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溶解处理对玉米饲料吸收和消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雪梅,焦婷,雷赵民,赵生国,李雄雄,秦伟娜[1](2021)在《体外产气法评价不同青贮添加剂处理下汽爆玉米秸秆品质》文中认为为评价不同青贮添加剂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影响,采用体外产气法并结合扫描电镜,对比添加剂Sila-max(MAX)、Sila-mix(MIX)、纤维活性菌(活性菌)以及空白(CK)处理的汽爆玉米秸秆微观结构、体外消化率及瘤胃发酵特性。结果表明:添加剂组体外48 h累积产气量显着高于CK组(P<0.05);MAX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DMD)、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最高,分别达51.59%、31.06%,MIX组体外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ADFD)最高,达31.50%,不同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MAX组体外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最高,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不同处理下NH3-N浓度、pH均在瘤胃适宜的范围内;MIX组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最高,与MAX组无显着差异(P>0.05),二者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加入添加剂对秸秆纤维结构有明显破坏作用。综上,不同添加剂对汽爆玉米秸秆的作用不同,其中MAX处理的汽爆玉米秸秆产气效果较好,可推广使用。
聂德超,张卓,赵琛,李艳玲[2](2021)在《蒸汽爆破技术在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玉米秸秆是作物残余物中最丰富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之一,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通过氢键及其他化学键、分子键结合而成,是具有复杂聚合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作为动物饲料的可利用率较低。蒸汽爆破即汽爆,是应用蒸汽弹射原理实现爆炸过程中对生物质预处理的技术。将蒸汽爆破技术应用于玉米秸秆处理,可高效分离纤维素,对玉米秸秆具有明显的解聚作用,有利于提高玉米秸秆的饲料化利用程度。作者介绍了蒸汽爆破工艺原理与参数,综述了蒸汽爆破处理对玉米秸秆纤维结构、化学成分和酶解产糖的影响,以及对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消化率和瘤胃微生物附着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蒸汽爆破可使蒸汽分子渗入植物组织,经过瞬时释放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作用于生物质组织细胞层间,达到原料分解的目的;蒸汽爆破可改变玉米秸秆的纤维结构,降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提高纤维素含量(随着蒸汽爆破的压强和维压时间的增加,半纤维素含量显着降低,而物料含水率的增加会导致纤维素含量升高);蒸汽爆破可提高玉米秸秆体外发酵酶解产糖率,随着蒸汽爆破压强和维压时间的增加,玉米秸秆体外培养酶解还原糖产量增加;蒸汽爆破可使玉米秸秆的体外发酵产气量、产气速率、干物质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提高,可提高反刍动物对玉米秸秆的消化利用率,充分利用玉米秸秆的纤维素,提高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蒸汽爆破通过破坏玉米秸秆的表面结构,可促进瘤胃微生物在玉米秸秆上的附着,从而促进玉米秸秆的降解。综上,蒸汽爆破技术处理玉米秸秆可提高其作为饲料的利用率。
常然然[3](2021)在《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制备、消化过程及酵解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抗性淀粉(RS)在维持血糖稳态、控制体重、促进胃肠道健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RS在国内属于新兴食品配料,其制备过程中存在有效组分含量低、耐热性差等问题。同时RS作为一种碳水化合物,通常要涉及到复杂的胃肠道消化分解环境,因此,了解RS在消化过程中的复杂转变过程和其抗消化机制,对理解其肠道健康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此方面研究甚少,尤其缺乏RS沿口腔-胃肠道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课题以重结晶型抗性淀粉(RS3)为研究对象,研究高RS含量和耐热型的RS3制备工艺,同时监控其在口腔-胃-肠道中的动态消化过程,最后利用人体粪便菌群和健康小鼠,研究RS3酵解过程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今后RS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并推动RS向功能化、产业化发展。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酶解醇沉分级结合超声和退火(ANN)技术制备了重结晶型抗性淀粉(RS3a),主要研究了分级、超声和ANN改性对RS3a的结构和消化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经过醇沉分级的脱支淀粉的B1链和B2链的总占比高达71.1%,表明分级的脱支淀粉链长相对均一,更易重结晶。经过改性处理后,RS3a的相对结晶度由31.9%提高至78.1%,其热焓变((35)H)由9.4 J/g提高至25.2 J/g。此外,RS3a的RS含量可达65.4%,其消化率系数由1.3E-02 min-1降低至2.7E-03 min-1,表明醇沉分级结合超声辅助ANN改性技术能显着提高其抗酶解特性。进一步,采用酶解醇沉分级结合低温重结晶和湿热处理(HMT)技术制备了耐热重结晶型抗性淀粉(RS3b),主要研究了分级结合低温重结晶和HMT技术对RS3b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RS3b的相对结晶度由27.6%增加至75.1%,且峰值糊化温度高达115.4°C,同时其RS含量高达86.7%。此外,RS3b经100°C蒸煮30 min后,其RS含量保持在36.5%,而对照样品混合脱支淀粉的RS含量只保留17.2%,表明醇沉分级结合低温重结晶和HMT技术不仅提高了RS3b的RS含量而且增强了耐热稳定性。构建口腔-胃-肠消化模拟体系,系统研究了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组RS3a、RS3b和对照组高直链玉米淀粉(RS2)、酯化淀粉(RS4)、淀粉-脂质复合物(RS5)分别在口腔、胃、小肠等部位的消化产物精细结构、热性质和颗粒表面形态的变化,并解析其消化降解过程。RS3a和RS3b的短链易被消化且其淀粉长链被水解成合适链长(B1链和B2链),从而使其在消化过程中获得更稳定的抗酶解淀粉结构。RS3a在口腔阶段,其X射线衍射峰强度降低,在小肠阶段其衍射峰强度显着增加,而RS3b在口腔-胃-小肠消化过程中,其消化残余物的衍射峰强度呈增加趋势。