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论文文献综述)
宣立琦[1](2015)在《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及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营科技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已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增长点。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艰难历程。现在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由科技人员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增加就业、改变产业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民营科技企业可以融到的资金与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完全不成比例,融资难成了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各国也都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这一难题。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与其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美国主要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帮助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发展,日本主要通过法律、税收优惠政策等给与民营科技企业帮扶,而德国主要依靠完善的银行系统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吉林省长春市位于东北中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较晚。随着国家长吉图战略的实施以及长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改变了长春主要依靠汽车行业的局面。但相比国外以及我国部分省市,长春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仍较落后。本文主要从长春市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发展现状出发,介绍了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总结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在吸取了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及风险防范构建设想。长春市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近些年来,长春市的经济发展较一些发达地区缓慢,但其经济增长具有较大潜力。长春市应当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扶持、努力构建全面高效的金融市场,为长春市的民营科技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杨俊祥[2](2012)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无疑是打造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工具。论文以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管理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民营科技企业知识管理内部环境、知识管理动态过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知识管理动态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之间递进影响机制模型,通过对民营科技企业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知识管理动态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各有关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考察,找出了这三种能力之间的作用路径。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对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数据,借助于SPSS20.2和Amos20.0软件工具,采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民营科技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驱动力的推动,企业文化、高层支持、组织机构、信息化基础和激励机制作为组成企业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缺一不可的要素,对民营科技企业而言,这五要素协同发展,才能创造出开展知识管理工作的内在动力。2、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称中,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吸收与知识创新这四个维度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形成了企业的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积极正向推动。3、技术创新来源于知识的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自于企业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有机融合并直接体现为企业所创造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知识管理的动态循环过程得到发展和提升。4、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对技术能力创新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作用于知识管理的动态过程的传导机制而得以实现。研究表明,民营科技企业要将知识管理纳入到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这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的纵深化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增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陆晓鸣[3](2011)在《海外归国人才加盟对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才选择了回国效力,留学回国人员群体已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当海归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时,海归就业就成为一个大家关心的热点。启德教育旗下的启德国际教育研究院近期联合海归网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次“海归就业力大调查”。调查显示,有2成海归选择自我创业,有13.56%的海归选择进入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有逾4成海归在外企、合资、民营等企业工作。纵观近些年海归回国创业的现状,自我创业多多少少面临水土不服的状况,成功的几率并不高。因此本文选择海归加盟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为切入点研究,对他们的现状、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收获更大的社会价值。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苏州某民营科技企业海归人员工作的实际,以人力资本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为指导,详细分析了海外人才回流的背景和因素以及海归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其在加盟科技型企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遇到的障碍,以及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同时介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吸引人才回流加盟科技企业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最后对我国海归人才顺应局势、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要素,克服障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以及我国政府该如何为大量海归人才提供良好的加盟企业的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也为高科技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献计献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海归人才回国工作发展提出了有益的模式。同时也对我国科技企业如何引进海归人才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献计献策,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彭娟[4](2006)在《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动态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要素研究》文中认为民营科技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向国家上交了大量利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正是因为如此,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也使得学者们颇为关注。本文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在了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上。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同样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尽管如此,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且与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着不小的差距。