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三种同工酶表达的初步分析

木薯三种同工酶表达的初步分析

一、可口革囊星虫三种同工酶表达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清,许瑞安[1](2018)在《可口革囊星虫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俗称海丁、沙虫,泥蒜,为星虫动物门、革囊星虫纲、革囊星虫目、革囊星虫科、革囊星虫属的中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广西等地[1],在福建已有三百多年的食用历史,以此为原料的闽南风味小吃"土笋冻"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可口革囊星虫除可食用外,还可入药,如《中华海洋本草》记载,可口革囊星虫味甘、咸,性寒;归脾、肾经;主治气血虚

王帅[2](2018)在《北部湾革囊星虫属资源初探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革囊星虫属(Phascolosoma)是星虫动物门中重要的一个属,其中可口革囊星虫(P.esculenta),也叫弓形革囊星虫,是我国特有的星虫品种,同时也是我国食用星虫的两个主要品种之一,为了了解北部湾地区的革囊星虫资源分布以及革囊星虫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本文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分别在广西北海、防城港、广东湛江、海南四必村、越南海防市等北部湾地区对革囊星虫属的资源进行了勘探和采集,共发现三种革囊星虫,分别为可口革囊星虫(P.esculenta)、厥目革囊星虫(P.scolops)和太平洋革囊星虫(P.pucificum)。三种星虫的形态、生境等有较大的差异,我国的革囊星虫主要为可口革囊星虫和厥目革囊星虫,太平洋革囊星虫均采自越南海防市。通过调查分析,对北海革囊星虫资源分布以及密度有一定了解,基于COI基因和16SrRNA基因对北部湾地区的革囊星虫进行序列测定,运用DNAstar、DnaSp5.0、MEGA7.0等基因序列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海半岛的革囊星虫有两种,一种为可口革囊星虫,一种为厥目革囊星虫。两种革囊星虫的形态差异较大,可口革囊星虫的形体较大,介于50-110mm之间,体表有大量褐色的乳突,位于吻基部和身体末端的乳突颜色加深,紧密排列,纵肌束明显;厥目革囊星虫的体型较小介于25-45mm,身体为棕黄色,半透明,纵肌束不明显。太平洋革囊星虫样品采自越南海防市,形体最大,介于60-120mm之间,纵肌束明显,体壁较厚。北海半岛的星虫资源分布区域主要包括金海湾湿地公园、西村港、银滩大桥等半岛东南部的红树林地区,均为可口革囊星虫,其分布密度介于6.24-7.28 ind/m2,生物量为11.48-14.13g/m2,北部湾一号附近的滩涂地也有革囊星虫的分布,为厥目革囊星虫,密度为28.8 ind/m2,生物量为17.86g/m2,分布密度显着大于可口革囊星虫,生物量指数相差不大。(2)通过COI基因以及16SrRNA基因的测序分析,对北部湾地区的三种革囊星虫的基因碱基对、简约信息位点,遗传距离测定、构建NJ树、MP树等结果表明,三种革囊星虫的碱基含量差异不大,A+T含量均大于C+G含量,运用不同的构树方法,其最终结果均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和太平洋革囊星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厥目革囊星虫的亲缘关系较远,其构树结果和通过形态学分类的结果相符合。(3)对不同群体的可口革囊星虫的COI序列碱基对,其中不同群体的碱基含量差异不大,四个地方群体的A+T含量明显大于C+G的含量,A+T含量之和位于59.22-59.55,C+G含量之和为40.45-40.78%之间。符合可口革囊星虫线粒体基因的特点。在80个个体中,共检测出47种单倍型,其中Hap30单倍型在四个群体中均有分布,个体数为12,占总体的15%,其余单倍型随机分布在不同的群落当中。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对不同群体间以及群体内部的可口革囊星虫的遗传距离计算,结果为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0013-0.0028,群体间的最大遗传距离为0.0021,最小的遗传距离为0.0032,群体间与群体内的遗传距离有重叠区域,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71%,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98.29%,说明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而不是群体间。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对不同群体构建邻接关系树,结果表明47个单倍型之间并没有分出明显的单倍型类群,其节点大部分低于60,没有显示出地域性,不存在地理隔离,可口革囊星虫群体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