RS3a和RS3b经小肠液消化的残余物衍射峰最尖锐,表明在消化过程中淀粉无定型区优先被水解,其次不规则堆积的晶体被水解,最终获得晶体结构均一的耐酶解淀粉。另外,RS3b经过口腔、胃和小肠水解后,其消化残余物的(35)H增加至20.2 J/g,进一步证明了淀粉无定型区被水解,结晶结构比例增加,双螺旋含量相对增加。经消化后RS3a和RS3b颗粒表面除了增加很多小的纳米颗粒外,颗粒结构仍相对紧密且均匀。利用健康成人新鲜粪便提取物模拟肠道环境,以经口腔-胃-小肠模拟液处理的消化产物为发酵底物,探讨了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组RS3a、RS3b和对照组抗性淀粉RS2、RS4、RS5对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产量和肠道有益菌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RS3a和RS3b的SCFA总产量远高于对照组,RS3a促进乙酸和戊酸生成的效果最好,RS3b促进丙酸和丁酸生成的效果最好。另外,RS3a和RS3b均能在发酵前期促进双歧杆菌增殖,而在发酵后期对双歧杆菌增殖效果不及对照组RS2和RS4。同时RS3a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对乳酸杆菌增值效果最显着,而RS3b和对照组RS2、RS5只在发酵后期对其增殖效果明显。采用胃肠道部位提取产物解剖技术,系统解析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组RS3a、RS3b和对照组抗性淀粉RS2、RS4、RS5分别在小鼠胃、十二指肠和回肠得到的消化残余物的精细结构和性质变化,进一步说明其体内消化过程。研究发现,摄入RS3a和RS3b能显着降低小鼠餐后血糖释放水平。在体内消化过程中,RS3a和RS3b消化残余物的超短链和A链所占比例逐渐增加,B1链和B2链所占比例逐步降低,而B3+链占比没有太大显着性变化,最终回肠部位的消化残余物(RS3a-I90和RS3b-I90)仍能保持较高比例的合适链长且占比为60%以上。经小鼠胃部30 min后,RS3a和RS3b在胃部的消化残余物的部分淀粉结晶结构发生酸解。经灌胃60 min后,RS3a在十二指肠的消化残余物(RS3a-D60)结晶结构有序性增加,而RS3b在十二指肠的消化残余物结晶结构比RS3a-D60更加有序。经灌胃90 min后,到达回肠的RS3a-I90淀粉结晶结构减弱,表明部分结晶结构已经发生水解,RS3b-I90仍能保持相对有序的结晶结构,说明RS3b比RS3a更耐酶解。整体表明RS3a和RS3b在体内消化过程中,最终得到的消化残余物能保留稳定的结构,进而能够到达盲肠和结肠被发酵利用。最后采用动物体内实验,研究了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组RS3a、RS3b和对照组抗性淀粉RS2、RS4、RS5对小鼠基本生长指标、代谢产物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等的影响。研究发现,RS均能保持小鼠正常生长且能有效控制其体重增长。同时RS3a和RS3b能显着提高粪便含水量,尤其RS3a组小鼠的粪便特别蓬松。RS3a显着提高了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而RS3b组和对照组的促进效果明显不及RS3a组。另外,发现RS3a干预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最为明显,能够显着降低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同时,RS3a造成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比值降低,进一步证实RS3a对胃肠道健康有益。
刘海燕,王秀飞,王彦靖,赵新颖,刘鹏[4](2021)在《秸秆黄贮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秸秆资源非常丰富,黄贮是干秸秆的有效利用方式。文章主要对秸秆黄贮的优点、发酵剂的使用效果、在家畜中饲喂效果进行综述,并对秸秆黄贮饲料的发展进行展望,为提高秸秆黄贮饲料利用率提供思路和参考。
张帆,王彦芦,李文娟,王炜康,吴启超,崔朝阳,姜耀文,陈合伟,刘科岩,杨红建[5](2022)在《蒸汽压片玉米调控瘤胃发酵与营养物质消化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玉米作为反刍动物重要能量饲料,在饲养实践中通常需要进行一定加工处理之后进行饲喂,以提高其养分利用率。蒸汽压片技术是目前一种重要的玉米加工方式,可以显着提高玉米淀粉全消化道消化率,并在维持瘤胃微生物正常发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蒸汽压片玉米调控瘤胃中营养物质消化和微生物发酵的作用功效与机理,以期为蒸汽压片玉米的进一步研究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袁秀康[6](2021)在《牛磺酸对鸡生产性能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牛磺酸是体内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渗透压、参与糖脂代谢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内源性牛磺酸是蛋氨酸的下游代谢产物,体内牛磺酸能够与胆汁酸作用形成结合型胆汁酸。本试验通过在肉鸡和蛋鸡试验中用牛磺酸替代部分蛋氨酸、添加牛磺酸或胆汁酸的方法,探究牛磺酸对鸡生长发育、产蛋性能、抗氧化性能等方面的影响,并在鸡胚原代肝细胞、肠上皮细胞和成肌细胞中进行了验证,对其中涉及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试验一以肉鸡为生长发育阶段的研究模型,研究了牛磺酸替代日粮合成蛋氨酸对鸡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挑选256只1日龄体重均匀的肉鸡分为4个组,分别饲喂对照日粮(对照:基础日粮+0.21%(0-3周)/0.14%(4-6周)合成Met,CON),牛磺酸替代对照日粮中15%合成蛋氨酸(15TAU),30%合成蛋氨酸(30TAU)和45%合成蛋氨酸(45TAU)。1-21日龄阶段,15TAU组肉鸡平均日增重最低,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22-42日龄阶段,各处理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变化(P>0.05);1-42日龄全程,各日粮处理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15TAU组和45TAU组肝脏组织MDA含量下降(P<0.05),腿肌组织中,15TAU组的MDA含量下降(P<0.05),45TAU组MDA含量呈下降趋势(P=0.07),TAU处理组肝脏组织CAT酶活水平下降(P<0.05),腿肌TAU处理组SOD、CAT、GSH-Px等酶活水平下降(P<0.05);糖耐量结果表明,口服葡萄糖(2 g/kg BW)前进行腹腔牛磺酸注射(0.2 g/kg和0.6 g/kg BW),肉鸡血清葡萄糖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牛磺酸能够部分替代日粮中添加的合成蛋氨酸,参与葡萄糖代谢并改变肉鸡肝脏和腿肌的氧化还原状态。试验二牛磺酸替代日粮合成蛋氨酸对蛋鸡的影响。将288只40周龄体重、产蛋率相近的伊莎褐壳蛋鸡分为4个组。分别饲喂对照日粮(基础日粮+0.17%合成Met,对照组),牛磺酸替代对照日粮中25%合成蛋氨酸(25TAU)和50%合成蛋氨酸(50TAU),对照日粮中添加0.1%的牛磺酸(0.1%TAU)。结果表明,蛋鸡平均日采食量及平均蛋重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50TAU组产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间饲料转化效率无显着差异。