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光度分析法灵敏度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姚东梅[1](2020)在《纳米酶催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检测葡萄糖、克仑特罗和三磷酸腺苷》文中研究指明自从2007年发现Fe3O4磁性纳米颗粒是一种过氧化物模拟酶后,纳米酶就作为一类新兴的模拟酶发展迅速,其出色的催化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它们的很多催化性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是一种简便、灵敏的分子光谱分析方法,同时能提供分子结构信息。将SERS与纳米酶催化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在该论文中,我们拟制备一系列的纳米酶,构建纳米酶催化体系,研究其催化变化规律,并对纳米酶进行改性,探讨其改性后催化增强机理;再结合选择性好的生物酶催化反应、免疫反应和适配体反应调控纳米酶催化活性,构建简便、灵敏、选择性好的纳米酶催化-SERS检测平台。在光波辐照的条件下,以柠檬酸三钠还原AgNO3制备了稳定性较好的SERS活性较高的橙红色纳米银胶体(AgNP)。在pH 7.0的磷酸盐(PBS)缓冲溶液中,葡萄糖氧化酶可以特异性催化葡萄糖生成H2O2,在催化剂和SERS基底AgNP存在时,H2O2可以氧化3,3ˊ,5,5ˊ-四甲基联苯胺(TMB)生成蓝色氧化产物(TMBox),并使得AgNP聚集,在1606cm-1处产生较强的SERS信号。该SERS信号与葡萄糖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检测葡萄糖的葡萄糖氧化酶耦合纳米银催化SERS定量分析新方法。实验用SEM和红外光谱验证了TMBox的生成,采用吸收光谱证明了TMBox可以将AgNP聚集。对比了不同SERS探针及不同形貌纳米银检测葡萄糖的灵敏度,发现TMB-AgNP体系最灵敏,最后将该体系应用于血清中葡萄糖的检测,效果较好。以果糖为前驱物,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S、Ag、N/S、N/Au、N/Ag元素掺杂的高催化活性碳点(CD),并研究了它们对柠檬酸三钠-HAuCl4纳米金反应的催化能力。结果表明,CD可以强烈催化柠檬酸三钠-HAuCl4反应生成红色的金纳米粒子,在维多利亚蓝B(VBB)存在的条件下,体系出现较强的SERS信号;其中,CDN/Ag的催化能力最强。将碳点催化反应与免疫反应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的免疫调CDN/Ag催化活性SERS新方法检测克仑特罗(Clen)。采用TEM、SEM、能谱、粒度分析及电位分析等技术对碳点及体系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元素掺杂及不同掺杂比例的碳点的催化变化规律,然后推导了掺杂后碳点可能的催化增强机理。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食品中Clen的检测。基于适配体介导的共价有机框架(COFs)纳米催化放大信号策略,开发了一个新型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共振瑞利散射(SERS/RRS)耦合双模分析法用于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COFs材料,基于COFs表面具有丰富的氨基,在COFs中引入了Au元素,制备了一种金掺杂的COFs材料(AuCOFs),考察了其对AgNO3-柠檬酸三钠-柠檬酸反应的催化性能。将AuCOFs催化反应与适配体反应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体系的选择性。基于催化产物具有强SERS及RRS效应,且它们的强度都与纳米粒子的浓度呈正比例关系,可以将RRS与SERS耦合建立SERS/RRS双模分析法,大大提高了体系的灵敏度。采用TEM、XRD、能谱及红外光谱对COFs材料进行了表征,从它们的结果可以清晰看到COFs材料的结构,也证明了Au/Ag的成功掺杂。研究了掺杂前后COFs的催化变化规律及其掺杂Au/Ag后催化增强机理。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药品中ATP的检测,效果较好。本论文以金属纳米粒子、碳点和COFs作为纳米酶,通过纳米酶催化耦合生物酶催化反应体系、免疫/适配体调控纳米酶催化反应体系的建立,为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及灵敏度提供了参考。掺杂前后纳米酶催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的探讨为纳米酶的催化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纳米酶催化-SERS分析平台的建立为痕量有机小分子的检测扩大了应用范围。
赵诗静[2](2014)在《顺序注射光度分析联用技术测定环境水样中钒的研究》文中提出金属元素的分析在药学、医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化工、地质、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铁、钒、锌、铜等金属离子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起着重要作用,但当其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会产生毒害作用;铅、铬、汞、砷等一些金属离子对人体有毒性作用,这些离子化合物不仅毒性较高,而且还会在各种有机体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钒是一种微量元素,被列为抗癌元素之一。目前国内外一些关于微量钒的测定方法中,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繁琐,分析成本较高,限制了分析方法的普及和应用。而分光光度法具有仪器廉价、操作简单、易于普及等优点,对分析测定微量钒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中,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因其检测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的特点,已成为测定痕量金属元素具有吸引力的方法之一。本文将顺序注射技术与光度分析联用,考察了两个不同的化学反应体系,用于环境水样中钒的测定。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金属元素钒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与元素钒有关的疾病。还对痕量钒的测定方法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此外,还对本实验选题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论文的第二章研究了顺序注射技术与光度分析联用测定环境水样中钒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在常温下,酸性介质中,钒(V)与二甲酚橙指示剂生成的螯合物,其在530 nm波长处产生最大吸收,钒(V)的含量与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光度分析法测定钒(V)含量的新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对影响测定灵敏度的物理参数和化学参数进行了优化,该方法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15-20.00μg/mL,检出限(3σ/K)为0.11 μg/mL,对3μg/mLV( V)标准连续11次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4%。该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钒(V)的测定,回收率在80.4%-108.6%之间。