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养殖达特氏鲟心外膜囊肿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华南地区养殖达特氏鲟心外膜囊肿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一、南方人工养殖达氏鲟心外膜囊肿症的组织病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甜,张建明,张德志[1](2020)在《4种长江珍稀鱼类常见疾病快诊速查检索表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掌握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达氏鲟(A.dabryanus)、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等长江珍稀鱼类常见疾病的流行规律和诊断方法,2011—2017年以自然患病的这4种鱼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归纳总结出20种常见疾病,其中细菌性疾病10种,寄生虫性疾病6种,真菌性疾病1种,营养性疾病1种,其他疾病2种;(2)中华鲟和胭脂鱼是主要易感群体,其幼鱼养殖阶段是疾病的高发期,春季和夏季是流行高峰期;(3)病原性疾病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为主,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为气单胞菌,而寄生虫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疾病临床症状的共同特征和特异性,以平行式检索方式构建了这4种鱼类常见疾病的快诊速查检索表。

刘亚,杨锐,陈叶雨,宋明江,颜其贵,龚全,李强,杨焕超,赖见生[2](2018)在《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查明引起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对患病达氏鲟的鳃、心脏、肝脏和肠道等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与16S r R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达氏鲟的肝脏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AD-AV201606),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R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以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达氏鲟,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临床症状,感染引起的死亡率为50%80%,且病鱼集中在感染后13 d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和利福平已产生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对达氏鲟造成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肠道及鳃组织。【结论】维氏气单胞菌对达氏鲟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引起肝脏、肠道及鳃等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而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生产上可选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进行防治。

常藕琴,刘晓勇,潘厚军,石存斌,孙慧武,吴淑勤[3](2014)在《西伯利亚鲟桑葚心病理组织学和病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对心脏囊肿状病变的西伯利亚鲟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因初步探讨,使用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技术,对患病西伯利亚鲟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患病西伯利亚鲟心脏表面可观察到米粒大、息肉状、紫褐色的囊状肿物,似桑葚状,心外膜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形成囊肿。组织病变为心外膜囊肿,呈动态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囊肿上皮由扁平变为立方上皮;囊肿壁逐渐增厚与分化,使囊腔不断增多变大,腔内有大量未分化的圆球形、梭形等不同成熟度的血细胞,形成血管组织,并浸润着大量游离或团状分布细胞,整个病变类似一种肿瘤型的恶性增生,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并浸润炎性细胞;肾间质和脾脏淋巴细胞增多。鳃小片之间观察到大量细菌侵袭上皮细胞;鳃小片上皮细胞严重肿胀增生。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有大量细菌;该病可能与微量元素有关,所观察到的细菌不是直接病因。本实验对西伯利亚鲟桑葚心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查明病因、临床诊断防治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鲁雪报,倪勇,饶军,唐大明[4](2012)在《达氏鲟的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达氏鲟为极危级(CR)物种,近年来野生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因此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从种群生态、形态学、遗传学和人工养殖等方面较全面地总结了达氏鲟的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调查研究表明,达氏鲟的生存空间已经极为缩小,达氏鲟DNA的多样性有丢失的倾向,水平最低,禁捕、保护栖息地、放流补偿等是恢复达氏鲟资源的有效措施。同时指出了达氏鲟人工增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陈彦伶[5](2012)在《中华鳖药源性肝病及其转归模型的构建和组织病理研究》文中指出水产动物药源性疾病是由于对其治疗或诊断用药过程中,药物浓度过大或是药物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造成水产动物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严重损害病变后,出现各种临床症状,是伴随着大规模集约化养殖而发生的。由于其致病病因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时常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成为现代水产动物疾病的难题,严重制约了现代水产集约化健康养殖的发展,同时水产动物药源性疾病模型,目前尚无成功构建的报道,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的构建,可以明确该病的病因,疾病病理发展过程,以期为中华鳖养殖过程中防治药源性肝病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研究通过对人工饲养的中华鳖投喂含诺氟沙星、土霉素药饵及设定空白对照(共设定了八个试验组),判断临床发病症状并进行病理解剖试验,构建动物模型的试验结果:诺氟沙星组(1#)阳性率最高(25只/80只=31.25%)、土霉素组(3#)较诺氟沙星组阳性率略低(12只/80只=15%),与诺氟沙星组和土霉素组池水相通的对照组(2#和4#)也有发病,阳性率较低(12只/160只=7.5%);空白对照组(5#和6#,7#和8#)未发病。病理解剖显示,患病中华鳖的肝、脾、肾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病例的病理过程均符合肝病的特征。对模型中发生非寄生性肝病的中华鳖的病理解剖分析证实,用常见的抗生素土霉素、诺氟沙星高剂量和长时间使用可导致中华鳖出现药源性肝病所造成的典型“白底板”症状。运用组织化学、组织与细胞病理学方法,研究模型组中华鳖肝组织病理变化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中华鳖病理解剖取得的样品通过石蜡切片和电镜切片等组织和细胞病理观察,患病鳖肝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肝细胞在受到药物毒物的刺激时,其正常机能受到影响,代谢发生障碍,肝细胞中毒进而造成严重肝损害,起初肝脏有零星的小块病灶部位出现,肝组织发生脂肪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肝脏颜色为红紫色但体积无明显变化,白细胞在肝门静脉中占绝大部分,炎症反应剧烈,肝细胞线粒体嵴消失,高尔基体肿胀,细胞核核型发生改变→肝脏发紫褐色,体积为正常状态的2~4倍,肝门静脉及其分支血液回流受阻、窦状隙扩张发生严重的淤血、血肿→肝体积缩小,肝细胞发生空泡化变性、坏死和窦状隙破裂,红细胞发生固缩变性,肝硬变、刀切无血液流出,水肿液从肝被膜渗出流入腹腔形成大量血样腹水,渗透四肢和颈部导致全身性水肿。通过组织病理观察进一步明确了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病因及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是属于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的一种。药源性肝病转归试验:通过对中华鳖病理解剖和组织病理观察确定其病情发展到肝淤血向肝血肿转化程度,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其血液中的炎性细胞的数量与发病的程度是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其早期发病的诊断指标之一;在药物持续作用下,病情继续发展出现典型的“白底板”症状,发生严重肝组织病变,肝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

