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SD开关的两个实用系统功能

EWSD开关的两个实用系统功能

一、EWSD交换机两款实用系统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1](2021)在《小型应急指挥车的结构改装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马帅[2](2020)在《井下智能瓦斯钻机自动续接装置结构设计及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井下瓦斯钻机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人工干预多、工人劳动量大、安全性不高一直是瓦斯钻机面临的难题。更加自动化、更高效、更安全的瓦斯钻探设备呼之欲出。瓦斯钻机自动接续装置是瓦斯钻机中的核心模块,它在钻杆的自动装卸中起着重要作用,钻杆的自动装卸可大大减少工人的工作量,在实现自动化的同时也提高钻进的效率,提高工人工作的安全性。本文首先研究了两款典型的煤矿瓦斯钻机,重点分析了钻杆(自动)续接装置在每种钻机上的功能与结构。研究了传统的液压卡盘工作形式;研究了机械式自动换杆装置钳式双夹持器。它们均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但自动化程度不高。研究了瓦斯钻机的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表明当前的瓦斯钻机多采用PLC控制技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也较成熟;提出将深度学习与瓦斯钻机的视觉系统相结合,以解决瓦斯钻机自动移机、智能选择钻进点与锚固点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瓦斯钻机自动续接前动力头装置,该装置可完成钻杆的自动装卸功能。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装置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对钻杆夹柱的疲劳寿命分析得出它的疲劳寿命在一百万次以上,得出钻杆夹柱不会发生疲劳破坏;对动力头的控制参数进行研究,对前、后动力头协同工作时的控制参数进行研究。在钻杆转速为50r/min的情况下,得出后动力头转速与前进速度的关系、调速齿轮的转速与夹紧钻杆用时的关系。提出一种改进结构的钻杆接头形式,它从新型的六方接头改进而来。这种改进设计继承了六方接头可正反转的优势,同时能实现自动化拆卸,使得钻杆的拆卸大大简化且使用方便。基于该改进结构设计一种专门应用于改进接头的自动对中及拆卸装置,该装置能完成两钻杆的自动对中并拆卸。介绍了该拆卸装置的结构构造、工作原理。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对自动对中及拆卸装置进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力学性能满足实际要求。研究了自动对中及拆卸装置的控制参数,得出了同步齿轮、压柱齿轮、内筒各时间段的转速图及相应参数。基于PLC控制技术设计了瓦斯钻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了钻杆库控制、前后动力头控制中的输入输出量,在编程层面研究了使用步进梯形程序处理的技巧。研究了瓦斯钻机的通讯系统,包括有线通讯(RS232、RS485)和无线通讯(无线电台),在编程层面研究了三种通讯方式(自由通讯方式、MODBUS通讯方式、EASY LINK通讯),并在实战中比较它们的优缺点。设计了瓦斯钻机的深度学习网络,提出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瓦斯钻机,解决瓦斯钻机井下自动定位、自动选择锚固点、自动选择钻进点的问题,建立瓦斯钻机的深信度网络模型,对该模型运用对比散度方法进行训练。

李侦[3](2019)在《伪卫星数据监测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我国的山体众多,山体滑坡事故时常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损失。根据统计,山体滑坡造成的损失仅次于地震和洪水,山体滑坡是不可忽视的地质灾害问题。针对传统滑坡监测工程手段成本高、进行大规模监测技术困难、系统稳定性不足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本论文联合伪卫星定位相关技术,使用云计算技术研发了伪卫星数据监测云平台。本论文所述云平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基于伪卫星定位系统的监测节点、后端监控服务模块、用户数据监控端模块。各个模块负责云平台不同的功能,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与展示功能。云平台的监测节点由伪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利用目前伪卫星定位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灵活组网,而且还能够实现较高的定位精度。云平台后端数据监控服务模块作为系统的核心部分,能够同时支持数量庞大的监测节点接入,并且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处理以及预警等功能。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对其架构做了特定的优化使其在高并发以及高速IO场景下能够提供流畅、低延时的服务。用户数据监控端设计了针对工作人员的客户端以及面向大众的移动端应用程序,两款应用程序不仅提供良好的数据监控界面,而且操作简便,能够便利地得到系统中的关键数据。对于云平台的部署问题,对比传统的部署方式之后采用目前业界最为流行的方式进行部署,并且针对节点数量增加导致云服务实例的资源不足问题,提出使用Docker的Swarm mode分布式集群处理解决方案,实现了通过简单增加云平台服务器实例就能满足服务更多监测节点的需求。

