起落架的研制、生产、维修业务,进一步拓展国际转包业务,非航空民品研制与生产逐步往高端发展,选择性发展三产行业。最后,提出了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董凌华[6](2011)在《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倾转旋翼机通过旋翼的倾转,实现在直升机飞行模式和飞机飞行模式之间动态转换,使其兼具直升机及固定翼飞机的飞行能力。倾转旋翼机的旋翼与机翼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气弹耦合现象,尤其是旋翼倾转过渡飞行状态,系统的结构动力学特性、旋翼的气动力及入流均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和非定常特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重点研究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特性。基于Hamilton原理,利用多体方法描述动力学部件的空间运动关系,充分考虑倾转旋翼/弹性机翼之间强耦合非线性的气动、惯性及结构耦合,建立了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保留了机翼弹性变形以及倾转角度速度与旋转旋翼之间的各种惯性耦合影响。旋翼入流采用带有动态尾迹弯曲修正的广义动态入流模型,综合考虑旋翼/机翼耦合变形,尤其是旋翼动态倾转过程中,响应、气动力及旋翼诱导速度之间的气动耦合影响。非线性的结构动力学模型与非定常的气动及入流模型集成为时域内紧耦合的气弹动力学综合分析模型,利用数值积分进行倾转旋翼机的瞬态响应分析。通过进行数值算例分析,结合带有复杂几何外形的等速万向铰倾转旋翼桨毂的模态试验、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缩尺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开展了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建模的验证研究。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分析结果吻合良好,试验研究与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具有很高的分析精度,可以有效分析倾转旋翼/机翼耦合系统的气弹动力学问题。利用所建立的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进行了倾转旋翼机在倾转过渡状态的瞬态响应研究,并利用瞬态响应的方法进行了倾转旋翼机在飞机模式大速度前飞时的回转颤振机理研究。倾转过渡状态的瞬态响应分析研究了倾转操纵规律以及前飞速度对于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响应的影响,最终进行了变旋翼转速变总距操纵的动态倾转过渡瞬态响应分析。回转颤振现象的瞬态响应研究从物理上描述了倾转旋翼的挥舞运动与机翼垂直弯曲及扭转模态发生不稳定气弹耦合的机理,并研究了复合材料机翼大梁气弹剪裁设计对于回转颤振抑制的有效性。基于所建立的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进行了倾转旋翼机的气弹稳定性参数影响研究,分析参数包括:机翼弹性、耦合刚度、机翼几何参数及复合材料的铺层设计参数;短舱惯量、倾转旋翼轴安装位置及长度;桨毂构型参数、挥舞变距调节等基本动力学设计参数。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与参数影响规律,这些结论可以用于指导倾转旋翼机的动力学设计。
卢传义[7](2001)在《AEDC的航空推进试验设备和试验能力(上)》文中认为1946年经着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建议,美国空军决定兴建自己的航空试验研究基地,并于1951年在田纳西州塔拉霍马破土动工。建成后的该中心以美国空军司令员的名字命名为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EDC)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推进试验研究基地之一
董月娟[8](1996)在《研制超然冲压发动机推进系统的技术途径》文中研究说明提出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和计算机一体化的手段是研制起燃冲压发动机的技术途径,说明这三个方面相互间的融合关系,重点叙述推进系统地面试验一体化的方法,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现有能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服务的地面试验设备,指出目前地面试验设备存在的缺陷,并对未来提出改进措施。
二、AEDC的航空推进试验设备和试验能力(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EDC的航空推进试验设备和试验能力(上)(论文提纲范文)
(1)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美俄高超声速武器主要研发计划 |
2.1 美国 |
2.2 俄罗斯 |
3 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基本情况 |
3.1 火箭动力技术 |
3.2 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
3.3 组合动力技术 |
3.4 新概念发动机技术 |
4 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2)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1.1 国外元器件可靠性管理状况 |
1.1.2 国内元器件可靠性管理状况 |
1.1.3 试验室管理系统状况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2.1.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1 系统平台结构设计 |
2.2.2 系统业务功能模块设计 |
