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该有怎样“一念”(论文文献综述)
徐皓峰[1](2021)在《国术馆》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有邪我一生下来就离开父母,因为我的额头形状突出。我的母亲美丽单纯,我的父亲彬彬有礼。我出生后,只有姥爷觉得我脑门有棱有角,会克父亲官运。于是姥爷自酿苦果,将我一养就是多年。我五岁时,姥爷回老家祭祖,发现当地公社在二十年前,将他家祖坟改建成公众游泳池。姥爷说,祖坟遭无数男女浮游,必生恶子,继承母姓,我便充满危险。从此我改回父姓,回到父母身边。
李世许[2](2020)在《来者》文中提出幸好人间抽得出古今、来去和因果……主客场有了分化:前台,后院;大幸运,小忧伤。钟声如悟,一地月色流动成河。——摘自《阴平古道风物志》1.钟声度史丽和舒书亲如姐妹。舒书甚至开玩笑说,再抓不到心仪的男生,她就把史丽收了,免得古典美女让琐碎男糟蹋。史丽骂舒书变态,不过随即心软了,警告舒书少喝酒,要学会保护自己。舒书从后面搂一下史丽,有时踢一脚,哈哈而去。研究生学院总是缺少惊喜和波澜,幸好两姐妹互相暖着押着,靠一些小插曲、
李令晖,史千里[3](2020)在《“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再论王阳明“知行合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体系中独具特色但又很难正确理解的命题。正如陈来先生在《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中所说:"他对‘知’与‘行’这对范畴的使用照宋儒有一定的区别,其‘知’的范围要比宋儒来得狭小,而行的范畴在阳明哲学则较宋儒的使用来得宽泛。"要正确把握阳明对知行范畴的用法,必须要结合阳明整个心学体系来看,而不能将"知行合一"看成一个孤立的命题,否则就会造成很多误解。王阳明曾说,"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传习录》),他认为儒家先圣
毛玫懿[4](2020)在《《浣玉轩集》与《野叟曝言》关系探析 ——以“才学”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文人夏敬渠今存两部着作,一是诗文集《浣玉轩集》,二是小说《野叟曝言》,《浣玉轩集》中展现的夏敬渠之思想才学与《野叟曝言》有着较多的互文性与一致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理解《野叟曝言》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浣玉轩集》中夏敬渠的经学思想,他将儒学视为正统,将佛老视为异端,批判佛老二教废五伦、灭性情、反中庸、重悟轻学、重独善不重兼善等思想观念。夏敬渠的这些观点也融入了《野叟曝言》,为小说设计了崇正抑邪的思想主旨,正邪二分的人物形象与邪不压正的故事情节,并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描绘出一个圣学昌明、五伦和谐的大同社会。第二部分分析了《浣玉轩集》中夏敬渠的史学思想,梳理了《野叟曝言》与《浣玉轩集》具有互文性与一致性的史学论述,总结出夏敬渠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点以是否合乎五伦、奉行儒学为标准,并较细致地探讨了这些观念在《野叟曝言》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设计中的具体体现。第三部分联系夏敬渠所处的乾嘉时期重视“实学”的风气与夏敬渠本人的“实学”修养,梳理了《野叟曝言》中展现的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等“实学”内容,并分析了这些内容对文素臣和其妻妾形象的塑造作用及其或积极或消极的文本功能。第四部分通过对比《浣玉轩集》与《野叟曝言》中的诗作,考察了夏敬渠的真实生活经历在小说中的反映,分析了诗作在《野叟曝言》中起到的丰富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并总结了《野叟曝言》中所蕴含的夏敬渠的诗学思想。
周爱勇[5](2020)在《“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风景书写是作家思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最重视风景书写的当属废名。废名风景叙事的核心是表达其独特的审美理想,作者对“美”怀有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对“美”的推崇如同“朝圣”。废名推崇的“美”包括自然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等等美好事物,而他呈现这一切神圣之美时不可或缺、极度倚重的就是风景书写。风景叙事之于废名,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非此不可的表达。惟此,论文选择从风景叙事角度对废名小说进行深入研究。全文分为上下两篇,除去绪论、结语共有六章。绪论主要梳理国内外风景叙事研究现状及废名小说研究中有关风景叙事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论题,概括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上篇题为“美的‘三位一体’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形象问题,为第一、二、三章,分别从儿童、女性、自然三个角度深入,透视废名通过风景叙事表达“美的‘三位一体’”审美观念,即儿童的纯真之美、女性的人性之美与自然的风景之美合一的审美理想。