陈仲恒[4](2019)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水声网络协议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水下网络技术在海洋资源探索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必不可少而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网络模拟与仿真是研究水下网络技术的重要验证手段。目前常用的开源水下网络协议模拟与仿真平台有NS2/NS3,或者对其进行二次开发的改良版本,如Aqua-Sim,DESERT与SUNSET。这类实验平台因集成众多复杂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以及高度抽象化的类设计而需要用户熟练C++编程,同时,使用这类平台进行网络模拟的配置过程十分繁琐,学习成本高,可扩展性低。而另一方面,基于JAVA的UnetStack学习成本较低,但由于编程语言的隔离,UnetStack无法与基于NS2/NS3系列的仿真系统复用模块代码。因此,不从软件架构方面对UAN协议仿真平台进行重构,往往无法降低平台的使用门槛,让用户完全专注于网络协议的逻辑实现而无需关心平台的设计实现。本论文意在引入微服务架构的设计哲学解决现有UAN协议模拟与仿真平台的问题。微服务架构设计思想可以使UAN协议模拟与仿真平台更加组件化、协议实现与功能模块开发更加灵活自由,网络协议栈的构建与实验实施更加方便快捷。本文深入探讨了微服务架构(MSA)的设计理念,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水声网络协议实验平台——MicroUAN,该平台采用消息队列Rabbit MQ作为微服务间通信组件,并提供了基于层次状态机的协议微服务编程框架,协议研究者可以在框架上实现各种水声网络协议。基于本实验平台,实现了多种常见的水下网络协议微服务,包括UDP协议、DSDV协议、UW-Aloha协议等,并通过配置文件将协议微服务构建完整的水声网络协议栈。实验平台集成了多种功能微服务,包括路由表跟踪微服务、数据流量生成微服务、模拟水声信道微服务等,接入了两款水下声学调制解调器,支持基于真实水声信道的仿真实验。基于本平台,在水池中进行了多个节点的组网通信实验以及不同水声网络协议的性能对比实验,通过实验对比了单体架构的NS3实验平台与本平台的系统硬件资源消耗。

宋诗冰[5](2019)在《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微波测试技术领域,小到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性能测试,大到对大型电子装备或系统进行整体的性能综合评估,微波信号源在研发、生产、试验、验收、维护保障等全寿命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航空、航天、卫星、通信、兵器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微波信号源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微波信号源性能指标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信号源的研发过程中,对其性能进行全面细致的测试和校准工作显得愈发重要。本课题来源于某仪器制造商的一款微波信号源产品的研发项目,旨在为用户提供一款针对该型微波信号源的自动测试及校准软件,为信号源产品的生产与维护提供便捷有效的软件工具。本课题以某型在研微波信号源产品为硬件平台,以一款由美国NI公司推出的虚拟仪器开发工具LabWindows/CVI为软件平台,根据信号源研发团队对于自动测试的具体需求,设计了一款信号源自动测试上位机软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该品牌的微波信号源产品的功能、参数,从自动测试的要求角度考虑,对该自动测试及校准上位机软件的具体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比选取适合用于开发该上位机软件开发的开发工具,给出切实可行的实现方案。接下来进行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按照开发步骤这一步涵盖了两部分工作:第一步是开发图形用户界面,该软件的用户界面需要做到功能结构清晰,最大限度地保证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第二步是实现软件的具体功能,也就是编写源代码,在这一部分需要解决软件中很重要的功能问题,包括对信号源和频谱分析仪的远程控制、数据接收、数据分析及校准、测试报表生成等。最后,对上位机软件进行调试。首先由底层开始,对其进行代码级的检查与测试;然后至顶层对其进行功能级的测试,以确保该上位机软件无逻辑错误、无功能不健全、无运行不流畅等错误,从而达到和满足用户的测试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

陈欢[6](2018)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资源分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有IP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应用的日益纷繁复杂,受限于分布式的控制逻辑,现有网络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这一新型架构的出现为这一挑战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SDN将网络中的控制逻辑从底层转发设备中解耦至逻辑集中式的控制器,使网络控制趋向中心化,并允许网络管理者站在全局视角对全网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本文首先从SDN中的底层设备(即交换机)入手,讨论了如何为交换机设计资源分配机制以提供处理SDN控制消息的时延保证,随后结合SDN的两大重要应用场景,即数据中心与公有云,探讨了引入SDN后所面临的资源分配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SDN交换机中TCAM流表资源分配现有SDN应用会对流进行大量的重配置,需要频繁修改交换机中存储于三态内容寻址存储器(Ternary 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TCAM)中的流表,但是TCAM流表规则插入时延(Rule Installation Time,RIT)波动较大并且常常不可预测,从而对网络应用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TCAM规则插入时的高时延会导致网络应用的任务完成时间延长40%–60%倍之多。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案,将TCAM流表拆分为影子流表和主流表,以减少TCAM规则插入时延并提供上限保证。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方案能够保证规则插入时延不高于5ms,并且带来的额外TCAM开销不超过5%。同时,这一方案能使网络应用的任务完成时间降低约80%。(2)SDN交换机中计算资源分配在SDN交换机进行流的重配置时,通常需要对控制消息进行解析等操作(例如将控制消息转换为流表规则),这一类操作会受到以CPU处理能力为代表的交换机计算资源的影响。为此,本文结合虚拟化技术设计了SDN交换机计算资源隔离机制,并与上文所述的TCAM流表优化方案结合起来,提出一套交换机资源分配方案(Switch Resource Allocation Framework,SRAF)。这一交换机资源分配方案的目标是为交换机在处理SDN控制消息的时延上提供保障。实验结果表明,SRAF框架可以成功为SDN控制消息提供资源隔离及处理时延保证,其带来的吞吐率开销比例不超过4%,同时这一框架带来的额外时延增长比例仅为3%。(3)SDN数据中心的拓扑资源分配数据中心是SDN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近年来,向数据中心拓扑中设置临时链路是解决网络拥塞问题的一项热门技术。