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1](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我国老年生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费文清[2](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下降以及国民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与此同时,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个体晚年生活自主能力丧失的时间周期随之延长,不仅没有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反而加剧了其健康矛盾。面对这一难题,党和国家将“健康老龄化”摆在战略位置,强调营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和生活环境。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健康老龄化”理念,强调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个体晚年病痛,实现其生理机能、心理认知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良好状态。社会支持是社会成员在遭遇困难和危机时,由其日常所维系的社会网络提供的物质、精神和能力等一系列支持。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水平发挥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一方面通过物质、情感、信息等资源在老年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普遍增益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缓冲个体面对压力或其他应激条件下的不利影响,成为老年人健康的稳定保护机制。本文运用Stata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15874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现实情况和总体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方面基于健康老龄化背景与理念,选取CLHLS问卷上的可利用的题设,构建了主观良好状态(自评健康)和客观健康水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的老年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测量,我国老年人总体自评健康表现良好,但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客观健康指标的观测值并不乐观;另一方面,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划分成物质经济、精神情感、生病医疗、社交互动和制度保障等层面,统计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情况发现,各类社会支持项目均有不同比例的老年人反映支持不足且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单一,核心家庭成员仍是其主要的支持承担者。此外,不同主体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方面,子女提供的转移收入和政府建立的社会养老金制度是其主要的支持来源,而在精神情感方面,伴侣子女和好友邻居则是更为有力的支持力量;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并深入探究社会支持和老年人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影响关系,同时重点厘清不同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支持项目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方式。统计结果显示:(1)老年人各项社会支持与其身心健康呈高度相关性,几乎所有社会支持项目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回归系数均为正,证实了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积极影响和增益作用;(2)不同的社会支持项目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力度和作用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物质经济类支持无疑是老年人身心健康增益效果最为普遍的基本支持项目,精神情感和社交互动类的支持在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健康层面作用凸显,此外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的支持和生病医疗支持也起着一定的保障和增益作用。基于量化分析结果,本文结合健康促进理论提出了老年人口健康的社会支持政策建议:一是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发挥政府责任主体的积极作用、加大对老年家庭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二是优化社会支持项目,包括完善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制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情感支持、营造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三是多措并举,通过加强老年个体的教育宣传、建立老年人健康监测机制等,实现健康老龄化。
李佳泽[3](2021)在《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突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健康养老需求具有特殊性,因此,研究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发展特征及规律,对建立我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水平,保障老年人享有平等、充分的高质量晚年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18年C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研数据作为数据来源,以C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问卷法及统计分析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基于健康老龄化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目前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划分为经济满足性需求、安全保障需求、精神慰藉需求、权益保障需求四个维度。其次,运用描述分析法探讨老年人在这四个需求维度下的满足情况。最后,从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角度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卡方分析及H-L样本拟合度检验,筛选适合本次研究的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逻辑回归方法探究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在经济保障方面,月收入低于月消费支出视为需要额外的经济帮助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40%,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越不满足;相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城镇老年人经济保障需求满足度更高;而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越不满足。在安全保障需求上,相比于城镇老年人,农村地区老年人对住房的满意度差;养老金收入、参与社交活动、2000年以后建造住房时间与安全保障需求呈正相关;自理能力、2000年以前建造住房时间安全保障需求呈负相关;在精神慰藉方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养老金收入、参加社交活动、子女数量对精神慰藉需求的满足情况呈正相关;生活自理能力与精神慰藉需求呈负相关;相比于独居老人,与配偶或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呈正相关。