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心目中的2003年高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宪建[1](2020)在《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议论文写作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作文命题更注重思辨性和逻辑思维,它的内容更贴近时事政治和现实生活,紧随时代潮流,注重学生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的沟通和联系。它要求学生写作要注重论说内容的深刻性、交流性和信服力。这与国内兴起的“交际语境写作理念”不谋而合。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引发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它对传统写作教学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并为写作教学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指导。但我国的写作教学依旧长时间停留在关注写作结果的“文章中心”写作上,写作教学理论陈旧、落后。基于此,本文将对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进行探析,分析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特点及内在意义,结合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当下议论文写作教学面临的问题。在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改进与提高。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探析:对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交际语境中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特点及意义。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现状调查和分析:交际语境中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对湖南省某中学高二的师生进行现状调查。结合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理论,设置了议论文写作态度、议论文写作教学状况、议论文写作行为的真实性、议论文写作的目的、议论文写作过程的交际性、议论文写作结果的实用性六个考察维度。从教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写作教学指导过程、写作教学的观念和意识、写作教学评价方式四个维度设置访谈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交际语境中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策略研究:针对调查结果呈现的问题,以交际语境写作中的作者、读者、目的、话题、语言五要素为基本点,以议论文论题地设立、写作的指导过程、作文的评价机制为立足点,探讨交际语境下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具体策略。第四部分是实践反思:将这些策略运用在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中。融合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在结合具体策略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案例”,在课堂实践中收获成果,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深刻反思。
支正霄[2](2020)在《2015-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历史试题中的“时空观念”研究》文中提出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大型考试,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历年高考试题是对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成果的最终检验,更是经过专家精雕细磨的产物。研究高考真题就如同与命题者直接对话,对于备考和现实教学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考有了新的命题方向,逐渐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后,更是备受关注。时空观念素养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是历史学的灵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考核体系上,虽然时空观念近年来才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正式提出,但是时间和空间一直是学习历史的两个基本要素,所以高考中一直没有忽视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并且其题型多变,材料复杂,注重考查学生整合知识与掌握历史脉络的能力。论文根据时空观念素养的定义和内涵,以具体时空定位、历史阶段特征、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时空比较四项相关考查要素为基础,对2015-2019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历史试卷中与时空观念素养相关的主客观试题进行统计,并结合相关试题对其考查时间范围的界定、新课标颁布后试题的变化、相关要素的考查意图以及具体的答题思路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体现历史整体观、注重异同时空的比较、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强调现实性等命题特点,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包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贯通古今关联中外、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希望对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唐金龙[3](2020)在《全国体育单招考试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2000-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体育单招考试”,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统一招生考试,是对具有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资格(包括经过国家体育总局验证的国家健将、国家一级运动员和国家二级运动员)单招考生学习水平的检测。本文旨在通过对20年来体育单招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全面分析,总结其试题特点和命题趋势,探究适合体育运动学校现代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分三部分:首先,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国体育单招《考试大纲》这两大命题依据,来明确高水平运动员究竟需要具备那些语文素养,并结合实际,厘清体育生语文包括现代文学习的现实状况;其次,从选文、分值和题型设计展开分析,明确日常教学中要方向明确、理论结合实际,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的同时,注重他们的探索精神;最后,通过对体育运动学校现状的研究,明确了改变现状的必要性,从政策法规、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这部分为本研究的重心所在,依据上述研究结论,就如何做好体育运动学校语文课现代文阅读教学进行思考并提出策略,以促进体育运动学校现代文阅读教学在理念、方法和评价诸方面不断改进,最终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梁先斌[4](2020)在《提升初中生写作能力的过程性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基础和写作能力,并据此对写作训练角度、写作训练内容等进行了研究,具体在作文审题立意、作文修改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研究。