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

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

一、交通动输与现代物流(论文文献综述)

秦春亚[1](2017)在《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作为基础产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区域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推动。从长远发展来看,相关部门需要对交通运输体系的健康发展高度重视,从而确保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顺利实现。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概况,重点分析了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交通运输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能带动交通运输发展,应对区域交通动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强重视;推动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促进区域制度规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王凌云[2](2015)在《旅游企业营业税纳税筹划》文中研究指明营业税是旅游企业主要纳税税种之一,对其进行筹划可使旅游企业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这对旅游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新华[3](2014)在《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以每年接近1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导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与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压力与结构矛盾并存等问题。”由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经济结构转型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纲要”中提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区域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路线。而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活动,其能有效的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形成新型竞争关系、降低经营运作成本以及提高效率,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研究产业融合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作用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现有关于产业融合与经济结构研究的绝大多数要么只研究了产业融合现象,要么只分析了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很少有文献将产业融合与经济结构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使有少数学者就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但较片面且研究不深入,同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少之甚少。本文正是试图为弥补这些不足而作出努力。本文在国内外关于产业融合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将从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转型、要素结构转型、需求结构转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别分析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转型、要素结构转型、需求结构转型影响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来分别检验这种作用机制的效果,以期揭示产业融合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模型中的直接消耗系数、需求系数、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来度量产业融合水平,并选取了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产业三个产业的融合度来反映经济发展中产业融合水平。通过分析发现服务业主导下的产业融合水平总体较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水平最低,并有下降趋势,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度较低,且服务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融合相对传统服务业融合水平较低;制造业主导的产业融合水平总体也较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水平低于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没有形成互动融合;中国各地区间的产业融合水平呈现明显差异,总体上东部地区产业融合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产业融合水平较低。其次,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同时采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就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如三次产业比例失衡,各产业内结构分布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不利影响;信息产业的直接融合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而完全融合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主要原因是信息产业融合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度低于第二产业;收入水平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对外开放、政府财政支出的提高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促进作用。再次,通过对产业融合与要素结构转型的研究发现:我国近些年资本不断深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加,而劳动力与技术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更主要的是流向传统产业,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较小。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流入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而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较小;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与信息产业融合对我国就业结构影响较为显着,能有效的促进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而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不显着;产业融合对资本结构与资本深化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即产业融合会促使资本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促进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发展模式转变;产业融合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与信息产业融合对技术效率进步的影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人力资本、研究投入、市场化水平对要素结构转型有一定的促进效果。然后,通过对产业融合与需求结构转型的研究发现:我国需求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主要表现为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资本形成率不断上升并最终超过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不足且有下降趋势,而政府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产业融合有利于提升我国最终消费需求率,降低投资需求率;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对净出口率产生促进作用,而高新技术产业融合、信息产业融合对净出口率产生负作用;产业融合能有效的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率,拉动我国内需,减少对外依赖程度。