下篇题为“审美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塑造问题,为第四、五、六章,探讨废名文体观、语言观、艺术观与风景书写的关系。结语总结本文重要观点,指出废名小说风景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价值意义。各章主要内容及观点简述如下:第一章题为“儿童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审美理想如何通过“风景儿童化”表达。废名小说的儿童之美常与风景之美、女性之美并存,表现出和谐共生的景象。废名小说的风景儿童化叙事,通过风景陌生化、风景去道德化等,表现儿童眼中之景的“纯真新奇之美”,让人重拾自然与人性的美好。为凸显儿童眼中风景之奇特,废名小说中出现“视角越界”等违背叙事常规的现象。废名风景儿童化叙事往往给读者带去愉悦、轻松与暖意,但有些作品也会让人感到伤感、沉重与寒意,短篇代表作《桃园》便呈现出这样的“哀伤之美”。第二章题为“女性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如何通过“女性风景化”叙事表达其审美理想。女性风景化叙事是废名小说表达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现为将女性自然化、物化、诗画化和神圣化。在乡土题材小说中,废名多采用女性自然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与风景之美的融合讴歌乡土之美;在都市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则多采用女性物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的坍塌、风景之美在都市的隐匿,讽刺都市之恶。女性之美和风景之美的合一,是废名审美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将女性“诗画化”的风景叙事手法,营造女性与风景一体、人事与意境合一的“诗意世界”。废名还将女性之美提升到宗教高度,通过女性神圣化风景叙事,建构由圣洁女性与纯净风景合成的“人间圣境”,作为人生苦难的诗意救赎和世俗人生的审美超度。废名的女性风景化叙事,体现了女性崇拜思想。第三章题为“自然之美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小说中的风景叙事如何表达废名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死观。废名认为自然世界是客观的物象存在,人类的情感意识投射其上,自然世界才能被感知和生发出意义。基于这种带有唯心色彩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废名小说通过风景书写,体现出境由心生、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流露出追求内在真实与心灵之美的唯美倾向。为表达渴求美之永恒的“乌托邦”愿望,废名小说推崇静止时间观,在生死观上体现出歌颂死亡、以死亡来凝固留存美的极致唯美倾向。第四章题为“文体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废名小说文体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来表达。废名认为“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牠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他的小说文体观是“要有文辞没有意思”,所以与文辞密切相关的风景描写就成为他文体实验中最为倚重的手段。废名被公认的小说诗化、散文化文体特征,其实是频繁使用风景比拟、风景象征、风景想象、风景典故等媒介营造意境和叙述故事的结果。大量风景书写的加入,淡化了小说情节,松散了叙事结构,冲击了传统小说讲故事方式,打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文体界线,体现出废名的小说文体创新与自觉,也反映出古典文学对废名现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第五章题为“语言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的是废名语言文字观和风景叙事的关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语言文字又有“言不及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面对这种困境,废名小说通过风景叙事这种极具包容度和申延性的方式进行突围。其具体描写模式体现为:意欲言说——无法言说——风景出场“立像以尽言”——人景合一“得意而忘言”。废名小说语言还呈现出文白夹杂、汉英杂陈的文字形态,这不仅是求学经历和创作个性的外在显露,也是作者表达策略的自主选择。而当这种杂陈的语言形态用于风景叙事时,则往往是作者“澄明自由”心境的率性流露。废名对文字极为苛求,不仅要精炼而且要精美,对自己的小说反复修改,从篇章句段的增删到字词标点的调整,无不体现“求美增美”的追求。这种修改过程,在小说的风景书写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第六章题为“艺术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废名的艺术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表达。对于艺术追求的真善美,废名认为应追求情感之“真”而非事实之“真”,而“美”的感情一定是“真”的和“善”的,由此他的艺术观和道德观就统一在“美”之上。面对“真而不美、美而不真”的困境,废名倡导用想象构筑艺术的“白日梦”去弥补,所以作者小说中的风景更多的是由当下风景引发的想象风景(“心景”)。这种独特的“心景”,体现出废名追求主观真实之想象之美、情感之美的艺术观。面对“善而不美、美而不善”的困境,废名借用“投身饲虎”典故,表达愿为美而献身,阐明自己“趋美从善”的审美取向和道德选择。在废名小说中,隐晦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抽象的理念、复杂的心理活动,大多借助风景书写来表现,对废名而言,几乎是无风景不小说的。废名小说的风景叙事,已成为废名独特文体的重要标识。从风景叙事这个窗口透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废名小说的独特价值和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
