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与美的极致——论王维诗歌中的静

静与美的极致——论王维诗歌中的静

一、静美之至——谈王维诗歌中的静(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21)在《林逋诗歌研究》文中提出林逋是北宋初期着名的隐逸诗人,他的咏梅佳句被后人赞叹不已。虽然林逋传世诗歌数量较多,但学界目前对其研究仍主要关注其梅花诗,其诗歌的整体丰富性还需进一步挖掘扩充。林逋其人淡泊名利、孤高飘逸,其诗清俊澄淡、隽永自然。观其人,读其诗,发现其人其诗均具有独特的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因此,笔者拟在前代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再展开扎实详尽的深入研究,以期对林逋其人其诗有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体悟。本文正文共分为四部分,对林逋及其诗歌进行系统研究。第一部分为林逋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主要对林逋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概况进行考察与介绍。第二部分讨论林逋诗歌的题材内容,拟将林逋诗歌题材分为以下几类进行阐述,即:隐逸诗、山水诗、咏物诗、酬唱诗。第三部分研究林逋诗歌的艺术特征,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巧用典故,构思微妙;第二,精于对仗,气韵生动;第三,善于留白,意境高远;第四,崇尚自然,清雅脱俗。第四部分为林逋诗歌的地位与影响,探讨林逋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黄丽娴[2](2020)在《寂静主题的东方文学呈现 ——以梵语诗、禅诗、俳句为例》文中指出寂静,指环境的安静、无人状态,也指平静的心理状态,与之相近的词语有宁静、安静、空寂等。静坐沉思是东方宗教哲学寻求最高精神的重要手段,寂静也构成了作为东方的典型代表的印度、中国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何以认为寂静主题是东方传统这一问题。东方历来便有崇尚寂静的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寂静是东方超越精神的一种表现,寂静被认为是一种能达到终极体验修行实践或最高精神的重要特征,印度教、佛教、禅宗、道教等东方传统宗教都有这样崇尚寂静的传统,它们都认为寂静是终极精神的重要特点,达到寂静境界就能达到个体与最高精神的某种统一;二、寂静是一种审美体验,寂静被当成一种审美标准浸透到艺术和生活中,如在印度戏剧理论着作《舞论》中,寂静被认为是评判戏剧的标准(《舞论》将之称为味)之一、日本传统美学以“寂”为导向,形成了独具日式风格的“侘寂”(wabi sabi)美学等;三、寂静是一种文学主题,东方各国文学文学作品中呈现寂静意境、描写宁静的生活方式、抒发离喧求静的人生追求等都是寂静作为文学主题的表现。因此,寂静之中包含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传统。文章第二大部分分别从“印度古典梵语小诗、中国唐代禅诗、日本古典俳句如何呈是现寂静主题”这一问题展开,这一部分内容是以选取典型、分类论证、再概括提取物共同点的方法展开的。印度古典梵语诗歌是印度梵语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印度古典梵语诗歌由大诗和小诗组成,与以史诗为主的“大诗”不同,“小诗”指的是抒情诗,本文根据诗歌主题内容和梵语诗研究分类传统将梵语小诗概括为哲理诗、艳情诗、风景诗三种类型。先分析寂静如何在这三种主题诗歌中呈现的,再从文学意象、写作手法和情感寄托几个方面分析其是如何呈现寂静的,最后提取出这些诗歌在表现寂静时的最主要特点,得出在印度梵语小诗中呈现的寂静主题表现出与“本源”“解脱”“圣洁”相近的特点的结论。唐代是我国诗歌大放异彩的一个时代,佛教与本土结合孕育出了禅宗,受宗教影响,禅诗中“求静”的主题随处可见,因此本文以题材为依据,将唐代禅诗概括为“风景禅诗”“山居禅诗”“理想禅诗”三种诗歌类型中并分析其中的寂静意蕴,解读其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禅诗是如何呈现出寂静感的,进而整理出禅诗在描写寂静时呈现的三大关键词:“愉悦”“悠然”“超验”。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古典俳句受禅宗影响,大多有“禅”之意味,并与传统的侘寂、幽玄等日美学相通,“寂静”也是俳句的一个关键词。按照写作主题,本文将收集到的日本古典俳句分成了以描写自然风物为主的“风物俳句”、以展示日常生活为主的“生活俳句”和以表达个体思考、顿悟或愿望为主的“哲思俳句”,同样从意象、意境和文学表现方法几个方面分析寂静在日本古典俳句中是如何呈现的,最后归纳寂静在日本俳句中的关键词“哲思”“自然”“本质”。第三大部分,本文试图从“寂静”这略显繁乱的文学主题中寻找一个共同的源头。在前部分的分析中,不同地区文学呈现的关键词虽所不同,但又有相通之处,本文将这种相通之处概括为“空”“寂”“乐”。“空”为“空无”之意,是对万物本质的一种整体描绘,以上三种诗歌中“空”的描绘总体呈现出明显的皈依的姿态,“空”是一种东方的宇宙观;“寂”则是为安静之意,“寂”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个体沉醉于对世界之本我的探索状态,这种状态是基于世界是“空”的一种实践手段;“乐”是一种境界,是寂静所追求终极境界,寂静之乐意味着一种心灵的自由,这种追求构成了一种具有浓厚东方特色的文学目的论。之后,本文将寂静主题从东方延伸至其他地区,以“自然”“静穆”“永恒”为关键词,进一步论述寂静这一主题,将其看成一个概念和一个精神原型,力求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思考寂静这一主题,探寻寂静对个体的重要意义,以此探索寂静为何会频频折射到文学创作中来。