然而目前的解决方案通常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单独设计,缺乏自我学习及重配置能力。为了提高数据中心网络优化方案的通用性,本文使用了一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而提出了一套名为DeepConf的应用框架,简化了设计优化算法的过程并对机器学习模块进行离线训练。经过训练后的DeepConf框架可根据所部署的网络场景进行在线决策。实验结果显示,DeepConf通过迭代训练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完成临时链路设置方案的自动重配置,其优化效果与使用整数线性规划(Interget Linear Programming,ILP)得出的最优结果近似。(4)SDN数据中心与公有云结合下的服务功能链资源分配随着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日益发展以及SDN所带来的灵活路由特性出现,网络管理员可以将本地网络中的网络功能(如防火墙)以服务功能链(Service Function Chain,SFC)的形式外包至公有云进行实现。得益于公有云所提供的弹性计算以及按量收费特性,网络业务外包至公有云可以降低本地网络的维护及部署成本,但是公有云所具有的特性(例如本地至公有云的时延)会使网络业务的性能,特别是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受到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名为D-MOSC(Deviation based Method to Outsource Service Function Chain)的启发式算法,用于在SDN数据中心与公有云之间最小化服务功能链的部署成本,同时保证网络流的服务质量不受影响。本文验证了MOSC算法的性能。结果显示,相较于本地部署网络功能,使用MOSC算法能够节省约80%的部署成本,同时相较于传统的网络功能放置优化算法,MOSC算法能够在保证性能的同时能够节省约一半的部署成本。

彭波[7](2018)在《基于SDN的QoS技术研究 ——蚁群算法在SDN中的优化与应用》文中指出现代因特网架构的迅速成长,在传统架构中能分出的各类业务也愈发增多,网中流量也迅速增大。客户对业务不同属性相关的需要也同时上扬,这已造成网络的控制力愈发削弱。随着网络中不同问题不断涌现,要保护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QoS)愈发困难。那么,架设出符合网络成长的创新架构就变成了现在改进传统架构的突破口。SDN便是一个能跟上时代要求的新型互联网架构,核心理念便是将架构中的控制与转发分离解耦合。本文改良了蚁群算法生成了新的资源导向的蚁群算法,将其引入到SDN架构中。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实施了一个新的流量调度系统,此系统能区分出不同的业务流,然后依据业务流各自属性的不同需要为流找出最适于其的路径,从而保障各个业务可以满足其对业务属性的需求。改良后的新算法取名资源导向的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guide,RGACO),开发的系统用RGACO选取路径,能达到需要的丢包率与延迟需求。本文先引入SDN的背景和概念,然后阐述了OpenFlow协议和Open DayLight控制器,其他一些流量调度研究。跟着本文就提出了RGACO算法。因为传统蚁群算法考虑的是路径距离,没有参考延迟、带宽、丢包率等业务要求,于是针对这个情况做出以下改进:第一,对业务进行分类;第二,将延迟、带宽、丢包率带进蚁群算法作为其选路时的考量参数,然后不同的业务都有着各自的需要,选出各自的最佳路径;第三,变革了信息素更新方式。最后部署了新的流量调度系统,有三个自定义模块,它们是:优化后的L2Switch与LoopRemover、蚁群路由模块、资源统计模块。资源统计模块作用是周期性侦测链路的延迟、带宽、丢包率,并把链路状况送给蚁群路由模块使用;蚁群路由模块利用资源统计模块供应的信息,遵循RGACO算法为业务计算符合QoS需要的路由;优化后的L2Switch与LoopRemover主要学习全网拓扑,当控制器接收到节点和链路状态变化的事件通知时,调用相应的方法来处置事件,并且添加了辨别数据包类型的功能和同RGACO进行交互的功能,模块中定义有相关事件处置方法,便于其它模块取用。二次开发OpenDayLight控制器,用Mininet模拟网络的拓扑结构,测试验证了该系统的功能。

金魁[8](2017)在《新型第四代移动通信天线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以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为技术标准的4G(The Fo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第四代移动通信)通信网络处于与2G(The Secon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第二代移动通信)、3G(The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并存阶段。移动通信业务分配的频段较多,频段分布范围较广。如何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实现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和移动终端天线对这些频段高质量覆盖是4G通信的关键技术。目前,移动基站天线通常采用工作于不同频段的多副天线进行组合的方案,移动终端内部通常采用多辐射单元集成设计的方案。致使天线系统存在较小空间内天线间干扰引起的辐射盲区、工作于不同频段时增益差异较大、安装及后期维修成本增加等问题。所以,设计适用于4G通信系统的多频段、多制式、单辐射单元天线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4G通信系统宏基站、室内分布系统及移动终端三类平台上的天线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端口不平衡匹配引起的泄露电流在折叠成四分之一波长的结构中辐射相消机理,设计了两款紧凑型巴伦(balun)。两款balun都为微带结构,频带较宽,制作简单,可以用于同轴线与天线臂异面的偶极子天线之间不平衡-平衡转换及阻抗匹配,实现适用于4G通信的多制式共口径小型化天线。2、在本文balun构建的双频带偶极子天线中,将天线臂开路端阶梯形赋形,实现辐射电流多路径,展宽天线主频带。再利用加载电容,实现频带迁移。设计了一款尺寸仅为49mm×34mm×1.6mm,可覆盖TD-LTE制式全频段的单辐射单元移动终端天线。3、设计了一款微带-缝隙-微带偶极子天线。设计中利用缝隙-微带之间的耦合使天线辐射臂获得平衡馈电。设计哑铃形缝隙、哑铃形微带辐射单元及阶梯形馈线,实现了天线的超宽带。该天线仅有一个辐射单元,工作频带可以覆盖除2G通信的GSM900,及CDMA制式对应的业务频段外2G、3G、4G、Bluetooth及WLAN所有的业务频段。天线尺寸仅为52mm×18mm×1.6mm,可以作为移动终端内置天线。4、设计了一款室内分布系统全向吸顶天线。设计中利用单极子辐射臂赋形及曲流技术,实现了天线的超宽带,可以覆盖3G、4G、WLAN全部业务频段及2G部分频段。该天线只有一个辐射单元,克服了其它室分系统多天线组合引起的辐射方向性差、增益不稳定等问题。在模拟建筑物内部背景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的电性能较好。5、设计了一款壁挂式4G室分系统定向天线。该天线的振子双臂异面,使结构尺寸更加紧凑。基于八木天线的设计理念,在天线中设计了4个引向器,实现高增益。在模拟建筑物内部环境中的仿真结果表明有良好的辐射特性。6、利用媒质介电常数变化对其中电磁波波长的影响,通过介质块滑动引起的等效介电常数变化,设计了一种移相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适用于4G通信的阵列天线辐射方向的智能调节。在该设计方案中,天线阵列对介质块滑动磨损容差较大,能有效提高移相器的寿命,降低运行成本。

