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况

西班牙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况

一、西班牙高等教育普及化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杨顺[1](2021)在《“高大衔接”视野下的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在倡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国际趋势下,“高大衔接”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各国相继进入中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体持续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在高中与大学之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大学第一年,新生第一年经历及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成功,这对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因而,大学“第一年教育”作为“高大衔接”的重要举措备受关注。美国是大学“第一年教育”的发源地,在解决新生第一年学习和发展问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本研究主要从“高大衔接”的视角来考察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兴起发展的背景及其目标、策略和效果。本研究以阿斯汀的“I-E-O”理论模型、学生参与理论和廷托的大学生离校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采取了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在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背景下,大学新生群体构成及其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学生由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过程中个体发展断裂的问题越发凸显。为此,美国“高大衔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注重高中生顺利升学的“制度衔接”,到70年代开始关注旨在实现学生发展意义上的“教育衔接”。进入80年代以来,在确保多样化新群体发展及其培养质量的诉求下,“第一年教育”继续作为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重要举措不断发展。它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获得适应和融入大学学习和社会生活所需的能力、确保新生保留率乃至毕业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主要采取“新生课程”“第一年学业指导”、新生同伴引领计划、新生入学指导和服务学习等多个特定策略,从学术支援和社会支持两条路径来帮助多样化新生群体顺利过渡到大学并促使其能力持续发展。事实证明,“第一年教育”不仅对新生学业与认知、社交与心理、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衔接产生了积极作用,还确保了新生发展的持续性。不过,“第一年教育”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设计上忽视了各个策略之间的整合关系;二是实施过程中新生参与积极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最后,本文总结了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经验和教训,并思考对我国大学新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赵庆年,曾浩泓[2](2020)在《我国高等教育何以迅速迈入普及化——基于供需关系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仅用18年时间就迅速地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其背后的原因和机理值得探究。分析表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适龄人口减少的叠加是促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的直接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下,由社会与政府的双重夙愿达成高等教育强大的人才市场需求,由受教育者的意愿与政府的投资行动合成高等教育强大的人才市场供给。高等教育人才需求与供给并存,并由此形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供需动态平衡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入普及化的根本原因。

张晓雪[3](2020)在《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荣誉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其目的是培养一批基础学科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和一流科学家队伍。实施“拔尖计划”的各个高校在体制机制、人才选拔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又启动了“拔尖计划2.0”,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目前中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考验。美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即荣誉教育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因此有必要分析美国荣誉教育的发展现状,从而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对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三所荣誉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巴雷特荣誉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荣誉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施莱尔荣誉学院进行案例研究,并从学生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以及资源支持机制等三方面展开分析,发现美国荣誉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是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标准;其次是个性化、通识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再次是多样化的国际交流项目;最后是丰富的资源支持。基于对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荣誉教育的特征分析,总结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可借鉴的经验如下:一是人才选拔标准多元化,注重学生的学术志趣;二是通识教育要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三是设置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四是优化资源支持机制。

王唯[4](2020)在《美国个人决心进阶(AVID)项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把中等水平学生培养起来能够成功上大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美国教育者通过开展项目来帮助高中毕业生达到大学入学要求的历史由来已久。除了AP,IB这些出色的大学预备课程项目之外,全国瞩目的个人决心进阶(AVID)项目在帮助中等水平学生完成大学入学准备方面颇有成效。个人决心进阶(AVID)项目起源于1980年加利福尼亚州的克莱尔蒙特高中。从成立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影响了200万K-12年级的学生以及50所大专院校的学生。其项目在解决中等水平学生培养起来成功上大学的问题上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通过对与项目有关的政策性文献,工作报告、数据统计性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对于项目的发展、内容、实施、保障进行论述,对项目的成效和思考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研究结论。通过已有的研究发现,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实施对象是学校中学业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潜力。因此,该项目通过给这些学生提供相应的学术和活动支持,进而帮助中等水平学生成功进入大学。有数据表明,个人决心进阶项目能够帮助学业成绩处于中等的高三毕业生完成四年制大学的入学准备,增加了这些高三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后总体的持久率和保留率,提高了学业从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高三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之后的毕业率,缩小了不同族裔之间的成就差距。通过研究,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从内容上看,通过开展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帮助中等水平学生成功进入大学的主要手段。从设置上看,非智力活动是帮助学生成功进入大学的关键。从组织上看,多方参与和配合是保障中等水平学生成功进入大学,以及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方式。