最后,通过对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的动态计量分析发现: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资本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区域经济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能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但短期内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负向影响;产业融合有利于工业就业结构、资本结构与能源结构转型,产业融合对技术密集型工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对资本密集型工业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水平、环境规制以及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均有利于我国工业结构转型。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中的直接消耗系数、需求系数、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度系数,并采用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产业三个产业对我国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次,本文构建了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以及需求结构转型影响的数学理论分析模型,分析了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作用;最后,本文采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对经济结构转型进行了度量,并用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就产业融合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检验,相对已有的文献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黄天姣[4](2013)在《渭南市主城区道路功能分类等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33年的ǎ雅典宪章ǐ明确指出,交通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城市道路功能不仅是城市交通面临的重要问题,街道需要进行功能分类,其中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分类的依据,阐明了道路在城市中的重要性,以及道路分类的必要性城市道路是城市中人和货物移动的重要设施载体,除了满足车流和人流安全畅通外,还需要满足城市发展各种要求,比如满足出行的需求,增进土地的利用提供公共空间而保证生活环境对火灾等灾害有抗灾功能,反映城市风貌历史和文化传统等等城市交通是城市的血液,在城市的各个功能区之间不断传递着客流货物流和信息流近年来,道路交通拥挤已成为城市当前最紧要的问题虽然各城市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和改造,但城市交通日益紧张,路网效能低下的问题不但没有改善的迹象,而且有日益恶化的趋势道路功能不分路网级配不合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综合手段,提高道路运行与使用效率,是道路交通系统改善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研究道路使用性能,确定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标准,达到实施交通分流,提高通行能力,改善道路网络交通运行质量,最终改进系统功能的目的立足于城市形态,社会经济条件等特点,在揭示各种不同出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级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功能分类的道路分级体系方法以整理归纳古今对于城市道路分级不同的理论,比较国内外不同等级城市道路分级方法异同,结合渭南市交通结构的特点,明确各类道路的主要服务对象,面向道路使用性能,将渭南市道路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级,确定规划设计建筑和管理标准,达到实施交通分流提高通行能力改善干道网络交通运行质量的目的

王璐[5](2013)在《基于SWOT分析法的长三角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各地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直处于领军地位。我国产业不断升级和转型,给现代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行业,是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发展物流产业并使其成为产业支柱离不开科学规划和建设,这也是各级政府和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因此,研究区域性的物流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和建议,有利于他们找准区域物流发展方向,找到符合实际并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发展道路。本文以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五个一级指标,四十四个二级指标。根据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地)的物流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SWOT分析法,分别对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物流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三地的SWOT矩阵,最后构建了长三角区域的SWOT分析矩阵。通过分析和判断长三角地区自身内部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物流研究,政府及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应该采取如下策略:依托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区域内部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物流联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养和引进高级物流人才,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推进物流标准化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开拓物流发展的新增长点。在长三角区域物流建设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物流。

陈伟乐[6](2011)在《GD高速公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自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起,20余年间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阶段。201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41万公里,其中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839公里,占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的6.5%。根据《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2030年)》,至2020年,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7,300公里左右;至2030年,将扩大到8,800公里。GD高速公路公司是1987年经广东省交通厅批准设立的大型国有企业,目前注册资本65亿元。自成立以来,GD高速公路公司不断发展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和营运管理的主营业务,目前已经成长为广东省内负责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骨干企业之一。截至目前,GD高速公路公司全资拥有高速公路约91公里,控股高速公路约309公里,参股路产公司拥有高速公路约208公里。GD高速公路组织或参与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总里程约608公里。