为了理清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发掘出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探寻制约和促进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内外因素和关键要素,了解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政策的需求状况,本文首先从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动态分析入手,对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自身的纵向比较分析和与发达地区的横向比较分析,纵揽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客观状况,总结出其发展特点和与发达地区存在的差距。本文还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各类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的影响程度,并在细化各类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省内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程度,为河北省民营企业从事企业发展规划、政府进行政策指导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结合这两方面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在全面、立体地了解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要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陈文恩[5](2006)在《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营科技园区是随着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兴起而诞生的。从近20多年来科技产业开发与园区发展的历史来看,民营科技园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成为各国实现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民营科技园区的崛起,标志着我国科技园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对已有国家级、省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补充,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民族科技产业的发展。 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科技政策学、管理学及系统论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当代世界科技园区与我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运用集群理论、科技产业理论对民营科技园区的社区构成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加快发展安徽省民营科技园区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和存在不足,进行分析论证和实证研究,初步提出了安徽省民营科技园区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对策。
李进[6](2006)在《民营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提出对科技园区的历史考察,是民营科技园区理论探索的必要前提。民营科技园区的崛起,是我国科技园区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和伟大创举,对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民营科技园区的基础理论研究,探讨性地把孵化器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应用于解析民营科技园区问题。这些理论不仅为系统阐释民营科技园区的孵化功能、以园区为增长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园区的产业集聚机制、营造区域创新优势等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为在实践中指导民营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于民营科技园区的系统分析,是把民营科技园区看作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在揭示园区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既从静态上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园区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又从动态上注重分析了园区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通过系统分析,力求从理论上深化学术界对民营科技园区的规律性研究,并为实践上分析和解决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拓道路。 从理论联系实际来看,对江苏民营科技园区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发展对策的分析,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刘富成[7](2004)在《新经济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文中研究指明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民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民营科技企业来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来自于客观环境的约束,更多的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的束缚。新经济时期,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改变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冲击着科技企业的变革和发展。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竞争力,特别是强化战略管理,才能在新经济的竞争环境中,把握市场机会,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不断稳步发展。本文通过对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经济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界定。通过分析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科技企业,对民营科技企业作以科学的界定,并指出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特征。它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最活跃的创新群体,比一般企业有更强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具有开拓新产业的带头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越性。第二部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但是由于它的发展时间较短,势头迅猛,且处于我国不断完善的经济体制环境中,使得它在发展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主要有:1.融资困难2.产权不够明晰3.战略方向不明确4.企业规模小5.技术创新后劲不足6.市场创新意识淡薄7.企业家、高层次职员仍显匮乏,人才队<WP=52>伍亟待跨越提升。在这些问题,融资问题和产权问题更多地受制于宏观层面的影响,而后五个问题则属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战略发展又是其问题的核心。第三部分:新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通过环境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经济时期的经济特征下我国民营科技企业面临的诸多挑战。其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在战略上把握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约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较为关键的方面。第四部分:新经济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主要有:(一)缩短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保持企业稳步发展的要求。(二)适应急剧变化的竞争环境的要求。(三)整和企业有限资源,增强企业凝聚力的要求。(四)虚拟经营,联盟合作,以外力形成竞争优势的要求。,可见,强化战略管理,提高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自身竞争力,是新经济时期对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第五部分:新经济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战略。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应把握住以下四个方面(一)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明确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提高市场运作能力(三)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保证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四)遵循企业战略发展规律,避免企业盲目扩张。其中,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是民营科技企业制订其发展战略的重点,而明确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保证企业持续创新发展、遵循企业战略发展规律,避免企业盲目扩张这三个方面是民营科技企业制定其发展战略的关键。