在权益保障方面,相对于城镇老人,农村老人权益受损后选择默不作声;相比于独居老人,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与维权需求呈负相关,与配偶同住的与维权需求呈正相关。在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现状和影响因素来看,目前存在城乡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人自身经济保障还存在一些供给不足的情况需要外界的经济支持、老年人自身健康维护意识薄弱、精神慰藉需求满足程度较低、老年维权意识和途径较差的情况。以此为依据,本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建议,提出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健康养老体系加快我国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对策:首先,构建我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要深入研究及践行健康老龄化宗旨,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差异化、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制度及规范;其次,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例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智慧化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再次,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构建老年友好社区,把握老年需求,充分发挥老年人主体带动作用,让老年人体会到社会参与感;最后,为老年人营造以家庭为主体的关爱环境,通过家庭支持帮助老年人拥有积极健康的老龄心态,通过社区日常活动及健康宣传更新老年人健康养老观念。
冯鑫[4](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体育行为的促进策略研究 ——以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生活地极大丰富以及消费能力的提升,国民对健康的追求层次更高、关注度更强,但老龄人口的增加,却使经济、养老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积极应对老龄化和推进健康老龄化就成为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以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促进策略为研究对象,以商洛丹江健身长廊(商鞅广场、丹江北岸“华阳园”、丹江南岸市体育馆前健身路径、丹江南岸王塬桥头广场、丹江北岸丹鹤楼广场、丹江南岸太极拳馆、丹江南岸北岸立交桥下幸福广场、丹江北岸山阳苑、丹江北岸丹凤苑等10处)老年运动群体和个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等方法对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体育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体育行为活动情况、体育行为环境情况、体育行为手段组织情况、体育行为结果分析情况等进行研究,总结出影响当地老年人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为老年人健康促进、实现老年人运动期望等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和建议。研究表明:一、商洛市老龄化加剧,家庭赡养压力增大,年轻人的抚养、生存、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养老问题等日趋凸显。二、通过对455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整理发现,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的主体有明显的年龄段差异、性别差异、区域差异、学历职业差异、经济来源差异等;行为环境上,体育动机、时长频次、热身放松、补餐补剂、终身体育等行为既凸显个体差异,又彰显着健康特色;行为客体(活动)进行分析,其多集中在场域分布、路途耗时、体育环境评价、体育服务满意等的感知,分时段分片区特点突出,对环境评价和服务满意不尽相同;行为手段上从运动手段、运动形式、健康知识获取等情况进行分析,既存在目标共性,又彰显着个人喜好特色;行为结果上从运动惯性特征、运动快感分享、健康免疫力认识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个体和群体的运动成瘾、运动快感享受以及健康免疫力追求相同想通。三、影响商洛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体育行为分析的因素是,主观从身体状态、收入、坚持、时间四个因素来归纳,客观从同伴、支持度、组织、场地四个因素来总结。四、提出促进策略---老年个体健康追求中体育行为意识、动机、习惯的养成策略;健康老龄化追求中体育健康行为组织、管理的推进策略;健康老龄化追求中老年体育人文环境的健康提升策略。
冯宇燕[5](2021)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主观健康与死亡焦虑的关系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面临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饱受各界关注。本研究旨在考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主观健康、社会支持与死亡焦虑的关系,选取江西省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共501位,采用主观健康量表、死亡焦虑量表与社会支持量表对被试分别进行施测,最终得出以下结果:(1)老年人主观健康、社会支持与死亡焦虑在不同人口学分析上存在显着差异;(2)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主观健康、社会支持总分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得分显着高于机构养老模式,两种养老模式下的死亡焦虑得分差异不显着;(3)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主观健康、客观支持显着负向预测死亡焦虑,对支持的利用度显着正向预测死亡焦虑,机构养老模式下,仅主观健康显着负向预测老年人死亡焦虑;(4)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客观支持可以作为部分中介影响主观健康与死亡焦虑的关系。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老年人在主观健康评价与社会支持状况的感知中,处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好于机构养老,但在死亡焦虑的感知中,两种养老模式所差无几;不论是社区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均可通过主观健康有效缓解老年人死亡焦虑,此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亦可通过客观支持起到对死亡焦虑的纾解作用。