论文的第三章论述了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和顺序注射分析联用技术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钒的方法。该实验基于在一定浓度的硫酸介质中和室温条件下,四价钒(Ⅳ)能够催化溴酸钾氧化二甲酚橙的反应。实验表明,加入催化剂钒(Ⅳ)后,二甲酚橙的最大吸收明显降低。而吸光度的降低与钒(Ⅳ)的含量存在线性响应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与顺序注射联用技术测定痕量钒的新方法,并研究了影响催化褪色反应的因素。该方法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5-50 ng/mL,检出限为0.4 ng/mL,对10 ng/mL V(Ⅳ)标准连续11次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8%,分析频率为30样/h。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水样中痕量钒(Ⅳ)的测定,回收率在91.0%-107.8%之间。论文的第四章对顺序注射和光度联用技术的实验内容进行了的总结。
黄龙珠[3](2013)在《痕量铀的现场光度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渐增加,铀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也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铀不仅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人类生产和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放射性污染源。铀能够经过呼吸道、皮肤、直接照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癌症和一些肝脏、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发生核泄露事件后,铀对人类的危害更为严重。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放射性铀核素扩散到空气和海水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放射性铀的现场、原位、快速检测在环境保护、人类健康、资源勘探、铀矿成矿机理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光度分析法因具有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学、环境、药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传统的光度分析法由于分析仪器体积庞大、样品预处理过程繁琐、分析过程耗时长等缺陷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现场、在线和原位分析的要求。为了克服实验室分析的缺陷,近年来出现了多种适宜现场分析的方法和仪器,并且在疾病诊断、环境监控、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方兴未艾。鉴于现场光度分析方法和仪器的优势,本文拟自行研制适宜现场分析的铀固体试剂包,而后结合自行研制的便携式手持式光度计研究了在环境水样、空气样品和矿石粉末中痕量铀的现场分析检测技术,主要内容包括:1.自行开发了组成简单、便于携带的可用于现场铀分析的固体试剂包,并结合前期研制的便携式手持式光度计,建立了环境水样中痕量铀的现场光度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固体试剂包避免了多次加入试剂,简化了实验步骤,适于现场操作,与经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省时、满足现场测定要求等优点。2.在自制的固体试剂包和便携式手持式光度计的联用基础上,建立了矿石粉末中痕量铀的现场光度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地用于矿石粉末中痕量铀的检测,并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适于现场操作等优点。在隐伏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采领域中,该方法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应用真空抽气泵自搭了一套空气样品收集装置,利用自行研制的固体试剂包和便携式手持式光度计的联用,建立了空气样品中痕量铀的现场光度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地测定空气样品中痕量铀,其检测结果与ICP-MS法测定结果一致,说明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由于具有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分析成本低、准确度高等优点,该方法能够应用于铀矿石和非铀矿石的鉴定。
李潇[4](2010)在《顺序注射—分光光度测定联用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顺序注射分析系统和分光光度检测技术联用,用于铁和磷的形态分析,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论文的第一部分从元素形态的提取和检测两个方面介绍了形态分析的重要意义和研究进展。在元素形态提取方法中主要介绍了磷的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色谱分析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法、质谱分析法和流动注射分析联用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方面的应用。论文第二部分将顺序注射-光度分析联用建立了铁的形态分析的新方法。基于三价铁与钛铁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的原理来测定铁;使用在线氧化方式避免了常规的三价铁和二价铁的分离操作;并采用中间载流方式成功实现了不同价态铁的响应信号的分隔;本文还采用同一条标准曲线测定了不同价态的铁,简化了实验过程。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铁的浓度在0.1-25mg/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σ)为0.08mg/L,Fe(Ⅲ)和Fe(Ⅱ)的精密度分别为1.7%和1.1%,采样频率为10样(20个峰)/时。测定了土壤浸提液和药物中两种不同形态的铁,方法的回收率在93%-105%之间,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值无显着性差异。论文的第三部分介绍了一种顺序注射在线微柱浸提光度分析测定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新方法。该系统包括磷的动态提取和在线检测两部分。利用顺序注射的前处理技术使用0.25mol/L H2SO4实现了土壤中相应结合态磷的在线浸提,基于磷钼蓝法原理测定了磷。与传统的手工法相比,该法大大节省了提取剂和反应试剂用量,明显缩短了提取时间。方法的线性范围在0.1-5mg/L之间,检出限为0.03mg/L,对4mg/L磷进行13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2%。该法成功应用于不同深度土壤层中磷的提取与测定,回收率在90%-114%之间,与手工法结果比较,二者无显着性差异。论文的第四部分对实验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顺序注射-光度分析联用技术应用于元素形态分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何家洪,徐强,宋仲容[5](2010)在《分光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光度法测定痕量铅(Ⅱ)的研究进展。对直接显(褪)色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阻抑动力学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共振光散射法、化学发光分析法以及相关联用技术从反应体系、介质条件、线性范围、检出限、实际应用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对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深入探讨反应机理,建立合理、便捷的铅(Ⅱ)光度分析新体系以提高分析检测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开发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稳定性好的无毒或低毒新型显色剂以改善检测方法;加强与高效分离、富集检测技术联用,简化分析检测过程以减少测定干扰,实现对痕量铅(Ⅱ)的准确测定。
