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知觉表征相似性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吴彤,黄慧雯,贾春华[1](2021)在《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五行推理研究及工作假说——中医思维研究的新动态》文中认为五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模式。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其所蕴含的推理是中医思维的灵魂。伴随认知科学的脚步,五行学说的研究发生了认知转向。然而累累之研究硕果,尚未涉及五行推理的大脑认知神经机制。文章提出一个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五行推理研究的新动态,并为之提出了一个工作假说:五行推理分为同行归类推理和五行生克推理,其本质是"推类",其认知过程是"个别-普遍-特殊",包含复杂的分类机制和类比机制。应用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测试大脑进行各类五行推理任务时产生的神经生理活动,揭示其时空变化,将五行推理的大脑神经生理活动转变为可视化存在,藉此揭示五行推理所蕴含的中医特异性思维机制。将历史悠久的中医五行学说与方兴未艾的脑科学研究技术相结合,为阐明中医思维的独特性提供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新视角,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温一锋[2](2021)在《形似与神似的视觉认知研究 ——在知识产权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王晋然[3](2021)在《维特根斯坦与W.J.T.米歇尔的图像论比较》文中认为图像是逻辑的、思想的表达,图像基于世界实体而存在,这是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核心观点。而W.J.T.米歇尔在其图像学理论中却表示,形象、文本、意识形态才是与图像交织的三个关键词。无论是维特根斯坦还是米歇尔,他们对于图像学领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在图像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引导研究者们一步步踏入形象、文本、意识形态、视觉语言、心理表达等多维层面,帮助他们在理解图像自身的同时,能够有效地识别图像背后的意义,从而对图像进行深度解码。
黄亚萍[4](2020)在《图标相似度的认知心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标因其形象生动,易于识别和记忆,在人机交互界面中承担了重要的信息载体和操作功能。在复杂信息界面中,以功能区分的图标具有相似的特征属性以及认知属性,而每个不同的图标又对应着唯一语义。大量图标的需求促使设计师不断地创新,以图标的正确识别为基础,提高搜索效率为目标,对拥有相似概念的图标进行合理地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图标有相似功能的设计要求下,如何拉大图标间的认知差异,提出合理的区分方法与设计原则。通过相似度的计算,以及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人的相似认知判断与图标相似度值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图标间的差异化设计以提高图标的易辨识性。本文主要完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用户感知相似图标的视觉特征因素。通过认知行为实验,对用户感知图标的分组策略进行研究,建立相似性分组决策树,以研究形状知觉对感知图标相似度的作用程度。其中视觉属性的差异依据相似性分组实验中的特征序列,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划分,归纳出强分组特征和弱分组的特征,为文中后面图标间的差异化设计方法的提出提供支持。其次,从认知层面出发,结合模式识别和特征提取,对图标中形状元素进行分层识别与比较,按照不同层级的形状元素所包围的面积占比合理地分配权重,实现图标间相似度的计算。根据算法可知不同拓扑结构、图标结构复杂性以及形状元素填充情况都会拉大图标间的差异。通过对认知实验中的图标相似度计算发现,与认知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本文的算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然后,针对图标主体对象的弱分组特征,包括对象的高宽比,线的粗细以及特征线条的位置进行认知实验研究。结合图形相似度计算方法,分析了被试的心理差异量相对于图标中的几何特征差异的关系。其中以船舶图标为例,结构层轮廓形状相同,改变其内部线条的位置,研究图标内部线条位置的变化对相似度的感知程度。搜索实验结果表明,线条位置在图标的两端时,相似度低,被试搜索绩效更高。最后,提出了图标差异化设计的原则。针对船舶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目标图标,进行差异化设计,结合实验结果验证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同时根据视觉搜索实验的结果和相似度计算结果的对比来验证算法的效用。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线型以及面型图标集,线面混合型图标集的搜索绩效最高,同时相似度也较小。随着搜索页面图标数量的成倍增长,被试的正确率下降,搜索效率也下降。特别地,根据眼动轨迹图分析了线面混合型图标组的搜索绩效的显着提高与视觉搜索策略的变化相关。基于搜索任务中的认知模型,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图标差异化设计策略的优先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感知图标相似的设计原则对功能相似语义不同的图标进行差异化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用户对图标进行快速识别,以提高搜索绩效。
关超[5](2020)在《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文中研究指明关于视觉的哲学问题历来都是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然而,传统的知识论哲学一直都没有真正找到人类如何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答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视觉技术的普及让大众日益陷入了视觉信息的大爆炸之中,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视觉及其衍生物具有不可估量的认知作用和社会功能。但视觉认知的本质、具体的发生机制、科学的解释方案等问题都还不甚清晰。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视觉的哲学考察和哲学评价变得越来越紧迫,正在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选择感觉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因为视觉感觉是视觉发生的最初阶段,比视觉经验还要更早,其结果被呈现为一种在场的影像。影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视觉感觉发生时所具有的那种即时感和现场感,是视觉感觉活动的直接对象,也包含了外在视觉对象所拥有的真实属性。