付秀莹[6](2020)在《他乡》文中研究指明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李一清[7](2019)在《弯月地》文中指出1如果我告诉你,有一天我会带着弯月地逃离我世代居住的张村,你听了切莫惊奇——因为我胎赋异禀,自有始便跟你们中的大多数很不一样!有始指向最初。准确讲,是在我成胎之前。我毫不怀疑你成胎的经历与我相同,但有一点我敢肯定,作为当初微不足道的一粒,你断不会有我那时的清醒,明确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存在,向生,或者往死。
徐皓峰[8](2019)在《诗眼倦天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三十七岁,不该再玩刀。他不常会想起一个湖蓝瞳孔的粟特人,五岁跟上这湖蓝眼,长到十五岁,跑了。粟特人原居中亚阿姆河流域,来汉地做买卖,已逾千年,他们吃牛羊。他有过十年好吃喝。他现在吃韭菜烤饼。韭菜阳气足,抵牛羊肉,一年只吃韭菜烤饼,体能并不亏。二十六岁,是老的开始,再难有十五岁时豹子一样的敏捷转身。他三十七岁,他是"比刀维生"的夜摩天。其时,蒙古人打下南方汉地,建立"大元"已十一年,禁止汉人佩刀,发现拐杖上安铁块,亦视为凶器,当街殴打,之后流放。汉地广大,蒙古人少,法律制定后,盯不住。"变通变通"是大元常用语,汉人无力修正法律,只在实行时寻求变通。蒙古人给南方带来许多异族,粟特人、吐蕃人、突厥人、波斯人、犹太人——他们不禁武。汉人向他们买异族身份,可以佩刀。夜摩天是汉人,有个蒙古名字"支尔哈朗",湖蓝眼给他买的。汉人怎会放弃兵器?刀剑自古是汉地奢侈品,镶金佩银、宝石点缀的传家宝。变通之法
任晓雯[9](2017)在《好人宋没用》文中提出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第一章1宋梅用,本名"没用"。当她两岁时,逢了大荒年。全家被饥饿赶逐,从阜宁摇着艒艒船,经由运河,停在苏州河畔。起先住在船里,船身开裂,就上岸来。捡几根毛竹,烤成弓形,搭起"滚地龙"。帆篷为顶,草苫做门,地上铺一层稻草棉絮。外头落雨,里头跟着泥泞。母亲让孩子们捡拾芦苇、麻袋、碎砖、木板、铁皮,和了泥巴,反复修葺棚顶。
徐皓峰[10](2013)在《武士会》文中研究表明清光绪三十年(1904),梁启超着书《中国之武士道》;民国元年(1912),李存义在天津创立"中华武士会"。自序一生三事清末民初,李存义是形意拳的一代宗师,做了三件事:合了山西、河北形意门;将形意拳和八卦掌合成一派;创立"中华武士会",合并北方武林。其中"合了形意、八卦"一事,在河北形意门
二、该有怎样“一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该有怎样“一念”(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术馆(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有邪 |
第二章真言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三章异语 |
一 |
二 |
三 |
第四章空名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五章无伤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六章通窍 |
一 |
二 |
(2)来者(论文提纲范文)
1.钟声度 |
2.《风物志》之《伏笔》 |
3.华严庵 |
4.《风物志》之《孽缘》 |
5.生死悟 |
6.《风物志》之《因果》 |
7.石牛寺 |
8.《风物志》之《超度》 |
9.万物归 |
10.《风物志》之《皈依》 |
11.山水道 |
12.《风物志》之《魂斗》 |
13.民心桥 |
14.《风物志》之《传承》 |
15归去来 |
(3)“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再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体”与“良知” |
二、“知行合一”之两义 |
三、“知行合一”与“心理为一” |
结语 |
(4)《浣玉轩集》与《野叟曝言》关系探析 ——以“才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浣玉轩集》经学思想与《野叟曝言》的一致性 |
第一节 《浣玉轩集》中的经学思想与《野叟曝言》的思想主旨 |
第二节 《浣玉轩集》中的经学思想与《野叟曝言》的人物形象与情节 |
第二章 《浣玉轩集》中的史学着述与《野叟曝言》之关系 |
第一节 《浣玉轩集》中的史论与《野叟曝言》的互文性内容 |
第二节 《浣玉轩集》中的历史书写对《野叟曝言》的文本塑造 |
第三章 《浣玉轩集》与《野叟曝言》中的“实学” |
第一节 《浣玉轩集》与《野叟曝言》中的医学 |
第二节 《浣玉轩集》与《野叟曝言》中的算学和兵学 |
第四章 《浣玉轩集》与《野叟曝言》中的诗作与诗学 |
第一节 从《浣玉轩集》看作者生平在《野叟曝言》中的渗透 |