金丹璐,娄剑锋,高心明,侯聪聪,竺俊全,王建平[3](2017)在《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东南沿海可口革囊星虫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可口革囊星虫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以线粒体COⅠ基因为分子标记,对浙江象山(XS)与温岭(WL)、福建宁德(ND)、广东湛江(ZJ)4个可口革囊星虫自然群体的80个样本的COⅠ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815 bp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中,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8%、31.0%、22.6%和16.6%,A+T含量(60.8%)高于C+G含量(49.2%),表现出较强的AT偏好性。共检测到29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29种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核甘酸多样性指数(Pi)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932、0.0036及2.8902,表现出高的Hd和低的Pi。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简单,未呈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为0.0027—0.0040,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2—0.0040。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可口革囊星虫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而群体间无显着分化。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结果揭示,可口革囊星虫经历了群体历史扩张事件,大致发生在4.6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

陈绪军[4](2017)在《食源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抑制机理及体内降血压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是体内血压调节系统的关键酶,也是高血压治疗的药物靶点。食源性生物活性肽是一类来源于食品,副作用小的天然ACE抑制剂。本研究以来源于不同食品——开心果、可口革囊星虫以及小球藻的ACE抑制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C-端氨基酸对ACE活性的作用,确定了 ACE抑制肽的抑制类型,并对ACE抑制肽的作用机理从分子模拟和动力学、热力学参数测定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具体内容包括:1.为研究C-端氨基酸对ACE抑制活性的作用,以通过酶解纯化得到的开心果来源ACE抑制肽KAKP(IC50=7.23 μ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端氨基酸采用其余七种疏水性氨基酸进行替换、直接删除或与邻位交换等方式获得9条衍生肽,其IC50分布在2.02~6891 μM范围内,活性差距最大约3400倍。其中衍生肽KAKW,IC50为2.02μM,比KAKP活性更强。KAKP和KAKW均为非竞争性抑制剂,且上述两条肽与ACE结合后不被水解。动物实验结果显示KAKP和KAKW在以5 mg/kg体重灌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后,4 h后收缩压产生最大降幅达50 mmHg。分子对接结果表明KAKP和KAKW都与ACE的活性口袋通过氢键结合,而KAKW形成了更为稳定的结构。通过酶解纯化得到的开心果来源ACE抑制肽RYDF、YASGR和GNGSGYVSR,也是ACE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其中GNGSGYVSR与ACE反应4 h可能被ACE水解,水解产物对ACE形成抑制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GNGSGYVSR可显着降低SHR的血压。2.借助计算机辅助虚拟水解-高效虚拟筛选平台技术获得小球藻来源ACE抑制肽,挑选其中预测活性较高的C-端为Trp多肽,其中两条非竞争性ACE抑制肽,VHW和TTW,IC50分别为0.91μM和0.61 μM。通过分子对接初步揭示了 C-端Trp对ACE抑制活性的作用。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灌胃TTW2h后收缩压达到最大降幅30 mmHg,灌胃VHW 2 h后收缩压达到最大降幅54 mmHg。3.采用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重组表达的人源ACE,以Lisinopril为配体连接到NHS活化琼脂糖载体上,制成亲和层析柱,ACE纯化倍数达6.1倍,比酶活为2 U/mg,回收率65%。用纯化得到的ACE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来源的ACE抑制肽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热力学参数测定结果,KAKP、KAKW、TTW和VHW与ACE结合反应能够自发进行,是熵驱动的反应。根据亲和常数(KD)为代表的动力学常数测定结果,上述四条多肽与ACE的亲和力较强,能够与ACE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结构,反应达到平衡时,其与ACE形成的复合物能够稳定存在。

