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离“天人合一”还有多远(论文文献综述)
温世坤[1](2020)在《“胜景几何”:李兴钢建筑实践1991-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现当代建筑的发展在建国后有一个小高潮,其中以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为代表事件,但随后经历了20年的断层期。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建筑生产浪潮,中国的第四代建筑师们一边把西方的标准作为一种先进性的象征进行着时代所赋予的建设任务,一边又在实践中寻找确立自身身份的可能性。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他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取得了极大的声誉与成就(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张珂获得阿卡汉奖等),这些荣誉的获得也宣示着中国建筑逐渐在西方建立的建筑理论体系下自我身份的确立。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大生产的背景下建筑品质低下、城市建设杂乱的状况仍普遍存在。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学术界对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及其建筑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梳理与分析,以此来促进中国建筑的进步与发展。李兴钢作为大院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如今已是中国建筑师中的先锋代表之一。其自步入工作岗位以来,边实践边探索,在关注西方建筑体系下基本建筑要素的同时,也强调将中国传统纳入实践中,并于2014年确立了以“胜景几何”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本文通过对其建筑实践及其设计理念的背景和发展,按时间线的纵向梳理和跨时间线的横向对比这两种方式,来形成对其建筑实践和设计理念的综合、全面的理解。同时作者在研究生期间进入其工作室进实习,收获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且组织并记录了一次专访。通过这些一手资料构建了三个案例精读的基础,以对其设计过程更加精确、深入的认识,避免了对一些问题的简化与误读,并以这三个精读案例为基础来支撑跨项目的横向对比和设计特点总结。文章最后对李兴钢的建筑理念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试图在历史语境下对其工作的意义进行定位与阐述。
兰晶[2](2020)在《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是亿万中国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师工作状态和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而且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幸福。“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好,则教育好,教育好,则国家好。教师幸福感对学生幸福感、家长幸福感和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幸福感是关系学生发展、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重要问题,研究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运用于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研究,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与方法。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时代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以及核心概念的内涵,理清了研究思路;其次,对通过“中国知网”、“独秀”、“万方”、“超星”和“Springer”等中外数据库搜索到的关于教师幸福感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使本研究建立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第三,系统梳理了幸福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对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较详细地论述了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持续的幸福”和PERMA幸福模型,还将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其他幸福理论进行了比较。第四,基于塞利格曼的持续幸福理论,编制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中小学教师PERMA幸福感问卷》,在14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出教师在积极情绪、意义、投入、人际关系、成就和总体幸福感六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深入分析了引发这些问题的6个主要原因,即:1.全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悲观性解释风格倾向阻碍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产生;3.身体上的高强度重复性工作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心理上的投入;4.有待改进的学校管理导致中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5.职业认知冲突与低效能感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意义感形成;6.教师的功利性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成就感。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主要基于塞利格曼的持续幸福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提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有效措施:一是提高对教师幸福感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都要为教师的幸福感创造条件;二是在学校建立乐观性解释风格,增进教师的积极情绪;三是改善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教师工作投入的质量;四是通过加强和改进人际关系,培育积极教育共同体,共同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幸福感;五是发现意义,高境界生存与奋斗;六是创建尊师爱师助师文化,增进教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七是开展教师幸福心理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存在的各不相同的幸福心理问题。
