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内幕”为“知本家”——论国有企业“内幕控制问题”的管控

化“内幕”为“知本家”——论国有企业“内幕控制问题”的管控

一、将“内部人”变为“知本家”——谈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季雨[1](2016)在《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研究—现状评价与制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因为其在股权结构和企业性质上的特殊性,其信息披露往往成为一个重要且棘手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国有企业信息披露方面还缺乏一套完整合理的制度规范,这使得国有企业特别是那些未上市的国有企业在信息披露上的表现与社会和公众的期望差距较大。因此,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成为目前阶段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必须攻克的一个难关。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制度,设立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依法依规、及时准确披露国有资本整体运营和监管、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以及管理架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关联交易、企业负责人薪酬等信息,建设阳光国企。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信息披露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本文分析了将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作为研究对象的背景,并将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做了阐述,然后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披露、国有企业改革、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以及体系构建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文献对本选题的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有关内容只是较为零散的见于相关文章之中。此外,对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研究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刻的研究视角。因此本文希望可以基于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结合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为非上市国有企业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其次,对信息披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做了总结,主要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假说和信号传递理论作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而在信息披露的逻辑基础方面,本文从产权制度、公司治理、公司形象管理等角度为非上市国有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找到了五条支撑理由,充分证明了非上市国有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为全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本文梳理了目前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现状,发现国有企业在自愿性信息披露方面尚不到位,而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依赖于国资委的强制性信息披露。通过整理国资委有关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27条法规法令,发现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主体的主体意识模糊,信息披露对象仅限于政府机构而公众的知情权无法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缺乏规范和可比性,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渠道以及信息披露监管主体缺失和责任追究机制欠缺。同时,为了能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本文还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披露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借鉴,这些来自美国、OECD成员国和我国上市企业有关信息披露的经验对于建立非上市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非上市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包括将信息披露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与信息披露制度相辅相成;针对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体系提出修改意见;在信息披露主体、对象、内容和渠道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设计;提出了信息披露的内外部保障机制。

邱艾超[2](2012)在《行政型治理的制度环境及绩效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行政型治理与经济型治理的二元并存是中国公司治理的典型特征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公司治理改革成效显着,经济型治理结构初步建立,公司治理模式正在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渐进转型。然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制度及相对弱化的法律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行政型治理依然存在并不断演化,其基本制度环境诱因和对企业绩效的复杂影响机理尚未全部厘清。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背景对行政型治理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中国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型是“中国式公司治理理论”的提炼与升华;另一方面中国情境下所形成的行政型治理,是公司经营目标行政化、高管任免行政化和资源配置行政化的总结与归纳。从实践层面来看,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转型既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成长机会和动力,推动了绩效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治理风险和额外的治理成本,即经济型治理没有完全确立下的行政型治理消除造成的治理“真空”。从中国公司治理转型视角出发,对行政型治理这一特殊形态的研究涉及到以下研究问题:什么是行政型治理?行政型治理的理论基础、基本特性、内在运行机理是什么?内生于中国制度环境的行政型治理的基本制度环境诱因是什么?行政型治理在不同的治理阶段、不同的行政型治理强度下,对公司绩效的表现有无差异性?差异性的根源是什么?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是研究逻辑的切入点。从文献研究看,总体上,相关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行政型治理的一般绩效方面,且对行政型治理的测度多是停留在“一维框架”和“地区层面”;相关研究对行政型治理的根源以及行政型治理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差异性表现涉及较少。当前,国内外对于行政型治理的研究从文献数量、研究深度、理论系统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进一步从制度环境的“型塑”性和行政型治理长期的历史绩效表现进行本土化、系统化。基于此,本论文的研究路线遵循如下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基础和文献述评)→现状剖析(制度变迁与行政型治理演进)→制度环境与行政型治理的关系研究→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研究结论。首先,在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对“制度环境与治理模式”、“行政型治理的三个维度”、“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其次,在对传统行政型治理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传统界定的局限性,并结合企业家的比较优势和系统理论对行政型治理进行了界定;再次,通过构建统一的制度演化分析框架,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制度环境变迁以及行政型治理的演化,并将国有企业的的强行政型治理分为三个阶段:行政化配置阶段(1999-2001年)、内部人控制阶段(2002-2004年)、准经济型治理阶段(2005-2007年);最后实证研究检验了制度环境与行政型治理以及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本文的内容安排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理论到实证的一般研究范式展开。全文主体分为七部分,第二章是文献述评部分,分别从一般路径和具体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总结行政型治理理论的规律和研究成果;第三章是行政型治理的内涵、特性与基本界定,为本文的实证检验奠定基础;第四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提炼和总结行政型治理演进的基本阶段;第五章和第六章为制度环境、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论。通过构建强行政型治理指数与弱行政型治理指数,本文对两种不同的行政型治理进行了差异性测量,进而对国有企业1999-2007年4994个观测值以及民营企业2003-2007年1170个观测值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度环境的差异性匹配“型塑”着中国的行政型治理,且每一治理阶段的制度协同性存在差异;行政型治理总体上与公司的市场绩效呈现负效应,但在某一个特定的治理阶段,国有企业的行政型治理与财务绩效呈现微弱的提升效应;民营企业的弱行政型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公司产权、规避地方政府的干预;国有企业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是行政型治理的典型表现之一,一方面,可以产生监督与制衡效应,抑制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党委书记的董事会任职在法律环境较成熟的区域,则易产生干预效应。相关研究结论对于公司治理实践和政策规制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提示我们要辩证、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行政型治理,不要采取“一刀切”和“非此即彼”的态度;其次是强化不同治理阶段制度环境建设的匹配性;最后是有效防范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所产生的干预效应。