孙敬华[6](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石茜娜[7](2021)在《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研究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了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差异,为相关部门制定老年人群健康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社区的现况调查研究,利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4595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心理健康状况等。利用欧洲五维健康中文版量表(EQ-5D-3L)、心理症状健康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价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水平。利用Epidata3.1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IMB 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了组间比较,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定义为α=0.05。结果本次共调查4595名农村老年人,问卷有效率为97.2%,其中男性2170人(47.23%),女性2425人(52.77%);年龄结构为60~69岁1967人(42.8%)、70~79岁1612人(35.1%)、80岁以上1016人(22.1%);家庭收入<5000元、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老年人分别为3671人(79.9%)、925人(20.1%);教育程度为文盲1749人(38.1%)、小学文化2205人(47.9%)、初中及以上641人(14.0%);有配偶者1228人(26.7%),无配偶人数3367人(73.3%);患慢性病及共患慢病情况:无慢性病人数2347人(51.1%)、患1种慢性病为1645人(35.8%)、患2种慢性病的人数为494人(10.8%)、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人数为109人(2.4%);不同居住模式下,独居为510人(11.1%)、仅与配偶居住为2283人(49.7%)、与子女居住为1802人(39.2%)。本次调查中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自评健康生命质量总分(EQ-VAS)为70.76±11.72,健康描述系统中5个维度的问题自我报告由高到低依次为:疼痛/不适组(34.56%),行动能力组(18.2%),焦虑/抑郁组(18.0%),日常活动能力组(13.7%)和自我照顾组(7.2%)。不同居住模式中健康生命质量得分最高是仅与配偶居住组为72.87±11.48分、其次是与子女居住得分为70.12±11.6分、最低得分独居组为68.62±11.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2.30,95%CI:-2.29-0.94)、婚姻状况(β=-2.65,95%CI:-3.55-1.75)、年龄组70-79岁(β=-2.30,95%CI:-2.21-0.76)或80岁以上(β=-3.23,95%CI:-4.13-2.33)、家庭收入情况为1000~3000元(β=-2.97,95%CI:1.86-4.08)或3000~5000元(β=-3.90,95%CI:2.73-5.06)或5000元以上(β=-4.45,95%CI:3.16-5.73)、教育程度为小学(β=1.28,95%CI:0.53-2.03)或初中及以上(β=2.24,95%CI:1.15-3.32)、最近一年有无住院(β=-3.49,95%CI:-4.27-2.71)、患慢性病个数为1种组(β=-2.17,95%CI:-2.86-1.49)、2种慢病(β=-2.08,95%CI:-3.14-1.02)、3种及以上慢性病(β=-7.63,95%CI:-9.72-5.55)、最近一年是否住院过(β=-3.49,95%CI:-4.27-2.71)、居住模式组中仅与配偶居住(β=1.94,95%CI:1.30-3.17)或与子女居住(β=2.73,95%CI:1.59-3.87)是农村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总分为111.56±18.89,老年人在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躯体因子(1.50±0.42分)、抑郁因子(1.43±0.37分)、强迫症因子(1.33±0.31分)、敌对(1.19±0.32分)、恐怖(1.17±0.29)、精神因子(1.15±0.21分)、人际关系因子(1.12±0.23分)、偏执因子(1.11±0.22分)、焦虑因子(1.01±0.24分)均比全国常模得分低。不同居住模式下心理健康得分:独居老人得分为113.27±18.31分、与子女居住老人组得分为112.46±20.28分、仅与配偶居住老人为109.69±17.67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4.83,95%CI:3.73-5.92)、年龄组(年龄组70-79岁(β=0.51,95%CI:-0.67-1.68)或80岁以上(β=3.97,95%CI:2.52-5.43)、家庭收入1000~3000元(β=-2.31,95%CI:-4.11-0.5)或3000~5000元(β=-4.97,95%CI:-6.86-3.09)或5000元以上(β=-2.21,95%CI:-4.29-0.12)、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教育(β=2.26,95%CI:1.05-3.47)、初中及以上(β=0.57,95%CI:-1.19-2.34)、最近一年有无住院(β=7.66,95%CI:6.40-8.93)、患慢性病个数为1种组(β=3.10,95%CI:1.99-4.20)或2种(β=4.74,95%CI:3.02-6.46)或3种及以上(β=11.77,95%CI:8.39-15.15)、最近一年是否住院过(β=-3.49,95%CI:-4.27-2.71)、居住模式组中仅与配偶居住(β=-2.30,95%CI:-4.30-1.3)或与子女居住(β=-2.61,95%CI:-4.46-1.75)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1、广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疼痛与不适是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2、与配偶居住老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最高,独居者最差。3、高龄、女性、低文化教育水平、慢性病及共患病、独居是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
冯婉婉[8](2021)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口结构快速变化、人口高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维护老年人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基本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关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制度之一。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均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在阐述基本养老保险和生活质量的有关概念、理论和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尽管在退休后老年人领取养老金能够对其晚年生活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但是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在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生活质量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并且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类型与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差异化影响及其产生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较为缺乏。基于此背景,本文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的数据,通过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t回归模型,以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在社会支持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生活质量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几种基本养老保险类型进行分析与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客观健康和心理健康分别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这三个维度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两个维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对自评健康状态的影响系数为负。