陈晗[3](2018)在《新媒体时代更路簿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更路簿》是南海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长期的劳作当中,用实践和经验写成的“南海天书”。在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路簿》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通过新兴媒介,扩大了传播影响范围,但同时面临着被大众文化吞噬以及文化内涵传承上的断裂等危机。目前,关于南海的各种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方向,然而关于更路簿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交织着新、老媒介的融合与迭代以及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究竟该何去何从?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好更路簿文化?从文化传播的层面对《更路簿》进行探讨,仍是一个较为新鲜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新媒体技术为背景,从文化层面,提出构建更路簿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形象,并且以新媒体技术利用的角度,探讨了更路簿文化的传播策略。本文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更路簿》的具体概念、文本内容和传播历史,进行了基础的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从《更路簿》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法理意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更路簿》的存世意义与价值,更路簿文化的内容,证明了《更路簿》的重要性和历史独特性。第三部分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分析了更路簿文化的传播现状,以及现有传播平台的利用情况。随之提出了更路簿文化传播目前存在的几项问题。第五部分就提出问题进行解决,依据上文所述,从主体、受众、内容、渠道等方面进行传播策略研究,包括运用“全媒体”整合传播,利用社会化的用户思维和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表现形态和内容本体的转型以及更路簿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等。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新媒体语境下更路簿文化的传播状况,创新其文化传播思路,探讨与时俱进的传播策略,加强文化及其传播在《更路簿》研究中的关注度,增强更路簿文化的保护力度。
张萍萍[4](2017)在《道家美学思想在服装品牌设计中的运用 ——以“无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品牌意识在中国服装界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和设计师意识到,中国服装品牌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从自己的文化根源,自身民族的本源中去寻找立足点,只有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服装品牌才具有鲜明的识别性。而中国传统的道家美学思想中对自然的崇尚,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可以满足当下生活在浮躁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内心平静和自由精神世界的普遍追求。所以本论文从道家美学思想出发,探究了其在中国服装品牌设计的运用。首先,介绍了道家文化中的基本美学思想,以及基于道家美学思想分析现代的设计理念,为全文奠定理论要性;其次,基于道家美学着重分析“无用”品牌,从“无用”的品牌定位、品牌风格、品牌形象、品牌产品以及品牌发展的困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无用”品牌的价值所在和其品牌缺陷;然后,分析道家美学思想在中国本土服装品牌中的运用,主要以例外、江南布衣、BAN XIAOXUE、生姜为例,以品牌理念、品牌形象、服装产品为角度,论证道家美学思想在中国服装品牌设计中的意义;最后,将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基于道家美学思想和当前市场茶服需求的旺盛,建构“素简”茶服女装品牌,进行品牌标志、包装、产品等一系列设计。中国服装品牌所倡导的美学追求、精神理念和生活态度,已经成为品牌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审美文化与精神追求将在现代服装产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体现出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服装品牌的设计,对于中国服装品牌的识别性和精神价值,以及中国服装品牌走向国际,都有巨大的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初建服装品牌的人士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许玉婷[5](2016)在《论克洛德·罗阿与中国文化》文中提出法国作家克洛德·罗阿(Claude Roy,1915-1997)被视为20世纪法国的见证人,他与中国的关系是20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交流对话的典型个案。国内外学者对罗阿与中国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迫切需要深入、系统的全面研究。本文以实证方法为主,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全面梳理罗阿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事实联系、因果联系、血缘关系,彻底厘清罗阿与中国接触的来龙去脉,深入探讨他接受、吸收、传播中国文化所采取的方式、所取得的成果。罗阿青少年时代通过阅读凡尔纳的小说与道家哲学英法文译本、观赏赵无极的画作等方式了解中国。1952年他实现梦想已久的中国之行,开启西方人访问、认识新中国的序幕。回国之后,罗阿撰写《中国之钥》与《关于中国》等着作与文章传播中国知识,在法国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罗阿主要通过中国诗人了解中国古诗,进而通过中国古诗了解中国文化。他对中国古诗的理解与体验超出了纯文学的范畴,触及诗教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他在中国诗教的传承者与施行者中国士大夫身上看到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形象,在中国文化里找到宗教般的精神慰藉和人生智慧,最终与他自己及这个世界建立和谐关系。罗阿坚持阅读、翻译中国古诗四十几年。为了再现中国诗人的思想情感、中国诗歌语言特征,罗阿摸索出一套翻译方法和原则,并运用到他所翻译的中国诗集《盗诗者》中。一诗多译是《盗诗者》的一个显着特征,揭示了罗阿由翻译、改写到创作的过程。罗阿晚年的诗歌创作吸收了中国诗歌的元素。在他晚年的代表性诗集《在时间的边缘/秋天之旅》中,中国诗人经常出现在笔端,成为他时时与之对话的精神伴侣;罗阿系统地采用《盗诗者》中所选译的中国诗歌题材,其诗歌语言汲取了《盗诗者》中的译语特征,并倾向于用中国人所熟悉的事物表达他的人生观、生死观。总之,罗阿在中国诗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通过翻译中国诗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种声音。
唐莎[6](2016)在《中国私人服装定制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私人服装定制品牌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的高级服装定制发展历史要比中国长,而且发展到现在高级服装定制有自已的行业标准和受到法律的保护。中国的高级定制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存在,但没有明确的定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物质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变得比较开阔,出现了一些人群不但具备购买高级定制服饰的经济实力,还追求个性化、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这位中国本土高级服装定制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也为西方高级定制带来一线生机。中国私人服装的发展趋势是高级服装定制,由于市场的扩张,再加上没有行业的保护,中国高级定制的市场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也面临诸多“中国式”问题。从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去分析中国私人服装定制市场现状,客观看待中国私人服装定制市场的发展优势,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对如何利用本土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统手工艺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在对本土国的私人服装定制的个性化发展的探讨,以自身建立的私人服装品牌为例,详细分析现状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这次本人结合自身研究的方向服装结构与工艺和私人定制品牌拂瑞思高端服装定制进行深入探讨,意在引领本土高级服装定制品牌的健康发展,并对中国私人服装定制的发展状况及未来作出展望。