而与影像类似的图像、意象、图式等内容,都是由影像派生而来,所以只有选择感觉影像才能真正实现对视觉的完整考察。知识论作为哲学的基本论域之一,从感觉影像出发的知识论研究对主体、哲学、科学等不同维度的认知价值,具有最大化的统摄效力。为此,本文确定了视觉感觉影像在知识论研究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在传统知识论研究中,感觉影像的认知价值没有得到前人的普遍认同,特别在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科学实在论的兴起之后,感觉影像因为主流哲学对语言和科学拥护,而被认定为没有逻辑属性的非概念性感觉材料。这是本文不能同意的。如果这种反对是正确的,那我们将无法解释心灵如何能获得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之问题,人类知识系统的客观性也会面临被丢失的威胁。故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视觉感觉及其影像在知识论证中可能发挥的认知功能,这样不仅能使人清晰明白地了解视觉的认知机制,还能保护人类知识的根基不被动摇。故此,本文立足于康德直观理论和当代概念论理论,讨论了感觉影像在定义问题中存在的分歧和混乱,从词源学的角度界定了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之后,尝试对感觉影像可能具有的认知功能进行了哲学论证,重点分析了影像的概念性特征和逻辑性本质,对感觉影像在科学知识系统中的框架基础地位进行了辩护;回应、答辩了感觉影像在传统哲学中可能遇到的理论争议,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自笛卡尔以来,大部分讨论视觉的哲学家都区分了视觉在不同认知阶段中的不同表征,可能是缺少关注的原因才导致了Image概念的混乱,且要理解其真正的概念需要建立在相关论点的本体论基础上才能实现。影像不仅是人类与世界直接接触的重要媒介,其内部本质也是包含了理性运作的概念性命题内容,正常的感觉主体可以直接通过感觉影像对世界做出客观判断。(2)感觉影像及其技术性的延伸所具有的逻辑性应用价值,已经体现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观察、确证和交流等步骤中,感觉影像的直接认知能力为这些应用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在科学中,影像不仅承担着意义的表征功能,还为科学理论的整体系统提供了方法论的框架基础。(3)虽然影像的知识论价值在传统哲学的语境中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从朴素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出发的感觉影像,可以合理地为自身提供有效的哲学辩护,这种辩护立足于博物式自然主义观念,以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论战、他心可知和不可知的争论、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切入口,反驳了来自物理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的理论批判,论证了感觉影像在主流哲学语境中依然具有合法的认识论地位。总之,视觉感觉影像,是感受性的、现象性的、逻辑性的认知存在,从它出发,可以更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可以夯实我们的知识根基,还可以在科学哲学层面服务于哲学思辨和科学推理,从而实现影像、主体、哲学和科学的多赢。
马淬兰[6](2019)在《五音配属五色的认知神经心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范畴指具有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对象组成的集合。范畴的划分是人类感知、语言、思维、行动的基本组成部分。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范畴化,即分类的心理过程,在语言中无处不在。研究范畴化是揭示宇宙和生命规律的关键。五行学说中以五行为核心,配属不同领域的成员,最终形成五大范畴,皆是范畴化的结果。其中,五音、五色作为五行学说的组成成员,是重要的物理现象。两者的配属属于跨通道分类。五音、五色分别通过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作用于大脑,给予人类不同领域的认知。这种不同领域的认知具有相关性和相似性,是两组成员范畴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本研究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探求五音配属五色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神经机制,证明五音与五色之间的配属关系。方法本研究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从认知语言学、文字学和传统文献研究的角度,探求五音、五色的本义。从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对五音配属五色进行实证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包括:①行为学实验以五音、五色为实验材料和混合变量,以受试者第一反应建立五音配属五色关系的最高匹配率为考察目标。实验结束后填写五音、五色偏好量表和五音配属五色缘由的开放式调查问卷。最终分析音-色配属规律、偏好量表及调查问卷结果。②在行为学实验的基础上,应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S1→S2范式设计宫音配属五色的实验。依据泛音、散音方式弹奏的宫音将实验分为两部分。同一部分中,刺激S1播放宫音,刺激S2随后呈现(内容是五色图片中的任意一种),要求被试以第一反应对宫音配属颜色进行“是”或“否”的判断(设置按键反应),同时记录大脑加工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结束后进行宫音、五色偏好量表和宫音配属颜色缘由的开放式调查问卷填写。最终分析反应时、宫音配属五色的最高匹配结果、P300波幅、偏好量表及调查问卷结果。③本实验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2(宫音/羽音)×2(黄色/黑色)被试内重复的实验设计方案,探求习得跨视听通道的音-色配属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神经机制。整体上采用“学习-测试”任务的范式设计实验:学习阶段,被试学习宫音配属黄色、羽音配属黑色的理论范畴知识,及宫音/羽音实体材料和颜色图片等相关知识;测试阶段以学习阶段的知识为基础,要求被试对音-色实体材料进行正确分类。具体实验过程仍采用S11→S2范式设计实验。依据泛音、散音方式弹奏的单音材料将实验分为两部分。同一部分中,刺激S1随机播放宫音、羽音,刺激S2随后呈现(内容是黄色和黑色),要求被试以第一反应对音-色配属进行“是”或“否”的判断,同时记录大脑加工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最终分析音-色配属的反应时、正确率、P300波幅和潜伏期。结果①宫、角、徵、羽的造字本义分别为房屋、犄角、召集、翎毛;商的本义尚存争议。青、赤、黑的造字本义分别为颜料、火刑/大火、污点;黄、白的造字本义尚存争议。五音(宫、商、角、徵、羽)和五色(黄、白、青、赤、黑)分别从本义发展为音、色系统的基本成员并形成独立的音、色体系的具体缘由不详。②五音中任一单音和五色皆可配属。角、徵、宫、商、羽配属频数最高的颜色分别为黄、黄、黑、白、红。