分城乡、不同年龄阶段和受教育水平来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都具有促进作用,但分类型来看,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对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均不显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均具有一定提升作用,对低龄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要明显大于中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在不同类型的基本养老保险中,居民养老保险的影响作用仍不显着;基本养老保险对低学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表现出显着正向的关系,对高学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具有显着性。对基本养老保险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表明,个人收入和社交频率在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最后,为进一步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首先要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待遇差距;同时加大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不同方面的关注,加大对养老保险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家庭支持的辅助作用,帮助我国平稳进入“人口健康老龄化”时期。
崔晓龙[9](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张鹏[10](2021)在《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处于老龄化社会,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亿,占到总人口约13%,远超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标准7%,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建立起来。退休是我国城镇居民迈入老年生活的标志性事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退休居民消费已然是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把握退休居民消费特征,激发退休居民消费活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理性经济人将在一生之中平滑其消费,退休这一事件不会导致消费骤降。但是学界发现截然相反的现象,并将此称之为“退休消费之谜”。根据消费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等理论,本文着力研究退休是否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产生严重影响,构建退休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作用机制,基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实证检验影响效应,从提振退休居民消费角度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探究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是本文着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总体而言,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构建退休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整体研究框架:文献梳理——基础分析——作用机理——实证检验——政策建议。其次,构建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机制框架。一方面从个人和家庭的微观角度分析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从国家和社会的宏观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就业与劳动力供给、收入与财富等带来的影响。最后,基于实证分析验证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提出扩大退休居民消费、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目标和内容,阐述了全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创新之处,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对消费理论、退休消费之谜研究以及人口因素与居民消费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为后文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撑。第三章是现状分析。详细阐述我国退休制度、居民宏观消费和微观消费、老年居民消费的发展演变与特征,探究基于时间分布的交互变化规律,刻画退休与消费的影响关系。第四章是理论分析。深入剖析退休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收入变动、消费供给、消费需求、财富积累等是影响退休居民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层面,退休导致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发生改变,消费需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宏观影响层面,退休导致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动从而带动收入与财富的变动,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动,继而推动消费产生变动。第五章是微观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2017年数据(CHFS),采用模糊断点回归计量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退休对城镇居民家庭总消费引起轻微变动,总消费支出略微增加,食品、医疗、旅游等家庭日常消费以及健康消费显着增加,与工作相关的消费、家政服务、娱乐等消费显着下降,消费结构发生调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退休对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保障、房产、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居民家庭消费的变动。第六章是宏观实证检验。基于2005年至2018年的宏观省际面板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退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率影响方面,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退休之后城镇居民消费率出现下降现象,退休对消费产生负向抑制作用;第二,退休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静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与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的结果均显示,退休产生抑制作用,导致与基本生活保障的消费支出降低;第三,收入对退休消费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作用,退休导致收入变动,继而影响消费。第七章是政策建议。结合目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格局,提出扩大退休居民消费、提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老年健康研究 |
1.2.2 社会支持研究 |