对于寂静作为一个概念这个问题,本文从的概念定义出发,认为概念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概念式思维惯性反映了一种集体潜意识,并结合中外“寂静”传统及前文成果,得出结论:寂静概念强调人应从外部世界的纷乱嘈杂的世界脱离,从而返回到内心的寂静之地中,换句话说,在这些对寂静的追求中,强调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即从现象之我中返归本质纯粹宁静的灵魂之我。对于寂静作为精神原型这一问题,本人参考了丁来先教授的“信仰——诗意”观,丁来先教授在其着作《信仰的诗意及存在的复归》中提到了“精神原型”这一概念,并认为寂静是精神原型的特点之一。他提出精神原型具有伟大的目的,这个目的蕴含在人类存在整体的隐蔽倾向里,隐含在人类存在的仿佛是无意识的深处。本文以文学及艺术领域的现实例子结合前文的研究得出结论:寂静是一种使个体不断靠近和寻找精神原型。作为一种精神原型的寂静体现了其形而上层面的作用。文学中所表现的寂静是人内在的、潜意识中属于精神性事物对以寂静这一精神原型追求,这也就能说明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表现出来“求静”欲望的本质内核,人对寂静的追求其实是个体对进入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深度体验的追求。

陈氏贤(Tran Thi Hien)[3](2020)在《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文中提出王维生活于佛教各宗派高度发展的盛唐时期,由于他习性好静、学佛、修禅等,因而喜爱广泛与佛教各宗的高僧们和好友们一起研修佛法、论法参禅、诵经礼佛、持戒布施、设斋供僧等。因此,诗人不仅对各宗经典十分了解掌握,而且对其修法都有亲身修行而获得自我安乐境界,使他诗中蕴含了佛教思想、修法、悟道等,并使诗意与禅境完美融合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灵寂之境。最能体现王维佛教信仰的是,他对《华严经》《维摩诘经》《坛经》的研修。对《华严经》的信仰,诗人是跟着道光高僧与朋友们讨论学修过《华严经》的核心教义即法界缘起观之思想。他的一些诗作,表现了法界缘起之理,并在诗句中使用了不少华严经的词语。对《维摩诘经》的信仰,诗中涵盖了在家有出家之理、仕途生活与悟道无碍、解除世俗社会之烦恼。对《坛经》的信仰,诗中传达了坛经的核心思想“自心是佛”,人人自心便是佛;“无住无念”,对诸法实相清明了知无有执着;“明心见性”,认识我们本心即见到自己本性。因为研习佛教大乘经典,王诗所示,其了悟诸法实相本性为空而以它来修行观照人生、官场、社会、事情等等,然而对诸法没有产生任何贪恋烦恼。一切法都是从人心启发作用,如慧能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与维摩诘菩萨所倡导“自心清净就是净土”,由此,王维也就提倡了“境因心寂”即“心为净土”的思想,如诗所云“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因了知与实行诸法空性而有积极出世入世的精神,如其诗述:“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并使其诗艺术达到动静交融的禅境是王维对诗坛最大的贡献。诗人了悟佛法的核心教义之后,他在修行中注意实行禅净双修,经常自己并和僧人一起焚香诵经、研学经典、论法参禅等。实行僧俗双修,设斋供养僧众,把喜爱的蓝田别业诚心赠送僧众,所谓财布施;并欢乐地赞叹他人实行布施,此谓随喜布施。除了修福布施之外,诗人还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身心功德,实行饮食净斋“吾生好清静,蔬食去情尘”,衣着朴素“宿雨乘轻履,春寒着敝袍”,住宿简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实行斋欲“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从研学佛法到进入实行修道之后,王维身心就已融入到了佛境。诗中的佛境,含有下面的几种境界:一是空之境,表达了“色即是空”之境,意为“色”本身就是“空性”,其为因缘所产生的,也就是说“色即是空”亦为诸法空性,诗云“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为表现“空即是色”之境,诗人常以禅语来传达,如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并以自然景色来传达此境,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寂静(性空),但有人语传来(色相)。二是真之境,所谓诸法实相就是其性空,因性空才能生起万有。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所示,万物人生均有其运行的规律,是诸法实相之真境“雨中”使“果落”,“灯下”有“虫鸣”。与含示诸法随缘,因诸法性空才能随缘,虽随缘但不变,诗述“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三是圆之境,是指诗人体悟到自己的佛性清净圆满,以清亮的明月、清洁的泉水来比喻它,所谓圆满了悟之境,诗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灵活运用了佛性妙有无碍,以清净常照的明月来阐述它的妙用,所谓圆通无碍之境,诗曰“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四是逸之境,表示诗人以优美闲静的外景来传达其身心悠闲自在,诗云:“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并以身心恬淡闲适衬托了外境素淡闲雅,诗述:“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闲逸之境。