董昭[8](2004)在《民营科技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民营经济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民营科技企业是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讨论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国发展的背景、原因、现状、结构、特点以及由此引入本书论题:民营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因为民营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助力。 风险管理主要是研究风险和与这些风险相关的管理问题。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包括管理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工具选择、实施与评价五个步骤。 融资是投资的重要前提,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投资是取得利润的基本前提,是发展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手段。企业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利润,提升企业价值,但是由于民营科技企业处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投、融资风险就必然存在。投资取得的收益是在将来,即从投资到取得收益要相隔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促使预期收益变动的因素又很多,每种因素都可能使企业预期的投资收益减少,甚至亏本。这种损失事先是无法确定的,正由于投资收益的这种不确定性,使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盲目地把资金投入到收益高、回收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融资、项目投资风险管理对民营科技企业能否快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风险控制的机制与体系进行了探讨,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机制与体系,不仅是对技术创新活动风险管理的应用,同时也是对整个民营科技企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示范。一般说来,在识别和衡量了自己所面临的风险之后,经济单位总是先考虑风险能否用控制型的技术来处理,如若不能控制或不能全部控制,则需结合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方能实现风险管理之目标。事实上,受客观条件和能力的限制,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未必绝对准确,疏漏或偏差在所难免,由于风险控制技术本身的局限,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或消除,基于风险控制成本与效益的比较,有时没有必要完全避免或消除风险。作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就民营科技企业项目投资和技术创新风险的防范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活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从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风险管理出发,对决策风险的产生及防范做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强调了决策风险对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对于民营科技企业的项目投资和其他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同样的意义。决策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决策行为本身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同样,决策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的关系也是决策行为本身与其他各类风险之间关系的一种反应。对决策风险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以及对这类风险控制方法的探讨更具有普遍性。 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民营科技企业或组织,必须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而风险
徐黎[9](2004)在《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障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把科技创新理解为发展手段或工具的技术创新理论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传播和高度认同,而且在实践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技术创新理论认为,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科技创新来实现的,只有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才能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贸易地位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自80年代初诞生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走过了风风雨雨二十多年历程,历经初创、快速增长、调整、“二次创业”和全面发展等若干阶段,以超常规的速度增长。经过二十几年的蓬勃发展,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先锋和主体角色,党的十六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面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机遇。 本文就是本着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目的,首先明确地界定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清楚地认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次调查和分析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并结合硅谷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模式,了解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发现制约其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既要求民营科技企业借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大势,不断的深化自我改革,狠练内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又要求相关体制和政策等制度性安排的配套和支持,为其成长、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完善的外部环境,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
蔡呈曦[10](2004)在《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与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风险投资作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应采用何种发展模式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便成为风险投资业内的一大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论文从阐述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定义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现状、发展特点和融资顺序,并由此确定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应把风险投资作为融资的重要手段。 随后论文着重分析了美英、日德和台湾三种不同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并对美国风险投资发展进行时序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风险投资时所应采取的模式。 最后文章从资本市场对风险投资的影响出发,详细地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对风险投资退出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对国外OTC市场的比较,相应地提出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OTC市场,来使国内风险投资有效的退出,此项研究对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和加快建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及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理论 |
2.1 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 |
2.2 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 |
2.3 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理论 |
第3章 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 |
3.2 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现状 |
3.3 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国内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经验借鉴 |
4.1 美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
4.2 日本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
4.3 德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
4.4 我国部分省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
第5章 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及风险防范 |
5.1 融资体系的定义 |
5.2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的特点及作用 |
5.3 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构建 |
5.4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风险 |
5.5 影响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风险因素 |
5.6 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第6章 优化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内部管理 |
6.2 提高整体创新能力,改善融资环境 |
6.3 建立高效的银行支持体系 |
6.4 大力促进天使投资 |
6.5 鼓励利用新三板融资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和实践关注热点 |
1.1.2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框架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知识和知识管理 |
2.1.1 关于知识 |
2.1.2 关于知识管理 |
2.2 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 |
2.2.1 学习能力 |
2.2.2 技术能力 |
2.2.3 知识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能力 |