金磊[9](2016)在《基于SDN技术的网络入侵阻断系统HYDRA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网络恶意行为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些恶意行为破坏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威胁到了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甚至于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国家安全。面对新的安全威胁,传统的安全技术显得迟缓而低效,急需一种新的技术,来构建更为高效、敏捷的安全系统,为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DN技术的网络入侵阻断系统HYDRA,该系统通过OpenFlow交换机控制网络报文的转发,在不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对攻击流量的阻断、对恶意流量的样本采集,并且与入侵检测系统形成安全联动,实现对恶意攻击的自动化响应。论文首先研究了SDN控制器,对SDN控制器技术的发展做了介绍,对当前主流控制器——RYU, ONOS, ODL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且说明了选择RYU控制器的理由。HYDR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本文的核心工作。首先对HYDRA系统的运行环境和需求进行了说明。之后,分结构设计,模块设计,管理机制设计,以及与同类系统的比较分析,四个个方面对HYDRA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随后,介绍了HYDRA系统实现中的重点问题。最后介绍了HYDRA系统的测试,对设备测试的过程进行了重点说明。OpenFlow转发机制的研究是本文研究工作的重点。通过对OpenFlow流表结构,转发机制的分析,设计了并实现了HYDRA系统的响应规则。并结合DNS报文滥用检测以及僵尸网络检测两个实例,说明HYDRA系统样本采集功能的应用场景。论文最后介绍了HYDRA系统的自动化响应模型。自动化响应是本文研究工作的另一个重点。论文中介绍了自动化响应技术的现状,设计并实现了HYDRA系统的DDoS自动化响应模型,并针对实际攻击,对DDoS自动化响应模型进行了测试。

许丹妮[10](2016)在《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通信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传统星载交换机传输速率固定、接口种类单一,不能满足当前通信需求。本课题通过对传输速率和接口种类不同的多种链路进行融合,设计及实现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具有传输速率可选、接口种类多样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通信需求。本文首先对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对不同传输速率的需求和视频采集等其他接口需求,确立了包含链路接口板和视频采集板的整体解决方案;其次针对星载交换机所处卫星环境的恶劣性和难维护性,对系统板卡的可靠性等进行设计,分别从增加系统的抗干扰性、增加冗余的备份单元和系统的热设计三个方面来提高系统板卡的可靠性;再次针对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的硬件进行设计及实现,包含链路接口板和视频采集板,链路接口板解决了传统星载交换机传输速率固定的问题,该板采用可热插拔的SFP+接口,通过调节输入时钟频率确定传输速率,连接适合的SFP+接口;视频采集板解决了传统星载交换机接口种类单一的问题,它包含了 VGA和HDMI接口、摄像头采集接口、网口、USB接口、STAT硬盘接口等多种接口,混合的接口类型为星载交换系统所处空间卫星环境的实时监测、信息交换、数据备份等提供硬件平台;最后对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进行测试,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终,本文设计及实现了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该板中的链路接口板和视频采集板是通过CPCI架构和交换背板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视频采集和数据收发等多种功能的高速交换机系统。该系统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交换机功能单一、传输速率不可选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EWSD交换机两款实用系统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WSD交换机两款实用系统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2)井下智能瓦斯钻机自动续接装置结构设计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以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本文研究方法以及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二章 自动续接装置及控制系统分析
    2.1 自动续接装置结构分析
        2.1.1 ZYWL—4000SY型远程控制钻机
        2.1.2 ZDY系列钻机
    2.2 液压卡盘、夹持器相关研究
        2.2.1 液压卡盘研究
        2.2.2 钳式双夹持器研究
        2.2.3 钻具研究
    2.3 智能控制系统分析
        2.3.1 基于PLC的钻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2.3.2 深度学习在瓦斯钻机上的应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续接前动力头设计及分析