从理论上来说,是对叶圣陶先生写作教学理论的学习和传承;从实践上来说,由知识的学习到能力的培养、由审题立意到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由能写作到写作质量高、由能修改作文到会修改作文等成为可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写作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究出可常用构思训练、分析优秀作品的角度和内容、修改作文的角度和方式等。与此同时,对每位学生写作掌握进度及其相应的写作训练角度和内容进行过程性地实践与研究,从而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本文绪论是对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对教师指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从学生学情、写作教学呈现出知识性和技能型的特点来分析可行性。第二章是对教师指导学生审题立意、修改作文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从学生选择真情实感的材料、写作构思和修改作文角度来进行过程性教学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和关注还需继续研究的内容。第三章对师生提出要求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学生要养成写作和学习他人优秀作品的习惯并且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要有序、细致。在近二十年的作文教学探索和具体分析八十多篇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对学生写作特点、写作能力提升方式等有了较为清晰地了解。还需思考和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更熟练地运用详略和细节描写来突出作文中心,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题构思、写作速度和质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陈潇菡[5](2020)在《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策略探究 ——以“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为例》文中提出科学技术推动着近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创新和突破更是国家战略的需求和目标,在关注科技向前发展的方向时对于科技如何发展而来的历史却容易被忽略。过去的科学技术虽然会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但在其发展中所产生的科学历史、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经验与反思都是值得今人借鉴的。作为当代的高中生,对我国科技发展源流脉络的了解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站在科技史的角度,针对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科技史内容的教学进行探讨。首先,从促进历史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两方面,通过学生与教师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史高中教学策略探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理论、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理论和中国古代科技史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研究三个部分对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做出解释。其次,本文在第一部分讨论了中国古代科技史在高中教学中的意义。中国古代科技史作为高中教材的必修内容和高考考察的重点,是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构建完整历史知识体系的版块之一,也是对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人文素养与价值观的培养。第二部分中本文选择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为例进行研究。结合课标从这一课的结构以及内容进行分析,为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供学理支持。第三部分,对中国古代科技史在高中阶段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一线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访谈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以讨论中国古代科技史相关内容在高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结合2003年和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转变传统科技史教学观念、把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教学案例的探讨,提出针对中国古代科技史在高中阶段教学的策略以及建议。
王玲[6](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杨超[7](2019)在《基于波利亚解题法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以近十年理科数学全国乙卷为例》文中指出解题教学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离不开的一部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是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的着作《怎样解题》英文版在1944年问世,《怎样解题》在我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据国内外相关资料,波利亚解题表无论是在元认知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都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教育部2014年提出核心素养,并在2016年明确了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以及十八个基本要点,数学核心素养和解题教学的联系已经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在知网中搜索“数学核心素养”和“解题”,共搜索到论文71篇,发表时间是在2016到2019年。在这71篇文献中,作者大多是在职的高中教师。这说明了高中教师迫切的需要具体的方法,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理论“落地”。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波利亚解题表是解题领域的经典成果。在职教师对于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需求迫切。以上三点使得数学核心素养和波利亚解题表的结合颇有研究价值。本文第一章对波利亚解题表和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波利亚解题表中的主要思想、目的、表中的每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对表中的部分问题联系了相应的例子,从近十年高考题中选出部分题目用波利亚解题表建议予以展示分析。