2.2.3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管理系统设计 |
3.1 接收委托模块设计 |
3.1.1 接收委托管理模块涉及类及方法说明 |
3.1.2 接收委托管理模块类关系 |
3.1.3 接收委托管理模块类时序 |
3.2 试验过程管理模块的设计 |
3.2.1 试验过程管理模块涉及类及方法说明 |
3.2.2 试验过程管理模块类关系 |
3.2.3 试验过程管理模块类时序 |
3.3 工艺流程模块的设计 |
3.3.1 工艺流程模块类及方法说明 |
3.3.2 工艺流程管理模块类关系 |
3.3.3 工艺流程管理模块类时序 |
3.4 试验检测能力模块的设计 |
3.4.1 检测能力管理模块类及方法说明 |
3.4.2 检测能力管理模块类关系 |
3.4.3 试验检测能力管理模块类时序 |
3.5 统计分析模块的设计 |
3.6 系统管理 |
3.6.1 元器件类型管理 |
3.6.2 试验费用管理 |
3.6.3 设备信息管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接收委托管理模块的实现 |
4.1.1 接收委托管理模块程序流程 |
4.1.2 接收委托管理模块界面实现 |
4.2 试验过程管理模块的实现 |
4.2.1 试验过程管理模块程序流程 |
4.2.2 试验过程管理模块界面实现 |
4.3 工艺流程模块的实现 |
4.3.1 工艺流程管理模块程序流程图 |
4.3.2 工艺流程管理模块界面实现 |
4.4 试验检测能力模块的实现 |
4.4.1 试验检测能力管理模块程序流程图 |
4.4.2 试验检测能力管理模块界面实现 |
4.5 统计分析模块的实现 |
4.5.1 统计分析管理模块程序流程图 |
4.5.2 统计分析管理模块的界面实现 |
4.6 系统管理 |
4.6.1 元器件基础信息 |
4.6.2 费用管理 |
4.6.3 委托方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管理系统测试及应用效果 |
5.1 系统测试内容及测试概况 |
5.2 系统主要测试模块 |
5.2.1 接收委托管理模块 |
5.2.2 试验过程管理模块 |
5.2.3 工艺流程管理模块 |
5.2.4 试验检测能力管理模块 |
5.2.5 问题反馈管理模块 |
5.2.6 系统管理模块 |
5.2.7 系统性能测试 |
5.2.8 测试情况汇总 |
5.3 应用效果分析 |
5.3.1 加强标准化建设 |
5.3.2 优化资源配置 |
5.3.3 推进无纸化管理 |
5.3.4 推进企业智能化管理进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小型推进系统进发匹配高速风洞特种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备 |
1.1 风洞 |
1.2 试验模型和支撑 |
1.3 动态数据采集设备 |
1.4 风洞测控系统 |
2 试验方案 |
2.1 环境污染分析 |
2.2 风洞试验安全性 |
2.3 温度场数值计算 |
2.4 热防护 |
2.4.1 传热计算 |
2.4.2 热防护设计 |
3 试验方法及流程 |
4 试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 |
(4)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发展战略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发展概况 |
3 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发展战略 |
3.1 谋万世 |
3.2 谋全局 |
3.3 谋一时 |
3.4 谋一域 |
4 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试验能力建设的启示 |
(5)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制造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1.2.3 发展战略分析工具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中航飞机起落架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2.1 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
2.1.1 公司的发展历史简介 |
2.1.2 公司组织结构 |
2.1.3 公司人力资源状况 |
2.1.4 公司财务现状 |
2.2 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行业竞争分析 |
2.3.1 国际航空工业发展趋势 |
2.3.2 我国航空工业总体现状与发展趋势 |
2.3.3 起落架行业竞争性分析 |
2.3.4 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 |
2.4 公司的经营现状 |
2.4.1 市场销售的情况 |
2.4.2 军品业务现状 |
2.4.3 民用航空业务开展现状 |
2.4.4 非航空民品开展现状 |
2.4.5 三产服务业务 |
2.5 公司的技术能力 |
2.5.1 设计能力 |
2.5.2 生产制造能力 |
2.5.3 产品试验能力 |
2.5.4 检测能力 |
第3章 中航飞机起落架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3.1 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概括 |
3.1.1 中航起面临的机会 |
3.1.2 中航起面临的威胁 |
3.1.3 中航起公司的优势 |
3.1.4 中航起公司的劣势 |
3.2 SWOT组合分析与战略方案选择 |
3.2.1 SWOT矩阵分析 |
3.2.2 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
3.2.3 优势-威胁(ST)战略组合 |
3.2.4 劣势-机会(WO)战略组合 |
3.2.5 劣势-威胁(WT)战略组合 |
3.3 公司发展愿景与战略定位 |
3.3.1 公司愿景与使命 |
3.3.2 发展思路 |
3.3.3 战略定位 |
3.3.4 经营目标 |
3.4 公司同心多元化战略重点 |
3.4.1 做强做大起落架的研制生产及维修业务 |
3.4.2 进一步拓展国际转包业务 |
3.4.3 非航空民品研制与生产逐步往高端发展 |