    3.1 自动续接前动力头设计
        3.1.1 前动力头结构设计
        3.1.2 前动力头工作原理分析
    3.2 自动续接前动力头力学性能分析
        3.2.1 整机的力学性能分析
        3.2.2 钻杆夹柱的疲劳寿命分析
    3.3 动力头控制参数研究
        3.3.1 前、后动力头的控制参数研究
        3.3.2 前动力头控制参数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对中及拆卸装置设计分析
    4.1 六方接头的改进设计
        4.1.1 原六方接头结构介绍
        4.1.2 结构改进设计
    4.2 自动对中及拆卸装置结构设计
        4.2.1 自动对中及拆卸装置结构设计
        4.2.2 自动对中及拆卸装置工作原理分析
    4.3 自动对中及拆卸装置力学性能分析
    4.4 自动对中及拆卸装置控制参数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瓦斯钻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5.1 样机的智能控制——基于PLC控制技术
        5.1.1 控制系统的建立
        5.1.2 通迅研究
    5.2 深度学习网络设计
        5.2.1 建立深信度网络模型
        5.2.2 深信度网络模型的训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伪卫星数据监测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伪卫星定位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滑坡监测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云计算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云平台理论基础及整体架构
    §2.1 伪卫星定位基本原理
    §2.2 云平台整体架构
    §2.3 云平台通信设计
        §2.3.1 通信方式选择
        §2.3.2 协议设计目标
        §2.3.3 协议格式设计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云平台后端数据监控服务设计
    §3.1 服务端需求分析
        §3.1.1 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3.1.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3.2 基础框架介绍
    §3.3 总体架构设计与实现
        §3.3.1 整体架构设计
        §3.3.2 各模块功能阐述
        §3.3.3 服务端整体工作流程
    §3.4 主要业务功能设计详细
        §3.4.1 TCP数据流处理策略设计
        §3.4.2 消息发送机制设计
        §3.4.3 发送检测机制设计
    §3.5 云平台系统优化
        §3.5.1 高并发TCP环境下线程模型优化
        §3.5.2 IO底层实现机制优化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云平台用户数据监测服务设计
    §4.1 用户数据监测服务端介绍
    §4.2 客户端监控服务设计
        §4.2.1 基础服务框架介绍
        §4.2.2 客户端设计需求
        §4.2.3 客户端主要功能说明
    §4.3 移动端监控服务设计
        §4.3.1 移动端设计讨论
        §4.3.1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移动端设计
        §4.3.2 移动端功能说明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云平台的部署
    §5.1 部署需求探讨
    §5.2 传统虚拟机部署
        §5.2.1 虚拟机技术简介
        §5.2.2 虚拟机部署方案
    §5.3 基于Docker虚拟化的部署方案
        §5.3.1 Docker虚拟化技术简介
        §5.3.3 Docker对比虚拟机的优势
        §5.3.4 云平台虚拟化实
    §5.4 云平台任务调度策略设计
        §5.4.1 Docker Swarm技术简介
        §5.4.2 云平台任务调度策略实现
    §5.5 系统压力测试
        §5.5.1 监测节点模拟软件设计
        §5.5.2 云平台压力测试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4)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水声网络协议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声网络模拟与仿真平台研究现状
    1.3 水声网络模拟与仿真平台架构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微服务架构设计思想
    2.1 微服务架构的出现与发展
    2.2 微服务架构的特点与优势
        2.2.1 平台组件化与轻量级通信
        2.2.2 去中心化与团队生产力的解放
        2.2.3 微服务架构的基础设施与仿真服务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UAN协议仿真平台的设计
    3.1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实验平台设计框架
    3.2 消息队列
        3.2.1 开源消息队列Rabbit MQ
        3.2.2 JSON消息包文本格式
    3.3 层次状态机
        3.3.1 有限状态机与网络协议
        3.3.2 层次状态机
    3.4 协议微服务
        3.4.1 协议逻辑实现
        3.4.2 消息包解码派发器
        3.4.3 消息包编码生成器
        3.4.4 消息队列客户端
        3.4.5 定时器
    3.5 功能微服务
    3.6 水下声学调制解调器
        3.6.1 AquaSeNT Modem
        3.6.2 声学所Modem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UAN协议仿真平台的实现
    4.1 MicroUAN平台功能总览
    4.2 基于C++层次状态机的协议微服务的实现
        4.2.1 协议类的设计与实现
        4.2.2 消息主题的订阅规则
        4.2.3 消息包解码派发器的设计与实现