1.2.3 老年健康与社会支持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健康老龄化 |
2.1.2 社会支持 |
2.1.3 老年人健康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社会网络理论 |
2.2.3 健康促进理论 |
第3章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
3.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分析方法 |
3.2 变量选取 |
3.2.1 因变量选取 |
3.2.2 自变量选取 |
3.2.3 控制变量选取 |
3.3 研究假设 |
3.3.1 研究假设1 |
3.3.2 研究假设2 |
3.3.3 研究假设3 |
第4章 我国老年人健康和社会支持现状 |
4.1 我国老年人健康现状 |
4.1.1 自评健康 |
4.1.2 生理健康 |
4.1.3 心理健康 |
4.1.4 社会功能健康 |
4.2 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 |
4.2.1 物质经济支持 |
4.2.2 精神情感支持 |
4.2.3 生病医疗支持 |
4.2.4 社交互动支持 |
4.2.5 制度保障支持 |
第5章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构建 |
5.1.1 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
5.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5.2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作用 |
5.2.1 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
5.2.2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回归性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老年人的实际健康状况相比其自评健康较差 |
6.1.2 老年人社会支持对其健康水平发挥增益作用 |
6.1.3 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中不同主体的作用存在差异 |
6.1.4 老年人社会支持项目对其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 |
6.2 老年人口健康促进的政策建议 |
6.2.1 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
6.2.2 优化社会支持项目内容 |
6.2.3 老年健康促进的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康养老服务 |
2.1.2 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2 国外文献综述 |
2.2.3 研究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健康老龄化 |
2.3.2 需求层次理论 |
2.3.3 社会支持理论 |
第3章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老年人口基本特征 |
3.2.1 个体特征 |
3.2.2 家庭特征 |
3.3 健康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分析 |
3.3.1 经济保障需求 |
3.3.2 安全保障需求 |
3.3.3 精神慰藉需求 |
3.3.4 权益保障需求 |
3.4 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经济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2 安全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3 精神慰藉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4 权益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国内外健康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健康养老服务的经验 |
4.1.1 美国ENP居家式健康养老服务 |
4.1.2 德国制度化的多元健康养老服务 |
4.1.3 日本高度智能化健康养老服务 |
4.1.4 国外健康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4.2 国内经验借鉴 |
4.2.1 上海亲和源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
4.2.2 江苏省太仓市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
4.2.3 国内健康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第5章 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
5.1 践行健康老龄化宗旨,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
5.1.1 深化健康养老相关理论的研究探索 |
5.1.2 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健康养老制度 |
5.1.3 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
5.2 创新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
5.2.1 充分利用智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优势 |
5.2.2 构建全民健康下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
5.3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打造老年友好社区 |
5.3.1 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建设老年友好社区 |
5.3.2 正确把握老年需求,发挥老年主体作用 |
5.4 营造老年人家庭关爱环境,推进养老理念更新 |
5.4.1 强化老年心理健康,发挥和睦家庭带动作用 |
5.4.2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提升老年健康养老观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体育行为的促进策略研究 ——以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年人 |
2.1.2 老龄化 |
2.1.3 老年人体育行为 |
2.1.4 健康促进 |
2.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2.3 我国健康老龄化的背景、政策逻辑和价值机理 |
2.3.1 我国健康老龄化的背景 |
2.3.2 我国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的政策逻辑 |
2.3.3 我国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的价值机理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调查范围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5 逻辑分析法 |
3.3.6 观察法 |
第4章 调查现状与分析 |
4.1 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分析 |
4.1.1 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主体情况分析 |
4.1.2 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活动情况分析 |
4.1.3 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环境要素分析 |
4.1.4 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手段分析 |
4.1.5 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结果分析 |
4.2 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体育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影响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的主观因素分析 |