未来五年,广东省将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等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深化粤港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继续加快高速公路主骨干架和对外通道建设;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GD高速公路公司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是又面临着国家行业政策调整,项目经营权期限限制,政府控制定价,建设、养护、融资成本不断上升,新建项目效益越来越差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种情况下,如何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经营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制定新发展战略,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应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从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大层面对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公司面对的机会和威胁。然后运用资源分析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对公司的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等内部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企业愿景和使命,运用SWOT矩阵进行了未来发展业务的分析匹配,明确了市场定位,最后提出了各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具体战略实施方案。

喻中权[7](2007)在《西部大开发环境下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恩施州地处湖北省境内,位于长江之滨,三峡腹地,西接重庆市,南邻湖南省,东北部与湖北省宜昌市接壤,自古以来是我国中部与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关系到国家交通大通道的东西贯通,省内交通的对外连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从恩施州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恩施州经济发展趋势入手,分析了恩施州社会各方面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同时也指出了制约恩施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从宏观和区域的角度对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进行了论述之后,文章又着重剖析了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肯定了多年来恩施州交通建设的成果,总结了交通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之后,作者按照国家、湖北省、地方的各级政策以及交通发展的有关理论,结合恩施州未来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并且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指出了恩施州地方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最后,文章根据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有关中部崛起的政策,对恩施州下一步如何把握机遇,结合中部和西部的双重有利政策,加速恩施州的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对近年来恩施交通发展的历程作出回顾和总结,指导地区新的五年交通建设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同类地区的交通发展给出借鉴。

刘峰[8](2007)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得到了迅速地发展,这种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在带给我们宝贵经验的同时必然也产生一系列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对这些经验和问题若不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分析评价,它将制约我国高速公路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吸引教训、总结经验,完善已建项目,改进在建项目,指导待建项目,提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必要对高速公路进行后评价。作为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管理周期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反馈环节,通过项目后评价,可以及时总结项目建设程序各阶段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项目管理工作,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开展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象征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机制逐渐走向健全。论文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全面探讨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应用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首先,论文对国内外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内容、范围及机构建设进行比较,在对现有理论、方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的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还缺乏完整而又规范的评价体系,理论与实际有待衔接,评价内容有待调整,评价方法有待创新,可操作性有待增强。 其次,应用控制与反馈理论、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管理理论;并同费用—效益分析理论,构成了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基础。应用逻辑框架法、统计预测法、有无对比法、成功度法、类比法和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方法论。同时,对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第三,论文全面解析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过程,在总结一些已有高速公路后评价报告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需求包括趋势交通量、转移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四阶段”交通流量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对社会经济预测、交通生成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以及交通分配预测的方法、步骤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探讨,针对当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需求预测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其精度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减少误差的对策。对当前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融资方法进行了归纳,对已有投融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建立了各种投融资方法(或方法的组合)的评价指标。本文重点对高速公路效益后评价中的国民经济效益评价和财务效益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 研究了社会影响后评价中评价指标的建立及量化问题,着重研究了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环境效益的计算、公众参与及EIA有效性问题;总结了适应于建设项目风险的识别技术,构

万静舒[9](2005)在《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市场供需两旺》文中指出东部物流需求状况 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拉动了地区物流市场的空前繁荣,创造了大量的物流有效需求,有效地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总体规模 近年来东?