王慧[7](2016)在《三种推广模式对独立设计师品牌影响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日益成熟的今天,消费文化的多元性和价值取向的碎片化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伴随着中国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的背景下,独立设计师品牌以其鲜明的设计原创性、对市场反应的敏锐性和运营机制的灵活性,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热捧。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不断涌现和茁壮成长成为了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但与在西方发展成熟的奢侈品牌或同类品牌相比,由于历史积淀不深,政府和行业支持不足等因素,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为了推动我国时尚产业的发展,为了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地位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独立设计师品牌与时尚媒体、明星代言等传统的商业模式合作外,提出三大新型的品牌推广模式。近几年,随着奢侈品和快时尚大量进入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品味开始迅速成熟,国内买手店发展迅猛。而国内多品牌集合店及买手店井喷式的发展又催生了中国对于欧洲与美国早已成熟的Showroom模式的引入与普及。Showroom作为买手店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它的引入增加了国内买手店获取更丰富、更具创意的设计师作品的渠道。另一推广模式品牌快闪店近年来悄悄出现在全球各大城市的角落,这类店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潮人的追捧,不少品牌将游击店视为刺激消费、对抗经济危机的商业零售新武器。对于中国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而言,Showroom是独立设计师品牌的有力展示者,时尚买手店是连接设计师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而快闪店则是快速提升独立设计师品牌知名度与销售额的有力宣传者。独立设计师品牌与以上三者的合作都达到了一种“双赢”的效果。本文将采取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质化研究的专家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设计、品牌管理与推广、经营理念等方面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员越[8](2015)在《设计师品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内服装市场已趋于完全竞争市场状态,服装产品类别与产品款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设计师品牌的集群,原创性、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和灵活的运营机制,受到消费者关注,将品牌植根于消费者心中,区别于其他同质化的品牌,有效且长久的方法就是培育服装品牌特有的文化,设计师品牌在这一点上具备先天优势。面对国内外品牌竞争加剧以及国内大众成衣类服装品牌同质化现象,设计师品牌设计师独自策划经营,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的同时,强调原创设计。随着品牌竞争速度的加快,设计创新能力置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位置,是设计师品牌区别于一般市场品牌的重要特征。论文采用文献收集、案例调研对比分析、学科交叉与借鉴等研究方法,对设计师品牌相关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以设计师品牌策略为研究方向,品牌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系统理论为指导,研究当下设计师品牌主要特征、现状和发展前景。基于对设计师品牌发展的外部环境、区域分布及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寻找目前设计师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设计师品牌文化、营销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孙艳南[9](2015)在《中国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文化与设计定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装加工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尤其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支柱。作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制造中心,中国服装业长期以来只关注“复制”和“制造”时尚,缺乏“创造”时尚的能力。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加工制造业的繁荣,中国服装业也逐步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过渡,并在当今的国际时装界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也成为国际服装品牌设计界中的一股新兴力量。随着中国服装设计业与国际时装界的接轨,国内服装爱好者的广泛接受与高度认可,国内服装设计师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成立时间不长且经验不足,但设计师们坚信品牌文化与设计定位对服装品牌起着关键性的催化作用,他们提倡品牌文化理念是品牌的灵魂,他们坚持设计定位是面对市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在面对国内外品牌竞争加剧以及国内大众成衣类服装品牌同质化现象时,中国独立品牌设计师敢于突破固有模式,创立新品牌、独自策划经营,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的同时,强调原创设计。论文采用文献收集、个案整理、实地调研、学科交叉与借鉴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消费者调查问卷和设计师访谈的方式,对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相关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阐述研究意义,列举基本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描述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基本现状、主要特性、分布情况,并对设计师品牌消费群体做深入分析;第三章,提出独立设计师目前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独立设计师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消费群体规模大,市场前景广阔,但也要面对和克服品牌自身知名度不高,品牌文化底蕴不足、定位不清晰等问题;第四章,论述了独立设计师品牌文化的构建,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从成立时间久、经营较成功的国际知名时尚品牌和本土设计师品牌中学习和借鉴经验,创建有特色的品牌文化,确立市场定位;第五章,论述了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设计定位,提出了设计师的审美修养、个性品质等自身品性对独立品牌的重要性,甚至会直接影响品牌的设计定位。独立设计师品牌的文化与设计的市场定位是决定品牌成功的关键因素,文化的建构彰显了品牌内涵,关系品牌的发展,为设计定位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准确的市场定位拓展了品牌的认可度及知名度,加深消费群体及设计师对品牌文化的理解。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有借鉴意义。
