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0 日的简单和灵感

9 月 10 日的简单和灵感

一、九月十日的朴素与感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1](2020)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国际反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主席一生建树了丰功伟绩。他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他为中国人民、为国际无产阶级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立下的不朽功勋,受到国内外无数人民由衷的敬仰和热烈的赞颂。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世界各国政府、领导人和各团体的唁电、唁函、声明纷至杳来,各媒体报刊,各界人士的评论、谈话、回忆文章连绵不绝,世界各地的民众或自发或有组织的举行悼念活动,中国驻外大使馆也挤满了悼念的民众……相对来说,国际社会悼念毛泽东主席的规模空前浩大。当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举世悼念毛泽东主席》等文字资料,重点专注于毛泽东逝世后国际社会的反响,概述国际社会悼念情况,披露和介绍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非洲国家和社会人士对毛泽东的悼念情况。因各国意识形态不同,与毛泽东的交往实况不同,对毛泽东的悼念情况及其认识和评价也各不相同。各国对毛泽东的悼词、唁电、唁函、回忆文章,对毛泽东赞颂和评论的内容大致可分无私援助、思想光辉、理论力量、功勋业绩、诗词书法、人格魅力等六个方面。总结这次悼念活动,概括起来大致具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和对毛泽东普遍评价高的特点。从国外深切悼念毛泽东的史实,体现出毛泽东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社会也有着巨大影响,也说明即使在有着浓厚个人崇拜的年代,国际友人并不受中国国内个人崇拜的影响或影响极少,他们对毛泽东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基本不受中国个人崇拜影响的国际社会,对毛泽东体现出如此的崇敬和爱戴的史实,有力回击了那些污蔑、歪曲、攻击、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这也是研究国际社会悼念毛泽东主席逝世这一课题的重要学术旨趣之所在。

王蒙[2](2020)在《笑的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读者二○一九年七月八月,我写完中篇小说《笑的风》近八万字。同年十二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杂志卷首语特别提到,此作"是一篇显然具有长篇容量的中篇小说"。二○二○年一月、二月,《笑的风》分别被《小说选刊》与《小说月报》选载。同时出现了一个在我写作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发表与选载后的小说,把我自己迷上了,抓住了。我从发表出来的文本中,发现了那么多蕴藏

韩诚诚[3](2020)在《运城地区稷王信仰及祭祀活动研究》文中指出后稷弃自出生起就充满着十分神秘的色彩,被尊称为农耕始祖、农神和周人先祖,从西周开始便受到帝王与百姓的尊崇与祭祀,历经千年而不衰。稷王信仰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农业文明、农耕精神和农业经济的象征和代表。从古至今,运城地区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稷王信仰却从未消退,一直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构成当地民众民俗生活的重要部分。因而对运城地区的稷王信仰文化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研究当地稷王信仰文化不仅可以窥探该地区历史文化面貌,也能为我国稷王文化提供丰富的相关性研究资料。首先,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从后稷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与运城地区后稷信仰文化的研究两方面对现有资料进行类别分析;其次对稷王信仰的历史来源进行追溯,并从官方、民间两个层面中的稷王祭祀规模来凸显农神后稷的历史地位,同时对运城地方社会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探究当地稷王信仰产生的条件和祭祀之由来;再次,结合实地考察对该地区的稷王庙宇选址布局以及建筑中体现出的农业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分析;然后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运城地区稷王信仰的民祭、官祭活动来展示运城地区稷王信仰祭祀仪式的特点,最后就“运城地区稷王信仰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展开论述,对于境域内稷王信仰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该地区稷王信仰文化及祭祀活动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李佩瑜[4](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李丹[5](2020)在《徐阶年谱》文中提出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諡文贞。