其中宫音配属黑色的频数最多;商音配属白色符合五行学说中的范畴知识。③泛音方式弹奏的宫音配属人数最多的颜色是黑色和青色;散音方式弹奏的宫音配属人数最多的颜色是黑色。泛音方式弹奏的宫音配属黑色、青色分别与其他四色在PZ、FZ、CZ点的P300平均波幅均存在差异(P<0.01)。散音方式弹奏的宫音配属黑色与其他四色在PZ、FZ、CZ点的P300平均波幅存在差异(P<0.01)。④类别学习实验的所有分类结果皆激活了P300波幅和潜伏期。判断同一范畴(宫-黄、羽-黑)诱发的P300潜伏期早于判断为不同范畴(宫-黑、羽-黄),说明判断同一范畴的任务要求大脑调动的认知资源较少,大脑认知加工速度更快,其任务难度小于判断为不同范畴的难度。结论①从人类认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熟悉到陌生的发展规律而言,五音最初源于自然界的声音,通过先民不断发掘、模仿、总结而成,五色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界、自身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经验。颜色最初以实物为载体,经认知抽象出一般规律后,汇集形成独立的色彩体系。②五音配属五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受试者应用了五行学说的范畴知识。五音配属五色的过程掺杂较强的主观性,具有个体差异。③泛音方式弹奏的宫音配属青色或黑色,散音方式弹奏的宫音配属黑色,P300波幅均比宫音配属其他四色大,说明范畴化的神经机制存在共性。宫音与五色皆可配属,符合方位五行理论的中土思想。④中医学子通过类别学习,都能习得基于规则的范畴知识。P300波幅增大与范畴化、实验材料的重复效应、工作记忆和记忆的参与、显性知识相关。脑电实验结果中基于两种弹奏方式设计的音-色类别学习的P300波幅和潜伏期存在共性,说明范畴化的神经机制存在共性。
罗梓文[7](2019)在《表征精确性和相似性对基于工作记忆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文中指出大量研究表明,视觉场景中与工作记忆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刺激能够优先捕获注意,这一现象被称为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引导效应,因此,外界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之间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其被注意选择的可能性。通常来说,工作记忆驱动的注意捕获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首先工作记忆刺激被编码进入注意模板,其次在视觉搜索过程中利用注意模板不断比较和判断视觉刺激与模板表征的匹配程度,其中注意模板的容差性与变异性会直接影响到这一视觉注意选择过程。本研究主要采用“记忆—搜索”双任务范式,利用眼动追踪技术,以首次注视点百分率和行为反应时为指标从以上两个方面探讨表征精确性和相似性对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过程。研究一通过记忆探测任务的难度控制被试对记忆刺激的编码深度及记忆精度,探讨表征精确性是否影响基于工作记忆的注意引导效应,眼动数据显示,粗略记忆匹配条件的注意引导效应量显着大于精细记忆匹配条件(实验1),在控制认知资源消耗差异后,两种记忆表征匹配条件的注意引导效应量没有差异(实验2和3),表明在视觉搜索早期阶段,表征精确性主要通过调控认知资源的方式影响注意引导过程,注意引导效应量随着工作记忆任务所消耗认知资源的增多而减少;研究二从视觉搜索刺激与记忆内容的匹配程度探讨表征相似性对注意捕获过程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当记忆匹配刺激只可能作为干扰刺激出现在搜索序列中时,物理表征匹配、心理表征匹配和低相似性匹配三种条件的注意引导效应量没有差异(实验4-7),而当记忆刺激可能作为搜索目标出现时,表征相似性开始影响这一注意偏向过程(实验8),说明表征相似性主要通过工作记忆信息的任务相关性影响注意选择,当工作记忆内容与视觉搜索任务有关时,两者的表征相似程度越高,注意引导效应量越大。综上所述,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从注意模板的编码加工阶段和比较判断阶段探讨注意模板的容差性与变异性将如何调节工作记忆对视觉注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认知资源消耗相同的情况下,无关工作记忆表征的精确性和相似性不影响工作记忆驱动的注意选择。在视觉搜索过程中,注意模板表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容差性,基于无关工作记忆表征的注意引导机制可能是一个模糊的、直觉式的、基于特征维度的加工过程。
刘玲玲[8](2017)在《基于多维特征和整体性认知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区别于传统的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创新模式,信息时代下设计驱动型创新是第三大创新模式。设计驱动创新重视文化挖掘,具有低成本、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质。设计创新过程综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确定性问题求解过程。知识经济时代,创意设计涉及人类智能更本质的联想、灵感等形象知识,作为产业链上附加价值最大的生产要素,长期被认为不可控。实现自主创新,首先方法先行。感性消费时代,任何产品都兼具功能性和社会文化性。立足设计学科视角,整合文化与技术,推动企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聚焦产品认知机理,研究多维特征观对产品设计决策生成的作用机理等深层次问题。融合设计认知、形态美学、可拓学、感性工学、人机工程学等综合知识,产品设计过程逐步采用可拓构思、KE认知实验、眼动追踪技术、界面布局美度数理计算等多种认知实验方法,和谐统一产品设计过程设计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主要研究创新点如下:(1)从剖析产品视觉信息的认知机理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产品多维特征观,以"整体性综合"取代"单维"认知视角,建立了整体性认知的思想,总结了整体认知视角下多维特征观对产品设计决策生成的作用机理。(2)针对产品的精准认知,以"文脉外观使用"三层级整体性综合认知视角,提出了以核心变量"人机界面(human interface elements,HIEs)"作为逻辑细胞,划分出认知机理层次的文化隐喻HIEs、造型风格特征HIEs、行为绩效的HIEs设计特征,首次提出了有序的设计过程是"系列包含设计特征的良性人机界面HIEs的组合过程"。(3)从设计过程的展开角度出发,建立了多维特征和整体性认知的实验分析方法。首次提出了可拓构思法获取文化隐喻HIEs,首创了一种多维特征解构法获取造型风格特征HIEs,并运用了眼动追踪技术和界面美度计算获取行为绩效HIEs。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法上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文脉层,围绕"文化融入产品创新的过程机理",首次提出了基于基元的可拓构思法,并完成了产品概念设计阶段的设计过程表征,并进行了案例实证。(2)针对外观层,围绕"精准风格意象KE模型建构",首次提出了"特征"取代"构件"思想,提出了基于多维特征的产品设计要素解构方法,并进行了案例实证。(3)针对使用层,围绕"良性行为绩效的HIEs的获取",区别于以往方案评价研究,尝试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案例实证完成设计的逐步优化过程,并进行设计原理学检释。论文从设计驱动型创新的角度出发,针对设计过程高效有序展开,建构了从"概念构思"到"造型风格"多层级设计要素层层优化的产品全过程设计方法。本研究有助于的设计师进行"个性化" "人性化"产品设计,其研究成果为面向工业设计领域的产品设计方法学发展成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是局部可控"创意设计黑箱"过程的一次尝试,有助于设计决策生成科学有效。