刘志权[5](2017)在《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及生态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崇明东滩是长江口规模最大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是全球生态敏感区之一;是候鸟迁徙的中转驿站和越冬地;是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水生动物的产卵场所和洄游通道。由于该区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崇明东滩建立了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接纳为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区网络成员;是具有国际意义的A2级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被列入中国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崇明东滩的生境状况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由于崇明东滩的位置特殊性,其生态环境极易受到台风、围垦、污染等自然活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虽然崇明东滩已成立自然保护区,但保护区内仍受到放牧、围垦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这些人类活动会对崇明东滩物种多样性、生境状态造成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大型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本身对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对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影响,并尝试着探究人工牡蛎礁对崇明东滩生态修复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人类活动对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2016年4月(春)、7月(夏)、10月(秋)和12月(冬)对崇明东滩潮间带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釆样调查。结合崇明东滩现状,设置5条样带(S1-S5)。其中S1位于基本不受人类活动干扰区域;S2区域主要受放牧影响;S3-S5区域为围垦工程余留潮滩。研究结果显示,各区域物种数相差不大,密度呈现趋势为S2>S1>S3>S4>S5,生物量呈现S2>S1>S3>S4>S5的趋势。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在各断面间有显着差异。与2012年(围垦前)历史数据相比,S1、S2和S3物种数不变,S4和S5物种数下降。S1、S2生物量增加,S3-S5生物量减少;S1丰度增加,S2-S5丰度减少。以上结果表明,不受干扰的自然潮滩具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放牧对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具有一定影响;围垦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均有一定影响。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大致趋势为:S1>S2>S3>S4>S5。与历史数据相比,2016年崇明东滩次级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率大小为:S5>S4>S3>S2>S1。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主要由浮游植物食者P1、植物食者Ph、杂食者C、肉食者O和碎屑食者D组成。断面S1、S2和S3的各功能群组成比较均匀。但断面S4和S5的功能群组成不均匀。上述结果表明放牧、围垦工程降低了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围垦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结构造成一定影响。采用ABC曲线、H’、分类学多样性指数、BOPA指数、海洋底栖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海洋底栖生物指数M-AMBI评价崇明东滩潮间带生境健康状况。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和BOPA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各断面生境状况均优良;H’和ABC曲线评价结果显示,S1断面生境状况优良,S2、S3和S5断面良好,S4断面一般;AMBI评价结果显示,断面S1-S4生境状况良好,S5断面优良;M-AMBI评价结果显示,断面S1、S3和S5生境状况优良,S2和S4良好。以上结果表明,放牧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影响,对该区域生境状况造成一定干扰;围垦工程会对余留自然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造成一定影响,对该区域生境状况造成一定干扰。2.镉胁迫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脂肪代谢的影响为检测围垦造成的重金属富集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的影响,本文选取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常见优势种无齿螳臂相手蟹为研究对象,探究重金属镉对其脂肪代谢的影响。设置4个镉胁迫组(0.05、0.1、0.5和1mg/L)和对照组,研究重金属镉对无齿螳臂相手蟹鳃、肝胰腺的组织学影响;以及重金属对其体内脂肪物质含量,脂肪分解、合成和转运代谢相关酶活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镉染毒组鳃组织鳃叶厚度增加、血腔中血细胞数目增加、鳃叶末端亚几丁质空间缩小;经镉染毒后,肝胰腺线粒体膜结构开始出现破坏,嵴排列出现紊乱,嵴数量减少,长度变短甚至消失;细胞核高度异染色质化,核仁增大,核膜出现变形,甚至破裂;微绒毛脱落,厚度变薄;P/Ca颗粒的同心圆层数减少,甚至消失;并且有较高的空泡化现象。与对照组相比,随着镉胁迫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无齿螳臂相手蟹肝胰腺、卵巢组织的脂肪含量逐渐下降;淋巴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具有一定的浓度和时间效应。脂肪消化酶在14d和21d较对照组显着下降;肝胰腺脂肪酸合成酶(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卵巢ACC酶活性和淋巴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在时间上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卵巢FAS和肝胰腺脂蛋白脂酶活性、淋巴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淋巴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升高;镉染毒组肝胰腺和卵巢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FAS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重金属镉降低了无齿螳臂相手蟹体内脂肪含量,且可能是通过削弱其摄取(消化)、转运及合成脂肪的能力。3.长江口人工牡蛎礁生态修复效果调查研究为检测人工修复(增殖放流牡蛎)的效果,于增殖放流前(2016年4月)和增殖放流后(2016年9月)对人工牡蛎礁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低盐度区域S2和N2无牡蛎、藤壶和底栖动物生长;南侧S5和S8断面的牡蛎、藤壶丰度和生物量均上升;北侧N6、N9断面牡蛎丰度基本不变,但生物量增加;N9藤壶生物量、密度均增加;N6藤壶生物量、密度减少。增殖放流前后,各断面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增加。DCA分析结果显示,藤壶丰度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生物多样性指数H’、J、d呈正相关关系。牡蛎丰度与物种数N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增殖放流牡蛎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采用ABC曲线、H’、分类学多样性指数、AMBI和M-AMBI评价人工牡蛎礁生境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增殖放流后各断面区域生境状况均较放流前有所改善。以上结果表明,在中高盐度区域,增殖放流牡蛎对生境状况有一定改善作用。

