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情满纸气如虹——《吕振羽诗选》读后(论文文献综述)
张先军[1](2021)在《诗词中的红色基因与德育实施路径——以邵阳诗词为例》文中认为诗词中的"红色基因"是指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具体体现为每一个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英勇奋斗的优秀品质。邵阳红色诗词是红色基因的集中体现,代表诗人有贺民范、吕振羽、袁国平等。利用诗词中的红色基因进行德育的有效路径:一是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传承优秀文化;二是发扬史传传统,以诗证史,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三是创新德育形式,铭记先烈,发扬革命精神。
张先军[2](2020)在《邵阳诗词发展脉络》文中指出邵阳诗词作为湖湘文化、尤其是湖湘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上溯到屈原。其后王昌龄、陈与义等诗人对邵阳诗词也产生过深远影响。最早有史记载的邵阳本土诗人是唐代胡曾,作为选入《全唐诗》湖南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其在诗歌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元明时期,李道纯、车大任、车以遵等诗人辈出。至清代,以"湘中五子"为代表的湖湘诗派和魏源山水诗出现,邵阳诗词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了开宗立派的重要影响。现当代诗人刘永济等承前启后,弦歌不绝。改革开放后市诗词协会成立,邵阳诗词进校园、进农村、进工厂、进机关、进社区,影响社会各个阶层,正呈现出全面复兴的新气象。
汪书路[3](2019)在《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中提出吕振羽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全面、客观研究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研究吕振羽,不仅可以丰富吕振羽的学术思想研究,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参考。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吕振羽经过对各种思潮的反复对比、实践,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信仰。自此,他通过成立协会、创办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利用课堂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其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其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研究革命年代中国学术界的热点历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吕振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开创性地提出“殷商奴隶论”“西周封建论”,进而为得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还对中国民族历史基本问题进行考察,认为中国人种主要来源于“蒙古人种”以及“马来人种”这两大类;同时考察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其四,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吕振羽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分期问题的基础上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得出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结论,从而对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有着清晰认识,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根本消灭封建势力。他考察了国外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两个时期的同时过渡”理论。在中国文化问题方面,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发展要辩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要善于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防止文化闭关主义和文化贩运主义。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社会热点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结合历史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二是积极参与思想论战扞卫马克思主义,三是运用丰富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成为忠贞的信仰者,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着力解决时代问题。
刘茂林[4](2001)在《深情满纸气如虹——《吕振羽诗选》读后》文中研究说明吕振羽的诗从一个历史学家的独特角度 ,反映了一个时代 ,一个社会 ,也反映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爱国情怀、历史智慧和感情世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和深深的思考
二、深情满纸气如虹——《吕振羽诗选》读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情满纸气如虹——《吕振羽诗选》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1)诗词中的红色基因与德育实施路径——以邵阳诗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邵阳红色诗词对红色基因的集中体现 |
二、邵阳红色诗词的特点 |
(一)诗人、作品数量众多 |
(二)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以诗言志 |
(三)风格豪迈粗犷,语言平实直白,通俗易懂,有“山大王气” |
(四)内容丰富,有艺术感染力 |
三、利用诗词中的红色基因进行德育的有效路径 |
(一)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传承优秀文化 |
(二)发扬史传传统,以诗证史,进行党史学习教育 |
(三)创新德育形式,铭记先烈,发扬革命精神 |
四、结语 |
(2)邵阳诗词发展脉络(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宋时期是邵阳诗词的发轫期:以胡曾为代表 |
二、明代是邵阳诗词从萌芽到发展期:诗人产生于官宦、士人、方外等各个群体 |
三、清代是邵阳诗词的高峰期:涌现了“二邓”、魏源等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 |
四、现当代是邵阳诗词从沉寂到复兴的时期:以刘永济为代表的学者诗人群体出现 |
五、结语 |
(3)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吕振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2.1 吕振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准备 |
2.1.1 吕振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
2.1.2 吕振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
2.2 吕振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 |
2.2.1 创办协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
2.2.2 利用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
2.2.3 通过课堂讲授马克思主义 |
2.3 吕振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效应 |
2.3.1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
2.3.2 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吕振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构建 |
3.1 吕振羽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论的扬弃 |
3.1.1 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论弊端的揭示 |
3.1.2 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论优点的继承 |
3.2 吕振羽对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扬弃 |
3.2.1 对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错误方法论的批判 |
3.2.2 对中国近代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优点的吸收 |
3.3 吕振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阐发 |
3.3.1 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论 |
3.3.2 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辩证法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吕振羽对中国历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 |
4.1 吕振羽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分析 |
4.1.1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阶段论 |
4.1.2 对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的开拓性探究 |
4.1.3 研究中国奴隶社会提出“殷商奴隶论” |
4.1.4 考察中国封建社会提出“西周封建论” |
4.2 吕振羽对中国民族历史基本问题的考察 |
4.2.1 对中国人种主要来源的探索 |
4.2.2 对中国各民族发展史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吕振羽对中国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答 |
5.1 吕振羽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研究 |
5.1.1 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历程的分析 |
5.1.2 对中国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的考察 |
5.1.3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判定 |
5.2 吕振羽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
5.2.1 考察国外经济危机否定中国资本主义道路 |
5.2.2 阐发苏联经济法则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问题 |
5.2.3 结合实际提出“两个时期的同时过渡”论 |
5.3 吕振羽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
5.3.1 对传统儒家文化现代地位的解读 |
5.3.2 对传统释道文化现代地位的分析 |
5.3.3 对中国革命文化发展问题的探索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特点及启示 |
6.1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6.1.1 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6.1.2 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
6.1.3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
6.1.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
6.2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
6.2.1 结合历史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 |
6.2.2 参与思想论战扞卫马克思主义 |
6.2.3 运用丰富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 |
6.3 吕振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
6.3.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成为忠贞的信仰者 |
6.3.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 |
6.3.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持续推进理论创新 |
6.3.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着力解决时代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深情满纸气如虹——《吕振羽诗选》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四、深情满纸气如虹——《吕振羽诗选》读后(论文参考文献)
- [1]诗词中的红色基因与德育实施路径——以邵阳诗词为例[J]. 张先军.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邵阳诗词发展脉络[J]. 张先军.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吕振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汪书路.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4]深情满纸气如虹——《吕振羽诗选》读后[J]. 刘茂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标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论文; 吕振羽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湖南邵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