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斜拉桥施工张拉力的影响矩阵法(论文文献综述)
范伟强[1](2021)在《独塔曲线混合梁斜拉桥索力优化及索力调整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强度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结构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混合梁斜拉桥因其主跨钢箱梁结构自重轻,受力性能优越,施工速度快捷,已在同结构类型的斜拉桥中显示出优越性。本文结合上海蕴藻浜大桥为实际工程背景,采用独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其跨径布置为132+65m=197m,主跨为132m钢箱梁,边跨为65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中间通过2m钢混结合段过渡。边跨位于半径为251m的平曲线要素上,主跨位于半径1200m竖曲线上。根据结构特点,对比不同索力优化方法的结构状态和索力调整方法在施工张拉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桥梁专业软件MIDAS/Civil建立独塔曲线混合梁斜拉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应用最小弯曲能量法和零位移法对成桥索力进行优化。并对不同索力优化后的桥梁结构状态(索力、内力、线型)进行了综合对比,对比分析表明采用最小弯曲能量法进行索力优化后独塔曲线混合梁斜拉桥塔梁受力及结构线型较合理,但整体而言索力分布不均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优化。(2)通过调整结构的局部刚度对最小弯曲能量法进行进一步优化,优化后大桥索力分布较均匀。同时与设计索力作用下的桥梁结构内力和线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桥梁结构的内力和线型更加合理,其中边跨跨中、钢混结合段和主跨跨中最大弯矩值与设计成桥状态分别减少46.0%、86.2%、75.5%;主梁位移和主塔塔顶位移均变小,从而减小桥梁结构预拱度,降低了施工控制难度。证明了采用再优化的最小弯曲能量法进行索力优化的有效性。(3)对不同初张拉索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65%的成桥索力作为初张拉索力,能使临时墩和边跨支架的反力相对较小,降低脱架难度。同时又能保证体系转换后边中跨主梁位移较小。(4)采用正装迭代法、倒拆-正装法、无应力状态法三种施工索力调整方法对第二轮索力调整进行分析,得出第二轮张拉索力和成桥索力。结果表明,采用无应力状态法进行索力调整的收敛速率更优于正装迭代法。从成桥索力误差精度看,正装迭代法更优于比无应力状态法。综合比较后表明,采用无应力状态法进行索力调整效果最好,其次是正装迭代法,倒拆-正装法效果最差。(5)由于二期恒载施工完成后,全桥部分实测索力与理论索力还存在一定偏差。基于影响矩阵法,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全桥理论调索值。根据实测索力与理论索力偏差的大小,提出了局部调索优化方案,仅对少量的斜拉索力进行调整,就能将全桥索力误差控制在±5%以内。
王九公[2](2021)在《海域大跨度双塔双索面斜拉桥索力优化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和新基建的提出,中国经济经历着高速度发展后进入平稳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随之而来对于公路工程以及跨江、跨海等新型基建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桥梁建设过程中新型科学技术与实际施工应用创新的高度浓缩,大跨度斜拉桥适用场所日益增多,整体造型日趋多变复杂。然而伴随着我国大跨度桥梁领域不断高速发展,现代桥梁工程建设面临“跨度大、净空高、风险巨”的难题。斜拉桥由于其“主梁结构合理、整桥跨度符合要求、对于航道净空和制造线形的约束宽松、抵抗恶劣天气能力强、方便快速施工”的特点,成为跨越江河湖海水域以及城市内水域桥梁建设的首选。某桥作为浙江省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斜拉索索力优化采用有限元软件与数值方法结合的形式,施工控制采用误差分析与现场监测结合的控制思路。论文旨在对该桥索力优化方式、无应力索长计算以及斜拉索索力施工过程控制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其理论基础及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为今后斜拉桥索力优化及施工、调索全过程的具体实施提供有据可依的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全过程模拟斜拉桥一次成桥状态下考虑结构的二期铺装和自重荷载情况。分别采用指定结构状态的优化方法和弯曲能量最小法计算出合理的成桥索力后,根据斜拉索索力确定原则以及索塔偏位等要求对局部不合理的索力进行调整,得到合理状态下一次落架的成桥索力值。(2)将成桥状态索力计算结果应用至施工阶段倒拆与正装的迭代计算分析中,提出了基于不同索单元破断索力值设置的索力均匀性约束条件,得到较优的约束条件及优化索力。针对存在不满足索力分布规则的局部索力,运用影响矩阵法对局部索力进行调整,得到较优的最终优化索力值。(3)根据数值计算后的最终优化索力,运用抛物线理论和悬链线理论,计算得到斜拉索无应力索长的近似解、数值解和解析解,得到不同计算理论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以及计算后实际应用于施工控制的无应力索长。考虑拉索结构相关度较高的力学和材料参数,提出敏感性因子综合分析方法,开展不同结构参数对于施工阶段桥梁斜拉索索力敏感性分析,得到了最为相关的结构影响参量。(4)以浙江省沿海某桥作为施工控制实施对象,基于最优控制优化算法,提出了运用多种斜拉桥现场索力测量方法作为控制手段的现场控制技术,得到索力误差控制指标最优的实测控制索力。运用梁段标高现场观测手段,通过标高误差合理控制验证索力监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张佩纶[3](2021)在《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施工状态计算和局部应力分析》文中提出斜拉桥凭借其优秀的跨越能力和易于结合各种截面形式的主梁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快速发展,许多重大工程都采用了这一力学性能优良的桥梁形式。然而,国内对斜拉桥与大悬臂脊骨梁相结合的桥梁结构体系的研究较少。此外,施工控制在桥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斜拉桥建成后达到理想设计状态的关键。