艾婕[5](2020)在《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学历比较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迈入了普及化阶段,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可“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蚁族”等思想和现象的出现都对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提出了质疑,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代际流动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职业代际流动作为社会流动的重要形式不仅反映着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迁,还体现了当前社会的开放水平。21世纪以来,受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职业代际流动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还将持续存在,通过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代际流动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了解不同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有助于高等教育结构性协调发展,保障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向上流动。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深入探究了职业代际流动有关的的文献资料,并利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和高等教育不同阶段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利用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教育经济学理论说明了高等教育对职业代际流动的作用力。其次利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对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的职业代际流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引入职业代际流动的衡量指标对各学历层次职业代际流动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比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指标探究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向上流动的作用,还分析了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然后得出了本文结论: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整体向上流动;高等教育跨越职业代际效应的作用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增强;各学历层次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流动的功能普遍弱化;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无显着差异。最后,结合现实数据和理论分析指出原因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增长、社会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代际向上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就业规模;各层次高等教育就业问题突出、高等教育有助于跨越职业代际效应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以及家庭资本等先赋性因素是影响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校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促进就业市场供求平衡;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

张艳超[6](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刘海涛[7](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覃蕾[8](2019)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文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推进留学、培养人才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中国要积极与沿线各国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和人才培养合作。因此,本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探讨沿线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和高等教育交流发展概况,为中国和沿线各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国际学生流动政策以及推进高等教育政策互通提供实证依据和决策建议。首先,国际学生流动数量持续增长,主要趋势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沿线多国国际学生流动不平衡性显着。同时,国际学生流动呈现新发展,亚洲多国加入到国际学生竞争行列,国际学生流向呈多元化趋势。对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和发展水平总体上优于发展中国家,沿线国家间教育不发达差异明显。其次,采用沿线国家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发现一国与世界的商品贸易额对该国招收国际学生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生对目的地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规模考虑较多,其更加倾向于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太高但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留学。发达国家的国际学生在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时,重点考虑目的地国高等教育质量和规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并不是重要影响因素;在选择发达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国时,目的地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其更加倾向于选择比本国经济更加发达的国家留学,此时目的地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不产生显着影响。最后,借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的政府策略,建议沿线各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深化政府间经贸合作,畅通经贸联系;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地缘文化的影响作用,强化区域教育合作;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加速国家高等教育能力建设;中国政府应积极与沿线国家展开合作,注重发挥“一带一路”政策的引领作用,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促进教育政策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

范丽娜[9](2019)在《新时代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研究 ——基于大学职能视角》文中提出新时代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既迎来曙光又承担责任、面临挑战。新时代是新变局、新调整的时代,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高校应从国家战略发展角度和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从高等教育的世界发展水平审视,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着手,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以大力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为切入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对未来有新表达和新研判;对责任有新认识和新担当;对挑战有新措施和新应对。总体而言,新时代是常新的,“新”意味着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变革,是一种守正开新和拔新领异,新时代是中国大学的新希望时代。大学精神是新时代的表征,是高校生动起来、焕发青春、回归本性的基础。本论文运用生态学、组织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把大学精神归置于大学生命系统中考察是因为“人的活动决不只是物质活动,人的需要决不只是物质需要,人的消费决不只是物质消费,人的精神决不只是物质的副产品。不理解人,就无法理解大学;不理解人的伟大,就无法理解大学的伟大;不理解人的神奇,就无法理解大学的神奇。”(1)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更是人文精神的高地,大学生命系统将大学和人相融合、相渗透,凸显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涵和人的精神魅力。大学精神最终的落脚点是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寄托着对大学的殷切的期盼和祝福。大学职能是对大学做什么,大学为什么存在,大学怎样才能发展的具体回答。在大学生命系统中,大学职能与大学精神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大学职能的高效发挥需要大学精神的有效参与,大学精神的传承发扬需要渗透大学职能的方方面面。大学职能与大学精神的相容性和互补性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空有职能而无精神的大学是技能训练场、职业培训园,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将沦为高等教育附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精神诚可贵,实践落实价更高,大学精神须渗入到大学职能中去,方能实现大学职能之完善与发展和大学精神之传承和创新。