褚宁[6](2010)在《人工神经网络—顺序注射光度分析多组分同时测定技术在环境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样品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和农药残留物以及药品中的药物成分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环境样品和复方制剂的基体复杂,测定时干扰严重,化学计量学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改善分析选择性,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多元校正模型,对顺序注射分析与分光光度法联用技术在环境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实现了复杂样品中多种待测组分的同时测定。化学计量学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解析测量数据,最大限度地获取关于物质的化学信息,以“数学方法分辨”替代复杂的物理或化学分离,在改善光度分析法选择性的同时显着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这一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非线性多元校正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输入信息和响应信号之间的非线性行为,有效地消除或减少待测组分间的交互作用、协同效应和其它未知非线性因素对实验测定结果的影响。然而,在常规的手工操作中存在分析过程费时费力和样品易被污染等弊病。顺序注射分析作为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的一个分支,有效地克服了上述分析方法的缺陷,它不仅可以精确地控制试剂和试样的体积以及混合时间,极大地降低了试样特别是试剂的消耗,同时显着提高了分析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改善了方法的分析性能,可以通过单次测定提供多维分析信息,因而成为流动分析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将顺序注射光度分析方法与人工神经网络多元校正模型相结合,通过对复杂环境样品和复方制剂的测定,建立一个简便、快速、可靠的多组分流动分析系统。第一章简述了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近年来应用于流动注射分析的同时测定技术进行了评述,包括固相萃取法、顺序注射色谱法、多通道管路法、动力学方法、选择性检测器和化学计量学法。第二章研究发现在碱性介质中,Cu2+、Zn2+、Ni2+、Mn2+与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络合产物的吸收光谱严重重叠且体系线性加和性较差,据此将人工神经网络多元校正方法用于这四种金属络合物重叠光谱的分辨解析,提出了停流-顺序注射光度分析技术同时测定四元混合物,即环境水中Cu2+、Zn2+、Ni2+、Mn2+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的测定范围为0.1~2.0mg/L,分析速度达到30样/h。对环境标准参考物和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参考值相符,与标准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无显着性差异。在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的同时提出了将逼近度作为优选网络参数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了校正集和预测集的影响,既保证了网络学习的稳定性,又使校正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第三章研究了碱性条件下四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克百威、残杀威、速灭威、仲丁威水解产物与重氮化对硝基苯胺的偶联反应,探讨了该显色体系的反应机理。基于该反应体系在流动分析条件下待测组分随时间变化的浓度梯度信息的差异,提出了顺序注射动力学光度分析联用技术同时测定四种农药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的测定范围为0.5~10.0μg/mL,克百威、残杀威、速灭威、仲丁威的检出限分别为0.4,0.3,0.2,0.2μg/mL,分析速度为18样/h。优化了实验条件和网络参数,证实了动力学光谱数据的可靠性(R.S.D.<3.0%,n=7)。与文献报道的其它同时测定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光度分析方法相比,本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用于地表水和水果中克百威、残杀威、速灭威和仲丁威残留量的测定,回收率在84.7~116.0%之间。第四章实验观察到不同pH下维生素C和扑热息痛的吸收光谱存在明显差异,建立了顺序注射pH梯度技术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同时测定维生素C和扑热息痛的新方法。讨论了顺序注射分析系统中pH梯度的建立条件,考察了NaOH溶液浓度及其体积、检测流速等实验参数的影响。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维生素C和扑热息痛的测定范围为1.0~10.0 mg/L,检出限分别为0.3和0.2 mg/L,分析速度为40样/h。将该方法用于维C银翘片中维生素C和扑热息痛含量的同时测定,分析结果与药品标示量相符,加标回收率在92.0~109.1%之间。本文建立的顺序注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准确度高,试剂和样品的消耗量少和设备价廉等优点,实现了复杂样品中多种待测组分含量的同时测定,进一步拓宽了顺序注射光度分析法与人工神经网络联用技术在环境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为研究热力学性质,动力学性质或pH效应存在差异而难以实现同时测定的复杂非线性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常彧[7](2008)在《固相光度法检测食品中微量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镉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具有蓄积性毒性。镉的检测方法很多,包括光度分析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等方法。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快速、简单、便宜等优点,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固相光度法集分离、富集、测定于一体,不仅具有经典溶液相光度法的优点,而且灵敏度大幅提高,因而引起人们的研究重视。