与对照组相比,50TAU组肝脏组织MDA含量呈下降趋势(P=0.09),50TAU组和0.1%TAU组的SOD酶活水平降低(P<0.05),0.1%TAU组Nrf2蛋白表达呈上调趋势(P=0.09);十二指肠组织中,0.1%TAU组MDA呈下降趋势(P=0.07),50TAU组SOD酶活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0.1%TAU组SOD酶活水平降低(P<0.05);25TAU组十二指肠比重下降(P<0.05),50TAU组和0.1%TAU组的十二指肠比重呈下降趋势(P=0.08),50TAU组和0.1%TAU组空肠比重下降(P<0.05),50TAU组和0.1%TAU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牛磺酸可能通过Nrf2通路来改变蛋鸡肝脏组织的氧化还原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蛋鸡肠道。试验三牛磺酸胆汁酸处理对肉鸡的影响。试验挑选420只1日龄体重均匀的肉鸡随机分成4个组。分别饲喂对照日粮(基础日粮+0.13%(0-3周)/0.07%(4-6周)合成Met,CON),对照日粮添加60mg/kg胆汁酸(BA-MET),基础日粮添加60mg/kg胆汁酸(未添加蛋氨酸,BA),基础日粮添加60mg/kg胆汁酸,并添加0.13%(0-3周)/0.07%(4-6周)牛磺酸(BA-TAU)。生产性能统计结果显示,1-21日龄阶段,4个组间平均日增重无显着变化(P>0.05);22-42日龄阶段,与CON组相比BA-MET组平均日增重出现上升趋势(P=0.05),BA组平均日增重显着下降(P<0.05);1-42日龄全程,与CON组相比,BA组肉鸡平均日增重显着降低(P<0.05),BA-MET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出现上升趋势(P=0.07)。与CON组相比,BA-MET组腹脂比重呈下降趋势(P=0.07),BA组和BA-TAU组腹脂比重明显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胆汁酸能够一定程度促进肉鸡的生长,日粮缺乏蛋氨酸影响肉鸡生产性能,胆汁酸和牛磺酸的联合作用能够弥补日粮蛋氨酸缺乏造成的不良影响。试验四牛磺酸对鸡胚原代肝细胞、肠上皮细胞抗氧化能力和肝细胞、成肌细胞糖摄取的影响。利用体外培养鸡原代肝细胞、肠上皮细胞和成肌细胞,分别研究了牛磺酸处理(0,1,5,10 m M)对肝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细胞抗氧化能力及肝细胞和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磺酸处理组肝细胞的MDA含量、GSH-Px酶活、CAT酶活水平及GSH含量下降(P<0.05),SOD酶活水平上升(P<0.05),10 m M牛磺酸处理组SOD1、SOD2、CAT、GCLC m 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GSR m 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肠上皮细胞中,SOD酶活水平下降(P<0.05),CAT酶活水平上升(P<0.05),MDA、GSH含量及GSH-Px酶活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10 m M牛磺酸处理组的Nrf2 m 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其余抗氧化酶基因m 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10 m M牛磺酸处理组的Nrf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牛磺酸处理组肝细胞和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牛磺酸可能通过Nrf2通路来改变鸡胚原代肝细胞和肠上皮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并通过影响肝细胞和成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参与葡萄糖代谢。综上结果表明,牛磺酸替代日粮15%、30%、45%合成蛋氨酸对肉鸡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牛磺酸替代日粮25%和50%合成蛋氨酸对蛋鸡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提示牛磺酸可以部分替代日粮合成蛋氨酸;胆汁酸与牛磺酸的联合添加可以缓解日粮蛋氨酸缺乏造成的肉鸡生产性能下降;牛磺酸能够促进肝细胞和成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而调节肉鸡血糖水平,通过Keap1/Nrf2通路改变肉鸡和蛋鸡肝脏的氧化还原状态。
高佳宝[7](2021)在《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奶牛日粮中需要有一定水平的粗饲料以防止瘤胃酸中毒,对其机理的一般解释是粗饲料刺激唾液分泌以中和瘤胃发酵产酸,而粗饲料刺激唾液分泌的能力与粒度有关,因此提出了日粮物理有效纤维(pe NDF)的概念,是日粮NDF含量与日粮物理有效因子(平均粒度)的乘积。在此理论指导下,高产奶牛日粮需要使用优质粗饲料,且应有较大粒度。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日粮粗饲料水平与粒度对唾液分泌的影响有限,粗饲料预防瘤胃酸中毒的主要机理是降低了日粮平均瘤胃发酵速度,这就为通过降低粒度克服粗饲料对奶牛DMI的影响,改善中低品质粗饲料的饲喂效果提供了可能。本课题的理论假设是:中低品质粗饲料瘤胃发酵速度慢,可适当增加日粮精料水平,其抑制奶牛DMI效应较大的缺点可通过降低粒度来克服。根据理论假设,课题选择60头2~3胎、平均产奶量29.2±0.47 kg/d、体重641±24 kg、泌乳天数129±18 d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头。试验牛饲喂等能等蛋白日粮,饲喂不同类型干草。每头试验牛干草饲喂量,对照组为3.5 kg/d苜蓿,试验一组为1.75 kg/d苜蓿+0.5 kg/d小麦秸草粉颗粒,试验二组为1 kg/d小麦秸草粉颗粒。试验地点于山东高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试验时间10月-12月,整个试验共10周,包括2周预试验和8周正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一组的各养分采食量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二组的DM、NDF、ADF采食量均显着降低(P<0.05)而粗蛋白和有机物的摄入量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将小麦秸粉碎可缓解其对DMI的抑制作用,但较高喂量(1kg/d)仍明显抑制奶牛DMI。(2)试验处理对产奶量、乳蛋白、乳脂、乳糖的产量以及乳蛋白、乳糖、总固形物的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提高了乳脂率,试验二组的产奶量有降低趋势(P=0.0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一组的4%标准乳产量显着升高(P<0.05);试验二组的乳尿素氮含量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较高麦秸草粉喂量(1kg/d)有降低奶牛产奶量的趋势,与DMI降低及内分泌变化有关。此外血液生化及激素指标部分有明显差异,详细机理有深入研究的必要。(3)试验处理对瘤胃液PH值、丁酸、丙酸、异丁酸、戊酸、正己酸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提高了总VFA、乙酸、乙丙比、异戊酸(P<0.01)。以上结果表明:直至麦秸草粉用量达1 kg/d未见瘤胃p H值明显降低,支持日粮粗饲料主要通过降低日粮发酵速度控制瘤胃pH的观点。