本文以孔城河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基于有限元法,针对斜拉桥悬臂施工受力特点以及锚拉板式索梁锚固结构中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研究了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影响的施工影响矩阵计算方法,引入等效刚度法建立了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杆系有限元简化模型,结合影响矩阵法和正装迭代法求解斜拉桥广义施工张拉索力。(2)对斜拉桥进行了考虑非线性影响的施工过程分析。研究了一种结合杆系模型和精细空间模型的施工过程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利用精细空间有限元模型迭代求解施工张拉索力并进行施工过程分析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问题。采用降温法将利用杆系模型求得的广义施工张拉索力引入精细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施工过程分析,对斜拉桥重点区域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化进行分析。(3)分析了脊骨梁索梁锚固结构受力性能。分别在斜拉桥成桥状态的主跨和边跨中部对称施加车辆荷载,提取两种工况下主跨和边跨的最大索力。本文按照锚拉板是否延伸至横拉板并将其与锚拉板和横拉板在接触位置焊接,为边跨和主跨各建立了两种索梁锚固节段精细模型。将索力以面荷载形式施加在锚拉板结构的锚垫板上,研究了锚拉板结构和钢主梁的受力特点。(4)对脊骨梁索梁锚固结构关键构件进行了优化。对比分析了延伸锚垫板和未延伸锚垫板的锚拉板结构在最大索力作用下应力状态的差异。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锚拉板结构关键构件的Mises应力受锚拉板结构关键构件厚度变化的影响。基于参数分析所得结果,对延伸锚垫板的大悬臂脊骨梁锚固节段模型锚拉板结构进行参数优化,改善了锚拉板结构的力学性能。
程涛[4](2021)在《下承式单索面钢管桁架梁拱组合桥施工控制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钢箱梁拱组合桥由于造型优美、跨越能力大、建筑高度小、景观效应好等优点,使其在国内外现代桥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桥梁跨度逐渐增大,施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为了减小由于施工不当造成的误差以及尽可能避免一些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性,那么就势必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现场监测控制。本文结合某钢管桁架梁拱组合桥施工控制,对施工控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下承式单索面钢管桁架梁拱组合桥的结构特征,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控制方案,建立了该桥考虑施工阶段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各个施工阶段中各部件的变形以及受力。通过分析施工控制数据得出:主梁以及拱肋的线形控制较为理想,最大误差不超过2cm;成桥时拱肋全截面受压,其压应力远小于规范规定;两侧短吊杆索力误差略大,其余吊杆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基本相符,误差不超过5%。(2)采用一次落架法、刚性吊杆法、最小弯曲能法确定了梁拱组合桥的成桥吊杆力,并对几种方法进行了对比。以有约束的最小能量法,通过建立优化模型、编制MATLAB程序优化了成桥吊杆力,在该组吊杆力作用下减小了拱脚处的变形,降低了主梁跨中处的弯矩和挠度。分别采用差值迭代法、影响矩阵法确定出了主梁临时支墩拆除后的吊杆力调整值,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结果,发现影响矩阵法不论从精度上还是用途上均优于差值迭代法。(3)为了简化研究桁架拱在施工阶段的受力性能,针对三角形截面的空间桁架拱,按横向变形等效原则将其等效为梁单元,通过引入圆弧拱临界屈曲荷载,确定了三肢桁架拱的换算长细比,提出了可用于实际工程的三肢桁架拱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面内、面外等效抗弯刚度公式,并通过有限元建模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4)总结了桁架抗扭刚度等效的三种方法(位移等效法、基于剪切刚度相同的等效板法、基于扭转频率变化的动力等效法)。分析了跨高比,弦杆、腹杆刚度比对桁架等效抗扭刚度的影响,研究了三种方法对不同规格桁架抗扭刚度等效的适用情况,最后确定出了能够使每种方法具有较高等效精度的桁架跨高比、刚度比范围:跨高比在8~18之间时,等效板法的误差在5%以内;跨高比大于25时,动力等效法以及位移等效法更加适用;弦杆、腹杆刚度比在50以内时,三种方法均能得到较好的等效效果,但等效板法最优。(5)通过将桁架拱简化为梁单元,建立了拱肋等效刚度拱桥模型。在分析了该桥施工阶段中各部件的受力之后,发现桁架拱桥与拱肋等效刚度拱桥的受力特性相似,整个施工阶段两种模型轴力基本一致,最大误差为2.04%。由于拱肋结构形式不同,二者在拱肋应力以及吊杆索力方面存在一定偏差,但从全桥受力来看,该变化对于整个桥梁的受力性能影响并不大,说明将桁架拱简化为梁单元用于梁拱组合桥施工阶段初步分析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为今后同类型桥梁在施工控制过程中的吊杆力优化、结构简化分析计算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陈代海,李银鑫,周帅,李整,李波[5](2021)在《基于影响矩阵法的斜拉桥斜拉索合理初始张拉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斜拉桥建模过程中斜拉索内力与设计成桥索力存在偏差的问题,为确定斜拉索合理的初始张拉力,提出基于影响矩阵法的斜拉索合理初始张拉力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斜拉索张拉过程中其两端的位移和索力协调关系,构建一种影响矩阵,通过该矩阵计算斜拉索的合理初始张拉力。以某大跨度独塔斜拉桥为例,采用该方法计算斜拉索合理初始张拉力,并对比分析了施加不同初始张拉力后的斜拉索内力;考虑该方法确定的初始张拉力和将设计成桥索力作为初始张拉力的2种工况,分析不同初始张拉力对桥梁结构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斜拉索内力与设计成桥索力相对差值小于0.01%;初始张拉力对桥梁结构变形和斜拉索内力影响显着,在斜拉索中施加该方法确定的初始张拉力,可使斜拉索内力达到设计成桥索力。