本课题选择了一种高灵敏度三氮烯显色剂邻羟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进行镉的光度分析研究,成功选择了一种适合固相光度的优秀固相载体大孔吸附树脂D4020;分别在溶液相和固相中对光度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存在下,pH 10.5的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镉与显色剂进行络合显色反应,反应后的树脂粒颜色发生变化,填入特制的1 mm比色皿中,分别在557 nm和80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值,光度反应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可达1.66×107 L/mol·cm,比溶液相中分光光度法高出两个数量级。当溶液中镉浓度在3~100μg/L范围内时,浓度和吸光度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9μg/L和2.9μg/L。实验选用浓度为10μg/L和50μg/L的镉标液,分别进行了16次平行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6%和2.8%,说明本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还试验了共存离子对测定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部分共存离子对吸光度的影响在可允许的范围内,Hg2+、Ni2+、Co2+、Cu2+、Fe3+、Ag+对吸光度的影响较大,通过加入2 mL乙酰丙酮、丁二酮肟、焦磷酸钠和硫氰酸钾的混合掩蔽剂,可以有效掩蔽干扰离子,以上干扰离子的允许量至少可提高5倍以上。用本方法对食品和水样实际样品进行了检测,与标准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添加标准回收试验,证明本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实验还对固相反射光度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并与本法(固相透射光度法)进行了比较,发现本法在灵敏度上要优于反射光度法;而反射光度法在精密度上要优于本法。
朱秀芳,曹秋娥[8](2006)在《2005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文中研究说明对云南省分析工作者于2005年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冶金分析方面的论文进行了评述,共分为综述文献、分子光谱法、原子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其它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七个部分,引用文献123篇。
龚正君[9](2006)在《FIA-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的严重污染,环境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保护环境必然成为当代环境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职责,这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许多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与化学物质有关,所以环境化学工作者都要面对这些问题:环境中有什么潜在有毒物质?它们来自何方?进入环境后有什么变化?可能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有毒物质对环境的冲击?因此环境分析工作者就要利用各种分析手段提供合适的分析方法、阐明污染物质的组成、结构、状态以及含量,弄清问题的源缘,进而对紧迫情况及早提出预报与警告。环境分析化学是环境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分析化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质的组成、结构、状态以及含量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环境分析化学具有以下特点:(1)涉及范围广。涉及大气、溪流、湖泊、江河、海洋、土壤陆地系统、乃至生物圈等;(2)对象复杂。CA登录的化学品数目已逾1800万种,估计进入环境的已有10万种。(3)定量分析。除要求常规指标,如化学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溶解氧(DO)等例行测定项目外,还要求具体物种的痕量甚至超痕量分析,而后两者又显得越来越重要;(4)普遍性、实用性强。包括化工、钢铁、信息、交通、能源等各行各业均有关,有时要求十分迫切。流动注射的出现使分析研究人员兴奋不已,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在常规体积样品预处理的自动化、微型化和在线分析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极大
陈国和[10](2006)在《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金属元素的分析在现代医学、药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地质、化工、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金属离子中有些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镍等,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其含量超过一定的数值就会产生毒性作用;而有些金属离子对人体而言则是有毒的,如铅、汞、镉、砷等,这些金属离子化合物不仅毒性高,而且还会在各种有机体中积累,产生蓄积毒性,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近年来,痕量金属的检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测定金属离子的分析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特点,但是它们所需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冗长费时、操作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方法不适宜进行现场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是人类可以开发自然资源的巨大宝库。海洋资源的开发,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巨大
二、对光度分析法灵敏度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光度分析法灵敏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酶催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检测葡萄糖、克仑特罗和三磷酸腺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纳米酶催化研究进展 |
1.1.1 纳米酶的制备技术 |
1.1.1.1 纳米贵金属 |
1.1.1.2 碳点 |
1.1.1.3 共价有机框架 |
1.1.2 纳米酶催化的分子光谱分析应用 |
1.1.2.1 纳米酶催化光度分析 |
1.1.2.2 纳米酶催化荧光分析 |
1.1.2.3 纳米酶催化RRS分析 |
1.1.2.4 纳米酶催化耦合生物酶催化分子光谱分析 |
1.2 SERS光谱法研究进展 |
1.2.1 SERS基底 |
1.2.1.1 固相基底 |
1.2.1.2 液相基底 |