杨林[8](2021)在《山西省盐化土饲草玉米需肥规律及品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山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建设,扩大优质饲草作物种植面积成为重要举措之一。为明确雁门关地区饲用玉米的生物学规律、养分吸收规律和品质形成规律,本试验选择饲草专用型玉米雅玉8号和粮饲通用型玉米屯玉168两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不完全肥料试验设计,在朔州市应县大黄巍乡颉庄村、应县镇子梁乡东辉耀村和怀仁市毛皂镇毛皂村三个试验基地开展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生物学规律、养分需求规律及品质形成规律的试验研究,探索雁门关地区种植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的合理施肥技术,为该区域发展草畜产业提供技术指导。三年多点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合理施肥下,吐丝期前粮饲通用型玉米干物质累积速率大于饲草专用型玉米,花后反之,饲草专用型玉米的最佳施肥推荐为N 284-300 kg/hm2,P2O5103-120kg/hm2,K2O 60-64 kg/hm2;粮饲通用型玉米的最佳施肥推荐为N 297-325 kg/hm2,P2O5122-135 kg/hm2,K2O 56-66 kg/hm2,饲草专用型玉米饲草收获产量高于粮饲通用型玉米,两种饲草玉米的饲草收获经济效益差异不显着。(2)增施氮肥可显着提高饲草玉米的养分累积量;缺磷缺钾会限制养分积累、过量施入磷钾不会显着提高养分积累量;增施氮磷钾对养分累积速率影响程度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两种饲草玉米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量大小为N>K2O>P2O5,以饲草产量作为经济产量时,对氮的需求量饲草专用型玉米大于粮饲通用型玉米,而对磷钾需求量粮饲通用型玉米大于饲草专用型玉米。(3)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两种饲草玉米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累积量逐渐增加,增施氮可减缓粗蛋白含量降低速率;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累积量逐渐增加,增施氮可降低两种纤维的含量;增施氮还可增加相对饲用价值RFV值,饲草收获期粮饲通用型玉米饲用价值远高于饲草专用型玉米。(4)两种饲草玉米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在饲草收获期均高于播前,粮食收获期恢复到正常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饲草收获期与播前相差不大,粮食收获期含量略有下降;以饲草产量作为经济产量时,粮饲通用型玉米对钾的需求高于饲草专用型玉米,推荐施肥量在保证玉米生育期养分需求的同时,未造成土壤环境风险。
徐蔼宣[9](2021)在《模拟黄羽肉鸡饲料蛋白质消化的仿生小肠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叶沙沙[10](2021)在《酒厂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工艺及其在蔬菜种植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腐酸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分子量小、活性高、溶解性好以及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目前对于污泥黄腐酸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从酒厂污泥中提取黄腐酸不仅可以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解决酒厂污水处理过程中废弃物污泥的排放与处理处置问题,也可以为黄腐酸提取的原料来源提供一个选择。因此,对酒厂污泥黄腐酸的提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某酒厂的污泥为原料,采用KOH+H2O2联合提取优化工艺,提取污泥中的黄腐酸,并开展黄腐酸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研究,为酒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1、采用KOH+H2O2联合提取工艺探究了氧泥比、碱液浓度、氧化时间、氧化温度、H2O2浓度和液固比对黄腐酸提取效果的影响;设计了响应曲面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显示影响黄腐酸提取率最佳的工艺参数为:液固比(g:m L)为1:86.10、KOH浓度0.63 mol/L、氧化温度77.76℃,最佳提取率为64.08%。根据实验设计获得黄腐酸提取率与影响因子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模型中F值为25.25,P=0.0002<0.01,决定性系数R2=0.9701,表示该模型具有显着性,经过模型分析可知氧化温度、液固比、KOH浓度三因素两两之间交互作用明显。2、紫外光谱图结果显示,酒厂污泥黄腐酸在203 nm附近有一个较高的吸收峰,该光谱呈现出单调而无特征性的现象,有着较高的芳香度及羰基共轭度。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黄腐酸结构中含有醇羟基、羧基、羰基、醚等含氧基团,且有明显的芳香结构和脂肪族化合物,即酒厂污泥黄腐酸具有相似黄腐酸的特征结构。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酒厂污泥黄腐酸和黄腐酸标准都主要含有一个特征荧光峰,属于类腐殖酸荧光峰,两者属于同种物质。3、采用不施肥(CK)、单施化肥、G调控剂、黄腐酸(FA)以及黄腐酸与G调控剂复配(FA+G)共5种处理来开展酒厂污泥黄腐酸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研究。其中,FA+G处理包括5种方式,FA0+G、FA10+G、FA20+G、FA50+G、FA100+G(数字代表黄腐酸原液的稀释倍数)。结果表明:(1)5种处理菠菜生长总体呈现FA+G>FA>化肥>G调控剂>CK。黄腐酸和G调控剂复配、单施黄腐酸这两种处理均能不同程度促进菠菜营养吸收,提高菠菜的营养品质,二者最适宜浓度分别为FA50+G和FA0。较CK而言,喷施FA0+G的菠菜干、鲜重分别增加了3.94倍、4.07倍,喷施FA分别增加了2.93倍、3.67倍,单施黄腐酸和复配处理菠菜的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45.32%~70.88%、17.10%~53.65%。(2)黄腐酸和G调控剂复配、单施黄腐酸这两种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养分含量及电导率均高G调控剂和CK处理,但低于单施化肥处理,可能与菠菜生长对营养的吸收有关;二者还会导致土壤pH值降低,比较适用于盐碱地土壤。采用KOH+H2O2工艺提取污泥黄腐酸,并将其应用在农业种植中,不仅可以降低酒厂污泥处理处置成本,避免二次污染问题,还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施用黄腐酸肥料,可以平衡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蔬菜生长发育。因此,从酒厂污泥中提取黄腐酸,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是可行的,将黄腐酸开发成肥料或其他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是酒厂污泥中新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二、溶解处理对玉米饲料吸收和消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溶解处理对玉米饲料吸收和消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产气法评价不同青贮添加剂处理下汽爆玉米秸秆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样品制备与指标测定 |