4.2.2 影响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的客观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体育行为的促进策略 |
5.1 老年个体健康追求中体育行为意识、动机、习惯的养成策略 |
5.1.1 强化运动干预疾病的大健康意识 |
5.1.2 根据自身兴趣动机,提高“终身体育”的再认识 |
5.1.3 刺激自身自学自律意识,激发个体运动惯性 |
5.2 健康老龄化追求中体育健康行为组织、管理的推进策略 |
5.2.1 提高群体运动组织能力,改革组织服务供给模式 |
5.2.2 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促进健康素养的主动管理 |
5.3 健康老龄化追求中老年体育人文环境提升策略 |
5.3.1 建章立制,推动老年人体育行为法治化,提高健康治理现代化 |
5.3.2 依托现有资源和体育新基建,保障老年人运动质量 |
5.3.3 提高梯队性老年人体育培训指导管理型人才的输入 |
5.3.4 市区两级增加老年人公共体育财政供给覆盖率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主观健康与死亡焦虑的关系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人口老龄化现状 |
1.2 养老模式与老年心理健康 |
1.3 老年人死亡焦虑与健康问题 |
2 研究综述 |
2.1 养老模式 |
2.2 主观健康 |
2.3 死亡焦虑 |
2.4 社会支持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意义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3 数据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
5.2 主观健康、死亡焦虑与社会支持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5.3 主观健康、死亡焦虑与社会支持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差异比较 |
5.4 不同养老模式下,主观健康、死亡焦虑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
6 讨论 |
6.1 主观健康、社会支持与死亡焦虑的人口学差异讨论 |
6.2 养老模式与主观健康、社会支持、死亡焦虑的差异讨论 |
6.3 主观健康、社会支持与死亡焦虑的关系 |
6.4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与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老年长期照护 |
二、长期护理保险 |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
四、失能老(年)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
一、研究方法 |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
一、参保范围 |
二、保障对象 |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
一、筹资渠道 |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
三、启动资金 |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机会平等原则 |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
四、纠正不公原则 |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农村老年人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 |
1.4 国内外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 |
1.5 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健康研究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抽样方法 |
2.3 样本含量 |
2.4 调查内容及工具 |
2.5 质量控制 |
2.6 资料整理 |
2.7 统计分析 |
2.8 伦理学问题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 |
3.2 老年人健康生命质量结果 |
3.2.1 广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分析 |
3.2.2 不同居住模式中老年人在各维度的问题率 |
3.2.3 老年人在不同维度中慢性病自我报告问题比例 |
3.2.4 不同居住模式下广西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 |
3.2.5 不同居住模式的老年人社会支持来源情况 |
3.2.6 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结果 |
3.3.1 广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描述 |
3.3.2 农村老年人 SCL-90 得分单因素分析 |
3.3.3 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 |
3.3.4 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心理症状阳性检出率 |
3.3.6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现状 |
4.2 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 |
4.3 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的变化情况 |
4.4 老年人生命质量状况影响因素 |
4.5 不同居住模式的广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
4.6 广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
4.7 建议 |
4.8 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人群健康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研究 |
1.2.2 对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
1.2.3 对养老保险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本养老保险 |
2.1.2 老年人 |
2.1.3 生活质量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支持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生活质量理论 |
2.3 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 |
2.3.1 时间分配效应 |
2.3.2 收入效应 |
2.4 小结 |
第3章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
3.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
3.1.2 我国不同类型基本养老保险的差异 |
3.2 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 |
3.2.1 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自评健康的现状分析 |
3.2.2 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客观健康的现状分析 |
3.2.3 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
3.2.4 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描述及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中介变量 |
4.2.4 控制变量 |
4.3 模型构建与描述性分析 |
4.3.1 模型构建 |
4.3.2 描述性分析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总体影响 |
4.4.2 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分组检验 |
4.4.3 稳健性检验 |