王月娜[6](2011)在《南方人工养殖史氏鲟大量死亡的病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鲟鱼养殖已经有近10余年的历史,鲟鱼最初引进我国进行人工养殖时,疾病比较单一。由于鲟鱼肠道结构比较简单,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为肠炎,发病率也较低。经过长时间养殖后,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相比之下,现在我国鲟鱼从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到商品鱼养殖,所发生的疾病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疾病。并易爆发具有致命性、传染性、难于治疗的综合性疾病,因此,疾病的防治成为养殖的瓶颈问题。本研究材料取自厦门某人工养殖史氏鲟发生大量死亡的患病鱼体。本研究通过对患病鱼的表观症状和组织细胞的观察,患病鱼的主要症状有腹部体表出血和解剖后严重腹水;脾脏肿大、肝脏呈花肝或灰肝、肾脏严重肿大、出现很多白色点状结节。组织病理变化:脾脏出现大量的嗜酸性血细胞;肝脏出现细胞质疏松和致密的肝细胞、肝细胞坏死;肾脏的尿细管上皮细胞核萎缩、变形、坏死和脱落、肾间质出现大量的嗜酸性白血球和肾小球体膨胀等组织病理现象。在无菌条件下,从患病鱼的肝、肾、脾等组织的病灶部位,进行普通固体营养培养基平板的划线接种,置37℃恒温培养20~24h,取其优势菌的单个菌落进行重复划线分离,纯化培养至纯种,保存于斜面培养基。将培养20h的分离菌株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制成浓度为3.0×108菌悬液,对健康的史氏鲟背鳍基部肌肉注射0.3mL菌液,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L,观察发病症状和死亡情况。取经人工感染中出现典型症状的病鱼,再次分离纯化培养后的菌液进行复感染实验。取经确认致病性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氧化酶等定向试验。通过基本的生理生化测定和细菌形态菌落观察,结合VITEK-AMS-32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GNI鉴定卡(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对病原菌进行自动鉴定,最终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利用药敏纸片(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在营养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h),进行病原菌对药物敏感性的标准判定。实验结果表明红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等抗菌素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宋振荣,霍振华,董朝基[7](2003)在《南方人工养殖达氏鲟心外膜囊肿症的组织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我国南方人工养殖达氏鲟(Acipenser dabrganus)高温期发生死亡现象,研究患病鱼的病理组织,通过解剖观察:患病鱼心外膜囊肿、形成大小不一的瘤状突起,囊内有水样物质;肝脏淤血、胆囊肿大;组织细胞病理研究结果表明:心外膜细胞坏死、溶解,发生脂肪质增生,心外膜囊肿腔内及心肌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构成网状结构;部分肝细胞坏死形成巢性病灶,并出现吞噬细胞群;肾脏的尿细管上皮细胞坏死、溶解,发生颗粒变性,尿细管腔内有脱落的尿细管上皮细胞;运用电子显微镜综合研究各脏器的病灶细胞组织,均未发现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初步认为:心外膜囊肿病变、心脏功能的衰退、血液循环障碍、肾脏尿细管上皮细胞坏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持续的高温和水质不良与致病有密切的关系。