宋素霞[6](2015)在《中国沿海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个小门类,星虫的研究常常被人忽视,近年来,星虫资源被过度开采,加上人类活动对其生境的破坏,导致星虫野生种群数目迅速下降,对星虫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是方格星虫属的模式种,是研究星虫动物门和种群结构的优良材料。本研究采用形态与分子相结合的方法,将中国与基因库中法国光裸方格星虫形态和分子数据比较分析,对星虫动物门的分类地位以及光裸方格星虫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分析:1)直肠盲囊均为长管状。2)纵肌数目:陵水、烟台、法国光裸方格星虫纵肌束数目平均值分别为31.2条、29条、31条。3)体末端龟区纵肌束形态:烟台群体光裸方格星虫体末端龟区纵肌束均发生二次分离,陵水群体光裸方格星虫体末端龟区均不发生二次分离,法国光裸方格星虫体末端龟区纵肌束部分发生二次分离。4)肾管附着体壁的程度:烟台、陵水、法国的光裸方格星虫肾管附着在体壁上的长度占总长平均值分别为:28.56%、33.5%、15.67%。5)收吻肌起点形态:中国光裸方格星虫群体收吻肌起点的形态无明显差异,腹侧1对收吻肌平均占据6条纵肌束,法国光3条裸方格星虫腹侧两条收吻肌平均占据6条纵肌束;中国光裸方格星虫背侧两条收吻肌平均占据5.5条纵肌束,法国3条光裸方格星虫背侧两条收吻肌平均占据8条纵肌束。根据形态学结果,结合形态鉴定的标准,可以确定三个地理种群的星虫均为光裸方格星虫,且形态特征具地域性。2.线粒体基因组分析:1)获得的古雷和烟台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376 bp(FJ422961)和15303 bp(KP751904)。孔卡尔诺与烟台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由37个基因组成,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s和2个rRNAs,而古雷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由38个基因组成,在16S rRNA和nad3之间多了一个tRNAThr,三个线粒体基因组共有的37个基因的位置排序一致,古雷与烟台线粒体基因组同源性为79.10%,孔卡尔诺与古雷、烟台的同源性分布为71.00%、70.8%;2)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星虫动物门与环节动物而非软体动物聚在一个进化枝上,支持星虫动物门与环节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的观点。3.以线粒体Cytb基因为分子标记分析中国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光裸方格星虫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获得了203个个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长(1138 bp),6个地理种群共检出128个单倍型,299个多态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0488和0.9773,光裸方格星虫遗传多样性较高;变异主要来自群体间(88.4%)。(2)光裸方格星虫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分析结果显示,烟台以南5个群体间Fst<0.15,基本无分化或呈低度分化分化;而烟台与烟台以南5个群体间的固定指数都很大,Fst>0.15,种群间呈高度分化。烟台以南的南方群体间的基因流较大,Nm>5;而烟台群体与烟台以南群体间的基因流较小,Nm<0.05。(3)中性检验(Fu’s Fs、Tajima’s D)结果为负值,错配分布图为单峰,单倍型网络分布图为主单倍型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这些结果均表明,光裸方格星虫群体在历史上经历过大规模群体扩张。