田玉文[6](2021)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索力优化及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斜拉桥因其出色的受力性能、合理的结构特点、美观的造型以及经济的造价等优势,在大半个世纪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然成为大跨径最具竞争力的桥型之一。斜拉桥的蓬勃发展也对斜拉桥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随着其跨度的增加,斜拉桥结构内力的优化和施工期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重要,结构内力的优化主要基于合理成桥状态索力的调整和施工阶段合理施工索力的控制。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斜拉桥的发展概况和前景,总结了斜拉桥的索力计算理论和方法,为斜拉桥的索力优化铺垫理论基础。斜拉桥属于高次超静定结构,理论上存在无数种内力解,合理成桥状态是指使得桥梁各项内力指标达到科学合理的一种最优解。为此,本文以清水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2019建立全桥模型,模拟桥梁的施工步骤,对施工阶段初始张拉力进行计算。采用正装迭代法确定施工初始张拉力,在满足控制精度的前提下,经过多次迭代后索力能够很好地收敛,不用考虑收缩徐变的影响,使得在初始张拉力作用下得到的成桥索力更接近合理成桥状态的索力,通过计算得出桥梁控制截面的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进而验证了正装迭代法计算合理初拉力的正确性。在确定好合理成桥状态和合理施工索力的基础上,研究清水江特大桥的施工过程稳定性,分别对施工全过程和典型施工阶段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研究相关结构设计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一些结论,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秦文彬[7](2020)在《钢箱梁斜拉桥参数敏感性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要求的不断增高,钢箱梁斜拉桥以其优越跨越能力,结构悦目以及自重轻等优势,使其成为现代桥梁结构的主要设计类型之一。斜拉桥属于高次超静定结构,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为保证桥梁安全顺利施工直至最后顺利合龙以及成桥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必须对其施工技术予以控制分析。本文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和ANSYS软件,通过阐述钢箱梁斜拉桥合理状态的确定原则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成桥索力和施工张拉索力计算优化;选取了可能影响结构力学性能的参数,分析在结构参数出现不同程度偏差下控制目标的变化,研究了主架设过程中临时固结的受力情况以及吊装时钢箱梁的受力性能。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弯曲能量最小法、未知荷载系数法和影响矩阵法的综合方法,求解出一组成桥索力,确定了满足设计要求和原则的钢箱梁斜拉桥的合理成桥状态;以合理成桥状态作为目标,采用正装迭代分析法,得到一组斜拉索二次张拉索力,确定了合理成桥状态,作为施工控制的理论基础;最后施工成桥与合理成桥状态的索力对比结果表明成桥索力吻合度较高,满足要求。(2)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参数均会对成桥后结构控制目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主梁自重、斜拉索制造长度、温度对斜拉桥结构状态影响较大,属于主要敏感性性参数,作为施工过程中重点监控参数。(3)相比较其他控制目标,斜拉桥成桥状态主梁线形变化值较大,对结构参数的变化较为敏感,钢箱梁斜拉桥施工控制中,选取主梁线形作为主要的监控对象,主梁应力作为辅助控制对象。(4)通过主架设过程中临时固结的最不利工况的受力规律和临时固结构造的结构验算,表明抗拉抗压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验算均满足施工要求;通过吊装钢箱梁计算得到钢箱梁的挠度变形仅为3.35mm,临时吊耳的最大组合应力小于材料容许应力,表明吊装方案安全可靠。
李德旭[8](2020)在《无背索斜拉桥索力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无背索斜拉桥由于造型美观备受世界桥梁设计者的青睐,建成以后很容易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由于该桥型为索、塔、梁的不对称结构体系,故索力优化至关重要。合理成桥索力既能提高桥梁的力学性能又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无背索斜拉桥成桥索力优化对于设计、施工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背索斜拉桥施工索力优化,其意义不仅在于确保成桥状态达到设计预期成桥状态,对于保证无背索斜拉桥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同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座典型无背索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进行成桥合理状态的确定及施工索力优化,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索力优化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常见成桥索力优化及施工索力优化的方法,针对全混凝土无背索斜拉桥的结构不对称、时效影响显着的特点,分析了各种索力优化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提出了针对本文无背索斜拉桥的理论研究方法。确定成桥索力时,针对无背索斜拉桥的不对称结构特点,采用最小弯曲能量-弯矩可行域的综合算法进行成桥索力优化。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桥梁结构一次落架模型,利用最小弯曲能量法初步确定成桥索力,然后计算出主梁恒载作用下弯矩的合理取值范围,综合考虑主塔的受力,通过恒载弯矩可行域对初步成桥索力进行优化,得出成桥合理优化索力,在成桥状态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基础上,将计算合理成桥索力与施工最终成桥索力比较,验证该方法对于无背索斜拉桥索力优化的有效性。