郭彩军[3](2007)在《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及法律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制,是国有企业经历20多年改革所探索出来的战略选择。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些体制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内部人控制问题是一个普遍而且重要的原因。本文主要围绕改制后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展开讨论,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作全面分析,最后提出解决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基本思路。

肖峻楠[4](2006)在《全流通下再谈“内部人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据现代企业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及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发展历史现状,探讨新环境下资本市场对“内部人控制”的影响和适合实际情况的对“内部人”的监控模式,以指导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

夏瑞平[5](2006)在《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研究》文中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之因,只有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企业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并实现长远经济目标。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本,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是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场中的企业”,但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家选择机制非市场化、企业家使用中激励约束机制畸形化,以及缺乏合理的企业家退出机制。因此,如何改革和创新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机制,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论文从企业产权所有者的角度出发,对基于人力资本债务性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运营模式和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深入分析经济转型中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机制存在的缺陷,对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机制改革的基本路径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的若干数理模型,在一家典型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实际应用。本论文共分七章,其中第三、四、五、六章内容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回顾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对论文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理论,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从企业的资本构成入手,研究并提出了人力资本的债务性资本特性这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由人力资本扩张机制、人力资本使用机制和人力资本收缩机制构成的企业人力

李伟[6](2006)在《生态关系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在现实历史时期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不仅不能消灭私有制,而且还要积极引导私有制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不可替代的历史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成长,己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主要包括独资、合伙和公司制企业三种类型。近些年来,公司制企业发展迅速,在整个私营企业中已经非常具有代表性。众多经验性研究表明,治理结构问题是影响私营公司制企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私营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对于2l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促进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着重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私营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本文认为,企业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古典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二个时期。与古典企业制度时期的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相比,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种两权分离是在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分离,由此产生了公司行为目标的冲突,引发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监督和控制公司高层管理者,维护所有者(投资者)和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以实现公司长期发展的一整套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其本质在于促使委托代理制有效运行,降低代理成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目标是,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上实现自己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一方面,它明确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制衡与激励机制,即通过基本治理结构,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地配置权利与责任关系,并通过相应地薪酬、经营控制权和声誉等机制,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地激励。另一方面,它又不仅仅局限于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制衡与激励问题,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把公司治理结构的利益保护主体,扩展到职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等身上。这主要是借助于公司对职工等相关利益主体所承担的一种义务或责任,即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来予以实现的。因此,在本文,公司治理结构将包括基本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三个部分。在对影响我国公司制私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如市场体系、社会文化和股权结构等进行研究以后,我们发现,一方面,就现代公司的特征和世界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而言,以两权分离为本质特征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我国未来私营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考虑到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基本模式的委托代理制的运行,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配合和支撑,而我国现