1.2.1 样品制备 |
1.2.2 营养指标测定 |
1.3 体外产气试验 |
1.3.1 选择动物 |
1.3.2 瘤胃发酵培养液制备 |
1.3.3 体外产气量的测定 |
1.3.4 体外发酵指标测定 |
1.4 扫描电镜分析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添加剂处理前后汽爆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变化 |
2.2 不同添加剂处理后玉米秸秆体外产气量变化 |
2.3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
2.4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体外发酵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2.5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体外发酵NH3-N、pH、MCP的影响 |
2.6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纤维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添加剂对汽爆玉米秸秆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 不同添加剂对汽爆玉米秸秆产气量的影响 |
3.3 不同添加剂对汽爆玉米秸秆消化率的影响 |
3.4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发酵特性的影响 |
3.5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纤维结构的影响 |
4 结论 |
(2)蒸汽爆破技术在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蒸汽爆破技术的原理及参数 |
1.1 蒸汽爆破技术原理 |
1.2 蒸汽爆破参数分析 |
2 蒸汽爆破处理对玉米秸秆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
2.1 玉米秸秆纤维组成 |
2.2 玉米秸秆纤维组成和物理表面结构 |
3 蒸汽爆破处理对玉米秸秆体外培养酶解产糖的影响 |
4 蒸汽爆破处理对玉米秸秆营养成分消化率和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
5 蒸汽爆破处理对瘤胃微生物在玉米秸秆上附着的影响 |
6 小 结 |
(3)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制备、消化过程及酵解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淀粉概述 |
1.1.1 淀粉分子结构 |
1.1.2 淀粉结晶结构 |
1.1.3 淀粉颗粒结构 |
1.2 淀粉结构与消化性关系 |
1.2.1 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
1.2.2 淀粉精细结构对消化性的影响 |
1.2.3 淀粉结构修饰对消化性的影响 |
1.3 抗性淀粉概述 |
1.3.1 抗性淀粉分类 |
1.3.2 抗性淀粉制备工艺 |
1.4 抗性淀粉的消化性与酵解特性 |
1.4.1 抗性淀粉的消化过程 |
1.4.2 抗性淀粉的酵解特性 |
1.5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6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基于醇沉分级协助超声和退火技术的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醇沉分级制备脱支淀粉 |
2.3.2 单改性和双改性处理制备重结晶型抗性淀粉 |
2.3.3 淀粉链长测定 |
2.3.4 结晶结构测定 |
2.3.5 短程有序结构测定 |
2.3.6 拉曼光谱测定 |
2.3.7 热力学性质分析 |
2.3.8 体外消化特性和酶解动力学分析 |
2.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淀粉链长分析 |
2.4.2 长程有序结构解析 |
2.4.3 短程有序结构解析 |
2.4.4 拉曼光谱解析 |
2.4.5 热特性 |
2.4.6 体外消化性和酶解动力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醇沉分级结合低温重结晶和湿热处理技术的耐热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耐热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的制备 |
3.3.2 不同醇沉分级的脱支淀粉链长分布测定 |
3.3.3 不同醇沉分级的脱支淀粉热降解特性测定 |
3.3.4 耐热重结晶型抗性淀粉XRD测定 |
3.3.5 耐热重结晶型抗性淀粉DSC测定 |
3.3.6 耐热重结晶型抗性淀粉体外消化性和酶解动力学分析 |
3.3.7 蒸煮稳定性分析 |
3.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醇沉分级对不同浓度脱支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 |
3.4.2 分级脱支淀粉的热稳定性分析 |
3.4.3 低温重结晶调控和HMT技术对抗性淀粉结晶结构的影响 |
3.4.4 低温重结晶和HMT技术对抗性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3.4.5 低温重结晶和HMT技术对抗性淀粉体外消化性的影响 |
3.4.6 耐热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的蒸煮稳定性 |
3.4.7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结构与消化性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在口腔和胃肠道中体外消化降解过程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抗性淀粉样品的选择 |
4.3.2 体外模拟消化过程 |
4.3.3 不同消化阶段淀粉消化产物的高效阴离子色谱测定 |
4.3.4 不同消化阶段淀粉消化产物的结晶结构测定 |
4.3.5 不同消化阶段淀粉消化产物的热性质测定 |
4.3.6 不同消化阶段淀粉消化产物的颗粒形貌观察 |
4.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在消化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 |