1.2.2 SERS分析应用 |
1.2.2.1 SERS定性分析应用 |
1.2.2.2 SERS定量分析应用 |
1.2.2.2.1 基于一般化学反应的SERS定量分析 |
1.2.2.2.2 基于适配体的SERS定量分析 |
1.2.2.2.3 基于免疫反应的SERS定量分析 |
1.3 葡萄糖、克仑特罗和三磷酸腺苷分析进展 |
1.3.1 葡萄糖 |
1.3.2 克仑特罗 |
1.3.3 三磷酸腺苷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
2 葡萄糖氧化酶耦合纳米银催化氧化四甲基联苯胺SERS光谱法检测葡萄糖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2.3 光波银(AgNP)的制备 |
2.2.4 银纳米链(AgNC)的制备 |
2.2.5 三角型纳米银溶胶(AgNT)的制备 |
2.2.6 银纳米粒子(AgNP_1)的制备 |
2.2.7 纳米金(AuNP)的制备 |
2.2.8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析原理 |
2.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
2.3.2.1 不同分子探针的SERS光谱 |
2.3.2.2 不同形貌纳米银基底的SERS光谱 |
2.3.3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2.3.4 吸收光谱 |
2.3.5 荧光光谱 |
2.3.6 扫描电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2.3.7 分析条件优化 |
2.3.8 工作曲线 |
2.3.9 干扰试验 |
2.3.10 分析应用 |
2.4 结论 |
3 高催化活性掺N/Ag碳点制备及其免疫调控SERS光谱法检测克仑特罗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 |
3.2.2 试剂 |
3.2.3 掺N及 Ag碳量子点(CD_(N/Ag))的制备 |
3.2.4 CD_0、CD_N、CD_(N/Au)、CDS及 CD_(N/S)的制备 |
3.2.5 掺Ag碳量子点(CD_(Ag))的制备 |
3.2.6 黄色纳米银溶胶的制备(AgNP) |
3.2.7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AuNP) |
3.2.8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分析原理 |
3.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
3.3.3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3.3.4 吸收光谱 |
3.3.5 纳米溶胶的稳定性 |
3.3.6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3.3.7 粒度分析 |
3.3.8 表面电荷分析 |
3.3.9 碳点催化和抗体抑制作用 |
3.3.10 分析条件优化 |
3.3.11 工作曲线 |
3.3.12 干扰试验 |
3.3.13 分析应用 |
3.4 结论 |
4 适配体调控掺金共价有机框架催化活性-SERS/RRS双模法检测三磷酸腺苷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2.3 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制备 |
4.2.4 掺Au共价有机框架(AuCOFs)的制备 |
4.2.5 掺Ag共价有机框架(AgCOFs)的制备 |
4.2.6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分析原理 |
4.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 |
4.3.3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4.3.4 吸收光谱 |
4.3.5 荧光光谱 |
4.3.6 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 |
4.3.7 透射电镜(TEM)及能谱(EDS) |
4.3.8 COFs催化和适配体抑制作用 |
4.3.9 分析条件优化 |
4.3.10 工作曲线 |
4.3.11 干扰试验 |
4.3.12 样品分析 |
4.4 结论 |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顺序注射光度分析联用技术测定环境水样中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钒的性质 |
1.3 钒的来源 |
1.3.1 大气中的钒 |
1.3.2 土壤和水中的钒 |
1.3.3 生物体和植物中的钒 |
1.4 钒的生物学作用 |
1.4.1 钒在动物和人体的代谢 |
1.4.2 钒对动物和人体的作用 |
1.5 钒与疾病 |
1.5.1 缺钒引起的疾病 |
1.5.2 钒中毒 |
1.5.3 与钒有关的疾病 |
1.6 钒的测定方法 |
1.6.1 原子光谱分析方法 |
1.6.2 分子发光光谱分析法 |
1.6.3 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
1.6.4 电化学分析法 |
1.6.5 其他方法 |
1.7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顺序注射光度分析联用技术测定钒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装置 |
2.2.2 试剂及溶液配制 |
2.2.3 实验原理 |
2.2.4 实验流路以及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实验参数优化 |
2.3.2 干扰实验 |
2.3.3 最佳实验参数 |
2.4 分析性能 |
2.4.1 线性响应范围 |
2.4.2 方法的精密度 |
2.4.3 方法的检出限 |
2.4.4 分析性能总结 |
2.5 实际样品测定 |
2.5.1 实际样品的预处理 |
2.5.2 实际样品测定 |
2.6 实验小结 |
第3章 KBrO_3-XO体系顺序注射催化光度法测定钒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装置 |
3.2.2 试剂及溶液配制 |
3.2.3 实验原理 |
3.2.4 实验流路及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实验参数优化 |
3.3.2 最佳实验条件 |
3.3.3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4 分析性能 |
3.4.1 线性响应范围 |
3.4.2 方法的精密度 |
3.4.3 方法的检出限 |
3.4.4 分析性能总结 |
3.5 反应机理 |
3.6 实际水样测定 |
3.6.1 水样前处理 |
3.6.2 样品测定 |
3.7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3)痕量铀的现场光度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铀的检测方法 |
1.2.1 光度法 |
1.2.2 荧光法 |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 |
1.2.4 质谱法 |
1.3 光谱分析法简介 |
1.4 现场光谱分析仪器 |
1.4.1 便携式手持式消光光度计 |
1.4.2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 |
1.4.3 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分析仪 |
1.5 现场分析方法的应用 |
1.5.1 药品安全方面 |
1.5.2 环境保护方面 |
1.5.3 食品安全方面 |
1.5.4 疾病诊断 |
1.6 论文的工作要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铀固体试剂包的开发及其在环境水样分析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主要溶液的配置 |
2.2.3 实验步骤 |