雷宏[7](2006)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的观点也越来越被广泛接受。所谓“股权结构”,即是指公司股东的构成,包括股东的类型及各类股东持股所占比例、股票的集中或分散程度,股东的稳定性、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等,它决定了股东结构、股权集中程度以及大股东身份,导致股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效果有较大的区别,进而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运作及绩效有较大影响。因而在探讨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时,必须考虑公司的股权结构。近些年,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国有股“一股独大”影响了其他股东的利益等等,极大的影响了法律规定和公司章程确定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更是给我国证券市场的繁荣稳定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打击了投资人的投资热情。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还在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的最大特点可以归纳为股权高度集中、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又占绝对比重以及国有股不能流通。这些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根源,这也是优化股权结构进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本文从股权概念入手、通过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具体分析,揭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最后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路径是建立相对集中的股权制衡模式,建议采用包括“降低国有股比重”、“发展机构投资者”等具体措施优化我国股权结构,以期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分为四部分,具体而言:第一部分是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综述。在给出股权概念并辨析股权与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的不同内涵后,笔者重点论述了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内涵和一般关系,认为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治理,两者关系密切。第二部分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列举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征,它包括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并存,非流通股占主导地位;国家是最大的股东;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绝对控股的大股东等内容。股权结构是

高月芬[8](2006)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组织设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两权分离使产权所有者不能直接管理企业,在企业内部形成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四个方面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股东会对董事会是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对总经理是授权经营关系;监事会代表股东会对财产的受托者即董事会和总经理实行监督关系。这种财产负责关系与职权的限定关系,形成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内部审计就是实施这一监督约束机制的工具。因此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考察内部审计组织的设置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落后的现状,如何改进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以适应当今趋势?同时,在外部审计独立性缺失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如何在组织形式上保持基本的独立和权威,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一方面,我们可以引进国外的经验,但由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法规的健全程度及诚信体系的差异,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全盘的拿过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自我发展研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时,由于企业自身的性质、规模及治理结构完善程度的差异,我们又不能一概而论的制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因此,本文从企业性质、规模角度,通过学习研究国外理论经验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实证分析一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例子,以寻找现阶段比较适合的内部审计设置方法。

闵浩[9](2005)在《国企改革内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已经走过了二十六个年头。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企改革是重中之重,其间经历无数风雨,牵动社会各阶层的神经。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三年内使国企脱困”的豪言壮语依旧在耳边回荡,蓦然回首,才发现已过了这么些年头。 不容置疑,二十多年的国企改革取得了系列成就:国有企业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企业外部环境逐步改善;国有股权分散尝试等等。非常的遗憾,在我眼里,总体上国企改革是不成功的。时至2005年的今天,随着国有资产的不断增长,复杂的问题也不断地涌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一股独大”造成公司治理失效;国家监管的代理成本过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艰辛……当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处在摸索阶段,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重点在于我们能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用冷静的头脑去思索。 国有企业下一步怎么办?改革的步伐到底迈向哪里?不管是如“新左派”说的“这关系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特色,还要不要以公有制为基础”;还是像新制度学派说的“管理别人的财产总不会像管理自己的财产那样精心,变革国有制才能提高效率”,这一切都说明:国企改革已不仅关系到“效率”,也关系到“公平”和“公正”;不仅关系到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到当前稳定。因此可以说,国企改革是我国社会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定下了“国企改革内在问题研究”这个对我来说很有难度的一个论题。 本文在第一部分摆明国企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等几种主要的相关理论。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由“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颇受争议的问题入手,找到其主要的直接原因——公司治理形式化。从而自然过渡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国企公司治理形式化”这个话题。在完成了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后,找到深层次的治理失效原因——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紧接着从国有企业和制度环境两个角度着手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受阻的原因,这是本文的第四部分。文章的第五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演进史的基础上比较国内外差异,并从政府、国有企业和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几点建议。