根据分析,数学抽象素养和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主要在理解题目阶段,数学分析和直观想象素养主要在回顾阶段,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主要在拟定计划阶段,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主要在拟定方案和执行方案阶段。第三章利用调查问卷了解高中生的解题现状,了解现如今大部分高中生的解题习惯和解题过程与波利亚解题表的吻合程度。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波利亚解题表四个阶段,学生应注意将题目信息分类、数形结合、注重原有知识基础等。第四章利用两名学生的寒假时间,对两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从而验证第二章和第三章波根据利亚解题理论所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是否有借鉴意义,并且发现实施过程中学生因接触信息量过大,导致课后遗忘较快,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督促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第五章根据前四章的分析结果和波利亚解题表的思想,对前四章提出的教学策略进行整理,并将解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理解题目阶段,应注重学生知识基础,强调信息分类和数形结合。在拟定方案阶段,应强调原有知识水平,注重启发诱导。在执行方案阶段应强调逻辑严密,明确未知量。在回顾阶段,应当探寻多种解法,推广变形题目,绘制知识框架。第六章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发现不足,思考下一步研究计划。
胡群[8](2019)在《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文中指出课程标准与高考卷一致对高中教学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借助韦伯模式,分析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Ⅲ文理科与课程标准是否一致。首先,结合新老课标构建三个韦伯金字塔模型。其次,借鉴已有文献的编码原则对课程标准、高考卷进行编码,编码的目的是确定知识点以及知识深度水平。高考卷的知识深度水平不易判断,通过问卷调查保证客观性,合理性调查问卷保证问卷的效度,试调查保证问卷的信度。将问卷制成链接,利用问卷星软件发放并收集问卷,利用多独立样本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频数分析处理数据。课程标准与高考卷基本一致,所有内容主题与课程标准在知识分布平衡性方面达成一致、在知识种类方面达成一致;部分内容主题与课程标准在知识深度水平方面不一致,可能与高考的选拔功能有关;部分内容主题在知识广度方面与课程标准不一致,可能与考试的时间、题量有关。
陈鹭燕[9](2019)在《高考语用题探析 ——以2003-2017年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考语用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考生语用水平的有力手段。但是近年来,高考语用题的作答情况不尽人意,已经逐渐成为考生失分的重灾区。虽然一线教师及学者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但效果仍不太理想。本研究以“高考语用题”为研究对象,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分“两步走”对高考语用题进行探析。第一步主要从微观层面,对围绕以高考语用题“怎么考”为核心的考查走向、围绕“考什么”为核心的考查内容、以及围绕“为什么考”为核心的考查能力进行探析;第二步从宏观层面对高考语用题的命题特征及创新度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进一步把握高考语用题的发展趋势。本论文内容如下:第1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当前对高考语用题的研究以单一年份的研究为主,缺少跨年份的纵向研究且将高考语用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第2章,对高考语用题取样,发现高考语用题考查走向呈现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考查形式逐渐偏向主观;二是考查方式渐趋多变;三是考查趋势从分散走向综合。第3章,对高考语用题语料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高考语用题语料考查内容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选材趋向现实生活;二是选材趋向社会热点;三是趋向传统文化渗透;四是趋向跨学科、跨领域考查。第4章,对高考语用题的能力立意进行探析,发现高考语用题的考查能力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注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注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三是注重考查综合能力;四是兼顾考查基础能力与高层次能力。第5章,从宏观层面对高考语用题进行把握,发现高考语用题在命题特征上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注重考查语境;二是命题模式渐趋稳定;三是兼具技巧性与实用性;四是兼具趣味性与人文性。在创新度上呈现以下两个特征:一是稳中求新,与时俱进;二是稳中求变,兼具传统与创新。第6章主要针对高考语用题的选材趋向、考查取向、命题特征提出一系列教学策略。
余柏青[10](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研究说明《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二、我心目中的2003年高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心目中的2003年高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概述 |
2.1 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及其关系 |
2.1.1 交际语境的概念 |
2.1.2 交际语境写作的要素 |
2.1.3 交际语境写作要素之间的关系 |
2.2 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特点 |
2.2.1 以语境为依托的议论话题 |
2.2.2 以交际为目的的议论文写作 |
2.2.3 以读者为导向的论证过程 |
2.3 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
2.3.1 激发议论的内在动机 |
2.3.2 关注议论的真实语境 |
2.3.3 提高议论的角色意识 |
2.3.4 强化议论的交际目的 |
第3章 交际语境中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及归因 |
3.1 交际语境中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3.1.1 问卷调查概述 |
3.1.2 问卷调查结果 |
3.2 交际语境中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3.2.1 写作目的功利性价值导向 |
3.2.2 交际语境意识普遍缺乏 |
3.2.3 缺乏正确的读者意识 |
3.3 交际语境中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问题归因 |
3.3.1 应试化教育体制的弊端 |
3.3.2 议论文写作教学理念陈旧 |
3.3.3 教师写作素养尚待提升 |
3.3.4 议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固化 |
第4章 交际语境中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 |
4.1 创设具有现实意义和交际需要的议论文论题 |
4.2 内化交际语境写作理念指导议论文写作教学 |
4.2.1 明确以交际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
4.2.2 转变符合议论话题的身份角色 |
4.2.3 基于真实的议论语境选择论据 |
4.2.4 注重以读者为中心的论证过程 |
4.2.5 调用国外RAFT策略审题立论 |
4.3 创建适合议论文写作的交流平台和评价机制 |
4.3.1 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写作交流平台 |