就论文具体内容而言,论文伊始主要在国内外大学精神研究综述的基础之上,提出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实现问题,即大学精神需与大学职能相契合、相通约,精神与职能互依不分,大学精神流淌于并环绕于大学职能的各个层面,大学职能的继承与拓展诠释和升华了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职能继承和拓展的领航和指引。接着论文将大学精神和大学职能的“魂”“体”关系归置于大学生命系统中讨论,借用“赫斯伯格矛盾”和“四因论”阐释大学本质,对大学精神和大学职能的关系进一步梳理和分析,言明大学精神效用于大学职能的“蓝海战略”是精神引领和职能实践过程。同时兼论了卡里斯玛精神和西南联大精神对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启示。论文紧接着探讨了大学精神的“虚”“实”问题,对于“形而上”和“形而下”争论予以辩驳,认为:大学精神存在精神产权问题,而精神产权的救赎过程便是大学章程、制度、法人的重认和追溯过程,同时论文对新时代中国大学精神面临新挑战予以警醒。论文围绕新时代、新职能和新精神三大核心主题展开议论,对于“新”的辩证思维有力地契合了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思路。论文在前述基础上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的应然状态。大学精神的应然状态实际上是大学职能的层层叠加、拓展和传承创新的过程,从教学至科教融合至“教产研用”至有特色发展的“教产研用”再至高等教育共同体建构。大学的应然精神是大学教学之育人精神,大学科研之科创精神,大学社会服务之实践精神,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之自信精神,大学国际交流合作之融合共享精神。论文期望通过大学精神的研究,为大学精神正名、为大学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服务、为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薛卫洋[10](2018)在《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近些年来被誉为与公办高教、民办高教并列的国内高教“三驾马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者必须有中方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即为我国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通过数据查询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相较于公办高校,相对不足。民办高校是否需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缘何不足?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如何适应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缘起。概括而言,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六方面研究。其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在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特殊价值定位以及跨境高等教育具有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使然;民办高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则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提高民办高校办学国际化水平,规避民办高校涉外办学风险。其二,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剖析。梳理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年份变化、举办期、在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从办学层次、省份分布、学科专业、师资与课程等方面分析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与规模、在学生和毕业生规模,学历学位颁发情况和预期培养人数。现状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呈现出整体规模较小、办学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其三,对影响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从观念意识、管理体制机制、办学资源等方面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行内外部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四,分析讨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研究得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公办高校的竞争、国内对于国际教育高端化的需求以及我国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新机遇则在于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的合作办学新需求,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其五,对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反思——以马来西亚为例。在对马来西亚社会、其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介绍的基础上,梳理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背景、历史脉络,总结其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呈现出: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注重质量保障和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等特征。基于此,得出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的完善,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完善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必要保障;能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则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根本。其六,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作出趋势预判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未来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在不同办学形式和层次上仍将有所差距,在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主体将是非营利性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和现实因素的考虑下,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教育主权、坚守公益性、特色差异化发展和保护学生权益等原则。建议我国政府未来从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发展、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等方面加强相关顶层设计。在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上,建议:民办高校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办学;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二、西班牙高等教育普及化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班牙高等教育普及化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高大衔接”视野下的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是各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环节
        (二)如何确保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是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的实践难题
        (三)大学“第一年教育”作为促进“高大衔接”的重要举措备受重视
        (四)美国“高大衔接”中的大学“第一年教育”发展值得关注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大衔接”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第一年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高大衔接”与大学“第一年教育”关系的研究
        (四)小结
    三、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大衔接”
        (二)大学“第一年教育”
第一章 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兴起发展的背景及其目标
    一、大学“第一年教育”兴起发展的背景
        (一)高中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新生群体的日趋多样化
        (二)早期“制度衔接”无法满足新生群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对“高大衔接”提出了高要求
        (四)“第一年教育”在解决“高大衔接”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大学“第一年教育”的目标
        (一)帮助新生获得适应和融入大学所需的能力
        (二)确保新生保留率乃至大学毕业率的提高
第二章 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路径与策略
    一、新生学业支援路径
        (一)以开设“新生课程”帮助新生获得学业成功所需的能力