2.2.3.1 常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步骤 |
2.2.3.2 加入固体试剂包的分析步骤 |
2.3 固体试剂包的制备 |
2.3.1 试剂包的组成和制备 |
2.3.2 铀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3 缓冲试剂用量的选择 |
2.3.4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2.3.5 掩蔽剂用量的选择 |
2.3.6 显色时间与稳定性 |
2.4 实际样品分析 |
2.4.1 实验原理 |
2.4.2 水样富集 |
2.4.3 样品分析结果 |
2.5 小结 |
第三章 现场光度法在矿石粉末样品中铀含量分析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铀测定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体试剂包用量的选择 |
3.3.2 铀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 实际样品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现场光度法在空气样品中痕量铀分析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主要溶液的配置 |
4.2.3 固体试剂包的制备 |
4.2.4 样品分析方法 |
4.2.4.1 传统分光光度分析法 |
4.2.4.2 手持式光度计分析法 |
4.2.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铀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2 讨论铀是否能够迁移 |
4.3.3 样品采集装置及方法 |
4.3.4 样品采集次数和样品放置时间的影响 |
4.3.5 洗脱速度对吸光度值的影响 |
4.3.6 抽样距离对吸光度的影响 |
4.3.7 加标回收实验 |
4.3.8 干扰实验 |
4.4 实际样品分析 |
4.4.1 铀矿石样品表面空气中痕量铀的检测 |
4.4.2 铀矿石粉末表面空气中痕量铀的检测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4)顺序注射—分光光度测定联用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
1.2.1 不同形态组分的提取 |
1.2.2 元素形态的检测 |
1.2.2.1 原子光谱法 |
1.2.2.2 分子光谱法 |
1.2.2.3 色谱分析法 |
1.2.2.4 毛细管电泳法 |
1.2.2.5 电化学法 |
1.2.2.6 质谱分析法 |
1.2.2.7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
1.3 小结 |
第二章 铁的形态测定的在线氧化顺序注射光度分析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选题思路 |
2.3 实验部分 |
2.3.1 仪器装置 |
2.3.2 试剂 |
2.3.3 实验原理 |
2.3.4 实验流路及步骤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化学参数 |
2.4.1.1 吸收波长选择 |
2.4.1.2 进样顺序的选择 |
2.4.1.3 钛铁试剂浓度 |
2.4.1.4 盐酸浓度 |
2.4.1.5 过氧化氢浓度 |
2.4.2 物理参数 |
2.4.2.1 钛铁试剂体积 |
2.4.2.2 过氧化氢体积的影响 |
2.4.2.3 试样体积 |
2.4.2.4 氧化管路体积 |
2.4.2.5 中间载流体积 |
2.4.2.6 流速的影响 |
2.4.2.7 反应管长的影响 |
2.4.3 干扰实验 |
2.4.4 最佳实验条件 |
2.5 分析性能 |
2.5.1 线性响应范围 |
2.5.2 精密度 |
2.5.3 检出限 |
2.5.4 分析性能总结 |
2.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6.1 样品预处理 |
2.6.2 实际样品测定结果 |
2.7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顺序注射在线浸提光度分析法测定技术的初步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仪器装置 |
3.2.2 试剂 |
3.3 土壤中不同结合态磷的浸提 |
3.3.1 实验流路及步骤 |
3.3.2 结果与讨论 |
3.3.2.1 离线小柱法 |
3.3.2.2 在线微柱法 |
3.3.2.3 三种浸提方式性能比较 |
3.4 磷的顺序注射光度分析方法 |
3.4.1 实验流路及步骤 |
3.4.2 结果与讨论 |
3.4.2.1 吸收波长选择 |
3.4.2.2 进样顺序的选择 |
3.4.2.3 钼酸铵溶液浓度 |
3.4.2.4 钼酸铵溶液中硫酸浓度 |
3.4.2.5 氯化亚锡浓度 |
3.4.2.6 氯化亚锡溶液中硫酸浓度 |
3.4.2.7 试样溶液中硫酸浓度 |
3.4.2.8 钼酸铵溶液体积 |
3.4.2.9 氯化亚锡溶液体积 |
3.4.2.10 试样体积 |
3.4.2.11 流速 |
3.4.3 干扰实验 |
3.4.4 最佳实验条件 |
3.5 分析性能 |
3.5.1 标准曲线 |
3.5.2 精密度 |
3.5.3 检出限 |
3.5.4 分析性能总结 |
3.6 实际样品测定 |
3.6.1 离线小柱法测定结果 |
3.6.2. 在线微柱浸提法测定结果 |
3.7 实验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5)分光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显 (褪) 色光度法 |
1.1 双硫腙 |
1.2 卟啉类 |
1.3 苯基荧光酮类 |
1.4 偶氮类 |
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
3 阻抑动力学光度法 |
4 荧光光度法 |
5 共振光散射光度法 |
6 化学发光分析法 |
7 联用技术用于痕量铅 (Ⅱ) 的分析检测 |
8 结语 |
(6)人工神经网络—顺序注射光度分析多组分同时测定技术在环境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的发展 |
1.2.1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
1.2.2 顺序注射分析技术 |
1.2.3 阀上实验室 |
1.3 流动注射分析中的多组分测定技术 |
1.3.1 固相萃取微柱分离-流动注射分析 |
1.3.2 色谱分离-顺序注射分析 |
1.3.3 多道流路-流动注射分析 |
1.3.4 动力学分辨-流动注射分析 |
1.3.5 选择性检测器的应用 |
1.3.6 化学计量学的应用 |
1.4 流动注射光度法与化学计量学联用在多组分分析中的应用 |
1.4.1 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
1.4.2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4.3 在其他方面中的应用 |
1.5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特点及其在多组分分析中的应用 |
1.6 本论文工作目的及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2章 ANN-SI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环境水中铜、锌、镍、锰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BP-ANN算法的基本原理 |
2.3 实验部分 |
2.3.1 试剂及配制 |
2.3.2 仪器装置 |
2.3.3 实验步骤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吸收光谱 |
2.4.2 实验条件的选择 |
2.4.2.1 缓冲溶液pH值的影响 |
2.4.2.2 进样顺序的影响 |
2.4.2.3 PAR溶液浓度的影响 |
2.4.2.4 PAR溶液与试样溶液用量的影响 |
2.4.2.5 流速和停流位置的影响 |