松江华亭人。性颖敏,有权略。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着名政治家。嘉靖二年进士。官至内阁首辅,歴六年零三月,於隆庆二年致仕归乡。嘉靖皇帝驾崩,徐阶起草遗诏,凡斋醮、土木、珠宝、织作悉罢之,“大礼议”系狱、言事得罪诸臣均复任用。嘉靖隆庆朝政多为徐阶所匡救。有《少湖文集》《世经堂集》《世经堂续集》等着述。目前学界虽有关於徐阶的研究,但仍缺少一部完整详尽反映其一生的年谱。新撰年谱通过对徐阶作品及明代史料文献的整理,1录有明确时间可考的史料记载,补充徐阶入仕前的事蹟记载,参考徐阶的行状、墓志铭、神道碑、年谱、族谱以及徐阶的《少湖文集》《世经堂集》《世经堂续集》等主要着述,补充徐阶的生平经历,凡有可用记载,均纳入正文。本谱共分为凡例、松江徐氏世系表、家传、年谱正文、附录五部分。凡例为本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世系表和家传分别以图表和文字两种形式展示徐氏家族世系及子孙後代等情况,列于年谱正文之前;附录分为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传记、交游考、着述提要三部分。本谱旨在对徐阶政治、文学、作品、交游等进行考察,以期展现明朝一代名臣的生平轨迹和精神生活,并从侧面勾勒出嘉靖隆庆时期阁臣群体的精神风貌和其时代的社会面貌。

郭宏[6](2019)在《东晋以前砖铭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砖铭指刻划、模印或书写在砖上的文字。前人对砖文的价值认识不足,然而砖铭作爲可靠的出土实物文字,有多方面的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选取这一既有研究相对较少的材料,以东晋以前的砖铭爲研究对象,开展整理与相关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一、全面搜集材料,建立数据库,补充了近年来(2005-2019年)新出但散见於期刊、杂志、报纸的东晋以前砖铭103块。梳理其着录和研究现状,爲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也可使读者从多个维度形成较爲完整的认识。二、对十则值得商榷的砖铭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提出胡海帆释文之“春秋不竟也”应爲“春秋不竟世”,将胡海帆释“姜”的“(?)”改释爲“(?)”,论证了“石氐砖”可能爲伪刻的原因,对将徐闻汉墓墓砖释爲“宜宫”的新解进行商榷,认爲释“宜官”更合理。三、从内容角度将东晋以前砖铭分爲八类:记名砖、纪年砖、标识砖、吉语砖、记事砖、志墓墓志砖、地券砖、随笔砖,对每类的特徵、使用范围、要素等加以考察,并以附录呈现具体每一砖铭的分类情况。阐述了人名前加上官署名这类记名砖;将纪年砖上使用纪年干支的最早例证由谷丰信的东汉提前至西汉,提出要重视纪年砖的年号辨别问题;挖掘吉语砖体现的汉代民俗,并对吉语砖文字极具装饰性的原因尝试作了解释。四、分析东晋以前砖铭中的俗字、简体字、通假字和几种特色文字现象。将其俗字分三类:增减和改变笔画而成的俗字、减省和改造部件而成的俗字以及其他俗字,用表格穷尽列举。简体字、通假字也列表呈现,发现东汉时“临”字已写作“(?)”了,与今之简化字十分接近。举例阐发砖铭中反书、正书反书杂厕,相邻之字笔划共用等文字现象。此前对砖铭的研究较爲零散与分散,文章率先对东晋以前的砖铭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有整体面貌的综括,有专题问题的研讨。本文对推动砖铭研究走向深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汤浩[7](2018)在《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文中指出湘军集团与理学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咸同湘军兴起,不仅是宏济艰难的现实选择,更是儒学内部结构运动的结果,是理学自救的产物。湘军是一支以文化立军,有着自身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的理学之军。湘系理学经世派受内忧外患的深重刺激,开启“以实动名”的崛起之路,自下而上地打破有清以来二百余年理学内敛时期之沉寂,比较成功地将学术思想转化为政治军事组织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政治—文化自强运动。咸同湘军以理学作为节制之道,培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权威结构,体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湘军以理学为宗,结合圣王理想和豪侠气象,形成“兵儒合流”“以礼治军”“明耻教战”的军事管理理论。湘军将理学思想全面运用到军事实践指导中去,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其儒兵思想中的儒学向度,使之成为军事活动中活用理学的典范。湘军中曾较普遍树立了以身殉国、克己廉介的价值观。