还表现了诗人真正悟入到舒畅洒脱的身心之境,诗云:“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的放逸之境。在研读王维诗歌时,发现他与越南的玄光禅师,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但两者的禅诗含有相同之处。因此,笔者研究王维诗歌的同时,对两位诗人的禅诗也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王维与玄光禅诗的异同之处,如下:从禅诗内容层面来看,两者的禅迹、禅理、禅趣,有所相同。在叙述禅理时,两位诗人都以“我身虚妄”“自性为本”“不二法门”为宗旨学习和实行,如王诗云“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与玄光诗云“忘身忘世已都忘,生久萧然一榻凉”“明心见性谒真佛,不惧山水路迢迢”“参透是非平等相,魔宫佛国好生观”。在描述禅趣时,两位诗人深入禅修参观之后,都把自己体悟随缘闲逸之境以诗词来传达逍遥自在的自我生活乐趣,如王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与玄诗云“如何小隐林泉下,一榻松风茶一杯”。在阐述禅迹时,两位诗人都刻画寺院在于偏僻幽静之处,如王诗写“插天多峭崿”与玄诗曰“庵逼青霄冷”,但描述僧人的修行生活有所不同,王维以居士身份学佛来描述僧人过着慈悲和谐的修行生活,诗云“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玄光以出家人身份学佛来叙述其自身过着悠闲安乐的僧人生活,诗云“竹林多宿鸟,过半伴闲僧”。从禅诗意象层面来看,由于两位诗人都是精进地学修禅法观想,最终达到了飘逸自在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描述人生无常、人生苦海时,使用了相同的意象。王维一生过着亦隐亦官的生活,他常游山赏水,过着逍遥自由的人生,以隐逸生活为中年以后的人生目标,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使他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某种禅趣时使用的意象比较多,有的意象是玄光所没有的;而玄光出家以后,经常在寺院学修和给大家教修佛法,过着清净安乐的僧人生活作为他人生的目标,使其诗中的意象大部分集中于寺院日常生活,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色。

王圣岩[4](2020)在《盛唐边塞诗听觉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唐一代,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诗歌最为繁盛的时期,优秀诗人不断涌现,佳作迭出,各类题材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开拓,边塞诗则成为盛唐诗的精华。诗歌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不能没有声音,诗歌亦复如此。盛唐诗人在写作边塞诗时,除用到视觉形象、嗅觉形象、触觉形象以外,还较多用了听觉形象。据统计,450余首盛唐边塞诗中含有听觉形象的有360多首,占比高达80%。盛唐边塞诗创作的繁荣与广泛流播,根植于唐代辽阔的疆域、繁荣的经济和开放的文化环境。此外,统治者尚武的风气,交通的日益便利以及宽疏的政治环境,使得边塞诗创作所达到的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盛唐边塞诗听觉形象的研究,首先可置之于唐诗史中进行考察,选择具有典型性、且出自名家之手的唐人选唐诗,可见边塞听觉形象的发展演变,能更好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气。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基本全面地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审美风尚,表现为从初唐的被诸管弦到盛唐的风骨兴寄,从宫廷好尚到慷慨多气。盛唐边塞诗中的听觉形象丰富多样,有从自然听觉形象而来的风声、水声、泉水声等,有从动物听觉形象而来的马嘶、鸟鸣、犬吠等,更有从人文听觉形象而来的哭声、笑声,以及各类乐器的演奏之声。一些听觉形象在诗歌中是单独出现的,但更多的听觉想象,则在一首诗歌中被综合使用。各类声响,都是自然自在的,并不存在喜怒哀乐等情绪;只有当呈现在人的面前,经过主体的观照后,诗人们大量使用合乎自己心境的听觉形象来表情达意、烘托环境,营造各种情思氛围。总之,在盛唐边塞诗中,听觉形象寄托着诗人们的情感意志,能够触发诗人们的喜怒哀乐,因而成为塑造边塞诗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赵丹[5](2020)在《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李白诗作为例》文中认为区别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正在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以下简称为群文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教师以某一议题为切入点,选择一组结构化的文本,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再与教师共享智慧,然后逐渐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视域融合下达成共识,集体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群文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师生回到阅读的本原,还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而目前群文阅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在高中阶段的探索则相对较少。