魏延蛟[10](2014)在《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到学前教育阶段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学前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不能有效地发挥促进人发展的奠基作用。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省和关注,他们纷纷采取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其中,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人们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例如,国家相继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都着重强调要加强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然而,目前幼儿教师队伍当中男性教师极其稀缺,存在着突出的性别失衡问题。幼儿男性教师所处的这种特殊环境对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聚焦研究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问题,有助于他们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这对于优化教师性别结构、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从主观情绪、专业发展、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纬度,描述和分析了Y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状况,并重点分析了性别因素对于其职业幸福感的影响,继而提出提高其职业幸福感的策略。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和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对国内外关于幸福感和教师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不足和局限,并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为研究设计,主要介绍研究设计和过程,交代选择叙事研究作为本论文研究方法的理由。简单介绍研究对象及选择因由。第三部分为Y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叙事,叙述了Y教师的成长历程、生存现状和职业幸福体验。具体分两个部分来介绍Y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幸福和忧虑。第四部分通过对于Y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分析,探讨职业幸福感的主要维度和性别因素对于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提出提升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二、我们离“天人合一”还有多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离“天人合一”还有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1)“胜景几何”:李兴钢建筑实践1991-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李兴钢与李兴钢工作室 |
1.1.2 研究的时代背景 |
1.1.3 研究的学科背景 |
1.1.4 补充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建筑案例及设计思维与理念 |
1.3 研究内容:李兴钢建筑实践线索的梳理、理念解析与基于案例精读的相关话题及互动机制 |
1.4 既往研究综述 |
1.4.1 研究现状 |
1.4.2 既往研究的不足与优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本文研究方法构成的背景 |
1.5.2 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1.6 论文构架 |
第2章 李兴钢建筑实践发展历程与“胜景几何”理念 |
2.1 消弭中西之别、回归建筑本体——中国60 年代生建筑师 |
2.2 李兴钢成长轨迹与实践之路 |
2.2.1 起航(1987-1991 年):天津大学建筑教育的影响 |
2.2.2 发展(1991-2013 年):没有地图的行者——多线并进的实践期 |
2.2.3 成型(2013 年至今):方向的归拢与总结——“胜景几何”的提出与发展 |
2.3 小结 |
第3章 呼应传统环境的建筑设计——绩溪博物馆 |
3.1 传统建筑范式建造逻辑的继承与变异 |
3.1.1 传统建筑基本空间建构要素单元的提取与转化 |
3.1.2 空间单元转化过程中拓扑变形所产生的尺度夸大问题与处理 |
3.1.3 屋架空间单元提取转化对于工程建造的正向作用 |
3.1.4 从“加法”原则到“减法”原则的整体组织秩序转变 |
3.2 传统建筑观的继承与转化 |
3.2.1 对场地环境的适应 |
3.2.2 建筑空间营造——视觉体验与动态体验的相辅相成 |
3.3 “人造自然”与“人工自然” |
3.4 具体形式与构造做法的传统与现代 |
3.4.1 传统建造的现代做法——“偷换” |
3.4.2 建立在现代主体材料构造做法上对传统材料做法的介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构多义性与日常感的营造——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 |
4.1 反纪念性建筑形体与日常场所感的营造 |
4.1.1 聚落式的结构形体应对空白的场地 |
4.1.2 形体消解与“反纪念性” |
4.1.3 建筑立面的日常场所感营造 |
4.1.4 内外空间渗透与“历时性”动态空间体验 |
4.2 多义的结构 |
4.2.1 结构在建筑形体塑造起主导作用 |
4.2.2 结构对空间营造的影响 |
4.2.3 建筑设计过程中受结构专业(结构承重要求)的影响 |
4.3 建筑内部动态空间体验与场所感的营造 |
4.3.1 线性布局的秩序感与“异物(episodes)”的扰动 |
4.3.2 内外交融的空间与流线系统 |
4.3.3 结构多义基础下的空间体验差带来的场所感营造和动态体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形城市介入建筑设计——大院胡同 28 号院改造 |
5.1 老北京分形结构下对四合院分形维度的再细化 |
5.1.1 北京城历史城市结构中的分形城市 |
5.1.2 北京胡同区内四合院的困境 |
5.1.3 分形城市的介入以解决四合院更新问题 |
5.2 层层递进的闭环式空间体验 |
5.2.1 等级分明的空间层级划分 |
5.2.2 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区分 |
5.2.3 闭环式空间体验 |
5.3 小尺度建筑品质的营造 |
5.3.1 空间感受的放大 |
5.3.2 结构、家具、设备的整合对空间品质的提高 |
5.3.3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整合对生活品质的提高 |
5.3.4 造园手段对空间精神品质的提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李兴钢工作室跨项目横向对比与特点总结 |
6.1 建筑观层面:以“胜景”为目标的“建筑——景观——城市跨尺度的交互” |
6.1.1 与“自然”交互的建筑 |
6.1.2 具体交互策略——“景观建筑” |
6.2 建造体系:“几何”逻辑控制下的“结构、空间、形式、建造一体化建造系统” |
6.2.1 结构、空间、形式、建造一体化的理念 |