        (二)以“第一年学业指导”满足新生学业咨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三)为承担新生教学任务的教师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培训
    二、新生社会支持路径
        (一)以同伴引领计划促使新生与大学建立良好关系
        (二)以入学指导帮助新生熟悉大学环境并培养归属感
        (三)以服务学习来培养新生作为公民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三、“第一年教育”实施路径与策略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效果
    一、大学“第一年教育”的成效
        (一)促进新生学业发展的衔接
        (二)促成新生社会性发展的衔接
        (三)增强了新生发展的持续性
    二、大学“第一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上忽视各个策略之间的整合关系
        (二)实施过程中新生参与积极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第四章 对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审思
    一、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研究结论
    二、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经验和教训
        (一)“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经验
        (二)“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教训
    三、对我国大学新生教育在促进“高大衔接”方面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我国高等教育何以迅速迈入普及化——基于供需关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升———规模扩张与适龄人口减少的叠加
三、高等教育在学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并存
    1.社会与政府的双重意愿达成高等教育强大的市场需求
    2.受教育者的意愿与政府的投资行动合成高等教育强大的市场供给
四、高等教育人才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动态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互补
    1.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的动态平衡
    2.市场机制:供需动态平衡的基本原理
    3.政府调控:供需动态平衡的及时保障

(3)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荣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荣誉教育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二、初创阶段
    三、发展阶段
    四、普及化阶段
第三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荣誉教育案例分析
    一、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巴雷特荣誉学院
        (一)学生选拔机制
        (二)人才培养机制
        (三)资源支持机制
    二、密西根州立大学荣誉学院
        (一)学生选拔机制
        (二)人才培养机制
        (三)资源支持机制
    三、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施莱尔荣誉学院
        (一)学生选拔机制
        (二)人才培养机制
        (三)资源支持机制
第四章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荣誉教育特征分析
    一、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个性化、通识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三、多样化的国际交流项目
    四、丰富的资源支持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选拔标准多元化,注重学生的学术志趣
    二、构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通识教育体系
    三、设置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四、优化资源支持机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美国个人决心进阶(AVID)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重难点
    六、概念界定
    七、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形成与发展
    一、美国AVID项目的形成背景
        (一)政治背景:美国联邦取消公立学校种族隔离政策
        (二)社会背景:美国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不平衡
        (三)教育背景:中等水平学生学业成就不理想
    二、美国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AVID项目的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二)美国AVID项目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章 :美国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目标和内容
    一、AVID项目的培养目标
    二、AVID项目的内容
        (一)AVID协调员
        (二)AVID现场团队
        (三)AVID课程
        (四)AVID教师
        (五)AVID导师
        (六)家长参与
        (七)AVID专业发展
第三章 :美国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理念与实践
    一、美国AVID项目的设计理念
    二、美国AVID项目的实施
        (一)美国AVID项目的实施主体
        (二)美国AVID项目实施的步骤
    三、美国实施AVID项目的保障
        (一)法律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访问和支持评估
第四章 :美国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特色与效果
    一、美国AVID项目的特色
        (一)教师类型多样化
        (二)课程设置整合化
        (三)家长参与
    二、美国AVID项目实施的效果
        (一)AVID项目帮助高三学生完成了四年制大学的入学准备
        (二)AVID项目增加了高三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的持久率和保留率
        (三)AVID项目提高了高三学生进入四年制大学之后的毕业率
        (四)AVID项目缩小了不同族裔之间的成就差距
        (五)总结
    三、美国个人进阶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美国AVID项目存在的问题
        (二)关于AVID项目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学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职业代际流动
        (二) 受高等教育者
        (三) 学历层次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四、技术路径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
        (一) 社会分层理论
        (二) 社会流动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第三章 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数据总体情况
        (一) 数据来源
        (二) 数据总体情况及数据处理
    二、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总体状况
        (一) 衡量指标
        (二) 高职高专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三) 本科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四) 硕士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五) 博士学历者职业代际流动的状况
        (六) 小结
    三、不同阶段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比较
    四、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影响因素比较
        (一) 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二) 各学历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向上流动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五、研究结论
        (一) 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整体向上流动
        (二) 高等教育跨越职业代际效应的作用随学历层次的提升而增强
        (三) 各学历层次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流动的功能普遍弱化
        (四) 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无显着差异
第四章 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状况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职业代际整体向上流动
        (一) 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人力资本增长