3.4.4 选择性发展三产业务 |
第4章 中航飞机起落架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
4.1 中航起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 |
4.1.1 发展战略实施原则 |
4.1.2 战略实施过程三阶段 |
4.2 中航起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4.2.1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
4.2.2 人力资源保障 |
4.2.3 推进信息化建设 |
4.2.4 企业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倾转旋翼机技术的发展 |
1.3 倾转旋翼机气弹动力学研究发展概况 |
1.3.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建模 |
2.1 引言 |
2.2 倾转旋翼/机翼耦合系统坐标系定义 |
2.3 倾转旋翼/机翼耦合系统气弹动力学方程 |
2.4 倾转旋翼气弹动力学模型 |
2.4.1 桨叶弹性虚位能 |
2.4.2 桨叶虚动能 |
2.4.3 桨叶气动力虚功 |
2.4.4 桨毂虚位能 |
2.5 倾转短舱模型 |
2.6 弹性机翼模型 |
2.6.1 弹性机翼有限元建模 |
2.6.2 矩形截面盒形机翼大梁翘曲函数 |
2.7 带有动态尾迹弯曲修正的广义动态入流模型 |
2.7.1 非线性广义动态入流模型 |
2.7.2 非线性广义动态入流模型的动态尾迹弯曲修正 |
2.8 Leishman—Beddoes 时域非定常动态失速模型 |
2.8.1 Leishman 附着流非定常剖面气动力状态方程 |
2.8.2 Leishman-Beddoes 亚音速可压缩流非线性动态失速气动模型 |
2.9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时域综合模型 |
2.9.1 气弹耦合动力学方程集成 |
2.9.2 倾转旋翼/机翼耦合系统气弹动力学分析流程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模型验证 |
3.1 先进几何外形桨叶结构动力学模型验证 |
3.1.1 自由-自由模态分析 |
3.1.2 根部固支模态分析 |
3.2 万向铰式倾转旋翼整体模态测量 |
3.2.1 模态试验模型及试验设备 |
3.2.2 模态试验方法及过程 |
3.2.3 模态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复合材料梁静特性分析 |
3.4 Leishman-Beddoes 非线性动态失速气动模型算例 |
3.5 广义动态入流模型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试验模型与试验设备 |
4.2.1 试验模型 |
4.2.2 试验测试设备 |
4.3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4.3.1 倾转旋翼/机翼耦合系统过渡状态气弹动力学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4.3.2 模型改进后的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瞬态响应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倾转过渡瞬态响应仿真分析 |
5.2.1 零前进比下固定桨距和旋翼转速的倾转过渡瞬态响应 |
5.2.2 前飞时固定桨距和旋翼转速的倾转过渡瞬态响应 |
5.2.3 前飞时变桨距及变旋翼转速的倾转过渡瞬态响应 |
5.3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回转颤振机理瞬态响应仿真分析 |
5.4 气弹剪裁对于回转颤振抑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稳定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倾转旋翼回转颤振参数影响研究 |
6.2.1 机翼及短舱动力学设计参数对回转颤振边界影响 |
6.2.2 旋翼动力学设计参数对回转颤振边界影响 |
6.3 摆振柔软倾转旋翼气动机械稳定性研究 |
6.3.1 摆振柔软倾转旋翼直升机模式气动机械稳定性研究 |
6.3.2 摆振柔软倾转旋翼过渡模式气动机械稳定性研究 |
6.3.3 摆振柔软倾转旋翼飞机模式气动机械稳定性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AEDC的航空推进试验设备和试验能力(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俄高超声速武器动力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 刘晓波,罗月培,孙杭义. 战术导弹技术, 2021(06)
- [2]元器件可靠性试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靳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3]小型推进系统进发匹配高速风洞特种试验技术研究[J]. 马晓光,程雅君,赵绿波,李家宏,王旭东.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6(03)
- [4]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发展战略浅析[J]. 秦臻,张波.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15(01)
- [5]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吉平. 湖南大学, 2012(04)
- [6]倾转旋翼/机翼气弹耦合动力学研究[D]. 董凌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 [7]AEDC的航空推进试验设备和试验能力(上)[J]. 卢传义. 国际航空, 2001(01)
- [8]研制超然冲压发动机推进系统的技术途径[J]. 董月娟. 飞航导弹,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