湘军不同支脉中,理学浸淫最深的王錱老湘营战斗力最强最持久,在勇营制度下由地方军逐渐取代国防军,特别是在国势陵夷中注重“隐图自强”,力破“不勤远略”的儒学政治传统。湘军以理学原则为指导,对政治军事制度进行改创,并在事功领域广泛运用,其“以实动名”的创化改制,涵盖了吏治文法、军制财政、文教制度等多个方面。同时这种创制也具有实用性、渐进性、适应性、局部性特点,缺乏整体上、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具有明显“过渡性”的特征。湘军集团作为湖湘理学的发舒,对晚清理学产生过政治与学术方面的多重影响,包括:对理学学术走向,对理学乃至儒学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对理学信仰和主流地位强有力的扞卫等。可以说,湘军集团体立用行、务本开源的“通儒”经济,极大地丰富扩充了儒学的践履范畴,实现了为儒学的“正名”,在更广阔的社会格局和宏观文化视野上深刻影响着晚清理学发展的轨迹。湘军一定程度改变了宋明儒学柔弱函胡之弊,焕发了理学价值,形成了激越高亢的审美情趣。咸同湘军立足于建立“学”“道”“政”的良性互动关系,助推形成的政治新秩序成为晚清政局转捩的重要枢纽;湘军集团致力于隐图自强,在对外战争中挽回了军事颓势,挽救保存了中国疆域的主体部分,为中国的逆势复兴奠定了基本的领土格局,同时也将儒学社会价值在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湘军人物匡济时艰的精神,自励殉道的操守、任事敢为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意志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将与民族文化中的进步基因融为一体,感召后人。

孙鸣晨[8](2017)在《《周易》结构论》文中研究表明“结构”的概念,并非结构主义的独专之物,也是中国历代文学批评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结构讲究一定逻辑,是文学、哲学内各个层次、要素之间系统组织关系的体现,是构成意义完整体的关键。对于结构的解析,就是要揭示并说明隐藏在意义背后、致使该意义成为可能的形式和阐释程式系统。《周易》的独特结构是一个承载意味的形式,是其绚丽的文学特征与深邃的哲理内涵的内在支撑。整体观之,《周易》各层级的意义与形式之间互相渗透和影响,形成了一个富有意蕴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让我们从固化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看到作为非孤立系统的多解性和蕴藏其中的复杂而微妙的本质。因此,对《周易》的结构进行解析,指出各组成部分的构建和律则,有利于我们更为明悉、完整地把握其哲学条理和文学形象,从而突破直接的、显性的象数、义理功用,深度理解它与中国语言文学,乃至文化的复杂关系。《周易》的本体包含哲学形态和文学形态。其哲学形态包括象、数、理三个基本要素,主要是通过构建以象表意的卦爻符号系统来呈现,文学形态则是以语辞表意来实现文本形式组织。而《周易》哲学形态和文学形态的内在各部分、各层级之间的建构又遵从着一定的规律性和调适性,这是《周易》意味丰富的根本所在。述第一章“《周易》结构的本体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而言,《周易》的成书是一个结构渐全、思想渐丰的过程。经历了这一过程,《周易》也从万流汇聚成卜筮之书,最终走向了群经之首,成就了最具中国文化、思想特色的经典之一。《周易》结构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历程上,占筮形态、语素来源、理论准备等范畴都经历了从混沌到系统的变更。其次,在形式上,文学文本逐渐深化和建设也是历经从经传编纂的经典化、符号爻题称名的形式化等历史演化。再次,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符号化的过程而言,具有明显的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周易》巧妙地将深微复杂的内容以简单的形式、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更是将诸多易理赋予结构、符号之中,以应用形态来涵盖生命经验。述第二章“《周易》结构的历史意味演进”。《周易》象征系统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不仅仅包含本体符号,更是将语言文字与符号象征紧密结合,于“文象并构”的独特表意结构中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基于此,象征形态的构建可概括为“取象--立象--释象”,其中取象部分为“仰观吐曜、俯察含章”和“观物取象、观象取法”两大原则;立象思想则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和“引而伸之,触类长之”两大原则;在“释象”系统中更是具有明显的言象互动的象征结构特征,在突出“立象以尽意”的同时,将象征形式和语辞释象紧密勾连。述第三章“《周易》结构的象征形态”。从语言角度来看,《周易》的语体体现了诗性的结构形式。这与中国文化中文学与哲学相融、诗歌与思想同源的精神特征相一致。首先,卦爻辞具有明显的诗体结构特征,体现了从诗到思的诗性智慧。其次,经、传分别处于新旧文言变革的历史之中,所以从语言形式上来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再次,《周易》的文辞、理论和篇章构造形式,在文学史、诗学、艺术、历史、文体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典范作用。述第四章“《周易》语体的诗体结构形式”。