江维薇[9](2016)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从哲学角度上看,地物识别就是通过表象来识别本质。遥感影像的分类、识别和提取都是利用地物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的,特征在地物遥感解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地物特征通常难以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直接展示出来,需要通过分析、挖掘、转换、数学建模等一系列加工处理进行表达,因此,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成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方面。本文探讨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的总体策略,提出视觉仿生和专家知识转换两条研究路线,并分别沿两条路线,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在Itti视觉注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显着性表征算法,并分别提出一组适用于不同影像特点的零星植被视觉显着性表征,解决了零星植被由于面积较小、边缘模糊以及混合像元的影响,难以有效地提取特征的问题。最后结合Fuzzy ART提出一种零星植被自动提取方法,通过对RGB影像和近红外影像分别进行实验显示,本文方法对零星植被的提取结果总体精度可达90%以上。(2)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多方向结构指数(MMI),相比于传统的结构纹理表征算法强调纹理基元的规律性以及尺度和方向的一致性,MMI对于近似规律、多尺度多方向并存的情况均能有效表征,适用范围更广。研究了MMI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物分类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MMI的种植园自动提取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种植园提取算法适用性较差、数据依赖性高(多依靠高光谱数据、多时相数据)的问题,并提高了其自动化程度;提出了基于MMI的部分人工地物自动分类算法,改善了以往停车场分类模糊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遥感信息提取的精细化程度,并且为部分整体规划布局较一致的建筑群提取提供了参考。最后,对MMI中涉及到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实验和分析,为参数的调节和优化设置提供了参考。(3)提出了一种边界类平行指数BPI,通过分别与传统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行对比实验,验证了BPI相对于传统形状特征,更能有效表征地物形状信息,尤其对建筑物的形状表征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噪性和区分性,在建筑物分类中优势明显,相比于传统形状特征和建筑物形态学指数、灰度共生矩阵、小波纹理等纹理特征,能够获取更高的精度。因此,将BPI于光谱特征、多种纹理特征相结合,通过构建多层分类知识网络,提出一种建筑物高精度自动分类方法。(4)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解决了深度学习应用于遥感影像表征和分类的基本单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自表征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搭建了基于CNN的遥感影像自表征模型,提出了基于CNN的全自动遥感影像分类算法、结合CNN和SVM的遥感影像分类算法、结合CNN和RF的遥感影像分类算法,并通过实验分析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为计算机自动获取遥感影像特征提供了一个初步解决方案。
李然[10](2014)在《汽车造型的原型范畴及拟合模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产品的“形”既有表现在人们眼前的直观形状意义,又有产品类型、范畴的原型意义,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所决定的。因此,产品造型不单是产品外观的存在形式,更是承载了产品内在的形式规律、关系和原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信息。本文研究针对汽车造型的原型范畴及拟合模型构建的问题,涉及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设计艺术学等相关领域。造型的原型研究是设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任务是探知人处理造型信息的方式,挖掘造型携带的设计信息,再将其进行重新组织,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描述和模型构建。“造型原型”作为对一类产品造型的高度概括,反映了人们对产品类型的认知结果。当然,分类本身不是审美判断,而是审美判断的认知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造型原型并不直接解释或回答产品的审美问题,而是设计认知最纯粹、最本质的一面。《汽车造型的原型范畴及拟合模型构建》研究选题源于国家973子课题。针对论文研究问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描述性研究”、“实验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包括《汽车类型信息语义词汇获取》、《SUV车型典型性测试》、《SUV车型代表性语义分值获取》和《辅助设计草图运用》四个实验。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造型原型范畴的相关理论框架、模型和表征公式,并通过实验参数及其分析构建了拟合模型,属于设计研究中偏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范式。论文研究成果和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在原型范畴理论研究方面:第一,采用文献和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类型认知和原型范畴内涵的研究,提出了范畴辐射模型及原型权重的理论论点,并对原型权重系数表征公式进行了推导,实现了汽车造型原型范畴的定性和定量表征;第二,通过对产品造型认知及其过程的相关文献研究,从造型实体层、感觉层、知觉层、以及知识和经验层四个层面,研究了汽车造型原型在整个造型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方式与意义,提出了基于视觉感知的造型认知框架;第三,基于原型匹配理论和激活扩散模型理论,提出了汽车类型信息激活模型,对汽车类型信息的存储、激活、获取方式与特点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和描述;第四,综合实验及统计分析,完成了汽车造型原型范畴及拟合模型构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造型原型的辅助设计方法。