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之一,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其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是不可轻视的一部分。然而,当前的古诗词在教师和学生层面都存在缺失。教师层面存在讲解鉴赏的碎片化、答题模式的训练化、教学内容的固定化;学生层面存在学习的动力不足、知识系统不全、探究能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笔者尝试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古诗词教学之中,并以李白的相关诗作为例,期望能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提供解决思路,借此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古诗词的“诗教”功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在探寻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下,结合高中李白诗作的教学情况,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究群文阅读在李白诗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适用性探究。本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阐述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要素以及与其它阅读教学方式的区别;第二小节对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适用性探究。第三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教学概况。主要分为四节,第一节分析高中教材中李白诗作的选文状态;第二节概括李白诗作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第三节梳理高中教材中李白代表性诗作的教学情况;第四节是根据李白诗作的教学现状进一步阐明从群文阅读展开李白诗作的必要性和意义。第四部分群文阅读在李白诗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分为议题设计和选文组合两节,尝试通过作者、意象和体裁题材三个方面来进行李白诗作教学的议题设计和选文组合。第五部分群文阅读运用于李白诗作教学的案例设计。本章主要是基于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李白诗作群文教学设计,学以致用。

王铭[6](2019)在《王维、孟浩然诗歌地理意象研究》文中认为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派最重要的两位诗人。他们创作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地理意象。因为政治、文化、个人经历等原因,王维诗歌地理意象主要分布在北方,孟浩然诗歌地理意象主要分布在南方。王维诗歌地理意象可以分为山水意象、宫殿意象、园林意象、寺观意象、关塞意象。山水诗歌主要描摹北方山水,突出表现北方山水的雄奇壮伟。宫殿诗歌突出表现宫殿的巍峨壮观。王维诗歌的园林意象分为贵族园林和文人园林。他把贵族园林描绘得华贵无比,把文人园林描绘得意趣盎然,以辋川别业为重点描写对象。因为王维喜爱并精通佛法,所以他诗歌寺观意象丰富,他描写寺观诗歌多与禅理与禅趣相联系。王维关塞诗歌描绘了边塞风光的雄浑壮观。孟浩然诗歌地理意象可以分为山水意象、名楼意象、寺观意象、园林意象。他的山水诗歌主要描摹南方山水,描摹出南方清丽秀美山水景色。他的名楼意象主要描绘南方名楼景观。孟浩然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深厚,十分喜爱登览寺观,寺观意象是孟浩然抒发政治失意的媒介。孟浩然诗歌园林意象以描写文人园林为主,描绘出文人园林富于自然美的特点。虽然王维、孟浩然同属山水田园派,但是他们诗歌在文化地理视域下存在差别。一、诗歌地理环境不同,王维以北方为主,集中在长安、辋川、济州、边塞。孟浩然以南方为主,集中在襄阳和江南。二、长安文化与荆襄文化分别对王维、孟浩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三、因为个人思想、经历不同,他们诗歌创作也存在差别。

刘瑛莹[7](2018)在《与谢芜村与王维诗歌画面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谢芜村是日本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俳句诗人之一,在日本俳坛有着极高的地位。与此同时,他身为狩野派画家,与池大雅一同确立了日本南画的基本风格。因此,“俳画如一”作为与谢芜村诗画创作的基本风格,在他绝大多数的俳句和绘画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这难免让人与同样身兼诗人与画家双重身份的中国古代诗人王维联系起来。苏轼曾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来形容王维的诗画创作。一直以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被人们引以为王维文学艺术创作最显着的特点沿用至今。但王维和与谢芜村二人的诗歌在同样具有强烈绘画性的同时,又均不止步于对画面的描述。在他们精心营造视效观感的同时,又追求对画面空间的超越,更旨在突破画面空间的二维限制,使诗境具有更深层次的意蕴。