6.2.2 “结构、空间、形式、建造一体化”的二度影响 |
6.3 项目跨度:跨尺度与类型的建筑实践 |
6.3.1 应对跨尺度、类型项目中的尺度问题——大尺度消解与小尺度的“放大” |
6.3.2 基于拓扑的同种空间模式下的跨尺度、类型建筑实践 |
6.4 “胜景几何”的空间营造特点:“喧嚣”与“静谧”——动态体验(Dynamic experience)与其后的视觉体验(Optical experience)高潮 |
6.4.1 蒙太奇(Montage)——“碎片化空间的拼贴”形成的动态体验 |
6.4.2 空间压缩”体验差形成的动态体验 |
6.4.3 “尺度感变化”体验差形成的动态体验 |
6.4.4 动态体验后的视觉体验——空间高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幸福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
(三)关于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幸福 |
(二)幸福感 |
(三)教师幸福感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六、研究技术路线 |
(一)概念辨析与理论梳理阶段 |
(二)现状分析阶段 |
(三)发现问题与策略提出阶段 |
第一章 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 |
一、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一)习得性无助理论的提出 |
(二)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乐观 |
(三)创建积极心理学 |
(四)把幸福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
二、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提出与完善 |
(一)塞利格曼的幸福1.0理论 |
(二)塞利格曼的幸福2.0理论 |
(三)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基本原理 |
三、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积极教育运动 |
四、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其他幸福理论相比的优势与价值 |
(一)塞利格曼幸福理论适应新时代中国人的幸福需求 |
(二)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对以往西方幸福思想的超越 |
(三)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与中国传统幸福观具有一定的适切性 |
(四)塞利格曼幸福理论更具有整合性和持续性 |
(五)塞利格曼幸福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和研究价值 |
(六)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在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具有指导性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设计 |
一、中小教师幸福感问卷的项目编制 |
(一)积极情绪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
(二)投入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
(三)关系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
(四)意义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
(五)成就维度的项目编制说明 |
二、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初始问卷形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被试 |
(三)研究工具 |
(四)研究过程 |
四、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正式问卷的确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研究过程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过程与统计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一)中小学教师幸福感问卷调查对象 |
(二)中小学教师PERMA幸福感访谈对象 |
二、调查工具 |
(一)自编中小学教师幸福问卷 |
(二)自编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访谈提纲 |
三、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理 |
(一)数据处理与方法 |
(二)资料整理方法 |
四、统计分析 |
(一)中小学教师总体幸福感现状 |
(二)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年级上差异分析 |
(三)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
(四)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五)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 |
(六)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婚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七)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职称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八)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工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九)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担任行政职务变量差异分析 |
(十)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担任班主任变量上差异分析 |
(十一)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学历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十二)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在学科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十三)中小学教师教授学生数量对幸福感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十四)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对总体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
(十五)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各维度比较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存在的问题 |
一、中小学教师总体幸福感存在的问题 |
(一)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感到不幸福 |
(二)婚姻和家庭经济收入会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幸福感 |
(三)教师缺少对幸福感的科学认识 |
二、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维度存在的问题 |
(一)年工资收入3-5万元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最低 |
(二)教龄对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影响呈“U”型趋势 |
(三)婚姻对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影响比较复杂 |
(四)高中教师积极情绪得分最低 |