在原型表征理论研究方面:第一,根据原型特征特点及词汇概念的六种关联性,将汽车类型信息语义按照语义跨度级别划分为车型的定义性语义和代表性语义。代表性语义作为汽车类型信息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SUV车型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同类车型间的美学特征差异;第二,基于对车型造型的分析,提出从车型、个体、特征三个层面对车型造型原型及其范畴进行研究的基本研究范式,并通过对测试样本族群分类、样本个体、回溯统计的相关数据分析,完成了对SUV车型造型原型的获取和表征。在拟合模型研究方面:第一,由特征关系的拟合模型和语义拟合,构成了基于造型原型的语义驱动的辅助设计,辅助方案经检验,均满足一致性和差异性两项基本设计要求;第二,借助Alias等软件,由辅助方案输出三维空间关系草图,并应用于辅助汽车概念草图设计。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均表明,原型范畴不仅能够对产品造型的认知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同时也是一种造型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视知觉表征相似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知觉表征相似性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五行推理研究及工作假说——中医思维研究的新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五行学说研究的认知科学转向 |
五行推理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
探索五行认知神经机制的工作基础和工作假说 |
小结 |
(3)维特根斯坦与W.J.T.米歇尔的图像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维特根斯坦的图像理论 |
(一)世界与图像 |
(二)视觉与图像 |
二、W.J.T.米歇尔的图像理论 |
(一)形象 |
(二)形象—文本 |
(三)形象与意识形态 |
三、维特根斯坦 |
(一)同一性 |
(二)冲突性 |
(三)意义与启示 |
四、结语 |
(4)图标相似度的认知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数字信息系统中图标概述 |
1.2.1 图标的符号属性 |
1.2.2 图标的组成与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标相似性检索 |
1.3.2 基于颜色相似性的APP图标搜索 |
1.3.3 基于图形结构相似性的判断与分类 |
1.3.4 基于视知觉的特征相似性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图标相似性的认知因素分析 |
2.1 图标近似构成 |
2.2 图标特征的认知过程 |
2.3 知觉组织中图标相似关系的描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图标相似度的计算方法分析 |
3.1 图标相似性理论概述 |
3.1.1 图形相似度计算的研究与发展 |
3.1.2 图标形状识别方法 |
3.2 相似度算法原理 |
3.2.1 汉明距离 |
3.2.2 差异哈希算法 |
3.2.3 Hu不变矩(Hu Moment) |
3.3 图标相似度算法设计与实现 |
3.3.1 算法框架 |
3.3.2 轮廓层级获取模块 |
3.3.3 面积计算模块 |
3.3.4 形状分割模块 |
3.3.5 同级比较模块 |
3.3.6 分级整合模块 |
3.3.7 算法局限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标相似度认知因素实验研究 |
4.1 图标特征相似性分组策略行为实验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材料设计 |
4.1.3 实验过程 |
4.1.4 实验结果分析 |
4.1.5 讨论 |
4.2 以交通信号灯为例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实验验证 |
4.2.1 实验背景与目的 |
4.2.2 实验原理 |
4.2.3 实验设计 |
4.2.4 实验过程 |
4.2.5 实验结果分析 |
4.2.6 讨论 |
4.3 图标内线条位置差异水平对搜索效率的影响 |
4.3.1 实验目的 |
4.3.2 实验变量与设计 |
4.3.3 实验过程 |
4.3.4 实验数据分析 |
4.3.5 实验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相似度在图标设计中的应用 |
5.1 图标差异化设计原则 |
5.2 船舶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
5.3 船舶图标搜索实验 |
5.3.1 实验目的 |
5.3.2 实验变量与设计 |
5.3.3 实验过程 |
5.3.4 实验数据分析 |
5.3.5 结果讨论 |
5.3.6 视觉搜索眼动轨迹分析 |
5.4 图标设计优先级策略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分组实验材料特征设计表 |
附录 B 交通信号灯图标相似度计算表 |
作者简介 |
(5)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1.1 传统感知知识论路径的困境 |
1.1.1 直接性和所予性的概念争论 |
1.1.2 感觉材料论 |
1.1.3 非概念论 |
1.1.4 副词理论 |
1.1.5 意向理论 |
1.2 外在实在的确证危机 |
1.2.1 现象主义 |
1.2.2 表象主义 |
1.2.3 直接实在论 |
1.3 感觉影像的形而上学困难 |
1.3.1 怀疑主义 |
1.3.2 物理主义还原论 |
1.3.3 科学自然主义 |
1.4 为什么是感觉影像 |
1.4.1 视觉的进化论地位 |
1.4.2 科学实践中感觉影像 |
1.4.3 感知觉之别 |
1.5 小结 |
第二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一:界定定义 |
2.1 影像的概念:从笛卡尔出发 |
2.1.1 影像的中外词源考察 |
2.1.2 笛卡尔的态度 |
2.2 影像概念的历史演进:从德谟克利特到休谟 |
2.2.1 古希腊时期的影像 |
2.2.2 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像 |
2.3 影像概念问题的当代方案 |
2.3.1 认知科学的态度 |
2.3.2 对认知科学态度的哲学辩护 |
2.3.3 影像概念的应有之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影像的本体论辩护二:概念论的正当性 |
3.1 非概念论感觉影像及其困难 |
3.1.1 非概念论者的路径 |
3.1.2 影像的内容转换困难 |
3.1.3 古典经验主义的态度及其困难 |
3.1.4 塞拉斯的概念论及其困境 |
3.1.5 康德直观观念的真实态度 |
3.2 自然的概念性影像之辩护 |
3.2.1 辩护一:从麦克道尔出发 |
3.2.2 辩护二:以康德的直观纲领为基 |
3.2.3 辩护三:对传统感觉理论的反驳 |
3.2.4 辩护四:对语义逻辑的反驳 |
3.3 小结 |
第四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一:以概念论为基 |