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述本问题研究价值与概况;第二部分以自然意象的选择入手,分析与谢芜村的诗作对画面的构成与突破;第三部分为分析王维的诗歌对“诗中有画”突破的三种方式,浅论王维诗歌对图画的描述与超越;第四部分筛选出二者具有诗画互通性的作品,对其画面的超越性进行详细对比;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本文旨在通过对二人具有文画互通特性的作品对于画面的表现与超越进行分析,从意象所包含的色彩、情感、表现的诗歌境界等方面切入,将与谢芜村与王维的作品画面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进而对这两位同时具备画家与诗人身份的艺术大师包含了绘画图景而超越于绘画图景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郭婕[8](2018)在《“静”和“静”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研究表明“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观念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方方面面,对塑造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静”进行语义分析,然后分析先秦儒道两家中的“静”观念,接着通过分析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蕴含的“静”观念来更进一步了解“静”的文化与审美内涵,最后从教学角度论述了诗词中的意境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希望通过对“静”的语义和文化层面的分析,能够进一步加深人们探讨“静”的文化意义。

陈佳欣[9](2017)在《宾纳的王维诗英译与盛唐气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盛唐气象是盛唐文学的高度体现,而盛唐诗歌是创造盛唐气象的必然条件。着名诗人、翻译家以及意象派代表人物宾纳翻译的《群玉山头》中有盛唐诗154首,为盛唐诗西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选取宾纳翻译的王维诗进行分析,同时与他创作的诗歌进行对比,发现盛唐诗人王维对译者产生深刻的影响,把盛唐气象的产物完美的融合于美国当代诗歌中。

孙乾[10](2017)在《王维隐逸思想中的审美意识研究》文中认为盛唐文人出于种种原因、不同心态选择了隐居终南山。王维的一生和终南山结下不解之缘。对儒释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通用,使王维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隐逸思想,既有着关注黎民百姓、济世忧民的儒家情怀,又有着冲和恬淡、闲适自在的佛道思想。这种具有特质的隐逸思想蕴含着深厚丰富的审美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审美意识、宗教审美意识、社会审美意识。王维的山水情怀倾注在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创造中,所写山水形象具有画的直观性,富有诗的意境,诗画结合,深入地表现了自然美,既体现了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哲学思考,又呈现了大自然的空灵幽静之美。王维观照山水获得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愉悦,更是形成一种山水人格,人与山水融为一体,主体与外物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和真正的平等默契。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王维身上得到了几乎难分彼此的整合交融,形成了诗人宽广深厚圆融丰富的哲学理念。无论是隐是仕,始终是以儒为体,庄禅思想只是安顿心灵的避难所,体现为一种以儒为体,庄禅为用的哲学思想。他深刻地把握了庄禅思想的精髓,以庄说禅、参禅悟道,在虚静的生活状态下,将禅宗的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表达了对“心物融合”审美境界的不懈追求。就个体性审视而言,王维的一生都在自觉修炼内在的道德品格,不断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努力实现儒家君子人格理想。从社会性来观照,王维一生都在自觉践行儒家的仁政理想,尽管他的政治理想和实际的政治运行有一定的距离。他以温和正直的性格面对仕途坎坷,追求内心的和谐和以中和为目的的价值取向。浮躁已成为当下中国“国民性批判”中最频繁的词汇。寂静的终南山也变得越来越喧嚣。我们这个时代收获的是科技,失落的是文化。收获的是物质,失落的是精神。当代人出现了“精神危机”,人类需要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而王维的隐逸思想及所蕴含的审美意识对我们追求德性、内心宁静和诗意栖居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静美之至——谈王维诗歌中的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美之至——谈王维诗歌中的静(论文提纲范文)

(1)林逋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林逋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
    (一)林逋生平经历
    (二)林逋诗歌创作概况
二、林逋诗歌的题材内容
    (一)隐逸诗
    (二)山水诗
    (三)咏物诗
    (四)酬唱诗