杨从戎,苗亮,李明云[7](2014)在《黑鲷不同组织的9种同工酶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9种组织的9种同工酶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脱氢酶(LDH)、醇脱氢酶(A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半乳糖脱氢酶(GAD)、甲酸脱氢酶(FDH)等酶在表型、分布和活性上组织特异性明显。还对眼和肠组织同工酶表达特性的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刘欣[8](2014)在《四种海洋药用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海洋局2012年设立了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几种重要海洋药用生物种质资源发掘、保藏和利用”,该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主要参与单位,负责“海洋药用生物的活性研究”的任务。项目要求我们针对海洋生物医药开发中药用资源缺乏的瓶颈问题,重点开展蜈蚣藻中蜈蚣藻氨酸制备及降血糖活性研究、星虫激酶抗血栓活性研究、荔枝螺解热抗炎功效评价、鬼鲉免疫调节活性鲉鱼肝肽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产业开发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根据课题任务的要求,本论文研究工作通过设计不同药理水平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开展荔枝螺解热抗炎抗氧化活性、星虫抗血栓活性、鬼鲉肝脏增强免疫活性以及蜈蚣藻降低血糖活性的研究,从而确定适宜于大样本筛选、又能很好地反映其活性的评价方法。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系统地综述了四种海洋药用生物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到第五章为实验部分,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第二章黄口荔枝螺解热抗炎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第一节黄口荔枝螺样品制备将荔枝螺的软体和螺壳进行分离。软体部分进行匀浆离心,上清液冷冻干燥,得到软体冻干粉;螺壳进行干燥粉碎,得到螺壳粉。对荔枝螺的软体部分进行细分,分为内脏团和腹足。内脏团一部分经沸水浴烫30 min,再进行匀浆冻干,另一部分直接进行匀浆冻干;腹足的处理同内脏团,共得制备样品7个。第二节解热活性评价采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整体动物模型来评价荔枝螺(TLST-1,0.42 g/kg,临床等效量;TLSH-2,1.80 g/kg,临床等效量;TLST-2,0.80 g/kg,临床等效量;TLSH-3,0.79 g/kg,临床等效量;TLSH-5,0.35 g/kg,临床等效量)解热抗炎活性,并且检测模型大鼠体内的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 E2,PGE2)、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Na+/Ca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 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含量的变化探讨荔枝螺解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荔枝螺螺壳和软体样品均能显着抑制干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上升,并且与阳性药阿司匹林相比显示出更加持久的药效,同时荔枝螺螺壳解热活性强于荔枝螺软体;荔枝螺螺壳和软体样品解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发热大鼠体内 PGE2、cAMP、Na+、Ca2+、Na+/Ca2+、TNFα、IL-1β、IL-2 和 IL-6 的含量有关。第三节抗炎活性评价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致炎模型来综合评价荔枝螺(TLST-1,0.32g/kg,1/2倍临床等效量;TLST-1,1.27g/kg,2倍临床等效量;TLSH-1,1.32g/kg,1/2倍临床等效量;TLSH-1,5.29g/kg,2倍临床等效量)抗炎活性,并且检测模型大鼠体内的PGE2、cAMP、Na+/Ca2+、TNFα、IL-1β、IL-2、IL-6、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探讨荔枝螺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荔枝螺螺壳和软体样品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急性炎症模型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抑制炎症大鼠血浆和组织中PGE2、TNFα、IL-1β、IL-2和IL-6含量的升高,明显抑制组织中NO的过量释放,减少了其细胞毒作用;还具有抗氧化能力,增强SOD活力,清除氧自由基,减少丙二醛的释放,避免机体损伤。第四节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法研究荔枝螺软体(TLST-1终浓度分别为 1.25 mg/mL、2.5 mg/mL、5.0 mg/mL、10.0 mg/mL、20.0 mg/mL)和螺壳样品(TLSH-2终浓度分别为 1.25 mg/mL、2.5 mg/mL、5.0 mg/mL、10.0 mg/mL、20.0 mg/mL,TLSH-3终浓度分别为 0.31 mg/mL、0.62 mg/mL、1.25 mg/mL、2.5 mg/mL、5.0 mg/mL)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荔枝螺螺壳和软体样品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关系,样品浓度越高,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越好。第三章光裸星虫溶解血栓活性评价研究第一节光裸星虫样品制备对星虫进行解剖分离,得到体壁+内脏、体腔液。体腔液单独收集,体壁+内脏进行剪碎处理,经反复冻融2次、再经匀浆充分抽提后,和体腔液分别离心均得到上清液和沉淀,体壁+内脏上清液冷冻干燥,其沉淀经水提处理;体腔液上清液和沉淀均进行冷冻干燥,共得制备样品4个。第二节溶解血栓活性评价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采用比浊法观察星虫提取物对家兔体外血浆血小板6 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的影响;采用凝固法来评价星虫提取物对家兔体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动静脉旁路模型,来研究星虫提取物(SN-1,0.15g/kg,4倍临床等效量;SN-2,0.10g/kg,4倍临床等效量;SN-3,0.24 g/kg,4倍临床等效量)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法,来评价星虫提取物清除OH自由基的作用;通过纤维蛋白平板实验研究星虫提取物的纤溶活性。结果表明,星虫提取物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6 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能明显延长家兔PT、APTT和TT,明显抑制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具有清除OH自由基的作用以及不同程度地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第四章日本鬼鲉肝脏增强免疫活性评价研究第一节日本鬼鲉肝脏样品制备取出鬼鲉肝脏,进行剪碎处理去除血管与结缔组织后,将肝脏剪碎,进行匀浆、反复冻融3次后,在95℃下加热5 min。冷却至室温,在4℃条件下离心,得到的上清液进行冷冻干燥,得制备样品1个。第二节增强免疫活性评价鬼鲉肝脏提取物设立了低、中、高三个剂量(分别为0.25 g/kg、0.5 g/kg、1.0 g/kg)采用环磷酰胺诱导建立免疫低下动物模型,免疫器官重量法测定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碳粒廓清法测定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绵羊红细胞免疫法测定小鼠体液免疫功能,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小鼠外周血常规,采用ELISA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IL-2、IL-6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脾细胞周期,采用HE染色观察脾脏和胸腺组织形态并进行评分。结果表明,鬼鲉肝脏提取物可以减缓免疫低下小鼠体重的下降趋势,减少免疫低下小鼠脾脏和胸腺的损伤,促进免疫低下小鼠脾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可以增加免疫低下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溶血素含量,并且可以增加免疫低下小鼠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和单核细胞数和血清中TNF-α、IL-1β、IL-2、IL-6的含量。第五章亚洲蜈蚣藻降低血糖活性评价研究第一节亚洲蜈蚣藻样品制备蜈蚣藻进行水提,然后浓缩,浓缩液进行醇沉,24h后抽滤,得到上清液与沉淀。上清液进行浓缩,并除去乙醇;沉淀用无水乙醇冲洗,挥去乙醇后,再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冻干粉,共得制备样品2个。第二节降低血糖活性评价采用基于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小鼠整体动物模型的体内实验来评价蜈蚣藻提取物(GA-1低剂量组,1.76 g/kg,临床等效量;GA-1中剂量组,3.52 g/kg,2倍临床等效量;GA-1高剂量组,7.04 g/kg,4倍临床等效量;GA-2低剂量组,0.26g/kg,1/8临床等效量;GA-2中剂量组,0.52 g/kg,1/4临床等效量;GA-2高剂量组,1.04 g/kg,1/2临床等效量)调节血糖的活性。结果表明蜈蚣藻多糖部位和非多糖部位均具有降低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主要表现为可以控制小鼠体重下降的程度,缓解小鼠的脏器损伤,能显着的降低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减轻胰岛炎症的作用,并且非多糖部位可以抑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结论:本论文通过建立解热抗炎效应评价体系来研究荔枝螺螺壳与软体的解热抗炎活性,以及采用DPPH法研究荔枝螺抗氧化的活性,建立溶解血栓活性评价体系来研究星虫溶解血栓的活性,建立免疫活性评价体系来研究鬼鲉肝脏增强免疫的活性,建立调节血糖活性评价体系来研究蜈蚣藻调节血糖的活性,研究发现荔枝螺螺壳和软体提取物均具有解热抗炎的作用,星虫提取物具有溶解血栓的活性,鬼鲉肝脏提取物具有增强免疫的活性,蜈蚁藻多糖部位和非多糖部位均具有调节血糖的活性。本论文的特色:1.首次通过整体动物模型对荔枝螺的可食用部位(软体)和遗弃部位(螺壳)进行了系统评价,发现它们均具有很好的解热抗炎活性,已经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为荔枝螺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2.首次对鬼鲉肝脏提取物进行了免疫活性研究,发现其具有增强免疫作用。3.对蜈蚣藻水提取物的醇沉沉淀和溶液进行了降血糖活性比较研究,首次发现其醇沉后的溶液部分具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