2.4.3 单组分的线性范围及工作曲线 |
2.4.4 BP-ANN模型参数的选择 |
2.4.4.1 输入层节点数的选择 |
2.4.4.2 隐含层节点数的选择 |
2.4.4.3 学习速率与动量因子的选择 |
2.4.4.4 学习次数的选择 |
2.4.5 共存物质的影响 |
2.4.6 合成样品的测定 |
2.4.7 实际样品测定 |
2.4.7.1 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
2.4.7.2 实际样品的测定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ANN-SI动力学光度法同时测定四种氨基甲酸酯类农残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方法原理 |
3.3 实验部分 |
3.3.1 试剂及配制 |
3.3.2 仪器装置 |
3.3.3 实验步骤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吸收光谱和动力学曲线 |
3.4.2 反应机理 |
3.4.3 实验条件的选择 |
3.4.3.1 NaOH浓度与水解时间的影响 |
3.4.3.2 PNA和NaNO_2浓度的影响 |
3.4.3.3 进样顺序的影响 |
3.4.3.4 重氮化PNA和试样用量的影响 |
3.4.3.5 流速的影响 |
3.4.4 单组分的线性范围及工作曲线 |
3.4.5 BP-ANN模型参数的选择 |
3.4.5.1 输入层节点数的选择 |
3.4.5.2 隐含层节点数的选择 |
3.4.5.3 学习速率与动量因子的选择 |
3.4.5.4 学习次数的选择 |
3.4.6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4.7 顺序注射分析峰剖面上动力学数据的可靠性 |
3.4.8 校正集的建立和预测集的测定 |
3.4.9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4.9.1 实际样品的预处理 |
3.4.9.2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4.10 与文献报道的其它农药光度分析法的比较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ANN-SI-pH梯度光度法同时测定维生素C和扑热息痛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方法原理 |
4.3 实验部分 |
4.3.1 试剂及配制 |
4.3.2 仪器装置 |
4.3.3 实验步骤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4.2 pH梯度范围的选择 |
4.4.3 顺序注射物理参数的选择 |
4.4.3.1 进样顺序的影响 |
4.4.3.2 NaOH溶液和试样溶液体积的影响 |
4.4.3.3 检测流速的影响 |
4.4.4 维生素C与扑热息痛的光谱加和性 |
4.4.5 单组分的线性范围及工作曲线 |
4.4.6 BP-ANN模型参数的选择 |
4.4.6.1 输入层节点数的选择 |
4.4.6.2 隐含层节点数的选择 |
4.4.6.3 学习速率与动量因子的选择 |
4.4.6.4 学习次数的选择 |
4.4.7 共存物质的影响 |
4.4.8 SIA峰剖面上时间点的选择和目标矩阵的建立 |
4.4.9 合成样品的测定 |
4.4.10 实际样品的测定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固相光度法检测食品中微量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镉 |
1.1.1 镉的物理化学性质 |
1.1.2 镉的用途与来源 |
1.1.3 镉在环境中的存在与分布 |
1.1.4 镉的毒性及危害 |
1.1.5 镉的限量标准 |
1.2 镉的分析方法 |
1.2.1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1.2.2 电化学分析法 |
1.2.3 原子光谱法 |
1.2.4 生物化学方法 |
1.2.5 化学发光法和荧光法 |
1.2.6 光度分析法 |
1.3 镉光度分析中的显色剂 |
1.3.1 镉试剂综述 |
1.3.2 三氮烯类试剂的一般特性 |
1.3.3 三氮烯类试剂显色反应干扰的掩蔽与排除 |
1.3.4 邻羟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 |
1.4 固相光度法 |
1.4.1 固相光度法的原理 |
1.4.2 固相光度法的显色方法 |
1.4.3 固相光度法的吸光度测量方法 |
1.4.4 固相光度法的反应机理与特性 |
1.4.5 其他固相光度法 |
1.4.6 固相光度法的应用 |
1.5 本实验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材料的处理与试剂的配制 |
2.3.1 材料的处理 |
2.3.2 试剂的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溶液相光度法实验步骤 |
2.4.2 D4020-o-HDAA的制备 |
2.4.3 固相光度法实验步骤 |
2.4.4 样品的处理与测定 |
2.4.5 原子吸收实验方法 |
2.4.6 饱和吸附容量和分散系数的测定 |
2.4.7 反射光度法实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固相光度载体的选择 |
3.2 吸收光谱 |
3.3 溶液相光度法实验条件的优化 |
3.4 固相光度法实验条件的优化 |
3.4.1 反应酸度的影响 |
3.4.2 缓冲溶液与离子强度的优化 |
3.4.3 表面活性剂用量的优化 |
3.4.4 树脂用量与反应总体积比例的优化 |
3.4.5 反应时间、转速、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与优化 |
3.4.6 树脂粒径对反应的影响及优化 |
3.4.7 离心速度和时间对测定的影响及优化 |
3.5 稳定性实验与络合物配比 |
3.6 共存离子的影响与掩蔽 |
3.7 定量分析指标 |
3.7.1 标准曲线 |
3.7.2 方法的灵敏度 |
3.7.3 方法的精密度 |
3.7.4 不同步骤的比较 |
3.7.5 饱和吸附容量与分散系数 |
3.8 原子吸收方法的建立 |
3.9 方法的应用 |
3.10 固相反射光度法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8 致谢 |
(8)2005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论文 |
2 分子光谱 |
2.1 新试剂及常规分光光度法 |
2.2 固相萃取分光光度法 |
2.3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
3 原子光谱法 |
4 电化学分析 |
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6 其他分析、分离方法及应用 |
7 分析仪器 |
(9)FIA-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流动注射分析在现代检测领域的重要地位 |
1.2 光度法在环境分析领域的重要地位 |
1.3 流动注射-光度法联用技术前景广阔 |
1.4 流动注射-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海水中的硒(IV)自动检测方法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样品分析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流动注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样品分析 |
3.5 反应机理探讨 |
3.6 结论 |
3.7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流动注射-劳氏紫-溴酸盐-5032-催化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体中亚硫酸盐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样品分析 |
4.5 结论 |