(五)中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得分较低 |
三、中小学教师投入维度存在的问题 |
(一)老教师不愿意尝试新的思想与技术 |
(二)较低的工资收入制约着教师的工作投入 |
四、中小学教师关系维度存在的问题 |
(一)教龄增加对中小学教师人际关系呈负面影响 |
(二)中小学教师与家庭成员人际关系紧张 |
(三)中小学教师与家长的矛盾较多 |
五、中小学教师意义维度存在的问题 |
(一)中小学教师工作境界有待提高 |
(二)初高中教师的意义感较低 |
六、中小学教师成就维度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教师感到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
(二)部分教师职业成就体验较少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全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一)在政府关于教师的文件中对幸福感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
(二)学校关注学生的快乐,没有予以教师幸福同等的重视 |
(三)家长只关心自家孩子的幸福,很少关心教师的幸福 |
(四)社会在谈及教育时,只关心教育质量,却很少关心教师的幸福 |
二、悲观性解释风格倾向阻碍中小学教师积极情绪的产生 |
(一)中小学教师缺乏情绪管理意识与方法 |
(二)中小学教师看待问题过于消极 |
(三)消极的工作环境加深中小学教师消极认知的形成 |
三、身体上的高强度重复性工作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心理上的投入 |
(一)重复性的工作与生活的冲突造成教师投入较低 |
(二)教师普遍体力投入多、智力和情感投入相对不足 |
四、有待改进的学校管理导致中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 |
(一)紧张的工作氛围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
(二)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不和谐导致教师人际关系紧张 |
五、职业认知冲突与低效能感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意义感形成 |
(一)职业认知冲突导致教师对职业感到茫然 |
(二)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低 |
六、教师的功利性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成就感 |
(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将自己与学生的成就绝对化地联系起来 |
(二)部分中小学教师缺少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
第六章 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提升教师幸福感的主要策略 |
一、提高对教师幸福感重要性的认识,全社会都要为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创造条件 |
(一)重视教师幸福是德政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
(二)为教师的幸福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 |
(三)为教师幸福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
二、在学校建立乐观解释性风格,增进教师的积极情绪 |
(一)教师要学习和掌握ABCDE情绪调节技术,增进积极情绪 |
(二)教师要学会运用突出优势练习增进积极情绪管理 |
(三)教师要运用“美好的一天”技术,增进每一天的快乐与幸福 |
三、改善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教师工作投入的质量 |
四、通过加强和改进人际关系,培育积极教育共同体,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幸福感 |
(一)教师要掌握感恩拜访 |
(二)校长和教师需要学习并经常使用有效赞美策略 |
(三)以开放思维培育积极教育共同体 |
五、发现意义,高境界生活与奋斗 |
(一)教师应有较高的人生境界 |
(二)教师要加强三件好事练习 |
(三)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专业情意,在“每天更好一点”的修炼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境界 |
六、创建尊师爱师助师文化,增进教师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
七、开展教师幸福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幸福问题,促进其蓬勃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初测问卷 |
附录二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正式问卷 |
附录三 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新媒体时代更路簿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选题的意义、方法及研究现状 |
1、选题意义 |
1.1、理论意义 |
1.2、实践意义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现状 |
二、海南渔民的《更路簿》概述 |
1、《更路簿》的概念及文本内容 |
2、《更路簿》的现存状况 |
3、《更路簿》的传播历史概述 |
三、《更路簿》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
1、历史意义 |
1.1、命名意义 |
1.2、航线意义 |
2、法理意义 |
2.1、《更路簿》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
2.1.1、中国人最早为南海诸岛命名 |
2.1.2、我国渔民最早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南海资源进行开发 |
2.2、《更路簿》是我国渔民享有历史性捕鱼权的法律证据 |
3、《更路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 |
3.1、海神信仰 |
3.2、群体海洋性格 |
3.3、海洋文化风格 |
3.3.1、冒险开拓、积极进取 |
3.3.2、灵活变通 |
3.3.3、务实、时效 |
4、《更路簿》的海洋文化内涵 |
4.1、地名文化 |
4.2、航海技术 |
4.3、渔场文化空间 |
4.4、以海为商 |
四、更路簿文化传播现状和问题研究 |
1、新媒体时代国内海洋文化传播概况 |
2、更路簿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
2.1、更路簿文化传播主体分析 |
2.2、更路簿文化传播内容分析 |
2.3、更路簿文化传播渠道分析 |
2.3.1、传统媒体传播渠道 |
2.3.2、新媒体传播渠道 |
2.4、更路簿文化受众与传播效果分析 |
3、更路簿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
3.1、更路簿文化传播影响范围有限 |
3.2、传播信息不足,传播方式单一 |
3.3、新媒体渠道运用过窄 |
五、新媒体时代更路簿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
1、传播主体:政府主导,利用数字化手段,有效整合资源 |
1.1、利用新媒体,打造以“更路簿”为主的南海海洋文化品牌 |
1.2、建设数字化资料库和视觉传播平台 |
2、传播受众:利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用户思维传播更路簿文化 |
2.1、掌握受众心理,激发潜在受众,塑造新型粉丝文化 |
2.2、注重新媒体涵化效果,建立长效传播机制 |
3、传播媒介:合理利用手机媒体和社交媒体传播更路簿文化 |
3.1、重视移动媒介平台,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
3.1.1、利用微博,传播更路簿文化 |
3.1.2、利用微信,传播更路簿文化 |
3.1.3、利用APP,传播更路簿文化 |
3.2、加强与第三方网络媒介平台合作 |
3.2.1、与视频网站的合作 |
3.2.2、与问答网站的合作 |
4、传播内容:内容形态契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