4.3.2 创设多元化议论文写作评价机制 |
第5章 交际语境中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案例及反思 |
5.1 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案例 |
5.2 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情况访谈提纲(教师) |
致谢 |
(2)2015-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历史试题中的“时空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一、2015-2019年全国历史Ⅱ卷中时空观念素养相关试题的统计 |
(一)客观题中有关时空观念知识点的统计 |
(二)主观题中有关时空观念知识点的统计 |
二、2015-2019年全国历史Ⅱ卷中时空观念素养相关试题的分析 |
(一)客观题中有关时空观念素养知识点的分析 |
(二)主观题中有关时空观念知识点的分析 |
(三)新课标颁布后试题变化的分析 |
(四)相关考查要素分析 |
三、2015-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Ⅱ卷有关时空观念试题的命题特点 |
(一)体现历史整体观 |
(二)注重时空的比较 |
(三)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 |
(四)强调现实性 |
四、教学建议 |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二)贯通古今,关联中外 |
(三)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全国体育单招考试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2000-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体育单招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背景和依据分析 |
第一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背景 |
一、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的要求 |
二、体育生文化课学习基础的现实 |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依据 |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全国体育单招《考试大纲》 |
第二章 体育单招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
第一节 体育单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选文 |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选文的经典性 |
二、单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考查内容 |
第二节 体育单招现代文阅读题的分值和题型设计 |
一、现代文阅读的分值和变化 |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型编排设计 |
第三节 与普通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比较 |
一、文本选择有差异 |
二、题型分值大不同 |
三、能力要求分高下 |
第三章 基于体育单招考试导向的语文教学思考 |
第一节 体育生语文学习的态度调整 |
一、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
二、学习状态调整的必要性 |
三、体校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整策略 |
第二节 体育运动学校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调整 |
二、实施过程的落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全国体育单招考试语文现代文教学调查问卷 |
后记 |
(4)提升初中生写作能力的过程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一章 指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可行性 |
第一节 分析学生学情为写作教学提供依据 |
一、学生具备写作基础且写作态度端正使写作教学顺利开展 |
二、作文题目在学生的经验范围内使学生更易于写作 |
三、分析学生写作时的困惑和收获能使教与学更轻松 |
第二节 知识性和技能型的写作教学可操作性强 |
一、写作是阅读知识的运用 |
二、分析作文题目能训练学生多种能力 |
三、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习惯和写作特点有针对性指导 |
四、归纳总结常见的修改角度和内容并指导修改 |
第二章 指导学生审题立意、修改作文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指导学生多角度选材和立意,提升其审题立意能力 |
一、采取对话式教学指导学生写作构思 |
二、采取对话式教学指导学生对材料、主旨多角度地选择和确定… |
第二节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修改作文 |
一、作文语言修改时的要求和具体指导过程 |
二、作文结构修改时的要求和具体指导过程 |
三、作文内容修改时的要求和具体指导过程 |
四、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作文的过程性教学实践 |
第三节 指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学还需继续研究的内容…… |
第三章 提升写作能力对师生的要求 |
第一节 学生要养成写作和学习他人优秀作品的习惯 |
第二节 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要有序、细致 |
一、写作训练的内容要有序 |
二、指导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细致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策略探究 ——以“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中国古代科技史在高中教学中的价值 |
(一)对高中历史科目知识学习的意义 |
(二)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
二、人教版必修三《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教材分析 |
(一)《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结构分析 |
(二)《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内容分析 |
三、中国古代科技史高中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
(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
(三)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四、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策略探究 |
(一)转变传统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观念 |
(二)把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
(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古代科技史高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国古代科技史高中教师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
后记 |
(6)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波利亚解题法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以近十年理科数学全国乙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2.2 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2.3 波利亚解题表研究现状 |