4.1 辩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4.1.1 被默认的非认知影像 |
4.1.2 世界的丢失和非概念的空想 |
4.1.3 单向依赖和两极化问题 |
4.2 对感觉影像的知识辩护 |
4.2.1 命题性感觉的合理性 |
4.2.2 直接实在论的影像 |
4.2.3 感觉知识的判断和信念 |
4.2.4 对错觉的反驳 |
4.3 小结 |
第五章 影像的知识论辩护二:可能的回应及反驳 |
5.1 实在论间对感觉影像的争论 |
5.1.1 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及问题 |
5.1.2 间接实在论的可能回应与问题 |
5.1.3 朴素实在论的辩护:以析取论之矛 |
5.2 还原论对感觉逻辑的批判 |
5.2.1 还原论的主张 |
5.2.2 整体论的反还原论辩护 |
5.3 他心知可能吗? |
5.3.1 他心问题的可能反驳 |
5.3.2 他心问题的不可知辩护 |
5.4 由感觉而起的形而上学论战 |
5.4.1 博物学自然主义及其心物关系 |
5.4.2 对等级秩序哲学观的批判 |
5.4.3 进化论、连续性和实用主义 |
5.5 科学确定性危机的影像解释 |
5.5.1 确定性的立场:从牛顿到维特根斯坦 |
5.5.2 视觉影像:基础性的私人知识 |
5.5.3 知识多样性反驳和答辩 |
5.5.4 影像知识论:对随机性的辩护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五音配属五色的认知神经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一 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述评 |
1 跨学科视域下的五行隐喻认知研究 |
2 五行学说的隐喻类型分析 |
3 五行隐喻认知系统研究 |
4 隐喻认知视角下五行学说研究路径的拓展 |
4.1 五行结构隐喻及特征赋予模型 |
4.2 “五行”概念隐喻的范畴化 |
4.3 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
4.4 中医五行隐喻认知系统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音及五色的研究进展 |
1 五音研究进展 |
1.1 五音的含义 |
1.2 五音的性质 |
1.3 五音的临床应用 |
2 五色研究进展 |
2.1 五色含义及隐喻思维特征 |
2.2 五色的定位与划分方法 |
2.3 五色的临床应用 |
3 五音配属五色的研究进展 |
3.1 音-色相似性的理论研究 |
3.2 音-色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框架 |
4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五音与五色的原义解析 |
1 音、宫、商、角、徵、羽的原义 |
2 五音(宫、商、角、徵、羽)含义的起源 |
3 色、黄、白、青、赤(红)、黑的原义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行为学实验的五音配属五色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行为学实验变量 |
1.4 实验程序设计 |
2 行为学实验结果及结论 |
2.1 行为学实验结果 |
2.2 行为学实验结论 |
3 五音、五色偏好量表及统计结果 |
3.1 五音偏好量表及统计结果 |
3.2 五色偏好量表及统计结果 |
4 五音、五色配属缘由统计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宫音配属五色研究 |
1 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行为学实验结果 |
2.2 事件相关电位结果 |
2.3 宫音、五色偏好量表统计结果 |
2.4 宫音配属五色缘由的问卷统计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宫音配属黄色及羽音配属黑色的类别学习研究 |
1 方法 |
1.1 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变量 |
1.4 实验设计与程序 |
1.5 EEG记录和分析 |
1.6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行为学实验结果 |
2.2 事件相关电位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五音配属五色的行为学实验指导语 |
1 练习实验指导语 |
2 正式实验指导语 |
3 调查问卷 |
附录2 宫音配属五色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指导语与调查问卷 |
1 正式实验指导语 |
2 调查问卷 |
附录3 宫音配属黄色及羽音配属黑色的类别学习研究的指导语、实验流程及问卷调查 |
1 练习实验一 |
2 练习实验二 |
3 练习实验三 |
4 正式实验指导语 |
附录4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实验的实施程序及具体步骤 |
附录5 伦理许可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表征精确性和相似性对基于工作记忆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工作记忆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效应:目标匹配与干扰项匹配 |
1.1.1 基于目标模板的主动注意引导 |
1.1.2 基于干扰项匹配的自动注意引导 |
1.2 工作记忆对视觉注意的引导过程:自动化加工还是控制加工? |
1.3 表征精确性对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 |
2 问题提出 |
2.1 表征精确性对基于工作记忆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 |
2.2 表征相似性对基于工作记忆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 |
2.3 眼动追踪技术的优势 |
3 研究一表征精确性对基于工作记忆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 |
3.1 实验 1 表征精确性对基于工作记忆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 |
3.1.1 方法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实验 2 认知资源对表征精确性效应的影响 |
3.2.1 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实验 3 任务相关性对表征精确性效应的影响 |
3.3.1 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研究一讨论 |
3.5 研究一结论 |
4 研究二表征相似性对基于工作记忆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 |
4.1 实验 4 完全随机设计中表征相似性的作用 |
4.1.1 方法 |
4.1.2 结果与讨论 |
4.2 实验 5 随机区组设计中表征相似性的作用 |
4.2.1 方法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实验 6 高知觉负载搜索任务中表征相似性的作用 |
4.3.1 方法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实验 7 防止复述时表征相似性的作用 |
4.4.1 方法 |
4.4.2 结果与讨论 |
4.5 实验 8 任务相关性对表征相似性效应的影响 |