4.4.2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在消化过程中结晶结构变化 |
4.4.3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在消化过程中热降解温度变化 |
4.4.4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在消化过程中热特性变化 |
4.4.5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对应不同阶段消化产物的表面形态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在人体粪便菌群中体外酵解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人体粪便收集与配制 |
5.3.2 体外发酵培养 |
5.3.3 SCFA含量测定 |
5.3.4 肠道菌群含量检测 |
5.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酵解过程中各种SCFA产量的变化 |
5.4.2 酵解过程中总酸产量的变化 |
5.4.3 酵解过程中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体内消化降解过程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动物饲养条件 |
6.3.2 餐后血糖反应测定 |
6.3.3 抗性淀粉在胃、十二指肠和回肠段消化残余内容物的收集 |
6.3.4 胃、十二指肠和回肠段消化残余内容物精细结构测定 |
6.3.5 胃、十二指肠和回肠段消化残余内容物的热性质测定 |
6.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餐后血糖应答水平 |
6.4.2 体内消化降解产物的分子结构变化 |
6.4.3 体内消化降解产物的结晶结构变化 |
6.4.4 体内消化降解产物的热性质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的体内酵解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研究 |
7.1 前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仪器 |
7.3 实验方法 |
7.3.1 动物饲养与分组 |
7.3.2 自由采食下随机血糖测定 |
7.3.3 样品采集 |
7.3.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7.3.5 粪便含水量和粪氨含量测定 |
7.3.6 SCFA含量测定 |
7.3.7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 |
7.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脏器指数和随机血糖影响 |
7.4.2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7.4.3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对小鼠粪便水分含量和粪氨含量影响 |
7.4.4 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对小鼠肠道SCFA含量的影响 |
7.4.5 小鼠肠道菌群测序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秸秆黄贮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贮的优点 |
2 秸秆黄贮添加发酵剂的研究进展 |
2.1 秸秆黄贮中添加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
2.2 秸秆黄贮中添加乳酸菌和其他成分的研究进展 |
3 秸秆黄贮饲料的饲喂效果研究进展 |
3.1 秸秆黄贮饲料饲喂肉羊的效果 |
3.2 秸秆黄贮饲料饲喂肉牛的效果 |
3.3 秸秆黄贮饲料饲喂奶牛的效果 |
3.4 秸秆黄贮饲料饲喂猪的效果 |
4 展望 |
(5)蒸汽压片玉米调控瘤胃发酵与营养物质消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蒸汽压片玉米概述 |
2 蒸汽压片玉米对瘤胃中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 |
2.1 淀粉 |
2.2 蛋白质和纤维 |
3 蒸汽压片玉米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
3.1 微生物菌群 |
3.2 p H |
3.3 VFA |
3.4 氮代谢 |
3.5瘤胃上皮组织结构完整性 |
4 总结与展望 |
(6)牛磺酸对鸡生产性能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含硫氨基酸 |
1.1.1 蛋氨酸 |
1.1.2 半胱氨酸(Cys)和胱氨酸 |
1.1.3 牛磺酸(Tau) |
1.2 牛磺酸的生物学功能 |
1.2.1 牛磺酸与氧化应激 |
1.2.2 牛磺酸与蛋氨酸 |
1.2.3 牛磺酸与胆汁酸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2.2.1 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2.3 试验耗材 |
2.3 试验设计 |
2.3.1 试验一牛磺酸替代日粮合成蛋氨酸对肉鸡的影响 |
2.3.2 试验二牛磺酸替代日粮合成蛋氨酸对蛋鸡的影响 |
2.3.3 试验三日粮牛磺酸与胆汁酸处理对肉鸡的影响 |
2.3.4 试验四牛磺酸对鸡胚原代肝细胞、肠上皮细胞抗氧化能力和肝细胞、成肌细胞糖摄取的影响 |
2.4 测定方法 |
2.4.1 器官指数计算方法 |
2.4.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4.3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检测 |
2.4.4 CCK-8 细胞活力测定 |
2.4.5 细胞葡萄糖摄取测定 |
2.4.6 组织HE染色 |
2.4.7 m RNA水平检测 |
2.4.8 蛋白水平检测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一牛磺酸替代日粮合成蛋氨酸对肉鸡的影响 |
3.1.1 生产性能 |
3.1.2 器官指数 |
3.1.3 血液生化指标 |
3.1.4 抗氧化指标 |
3.1.5 糖耐量试验 |
3.2 试验二牛磺酸替代日粮合成蛋氨酸对蛋鸡的影响 |
3.2.1 生产性能 |
3.2.2 器官指数 |
3.2.3 血液生化指标 |
3.2.4 蛋品质 |
3.2.5 抗氧化指标 |
3.2.6 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隐窝比 |
3.3 试验三牛磺酸胆汁酸处理对肉鸡的影响 |
3.3.1 生产性能 |
3.3.2 器官指数 |
3.3.3 血液生化指标 |
3.3.4 抗氧化指标 |
3.4 试验四牛磺酸对鸡胚原代肝细胞、肠上皮细胞抗氧化能力和肝细胞、成肌细胞糖摄取的影响 |
3.4.1 鸡胚原代肝细胞抗氧化指标 |
3.4.2 鸡胚原代肠上皮细胞抗氧化指标 |
3.4.3 鸡胚原代肝细胞和成肌细胞糖摄取 |
4 讨论 |
4.1 牛磺酸替代合成蛋氨酸与肉鸡和蛋鸡生产性能 |
4.2 牛磺酸与氧化应激 |
4.3 牛磺酸与糖代谢 |
4.4 牛磺酸与胆汁酸 |
5 结论 |
6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泌乳奶牛的日粮 |
1.2 粗饲料对泌乳奶牛的影响 |
1.2.1 粗饲料的水平对泌乳奶牛采食量、生产性能、瘤胃发酵的影响 |
1.2.2 粗饲料的来源对泌乳奶牛采食量、生产性能、瘤胃发酵的影响 |
1.2.3 粗饲料的粒度对泌乳奶牛采食量、生产性能、瘤胃发酵的影响 |
