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的转杯转速探讨

转杯纺的转杯转速探讨

一、转杯纺纺杯速度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阳[1](2020)在《再生棉纤维可纺性与节能降耗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再生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纺织业作为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不断地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前行,机械法回收废旧纺织品作为一种废弃物重新利用的方式,具有原理简单,污染小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机械回收法的市场准入门槛低,行业生产不规范、机械化程度低,经营管理不善。我国浙江苍南地区从事废旧纺织品机械法开松已有几十年之久,至今很多工作仍需靠劳动力完成,由机械法开松出来的再生棉纤维强力、整齐度较差,长度较短,短绒率较高,多用于生产一些对外表要求不高的织物,极大地限制了再生棉纤维的使用场合与行业发展。目前对于再生棉纤维纺纱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纺纱厂各工序落棉的重复利用上,这类纤维受到的损伤小,用来纺纱较为容易,但由废旧纺织品开松出来的再生棉纤维性能较差。受到被开松织物的影响,再生棉纤维性能也都不相同,目前鲜少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再生棉开松工厂实地调研,研究了不同织物的开松方法,并对不同类型再生棉纤维的可纺性进行了初探,寻找适合再生棉纤维的纺纱工艺。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广再生棉纱,探究机械回收法的节能降耗潜力,对比了原生棉产品与再生棉产品的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状况。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机械法开松再生棉纤维做了介绍,研究了A、B、C三类织物的开松工艺,并对三类再生棉纤维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再生棉纤维相比较于原棉,纤维断裂强度与原棉相差不大,但其伸长率、短绒率与整齐度较差。其次,对再生棉纤维的纺纱工艺进行了探究,寻找了适合再生棉纤维的纺纱工艺流程,发现采用纤维成条仪代替梳棉工序,有利于降低梳理过程对再生棉纤维的损伤。然后采用A、B、C三类再生棉纤维分别与棉进行相同线密度的混纺,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三类再生棉纱进行优选,结果表明A类再生棉纱权重值为0.479,品质最优,因此选取A类再生棉纤维做后一步研究。第三,选取上一步最优品质纤维,即A类再生棉纤维研究混纺比对再生棉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纺纱断裂强力随着再生棉纤维混纺比例的增加而逐步下降,再生棉混用比例为53%时达到临界混纺比,在此处纱线断裂强力急剧下降。受再生棉纤维长度整齐度较差,机械工作状态的影响,纺成的纱线条干较理论值大。毛羽随着再生棉纤维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混纺比为60%时毛羽根数趋于稳定。第四,为获得性能较好的纱线,对再生棉纤维混入量为37.5%的再生棉纱进行转杯纺纱工艺参数:转杯转速、分梳辊转速与捻系数的优化,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用matlab软件绘制了各参数对纱线指标的影响曲面图,发现转杯转速对纱线质量影响较大。然后采用随机方向搜索法寻找最优解,结果表明当转杯速度在61420r/min,分梳辊速度为7405r/min,捻系数为568时纱线性能最优,通过纱线性能测试发现在此工艺参数下的纱线质量比优化前有了很大的提升。第五,为工厂进一步推广机械法开松再生棉纤维,使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为再生棉产品进行评估,利用Simapro软件估算了再生棉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状况,并与原生棉产品做了对比,发现再生棉纤维混入量为37.5%时,相较于原生棉产品,环境影响综合值下降了43.5%。