        (二) 社会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代际向上流动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就业规模
    二、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影响各学历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
        (一) 各层次高等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二) 高等教育有助于跨越职业代际效应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
    三、高等教育质量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导致高等教育促进职业代际流动功能的弱化
        (一)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二) 就业市场供过于求
    四、家庭资本等先赋性因素是影响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改善各学历层次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状况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 优化高校办学规模与结构设置,促进就业市场供求平衡
    二、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
    三、受高等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转变就业观念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研究的背景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国际学生流动特点的研究
        1.2.2 关于国际学生流动宏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国际学生流动微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依据和数据来源
    2.1 理论依据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推拉理论
    2.2 数据来源及概念界定
        2.2.1 数据来源
        2.2.2 概念界定
第三章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与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3.1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概况
        3.1.1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3.1.2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向呈多元化趋势
        3.1.3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就近流动趋势凸显
        3.1.4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不平衡性显着
        3.1.5 “一带一路”沿线多个新兴国家逐渐崛起
    3.2 “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与水平分析
        3.2.1 “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分析
        3.2.2 “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分析
    3.3 中国的国际学生流动概况
        3.3.1 中国的国际学生数量持续攀升
        3.3.2 中国的国际学生流入流出失衡
        3.3.3 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地国以欧美国家为主
        3.3.4 来华国际学生主要来源于地缘邻近国家
第四章 “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学生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4.1 变量选择
        4.1.1 经济因素变量
        4.1.2 教育因素变量
        4.1.3 社会和文化因素变量
    4.2 模型设定
    4.3 实证分析
        4.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一带一路”发达国家间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3.3 “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国际学生流向发达国家的影响因素分析
        4.3.4 “一带一路”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因素分析
        4.3.5 “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间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一带一路”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招收国际学生政府策略
    5.1 主要发达国家招收国际学生政府策略
        5.1.1 制定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政策
        5.1.2 支持专门机构向海外传播文化
        5.1.3 提供丰富的国际学生资助项目
        5.1.4 重视国际学生留学体验的质量
    5.2 主要发展中国家招收国际学生政府策略
        5.2.1 打造优质的区域高等教育中心
        5.2.2 推动高等教育的特色课程建设
        5.2.3 加强与各国政府间的交流合作
        5.2.4 收取相对较低的教育费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一带一路”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的政策选择
        6.2.1 深化政府间的经贸合作,发挥经济的根本促进作用
        6.2.2 加大政府高等教育投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6.2.3 充分利用地缘文化的影响作用,强化区域教育合作
        6.2.4 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加速国家教育能力建设
        6.2.5 中国积极发挥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新时代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研究 ——基于大学职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 现代大学职能的拓展与深化催生大学精神的新演义
        (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
        (三) 大学职能的双重博弈激发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的研究
        (二) 国外的研究
        (三) 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大学精神
        (二) 大学职能
        (三) 传承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六、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精神与大学职能“魂”“体”关系
    一、“赫斯伯格矛盾”认知迭代
        (一) 大学之“保守”精神
        (二) 大学之“变革”精神
    二、“四因论”之大学职能辨析
    三、“四因论”之大学精神辨析
    四、大学精神效用于大学职能之“蓝海战略”
        (一) “精神”与“职能”矛盾互依
        (二) “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需以“职能”为载体和依托
        (三) 卡里斯玛精神刍议
        (四) 西南联大精神刍议
第三章 大学精神存在的本质问题研究
    一、大学精神之“形而上”研究
        (一) “形而上者谓之道”中“道”的“租值消散”问题
        (二) “形而上”被“形而下”取代的缘由
        (三) 大学“高度”与“温度”需同行
    二、大学“精神产权”沦丧之“救赎”
        (一) 大学章程彰显大学精神意蕴
        (二) 大学法人精神之呼唤
        (三) 大学制度源于大学精神
    三、新时代大学精神遭遇新挑战
        (一) “双一流”时代忌讳浮躁求名利
        (二) 防范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滑铁卢”
        (三)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与智慧生命之博弈
        (四) 全球一体化时代忌讳民族特色被同化
第四章 以新时代为契机以新职能为依托的中国大学新精神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新征程
        (一) “硬件”与“软件”齐头奋进
        (二) 明确新时代新任务—把握精神方向和把控时代脉搏
    二、新职能—建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话语体系
        (一)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命脉
        (二)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精神使命
    三、新精神—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为大学精神正名
        (一) 大学精神创新对大学职能实践困境的现实关照
        (二) 大学精神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
第五章 大学精神的应然状态
    一、教学职能之大学育人精神
    二、科研职能之大学自由科创精神
    三、社会服务职能之大学人回归实践精神
    四、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之文化自信精神
    五、国际交流合作职能之大学融合共享精神