        4.2.4 消息包编码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4.2.5 相对时间定时器的设计与实现
        4.2.6 层次状态机的设计与实现
    4.3 协议栈的构建
        4.3.1 协议微服务的配置项
        4.3.2 新增网络层
    4.4 功能微服务的实现
        4.4.1 路由表跟踪微服务的实现
        4.4.2 数据流量生成微服务的实现
        4.4.3 模拟水声信道微服务
    4.5 水下声学Modem驱动实现
        4.5.1 AquaSeNT Modem物理层协议微服务
        4.5.2 声学所Modem物理层协议微服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croUAN仿真平台测试与分析
    5.1 资源指标测试
        5.1.1 资源指标计算方式
        5.1.2 实验分析
    5.2 基于MicroUAN的组网实验
        5.2.1 在线配置协议栈
        5.2.2 实验分析
    5.3 基于MicroUAN的 MAC协议对比实验
        5.3.1 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自动测试系统概况
        1.1.3 虚拟仪器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需求分析
    2.1 远程交互的需求
    2.2 真实观感的需求
    2.3 实时性的需求
    2.4 软件功能的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源自动测试上位机软件的方案设计
    3.1 硬件平台的简介
        3.1.1 USB接口
        3.1.2 以太网接口
        3.1.3 GPIB接口
    3.2 上位机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3.2.1 数据通讯的设计方案
        3.2.2 仪器功能的设计方案
    3.3 信号源网络协议的选择
    3.4 开发工具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信号源上位机软件的详细设计
    4.1 上位机软面板的布局设计
    4.2 主程序的总流程设计
    4.3 各模块的程序设计
        4.3.1 通讯子模块
        4.3.2 手动测试子模块的流程设计
        4.3.3 自动测试子模块的流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信号源上位机软件的实现
    5.1 开发环境的搭建
    5.2 仪器控件的功能实现
        5.2.1 按键控件的功能实现
        5.2.2 开关控件的功能实现
        5.2.3 数值控件的功能实现
    5.3 自动测试线程的功能实现
    5.4 Excel报表的功能实现
    5.5 软面板的整体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号源自动测试上位机软件的测试
    6.1 软件的代码级测试
    6.2 软件的功能级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软件定义网络中的资源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软件定义网络架构及主要组成部件
        1.1.1 网络转发设备
        1.1.2 南向接口
        1.1.3 网络操作系统
    1.2 本文相关研究工作现状
        1.2.1 SDN交换机控制消息处理时延保证问题
        1.2.2 SDN数据中心网络拓扑配置问题
        1.2.3 本地SDN网络与公有云联合优化部署网络功能问题
    1.3 本文主要贡献与结构
第二章 SDN交换机TCAM流表资源分配机制
    2.1 研究背景与动机
        2.1.1 问题概述
        2.1.2 SDN控制消息
        2.1.3 TCAM更新操作及时间开销分析
        2.1.4 TCAM规则插入时延对于上层应用性能的影响
        2.1.5 小结
    2.2 一种TCAM流表资源分配框架设计
        2.2.1 架构概述
        2.2.2 系统组成部件
        2.2.3 正确性保障机制
        2.2.4 TCAM规则插入时延保障机制
        2.2.5 实现及部署可行性
    2.3 实验及性能分析
        2.3.1 实验环境
        2.3.2 交换机规则插入时延分析
        2.3.3 上层应用任务完成时间分析
        2.3.4 不同迁移策略对比
        2.3.5 存储及计算资源开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DN交换机计算资源分配机制
    3.1 研究背景与动机
        3.1.1 问题概述
        3.1.2 现有解决方案所存在的挑战
    3.2 相关工作
    3.3 一种交换机资源分配框架设计
        3.3.1 架构组件简介
        3.3.2 同步消息调度器
        3.3.3 异步消息调度器
        3.3.4 TCAM执行时延
    3.4 实验及性能分析
        3.4.1 实验环境
        3.4.2 同步消息处理性能
        3.4.3 异步消息处理性能
        3.4.4 SRAF支持应用数量
        3.4.5 SRAF吞吐率及上层应用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SDN数据中心拓扑资源分配机制
    4.1 研究背景与动机
        4.1.1 问题概述
        4.1.2 相关工作
        4.1.3 强化学习
    4.2 DeepConf架构设计
        4.2.1 DeepConf主要组件概述
        4.2.2 DeepConf离线训练流程
        4.2.3 DeepConf在线决策流程
    4.3 实验及性能分析
        4.3.1 实验环境
        4.3.2 强化学习过程分析
        4.3.3 业务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地SDN网络与公有云结合下的资源分配机制
    5.1 研究背景与动机
        5.1.1 问题概述
        5.1.2 相关工作
        5.1.3 本地网络中的服务功能链外包至公有云的挑战
    5.2 问题建模及分析
        5.2.1 网络模型
        5.2.2 ILP建模
    5.3 启发式算法设计
        5.3.1 隐式马尔科夫模型
        5.3.2 最小成本路径寻找算法
        5.3.3 路径偏移算法
        5.3.4 路径成本调整贪婪算法