黄余送[10](2004)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一个热点话题,现阶段中国对其尤其关注。本文第一章从现实的经济现象出发,提出现阶段FDI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文章以两缺口模型开始分析FDI为缓解我国资金不足做出的贡献,根据相关数据得出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FDI扮演资金供应者角色空间有限,相反还可能产生挤出国内部门投资的结论。随后,作者又分析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得出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利用数据和图表,作者还说明了FDI流入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作用不充分;作者随后指出当前FDI对我国真正的经济意义在于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推进我国市场制度建设。 第二章从资金供给角度出发思考外资流入中国原因,首先阐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从理论基础出发寻求外资流入中国的原因,接着作者指出FDI流入中国是因为三个实际因素:人力资本,交易成本和巨大的市场,这三者相互结合,是FDI来中国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探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及其特点,比较绿地投资和并购的利弊,分析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应如何引导FDI以便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是我国引进外资的宏观经济分析,作者以若干计量模型,分析影响FDI流入我国数量的影响因素,探讨FDI持续流入中国的可能性。 第五章本章作者对中国吸收外资的政策进行了反思,针对当前我国引进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了我国当前应处理好四个关系:即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和外资资本,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这四个关系是当前与我国引进外资相关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交通动输与现代物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动输与现代物流(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概况
    (一)区域经济
    (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密切联系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措施
    (一)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1. 交通运输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区域经济能够带动交通运输发展。
    (二)发展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措施
        1. 对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部署加强重视。
        2. 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3. 促进区域制度规范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三、结束语

(2)旅游企业营业税纳税筹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税基筹划
二、对兼营和混合销进行筹划
三、改变营业性质
四、“营改增”地区旅游企业营业税纳税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3)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主要方法及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1.3.2 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1.3.3 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的研究综述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可能创新点
第2章 产业融合与经济结构转型的相关理论
    2.1 产业融合相关理论
        2.1.1 产业融合基本涵义
        2.1.2 产业融合的分类
        2.1.3 产业融合的度量
        2.1.4 产业融合的驱动力
        2.1.5 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
    2.2 经济结构转型的相关理论
        2.2.1 经济结构的内涵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要素结构理论
        2.2.4 其它结构理论
    2.3 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
        2.3.1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3.2 产业融合对要素结构的影响
        2.3.3 产业融合对其它经济结构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全国整体产业融合分析
        3.1.1 服务业主导下的产业融合分析
        3.1.2 制造业主导下的产业融合现状
    3.2 地区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3.2.1 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
        3.2.2 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融合现状
        3.2.3 地区信息产业融合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的研究
    4.1 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现状分析
        4.1.1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4.1.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4.2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的模型分析
        42.1 基本参数及函数设置
        4.2.2 均衡分析
    4.3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检验
        4.3.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4.3.2 统计描述性分析
        4.3.3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转型:计量估计结果及分析
        4.3.4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转型: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融合对要素结构转型影响的研究
    5.1 中国要素结构转型的现状
        5.1.1 各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分析
        5.1.2 要素行业投入结构调整分析
    5.2 产业融合对要素结构转型影响的模型分析
    5.3 产业融合对要素结构转型影响的实证检验
        5.3.1 计量模型构建
        5.3.2 指标变量数据说明
        5.3.3 产业融合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4 产业融合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5 产业融合对资本深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5.4 产业融合对要素结构合理性的影响--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5.4.1 全要生产率(TFP)的估算
        5.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4.3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融合对需求结构转型影响的研究
    6.1 引言
    6.2 中国需求结构转型的现状分析
        6.2.1 中国总体需求结构分析
        6.2.2 中国最终消费结构分析
    6.3 产业融合对需求结构转型的模型分析
    6.4 产业融合对需求结构转型的实证检验
        6.4.1 计量模型设定
        6.4.2 指标及数据说明
        6.4.3 产业融合对消费需求率的实证分析
        6.4.4 产业融合对投资需求率的实证分析