1.2.4 数学核心素养与波利亚解题表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波利亚解题表 |
2.1 波利亚解题表简介 |
2.1.1 波利亚解题表主要思想 |
2.1.2 波利亚解题表的目的 |
2.1.3 波利亚解题表详解 |
2.2 波利亚解题表在近十年高考题中的应用 |
2.3 波利亚解题表应用启示 |
第三章 高中生解题现状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4 数据的处理分析 |
第四章 个案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方案 |
4.4 研究过程 |
4.4.1 研究过程的实施 |
4.4.2 研究记录 |
4.4.3 学生部分成果展示 |
第五章 解题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
5.1 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解题的关系 |
5.2 理解题目,发展数学抽象素养 |
5.2.1 注重知识基础,强调转化意识 |
5.2.2 信息分类,理清题目脉络 |
5.2.3 数形结合,抽象题目信息 |
5.3 拟定方案阶段 |
5.3.1 重视原有水平,建构数学核心素养 |
5.3.2 启发诱导,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
5.4 执行方案阶段 |
5.4.1 整体逻辑严密,培养逻辑运算素养 |
5.4.2 明确未知量,培养数学运算素养 |
5.5 回顾阶段 |
5.5.1 发散思维,培养多种数学核心素养 |
5.5.2 总结推广,巩固数学核心素养体系 |
5.5.3 绘制知识框架,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附录B 高中生解题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C 波利亚解题表 |
附录D 波利亚解题表简化版 |
(8)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工具的选择 |
3.2 研究方法的确定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内容分析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3.3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4章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分析 |
4.1 “金字塔”结构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系 |
4.2 本土化知识深度水平分类 |
4.3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编码 |
第5章 对数学全国卷Ⅲ的分析 |
5.1 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Ⅲ的编码说明 |
5.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5.3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5.3.1 多独立样本检验“总体得分” |
5.3.2 单因素方差分析“总体得分”的均值 |
5.3.3 各选项频数分析 |
第6章 一致性分析 |
6.1 理科卷一致性分析 |
6.2 文科卷一致性分析 |
6.3 文理科卷与课程标准公共部分一致性分析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高考题涉及知识点对应的知识深度水平问卷的合理性调查 |
附录B:高考题涉及知识点对应的知识深度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C:原始数据 |
附录D:各选项频数分析表 |
附录E:编码表 |
附录F:单元目标数据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高考语用题探析 ——以2003-2017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考语用题试题研究 |
1.2.2 高考语用题命题特征研究 |
1.2.3 高考语用题答题策略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语用题考查走向分析 |
2.1 考查形式逐渐偏向主观 |
2.2 考查方式渐趋多变 |
2.2.1 词语使用考查分析 |
2.2.2 表达连贯考查分析 |
2.3 考查趋势从分散走向综合 |
2.3.1 单一知识点与综合知识点考查情况分析 |
2.3.2 单一知识点题及综合知识点题分值变化分析 |
2.3.3 综合知识点题知识点考查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语用题考查内容分析 |
3.1 选材趋向现实生活 |
3.2 选材趋向社会热点 |
3.3 趋向传统文化渗透 |
3.3.1 传统文化考查分析 |
3.3.2 谦辞敬语考查分析 |
3.4 趋向跨领域、跨学科考查 |
3.5 小结 |
第4章 语用题考查能力分析 |
4.1 注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
4.2 注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
4.3 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
4.4 兼顾考查基础能力与高层次能力 |
4.5 小结 |
第5章 语用题命题特征及创新度分析 |
5.1 语用题命题特征分析 |
5.1.1 注重考查语境 |
5.1.2 命题模式渐趋稳定 |
5.1.3 兼具技巧性与实用性 |
5.1.4 兼具趣味性与人文性 |
5.2 语用题创新度分析 |
5.2.1 稳中求新,与时俱进 |
5.2.2 稳中求变,兼具传统与创新 |
5.3 小结 |
第6章 高考语用题教学策略 |
6.1 注重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相衔接 |
6.2 注重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衔接 |
6.3 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
6.4 注重逻辑思维能力教学 |
6.5 注重语境教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况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我心目中的2003年高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际语境中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D]. 张宪建.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2]2015-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历史试题中的“时空观念”研究[D]. 支正霄.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全国体育单招考试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研究(2000-2019)[D]. 唐金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提升初中生写作能力的过程性教学研究[D]. 梁先斌.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史教学策略探究 ——以“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为例[D]. 陈潇菡.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7]基于波利亚解题法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以近十年理科数学全国乙卷为例[D]. 杨超. 济南大学, 2019(01)
- [8]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 胡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高考语用题探析 ——以2003-2017年全国卷为例[D]. 陈鹭燕. 集美大学, 2019(09)
- [10]《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