4.4.4 基本养老保险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机制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
5.1 缩小不同类型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差距 |
5.2 加强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各方面的关注 |
5.3 加大对养老保险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 |
5.4 加强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的作用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 相关概念阐述 |
(一)城镇老年人 |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
(三)用户体验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
一、视觉贴近原则 |
二、行为贴近原则 |
三、语境贴近原则 |
四、情感贴近原则 |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
四、调研结论 |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
一、设计总体规划 |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
一、可用性测试 |
二、设计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
1.6.1 关键问题 |
1.6.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消费理论研究进展 |
2.1.1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 |
2.1.2 跨期消费理论 |
2.1.3 其他相关消费理论 |
2.1.4 我国消费理论研究进展 |
2.2 退休消费之谜研究 |
2.2.1 部分学者认为不存在退休消费之谜 |
2.2.2 部分学者认为存在退休消费之谜 |
2.2.3 对退休后消费下降现象的解释 |
2.3 人口因素与居民消费的研究 |
2.3.1 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 |
2.3.2 人口老龄化与消费 |
2.3.3 老年消费 |
2.4 相关述评 |
第三章 退休与城镇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退休制度发展演变 |
3.1.1 基于时间维度的退休制度 |
3.1.2 基于逻辑维度的退休制度 |
3.1.3 基于实践维度的退休制度 |
3.2 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分析 |
3.2.1 退休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
3.2.2 退休制度的复杂性 |
3.2.3 退休制度仍有待完善 |
3.3 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
3.3.1 居民宏观消费 |
3.3.2 居民微观消费 |
3.4 老年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
3.4.1 我国人口老龄化 |
3.4.2 我国的老年居民消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退休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变动机制分析 |
4.1 影响退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
4.1.1 收入变动 |
4.1.2 财富资产 |
4.1.3 消费供给 |
4.1.4 消费需求 |
4.1.5 其他因素 |
4.2 退休对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的作用机理 |
4.2.1 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 |
4.2.2 对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分析——微观层面 |
5.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5.1.1 模型推导 |
5.1.2 实证策略 |
5.2 数据与变量处理 |
5.2.1 数据来源 |
5.2.2 主要变量选择与处理 |
5.3 实证分析与检验 |
5.3.1 实证回归结果 |
5.3.2 稳健性检验 |
5.4 影响机制分析 |
5.4.1 收入保障 |
5.4.2 房产财富 |
5.4.3 消费需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分析——宏观层面 |
6.1 退休对总消费的影响——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
6.1.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6.1.2 数据来源 |
6.1.3 计量模型 |
6.1.4 变量处理及变量统计性描述 |
6.1.5 基准回归 |
6.1.6 相关检验 |
6.2 退休对总消费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
6.2.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6.2.2 数据来源 |
6.2.3 计量模型 |
6.2.4 变量处理及变量统计性描述 |
6.2.5 基准回归 |
6.2.6 相关检验 |
6.3 退休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
6.3.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6.3.2 数据来源 |
6.3.3 计量模型 |
6.3.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
6.3.5 基准回归 |
6.3.6 相关检验 |
6.4 退休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
6.4.1 实证模型与实证策略 |
6.4.2 数据来源 |
6.4.3 计量模型 |
6.4.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
6.4.5 基准回归 |
6.4.6 相关检验 |
6.5 影响机制分析 |
6.5.1 实证策略 |
6.5.2 数据来源 |
6.5.3 计量模型 |
6.5.4 变量处理及统计性描述 |
6.5.5 计量分析结果及相关检验 |
6.6 研究结论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我国老年生命教育研究[D]. 张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D]. 费文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D]. 李佳泽. 吉林大学, 2021(01)
- [4]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体育行为的促进策略研究 ——以商洛市丹江健身长廊老年人体育行为为例[D]. 冯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主观健康与死亡焦虑的关系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 冯宇燕.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6]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7]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石茜娜. 大理大学, 2021(09)
- [8]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 冯婉婉.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10]退休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研究[D]. 张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标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人口老龄化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