崔霞[10](2004)在《中国国有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规范的股份制的形式来改造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必须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就是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维护股东及相关人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逐渐规范的过程,已初步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迄今尚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人控制问题;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法人治理结构失范。这不能不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健康运行。有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国内外法人治理结构理论出发,探讨我国法人治理结构的失灵原因,以及对国外主要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二、将“内部人”变为“知本家”——谈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将“内部人”变为“知本家”——谈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研究—现状评价与制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信息披露的研究综述
        1.3.2 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综述
        1.3.3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研究综述
        1.3.4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和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1.3.5 总体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第2章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渊源与逻辑基础
    2.1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渊源
        2.1.1 信息披露制度产生的根源: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依据:有效市场假说
        2.1.3 信息披露制度的作用途径:信号传递理论
    2.2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逻辑基础
        2.2.1 公有产权与治理问题
        2.2.2 垄断造成的公信力难塑
        2.2.3 非上市导致的市场机制失效
        2.2.4 经营目标和任务的特殊性导致的公众高关注度
        2.2.5 体制缺陷导致的寻租行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回顾
        3.1.1 以报告制度为主的强制性信息披露阶段
        3.1.2 强制性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并存阶段
    3.2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现状
        3.2.1 强制性信息披露现状
        3.2.2 自愿性信息披露现状
    3.3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3.3.1 信息披露主体的意识淡薄
        3.3.2 信息披露对象狭隘,公众缺少知情权
        3.3.3 信息披露内容缺乏规范性和可比性
        3.3.4 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渠道
        3.3.5 信息披露监管主体缺失,责任追究机制欠缺
    3.4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问题的根源—会计信息产权畸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信息披露制度的经验借鉴
    4.1 信息披露制度的国外经验借鉴
        4.1.1 美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要求
        4.1.2 OECD关于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
        4.1.3 OECD成员国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实践
    4.2 我国上市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经验借鉴
        4.2.1 信息披露的原则
        4.2.2 信息披露的对象
        4.2.3 信息披露的内容
        4.2.4 信息披露的渠道
        4.2.5 信息披露的监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设计
    5.1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5.1.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5.1.2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
    5.2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法规体系构建
    5.3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具体设计
        5.3.1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主体
        5.3.2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对象
        5.3.3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
        5.3.4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渠道
    5.4 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保障机制
        5.4.1 信息披露制度的内部保障机制
        5.4.2 信息披露制度的外部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行政型治理的制度环境及绩效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
        一、 论文结构安排
        二、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治理模式
        一、 法律视角
        二、 政治因素及政府行为视角
        三、 文化视角
        四、 历史视角
        五、 中国制度环境“型塑”行政型治理
    第二节 行政型治理及其维度
        一、 国有股权结构
        二、 行政任命
        三、 政治联系
    第三节 行政型治理模式与公司绩效
        一、 企业内的非效率
        二、 间接测量的负效应
        三、 地区层面直接测量的负效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政型治理的内涵和基本特性分析
    第一节 行政型治理的界定
        一、 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内涵
        二、 传统行政型治理界定的局限性
        三、 行政型治理的界定—基于比较优势
        四、 现有界定的改进之处
    第二节 行政型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 Williamson 的等级制理论
        二、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三、 法金融学的掠夺之手理论
    第三节 行政型治理的分类与基本特性
        一、 强、弱行政型治理分类
        二、 治理目标政治化
        三、 治理运行行政化
        四、 行政任免与政治联系过度化
        五、 民企的政治联系依赖化
第四章 中国制度环境变迁与行政型治理演进
    第一节 制度环境与行政型治理的作用模型
        一、 基本原理
        二、 模型构建
    第二节 制度环境变迁与行政型治理演进的分析框架
        一、 基本要求
        二、 具体分析框架
    第三节 制度环境变迁与行政型治理的模式选择
        一、 政府直接管理阶段
        二、 行政化配置阶段
        三、 内部人控制阶段
        四、 准经济型治理阶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度环境、强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强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研究设计
        一、 强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描述
        二、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三、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二、 基于 SAG 强度的分组比较
        三、 多元回归分析
        四、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行政型治理分指数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二、 模型设计
        三、 多元回归分析
        四、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对公司绩效的双重效应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二、 模型设计
        三、 多元回归分析:监督效应与干预效应
        四、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一、 基于总指数分析的结论
        二、 基于分指数分析的结论
        三、 基于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研究的结论
第六章 制度环境、弱行政型治理与公司绩效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制度背景分析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弱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研究设计
        一、 弱行政型治理指数构建与描述
        二、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三、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二、 多元回归分析
        三、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基于分样本的再分析—弱行政型治理与市场绩效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双重公司治理者的分析与研究假设
        三、 样本选择、研究变量与模型设计
        四、 基于固定效应的实证分析
        五、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 基于总样本分析的结论
        二、 基于分样本分析的结论
        三、 总体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 强弱行政型治理的界定、指数构建及模式提炼
        二、 基于国有企业强行政型治理的研究
        三、 基于民营企业弱行政型治理的研究
        四、 总体研究提炼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 辨证、客观的看待行政型治理
        二、 强化制度环境建设的协同性
        三、 有效防范党委书记董事会任职的干预效应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
        一、 研究局限
        二、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及法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部人控制”命题的提出
2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
3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主要原因
    3.1 国有资产的特殊委托代理制度和股权结构缺陷
    3.2 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3.2.1 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职能严重弱化
        3.2.2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矛盾与冲突
        3.2.3 缺乏有效的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3.3 缺乏有效的对经理人员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4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对策
    4.1 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股权结构
    4.2 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4.2.1 加强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
        4.2.2 正确处理“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
        4.2.3 建立科学的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4.3 完善对经理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
    4.4 建立反内部人控制制度