三、林逋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巧用典故,构思微妙
    (二)精于对仗,气韵生动
    (三)善于留白,意境高远
    (四)崇尚自然,清雅脱俗
四、林逋诗歌的地位及影响
    (一)林逋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林逋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林逋诗歌典故使用情况汇总
    表3-1 明典
    表3-2 暗典
    表3-3 翻典
谢辞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寂静主题的东方文学呈现 ——以梵语诗、禅诗、俳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重要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1.寂静主题
        2.东方文学
    (二)寂静主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寂静为关键词的研究综述
        2.寂静研究的东方文学理论基础
        2.1 印度寂静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中国寂静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日本寂静主题研究理论基础
二、印度古典梵语小诗中的寂静主题呈现
    (一)梵语小诗的寂静主题呈现
        1.寂静与哲理诗
        2.寂静与艳情诗
        3.寂静与风景诗
    (二)梵语小诗情与景的寂静呈现
        1.寂静中的意象解读
        2.寂静中的情感呈现
        3.寂静中的超验精神
    (三)寂静在梵语小诗中的承载
        1.寂静与本源
        2.寂静与解脱
        3.寂静与圣洁
三、唐代禅诗的寂静主题呈现
    (一)唐禅诗的寂静主题呈现
        1.风景禅诗的寂静呈现
        2.山居禅诗的寂静呈现
        3.理想禅诗的寂静呈现
    (二)唐禅诗寂静呈现
        1.唐禅诗意象的寂静解读
        2.唐禅诗意境的寂静分析
        3.寂静呈现之中的本源的探索
    (三)寂静在禅诗中的承载
        1.寂静与愉悦
        2.寂静与悠然
        3.寂静与超越
四、日本古典俳句的寂静主题呈现
    (一)古典俳句的寂静主题呈现
        1.风物俳句的寂静呈现
        2.生活俳句的寂静呈现
        3.哲思俳句的寂静呈现
    (二)古典俳句的寂静呈现
        1.俳句寂静意象的多含义
        2.寂静意境的多感官呈现
        3.瞬间捕捉之中的寂静意蕴呈现
    (三)寂静在古典俳句中的承载
        1.寂静与哲思
        2.寂静与自然
        3.寂静与本质
五、寂静主题意蕴探析
    (一)寂静主题的东方文学姿态
        1.空
        2.寂
        3.乐
    (二)寂静主题的关键词呈现
        1.寂静与自然
        2.寂静与静穆
        3.寂静与永恒
    (三)寂静主题的实践意义
        1.作为文学主题的寂静的意义
        2.作为概念的寂静的意义
        3.作为精神原型的寂静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维佛学思想
    第一节 《华严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一、师事华严宗道光
        二、华严宗传法之地
        三、学修《华严经》之义理
        四、大量使用《华严经》之术语
        五、与华严宗之僧俗交往
    第二节 《维摩诘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一、王维之名与字的来源
        二、在家有出家之理
        三、仕途生活与悟道无碍
        四、解除世俗社会之烦恼
    第三节 《坛经》与王维的佛教信仰
        一、王维对“自心是佛”的信仰
        二、王维对“无住、无念”之信仰
        三、王维对“明心见性”的信仰
第二章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
    第一节 万物真理
        一、诸法皆空
        二、境因心寂
    第二节 万物妙用
        一、出世入世不二
        二、动静融合
第三章 王维诗歌中的修道
    第一节 禅净双修
        一、与僧人诵经参禅
        二、自己诵经参禅
        三、欣赞修行者实行禅净双修
第四章 王维诗歌中的佛境
    第一节 空之境
        一、空之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歌的空之境
    第二节 真之境界
        一、真如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中的真之境
    第三节 圆之境界
        一、圆之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歌中的圆之境
    第四节 逸之境界
        一、逸之境界释义
        二、王维诗歌中的逸之境
第五章 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的比较
    第一节 唐代王维与陈代玄光的背景及生平
        一、王维生活时期的唐朝与玄光所处的陈朝
        二、玄光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及着作