进行施工索力优化时,建立包含施工阶段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针对全混凝土无背索斜拉桥时效影响显着的特点,利用正装迭代法计算施工初张力,分析每根斜拉索随施工阶段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出斜拉索安全系数;选取典型的施工阶段,分析主梁和主塔关键截面的上缘及下缘应力、位移的变化趋势。施工过程中斜拉索安全系数以及各种控制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对比计算施工索力与施工监控实测索力,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开展了无背索斜拉桥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了索力变化对结构影响的灵敏度,以主塔刚度、主塔倾斜角度、无索区长度和主塔横梁设置为设计参数,分析了设计参数对全混凝土无背索斜拉桥结构索力、以及其他控制参数的影响程度及敏感性,探讨适宜的结构设计参数,并为索力优化提供参考。
潘志强[9](2020)在《比弦振动法索力识别及基于索力的斜拉桥安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索是工程中常用的构件,特别是在索撑桥梁体系中,索力的大小时刻影响着整个结构,所以无论在施工阶段还是运营阶段都是重点指标。在目前各种常见的索力识别方法中,振动法因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但目前常用的计算公式是基于铰接弦模型理论推导的,当拉索较短时,边界条件影响权重较大,此时更倾向于固接。斜拉桥是典型的索撑桥梁,处于运营阶段的斜拉桥由于混凝土的徐变、拉索本身的应力松弛效应、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实际状态与设计阶段会有区别,因此对运营阶段的斜拉桥进行安全评价是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比了目前常用的索力识别方法,推导了固接边界条件下拉索振动频率-索力关系,得到超越方程,无法直接求得解析解,遂引入两个无量纲参数:“相对刚度”和“比弦相对频率系数”,比弦振动法也因此得名。对一根长度仅5.33m的短索进行分级张拉试验,基于采集数据,识别出拉索的截面抗弯刚度计算值,提出了3参数无量纲模型,将实测频率代入模型计算后与实测索力进行对照,误差较小,证明了可行性。(2)分析了索梁结构的作用原理,用力法推导了目标力及目标形的解析解。对比了准确施加索力的几种方法,选用影响矩阵法,设计流程图,基于ANSYS进行二次开发,用单、双索梁模型算例进行了具体说明。(3)对一座处于运营阶段的斜拉桥安装索力监测系统,建立实桥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斜拉桥三大非线性问题及解决方法,具体说明影响矩阵的计算过程,求得了拉索之间的影响矩阵及平衡终索力对应的初始张拉力,根据积累的实测索力数据,分析桥梁的实际状态,进行了安全评价。斜拉桥的内力分布、线形及主梁竖向挠度变形均满足设计要求。
刘子玉[10](2020)在《双线铁路整体桥面柔性吊杆钢箱拱桥力学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某条城际铁路跨越城市繁忙高速钢箱拱桥为工程背景,通过仿真计算、施工监控、现场试验等方法对桥梁施工全过程结构受力问题进行分析。具体研究的内容如下:(1)基于有限元软件对步履式顶推过程结构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绘制出结构关键截面下的应力与挠度时程曲线;通过现场实测,得到了结构关键位置应力与挠度的计算数值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BIM可视化顶推结构同步监控方法、装置与系统;(2)基于影响矩阵法建立线性方程组,得到调整索力值使吊杆达到预定目标索力;详细给出了基于影响矩阵法在施工阶段索力优化与成桥索力调整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避免索力影响矩阵出现奇异矩阵的经验做法,总结了一种针对有着二次张拉过程的拱桥或斜拉桥的影响矩阵的确定方法;采用磁通量传感器和索力动测仪双控的方法加强索力控制,得到实测索力值,并与计算值比对;分析了两次吊杆张拉过程中结构关键截面下的应力与挠度变化;计算得到钢箱拱成桥状态下的应力与挠度值;(3)针对钢箱拱桥未做桥面铺装运架一体机通过架设箱梁这一特殊工况,研究了静力工况下结构的力学行为;分析了钢箱拱桥的自振特性;研究了运架一体机通过钢箱拱桥时结构的动力特性;通过现场实测,得到了钢箱拱结构应力与挠度的实测数据,并与计算值比对;(4)依托钢箱拱桥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混凝土板+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该结构为国内首次使用。介绍了新型桥面结构的铺装施工步骤;后从结构内力、应力与变形三个方面,分析了桥面铺装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力学行为;首次给出寒冷季节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应力与温度变化时程曲线,同时实测得到桥面混凝土板与正交异性板应力变化的时程图;(5)通过对钢箱拱桥静载性能进行测试,采用DF4机车和N17平板车(装载标准混凝土试块)现场加载,得到了21种工况下钢箱拱桥结构的力学行为;研究了测试截面应力与挠度的荷载效率;脉动试验中,得到了结构竖弯振动与扭转振动阻尼比;(6)选择CR400AF中国标准化动车组,以每个轮轨接触面为加载点位,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风—车—轨—桥耦合仿真模型,考虑风荷载效应与轨道不平顺性。从不同车速下的跑车试验、不同编组下的跑车试验、不同线路下的跑车试验、高速会车时的跑车试验四个方面,研究了运营状态复杂荷载下桥梁耦合振动结构机理,为研究我国高速铁路提速下结构的动力性能提供参考。
二、确定斜拉桥施工张拉力的影响矩阵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定斜拉桥施工张拉力的影响矩阵法(论文提纲范文)
(1)独塔曲线混合梁斜拉桥索力优化及索力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斜拉桥概述 |
1.2 斜拉桥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混合梁斜拉桥构造特点与适用范围 |
1.3.1 混合梁斜拉桥构造特点 |
1.3.2 混合梁斜拉桥适用范围 |
1.4 斜拉桥索力优化及索力调整研究现状 |
1.4.1 斜拉桥索力优化研究现状 |
1.4.2 斜拉桥索力调整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 |
2 斜拉桥索力优化及索力调整理论介绍 |
2.1 概述 |
2.2 斜拉桥成桥索力优化理论介绍 |
2.2.1 指定受力状态下的索力优化 |
2.2.2 索力无约束优化 |