1.3 苜蓿产业在奶牛养殖生产中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4 我国农作物秸秆的资源现状 |
1.4.1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 |
1.4.2 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存问题 |
1.5 反刍动物利用农作物秸秆的理论基础 |
1.6 小麦秸秆的营养特点及利用潜力 |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设计 |
2.2.1 日粮配方 |
2.2.2 小麦秸草粉颗粒的制作 |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3.1 饲料样采集 |
2.3.2 乳样采集 |
2.3.3 血液采集 |
2.3.4 瘤胃液采集 |
2.3.5 粪样采集 |
2.3.6 尿样采集 |
2.4 样品测定方法 |
2.4.1 饲料常规指标测定 |
2.4.2 乳成分指标测定 |
2.4.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2.4.4 血清激素指标测定 |
2.4.5 瘤胃液p 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指标测定 |
2.4.6 尿样中尿素氮的测定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养分采食量的影响 |
3.2 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3.3 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3.4 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奶牛氮代谢的影响 |
3.5 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 |
3.7 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成本外收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养分采食量 |
4.2 产奶量和乳成分 |
4.3 瘤胃发酵 |
4.4 氮代谢与利用 |
4.5 血清生化指标 |
4.6 血清激素指标 |
4.7 成本外收益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山西省盐化土饲草玉米需肥规律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饲草玉米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进展 |
1.3.2 饲草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研究进展 |
1.3.3 饲草玉米品质研究 |
1.3.4 施肥对饲草玉米生产土壤环境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基础理化性质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的施肥量设计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试验材料 |
2.3.1.1 试验作物 |
2.3.1.2 试验肥料 |
2.3.1.3 试验地点 |
2.3.1.4 取样设计 |
2.3.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3.3.1 产量的测定 |
2.3.3.2 相关实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2.4.1 试验计算公式 |
2.4.2 试验数据分析 |
第三章 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生物学研究结果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
3.1.1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 |
3.1.2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干物质 |
3.1.3 两种玉米的干物质对比 |
3.2 不同施肥对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1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饲草产量 |
3.2.2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饲草产量 |
3.2.3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粮食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
3.3 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的拟合方程 |
3.3.1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两种玉米产量的单因素分析 |
3.3.1.1 一元二次单因素线性分析 |
3.3.1.2 线性加经济的单因素分析 |
3.3.2 不同氮磷钾配比对两种玉米的三因素分析 |
3.3.2.1 饲草专用型玉米饲草三元二次拟合方程 |
3.3.2.2 粮饲通用玉米的三元二次拟合方程 |
3.4 对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的经济效益对比 |
3.5 小结 |
第四章 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
4.1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养分吸收规律影响 |
4.1.1 饲草专用型玉米氮素累积吸收规律 |
4.1.2 饲草专用型玉米磷素累积吸收规律 |
4.1.3 饲草专用型玉米钾素累积吸收规律 |
4.2 粮饲通用玉米的养分吸收规律影响 |
4.2.1 粮饲通用型玉米氮素累积吸收规律 |
4.2.2 粮饲通用型玉米磷素累积吸收规律 |
4.2.3 粮饲通用型玉米钾素积累吸收规律 |
4.3 两种玉米的养分吸收规律的差异比较 |
4.3.1 养分回收利用率对比 |
4.3.2 千公斤饲草产量需求量的差异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 饲草专用型玉米与粮饲通用型玉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
5.1 不同施肥处理对饲草专用型玉米品质的影响 |
5.1.1 饲草专用型玉米粗蛋白变化规律 |
5.1.2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累积量 |
5.1.3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累积量 |
5.2 不同施肥处理对粮饲通用型玉米品质的影响 |
5.2.1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粗蛋白的变化规律 |
5.2.2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中性洗涤纤维 |
5.2.3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酸性洗涤纤维 |
5.3 两种玉米的品质对比 |
5.3.1 两种玉米的干物质可食率(DMI)对比 |
5.3.2 两种玉米的可消化干物质(DDM) |
5.3.3 两种玉米的的相对饲用价值RFV比较 |