4.6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环境水样中铁(Ⅱ)、铁(Ⅲ)流动注射-光度法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样品分析 |
5.5 反应机理探讨 |
5.6 结论 |
5.7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流动注射-褪色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体中的硫化物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样品分析 |
6.5 结论 |
6.6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致谢 |
(10)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属元素/离子的分析技术 |
1.1.1 金属元素/离子分析的内容 |
1.1.2 金属元素/离子分析的意义 |
1.1.3 金属离子常用的分析方法 |
1.2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
1.2.1 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
1.2.2 流动注射分析的特点 |
1.2.3 流动注射分析的发展趋势 |
1.2.4 流动注射分析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
1.3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 |
1.3.1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的增敏机理 |
1.3.2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内容 |
第二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铝的方法研究 |
2.1 概述 |
2.1.1 铝的毒性作用 |
2.1.2 铝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波长 |
2.3.2 CAS 浓度 |
2.3.3 六次甲基四铵浓度 |
2.3.4 CTMAB 浓度 |
2.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
2.3.6 反应盘管长度 |
2.3.7 进样体积 |
2.4 方法的评价 |
2.4.1 线性关系 |
2.4.2 检出限 |
2.4.3 精密度 |
2.4.4 共存离子干扰 |
2.4.5 方法的应用 |
2.5 小结 |
第三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的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1.1 锌的生物学功能 |
3.1.2 锌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波长 |
3.3.2 SF 浓度 |
3.3.3 缓冲溶液用量 |
3.3.4 CTMAB 浓度 |
3.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
3.3.6 反应盘管长度 |
3.3.7 进样环体积 |
3.4 方法的评价 |
3.4.1 线性范围 |
3.4.2 检出限 |
3.4.3 精密度 |
3.4.4 盐度干扰 |
3.4.5 共存离子干扰 |
3.4.6 方法的应用 |
3.5 小结 |
第四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的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1.1 砷的毒性 |
4.1.2 砷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
4.2 砷(Ⅴ)的测定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4 方法的评价 |
4.2.5 方法的应用 |
4.3 砷(Ⅲ)及总砷的测定 |
4.3.1 实验方法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3 方法的应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镍的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1.1 镍的生物学功能和毒性作用 |
5.1.2 镍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波长 |
5.3.2 O-CDAA 浓度 |
5.3.3 缓冲液用量 |
5.3.4 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 |
5.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
5.3.6 反应盘管长度 |
5.3.7 进样环体积 |
5.4 方法的评价 |
5.4.1 线性关系 |
5.4.2 检出限 |
5.4.3 精密度 |
5.4.4 盐度干扰 |
5.4.5 共存离子干扰 |
5.4.6 方法的应用 |
5.5 小结 |
第六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的方法研究 |
6.1 概述 |
6.1.1 铅的毒性作用 |
6.1.2 铅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波长 |
6.3.2 SF 浓度 |
6.3.3 柠檬酸钾的用量 |
6.3.4 CTMAB 浓度 |
6.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
6.3.6 反应盘管长度 |
6.3.7 进样环体积 |
6.4 方法的评价 |
6.4.1 线性范围 |
6.4.2 检出限 |
6.4.3 精密度 |
6.4.4 盐度干扰 |
6.4.5 共存离子干扰 |
6.4.6 方法的应用 |
6.5 小结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四、对光度分析法灵敏度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酶催化—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检测葡萄糖、克仑特罗和三磷酸腺苷[D]. 姚东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2)
- [2]顺序注射光度分析联用技术测定环境水样中钒的研究[D]. 赵诗静. 东北大学, 2014(08)
- [3]痕量铀的现场光度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黄龙珠. 东华理工大学, 2013(03)
- [4]顺序注射—分光光度测定联用技术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D]. 李潇. 东北大学, 2010(04)
- [5]分光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进展[J]. 何家洪,徐强,宋仲容. 冶金分析, 2010(03)
- [6]人工神经网络—顺序注射光度分析多组分同时测定技术在环境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褚宁. 东北大学, 2010(06)
- [7]固相光度法检测食品中微量镉的研究[D]. 常彧. 天津科技大学, 2008(06)
- [8]2005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J]. 朱秀芳,曹秋娥. 云南冶金, 2006(02)
- [9]FIA-光度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龚正君. 四川大学, 2006(03)
- [10]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陈国和. 四川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