4.5.1 方法 |
4.5.2 结果与讨论 |
4.6 研究二讨论 |
4.7 研究二结论 |
5 总讨论 |
5.1 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引导效应 |
5.1.1 刺激属性说 |
5.1.2 知觉负载说 |
5.1.3 记忆负载说 |
5.2 注意模板的精度与可控性 |
5.3 任务相关性对注意引导机制的影响 |
5.4 认知资源对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 |
5.5 贡献与不足 |
6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多维特征和整体性认知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不足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课题受基金资助情况 |
第2章 产品视觉信息的认知机理 |
2.1 引言 |
2.2 视觉信息加工的生理基础 |
2.2.1 视知觉的神经结构 |
2.2.2 视觉选择性注意神经机制 |
2.2.3 视觉通路 |
2.3 视觉信息加工认知学基础 |
2.3.1 选择注意 |
2.3.2 视知觉组织 |
2.3.3 视知觉组织法则 |
2.4 视觉搜索机制 |
2.4.1 特征整合理论 |
2.4.2 相似性理论 |
2.4.3 引导搜索理论 |
2.5 产品视表象认知学机理 |
2.5.1 认知 |
2.5.2 视觉表象 |
2.5.3 视表象生成的三阶段模型 |
2.6 从视觉认知到形态辨识 |
2.6.1 模板理论 |
2.6.2 原型理论 |
2.6.3 特征比对理论 |
2.6.4 傅里叶模式 |
2.6.5 结构描述模式 |
2.7 产品视觉信息认知的实验分析方法 |
2.7.1 反应时实验法 |
2.7.2 感性工学KE认知实验 |
2.7.3 眼动追踪实验法 |
2.7.4 神经科学脑电实验法 |
2.7.5 界面布局美度数理计算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维特征观对产品设计决策生成的作用机理 |
3.1 引言 |
3.2 多维特征观 |
3.2.1 特征定义 |
3.2.2 特征取代构件思想 |
3.2.3 特征的形态学组成 |
3.3 认知的多维性和整体性 |
3.3.1 产品属性层次 |
3.3.2 产品情感层次 |
3.4 产品审美认知 |
3.4.1 审美认知二阶段模型 |
3.4.2 产品第一特征线——边线 |
3.4.3 时间压力与审美认知 |
3.4.4 基于时间压力的产品特征审美偏好眼动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文化构成的产品特征HIEs的要素提取 |
4.1 引言 |
4.2 相关理论基础 |
4.2.1 形象思维 |
4.2.2 产品设计过程 |
4.2.3 设计问题求解形式弱构 |
4.2.4 不确定决策 |
4.2.5 想象与灵感浮现 |
4.2.6 文化构成要素 |
4.2.7 思维导图 |
4.2.8 问题提出 |
4.3 产品构思方法 |
4.3.1 文化创意要素 |
4.3.2 基于想象机制的属性关联、节点关联 |
4.4 产品可拓构思方法 |
4.4.1 基元 |
4.4.2 基于基元模型的可拓推理原理 |
4.4.3 基于基元模型的知识实体可视化量表 |
4.4.4 面向设计创新的产品外观设计知识本体框架 |
4.4.5 产品创意设计方法与表征 |
4.5 实例验证及普适性验证 |
4.5.1 家用加湿器案例实证 |
4.5.2 旅游纪念品案例实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产品风格意象构建的多维特征HIEs要素提取 |
5.1 引言 |
5.2 相关理论 |
5.2.1 形态分析法 |
5.2.2 意象的量化 |
5.2.3 问题提出 |
5.3 基于多维特征的产品设计要素解构方式 |
5.3.1 多维特征构成要素 |
5.3.2 多维特征解析原则 |
5.3.3 解析逻辑细胞 |
5.3.4 多维特征解构方法步骤 |
5.4 实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眼动的产品使用绩效特征HIEs要素提取 |
6.1 引言 |
6.2 相关理论 |
6.2.1 眼动SEEV模型 |
6.2.2 眼动指标 |
6.2.3 提出问题 |
6.3 实验设计 |
6.3.1 实验设备及人员 |
6.3.2 实验材料准备 |
6.3.3 实验思路设计 |
6.3.4 实验结论分析 |
6.4 基于眼动技术优化的特征设计策略的认知机理剖析 |
6.4.1 注重集合属性与层次划分 |
6.4.2 布局属性综合认知绩效 |
6.4.3 信息凸显依据使用频率 |
6.4.4 考虑视觉容量防止信息过载 |
6.4.5 颜色联结与编码容量 |
6.4.6 形状编码与注意捕获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产品整体性认知实证研究 |
7.1 方法概述 |
7.2 案例实证:整体认知视角下多维特征观对产品设计决策生成 |
7.2.1 文化层面的特征HIEs提取 |
7.2.2 风格意象的多维特征HIEs提取 |
7.2.3 使用绩效的特征HIEs提取 |
7.2.4 数理计算布局特征HIEs优化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高分辨率遥感的发展与应用 |
1.1.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特点和解译面临的挑战 |
1.1.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光谱信息表征 |
1.2.2 空间信息表征 |
1.2.3 时间信息表征 |
1.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策略讨论 |
1.3.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存在的问题 |
1.3.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总体策略思考 |
1.3.3 基于视觉仿生的影像表征 |
1.3.4 专家知识转换的影像表征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显着性表征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视觉系统的生物学基础 |
2.1.2 视觉注意和视觉显着性 |
2.1.3 特征整合理论 |
2.1.4 色彩感知理论和颜色模型 |
2.1.5 侧抑制理论和多尺度比较 |
2.2 视觉显着性表征 |
2.2.1 Itti视觉注意模型 |
2.2.2 视觉显着性表征算法 |
2.3 视觉显着性在零星植被表征中的应用 |
2.3.1 RGB影像零星植被视觉显着性表征 |
2.3.2 近红外影像零星植被视觉显着性表征 |
2.4 基于视觉显着性表征的零星植被自动提取 |
2.4.1 模糊自适应共振理论 |
2.4.2 基于显着性和Fuzzy ART的零星植被自动提取算法 |
2.4.3 实验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构纹理视觉表征 |
3.1 纹理概述 |
3.1.1 纹理的有关定义 |
3.1.2 基于结构的纹理表征 |
3.2 多尺度多方向结构纹理表征 |
3.2.1 LOG滤波预处理 |
3.2.2 单方向单尺度窗口结构分析 |
3.2.3 多尺度多方向结构指数 |
3.3 多尺度多方向结构指数在种植园自动提取中的应用 |
3.3.1 基于多尺度多方向结构指数的种植园自动提取算法 |
3.3.2 实验与评价 |
3.4 多尺度多方向结构指数在部分人工地物分类中的应用 |
3.4.1 基于多尺度多方向结构指数的部分人工地物自动分类算法 |
3.4.2 停车场分类提取实验 |
3.4.3 部分建筑群分类提取实验 |
3.5 多尺度多方向结构指数参数分析 |
3.5.1 投影窗口高度参数height分析 |