5.3.3.1 饲草专用型玉米的相对饲用价值的研究 |
5.3.3.2 粮饲通用型玉米的相对饲用价值的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两种饲草玉米种植中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6.1 饲草玉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6.1.1 饲草玉米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6.1.2 饲草专用型玉米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6.1.3 饲草专用型玉米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6.2 粮饲通用型玉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6.2.1 粮饲通用型玉米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6.2.2 粮饲通用型玉米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6.2.3 粮饲通用型玉米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果与展望 |
7.1 结论与讨论 |
7.1.1 两种饲草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 |
7.1.2 两种饲草玉米的养分需求规律 |
7.1.3 两种饲草玉米的品质形成规律 |
7.1.4 两种饲草玉米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酒厂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工艺及其在蔬菜种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污泥的处置方法 |
1.2.1 填埋 |
1.2.2 焚烧 |
1.2.3 土地利用 |
1.2.4 水体消纳 |
1.3 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
1.4 酒厂污泥的研究现状 |
1.5 黄腐酸 |
1.5.1 黄腐酸的结构与性质 |
1.5.2 黄腐酸提取方法 |
1.5.3 黄腐酸的应用 |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2.3 黄腐酸的提取与方法 |
2.3.1 黄腐酸的提取 |
2.3.2 黄腐酸含量的分析方法 |
2.4 黄腐酸结构表征 |
2.4.1 元素分析 |
2.4.2 红外光谱分析 |
2.4.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2.4.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2.5 黄腐酸在蔬菜中的应用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设计 |
2.5.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4 数据分析 |
3 酒厂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工艺与优化 |
3.1 引言 |
3.2 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 |
3.2.1 氧泥比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
3.2.2 KOH浓度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
3.2.3 氧化温度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
3.2.4 反应时间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
3.2.5 H_2O_2浓度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
3.2.6 固液比对黄腐酸提取的影响 |
3.3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
3.3.1 优化方案设计 |
3.3.2 响应曲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黄腐酸结构表征 |
4.1 引言 |
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4.3 红外光谱分析 |
4.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黄腐酸对菠菜生长、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黄腐酸对菠菜生长的影响 |
5.2.1 黄腐酸对菠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5.2.2 黄腐酸对菠菜根部生长状况的影响 |
5.2.3 黄腐酸对菠菜生物量的影响 |
5.3 黄腐酸对菠菜品质的影响 |
5.4 黄腐酸对菠菜叶绿素的影响 |
5.5 黄腐酸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5.5.1 黄腐酸对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
5.5.2 黄腐酸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可行性分析 |
6.1 经济效益分析 |
6.2 环境效益分析 |
6.3 社会效益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四、溶解处理对玉米饲料吸收和消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产气法评价不同青贮添加剂处理下汽爆玉米秸秆品质[J]. 高雪梅,焦婷,雷赵民,赵生国,李雄雄,秦伟娜. 草原与草坪, 2021
- [2]蒸汽爆破技术在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中的研究进展[J]. 聂德超,张卓,赵琛,李艳玲. 中国畜牧兽医, 2021(12)
- [3]重结晶型抗性淀粉制备、消化过程及酵解规律研究[D]. 常然然. 江南大学, 2021
- [4]秸秆黄贮的研究进展[J]. 刘海燕,王秀飞,王彦靖,赵新颖,刘鹏. 饲料研究, 2021(19)
- [5]蒸汽压片玉米调控瘤胃发酵与营养物质消化的研究进展[J]. 张帆,王彦芦,李文娟,王炜康,吴启超,崔朝阳,姜耀文,陈合伟,刘科岩,杨红建. 中国畜牧杂志, 2022(01)
- [6]牛磺酸对鸡生产性能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 袁秀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小麦秸草粉颗粒日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D]. 高佳宝.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山西省盐化土饲草玉米需肥规律及品质研究[D]. 杨林. 山西大学, 2021
- [9]模拟黄羽肉鸡饲料蛋白质消化的仿生小肠液的研究[D]. 徐蔼宣.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10]酒厂污泥中黄腐酸的提取工艺及其在蔬菜种植的应用研究[D]. 叶沙沙. 贵州民族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