雷世勇,丁理法,黄福勇,竺俊全[9](2013)在《可口革囊星虫不同组织同工酶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5种组织(收吻肌、吻、肠、肾管及体壁)10种同工酶(ADH、GCDH、SDH、EST、LDH、ME、POD、SOD、MDH、CAT)的表达。结果表明:除CAT外,其余9种同工酶均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酶谱,除SOD和MDH在5种组织中表型相同外,其它7种同工酶的表达均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SDH-2、EST-1、LDH-1和POD-1为收吻肌所特有;ADH-3、ADH-4、GCDH-2、GCDH-4、GCDH-5、EST-10和LDH-6均为吻所特有;EST-4为肾管所特有。在肠中,ADH和GCDH均没有检测到活性。初步探讨了5种组织中各种同工酶的分布与活性及其与各组织生理功能的关系。

母丹利,龙玲利,卢明明,竺俊全,丁理法[10](2013)在《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肾管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显微及亚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肾管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肾管由排泄囊及排泄管组成,外表面具瓶形突起。肾管壁从内到外由上皮层、肌层、细胞外基质及外膜构成。上皮层的单层柱状细胞在肾管腔面成束排列、单层立方细胞围绕瓶形突起内腔排列,两种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均着生微绒毛及纤毛,细胞质中细胞器发达,并含有不同大小、形态及电子致密度的颗粒;柱状细胞基底面质膜内陷形成基底迷路。肌层由环肌及纵肌组成。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胶原原纤维构成,内含颗粒细胞。外膜由足细胞及多纤毛细胞构成。肾管通过肾孔通体外、肾口通体腔。肾管的结构特征与其对体腔液的过滤排泄功能相适应,繁殖季节肾管兼具生殖管的作用。

二、可口革囊星虫三种同工酶表达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口革囊星虫三种同工酶表达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可口革囊星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1.1 组织形态
    1.2 繁殖、胚胎发育
    1.3 人工繁育和养殖开发
2 营养成分
    2.1 蛋白质及氨基酸类
    2.2 脂肪酸类
    2.3 其他营养成分
3 天然产物及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
    3.1 纤溶酶
    3.2 降压肽
    3.3 蚯蚓血红蛋白
    3.4 铁结合蛋白
    3.5 同工酶
    3.6 HSP70
4 生物活性
    4.1 降血压、抗血栓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4.2 其他活性
    4.3 毒性
5 重金属耐性
6 展望