第二节 《野叟曝言》中的诗作与诗学思想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浣玉轩集》中的经学思想与《野叟曝言》一致性对照表 |
附录2 《浣玉轩集》中的史学着述与《野叟曝言》互文内容对照表 |
附录3 《浣玉轩集》中的诗作与《野叟曝言》互文内容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学(小说) 风景研究概述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学(小说)风景研究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小说)风景研究 |
二、废名小说(风景)研究概述 |
(一) 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新时期前的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三) 新时期以来的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三、论题的提出与创新之处 |
(一) 论题的提出 |
(二) 论文创新之处 |
上篇 “美的‘三位一体’”与风景叙事 |
第一章 儿童之美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儿童风景化与“纯真新奇之美” |
一、“童恋三部曲”与追求“纯真之美” |
(一) “童恋三部曲”:《柚子》、《初恋》、《鹧鸪》 |
(二) “发乎情止乎礼”的叙事模式 |
二、风景的“陌生化”、“去道德化”与追求“新奇之美” |
(一) 风景的“陌生化” |
(二) 风景的“去道德化” |
(三) 儿童视角与“视角越界” |
第二节 儿童风景化与“哀伤之美” |
一、孤独恐惧之情与“以风景为家” |
(一) “桃园两个日头”与内心寒冷孤独 |
(二) “橘树之梦”:渴望打破乏爱生活的美梦 |
(三) “茅屋大概不该有”:生活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双重缺失 |
(四) “桃子好吃”与隔膜误解 |
二、风景叙事的诗意化、反讽性与“桃园之美” |
(一) 未被发现的“心病”与“美”的损毁者 |
(二) “哀伤之美”与复杂的风景叙事特征 |
第二章 女性之美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桃源之景”与“风景的阴暗面” |
一、女性自然化风景叙事与乡土“桃源之景” |
(一) “桃源三部曲”与人性之美的赞歌 |
(二) 女性自然化与乡土之美的赞歌 |
二、女性物化风景叙事与都市“风景的阴暗面” |
(一) 风景反讽与都市小说的女性物化 |
(二) “风景道德化”与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 |
三、赞“美”刺“丑”—审美理想的殊途同归 |
第二节 “诗意世界”与“人间圣境” |
一、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与“诗意世界” |
(一) 早期小说的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 |
(二) 以《桥》为代表的中期小说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 |
二、女性神圣化风景叙事与“人间圣境” |
(一) 女性崇拜与“美即宗教”:从人道主义到唯美主义 |
(二) 女性之美:人生苦难的诗意救赎和世俗人生的审美超度 |
第三章 自然之美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自然之美是心灵之美的折射 |
一、追求心灵之美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
(一) “画图上的相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唯心自然观 |
(二) “最美的自然,还是人类的情感”:追求内在真实与心灵之美的人生观 |
二、追求心灵之真的世界观 |
(一) “世界正同一个人的记忆一般大小”—世界即记忆 |
(二) “真善美三个字都是神”—“世界原不是虚空的” |
第二节 渴求美之永恒与死亡审美化 |
一、“雨中山果落”:因赏美而欣赏死亡 |
(一) 废名早期小说的死亡问题—作为人生主题的表现方式 |
(二) 《枣》和《墓》—因赏美而欣赏死亡 |
二、“我所想像之死盖就是一个想像”:因惜美而想象死亡 |
(一) 《桥》上卷下篇的死亡审美化 |
(二) 《莫须有先生传》的死亡审美化 |
三、“世间一副最美之面目”:因存美而向往死亡 |
(一) “做人类的坟墓”—凝固诗意生活之美 |
(二) “细竹之睡”—“世间一副最美之面目” |
(三) “投身饲虎”—以身“殉美” |
(四) “春天无今昔”—渴求时间静止与美之永恒 |
下篇 审美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四章 文体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以风景叙事为媒介的文体实验 |
一、风景、故事与典故—中外文体之辨 |
(一) 中外文学异同的整体认知与自我定位 |
(二) 中外文学风景书写异同的认知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二、小说文体内部的实验与创新 |
(一) 早期小说:风景结构文本与风景人物化 |
(二) 以《莫须有先生传》为代表的中期小说:风景反讽与文体创新 |
三、跨文体的小说文体实验与创新 |
(一) 《去乡》、《花炮》:诗化、散文化、戏剧化 |
(二) 《桥》上卷上篇:“要有文辞没有意思”与小说散文化 |
