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道术后并发胆漏2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1](2022)在《肝胆管结石病经皮经肝取石手术应用指南(2021版)》文中研究表明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 病情复杂, 术后结石残留率、复发率高, 反复多次手术。在病程晚期可并发终末期胆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经皮经肝取石手术逐渐在临床开展, 但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 影响推广和普及。本指南对近年来经皮经肝取石手术做了详尽的总结, 并提出治疗的推荐意见, 旨在规范开展经皮经肝取石手术, 为肝胆管结石微创取石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罗聪[2](2021)在《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中行腹腔镜逐级导管扩张术(laparoscopic progressive dilatable catheter dilatation,LPCD)与腹腔镜球囊导管扩张术(Laparoscopic balloon catheter dilatation,LBCD)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探讨逐级导管扩张及球囊导管扩张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二者优劣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远端狭窄共95例,按患者采用的不同手术术式分为两组,其中50例术中施行腹腔镜下逐级导管扩张术处理胆总管远端狭窄,简称LPCD组,45例术中施行腹腔镜下球囊导管扩张术处理胆总管远端狭窄简称LBCD组,分析比较LPCD组及LBCD组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胆总管最宽处直径、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结石数目(单发、多发)、术前AST、ALT、DBIL及AMY、术前狭窄程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T差值、ALT差值、DBIL差值、WBC差值、PCT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狭窄情况、术后胆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AMY差值、术后急性胰腺炎、术后鼻胆管拔出时间、术后消化道不良症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急性胰腺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胆总管远端狭窄程度、狭窄扩张方式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直径、术前PCT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使用LPCD及LBCD解除胆总管远端狭窄手术成功率高,解除狭窄有效且安全,二者均保护了Oddi括约肌的正常生理功能,LPCD组较LBCD组后急性胰腺炎发生更少,术后住院日更短,恢复更快。
翟广[3](2021)在《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胆管损伤的预防手段、临床分组及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6例胆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发现2例,术后发现但无急性腹膜炎表现34例,按临床症状分为胆漏组17例、胆管狭窄组10例、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7例。术中发现的非计划胆道修复术为:胆管修补术+T管引流术2例,术后发现的非计划胆道修复术为:胆管修补术+T管引流术2例,胆道探查术+T管引流术3例,胆肠吻合术+T管引流术12例,ERCP+ENBD 6例,单纯腹腔穿刺引流术9例,腹腔穿刺引流术+PTCD 2例。分析36例病人胆管损伤的常见原因、发现时间、损伤部位。观察各分组处理前后ALB、TBIL、ALT、AST等指标变化,并行统计学分析。观察36例病人处理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并行术后疗效分析,对术后发现34例病人处理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胆管损伤常见原因包括病理因素占52.8%,解剖变异占8.3%。(2)发现时间:本研究2例病人为术中发现。34例病人术后发现,平均发现时间在23天,分为三组:①胆漏组16例术后2周内发现,1例术后4月发现。②胆管狭窄组7例术后2周内发现,3例术后2月至10月发现。③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6例术后2周内发现,1例术后24天发现。(3)损伤部位:本研究术中发现2例病人均损伤肝总管,34例病人术后发现,分为三组:①胆漏组胆囊管损伤6例,肝总管损伤5例,胆总管损伤4例,左肝管损伤1例,右肝管损伤1例。②胆管狭窄组肝总管损伤8例,胆总管损伤2例。③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肝总管损伤5例,胆总管损伤2例。(4)BD1处理术后疗效分析:①术后发现三组病人治疗后ALB、TBIL、ALT、AST这些指标都趋于正常,胆漏组ALB、AST、TBIL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管狭窄组TBIL、ALT、AST有统计学差异(P<0.05),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TBIL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本研究所有病人处理后并发症1月内Clavien-Dindo分级Ⅲ级以上有5例。近期有效率为86.1%。术中胆管修补术后3天,并发胆管狭窄1例;胆漏组4例:损伤后2周内行ERCP+ENBD,并发腹腔脓肿、肝周积液各1例;损伤后原腹腔引流管引流,并发腹腔脓肿1例;损伤后2周内行胆管修补术,并发胸腔积液1例。③本研究所有病人处理后随访1月至2年Terblanche分级Ⅲ级以上的病人有7例,远期有效率为80.6%。术中胆管修补术,并发胆管狭窄1例;胆漏组1例:损伤后3月行胆肠吻合术,并发吻合口狭窄;胆管狭窄组2例:损伤后2周行胆管修补术,并发狭窄1例;损伤后10天行PTCD,并发胆管炎1例;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3例:损伤后20天先行PTCD后行胆肠吻合术,并发胆管炎1例;损伤后原腹腔引流管引流,长期胆管狭窄2例。④本研究术后发现34例病人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病人的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心理情绪状态等项目及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胆管损伤常见原因包括病理因素及解剖变异等,重视术前B超及MRCP等检查、术中精细操作是预防的关键。(2)术中发现胆管损伤,选择常用非计划胆道修复术是胆管修补术+T管引流术。(3)术后发现胆管损伤,无急性腹膜炎表现按临床分组选择非计划胆道修复术。①胆漏组BDI早期行内镜或超声介入治疗是首选的微创治疗。②胆管狭窄组BDI待胆管扩张后行胆肠吻合术是主要治疗方法。③胆漏合并胆管狭窄组BDI综合治疗为主,即早期行内镜、超声介入等治疗,引流1-3月后再行手术治疗。(4)内镜下微创治疗是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胆管损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谈义政[4](2021)在《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对比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T管引流与一期行LCBDE+LC+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手术治疗的9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PTGD分为一期手术组(LCBDE+LC,n=45)和二期手术组(PTGD+LCBDE+LC,n=50)。