二、南方人工养殖达氏鲟心外膜囊肿症的组织病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方人工养殖达氏鲟心外膜囊肿症的组织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4种长江珍稀鱼类常见疾病快诊速查检索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1.2.2 临床检验诊断
        1.2.3 检索表的构建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2 临床诊断检验结果
    2.3 检索表的构建结果
3 讨论
    3.1 4种长江珍稀鱼类疾病的特征分析
    3.2 4种长江珍稀鱼类的主要病原体及其致病性
    3.3 4种长江珍稀鱼类检索表的应用

(2)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菌分离
        1.2.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1.2.3 16S r RNA序列分析
        1.2.4 人工感染回归试验
        1.2.5 药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分离结果
    2.2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2.3 分离菌株的16S r RNA序列分析结果
    2.4 人工感染回归试验结果
    2.5 药敏试验结果
    2.6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3)西伯利亚鲟桑葚心病理组织学和病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鱼来源
    1.2 组织病理材料的制备及光镜观察
    1.3 超微病理材料制备及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临床病变
    2.2 组织病理变化
        心脏的病理变化
        肝脏的病理变化
        肾脏的病理变化
        鳃的病理变化
        脾脏的病理变化
        肠的病理变化
    2.3 超微病变
3 讨论

(5)中华鳖药源性肝病及其转归模型的构建和组织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水产养殖的药害及其药源性疾病研究与对策
    1 养殖水产动物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与危害
    2 几种水产养殖动物的药源性疾病病例诊断和分析
        2.1 中华鳖非寄生性肝病
        2.2 鱼类的药源性疾病
        2.3 虾蟹类药源性疾病
        2.3.1 养殖虾类的肝胰腺坏死症(病)
        2.3.2 中华绒螯蟹“抖抖病”
    3 水产养殖动物的药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
        3.1 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3.2 提高临床科学用药水平
    4 多学科合作,加强水产养殖药害和药源性疾病研究
第二章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动物模型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确定模型中药物饵料配制比例的预试验
        1.2 试验条件
        1.3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白底板”临床症状
        2.2 发病率统计
        2.3 疾病模型动物的病理解剖
    3 讨论
        3.1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构建的意义
        3.2 诺氟沙星和土霉素等常见物质对中华鳖肝脏的损害
        3.3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危害
第三章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的组织病理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石蜡切片制作与观察
        1.3 电镜超薄切片制作与观察
    2 结果
        2.1 疾病模型中患病鳖的肝组织病理变化
        2.1.1 炎症和肝淤血
        2.1.2 肝血肿、肝细胞空泡化变性
        2.2 其它主要脏器的组织切片观察
    3 讨论
        3.1 药物对中华鳖肝损害的致病机理
        3.2 中华鳖药源性肝损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3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预防
第四章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转归模型的肝组织病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用两种药物分别构建中华鳖药源性肝病转归模型
        1.2.1 药源性肝病恶化的疾病模型
        1.2.2 药源性肝病康复的疾病模型
        1.3 血涂片制作和血细胞观察
        1.4 病理解剖
        1.5 石蜡切片制作与观察
    2 结果
        2.1 康复组血液学数据及肝静脉管中的血液成分比较
        2.2 转归试验开始时患病鳖肝的组织病理观察
        2.3 恶化组鳖的临床解剖症状和肝组织病理观察
    3 讨论
        3.1 康复和恶化试验的临床意义
        3.2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恶化后的肝组织病理特征
        3.3 中华鳖药源性肝病的治疗
本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缩略表
致谢