从意义的生成角度而言,《周易》意蕴的呈现是以结构为基础的,而结构中的思想原则作为现象的深层本质,对其文学、哲学的构建路径起着决定的影响。第一,整体性思想不仅保证了《周易》象数在千变万化的历史中保持了稳定的形态,也使其能够宏观地审视自然与社会,把握世界的变化规律。第二,衍申性思想使得《周易》本体和观念上都具有发展延续的特征。第三,分析性思维致使《周易》能够通过分析和归纳,遵循一定的形式和法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第四,象征性思维使《周易》的象征从观上升到观念。第五,交互性思想原则保证了结构内在各因素能够相互衔接。述第五章“《周易》结构与意义的生成”。在审美意蕴层面,无论是在判断吉凶的标准、理论建设和应用实践中,《周易》的审美精神总是保持中和特性。在语言和符号两方面都存在着对称性结构或者对偶性艺术表现。《周易》的语言和数理从整体到局部的构建中,都体现了严密的秩序性,这种秩序性既能够贯穿于天地、自然、人伦的普遍精神,同时也具有理性之光。《周易》结构的和谐特质作为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能够从生命问题出发,在效法自然的基础上,强调了主体的能动创造,构建了生命活动和艺术活动相和谐的宇宙观。述第六章“《周易》结构的审美艺术蕴含”。

敬妍霖[9](2016)在《许地山笔下的宗教原型》文中指出作为一名实不应被忽视却几度被忽视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自1921年凭借小说《命命鸟》登上文坛后,许地山便长期因其创作中的异域情调与宗教情怀而备受争议。他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浓厚的家庭礼佛氛围,闽粤之地繁若星辰的民间信仰的熏染,以及多年来躬自研学宗教的经历,凡此种种共同铸就了许地山对苦难的体认、对人生的理解迥不同于当时的大多数同人并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了他的文学创作中。面对近现代积贫积弱的中国,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以“救亡”与“启蒙”为己任,许地山当然也不例外。但如同其人其文,他的济世之方也是独具品格的。在当时绝大部分同人一致将生民之苦归咎于时势之艰时,许地山则“不合时宜”地认为时势的艰难固然是人之痛苦的来源之一,然而世事的无常却非时势的改善所能全然消弭,故而“无常”才是芸芸众生各持所苦的更本质的原因。因此,许地山之“为人生”并不胶着于一时一事,而是常忧千岁,浑融了宗教的玄思性与为人生的现实性,更具有终极关照的色彩。遗憾的是宗教的玄思在近现代以救亡图存为第一主题的华夏大地上很容易被误读为对现实人生的消解,这便是许地山的作品几度被非议的原因。“许地山并不是职业作家”(陈平原先生语),他的第一身份当是宗教研究者,其生平着述遍及世间诸教。他精研宗教始终以“谋诸宗教的沟通”为要旨,以服务于现实为归宿,这一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一贯的体现。许地山传世之文虽称不上丰厚,然而令人叹服的是他总能于有限的有形文字中化出无限的玄妙。时至今日,他的文学世界仍然存有诸多难解之谜,要想真正进入其中并非易事。笔者时常有感于许地山沟通诸宗教以解生民之苦的努力,但这一沟通诸宗教而成的许地山式的人生哲学究竟为何,在其文学作品中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传达出来的?对于这两大问题,许地山本人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虽有过一定程度的解释但均未给出完整确实的答案。为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解答上文提出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神话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学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以探析许地山笔下人物的原型为切入点,力求在这一系列精心营构的原型置换中寻出许地山的宗教之花所结出的人生之果。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将分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结合许地山的生平和着述揭示其与宗教的不解之缘。第二章正式挺近许地山的文学世界,从情节、人物与意象三个方面入手,破译了其笔下的宗教原型。举凡大家发愤着文当必有其所不得不抒,并自有其所诚心欲立。故本文第三章详细阐述了许地山借种种原型置换所欲建构的自己的宗教,这一宗教的主要信条包括生本不乐、但求耕耘及精诚与深情。其中“生本不乐”是许氏哲学的基本命题,其他若干信条则皆由此衍生而出。