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先给与抗炎等基础治疗,一期手术组患者,24h内行LCBDE+LC+T管引流,二期手术组首先行PTGD,3日后行LCBDE+LC+T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PTGD前与PTGD 3天后检查/检验结果,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41.71±12.43/40.1±9.47)岁、性别比(男/女,20/25、22/28)、基础病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GD前与PTGD3天后检查/验结果显示:PTGD 3天后与PTGD前相比,ALT、直接胆红素分别从 63.22±27.84U/L、53.62±48.38umol/L 降至 50.78±22.38U/L、31.36±36.07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功能好转。体温、IL-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从37.47±1.13℃、61.44±20.31ng/L、10.85±4.24×10^9/L、0.73±0.08、降低至 37.01±0.67℃、30.36±21.12ng/L、8.70±3.16×10^9/L、0.69±0.07,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身炎症好转。PLT、PT分别从88.65±40.1 × 10^9/L升至186.54±54.63×10^9/L、14.21±1.34s 降至 12.37±1.0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凝血功能好转。胆囊长径从10.02±2.04cm减至6.44±0.9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胆囊壁厚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一期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是127.72±14.2min、78.12±21.64mL,二期手术组分别是58.40±11.96min、30.29±8.94mL,二期手术组显着低于一期组(P<0.05),此外,中转开腹率,一期手术组有8例(17.8%)中转开腹,显着高于二期手术组2例(4%)(P<0.05)。一期手术组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分别是20.62±1.98h、30.03±4.61h、34.85±3.08h、10.63±1.03d、14243.47±1557.58 元,二期手术组分别是13.78±1.79h、25.94±4.02h、32.4±3.47h、7.52±0.56d、12891.88±1498.28 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一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和胆漏分别为6例(13.3%)、5例(11.1%);二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1例(2%),无胆漏发生,一期手术组大于二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余结石率、胆管损伤分别为:一期手术组为2例(4.4%)、1例(2.2%);二期手术组则未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一期手术治疗相比,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Ⅱ级急性胆囊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腹部切口感染,胆漏及中转开腹率低,同时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方式。
赵辉辉[5](2021)在《LCBDE与ERCP+EST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并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RCP+EST)的临床数据,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以指导临床中该类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和移植中心,年龄≥60岁,经腹部超声、CT或磁共振确诊为单纯胆总管结石(胆囊已切除或已排除胆囊结石且肝内胆管无结石)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确定137例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CBDE术组(48人)和ERCP+EST术组(89人),分析所有患者的住院资料。1、术前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合并症;2、两组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3、两组术中情况;4、术后的情况。[结果]共13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行ERCP+EST术89人,行LCBDE术48人。ERCP+EST组与LCBDE组患者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73.4±9.2 vs 68.7±6.9;P<0.05),且年龄≥80 岁(30.3%vs 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上黄疸(25.8%vs 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2.4%vs 12.5%,P<0.05)和电解质紊乱相比(31.5%vs 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首次手术结石清除率中,ERCP+EST 与 LCBDE(84.3.0%vs 95.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RCP+EST组少于LCBDE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7.8±12.4 vs 133.3±48.4min;P<0.001)。ERCP+EST 术中,单次取石成功组(n=75)与失败组(n=14)相比,年龄(72.9±9.5 vs 79.5±9.0,P<0.05),其结石最大直径(0.9±0.4 vs 1.3±0.7,P<0.05),其中结石直径>1.5cm例数占比(24.0%vs 85.7%,P<0.05),胆总管最大直径≥2.0cm例数占比(21.3%vs 8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P+EST术后两例死亡,LCBDE组1例术后3天出现胆漏。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大出血、消化道穿孔、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ST或LCBDE术,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患者年龄大,结石诱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胰腺炎、感染性休克等急重症和基础疾病较多时选择ERCP+EST更为合适。但是对于胆总管结石较大、数量较多、十二指肠狭窄、乳头旁憩室等原因致ERCP+EST取石困难且患者可耐受全麻时LCBDE取石成功率更高。
杨晨[6](2021)在《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术式利弊及适应症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CBDE组和EST组,比较两组患者以下资料: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最大直径及结石数目;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取石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恶心或呕吐症状、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3.实验室指标:白细胞、总胆红素和血淀粉酶的术前、术后值及前后变化差值;4.术后近期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胆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5.术后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反流性胆管炎,并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到的1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男性78例(49.7%),女性79 例(50.3%),年龄≥70 岁患者 43 例(27.4%),<70 岁患者 114 例(72.6%),LCBDE组患者77例,EST组患者80例。