(6)南方人工养殖史氏鲟大量死亡的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史氏鲟的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1.2 史氏鲟的生物学特性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活习性
        1.2.3 食性和摄食
        1.2.4 生长
        1.2.5 繁殖习性
    1.3 史氏鲟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1.3.1 经济价值
        1.3.2 营养价值
    1.4 我国鲟鱼养殖发展的现状
        1.4.1 养殖产量
        1.4.2 我国鲟鱼养殖种类的评估
        1.4.3 鲟鱼苗种来源
        1.4.4 鲟鱼养殖情况
        1.4.5 鲟鱼人工养殖存在问题
        1.4.6 养殖鲟鱼市场分析
        1.4.7 我国鲟鱼产业发展的建议
    1.5 史氏鲟的病害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患病史氏鲟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1 患病鱼的体表特征
        2.1.1 患病鱼的体重和体长
        2.1.2 患病鱼的表观症状
    2.2 组织病理的显微结构分析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及试剂配方
        2.2.3 实验器皿和设备
        2.2.4 试验方法
    2.3 组织病理的亚显微结构分析
        2.3.1 实验材料和试剂配方
        2.3.2 实验器皿和设备
        2.3.3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脾脏部位的病理变化
        2.4.2 肝脏部位的病理变化
        2.4.3 肾脏部位的病理变化
    2.5 讨论
        2.5.1 此次鲟鱼大量死亡的特征
        2.5.2 史氏鲟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变和致死原因
        2.5.3 病因分析
        2.5.4 病理症状的比较
第3章 史氏鲟大量死亡的病原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器材
        3.1.3 实验试剂及配置
        3.1.4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2.1 病原菌分离
        3.2.2 人工感染实验
        3.2.3 人工复感染实验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3 讨论
        3.3.1 感染实验的分析
        3.3.2 有关病原菌的确认
        3.3.3 主要病症的诊断
第4章 药敏实验和防治措施的探讨
    4.1 药敏实验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1.5 实验结果
    4.2 讨论
        4.2.1 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致病因子
        4.2.2 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治措施
        4.2.3 史氏鲟的常见病害和防治措施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南方人工养殖达氏鲟心外膜囊肿症的组织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患病鱼
    1.2材料的采集
    1.3石蜡组织切片制作与光镜观察
    1.4树脂超薄切片制作与电镜观察
2结果
    2.1肉眼观察症状
    2.2组织病理观察
        2.2.1肝脏
        2.2.2心脏
        2.2.3脾脏
        2.3.4肾脏
3讨论
    3.1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与致死原因
    3.2本研究与相关疾病研究的比较
    3.3病因分析
        3.3.1水温的影响
        3.3.2水质的影响
        3.3.3饲料营养的影响

四、南方人工养殖达氏鲟心外膜囊肿症的组织病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4种长江珍稀鱼类常见疾病快诊速查检索表的构建[J]. 田甜,张建明,张德志. 水产科技情报, 2020(01)
  • [2]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学观察[J]. 刘亚,杨锐,陈叶雨,宋明江,颜其贵,龚全,李强,杨焕超,赖见生. 南方农业学报, 2018(06)
  • [3]西伯利亚鲟桑葚心病理组织学和病因的初步研究[J]. 常藕琴,刘晓勇,潘厚军,石存斌,孙慧武,吴淑勤. 水产学报, 2014(06)
  • [4]达氏鲟的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J]. 鲁雪报,倪勇,饶军,唐大明. 水产科技情报, 2012(05)
  • [5]中华鳖药源性肝病及其转归模型的构建和组织病理研究[D]. 陈彦伶.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6]南方人工养殖史氏鲟大量死亡的病理学研究[D]. 王月娜. 集美大学, 2011(01)
  • [7]南方人工养殖达氏鲟心外膜囊肿症的组织病理研究[J]. 宋振荣,霍振华,董朝基. 福建水产, 2003(04)

标签:;  ;  ;  ;  ;  

华南地区养殖达特氏鲟心外膜囊肿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