    5.4 实验及性能分析
        5.4.1 实验环境
        5.4.2 启发式算法与ILP模型对比
        5.4.3 启发式算法性能实验
        5.4.4 路径偏移算法与贪婪算法和FF算法的性能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基于SDN的QoS技术研究 ——蚁群算法在SDN中的优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SDN与QOS的相关技术与工具介绍
    2.1 SDN整体概述
        2.1.1 SDN架构简介
        2.1.2 SDN主要特性
        2.1.3 SDN接口协议
        2.1.4 SDN控制器
        2.1.5 SDN仿真器
    2.2 QOS传统技术
        2.2.1 资源预留技术
        2.2.2 负载均衡技术
    2.3 启发式QOS路由算法
        2.3.1 模拟退火算法
        2.3.2 遗传算法
        2.3.3 蚁群算法
    2.4 现有SDNQOS路由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蚁群优化的SDNQOS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蚁群优化的SDNQOS路由算法设计
        3.1.1 QoS蚁群路由算法基本设计
        3.1.2 QoS蚁群路由算法优化设计
    3.2 基于蚁群优化的SDNQOS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3.2.1 功能架构设计
        3.2.2 控制系统的运行流程
    3.3 L2Switch与LoopRemover优化设计与实现
        3.3.1 L2Switch优化设计与实现
        3.3.2 LoopRemover优化设计与实现
    3.4 资源统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1 资源统计模块设计
        3.4.2 资源统计模块实现
    3.5 蚁群路由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5.1 蚁群路由模块设计
        3.5.2 蚁群路由模块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蚁群优化的SDNQOS控制系统仿真测试
    4.1 仿真实验平台与工具
    4.2 仿真场景设置与参数设置
        4.2.1 系统业务划分
        4.2.2 实验场景一
        4.2.3 实验场景二
        4.2.4 实验场景三
    4.3 仿真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新型第四代移动通信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移动通信系统天线研究现状
        1.2.1 移动终端天线
        1.2.2 室分系统天线
        1.2.3 室外宏基站天线
    1.3 论文选题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移动通信天线基础理论
    2.1 天线基础理论
        2.1.1 天线辐射原理
        2.1.2 天线主要性能参数
    2.2 移动通信天线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2.2.1 balun技术
        2.2.2 增益提高技术
        2.2.3 小型化及宽频带技术
        2.2.4 波束覆盖技术
    2.3 天线口径对辐射特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新型balun与振子天线的一体化分析
    3.1 引言
    3.2 巴伦原理及主要特性指标
    3.3 折叠λ/4载流导线特性
    3.4 异面矩形微带贴片balun设计
        3.4.1 balun结构及原理
        3.4.2 与偶极子单元一体化设计及数据结果
        3.4.3 balun性能验证
        3.4.4 误差分析
    3.5 共面微带贴片耦合balun设计
        3.5.1 结构及原理
        3.5.2 与偶极子单元一体化天线分析
        3.5.3 balun效果仿真验证
        3.5.4 数据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移动终端共口径内置天线研究
    4.1 引言
    4.2 TD-LTE制式全频段内置天线设计
        4.2.1 天线设计方案
        4.2.2 天线结构设计
        4.2.3 数据结果及分析
    4.3 微带-缝隙内置天线设计
        4.3.1 天线设计方案
        4.3.2 天线结构设计
        4.3.3 数据结果及误差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室内分布系统天线研究
    5.1 引言
    5.2 室分系统全向贴片天线设计
        5.2.1 天线设计方案
        5.2.2 天线设计过程
        5.2.3 数据结果及相关分析
    5.3 室分系统定向天线设计
        5.3.1 天线设计方案
        5.3.2 天线设计
        5.3.3 数据结果与容差分析
        5.3.4 环境影响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蜂窝式宏基站天线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基站天线阵列单元设计
        6.2.1 微带-缝隙天线宽带技术
        6.2.2 天线结构设计及数据结果
    6.3 基站天线电调方案
        6.3.1 移相技术方案
        6.3.2 四单元电调天线结构及数据结果
        6.3.3 磨损容差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SDN技术的网络入侵阻断系统HYDRA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SDN与OpenFlow
        1.2.2 入侵阻断系统概述
        1.2.3 论文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3.1 Defense4 All
        1.3.2 The Bro Network Security Monitor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SDN控制器
    2.1 控制器的概念
    2.2 控制器的发展与现状
        2.2.1 控制器的历史与发展