        6.4.5 产业融合对净出口率的实证分析
        6.4.6 产业融合对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的动态计量分析
    7.1 产业融合与经济结构转型--基于VAR分析
        7.1.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7.1.2 协整分析
        7.1.3 格兰杰(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7.1.4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7.2 产业融合对工业结构转型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分析
        7.2.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7.2.2 产业融合对工业结构转型影响的系统GMM估计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渭南市主城区道路功能分类等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5.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6 本章小结
2 渭南市道路交通现状及其问题
    2.1 渭南市简介
    2.2 渭南市主城区及重要组团简介
        2.2.1 主城区交通现状简介
        2.2.2 渭南市主城区现状道路交通问题
    2.3 渭南市最新版总体规划解读
        2.3.1 渭南市总体规划市域部分解读
        2.3.2 渭南市域综合交通规划解读
        2.3.3 渭南市中心城区规划解读
        2.3.4 渭南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解读
    2.4 其他交通规划解读
    2.5 本章小结
3 渭南市主城区道路功能分类
    3.1 传统道路功能等级划分
        3.1.1 传统道路等级划分的影响因素
        3.1.2 传统道路功能分类与分级
    3.2 本文道路功能分类
        3.2.1 道路功能影响因素
        3.2.2 道路等级划分评价因子
    3.3 渭南市主城区道路功能划分
        3.3.1 渭南市城市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分析
        3.3.2 渭南市主城区道路功能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渭南市基于功能分类的道路分级体系
    4.1 渭南市道路等级划分指标
        4.1.1 服务区域
        4.1.2 道路两侧可达性要求
        4.1.3 服务对象
        4.1.4 交通主体
        4.1.5 期望车速影响
    4.2 道路等级的定性划分
        4.2.1 快速路
        4.2.2 主干道
        4.2.3 次干道
        4.2.4 支路
    4.3 道路功能等级体系划分的定量分析
        4.3.1 分级指标的确定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4.3.3 指标划分标准
        4.3.4 主城区道路等级体系指标划分
    4.4 本章小结
5 对分级道路的要求
    5.1 道路沿线两侧用地情况
        5.1.1 道路两侧用地性质
        5.1.2 两侧出入口控制
        5.1.3 土地开发利用强度
    5.2 道路横断面
        5.2.1 道路分隔形式
        5.2.2 机动车道数及红线宽度
    5.3 公共交通
        5.3.1 公交线路
        5.3.2 公交专用道
        5.3.3 中途公交站设置
    5.4 慢行与静态交通
        5.4.1 自行车道与人行道
        5.4.2 行人过街通道
        5.4.3 路边停车
    5.5 交叉口处理
        5.5.1 交叉口要求
        5.5.2 立体交叉口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渭南市主城区道路功能分类
        6.1.1 道路功能划分标准
        6.1.2 渭南市主城区道路功能分类
    6.2 渭南市主城区道路分级
        6.2.1 定性的道路分级
        6.2.2 定量的道路分级
    6.3 渭南市道路功能分类分级保障措施
        6.3.1 道路两侧用地情况
        6.3.2 道路横断面形式
        6.3.3 公共交通
        6.3.4 慢行交通
        6.3.5 交叉口处理
    6.4 遗留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研究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SWOT分析法的长三角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调研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域物流竞争力及评价
    2.1 区域物流竞争力概念
        2.1.1 基本概念
    2.2 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综述
        2.2.1 区域内的交通设施是区域物流竞争力的主导因素
        2.2.2 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是一个共同体
        2.2.3 区域物流产业群影响区域竞争力
        2.2.4 区域物流宏观环境影响区域竞争力
        2.2.5 区域信息化水平影响区域竞争力
        2.2.6 域物流竞争力及测量研究回顾
    2.4 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1 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4.2 长三角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长三角区域物流综合竞争力的评价
    3.1 评价方法选取
    3.2 层次分析法概述
        3.2.1 层次分析法的简介
        3.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3.3 长三角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层次分析评价
        3.3.1 数据收集
        3.3.2 数据的处理
        3.3.3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构建和特征值的计算
        3.3.4 一级指标重要性的确定及相关矩阵的运算
        3.3.5 长三角区域物流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章 长三角区域物流竞争力的SWOT分析
    4.1 SWOT分析法概述
        4.1.1 SWOT分析法的由来和发展
        4.1.2 典型SWOT分析矩阵
        4.1.3 SWOT分析法操作步骤
        4.1.4 SWOT分析法的国内研究进展
    4.2 江苏省物流竞争力的SWOT分析
        4.2.1 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4.2.2 信息化水平
        4.2.3 物流人才
        4.2.4 货运需求
        4.2.5 经济基础水平
    4.3 浙江省物流竞争力的SWOT分析
        4.3.1 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4.3.2 信息化水平
        4.3.3 物流人才
        4.3.4 货运需求
        4.3.5 经济基础水平
    4.4 上海市物流竞争力的SWOT分析
        4.4.1 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4.4.2 信息化水平
        4.4.3 物流人才
        4.4.4 货运需求
        4.4.5 经济基础水平
    4.5 苏-浙江-上海三地的SWOT分析
        4.5.1 优势分析
        4.5.2 劣势分析
        4.5.3 机遇分析
        4.5.4 威胁分析
第五章 长三角区域物流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区域内部合作,形成区域物流联动
    5.2 完善基础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5.3 发展第三方物流
    5.4 多种方式培养、引进物流人才
    5.5 促进消费,发展电子商务
    5.6 发展低碳、绿色物流
    5.7 发展“智慧物流”,提升服务水平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GD高速公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外、内高速公路行业发展概述
        1.2.1 国外高速公路行业概况
        1.2.2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1.3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分析)