        三、王维与玄光相提论述的思想与说明
    第二节 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之异同
        一、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之相同
        二、王维禅诗与玄光禅诗的差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盛唐边塞诗听觉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人选唐诗中边塞听觉形象演进
    第一节 从边塞诗的内容与风格分析
    第二节 从边塞诗的体式与语言分析
第二章 盛唐边塞诗听觉形象的发声背景
    第一节 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人群体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听觉形象阐释
    第一节 盛唐边塞诗中的自然之音
    第二节 盛唐边塞诗中的动物之声
    第三节 盛唐边塞诗中的人文之音
第四章 听觉形象在盛唐边塞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 听觉形象与情感的表达
    第二节 听觉形象对诗境的塑造
    第三节 听觉形象与内容的描述 ——以王维边塞诗中的自然、人文之音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李白诗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二、语文教学实践的需求
        三、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群文阅读教学文献综述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
        三、李白诗作教学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探究
    第一节 群文阅读教学相关概念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要素
        三、群文阅读与其他阅读教学方式的区别
    第二节 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适用性探究
        一、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教学概况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的选文状态
        一、李白诗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二、李白诗作在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中的具体情况
    第二节 李白诗作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一、不为世俗所困,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乐观自信,不事权贵的风骨
        三、豪迈飘逸,胸襟开阔,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四、同情劳苦大众,心系社稷的爱国情怀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代表性诗作教学情况
    第四节 从群文阅读展开李白诗作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拓展维度,知李白其人
        二、挖掘深度,品李白其作
        三、体味厚度,悟李白其神
第三章 群文阅读在李白诗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议题设计
        一、以作者为议题
        二、以意象为议题
        三、以体裁题材为议题
    第二节 选文组合
        一、基于作者线索的选文
        二、基于意象线索的选文
        三、基于体裁题材线索的选文
第四章 群文阅读运用于李白诗作教学的案例设计
    第一节 教学目标设定
    第二节 教学内容选择
    第三节 教学方法使用
    第四节 教学流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王维、孟浩然诗歌地理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地理意象与文学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王、孟生平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一、王、孟生平思想
    二、王、孟诗歌创作时代背景
第二章 王、孟诗歌地理意象地域分布述论
    一、王、孟诗歌地理意象地域分布
    二、王、孟诗歌地理意象分布分析
    三、王、孟诗歌地理意象文化及政治因素
第三章 王维诗歌地理意象特征
    一、山水意象
    二、宫殿意象
    三、园林意象
    四、寺观意象
    五、关塞意象
第四章 孟浩然诗歌地理意象特征
    一、山水意象
    二、名楼意象
    三、园林意象
    四、寺观意象
第五章 文学地理视域下王、孟诗歌比较
    一、王、孟诗歌地理环境比较
    二、王、孟诗歌地理意象与长安文化及荆襄文化
    三、王、孟诗歌创作个人因素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与谢芜村与王维诗歌画面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价值