(5)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图表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理论的回顾与评述
    1.3 本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企业的人力资本及其运营模式
    2.1 企业的性质
    2.2 人力资本的概念与特征
    2.3 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涵义及模式
    2.4 德隆陨落——企业人力资本运营陷阱的牺牲者
第3章 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
    3.1 企业家及企业家人力资本
    3.2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及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地位
    3.3 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及其理论基础
第4章 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机制
    4.1 企业家身份的界定与识别
    4.2 经济转型中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机制的嬗变
    4.3 经济转型中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机制存在的缺陷
第5章 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5.1 以契约治理为基础的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
    5.2 企业家选择机制的改革
    5.3 企业家人力资本使用机制的改革
    5.4 企业家退出机制的改革
第6章 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的模型及应用实例
    6.1 基于事例推理的企业家选择模型
    6.2 企业家的二元分类培养管理模型
    6.3 企业家的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6.4 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模型在H 集团的实际应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
    7.2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7.3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H 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能力倾向调研问卷
附件2 H 集团成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评价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6)生态关系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企业制度的演变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分析框架
    第三节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与比较
    第一节 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类型及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节 美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制度
    第三节 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制度
    第四节 韩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制度
    第五节 对国外主要公司治理结构类型的比较
第三章 我国私营公司制企业的基本治理结构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及治理结构环境
    第二节 我国私营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制度
    第三节 我国私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制度
    第四节 我国私营公司制企业的监事会制度
    第五节 结论和建议
    案例:均瑶集团CEO 黄辉:国际化分子碰撞家族式均瑶
第四章 我国私营公司制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一节 职业经理人及其在我国私营公司制企业中的现状
    第二节 构建我国私营公司制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激励体系
    第三节 对我国私营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机制的分析
    案例:“兰州黄河”激励机制中的陷阱
第五章 我国私营公司制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我国私营公司制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
    第三节 从“民工荒”看我国私营企业对职工权益的保护问题
    第四节 社会公益问题:政府任命公益董事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博士生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成果