(一)两组患者病例资料经比较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包括:1.一般资料:年龄、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最大直径,EST组年龄≥70岁的高龄患者更多,而结石直径≥1cm或胆总管直径≥1.5cm的患者在LCBDE组更多;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恶心或呕吐症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EST组较LCBDE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恶心或呕吐症状更轻,住院时间更短且费用更低;3.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血淀粉酶术后值和手术前后变化差值,LCBDE组术后第一天白细胞水平及其较术前上升程度更高,EST组术后第一天血淀粉酶水平及其较术前上升程度更高;4.术后近期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EST组术后这两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LCBDE组。(二)两组患者病例资料经比较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P=0.381)、结石数目(P=0.306)、取石成功率(P=0.738)、结石残留率(P=0.25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P=0.137)、总胆红素(P=0.223)、急性胆管炎(P=0.965)、胆漏(P=0.307)、十二指肠乳头出血(P=0.325)、结石复发(P=0.139)及反流性胆管炎(P=0.325)。[结论]1.LCBDE与EST均能安全、高效的治疗胆总管结石,EST在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住院时间及费用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2.EST对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且耐受较差的患者安全性更高,更适合作为首选。3.LCBDE更适用于结石直径较大、胆管扩张明显或较年轻的患者,可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4.LCBDE可作为ERCP紧急引流后的择期治疗,ERCP也可处理LCBDE残留结石,临床中术者应取长补短,严格把握两术式适应症,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陆思远[7](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彭雄兵[8](2020)在《预置斑马导丝在LCBDE术后拔T管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将斑马导丝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术后 T 管拔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三病区所完成的LCBDE术后T管拔除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对象330例,在医师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患者及其家属意愿非随机分为常规组(180例)与斑马导丝组(150例),就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T管窦道缺损状况、术后第一天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白细胞、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再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斑马导丝组为(21.93±10.32)min,较常规组(23.34±11.02)min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管窦道发生缺损情况:斑马导丝组为4例(2.6%),较常规组9例(5%)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斑马导丝组(6.82±1.96)10^9/L,较常规组(7.23±3.45)10^9/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血清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TBIL):斑马导丝组(17.52±5.59)umol/l,较常规组(18.24±6.01)umol/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斑马导丝组(27.87±10.92)IU/L,较常规组(28.94±10.76)IU/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斑马导丝组(27.13±10.74)IU/L,较常规组(26.42±11.25)IU/L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斑马导丝组(39.01 ±4.98)g/L,较常规组(39.38±5.21)g/L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手术率:斑马导丝组再手术0例(0%)较常规组7例(3.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斑马导丝组(5.24±1.86)天,较常规组(4.97±2.45)天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斑马导丝组(5.12±1.34)千元,较常规组(4.68±2.27)千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马导丝应用于LCBDE术后拔出T管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提高拔管后胆道镜诊疗的操作效率,便于胆漏发生后的再次置管,有效避免胆漏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拔管后的再手术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牛浪[9](2020)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两种不同T管引流位置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的不同引出位置可能在患者预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分析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T管经腹直肌置出与经右锁骨中线置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从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238例胆总管结石(伴或不伴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分为A组(T管经右锁骨中线置出)和B组(T管经腹直肌置出),分析所有患者的住院资料,来比较两组以下几方面:1.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情况、胆总管下段是否结石嵌顿、是否合并胆管炎和胰腺炎);2.两组术后的近期资料(出血、切口感染、胆道感染、胆漏、穿孔、急性胰腺炎、残余结石、拔除T管后胆漏、胆汁性腹膜炎、胆管狭窄和行胆道镜所用时间);3.两组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血红蛋白浓度(Hb)、白细胞计数(WBC);4.两组的住院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总费用);5.远期效果包括有无胆总管结石的复发和是否出现慢性胆管炎。结果:1.术前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近期资料中两组患者在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胆道感染、胆漏、穿孔、急性胰腺炎、残余结石、胆管狭窄、胆汁性腹膜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T管后胆漏A组发生8例,B组患者拔除T管后胆漏1例;A组拔除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3例,B组患者出现胆汁性腹膜炎1例;A组拔除T管行胆道镜检查所用时间(43.6±2.5min),B组拔除T管行胆道镜检查所用时间(34.2±2.7min);两组术后拔除T管后胆漏及行胆道镜检查所用时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的住院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远期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经腹直肌引出并未增加术后胆漏的风险,且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总费用也并未延长;在术后行胆道镜检查时所用胆道镜检查时间明显缩短;因此,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经腹直肌口置出较经右锁骨中线口引出较为安全可靠,有明显的优势且性价比高,值得为广大临床医生推荐。