2.2.3 索力有约束优化 |
2.2.4 影响矩阵法 |
2.2.5 分布算法 |
2.3 斜拉桥施工索力调整理论介绍 |
2.3.1 倒拆法 |
2.3.2 倒拆-正装法 |
2.3.3 正装迭代法 |
2.3.4 无应力状态控制法 |
2.3.5 施工阶段影响矩阵法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合梁斜拉桥成桥索力优化应用 |
3.1 上海蕴藻浜大桥工程背景简介 |
3.1.1 主塔设计参数概述 |
3.1.2 主梁设计参数概述 |
3.1.3 斜拉索设计参数概述 |
3.2 上海蕴藻浜大桥成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主梁单元节点划分 |
3.2.2 主塔与斜拉索单元节点划分 |
3.2.3 边界条件确定 |
3.2.4 材料参数取值 |
3.3. 不同索力优化方法的结构响应对比 |
3.3.1 不同优化方法的全桥索力值对比分析 |
3.3.2 不同优化方法的主梁弯矩对比分析 |
3.3.3 不同优化方法的主梁线型对比分析 |
3.3.4 不同优化方法的主塔弯矩对比分析 |
3.3.5 不同优化方法的主塔扭矩对比分析 |
3.3.6 不同优化方法的主塔线型对比分析 |
3.3.7 索力优化方法的各项结构响应总结 |
3.4 索力进一步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混合梁斜拉桥索力调整应用 |
4.1 上海蕴藻浜大桥施工工序 |
4.2 确定施工初张拉索力 |
4.2.1 施工脱架前临时墩支反力情况 |
4.2.2 施工脱架后主梁线型情况 |
4.2.3 施工脱架后主体结构应力情况 |
4.3 确定第二轮张拉索力 |
4.3.1 施工张拉所需索力值 |
4.3.2 正装迭代法调整成桥索力 |
4.3.3 倒拆-正装法调整成桥索力 |
4.3.4 无应力状态控制法调整成桥索力 |
4.3.5 索力调整方法对比总结 |
4.5 影响矩阵法调整成桥索力 |
4.6 混合梁斜拉桥成桥状态 |
4.6.1 成桥索力对比 |
4.6.2 主体结构线型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海域大跨度双塔双索面斜拉桥索力优化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斜拉桥索力优化研究 |
1.2.2 旅工阶段索力控制技术研究 |
1.2.3 斜拉索无应力索长研究 |
1.2.4 现场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成桥阶段斜索力优化研究 |
2.1 一次成桥状态下索力优化计算 |
2.1.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1.2 斜拉索一次成桥计算方法的确定 |
2.2 指定结构状态的索力优化 |
2.2.1 刚性支承连续梁法基本原理 |
2.2.2 刚性支承连续梁法计算分析 |
2.3 弯曲能量最小法索力优化 |
2.3.1 弯曲能量最小法基本原理 |
2.3.2 弯曲能量最小法计算分析 |
2.3.3 成桥索力调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施工阶段索力优化研究 |
3.1 倒拆—正装迭代计算分析 |
3.2 未知荷载系数法优化施工阶段索力 |
3.2.1 确定未知荷载系数法约束条件 |
3.2.2 未知荷载系数法计算分析 |
3.2.3 影响矩阵法调整局部索力 |
3.3 最终优化索力值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无应力索长计算及索力敏感性分析 |
4.1 抛物线理论计算无应力索长 |
4.1.1 抛物线理论计算基本原理 |
4.1.2 抛物线理论计算分析 |
4.2 悬链线理论计算无应力索长 |
4.2.1 悬链线理论计第基本原理 |
4.2.2 悬链线理论数值解计算分析 |
4.2.3 悬链线理论解析解计算分析 |
4.3 无应力索长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4 索力敏感性分析 |
4.4.1 敏感性分析基本原理 |
4.4.2 斜拉索敏感参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斜拉索施工现场索力控制 |
5.1 现场索力监测 |
5.1.1 施工工艺及流程 |
5.1.2 施工监测重难点 |
5.2 油压回归法现场索力监测控制 |
5.2.1 基本原理及回归方程建立 |
5.2.2 现场测量数值计算分析 |
5.3 振动频率法现场索力监测控制 |
5.3.1 振动频率法基本原理 |
5.3.2 关键工况数值测量计算分析 |
5.3.3 合龙后数值测量计算分析 |
5.4 现场控制结果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施工状态计算和局部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脊骨梁斜拉桥概述 |
1.2.2 斜拉桥施工状态分析研究现状 |
1.2.3 斜拉桥索梁锚固结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脊骨梁斜拉桥施工索力优化计算理论 |
2.1 确定脊骨梁斜拉桥合理施工状态的原则 |
2.2 脊骨梁斜拉桥的施工方法及其特点 |
2.3 斜拉桥合理施工索力优化方法 |
2.3.1 施工索力计算 |
2.3.2 正装迭代法 |
2.3.3 线性问题的影响矩阵法 |
2.3.4 非线性问题的影响矩阵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施工状态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理论 |
3.2 孔城河大桥悬臂施工方案 |
3.2.1 工程概况 |
3.2.2 主要材料及性能 |
3.2.3 施工方案 |
3.3 孔城河斜拉桥广义施工张拉索力计算 |
3.3.1 等效刚度杆系有限元模型 |
3.3.2 施工阶段广义张拉力计算 |
3.4 孔城河斜拉桥施工阶段受力状态分析 |
3.4.1 空间有限元模型及施工阶段仿真方法 |
3.4.2 基于空间有限元模型的施工阶段受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索梁锚固区域局部受力有限元分析 |
4.1 计算模型 |
4.2 有限元计算分析 |
4.2.1 边界条件及加载荷载 |
4.2.2 加载荷载计算 |
4.2.3 主跨节段受力分析 |
4.2.4 边跨节段受力分析 |
4.3 锚拉板结构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
4.3.1 主跨锚拉板结构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
4.3.2 边跨锚拉板结构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
4.4 锚拉板结构的优化 |
4.4.1 结构优化 |
4.4.2 参数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下承式单索面钢管桁架梁拱组合桥施工控制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钢拱桥发展概况 |