    2、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与谢芜村俳句的自然意象选择与对“俳画如一”的突破
    第一节 常态审美自然意象选择
        第一条 声音意象对画面的营造与突破:以芜村俳句中的“莺”意象为例
        第二条 颜色意象对画面的营造与突破:以芜村俳句中的“花”意象为例
        第三条 芜村俳句自然意象中的“人”
    第二节 非常态审美自然意象选择
        第一条 芜村俳句中的“粪”意象
        第二条 芜村俳句中的“毛虫”意象
第二章 王维诗歌对“诗中有画”的超越
    第一节 色彩的运用
    第二节 声音的运用
    第三节 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
    第四节 精神的超越:“有我”与“无我”
第三章 与谢芜村与王维诗歌作品画面对比
    第一节 诗歌意象的自然色彩对比
    第二节 意象包含的情绪色彩对比
    第三节 对画面二维局限性的超越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静”和“静”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 “静”的语义分析及参构语词
    第一节 “静”的语义探源
    第二节 “静”的辞书释义
    第三节 “静”的参构语词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先秦儒家思想的“静”观念
    第一节 先秦儒家“静”观念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孔子及孔门后学思想中的“静”观念
    第三节 荀子思想中的“静”观念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先秦道家思想的“静”观念
    第一节 老子思想中的“静”观念
    第二节 庄子思想中的“静”观念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静”观念
    第一节 创作论中的“静”观念
    第二节 审美论中的“静”观念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诗词意境教学
    第一节 诗词意境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以《鸟鸣涧》为例的诗词教学设计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评价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宾纳的王维诗英译与盛唐气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宾纳与盛唐气象的代表王维的情感共鸣
3 宾纳英译王维诗中的盛唐特征在创作中的体现
    (1) 借景抒情的意境运用
    (2) 友人惜别的感怀体现
    (3) 归于山水田园的隐士情节
4 结束语

(10)王维隐逸思想中的审美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终南隐逸风尚与王维隐逸心路历程
    1.1 终南隐逸风尚
    1.2 王维隐逸心路历程
第二章 王维隐逸思想的构成与特质
    2.1 隐逸思想的流变
    2.2 王维隐逸思想的构成
    2.3 王维隐逸思想的特质
第三章 王维隐逸思想中的自然审美意识
    3.1 山水情怀:自然审美意识的形成
    3.2 山水诗画:自然审美意识的外化
    3.3 山水人格:自然审美意识的主体
第四章 王维隐逸思想中的宗教审美意识
    4.1 以儒为体庄禅为用
    4.2 审美体验:以庄说禅
    4.3 审美隐层:外禅内庄
第五章 王维隐逸思想中的社会审美意识
    5.1 仁德个体性审视
    5.2 仁政社会性观照
    5.3 中和价值性取向
第六章 王维隐逸思想中的审美意识对当下的启示
    6.1 终南“秀场”与现代社会的浮躁
    6.2 终南精神家园与现代诗意栖居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静美之至——谈王维诗歌中的静(论文参考文献)

  • [1]林逋诗歌研究[D]. 李超. 延安大学, 2021(12)
  • [2]寂静主题的东方文学呈现 ——以梵语诗、禅诗、俳句为例[D]. 黄丽娴.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与玄光禅诗视野探究[D]. 陈氏贤(Tran Thi Hien).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盛唐边塞诗听觉形象研究[D]. 王圣岩. 南通大学, 2020(08)
  • [5]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李白诗作为例[D]. 赵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6]王维、孟浩然诗歌地理意象研究[D]. 王铭. 湖北师范大学, 2019(08)
  • [7]与谢芜村与王维诗歌画面的比较研究[D]. 刘瑛莹.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8]“静”和“静”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 郭婕.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宾纳的王维诗英译与盛唐气象[J]. 陈佳欣. 海外英语, 2017(17)
  • [10]王维隐逸思想中的审美意识研究[D]. 孙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静与美的极致——论王维诗歌中的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