白锦峰[10](2020)在《术中亚甲蓝试验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探讨肝切除术中行亚甲蓝试验在降低术后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的价值。[方 法]以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8例行肝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亚甲蓝组(n=36)和常规组(n=32)。亚甲蓝组:术中严格创面止血,阻断胆总管远端,经胆道系统注入亚甲蓝稀释液检测胆漏,若发现胆漏则予以修补,并留置腹腔引流管;常规组:术中以白纱覆盖于肝创面检测胆漏。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疾病性质、病变部位、Child-Pugh分级、术前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病种类型及手术方式等,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胆漏检出率、检出点数。术后观察指标:术后3天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引流液情况(引流量及胆红素测定)、并发症(胆漏、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及费用等。利用SPSS 21.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证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 果]手术成功68例,无死亡病例。亚甲蓝组成功行亚甲蓝胆漏试验,未发现由该试验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亚甲蓝组术中胆漏检出率(52.8%vs 21.9%),胆漏检出点数均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甲蓝组术后胆漏、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量及胆红素测定、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天数及总费用均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3天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腹腔感染、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肝切除术中行亚甲蓝胆漏试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能在术中及时发现并准确定位胆漏发生点,有效降低术后胆漏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二、胆道术后并发胆漏2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道术后并发胆漏2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同期三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临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管损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TGD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LCBDE与ERCP+EST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纯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
3.2 发生率 |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
3.4 胆漏类型 |
3.5 胆漏原因 |
3.6 诊断时间 |
3.7 术中情况 |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1 治疗方式分类 |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
3.10 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
4.1.1 年龄特点 |
4.1.2 性别特点 |
4.1.3 临床表现 |
4.1.4 发生率 |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预置斑马导丝在LCBDE术后拔T管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胆外科术后胆漏的原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两种不同T管引流位置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材料 |
1.3 手术方式及步骤 |
1.4 术后管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
2.2 术后近期资料比较 |
2.3 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比较 |
2.4 住院情况的比较 |
2.5 远期效果的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胆总管的解剖学特点 |
3.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讨论 |
3.3 两组手术前后主要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
3.4 住院情况的比较 |
3.5 术后长期并发症的随访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应用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10)术中亚甲蓝试验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切除术后胆漏的诊治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胆道术后并发胆漏2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胆管结石病经皮经肝取石手术应用指南(2021版)[J].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2(01)
- [2]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对比研究[D]. 罗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非计划胆道修复术的临床分析研究[D]. 翟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谈义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LCBDE与ERCP+EST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D]. 赵辉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D]. 杨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8]预置斑马导丝在LCBDE术后拔T管中的临床应用[D]. 彭雄兵.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两种不同T管引流位置的临床对比研究[D]. 牛浪. 延安大学, 2020(12)
- [10]术中亚甲蓝试验在预防肝切除术后胆漏的临床研究[D]. 白锦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胆总管结石论文; 胆总管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手术论文; 胆道梗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