1.3 钢管桁架梁拱组合桥结构特点 |
1.4 施工控制及关键问题研究现状 |
1.4.1 钢拱桥施工控制研究现状 |
1.4.2 梁拱组合桥吊杆力确定与优化研究现状 |
1.4.3 空间桁架结构等效刚度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下承式钢管桁架梁拱组合桥施工过程监测控制 |
2.1 工程概况 |
2.1.1 桥梁概况 |
2.1.2 施工方案 |
2.2 施工控制仿真模型建立 |
2.3 施工阶段线形监测 |
2.3.1 主梁线形监测 |
2.3.2 拱肋线形监测 |
2.4 施工阶段应力监测 |
2.4.1 主梁应力监测 |
2.4.2 拱肋应力监测 |
2.5 施工阶段索力监测 |
2.5.1 吊杆索力测试方法 |
2.5.2 吊杆索力监测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3 钢箱梁拱组合桥合理成桥及施工阶段吊杆力确定 |
3.1 成桥吊杆力的确定 |
3.1.1 一次落架法 |
3.1.2 刚性吊杆法 |
3.1.3 最小弯曲能法 |
3.1.4 吊杆索力确定方法对比 |
3.2 基于有约束最小能量法的成桥吊杆力优化 |
3.2.1 优化目标函数 |
3.2.2 约束条件 |
3.2.3 优化模型 |
3.2.4 优化结果 |
3.3 施工阶段吊杆张拉力确定 |
3.3.1 刚性支撑连续梁法确定吊杆初张力 |
3.3.2 差值迭代法确定吊杆张拉力 |
3.3.3 影响矩阵法确定吊杆张拉力 |
3.3.4 施工阶段吊杆张拉力确定方法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桁架拱等效刚度的拱桥施工阶段受力分析 |
4.1 桁架拱等效抗弯刚度研究 |
4.1.1 钢桁架的分类及布置形式 |
4.1.2 三肢桁架拱等效抗弯刚度计算 |
4.1.3 桁架拱等效抗弯刚度数值验证 |
4.2 桁架等效抗扭刚度研究 |
4.2.1 基于位移相等的桁架等效抗扭刚度计算 |
4.2.2 基于剪切刚度相同的等效板法 |
4.2.3 基于扭转频率变化的动力等效法 |
4.2.4 三种计算桁架等效抗扭刚度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4.3 拆除拱肋临时支架后的结构受力分析 |
4.4 拆除主梁临时支墩后的结构受力分析 |
4.5 成桥阶段结构受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三种等效扭转刚度方法计算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影响矩阵法的斜拉桥斜拉索合理初始张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于影响矩阵法的斜拉索合理初始张拉力计算方法 |
2.1 计算方法 |
2.2 计算步骤 |
3 算例验证 |
3.1 工程概况 |
3.2 有限元模型 |
3.3 影响矩阵计算 |
3.4 斜拉索初始张拉力对桥梁结构响应的影响 |
4 结语 |
(6)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索力优化及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1.3 斜拉桥的主要结构体系 |
1.4 斜拉桥的特点、优势及发展前景 |
1.4.1 斜拉桥的构造特点和受力特点 |
1.4.2 斜拉桥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
1.5 研究现状 |
1.5.1 成桥索力优化研究现状 |
1.5.2 施工索力优化研究现状 |
1.5.3 斜拉桥施工过程稳定性研究现状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索力优化原理及方法 |
2.1 索力优化的概念和原则 |
2.2 合理成桥索力的优化方法 |
2.2.1 指定结构状态的优化方法 |
2.2.2 弯曲能量最小法 |
2.2.3 数学优化方法 |
2.2.4 影响矩阵法 |
2.2.5 应力平衡法 |
2.2.6 弯矩可行域法 |
2.3 合理施工索力的优化方法 |
2.3.1 倒拆迭代法 |
2.3.2 正装迭代法 |
2.3.3 倒拆-正装迭代法 |
2.3.4 无应力状态控制法 |
2.3.5 差值迭代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水江特大桥工程背景及计算模型 |
3.1 清水江特大桥工程背景 |
3.1.1 总体布置 |
3.1.2 主要技术标准及荷载参数 |
3.1.3 主要设计构造 |
3.2 软件介绍 |
3.3 全桥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2 桥梁结构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四章 施工过程张拉索力的确定 |
4.1 概述 |
4.2 清水江特大桥的施工索力求解 |
4.2.1 正装迭代法计算思路 |
4.2.2 计算原理 |
4.2.3 正装分析时有限元模型的施工阶段 |
4.3 清水江特大桥施工索力的确定与验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水江特大桥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 |
5.1 概述 |
5.2 分析理论与方法 |
5.3 施工全过程稳定性分析 |
5.4 设计参数对稳定性影响分析 |
5.4.1 混凝土容重对稳定性影响 |
5.4.2 结构刚度对稳定性影响 |
5.4.3 施工临时荷载对稳定性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结论 |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钢箱梁斜拉桥参数敏感性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钢箱梁斜拉桥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钢箱梁斜拉桥合理状态确定 |
2.1 工程背景 |
2.2 斜拉桥有限元模型 |
2.3 合理成桥状态确定 |
2.4 合理施工状态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3 钢箱梁斜拉桥施工参数敏感性分析 |
3.1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3.2 荷载参数敏感性分析 |
3.3 结构刚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3.4 斜拉索制造长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3.5 温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3.6 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4 钢箱梁斜拉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塔梁临时固结受力分析 |