(2)北部湾革囊星虫属资源初探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概述
    1.1 星虫动物门及革囊星虫属简介
        1.1.1 星虫动物门
        1.1.2 革囊星虫属
    1.2 革囊星虫属的研究现状
        1.2.1 形态学及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1.2.2 繁殖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
        1.2.3 革囊星虫的人工繁殖状况研究
        1.2.4 营养及开发价值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北海革囊星虫资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简介
        2.1.2 采样样点
        2.1.3 采样方法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2.1 革囊星虫的形态特征
        2.2.2 北海革囊星虫资源的分布特征
第三章 基于COI基因以及16S rRNA对三种革囊星虫序列比较及进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序列碱基组成差异分析
        3.2.2 序列差异分析以及遗传距离
        3.2.3 进化分析
    3.3 结果讨论
第四章 基于COI基因对可口革囊星虫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分析与结果
        4.2.1 可口革囊星虫的分子多态性分析
        4.2.2 单倍型在可口革囊星虫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4.2.3 可口革囊星虫的群体遗传结构
        4.2.4 群体历史动态
    4.3 讨论
        4.3.1 可口革囊星虫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4.3.2 群体遗传结构
    4.4 总结
第五章 结论以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4)食源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抑制机理及体内降血压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血压疾病的研究现状
        1.1.1 高血压病因
        1.1.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1.1.3 高血压的治疗
        1.1.4 ACE抑制肽的研究
        1.1.5 ACE抑制肽的制备方法
        1.1.6 ACE抑制肽的动物实验
        1.1.7 ACE抑制肽的结构特征
    1.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与分离纯化
        1.2.1 膜蛋白重组表达的研究进展
        1.2.2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概述
        1.2.3 ACE分离纯化的概述
    1.3 微量等温滴定量热法
        1.3.1 微量等温滴定量热法的原理与特点
        1.3.2 微量等温滴定量热法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开心果、星虫来源的ACE抑制肽的研究
        1.5.2 小球藻来源的ACE抑制肽的研究
        1.5.3 人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分离纯化研究
        1.5.4 ACE抑制肽与ACE结合的相互作用研究
第2章 开心果、可口革囊星虫来源的ACE抑制肽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ACE抑制肽C末端氨基酸的替换
        2.2.4 多肽合成
        2.2.5 ACE抑制率的测定与计算
        2.2.6 ACE抑制肽的抑制类型研究
        2.2.7 ACE抑制肽稳定性
        2.2.8 分子对接
        2.2.9 ACE抑制肽体内降血压活性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CE抑制肽替换C末端氨基酸对ACE活性的影响
        2.3.2 ACE抑制肽的抑制类型
        2.3.3 ACE抑制肽的稳定性
        2.3.4 分子对接
        2.3.5 ACE抑制肽的降血压活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球藻来源的ACE抑制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多肽合成及ACE抑制活性检测
        3.2.4 ACE抑制肽抑制类型的研究
        3.2.5 ACE抑制肽稳定性
        3.2.6 分子对接
        3.2.7 ACE抑制肽的体内活性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CE抑制肽的体外活性检测
        3.3.2 ACE抑制肽抑制类型的研究
        3.3.3 ACE抑制肽的稳定性
        3.3.4 分子对接
        3.3.5 ACE抑制肽的降血压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分离纯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亲和层析柱的制备
        4.2.4 细胞破碎
        4.2.5 AKTA蛋白纯化系统
        4.2.6 浓缩液活性检测
        4.2.7 蛋白浓度测定
        4.2.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亲和层析
        4.3.2 ACE纯化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ACE抑制肽抑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3 微量等温滴定量热实验
        5.2.4 大分子相互作用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量等温滴定量热实验
        5.3.2 大分子相互作用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及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研究现状
    第二节 重金属对河口大型底栖动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人类活动对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崇明东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第二节 崇明东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流与能流分析
    第三节 崇明东滩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健康状况评价
第三章 镉胁迫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脂肪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镉胁迫对无齿螳臂相手蟹存活和组织学的影响
    第二节 镉胁迫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脂肪含量的影响
    第三节 镉胁迫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影响
    第四节 镉胁迫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长江口人工牡蛎礁生态修复效果调查研究
    第一节 长江口人口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第二节 长江口人工牡蛎礁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健康状况评价
    第三节 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建议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名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沿海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引言
    1.1 星虫动物门概述
    1.2 星虫动物门的分类地位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4 星虫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第2章 光裸方格星虫形态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
        2.1.2 试剂及器材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外部形态
        2.2.2 内部形态
    2.3 讨论
第3章 光裸方格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3.1 材料
    3.2 实验仪器
    3.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3.4 研究方法
        3.4.1 基因组DNA的提取-异硫氰酸胍法
        3.4.2 基因组DNA的检测-水平电泳
        3.4.3 PCR扩增
        3.4.4 构建克隆文库
        3.4.5 序列的组装、注释、分析
        3.4.6 中法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组成比较分析
        3.4.7 系统发生分析
    3.5 结果
        3.5.1 福建古雷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
        3.5.2 山东烟台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
        3.5.3 中法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组成比较分析
        3.5.4 系统发育分析
    3.6 讨论
第4章 光裸方格星虫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
    4.2 研究方法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PCR扩增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分子标记的筛选
        4.3.2 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
        4.3.3 种群遗传结构
    4.4 讨论
        4.4.1 光裸方格星虫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光裸方格星虫种群结构分析
        4.4.3 群体历史动态分析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5.1 全文主要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黑鲷不同组织的9种同工酶谱(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样品制备
    1.2 电泳、染色
    1.3 结果记录
2 结果
    2.1 乳酸脱氢酶(LDH E.C.1.1.1.27)
    2.2 醇脱氢酶(ADH E.C.1.1.1.1)
    2.3 苹果酸脱氢酶(MDH E.C.1.1.1.37)
    2.4 苹果酸酶(ME E.C.1.1.1.40)
    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E.C.1.15.1.1)
    2.6 过氧化物酶(POD E.C.1.11.1.7)
    2.7 酯酶(EST E.C.3.2.1.1)
    2.8 半乳糖脱氢酶(GAD E.C.1.1.1.48)
    2.9 甲酸脱氢酶(FDH E.C.1.2.1.2)
3 讨论
    3.1 黑鲷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
    3.2 眼和肠组织中的同工酶表达特性及生理意义