朱守芬[10](2015)在《清代藏书题跋中所记文人与书籍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题跋一般指记在文章、书画、金石、碑帖等前后的说明与评论性文字,本文探讨的是清代藏书题跋中所记文人与书籍关系。文人与书籍的关系在本文中特指清代文人购、售、藏、阅、借、抄、校、批书籍的行为。本文通过对藏书题跋基本文献的阅读,梳理出题跋所包涵的时间线索,编成清代文人与书籍关系年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清代文人与书的互动。第一章对清代藏书题跋进行概述,区分了序跋与题跋之间的差异,并对清代藏书题跋进行分类。根据藏书题跋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术性题跋、文学性题跋,继而探讨了藏书题跋中的两个特殊分类:日记式题跋以及日课式题跋。第二章研究清代藏书题跋的写作体例及文体价值,藏书题跋在书籍中分布位置的不同体现了文人写作时的不同心态。借景抒情、题诗填词以及钤藏书印记是藏书题跋的常见特点。藏书题跋作为一种副文本,还可视为文人交往的见证,并且从中可看出清代文人读书与治学的具体过程。第三章以清代藏书题跋中记载的书籍流转现象为中心,研究了以失而复得、延津剑合为代表的书籍的奇遇现象,并指出这一现象多发生在清代的原因。第四章研究以吴骞为代表的江浙藏书家群体,分析他们以书为媒介形成的藏书网络,并探讨藏书家与清代学术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以年表为基础,揭示读书风尚在藏书题跋中的体现。从作书之人、所跋之书、作跋之人三个向度展开。

二、九月十日的朴素与感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月十日的朴素与感动(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主席逝世国际反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世界各国对毛泽东主席悼念概况
    1.1 社会主义国家悼念亲密战友
        1.1.1 评点毛泽东光辉生平
        1.1.2 歌颂双方友谊
        1.1.3 盛赞毛泽东发展马列
    1.2 亚非拉国家追思忠实朋友
        1.2.1 赞颂毛泽东伟大功绩
        1.2.2 感谢毛泽东支持援助
        1.2.3 夸赞新中国崇高形象
    1.3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盛赞东方巨人
        1.2.1 人民共和国缔造者
        1.2.2 中国发展的带领者
        1.2.3 世界历史的推动者
第2章 对国际社会悼念毛泽东悼词内容的解读
    2.1 无私援助—毛泽东树起国际主义精神的丰碑
        2.1.1 毛泽东积极维护民族国家主权
        2.1.2 毛泽东积极援助各小国家经济建设
    2.2 思想光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一盏明灯”
        2.2.1 毛泽东的思想鼓舞着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2.2.2 毛泽东的自力更生原则为第三世界国家借鉴
    2.3 理论力量—毛泽东着作是“马列主义生动的文献,不朽的文献”
        2.3.1 国际友人对毛泽东着作的赞誉
        2.3.2 国际友人对毛泽东着作的学习
    2.4 功勋业绩—毛泽东是“世纪难遇的伟人”
        2.4.1 “毛泽东得以使中华民族重获新生”
        2.4.2 毛泽东是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导师
        2.4.3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增加了世界和平因素
    2.5 诗词书法—“他作为诗人,也将万世流芳”
    2.6 人格魅力—“他的智慧和历史感深邃而又清晰”
        2.6.1 他诙谐幽默,精明敏锐,也谦逊求实,感情深邃
        2.6.2 他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嗜书如命
第3章 国际社会悼念毛泽东评析
    3.1 国外悼念毛泽东逝世活动特点
        3.1.1 时间长
        3.1.2 规模大
        3.1.3 评价高
    3.2 毛泽东是世纪伟人和世界伟人
        3.2.1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领导人”
        3.2.2 毛泽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
    3.3 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国际影响力
        3.3.1 毛泽东国际影响力与国内个人崇拜的关系
        3.3.2 毛泽东的国际影响力是他的丰功伟绩的必然结果
        3.3.3 毛泽东的国际影响力离不开其国际战略的成功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2)笑的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春风飘扬“喜”从天降
第二章大媳妇的力量与风景
第三章暖和的小家家
第四章动荡年代的平安与幸福
第五章啊!北京
第六章患病见真情
第七章一曲温柔《乡恋》痴
第八章嘛事儿啊,他妹子
第九章大上海、《小街》、蓬拆拆
第十章火星、仙女、窑子货
第十一章只不过是想念你
第十二章一九八五年西柏林地平线上
第十三章洲际饭店梦幻曲
第十四章滚石击打爱情生猛
第十五章枪杀了也是爱了
第十六章离婚过堂
第十七章拳打脚踢目标清
第十八章为妇女出气“哈勒绍”
第十九章要不,你还是回去吧
第二十章快意咏新歌
第二十一章神秘的烤箱究竟要烤什么呢
第二十二章幸福总是携带着一点尴尬
第二十三章至人无梦
第二十四章神童现身满乾坤
第二十五章谁为这些无端被休的人妻洒泪立碑
第二十六章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二十七章玉堂春暖餐厅
第二十八章金丝雀与外语桥
第二十九章不哭