4.3 吊装钢箱梁受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无背索斜拉桥索力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背索斜拉桥的发展概况及结构特点 |
1.1.1 无背索斜拉桥的发展概况 |
1.1.2 无无背索斜拉桥的结构特特点 |
1.2 无背索斜拉桥索力优化研究现状 |
1.2.1 成桥索力优化研究现状 |
1.2.2 施工索力优化研究现状 |
1.3 无背索斜拉桥仿真分析内容及方法 |
1.3.1 无背索斜拉桥仿真分析内容 |
1.3.2 无背索斜拉桥仿真分析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2 无背索斜拉桥索力优化的理论方法 |
2.1 斜拉索索力优化的原理 |
2.2 确定合理成桥状态的方法 |
2.2.1 刚性支承连续梁法和零位移法 |
2.2.2 索力优化的最小弯曲能量法 |
2.2.3 索力优化的影响矩阵法 |
2.2.4 索力优化的应力平衡法 |
2.2.5 索力优化的弯矩可行域法 |
2.3 确定合理施工状态的方法 |
2.3.1 无应力状态控制法 |
2.3.2 倒拆迭代法 |
2.3.3 倒拆-正装迭代法 |
2.3.4 正装迭代法 |
2.4 本章内容小结 |
3 综合算法确定无背索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 |
3.1 合理成桥索力确定的原则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工程特点及设计要点 |
3.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 确定合理成桥索力的综合算法 |
3.3.1 最小弯曲能量法初步确定成桥索力并调匀 |
3.3.2 求解主梁恒载弯矩可行域 |
3.3.3 调整恒载弯矩在可行域内并进行索力优化 |
3.3.4 成桥状态检验 |
3.4 本章内容小结 |
4 无背索斜拉桥合理施工状态的索力优化 |
4.1 合理施工阶段索力的确定原则 |
4.2 施工索力的计算方法 |
4.3 本桥合理施工状态的确定 |
4.3.1 施工阶段的划分 |
4.3.2 施工计算模型 |
4.3.3 正装迭代法计算施工初张索力 |
4.4 全桥施工过程分析 |
4.4.1 施工阶段索力变化趋势分析 |
4.4.2 施工阶段主梁、主塔应力分析 |
4.4.3 施工阶段主梁位移分析 |
4.5 计算施工索力与施工监控实测索力比较 |
4.5.1 施工索力监测 |
4.5.2 计算索力与实测索力的对比 |
4.6 本章内容小结 |
5 无背索斜拉桥参数敏感性分析 |
5.1 索力变化对结构影响的灵敏度分析 |
5.1.1 索力变化对主梁的灵敏度分析 |
5.1.2 索力变化对主塔的灵敏度分析 |
5.2 结构刚度对索力的影响分析 |
5.3 主塔倾角对索力的影响分析 |
5.4 无索区长度对索力的影响分析 |
5.5 主塔横梁设置对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 |
5.5.1 斜拉索受力分析 |
5.5.2 主梁变形及应力分析 |
5.5.3 主塔应力及变形分析 |
5.6 本章内容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9)比弦振动法索力识别及基于索力的斜拉桥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索力识别的概述 |
1.1.1 拉索索力测量的意义 |
1.1.2 索力测量方法 |
1.2 斜拉桥结构安全概述 |
1.2.1 斜拉桥的概述 |
1.2.2 斜拉桥的力学特征 |
1.2.3 评价和设计的异同点 |
1.2.4 桥梁安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1.2.5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比弦振动法的索力识别方法 |
2.1 引言 |
2.2 比弦振动法理论推导 |
2.3 试验说明 |
2.3.1 试验设备 |
2.3.2 试验概况 |
2.4 算法验证 |
2.4.1 拉索刚度识别 |
2.4.2 无量纲模型识别 |
2.4.3 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索梁作用及实现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索梁作用说明 |
3.3 目标形及目标力的基本概念 |
3.4 索梁作用的理论推导 |
3.4.1 无初应力单索梁 |
3.4.2 有初应力的单索梁目标力 |
3.4.3 有初应力的单索梁目标形 |
3.4.4 有初应力的多索梁模型 |
3.5 ANSYS中索力施加方法说明 |
3.5.1 单元生死法 |
3.5.2 单元初应变 |
3.5.3 调整温度法 |
3.5.4 常用的索力施加方法综述 |
3.5.5 影响矩阵法计算说明 |
3.6 计算示例 |
3.6.1 单索梁计算说明 |
3.6.2 ANSYS单索梁算例 |
3.6.3 双索梁计算说明 |
3.6.4 ANSYS双索梁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体斜拉桥安全评价 |
4.0 引言 |
4.1 斜拉桥有限元计算中几何非线性 |
4.1.1 斜拉索的垂度效应 |
4.1.2 大变形效应 |
4.1.3 梁-柱的P-Δ效应 |
4.2 工程概况 |
4.2.1 桥跨布置总体信息 |
4.2.2 主梁构造 |
4.2.3 索塔构造 |
4.2.4 斜拉索构造 |
4.2.5 其他构造 |
4.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3.1 主梁模型 |
4.3.2 索塔模型 |
4.3.3 拉索模型 |
4.3.4 其它说明 |
4.4 实体斜拉桥模型计算 |
4.4.1 斜拉索编号说明 |
4.4.2 单元初应变施加索力 |
4.4.3 影响矩阵法施加索力 |
4.4.4 结构静力分析 |
4.5 实测索力下结构分析 |
4.5.1 索力数据采集系统 |
4.5.2 结构静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双线铁路整体桥面柔性吊杆钢箱拱桥力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桥梁顶推施工的研究进展 |
1.2.2 钢箱拱桥吊杆合理张拉控制的研究进展 |
1.2.3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研究进展 |
1.2.4 高速铁路重载试验结构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5 高速铁路车桥耦合振动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钢箱拱桥步履式顶推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