3.5.2 幅值差约束参数ρ分析 |
3.5.3 距离差约束参数ε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形状视觉表征 |
4.1 形状概述 |
4.1.1 形状的概念 |
4.1.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形状表征难点 |
4.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物形状规则性分析 |
4.3 边界类平行指数 |
4.3.1 FNEA分割 |
4.3.2 特定方向距离投影 |
4.3.3 类平行方向检测 |
4.3.4 边界类平行指数BPI |
4.3.5 BPI优化分析 |
4.4 实验与评价 |
4.4.1 地物真实形状表征对比实验 |
4.4.2 地物实际检测形状表征对比实验 |
4.4.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对比实验 |
4.4.4 建筑物分类对比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深度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隐式自表征 |
5.1 深度学习概述 |
5.1.1 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
5.1.2 深度学习的仿生学依据 |
5.1.3 深度学习的基本思想 |
5.1.4 典型深度学习模型之CNN |
5.2 基于CNN的遥感影像自表征模型 |
5.3 遥感影像特征学习的基本单元 |
5.4 基于CNN的全自动遥感影像分类 |
5.4.1 分类算法流程 |
5.4.2 实验与评价 |
5.5 结合CNN和SVM的遥感影像分类 |
5.5.1 分类算法流程 |
5.5.2 实验与评价 |
5.6 结合CNN和RF的遥感影像分类 |
5.6.1 随机森林(RF)分类器 |
5.6.2 结合CNN和RF的分类算法流程 |
5.6.3 实验与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汽车造型的原型范畴及拟合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设计研究背景简述 |
1.1.2 产品造型研究简述 |
1.1.3 论文研究范畴、术语与关键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造型之“形” |
1.2.2 产品造型认知 |
1.2.3 产品设计与汽车领域知识 |
1.2.4 分类与原型研究 |
1.3 选题背景 |
1.3.1 论文研究的国家科研项目背景 |
1.3.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 |
1.4.1 论文研究的目标 |
1.4.2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3 论文的组织 |
第2章 原型范畴的内涵与范畴辐射模型 |
2.1 类型与类型认知 |
2.1.1 类型的意义 |
2.1.2 类型分化 |
2.1.3 类型的定义 |
2.1.4 分类方式及特点 |
2.2 原型范畴与产品类型 |
2.2.1 家族相似性与产品家族性 |
2.2.2 原型范畴与产品范畴 |
2.2.3 产品原型范畴的模糊性 |
2.2.4 产品原型范畴与典型性 |
2.2.5 原型特征与造型原型特征 |
2.3 原型的范畴辐射模型 |
2.3.1 范畴辐射模型 |
2.3.2 范畴辐射模型中的隶属度和典型性 |
2.3.3 范畴成员的贡献度与权重 |
2.3.4 范畴辐射模型的动态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造型的原型认知与类型信息 |
3.1 造型认知 |
3.1.1 造型认知现象 |
3.1.2 造型认知框架 |
3.2 汽车造型认知与类型信息激活模型 |
3.2.1 汽车造型表征 |
3.2.2 汽车造型感觉 |
3.2.3 汽车造型知觉 |
3.2.4 汽车造型的类型信息 |
3.2.5 汽车类型信息激活模型 |
3.3 汽车类型信息语义获取 |
3.3.1 车型的类型信息语义 |
3.3.2 车型类型信息语义词汇获取实验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造型原型的获取实验及表征 |
4.1 车型造型研究 |
4.1.1 汽车车型及其车型造型认知 |
4.1.2 车型造型原型及其范畴的实验研究思路 |
4.2 典型性测试实验 |
4.2.1 测试及分析流程 |
4.2.2 测试样本筛选 |
4.2.3 测试宣读及结果 |
4.3 实验数据分析 |
4.3.1 样本族群分析 |
4.3.2 样本个体分析 |
4.3.3 回溯统计及特征分析 |
4.4 车型造型原型表征 |
4.4.1 车型造型原型的获取与特征关系表征 |
4.4.2 车型造型原型的类型信息语义 |
4.5 本章总结 |
第5章 造型原型的拟合模型与设计方法 |
5.1 语义分值加权 |
5.1.1 语义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
5.1.2 语义加权计算 |
5.2 语义驱动的辅助设计拟合模型构建 |
5.2.1 语义输入处理 |
5.2.2 参数化特征关系的拟合模型构建 |
5.2.3 非参数化特征关系的语义拟合 |
5.3 SUV 辅助设计方案及检验 |
5.3.1 特征关系参数辅助 |
5.3.2 侧面轮廓造型辅助 |
5.3.3 辅助设计检验 |
5.4 SUV 辅助设计方案应用 |
5.4.1 草图辅助设计 |
5.4.2 辅助案例及分析 |
5.5 基于造型原型的辅助设计方法 |
5.6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
附录C (SUV 车型语义词汇) |
附录D (SUV 车型典型性测试问卷) |
附录E (SUV 典型性测试得分) |
附录F (SUV 车型代表性语义词汇评价问卷) |
附录G (样本特征关系参数) |
附录H (SUV 代表性语义分值) |
附录I (特征关系拟合模型计算结果) |
附录J (SUV(A)特征关系基本框架生成步骤) |
附录K (SUV 侧面轮廓造型生成设计) |
附录L (生成方案预期分值与评价均值 T 检验结果) |
四、视知觉表征相似性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五行推理研究及工作假说——中医思维研究的新动态[J]. 吴彤,黄慧雯,贾春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10)
- [2]形似与神似的视觉认知研究 ——在知识产权中的应用[D]. 温一锋.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维特根斯坦与W.J.T.米歇尔的图像论比较[J]. 王晋然. 美与时代(下), 2021(04)
- [4]图标相似度的认知心理研究[D]. 黄亚萍. 东南大学, 2020
- [5]感觉影像的知识本质辩护[D]. 关超. 山西大学, 2020(10)
- [6]五音配属五色的认知神经心理研究[D]. 马淬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表征精确性和相似性对基于工作记忆的注意引导效应的影响[D]. 罗梓文. 广州大学, 2019(01)
- [8]基于多维特征和整体性认知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 刘玲玲. 东南大学, 2017(11)
- [9]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视觉表征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D]. 江维薇. 武汉大学, 2016(01)
- [10]汽车造型的原型范畴及拟合模型构建[D]. 李然. 湖南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