2.2.4 知识管理与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的逻辑关系 |
2.3 技术创新内涵和模式演变 |
2.3.1 创新理论发展 |
2.3.2 技术创新内涵 |
2.3.3 技术创新模式演变 |
2.3.4 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 |
第三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模型 |
3.1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和成长周期 |
3.1.1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情况 |
3.1.2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模式 |
3.1.3 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周期 |
3.2 民营科技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问题 |
3.3 民营科技企业知识管理的动态过程 |
3.3.1 知识获取 |
3.3.2 知识整合 |
3.3.3 知识吸收 |
3.3.4 知识创新 |
3.4 民营科技企业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 |
3.5 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3.5.1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能力增长 |
3.5.2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能力增长 |
3.6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模型 |
第四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和模型构建 |
4.1 研究分析框架 |
4.2 研究假设提出 |
4.2.1 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与动态能力 |
4.2.2 知识管理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 |
4.3 研究假设小结和关系模型构建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5.1 问卷量表设计 |
5.2 变量的测量 |
5.2.1 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各维度的测量 |
5.2.2 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各维度的测量 |
5.2.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维度的测量 |
5.2.4 控制变量的测量 |
5.3 小样本测试 |
5.3.1 样本数据收集 |
5.3.2 数据检验方法 |
5.3.3 题项信度检验 |
5.3.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5 最终问卷的确定 |
第六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1 研究分析方法概述 |
6.1.1 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
6.1.2 结构方程模型 |
6.2 大样本调查 |
6.3 大样本信度分析 |
6.4 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指标 |
6.4.1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信度指标 |
6.4.2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效度指标 |
6.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5.1 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验证性因子分析 |
6.5.2 知识管理动态能力验证性因子分析 |
6.5.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验证性因子分析 |
6.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6.6.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6.6.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6.7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7.1 模型设定 |
6.7.2 模型初步拟合 |
6.7.3 模型修订 |
6.8 实证结果分析 |
6.8.1 微观结构关系确定 |
6.8.2 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与动态能力关系分析 |
6.8.3 知识管理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分析 |
6.8.4 内部驱动力对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影响关系分析 |
6.9 研究结论汇总 |
第七章 研究总结及未来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实践启示 |
7.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7.4.1 不足之处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3)海外归国人才加盟对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际相关研究状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民营科技型企业概述 |
一、民营企业的界定 |
二、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
三、民营科技企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四、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
第二节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
一、人力资本概念与特性 |
二、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类型与主要形式 |
三、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效应 |
第三章 海归人才加盟民营科技型企业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概况 |
一、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现状 |
二、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特点 |
三、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海归人才加盟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现状 |
一、海归人才加盟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意义 |
二、海归人才加盟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现状 |
第三节 海归人才加盟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优劣势分析 |
一、海归加盟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优势 |
二、海归加盟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劣势 |
第四章 海归人才加盟民营科技企业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
第一节 海归人才加盟民营科技型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
一、可增强民营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
二、可以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
三、可以加强民营科技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 |
四、可增强民营科技企业的品牌文化力,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 |
五、海归科技人才的集约加盟,能提升区域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
第二节 海归人才加盟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
一、民营企业如何利用海归人才加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二、如何提高海归人才对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参与度 |
第五章 案例研究:海归人才加盟对苏州纳维科技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苏州某技术转移中心简介 |
一、苏州某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背景 |
二、苏州某技术转移中心的简介 |
三、苏州某技术转移中心现状 |
四、技术转移中心关于海归人才加盟对接企业的反馈 |
第二节 案例分析:海归博士加盟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一、苏州纳维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
二、海归人才所带领的研发团队的简介 |
三、纳维科技所处地区和行业分析 |
四、加盟前纳维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五、海归加盟对纳维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
六、纳维科技2007-2010年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研究小结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小结 |
第二节 创新点与局限性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动态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回顾 |
2-1 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2-1-1 民营的概念 |
2-1-2 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 |
2-1-3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历程 |
2-2 国内外民营科技企业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学者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研究 |
2-3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