4.1、内容本体转型与当下化的创新 |
4.2、微动画艺术形态助推更路簿文化传播 |
5、促进更路簿文化传播与产业化相结合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道家美学思想在服装品牌设计中的运用 ——以“无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方法 |
2.道家美学思想 |
2.1 前言 |
2.2 道家文化的基本美学思想 |
2.2.1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2.2.2 大象无形,无中生有 |
2.2.3 清净无为,无用之用 |
2.3 基于道家美学思想谈现代设计理念 |
2.3.1 生态设计理念 |
2.3.2 简约主义理念 |
2.3.3 无用设计理念 |
2.4 本章小结 |
3.基于道家美学思想分析“无用”品牌 |
3.1“无用”的品牌定位 |
3.1.1 基于生态、道德和文化传承责任的品牌定位 |
3.1.2 纯手工打造朴拙的品牌风格 |
3.2“无用”的品牌形象 |
3.2.1 简洁的标志和质朴的包装 |
3.2.2 自然简朴的空间装饰风格 |
3.2.3 独具匠心的宣传推广方式 |
3.3“无用”的品牌作品 |
3.3.1 无用之土地 |
3.3.2 奢侈的清贫 |
3.4“无用”的困境 |
3.5 本章小结 |
4.道家美学思想在服装品牌中的运用分析 |
4.1 道家美学思想在服装品牌中运用的调研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分析 |
4.1.3 小结 |
4.2 道家美学思想在服装品牌中的运用体现 |
4.2.1 品牌理念 |
4.2.2 品牌标志 |
4.2.3 品牌包装 |
4.2.4 品牌店面 |
4.2.5 品牌服装 |
4.3 道家美学思想在服装品牌设计中的应用总结 |
4.3.1 崇尚自然和追求意境的品牌理念 |
4.3.2 自然简洁的品牌形象 |
4.3.3 简约自然的服装产品 |
4.4 本章小结 |
5.设计实践——“素简”茶服女装品牌设计 |
5.1“素简”之品牌理念 |
5.1.1 品牌名称 |
5.1.2 品牌理念 |
5.1.3 品牌定位 |
5.2“素简”之品牌形象 |
5.2.1 品牌标志 |
5.2.2 产品吊牌和包装 |
5.3“素简”之产品设计 |
5.3.1 设计主题——守静 |
5.3.2 服装产品 |
5.3.3 服装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论克洛德·罗阿与中国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Resume |
前言 |
第一章 罗阿与中国结缘 |
一、到访之前梦想中国 |
(一) 阅读凡尔纳 |
(二) 阅读道家哲学 |
(三) 观赏赵无极的画 |
二、到访之后书写中国 |
(一) 破冰之旅 |
(二) 《中国之钥》 |
(三) 《关于中国》 |
第二章 罗阿走向中国诗教 |
一、前期的政治介入 |
(一) 早年宗教的失落与父爱的缺席 |
(二) 从右派转向左派的政治介入 |
(三) 政治介入作为宗教信仰的替代物 |
二、走向中国诗人与中国诗歌 |
(一) 从司汤达到苏东坡 |
(二) 热爱苏东坡 |
(三) 中国诗歌的慰藉 |
三、体验中国诗教 |
(一) 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诗教 |
(二) 法国当代知识分子与中国士大夫的契合 |
第三章 盗诗者罗阿 |
一、罗阿看中国古诗翻译 |
(一) 汉语 |
(二) 中国古诗翻译 |
(三) 法译中国古诗 |
二、罗阿翻译中国古诗 |
(一) 中国诗人的形象 |
(二) 《盗诗者》 |
第四章 罗阿后期诗歌创作中的中国诗歌元素 |
一、后期创作中的中国诗人形象 |
二、后期创作中的中国诗歌题材 |
三、后期创作中的中国诗歌语言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中国私人服装定制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产生及研究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1.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使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产生的背景 |
1.2.2 国内对中国私人服装定制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的研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高级服装定制与中国私人服装定制理论概述 |
2.1 高级服装定制的来源、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
2.1.1 高级服装定制的来源、特点 |
2.1.2 金融危机与战争中的高级定制 |
2.1.3 成衣业的爆发对高级服装定制业的冲击 |
2.1.4 高级定制服装的新风貌 |
2.2 中国私人服装定制的产生背景、用途及特点 |
2.2.1 中国古代皇宫贵族的定制服饰 |
2.2.2 新中国成立时期 |
2.2.3 改革开放至今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私人服装定制发展状况及趋势 |
3.1 中国私人服装定制发制展现状 |
3.1.1 庞大而复杂的内地市场 |
3.1.2 丰富的文化底蕴及优秀的传统工艺 |
3.1.3 高级定制婚礼服的发展空间 |
3.2 中国私人服装定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
3.2.1 国人审美观念的改变 |
3.2.2 多私人服装定制工作室出现 |
3.2.3 私人定制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3.3 中国私人服装定制对世界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私人服装定制与其它国家私人服装定制的异同 |
4.1 中国私人服装定制与英法美私人服装定制的异同 |
4.2 中国私人服装定制与日韩私人服装定制的异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私人服装定制对本人的影响 |
5.1 品牌来源及理念 |
5.2 品牌定位 |
5.3 品牌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 |
谢辞 |
(7)三种推广模式对独立设计师品牌影响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基本概念与特征 |
2.1.2 品牌推广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
2.1.3 时尚买手店的基本概念 |
2.1.4 Showroom的基本概念 |
2.1.5 快闪店(Pop-up Store)的基本概念 |
2.2 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展现状 |
2.2.1 兴起的时代背景 |
2.2.2 分布状况 |
2.2.3 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阶段概述 |
2.3 独立设计师品牌推广现状 |
2.3.1“品牌力”成为核心 |
2.3.2 品牌推广平台的多元化 |
2.3.3 品牌推广模式呈多样化 |
2.3.4 多平台联动推广模式是发展趋势 |
3 质化研究方案设计 |
3.1 质化研究的概念 |
3.2 访谈对象 |
3.3 设计方法 |
3.4 设计目的 |
3.5 访谈步骤与内容 |
3.6 分析与结论 |
3.6.1 第一部分——访谈者特征调查分析 |
3.6.2 第二部分——公司基本概况调查分析 |
3.6.3 第三部分——公司发展概况调查分析 |
3.6.4 第四部分——品牌推广模式与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展概况调查分析 |
3.7 小结 |
4 独立设计品牌推广模式个案研究与策略实践 |
4.1 时尚买手店的推广模式 |
4.1.1 时尚买手店的发展现状 |
4.1.2 时尚买手店的发展趋势 |
4.1.3 合作方式与个案研究 |
4.1.4 成效行与局限性 |
4.2 Showroom的推广模式 |
4.2.1 Showroom在中国的引入 |
4.2.2 Showroom的发展现状 |
4.2.3 合作方式与个案研究 |
4.2.4 成效性与局限性 |
4.3 快闪店(Pop-up Store)的推广模式 |
4.3.1 快闪店(Pop-up Store)的特征 |
4.3.2 快闪店(Pop-up Store)的发展现状 |
4.3.3 合作方式与个案研究 |
4.3.4 成效行与局限性 |
4.4 Artelier Design Studio推广策略实践 |
4.4.1 Artelier Design Studio基本概况 |