(3)运城地区稷王信仰及祭祀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稷王信仰与运城地方社会
    第一节 稷王信仰溯源
    第二节 运城地区稷王信仰与祭祀的产生
第二章 稷王信仰和祭祀的文化空间
    第一节 稷王庙分布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稷王庙中的民俗文化意蕴
第三章 稷王祭祀活动研究
    第一节 稷王祭祀组织“社”与“会”
    第二节 稷王信仰民祭仪式活动及特点
    第三节 稷王信仰官祭仪式活动及特点
    第四节 稷王信仰祭祀仪式的民俗文化功能
第四章 运城地区稷王信仰的功能价值与保护传承
    第一节 稷王信仰的功能与价值
    第二节 稷王信仰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徐阶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徐阶着述书影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现存年谱资料
    二、徐阶研究现状综述
凡例
松江徐氏世系表
家传
年谱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一: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传记
附录二:交游考
附录三:着述提要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东晋以前砖铭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对象
    2.研究意义
    3.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新出东晋以前砖铭整理
    说明
    1.永平十二砖
    2.万岁建初六年造砖
    3.□故人先葬无世不吉砖
    4.永元八年砖
    5.永元十三年砖
    6.永元十六年作砖
    7.元初五年六月作砖
    8.元初(五)年六月砖
    9.永宁二年砖
    10.中平元年九月廿六日买地券
    11.君宜官寿万年砖
    12.宜子孙益田宅砖
    13.延寿富贵宜子孙砖
    14.宜□□贵砖
    15.长生富贵保万年砖
    16.大吉富贵福德除英(殃)砖
    17.富贵祥宜公卿砖
    18.葵庚砖
    19.吉无不羊(祥)砖
    20.吴王大吉砖
    21.甘露二年丹杨徐使君砖
    22.宝鼎三年陈氏所造作砖
    23.幽室感伤贤砖
    24.宝鼎三年陈氏砖
    25.幽室感伤贤砖(二)
    26.吴故司虞校尉卓君砖
    27.万岁不败砖
    28.杨阿官奴富加题铭砖
    29.杨阿养奴婢题铭砖
    30.鲜卑婢延文题铭砖
    31.官虏婢文砖
    32.官羌婢奴题铭砖
    33.官羌婢子题铭砖
    34.官晋婢郭南题铭砖
    35.官鲜卑婢金女题铭砖
    36.官鲜卑婢富归题铭砖
    37.鲜卑婢益题铭砖(一)
    38.官虏婢兴屈文题铭砖
    39.鲜卑婢益题铭砖(二)
    40.官婢夷题铭砖
    41.鲜卑桃支题铭砖
    42.官婢桃支题铭砖(一)
    43.官婢桃支题铭砖(二)
    44.官鲜卑婢益斗题铭砖
    45.官鲜卑婢雅女题铭砖
    46.太康三年七月廿五日作砖
    47.太康三年岁在壬寅砖
    48.虞羡砖(一)
    49.虞羡砖(二)
    50.虞羡砖(三)
    51.牙门砖
    52.太康五年砖
    53.右尚方匠左兴妻张墓记砖
    54.太康八年二月虞氏葬魏氏砖
    55.太康八年八年七月廿八日虞氏葬嫂砖
    56.虞氏葬嫂砖
    57.太康八年八月造砖
    58.太康八年砖
    59.崔苟砖
    60.汝南张胜砖
    61.晋故孝廉虞砖
    62.邵君墓砖
    63.元康二年孝子砖
    64.徐氏砖
    65.河内张保妻墓记砖
    66.太医校尉砖
    67.元康五年九月十日作砖
    68.元康七年太岁在□□砖
    69.张啸砖
    70.刘长明妻石好墓记砖
    71.裴氏女砖
    72.裴玄治儿道文砖
    73.元康八年闰月廿八日造砖
    74.刘氏冢工柯丑作砖
    75.李迁砖
    76.安文明妻墓记砖
    77.黄宗息女砖
    78.王表砖
    79.张军砖
    80.晋永嘉元年大(太)岁丙寅砖
    81.种美珠砖
    82.宛太砖
    83.左兴妻砖(一)
    84.左兴妻砖(二)
    85.连儿砖
    86.连字砖
    87.太医儿砖
    88.朱? 砖(一)
    89.朱? 砖(二)
    90.冯孙妻墓记砖
    91.永昌元年八月廿五日砖
    92.咸和元年岁在丙戊砖
    93.咸和二年七月十六日砖
    94.吴故尚书左丞喻襜墓记砖(一)
    95.吴故尚书左丞喻襜墓记砖(二)
    96.永和四年七月砖
    97.永和四年九月作砖
    98.永和六年砖
    99.泰和五年九月砖
    100.晋故东海朐令郎中虞君砖
    101.晋故朐令虞君之玄宫砖
    102.晋义熙十二年砖
    103.元熙元年八月砖
第二章 东晋以前砖铭释文商兑
    [1]甘露元年末月壬辰日造。(《甘露元年砖铭》,《砖铭》46 页)
    [2]乐城下博完城/旦阎渊,永初七年四/月十一日,死在此下。(《砖刻》,38页,编号0148)
    [3]一日持书(按:砖文如此),平安/世。何等三口子/□,君临(按:砖文如此)无可食。(《一日墓砖刻辞》,《砖刻》99页,编号0386)