2.1 顶推施工方案 |
2.2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
2.3 钢箱拱顶推阶段整体建模计算 |
2.3.1 典型工况力学行为分析 |
2.3.2 顶推施工应力时程分析 |
2.3.3 顶推施工挠度时程分析 |
2.4 钢箱拱顶推阶段应力与挠度实测分析 |
2.4.1 应力与挠度现场监测点布置 |
2.4.2 应力实测分析 |
2.4.3 挠度实测分析 |
2.5 基于BIM可视化顶推结构同步监控方法、装置与系统 |
2.5.1 背景技术 |
2.5.2 发明内容 |
2.5.3 具体实施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柔性吊杆索力调整优化与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3.1 概况 |
3.1.1 吊杆概况 |
3.1.2 吊杆施工工序 |
3.2 吊杆索力调整与优化 |
3.2.1 吊杆索力调整方法 |
3.2.2 影响矩阵法在施工阶段索力优化中的应用 |
3.2.3 影响矩阵法在成桥索力调整中的应用 |
3.3 吊杆力现场双控监测 |
3.4 吊杆张拉过程中结构应力与挠度分析 |
3.4.1 吊杆张拉过程结构应力分析 |
3.4.2 吊杆张拉过程结构挠度分析 |
3.5 成桥状态结构应力与挠度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架一体机通过钢箱拱桥时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4.1 概况 |
4.1.1 工程背景 |
4.1.2 桥面施工措施 |
4.2 运架一体机提梁过桥时结构静力分析 |
4.2.1 静力工况下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4.2.2 静力工况下吊杆索力分析 |
4.3 运架一体机空载与提梁过桥时结构动力分析 |
4.3.1 自振特性分析 |
4.3.2 动力分析加载工况 |
4.3.3 运架一体机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结果 |
4.4 运架一体机过桥时结构应力与挠度实测分析 |
4.4.1 应力实测分析 |
4.4.2 挠度实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正交异性桥面系铺装时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5.1 桥面概况 |
5.1.1 桥面结构布置 |
5.1.2 桥面施工步骤 |
5.2 桥面铺装分析工况 |
5.3 结构内力分析 |
5.3.1 工况一结构内力分析 |
5.3.2 工况六结构内力分析 |
5.3.3 其他工况结构内力分析 |
5.4 结构应力分析 |
5.4.1 桥面正交异性板应力分析 |
5.4.2 桥面钢板应力分析 |
5.4.3 拱肋应力分析 |
5.4.4 主纵梁应力分析 |
5.5 结构挠度分析 |
5.5.1 桥面正交异性板挠度分析 |
5.5.2 桥面钢板挠度分析 |
5.5.3 拱肋挠度分析 |
5.5.4 主纵梁挠度分析 |
5.6 结构实测分析 |
5.6.1 桥面CRTSⅢ型底座板实测分析 |
5.6.2 桥面混凝土板实测分析 |
5.6.3 桥面正交异性板实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载试验下钢箱拱桥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6.1 重载试验目的及评价标准 |
6.1.1 试验目的 |
6.1.2 静载试验主要评价标准 |
6.1.3 动载试验主要评价标准 |
6.2 静载试验下桥梁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6.2.1 测点布置 |
6.2.2 试验列车编组及加载工况 |
6.2.3 加载效率 |
6.2.4 分析结果 |
6.3 脉动试验下桥梁结构力学行为分析 |
6.3.1 测点布置 |
6.3.2 分析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运营状态桥梁风—车—轨—桥耦合振动结构机理研究 |
7.1 耦合振动方程的建立 |
7.2 冲击系数的测定 |
7.3 动载试验激励函数力的确定 |
7.3.1 试验列车的选取 |
7.3.2 风荷载外部激励力的确定 |
7.3.3 轨道不平顺因素下内部激励函数力的确定 |
7.4 动载试验加载工况 |
7.5 动载试验分析结果 |
7.5.1 不同车速下跑车试验的动力分析结果 |
7.5.2 不同编组下跑车试验的动力分析结果 |
7.5.3 不同线路下跑车试验的动力分析结果 |
7.5.4 高速会车时的跑车试验动力分析结果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今后的工作及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确定斜拉桥施工张拉力的影响矩阵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独塔曲线混合梁斜拉桥索力优化及索力调整研究[D]. 范伟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海域大跨度双塔双索面斜拉桥索力优化与控制研究[D]. 王九公. 山东大学, 2021(12)
- [3]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施工状态计算和局部应力分析[D]. 张佩纶.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下承式单索面钢管桁架梁拱组合桥施工控制关键问题研究[D]. 程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基于影响矩阵法的斜拉桥斜拉索合理初始张拉力分析[J]. 陈代海,李银鑫,周帅,李整,李波. 世界桥梁, 2021(02)
- [6]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索力优化及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D]. 田玉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钢箱梁斜拉桥参数敏感性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秦文彬.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无背索斜拉桥索力优化研究[D]. 李德旭.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 [9]比弦振动法索力识别及基于索力的斜拉桥安全评价[D]. 潘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双线铁路整体桥面柔性吊杆钢箱拱桥力学行为分析[D]. 刘子玉.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