(7)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理论综述
    一、股权概念的内涵
        (一) 股权的基本涵义
        (二) 股权与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的关系
    二、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一) 股权结构的概念
        (二) 关于公司治理
    三、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一般关系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概况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 国有股代表缺位,持股主体不到位
        (二) 股权过度集中,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
        (三) 内部人控制带来高昂的代理成本
        (四) 大股东过度控制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
        (五) 人事控制影响经理人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 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被过度使用
        (七) 资产重组行政色彩过重导致公司控制权市场失效
第三章 世界主要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一、美英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
        (一) 美英国家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二) 美英国家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二、日德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一) 日德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二) 日德国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三、东南亚模式的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四、三种模式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促进公司治理完善
    一、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路径分析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促进公司治理完善的若干建议
        (一) 逐步减持国有股,以有效的股权制衡改善公司治理
        (二) 转换国有控股公司职能,弥补国有股股东缺位
        (三)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四) 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实现全流通,优化股权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组织设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论题研究背景
        1.1.1 内部审计的发展及现状
        1.1.2 我国内部审计组织的设置
        1.1.3 本文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内部审计的科学定位
    2.1 内部审计的概念和特征
        2.1.1 内部审计的概念
        2.1.2 内部审计的特征
    2.2 内部审计的职能
        2.2.1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2.2.2 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与范畴
        2.2.3 小结
    2.3 内部审计的作用
    2.4 内部审计的组织定位
第3章 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我国内审组织设置存在的问题
    3.1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3.1.3 小结
    3.2 内审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3.2.1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
        3.2.2 内部审计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3.3 我国内审组织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1 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2 深层问题挖掘
    3.4 案例分析
第4章 对我国企业内审组织设置的建议
    4.1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的设置原则和要求
        4.1.1 独立性原则
        4.1.2 权威性原则
        4.1.3 内审组织设置的其他原则
        4.1.4 小结
    4.2 当前存在的内审组织的设置模式及其评价
        4.2.1 内部审计隶属于管理层
        4.2.2 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或其下设审计委员会
        4.2.3 内部审计隶属于监事会
        4.2.4 小结
    4.3 西方国家内审组织设置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3.1 关于引进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研究
        4.3.2 对我国的启示
    4.4 完善我国内审组织设置的构想
        4.4.1 不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的讨论
        4.4.2 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的讨论
        4.4.2.1 国有企业内审组织的设置构想
        4.4.2.2 民营企业内审组织的设置构想
        4.4.3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国企改革内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国企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产权理论
        (一) 产权理论Ⅰ
        (二) 产权理论Ⅱ
    四、公共选择理论
    五、经济增长理论
        (一)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二) 西方学者的经济增长理论
    六、理论借鉴
第二部分 我国国有资产何以流失
    一、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及其危害
        (一)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综述
        (二) 国有资产流失危害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剖析
        (一) 一种有效的分类
        (二) 原因剖析
    三、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何以形式化
    一、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现状
        (一) 公司治理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二)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特点
    二、我国国有企业治理形式化的原因剖析
        (一) 国企公司治理形式化的原因综述
        (二) 国企公司治理形式化原因再认识
    三、小结
第四部分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何以受阻
    一、我国国企产权改革概述
    二、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现状
    三、我国国企产权改革受阻原因分析
        (一) 国企视角
        (二) 制度视角
    四、小结
第五部分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角度—弱化政企关系的“刚性”
        (一) 国资委现状
        (二) 改革建议
    二、国企角度
        (一)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二) 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统一
    三、制度角度—塑造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业化人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10)中国国有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1 问题的提出
    2 基本内容与框架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法人治理结构理论
    1.1 法人治理结构理论一般
        1.1.1 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界定
        1.1.2 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
    1.2 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依据
        1.2.1 产权理论与法人治理结构
        1.2.2 委托——代理理论与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章 我国国有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内部人控制问题
        2.1.1 “内部人控制”现象——基于广信公司案例分析
        2.1.2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2.2 股权结构失衡问题
        2.2.1 股权结构对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
        2.2.2 股权结构失衡的成因分析
    2.3 法人治理结构失范问题
        2.3.1 法人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及其运作
        2.3.2 法人治理结构失范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及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3.1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
        3.1.1 美、日公司股权结构的比较分析
        3.1.2 美、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
    3.2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3.2.1 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3.2.2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选择
第四章 完善我国国有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4.1 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制度
        4.1.1 转变政府职能
        4.1.2 实行授权经营
        4.1.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
    4.2 股权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4.2.1 国有股减持
        4.2.2 培育核心大股东
    4.3 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和创新
        4.3.1 规范股东大会的职责
        4.3.2 建设和完善董事会
        4.3.3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
        4.3.4 完善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将“内部人”变为“知本家”——谈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研究—现状评价与制度设计[D]. 季雨.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2]行政型治理的制度环境及绩效表现研究[D]. 邱艾超. 南开大学, 2012(07)
  • [3]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及法律对策[J]. 郭彩军.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7(02)
  • [4]全流通下再谈“内部人控制”[J]. 肖峻楠. 中国电力教育, 2006(S4)
  • [5]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运营研究[D]. 夏瑞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2)
  • [6]生态关系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D]. 李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6(12)
  • [7]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D]. 雷宏. 中国政法大学, 2006(09)
  • [8]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组织设置问题研究[D]. 高月芬. 同济大学, 2006(08)
  • [9]国企改革内在问题研究[D]. 闵浩.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10]中国国有股份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研究[D]. 崔霞. 武汉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化“内幕”为“知本家”——论国有企业“内幕控制问题”的管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