    [4]会稽明府早/弃,春秋不竟也。(《砖刻》113页,编号0439)
    [5]此五月十二日作。(《砖刻》,85页,编号0505)
    [6]沛冢。(《砖刻》,135页,编号0523)
    [7]战土焦国戴倕/妻姜,十四,七月七日。(《戴传妻墓砖刻辞》,《砖刻》187页,编号0715)
    [8]永嘉三年十一月廿一日丁卯,/中尚方散骑都尉孟□/妻赵令芝,年廿丧。(《砖刻》,204页,编号0772)
    [9]□□四年八,石氐。(《砖刻》,204页,编号0773)(图2.8)
    [10]再论“宜官”还是“宜宫”
第三章 东晋以前砖铭分类考察
    1、记名砖
    2、纪年砖
    3、标识砖
    4、吉语砖
    5、记事砖
    6、志墓、墓志砖
    7、地券砖
    8、随笔砖
第四章 东晋以前砖铭中的文字现象
    1.东晋以前砖铭中的俗字
    2.东晋以前砖铭中的简体字
    3.东晋以前砖铭中的通假字
    4.东晋以前砖铭中的几种特色文字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东晋以前砖铭分类一览表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7)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三、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湖湘理学发展与晚清湘系集团的兴起
    1.1 湖湘理学的传播和在清代的发展
    1.2 晚清湘系理学经世集团的集结
第2章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及建军思想
    2.1 湘军早期军事实践活动
    2.2 湘军与团练勇营
    2.3 湘军建军思想初析
    2.4 湘军早期建军思想与《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第3章 湘军:淬砺理学精神的新军
    3.1 理学自救的产物
    3.2 湘军理学经世思想来源的几个侧面
    3.3 凝士以礼:理学导向下的湘军“节制”机制分析
第4章 以精微之意行威厉之事:理学导向下独特的湘军军事思想
    4.1 儒学的转向:兵儒合流的豪侠气象
    4.2 明耻教战:湘军建军治军思想的核心
    4.3 湘军“兵争”思想中的儒学向度
    4.4 湘军对传统兵学的继承与扬弃
第5章 湘军军系与理学
    5.1 湘军军系文化表征
    5.2 湘军军系文化中的“气节观”
    5.3 湘军发展重心转移及后期湘军军事实践
    5.4 湘军军事实践中对理学的疏离
第6章 湘军创制与理学
    6.1 湘军集团的理学经世思维
    6.2 湘军的主要经世实践:创制
    6.3 湘军创制评析
第7章 湘淮军集团的同源异流:一个理学文化视角的比较
    7.1 湘淮军理学文化背景的异同
    7.2 湘淮军集团价值文化取向差异
    7.3 湘淮军集团不同的历史际遇
第8章 湘军集团对咸同理学的影响
    8.1 湘军集团对于晚清理学融合发展的影响
    8.2 湘军经世文化对理学思想的扩充和完善
    8.3 湘军人物对理学学术思想的发挥与修正
    8.4 重建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人文信仰
第9章 湘军理学经世的历史地位
    9.1 晚清理学复兴是儒学自身运动的结果
    9.2 湘军崛起成为晚清政治格局转捩的重要枢纽
    9.3 湘军集团与晚清“国运”相终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周易》结构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周易》结构研究回顾
    二、本文章节设置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周易》结构的本体形态
    一、文本体例及组织形式
        (一) 《易经》的体例结构
        (二) 《易传》的组织形式
    二、符号结构的多重形态
        (一) 阴阳二元律则
        (二) 三爻时空律则
        (三) 六位成章律则
        (四) 今、帛、竹书《周易》卦序排列律则
第二章 《周易》结构的历史意味演进
    一、从混沌到系统
        (一) 占筮形式的规范化
        (二) 古经编纂的理性化
    二、从意味到形式
        (一) 经传编纂的经典化
        (二) 爻题附辞格式的生成
    三、从具象到抽象
        (一) 数字的具象到抽象过程
        (二) 符号的具象到抽象过程
        (三) 语辞的具象到抽象过程
第三章 《周易》结构的象征形态
    一、观察取法的取象系统
        (一)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
        (二) 观物取象观象取法
    二、分类所指的立象系统
        (一)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二) 引而伸之触类长之
    三、言象互动的释象系统
        (一) 卦名与卦象
        (二) 卦爻辞与卦象
第四章 《周易》语体的诗性结构形式
    一、卦爻辞诗体结构形式
        (一)整体性构架
        (二)多元性形态
        (三)音系性语感
    二、文象并构与诗性智慧
        (一)艺术性的衔接手段
        (二)哲理性的诗性品格
    三、经传合璧的结构形式