(8)四种海洋药用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荔枝螺属动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星虫动物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日本鬼鲉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四节 蜈蚣藻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口荔枝螺解热抗炎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
    第一节 黄口荔枝螺样品制备
    第二节 解热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抗炎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四节 抗氧化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方格星虫溶解血栓活性评价研究
    第一节 方格星虫样品制备
    第二节 溶解血栓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日本鬼鲉肝脏增强免疫活性评价研究
    第一节 日本鬼鲉肝脏样品制备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增强免疫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亚洲蜈蚁藻调节血糖活性评价研究
    第一节 亚洲蜈蚣藻样品制备
    第二节 调节血糖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可口革囊星虫不同组织同工酶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样品制备
        1.2.2 电泳、染色
        1.2.3 结果记录与酶谱分析
2 结果
    2.1 醇脱氢酶 (ADH, E.C. 1.1.1.1)
    2.2 D-葡糖脱氢酶 (GCDH, E.C.1.1.1.118)
    2.3 山梨醇脱氢酶 (SDH, E.C.1.1.1.14)
    2.4 酯酶 (EST, E.C. 3.1.1.1)
    2.5 乳酸脱氢酶 (LDH, E.C. 1.1.1.27)
    2.6 苹果酸酶 (ME, E.C. 1.1.1.40)
    2.7 过氧化物酶 (POD, E.C. 1.11.1.7)
    2.8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E.C. 1.15.1.1)
    2.9 苹果酸脱氢酶 (MDH, E.C. 1.1.1.37)
3 讨论

四、可口革囊星虫三种同工酶表达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口革囊星虫研究进展[J]. 吴雅清,许瑞安. 水产科学, 2018(06)
  • [2]北部湾革囊星虫属资源初探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王帅. 广西大学, 2018(12)
  • [3]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东南沿海可口革囊星虫遗传多样性分析[J]. 金丹璐,娄剑锋,高心明,侯聪聪,竺俊全,王建平. 水生生物学报, 2017(06)
  • [4]食源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抑制机理及体内降血压活性的研究[D]. 陈绪军.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1)
  • [5]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及生态修复研究[D]. 刘志权.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中国沿海光裸方格星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宋素霞. 集美大学, 2015(04)
  • [7]黑鲷不同组织的9种同工酶谱[J]. 杨从戎,苗亮,李明云. 生物学杂志, 2014(03)
  • [8]四种海洋药用生物活性研究[D]. 刘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9]可口革囊星虫不同组织同工酶的比较[J]. 雷世勇,丁理法,黄福勇,竺俊全. 生物学杂志, 2013(04)
  • [10]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肾管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J]. 母丹利,龙玲利,卢明明,竺俊全,丁理法. 海洋与湖沼, 2013(04)

标签:;  ;  ;  ;  ;  

木薯三种同工酶表达的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