2-3-1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2-3-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3-3 企业可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2-4 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动态分析 |
3-1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概述 |
3-2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纵向比较分析 |
3-2-1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总体概况 |
3-2-2 河北省内各区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
3-2-3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特点 |
3-3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横向比较分析 |
3-3-1 比较对象的选取 |
3-3-2 与五省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状况的总体比较 |
3-3-3 与五省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状况的的分类比较 |
第四章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要素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问卷调查样本概况 |
4-3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制约因素分析 |
4-3-1 调查结果 |
4-3-2 因素分析 |
4-4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促进因素分析 |
4-4-1 调查结果 |
4-4-2 因素分析 |
4-5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素分析 |
4-5-1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各时期关键要素调查结果 |
4-5-2 关键要素分析 |
4-5-3 综合评价 |
第五章 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1 各方联动,进一步优化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成长环境 |
5-2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内在素质 |
5-3 促进产业集群,寻求最适合本地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最优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5)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目的和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对民营科技园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民营科技园区的崛起 |
2.1 国外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 |
2.1.1 科技园区的诞生 |
2.1.2 科技工业园区在各大洲的竞相发展 |
2.1.3 国外科技工业园区发展状况 |
2.2 科技园区在中国的实践 |
2.3 我国民营科技园区的兴起和发展 |
2.4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
2.4.1 总体状况 |
2.4.2 省级民营科技园区状况 |
2.5 安徽省加快民营科技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
2.5.1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
2.5.2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
2.5.3 实施科教兴皖战略的需要 |
2.5.4 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需要 |
2.5.5 高新区协同发展的需要 |
2.5.6 造就现代科技企业家的需要 |
第三章 民营科技园区的理论基础 |
3.1 产业集群分析 |
3.1.1 集聚效应 |
3.1.2 知识的溢出效应 |
3.1.3 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 |
3.1.4 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 |
3.2 系统要素分析 |
3.2.1 以科技人才为主体的人力资源 |
3.2.2 以产学研结合为实质的组织结构 |
3.2.3 以地理、资源、文化、法律为重要支撑环境 |
3.2.4 以高科技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的技术结构 |
3.3 演化机理探析 |
3.3.1 制度变迁特性 |
3.3.2 自组织性的发展 |
第四章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条件探讨 |
4.1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 |
4.1.1 区位和资源条件 |
4.1.2 工业快速发展 |
4.1.3 农业产业化带动 |
4.1.4 “东向战略”的实施 |
4.2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
4.2.1 主体条件 |
4.2.2 科技优势 |
4.2.3 政策法规条件 |
4.2.4 财政金融环境 |
4.2.5 省级民营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 |
4.3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不利条件 |
4.3.1 总体状况 |
4.3.2 具体表现 |
4.3.2.1 外部环境不够理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
4.3.2.2 管理模式较为单一,服务水平较低 |
4.3.2.3 运行资金不足,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
4.3.2.4 产业集群度低 |
4.3.2.5 人才制约日趋严重 |
4.3.2.6 中介服务尚不健全 |
第五章 安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战略构想 |
5.1 指导思想 |
5.1.1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
5.1.2 坚持经济效益第一,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5.1.3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
5.1.4 多渠道建设民营科技园区 |
5.1.5 坚持以民营为特色,以科技为先导 |
5.2 战略目标 |
5.3 战略重点 |
5.3.1 营造安徽省民营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
5.3.2 努力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 |
5.3.3 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
5.3.4 进一步明确产业政策导向 |
5.3.5 实现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特色化和产业集群 |
5.4 发展模式 |
5.4.1 依托高新区优势创办民营科技园区 |
5.4.2 以龙头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创办 |
5.4.3 多方联合创办 |
第六章 促进安徽民营科技园区发展的具体对策 |
6.1 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
6.1.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
6.1.2 加强统筹规划 |
6.1.3 完善政策法规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
6.2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
6.2.1 强化制度创新 |
6.2.2 重视技术创新 |
6.3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 |
6.3.1 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
6.3.2 扶持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
6.3.3 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
6.4 吸引高素质人才 |
6.4.1 转变使用人才的观念 |
6.4.2 薪酬政策吸引 |
6.4.3 职位竞争机制 |
6.4.4 股权激发效应 |
6.4.5 企业文化凝聚 |
6.5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促进优胜劣汰 |
6.5.1 健全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
6.5.2 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 |
6.5.3 引入考核评价机制 |
6.6 政府应在园区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 |
6.6.1 运用政府手段进行引导 |
6.6.2 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
6.6.3 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发展政策 |
6.6.4 尽可能提供优质服务 |
参考文献 |
(6)民营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主要创新点 |
1.2.1 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1.2.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2 科技园区的历史考察 |
2.1 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
2.2 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态势 |
2.3 中国民营科技园区的崛起 |
3 民营科技园区的基础理论探索 |
3.1 孵化器理论 |
3.2 增长极理论 |
3.3 产业集聚理论 |
3.4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4 民营科技园区的系统分析 |
4.1 民营科技园区系统的特征分析 |
4.2 民营科技园区系统的静态分析 |
4.2.1 民营科技园区系统的要素分析 |
4.2.2 民营科技园区系统的结构分析 |
4.2.3 民营科技园区系统的功能分析 |
4.2.4 民营科技园区系统的环境分析 |
4.3 民营科技园区系统的动态分析 |
4.3.1 民营科技园区系统的运作机制 |
4.3.2 民营科技园区系统的管理模式 |
5 江苏民营科技园区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发展对策 |
5.1 江苏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