        (一) 语言形式的继承
        (二) 新旧体文言变革
    四、《周易》语言结构影响
        (一) 《周易》与后世专着结构
        (二) 《周易》与后世文章结构
第五章 《周易》的结构与意义的生成
    一、整体贯通的结构与整体性思想
        (一) 整体结构与宇宙意识
        (二) 连贯结构与圆转变化
    二、本体观念的发展与衍申性思想
        (一) 本体的衍申
        (二) 观念的衍申
    三、应用实践的推导与分析性思维
        (一) 分类和应用
        (二) 定位与律则
        (三) 因果与调试
    四、形象的内在构建与象征性思想
        (一) 从观到观念的进阶
        (二) 形象思维与内在构建
    五、多元结构衔接的交互性思想
        (一)《周易》结构的交感原则
        (二)《周易》结构的交互衔接形态
        (三)《周易》交互形式与哲学精神
第六章 《周易》结构的审美艺术蕴含
    一、中和性的审美理想
        (一) 以“中”为判断吉凶的标准
        (二) 以“中”为理论的重要概念
        (三) 形式与意味的实践统一
    二、对称性的审美表现
        (一) 对称性与阶段结构
        (二) 对偶性与艺术表现
    三、秩序性的美学实践
        (一) 言有序与创作实践
        (二) 数理性与理性之光
    四、和谐性的艺术情感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 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 人与自我的和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许地山笔下的宗教原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许地山的宗教情缘
    第一节 亦儒
    第二节 亦佛
    第三节 亦道
    第四节 亦基督
第二章 许地山笔下的宗教原型
    第一节 宗教神话情节的“移位”
        一、基督教“漂泊受难,重建伊甸”情节的“移位”
        二、原始宗教“神的死而复生”情节的“移位”
        三、佛教“以身饲虎,割肉贸鸽”情节的“移位”
        四、闽台民俗女神“被损害而行拯救”情节的“移位”
    第二节 宗教人物的“复现”
        一、基督教人物的“复现”
        二、佛教人物的“复现”
        三、闽台民俗信仰与原始宗教人物的“复现”
    第三节 宗教意象的继承与充实
        一、光
        二、雨
        三、门
        四、海
第三章“六经注我”——借原型置换造自己的“宗教”
    第一节 生本不乐
    第二节 但求耕耘
    第三节 深情与精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清代藏书题跋中所记文人与书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藏书题跋略论
    第一节 题跋与藏书题跋之涵意限定
    第二节 藏书题跋的基本形态与分类
第二章 藏书题跋写作体例及文体价值
    第一节 藏书题跋分布位置
    第二节 藏书题跋的常用叙述方式
    第三节 从副文本角度看清代藏书题跋的文体价值
第三章 求书之艰与遇合之奇
    第一节 失而复得之书
    第二节 延津剑合之书
    第三节 藏书题跋中尚奇心理的体现
第四章 吴骞及江浙藏书家群体研究——以《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为中心
    第一节 吴骞与拜经楼藏书
    第二节 乾嘉时以吴骞为中心的江浙藏书家群体
    第三节 从吴骞看乾嘉时期江浙藏书与学术之互动
第五章 读书风尚在藏书题跋中的呈现
    第一节 藏书题跋中所见文人崇拜——以陶渊明、韩愈为例
    第二节 常熟严氏及所藏元刊《资治通鉴》之阅读
    第三节 清代藏书伉俪与女性题跋的创作特色
馀论与结语
附录: 清代藏书题跋所见文人与书籍关系年表
引用及参考文献
后记

四、九月十日的朴素与感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主席逝世国际反响研究[D]. 李林. 湘潭大学, 2020(02)
  • [2]笑的风[J]. 王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3]运城地区稷王信仰及祭祀活动研究[D]. 韩诚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徐阶年谱[D]. 李丹. 兰州大学, 2020(10)
  • [6]东晋以前砖铭整理与研究[D]. 郭宏.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咸同湘军与湖湘理学研究[D]. 汤浩. 湖南大学, 2018(06)
  • [8]《周易》结构论[D]. 孙鸣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9)
  • [9]许地山笔下的宗教原型[D]. 敬妍霖.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清代藏书题跋中所记文人与书籍关系研究[D]. 朱守芬. 南京大学, 2015(05)

标签:;  ;  ;  ;  

9 月 10 日的简单和灵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