        2.1.1 政治与法律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文化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高速公路行业现状与特点
        2.2.2 行业需求力量分析
        2.2.3 行业竞争力量分析
    2.3 行业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2.4 机会与威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基本状况
    3.2 资源分析
        3.2.1 有形资源
        3.2.2 无形资源
    3.3 能力分析
    3.4 核心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展战略选择
    4.1 战略愿景陈述
        4.1.1 可行性
        4.1.2 适宜性
        4.1.3 可接受性
    4.2 业务选择的逻辑与市场定位
        4.2.1 SWOT 矩阵分析
        4.2.2 可供选择的业务机会
        4.2.3 核心业务
        4.2.4 次核心业务
        4.2.5 市场定位
    4.3 业务扩展方式
        4.3.1 核心业务
        4.3.2 次营核心业务
    4.4 管理模式选择
        4.4.1 集分权
        4.4.2 各业务间的关系处理
        4.4.3 总部职能定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展战略实施
    5.1 战略目标分解
        5.1.1 近期目标(2011—2015 年)
        5.1.2 中期目标(2015—2020 年)
        5.1.3 远期目标(2020—2030 年)
    5.2 近期的战略实施措施
        5.2.1 组织架构调整
        5.2.2 管理模式转变
        5.2.3 企业文化建设
        5.2.4 人才培养与激励
        5.2.5 战略联盟建设
        5.2.6 品牌塑造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西部大开发环境下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欠发达地区交通发展研究
        1.2.1 欠发达地区交通发展案例
        1.2.2 欠发达地区交通发展启示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恩施州现状及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资源状况
        2.2.2 经济发展状况
    2.3 恩施州经济发展趋势及现有优势
        2.3.1 经济发展趋势
        2.3.2 现有优势
    2.4 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2.4.1 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2.4.2 制约恩施交通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3章 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现状分析
    3.1 恩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3.1.1 宏观意义
        3.1.2 区域意义
    3.2 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3.2.1 建设成果
        3.2.2 取得的经验
        3.2.3 存在的问题
第4章 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规划
    4.1 政策简论
        4.1.1 中央政府关于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4.1.2 湖北省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4.1.3 恩施州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4.2 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4.2.1 理论基础
        4.2.2 指导思想
    4.3 战略目标
    4.4 发展规划
        4.4.1 公路规划
        4.4.2 铁路规划
        4.4.3 水路规划
        4.4.4 航空规划
        4.4.5 管道规划
        4.4.6 运输规划
    4.5 规划实施措施
第5章 政府在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
    5.1 做好宏观规划与协调工作
        5.1.1 制定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宏观规划
        5.1.2 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5.2 加强融资和投资
        5.2.1 调整现行融、投资政策解决统贷资金问题
        5.2.2 特别加大安保工程投入
    5.3 加强建好后的营运和管理
        5.3.1 改革规费征收机制,更新费收管理办法
        5.3.2 农村公路实行管理养护新体制
    5.4 鼓励行业中的科技创新
        5.4.1 明确创新重点加大创新投入
        5.4.2 加强交通科技应用
        5.4.3 营造交通创新的良好环境
    5.5 重视和加强行业人才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1.1.2 高速公路后评价的发展
    1.2 关于研究范畴的认识
        1.2.1 后评价的概念
        1.2.2 后评价与可行性研究的异同
    1.3 论文研究意义
        1.3.1 提高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1.3.2 深化后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1.3.3 为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奠定科学基础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项目综合评价的研究概述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
        1.4.3 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历程
    1.5 论文研究内容
        1.5.1 高速公路后评价理论基础与方法分析
        1.5.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过程后评价研究
        1.5.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效益后评价研究
        1.5.4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研究
        1.5.5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1.6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后评价理论基础与方法分析
    2.1 高速公路的社会经济特性研究
        2.1.1 高速公路经济性
        2.1.2 高速公路的社会公益性
    2.2 高速公路后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效益分析理论
        2.2.2 社会影响评价有关理论
        2.2.3 控制与反馈理论
        2.2.4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系统动态管理
    2.3 高速公路后评价的基本方法
        2.3.1 对比法
        2.3.2 逻辑框架法
        2.3.3 成功度法
        2.3.4 分类比法
    2.4 高速公路后评价机制研究
        2.4.1 高速公路后评价工作流程
        2.4.2 高速公路后评价组织实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过程评价
    3.1 过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指标
        3.1.1 前期工作情况后评价
        3.1.2 项目实施情况后评价
        3.1.3 运营情况后评价
        3.1.4 投资、管理、配套及服务设施情况后评价
    3.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需求预测与分析
        3.2.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需求的组成及产生机理
        3.2.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需求预测与分析方法
        3.2.3 现行预测方法的缺陷及原因
    3.3 四阶段交通量预测方法分析
        3.3.1 社会经济预测