第六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校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外合作办学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对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
        二、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三、对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研究
        四、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价值定位
        四、跨境高等教育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意义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推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
        四、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推进民办高校职能国际化发展
        五、规范跨境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规避涉外办学风险
第三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剖析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数量及相关情况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年份变化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期和在办机构、项目数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层次分布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各层次机构和项目的省份分布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结构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与课程结构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高校分析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分析
    第四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在学与毕业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规模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在学生规模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规模
        五、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学位证书颁发情况
        六、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预期培养总人数
    第五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特征分析
        一、整体规模较小、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
        二、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
第四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实践及认识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三、办学资源支撑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认识
        二、行政管理
        三、办学资源获取
第五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
        一、《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带来的影响
        二、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
        三、整体办学实力、水平与高端化国际教育需求间的差距
        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下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的新机遇
        一、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合作办学新需求
        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持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
第六章 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概述与特征分析——以马来西亚为例
    第一节 马来西亚社会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概述
        一、马来西亚的社会
        二、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
    第二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情况
        一、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背景与历史脉络
        二、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点
        一、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
        二、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
        三、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完善
        四、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
    第四节 对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经验反思
        一、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
        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国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
        三、健全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七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趋势研判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趋势走向
        一、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不同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的发展仍将有所差异
        三、非营利性是未来发展的主体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维护教育主权原则
        三、坚守公益性原则
        四、秉持合理定位原则
        五、特色差异化发展原则
        六、保护学生权益原则
    第三节 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
        二、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
        三、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管理
        四、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
    第四节 促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
        二、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
        三、鼓励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四、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和办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西班牙高等教育普及化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大衔接”视野下的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研究[D]. 杨顺.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高等教育何以迅速迈入普及化——基于供需关系的视角[J]. 赵庆年,曾浩泓. 高等教育研究, 2020(10)
  • [3]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荣誉教育研究[D]. 张晓雪. 兰州大学, 2020(12)
  • [4]美国个人决心进阶(AVID)项目研究[D]. 王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受高等教育者职业代际流动的学历比较研究[D]. 艾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8]“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学生流动影响因素研究[D]. 覃蕾.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新时代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研究 ——基于大学职能视角[D]. 范丽娜.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10]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 薛卫洋. 厦门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西班牙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