4.4.2 Artelier Design Studio推广模式计划分析 |
4.4.3 Artelier Design Studio推广策略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推广模式的差异性 |
5.1.2 品牌形象的代言者 |
5.1.3 品牌张力的拓展者 |
5.1.4 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传播者 |
5.2 启示与展望 |
5.2.1 启示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人员名单 |
附录二 两类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部分访谈内容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设计师品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设计师品牌相关理论综述 |
2.1 设计师品牌界定 |
2.2 设计师品牌营销理论基础 |
第三章 设计师品牌市场现状分析 |
3.1 设计师品牌市场现状 |
3.2 设计师品牌调查分析 |
3.3 设计师品牌市场分析 |
3.4 消费群体环境分析 |
3.5 销售渠道分析 |
第四章 设计师品牌发展策略 |
4.1 推广设计师品牌认知度 |
4.2 确保设计师品牌满意度 |
4.3 打造品牌专业化团队 |
4.4 搭建平台资源整合 |
4.5 建立设计师品牌文化 |
4.6 加强设计师品牌宣导 |
4.7 保护品牌知识产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文化与设计定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品牌文化相关文献 |
1.2.2 设计定位相关文献 |
1.2.3 设计师品牌相关文献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章 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现状 |
2.1 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
2.1.1 基本概念 |
2.1.2 主要特性 |
2.2 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分布情况 |
2.2.1 悠久的北京 |
2.2.2 时尚的上海 |
2.2.3 现代的广州 |
2.2.4 小资的厦门 |
2.3 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消费者分析 |
第3章 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展机遇与挑战 |
3.1 独立设计师品牌的机遇 |
3.1.1 消费者的成熟 |
3.1.2 传播媒介的拓宽 |
3.2 独立设计师品牌目前存在的问题 |
3.2.1 品牌知名度不高 |
3.2.2 顾客忠诚度不高 |
3.2.3 品牌文化底蕴不足 |
3.2.4 品牌定位不明确 |
第4章 独立设计师品牌文化构建探析 |
4.1 独立设计师品牌文化的概念 |
4.1.1 服装品牌文化 |
4.1.2 独立设计师品牌文化 |
4.2 独立设计师品牌文化构建的重要性 |
4.2.1 品牌文化是建立消费者忠诚度的基础 |
4.2.2 品牌文化是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
4.2.3 品牌文化是品牌保持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 |
4.3 独立设计师品牌文化构建的内容 |
4.3.1 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品牌文化 |
4.3.2 构建以卓越质量为保障的品牌文化 |
4.3.3 构建以流行时尚为源泉的品牌文化 |
第5章 独立设计师品牌设计定位分析 |
5.1 从设计师到设计定位 |
5.1.1 设计师的重要性 |
5.1.2 设计师的审美 |
5.1.3 设计定位的定义 |
5.2 设计定位的价值 |
5.2.1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产生利润 |
5.2.2 培养出忠诚度客户、提高品牌可信赖度 |
5.2.3 扩大与竞争对手产品差异化,创造独特品牌形象 |
5.3 设计定位的内容 |
5.3.1 影响独立设计师品牌设计定位的外部条件 |
5.3.2 影响独立设计师品牌设计定位的内部因素 |
5.4 品牌文化与设计定位的关系 |
5.4.1 品牌文化是设计定位的内涵和基本 |
5.4.2 设计定位更好的服务于品牌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1.3.2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1.3.3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
1.3.4 相关研究不足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过程 |
2.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2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2.3 研究伦理 |
3 Y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叙事 |
3.1 Y教师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工作经历 |
3.1.1 朴实的农民家庭 |
3.1.2 曲曲折折,终做幼教 |
3.2 “我还是挺幸福的” |
3.2.1 “幼儿园里挺开心的” |
3.2.2 我是特殊的男幼师 |
3.2.3 做会引导的好教师 |
3.2.4 “我会一直做下去” |
3.3 “他”的烦恼 |
3.3.1 “迷茫和紧张” |
3.3.2 “这就是社会吧” |
3.3.3 “我的缘分在哪里” |
3.3.4 “以后能不能养起家?” |
4 对Y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分析 |
4.1 从不同维度看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
4.1.1 主观情绪 |
4.1.2 自我认知 |
4.1.3 人际关系 |
4.1.4 专业发展 |
4.1.5 社会支持 |
4.2 关于性别因素对于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的分析 |
4.2.1 积极影响 |
4.2.2 消极影响 |
4.3 提升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策略 |
4.3.1 国家和社会应该努力提升男性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
4.3.2 相关院校应该变革培养模式,制定适合男性的培养方案 |
4.3.3 幼儿园应当改革管理制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我们离“天人合一”还有多远(论文参考文献)
- [1]“胜景几何”:李兴钢建筑实践1991-2019[D]. 温世坤. 天津大学, 2020
- [2]基于塞利格曼幸福理论的中小学教师幸福感提升研究[D]. 兰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新媒体时代更路簿文化传播研究[D]. 陈晗. 海南大学, 2018(02)
- [4]道家美学思想在服装品牌设计中的运用 ——以“无用为例”[D]. 张萍萍.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5]论克洛德·罗阿与中国文化[D]. 许玉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6]中国私人服装定制的发展状况和趋势[D]. 唐莎.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7]三种推广模式对独立设计师品牌影响动因研究[D]. 王慧.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8]设计师品牌策略研究[D]. 员越. 天津工业大学, 2015(02)
- [9]中国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文化与设计定位的研究[D]. 孙艳南. 北京服装学院, 2015(03)
- [10]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叙事研究[D]. 魏延蛟.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