        2.2.2 控制器的现状
    2.3 开源控制器的比较与分析
        2.3.1 功能比较
        2.3.2 架构分析
        2.3.3 性能测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YDRA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系统运行环境介绍
        3.1.2 系统需求
    3.2 HYDRA功能结构设计
        3.2.1 结构设计
        3.2.2 功能模块设计
        3.2.3 运行与管理机制的设计
        3.2.4 与同类系统的比较分析
    3.3 HYDRA的开发与实现
        3.3.1 HYDRA系统的开发环境
        3.3.2 数据存储的实现
        3.3.3 功能组件实现
    3.4 HYDRA系统的测试
        3.4.1 测试方案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penFlow转发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4.1 OpenFlow转发机制分析
        4.1.1 流表结构
        4.1.2 转发机制
    4.2 响应规则设计
        4.2.1 响应规则需求分析
        4.2.2 响应规则设计
    4.3 规则的实现
        4.3.1 规则的转化
        4.3.2 冲突检测与处理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基本测试
        4.4.2 HYDRA样本采集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YDRA响应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5.1 响应模型需求分析
        5.1.1 自动响应技术的现状
        5.1.2 HYDRA自动化响应的需求
        5.1.3 DDoS攻击特征分析
    5.2 DDoS响应模型的设计
        5.2.1 DDoS响应模型总体设计
        5.2.2 攻击聚合
        5.2.3 响应决策
        5.2.4 响应执行
    5.3 DDoS响应模型的实现
        5.3.1 DDoS响应流程
        5.3.2 响应决策模型的实现
        5.3.3 响应执行方式的实现
    5.4 实验与分析
        5.4.1 实验设计
        5.4.2 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
    2.1 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的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分析
        2.1.2 接口需求分析
    2.2 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2.1 系统的整体架构
        2.2.1.1 链路接口板的整体框架设计
        2.2.1.2 视频采集板的整体框架设计
        2.2.2 主要器件的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可靠性和电源模块设计
    3.1 应用环境对电路系统的影响分析和可靠性设计
        3.1.1 抗干扰设计
        3.1.1.1 抑制干扰源设计
        3.1.1.2 切断干扰传播途径
        3.1.1.3 敏感器件抗干扰设计
        3.1.2 系统冗余备份设计
        3.1.2.1 系统可靠性模型的选择
        3.1.2.2 硬件冗余备份设计
        3.1.3 系统的热设计
    3.2 系统电源解决方案
        3.2.1 系统功率需求
        3.2.2 供电方案设计
        3.2.3 冗余电源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硬件设计实现
    4.1 高速链路接口板的硬件实现
        4.1.1 存储模块
        4.1.2 SFP+光收发模块
        4.1.3 时钟模块
    4.2 视频采集系统板的硬件实现
        4.2.1 VGA和HDMI采集模块
        4.2.2 摄像头采集模块
    4.3 PCB设计
        4.3.1 10G信号完整性分析
        4.3.2 PCB布局布线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测试
    5.1 基础功能测试
    5.2 电源测试
        5.2.1 电压测试
        5.2.2 电源完整性测试
    5.3 系统性能测试
        5.3.1 链路接口板性能测试
        5.3.2 视频采集板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EWSD交换机两款实用系统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型应急指挥车的结构改装设计[D]. 杨雪.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2]井下智能瓦斯钻机自动续接装置结构设计及控制[D]. 马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伪卫星数据监测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水声网络协议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陈仲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宋诗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软件定义网络中的资源分配研究[D]. 陈欢. 电子科技大学, 2018(10)
  • [7]基于SDN的QoS技术研究 ——蚁群算法在SDN中的优化与应用[D]. 彭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18(10)
  • [8]新型第四代移动通信天线研究[D]. 金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1)
  • [9]基于SDN技术的网络入侵阻断系统HYDRA的设计与实现[D]. 金磊. 东南大学, 2016(03)
  • [10]异构链路混合交换系统板的设计与实现[D]. 许丹妮.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EWSD开关的两个实用系统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