5.2 江苏民营科技园区面临的突出问题 |
5.3 江苏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对策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新经济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一、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界定及其特征 |
(一) 我国的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 |
(二) 我国的科技企业 |
(三)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及特点 |
二、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 |
(二)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 新经济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
(一) 新经济特征 |
(二)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新经济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四、 新经济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
(一) 适应科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保持企业稳步发展的要求 |
(二) 适应急剧变化的竞争环境的要求 |
(三) 整合企业有限资源,增强企业凝聚力的要求 |
(四) 虚拟经营,联盟合作,以外力形成竞争优势的要求 |
五、 新经济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 |
(一) 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 |
(二) 明确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提高市场运作能力 |
(三) 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保证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
(四) 遵循企业战略发展规律,避免企业盲目扩张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8)民营科技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情况 |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民营科技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
2.1 民营科技企业的涵义 |
2.2 风险的涵义及形式 |
2.3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三章 民营科技企业项目投、融资的风险管理 |
3.1 项目融资风险分析 |
3.2 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
3.3 项目投、融资风险控制 |
第四章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
4.1 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4.2 技术创新风险的原理和特征 |
4.3 技术创新风险分析 |
4.4 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策略 |
第五章 民营科技企业决策风险的分析 |
5.1 决策风险的成因 |
5.2 决策风险的防范 |
5.3 项目风险的财务处理 |
第六章 民营科技企业风险的立体防范 |
6.1 风险立体防范的涵义及思路 |
6.2 技术创新风险的立体防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9)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障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历程 |
1.2.2 国内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拟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民营科技企业概述 |
2.1 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 |
2.2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 |
2.3 民营科技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2.4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态势 |
第3章 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 |
3.1 硅谷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 |
3.2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模式 |
3.2.1 技术驱动成长模式 |
3.2.2 产业升级成长模式 |
3.2.3 市场主导成长模式 |
3.2.4 三种成长模式的比较 |
第4章 民营科技企业障碍性因素分析 |
4.1 技术障碍 |
4.2 制度障碍 |
4.3 资金障碍 |
4.4 组织结构障碍 |
4.5 社会环境障碍 |
4.5.1 国民待遇问题 |
4.5.2 政策问题 |
4.5.3 服务体系问题 |
第5章 进一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
5.1 加强科技创新,以持续的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 |
5.2 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建立新型民营科技企业制度 |
5.2.1 理顺产权关系,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5.2.2 开展资本运营、加速产权流动 |
5.3 进一步拓宽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 |
5.4 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壮大企业队伍 |
5.5 消除体制限制,创造公平环境 |
5.6 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
5.6.1 “六个鼓励”,壮大民营科技企业群体 |
5.6.2 降低“准入门槛”,让知识尽快创造财富 |
5.6.3 享受优惠政策,重金促进创新 |
5.6.4 整合资源,实现产业结构创新 |
5.7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与风险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其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风险投资的理论基础 |
2.1.1 风险投资的来源理论 |
2.1.2 风险投资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契约理论 |
2.1.3 风险投资的评估决策理论 |
2.2 研究现状 |
2.2.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增长 |
2.2.2 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与定价 |
2.2.3 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
第三章 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顺序与风险投资 |
3.1 民营科技企业的定义 |
3.2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 |
3.2.1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 |
3.2.2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 |
3.2.3 民营科技企业的自身特点 |
3.3 民营科技企业的融资顺序 |
第四章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模式选择 |
4.1 境外风险投资的模式比较 |
4.1.1 美英模式 |
4.1.2 日德模式 |
4.1.3 台湾模式 |
4.2 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的模型分析 |
4.3 中国风险投资的模式选择 |
第五章 我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对风险投资的重要意义 |
5.1 资本市场对于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5.2 我国资本市场现状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建设 |
5.3 境外OTC市场的比较和借鉴 |
5.3.1 美国的OTC市场 |
5.3.2 日本的OTC市场 |
5.3.3 台湾的OTC市场 |
5.4 发展中国OTC市场的对策建议 |
5.4.1 我国OTC市场的发展现状 |
5.4.2 发展我国OTC市场的重要意义 |
5.4.3 发展我国OTC市场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市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及风险防范研究[D]. 宣立琦. 吉林大学, 2015(08)
- [2]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 杨俊祥. 天津大学, 2012(06)
- [3]海外归国人才加盟对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陆晓鸣. 苏州大学, 2011(06)
- [4]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动态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要素研究[D]. 彭娟.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
- [5]安徽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对策研究[D]. 陈文恩. 合肥工业大学, 2006(10)
- [6]民营科技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李进.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7]新经济时期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D]. 刘富成. 吉林大学, 2004(02)
- [8]民营科技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 董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9]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障碍因素分析[D]. 徐黎.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2)
- [10]民营科技企业融资与风险投资研究[D]. 蔡呈曦. 浙江工业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