        3.3.2 交通发生预测
        3.3.3 交通分布预测
        3.3.4 交通分配预测
    3.4 部分高速公路交通量预测后评价分析
        3.4.1 西安至宝鸡(西宝)高速公路
        3.4.2 沈阳至大连(沈大)高速公路
        3.4.3 北京—天津—塘沽(京津塘)高速公路
        3.4.4 杭州至宁波(杭甬)高速公路
        3.4.5 上海至南京(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
        3.4.6 经验总结及对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效益后评价
    4.1 费用—效益分析理论研究
        4.1.1 费用—效益分析效率准则
        4.1.2 费用与效益的界定
        4.1.3 费用和效益的量化
    4.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研究
        4.2.1 国民经济后评价概念
        4.2.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特点
        4.2.3 影子价格与国民经济后评价
        4.2.4 影子价格的测定方法
        4.2.5 国民经济评价中土地影子价格的分析
        4.2.6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费用效益识别与计算
        4.2.7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选择
    4.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财务效益评价分析
        4.3.1 高速公路财务效益后评价概念
        4.3.2 高速公路财务效益后评价工作程序
        4.3.3 高速公路财务效益评价指标
        4.3.4 高速公路盈利能力分析
        4.3.5 高速公路清偿能力分析
        4.3.6 高速公路财务敏感性分析
    4.4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4.4.1 经济效益后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4.4.2 经济效益后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4.5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方式评价研究
        4.5.1 筹资基本方法
        4.5.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融资效果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
    5.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研究
        5.1.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概念
        5.1.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特点
        5.1.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5.1.4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主要方法
    5.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5.2.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5.2.2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与区别
        5.2.3 环境影响后评价作用
        5.2.4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
        5.2.5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5.2.6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公众参与研究
        5.2.7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分析
    5.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5.3.1 项目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5.3.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分析
        5.3.3 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风险后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6.1 可持续发展内涵
        6.1.1 社会可持续发展
        6.1.2 经济可持续发展
        6.1.3 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6.1.4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6.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可持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6.3.1 综合评价方法描述
        6.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6.3.3 层次分析法
        6.3.4 评价指标属性值的无量纲化方法
        6.3.5 基于AHP-F方法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6.4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案例分析
        6.4.1 项目概况
        6.4.2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6.4.3 综合评价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10)我国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FDI对中国作用分析
    第一节 FDI和我国资金供给
    第二节 FDI与我国技术进步
    第三节 FDI和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第四节 引进先进管理方法,促进市场体制建设
第二章 FDI流入中国原因探讨
    第一节 国际资本移动的宏观理论
    第二节 国际资本移动的微观理论
    第三节 基于国际贸易学说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四节 FDI流入中国的现实原因分析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及其比较
    第一节 并购的历史溯源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 并购与创建新企业的比较
    第三节 外资并购行为的主要方式
    第四节 并购对我国经济活动影响及其对策
第四章 FDI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关系分析
第五章 对我国吸收FDI的反思和对策
结束语
后记

四、交通动输与现代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分析[J]. 秦春亚. 北方经贸, 2017(04)
  • [2]旅游企业营业税纳税筹划[J]. 王凌云. 知识经济, 2015(08)
  • [3]产业融合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理论及实证研究[D]. 赵新华. 湖南大学, 2014(12)
  • [4]渭南市主城区道路功能分类等级体系研究[D]. 黄天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5]基于SWOT分析法的长三角区域物流竞争力的研究[D]. 王璐.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6]GD高速公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伟乐.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1)
  • [7]西部大开发环境下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研究[D]. 喻中权.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8]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 刘峰. 河海大学, 2007(06)
  • [9]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市场供需两旺[N]. 万静舒. 现代物流报, 2005
  • [10]我国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D]. 黄余送. 安徽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