第二节 “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一、中国“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一) 《桥》上卷的“风景典故”运用 |
(二) 《桥》下卷的“风景典故”运用 |
(三) 《桥》“风景典故”运用的统计分析 |
二、外国“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一) 外国小说、诗歌、戏剧中的风景典故运用 |
(二) 外国风景典故运用背后的“风景” |
第五章 语言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语言的困境与突围—“言意之辨”的具象化 |
一、“言不及意”与“言不尽意”的语言困境 |
(一) “言能及意”“由言及意”与“言不及意”“言不尽意” |
(二) 人物无法言说与叙述者“代言” |
(三) 从“踌躇满志”到“很是疲倦”:“言意之辨”思考的深化 |
二、“立像以尽意”与“得意忘言”的语言突围 |
(一) 《桥》的语言突围 |
(二) 《莫须有先生传》的语言突围 |
第二节 语言文字形态的杂陈—“亦庄亦谐”的无碍之境 |
一、文白夹杂—“澄明自由”心境的自然流露 |
(一) 文白夹杂与风景典故的运用 |
(二) 文白夹杂与“庄”“谐”艺术效果 |
二、汉英杂陈—讽刺与抒情的强化表达 |
(一) 早期小说的汉英杂陈:情节讲述 |
(二) 中期小说的汉英杂陈:反讽与抒情 |
(三) 后期小说的汉英杂陈:事实陈述 |
第三节 语言文字的修改—“求美增美”的极致追求 |
一、以《竹林的故事》集为代表的早期小说风景描写修改 |
二、以《桥》为代表的中期小说风景描写修改 |
(一) 文本意境的营造 |
(二) 思想情感之美、心境之美和想象之美的凸显 |
(三) 小说叙述视角的甄选 |
(四) 标点符号的修改 |
第六章 艺术自觉与风景叙事 |
第一节 想象之美与现实之真 |
一、“时景”(现时之景)与“心景”(想象之景) |
二、“想像的雨不湿人”:从局部到整体的“心景”运用 |
(一) 《清明》:“心景”的章内运用 |
(二) 《今天下雨》:“心景”的整章运用 |
(三) 《桥》上卷下篇:“心景”的整篇运用 |
三、小说文本内外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一) 小说文本内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二) 小说文本外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第二节 情感之美与道德之善 |
一、爱情叙事与风景叙事的“交响曲” |
(一) 早期小说:情感与道德的和谐相生 |
(二) 中期小说:情感与道德博弈后的再度和谐 |
二、艺术与道德关系之思的小说文本内表达:人物的艺术自觉 |
(一) 《莫须有先生传》中人物的艺术自觉 |
(二) 《桥》中人物的艺术自觉 |
结语 |
附录:废名小说创作目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
一 |
二 |
三 |
四 |
彼此 |
五 |
六 |
七 |
八 |
跌宕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下篇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谁起了反叛之心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三十三 |
断章,或者浮云 |
三十四 |
亲爱的某 |
(7)弯月地(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10)武士会(论文提纲范文)
自序一生三事 |
1.铁人铁眼铁鼻腮 |
2.独行道 |
3.守洞人 |
4.白衣弥勒 |
5.往世之妻 |
6.风情渐老见春羞 |
7.现成诗韵谁人得 |
8.正气 |
9.禅病悲魔 |
10.粘竿处 |
11.为因多退处不敢问升沉 |
12.月白冰江暖花红烧身寒 |
13.始知旧人是兵家 |
14.剑为世宝琴为天音 |
15.误国 |
16.刀与星辰 |
17.已破之国不可补已放之心不可收 |
18.中与浑圆 |
19.帝制 |
20.天地不知老多情即长生 |
21.旧约 |
22.新约 |
23.剑龄长天厌之 |
24.忘身之应 |
25.汉奸 |
26.尊宿 |
27.三重人世 |
28.争大 |
29.抽心一烂 |
30.三玄三要 |
31.土豪劣绅 |
32.点穴 |
33.武士道 |
34.别有伤心人不识 |
35.购我头颅十万银真能罪我亦知音 |
36.世无成局人成废 |
37.小巷流言出门为患 |
38.太极拳 |
39.嘉庆刀 |
40.一日三百杯醉把西风扇 |
四、该有怎样“一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术馆[J]. 徐皓峰. 当代, 2021(03)
- [2]来者[J]. 李世许. 延河, 2020(12)
- [3]“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再论王阳明“知行合一”[J]. 李令晖,史千里. 人文天下, 2020(13)
- [4]《浣玉轩集》与《野叟曝言》关系探析 ——以“才学”为中心[D]. 毛玫懿.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D]. 周爱勇.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7]弯月地[J]. 李一清. 四川文学, 2019(12)
- [8]诗眼倦天涯[J]. 徐皓峰. 长江文艺, 2019(24)
- [9]好人宋没用[J]. 任晓雯.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04)
- [10]武士会[J]. 徐皓峰.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