刘超[2](2017)在《转杯纺复合纱气流特征及其成纱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杯纺纱又称气流纺纱,在转杯内气流和高速旋转转杯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纤维的输送,凝聚加捻,最后由引纱罗拉引出。国内外的学者对转杯纺纱的成纱原理、纺纱工艺以及纱线性能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对转杯复合纺纱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转杯纺复合纱气流特征方面尚无相关的科技论文见刊。因此本文以转杯纺复合纱纺纱通道为研究对象,借助Fluent软件对纺纱通道内的气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并探究了纺纱工艺参数对棉/氨转杯复合纱和棉/涤转杯复合纱纱线性能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设计进行了工艺优化,得到了两种复合纱的最优参数组合。介绍了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和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转杯复合纱纺纱通道内流场的几何模型,对其进行了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的设置,并分析了凝聚槽型号、转杯直径和转杯速度对转杯内气流流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引丝管内的压强最低可达-9810.61 Pa,输棉通道入口处压强为正压,出口处压强为负压。转杯内的压强大部分位于-9810.614518.77 Pa之间。引丝管内速度在164.82219.76 m/s之间,气流在渐缩型的输棉通道中加速运动,并在出口处速度值达到384.58 m/s。气流由输棉通道出口处进入转杯,碰撞到滑移面后,在输棉通道出口与转杯滑移面交汇处分成两股反向运动的气流。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当转杯速度为120000 r/min,转杯直径为36 mm时,不同槽型的凝聚槽内压强大小为T型>S型>G型>U型,速度大小为U型>G型>S型>T型;当转杯速度为120000 r/min,转杯直径为42 mm时,凝聚槽内的压强大小为U型>S型>T型,速度大小为T型>S型>U型;当转杯速度为120000 r/min,转杯直径为46 mm时,凝聚槽内的压强大小为U型>V型>T型,速度大小为T型>V型>U型;当转杯速度为120000r/min,凝聚槽型号为T型时,不同直径的凝聚槽内压强大小为T46>T42>T36,速度大小为T36>T42>T46;当转杯速度为120000 r/min,凝聚槽型号为U型时,凝聚槽内的压强大小为U46>U42>U36,速度大小为U36>U42>U46;当凝聚槽型号为T型,转杯直径为46 mm时,在凝聚槽0o250o区间和290o360o区间内,不同转速的凝聚槽内压强大小为T4>T12>T20,速度大小为T20>T12>T4。当凝聚槽型号为T型,转杯直径为46mm时,在凝聚槽0o360o区间内,不同转速的凝聚槽内压强大小为T2>T2.5>T3,速度大小为T3>T2.5>T2。当凝聚槽型号为T型,转杯直径为46mm时,在凝聚槽0o360o区间内,不同转速的凝聚槽内压强大小为T2>T2.38>T2.76,速度大小为T2.76>T2.38>T2。对棉/氨转杯复合纱和棉/涤转杯复合纱的纺纱工艺进行了单因素实验研究和结果分析,重点将转杯速度对复合纱线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与转杯速度对杯内气流场影响的模拟结果结合分析,得到了纱线性能和气流速度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结果指出,当转杯直径为46mm,凝聚槽型号为T型,随着转杯速度的增加,气流速度随之增加,复合纱的断裂强力和条干不匀率也随之增大,断裂伸长率和毛羽值随之减小。当长丝牵伸倍数为3.6,捻系数为460时,转杯速度增加,棉/氨复合纱的断裂强力和条干不匀率逐渐增加,断裂伸长率和毛羽值逐渐减少;当转杯速度为20000 r/min,捻系数为460时,棉/氨复合纱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条干不匀率和毛羽值随着长丝牵伸倍数的增加而增加;当转杯速度为20000 r/min,长丝牵伸倍数为3.6时,捻系数增大,棉/氨复合纱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条干不匀率和毛羽值逐渐减小。当长丝超喂率为1.11,捻系数为460时,转杯速度增大,棉/涤复合纱的断裂强力和条干不匀率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和毛羽值逐渐减小;当转杯速度为20000 r/min,捻系数为460时,棉/涤复合纱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条干不匀率和毛羽值随着长丝超喂率的增大而减小;当转杯速度为20000r/min,长丝超喂率为1.11,棉/涤复合纱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条干不匀率和毛羽值随着捻系数的增加而增加。在棉/氨转杯复合纱和棉/涤转杯复合纱纺纱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实验对棉/氨转杯复合纱和棉/涤转杯复合纱的成纱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棉/氨复合纱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长丝牵伸倍数3.2,捻系数440,转杯速度25000 r/min。棉/涤复合纱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长丝超喂率1.17,捻系数450,转杯速度20000 r/min。

张倩,汪军,江慧[3](2014)在《微孔超仿棉粘胶转杯混纺纱的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微孔粘胶混纺纱的转杯纺工艺。以转杯速度、分梳辊速度、捻系数为试验因子,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微孔粘胶混纺纱线性能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纺制出质量较好的微孔粘胶转杯纱。

石宏亮,卢海蛟,邵静[4](2011)在《麻赛尔/棉转杯纺纱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捻系数、分梳辊速度、转杯速度为试验因子,采用单因子实验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麻赛尔/棉混纺纱线性能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工艺参数;并用最佳工艺参数纺制不同混纺比的麻赛尔/棉混纺纱,比较不同混纺比对纱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捻系数、分梳辊速度、转杯速度的增加,成纱的断裂强力均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随着麻赛尔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力逐渐下降.

张晓靖[5](2010)在《转杯纺适纺性的研究及其多组分纱线的开发》文中指出随着纺纱技术的不断发展,环锭纺纱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对纱线的多样性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纺纱技术。其中转杯纺以其独特的成纱特点与质量,成为新型纺纱中发展最广泛的类型。本论文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对新型纺纱的发展及分类、转杯纺纱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内容做了简要的概述;第二部分对转杯纱纱线组织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第三部分描述了四种多组分转杯纱的开发、性能特点及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了不同长度纤维对转杯纱质量影响;第五部分讨论了前纺工序主要是并条工序对转杯纱的质量影响。传统的转杯纺所纺纱纱支低且只能纺制纯棉纱,会限制转杯纱的应用范围,还会形成与环锭纺争夺原棉资源的局面,阻碍转杯纱的发展。因此,向非纯棉纺发展成为必然。为了扩大转杯纺原料的使用领域,促进转杯纺的快速发展,多组分转杯纱已经成为现代转杯纱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本文介绍了四种三组分转杯纱的开发及性能测试,介绍了他们的纺纱过程,纱线特性,并从成纱强力、毛羽、耐磨性及条干均匀度四方面分析了纱线的物理机械性能。本文对转杯纺的可纺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是适纺纤维长度和前纺并条道数的研究。转杯纺过程中转杯速度增加,则纱线张力递增,若想正常纺纱只能缩小杯径。但转杯直径受纤维长度限制又不能过小,本文便以不同长度的粘胶纤维为例简单探讨了纤维长度对转杯纱成纱质量的影响,分别从成纱强力、毛羽及条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应用灰度近优测试分析了不同长度纤维纺制转杯纱的优劣。转杯纱是以条子喂入,本文在第五部分讨论了条子质量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而条子质量主要与并条工序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了四种纱线,分别是生条纺纱,经过一道并条条子纺纱,经过二道并条条子纺纱,及熟条纺纱。并从他们的成纱强力,毛羽及条干均匀度方面进行了质量分析,得出优化结论。

张其俊,孙卫国[6](2010)在《转杯纺纱生产针织纱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杯纱成纱条干好,但是由于转杯纱的加捻效率低,一般只有环锭纱的80%左右,符合针织用纱捻度低要求,但转杯纱成纱强力低,易断头。如何解决低捻断头问题,增加纱线强力,是转杯纺生产针织纱的关键。通过采用不同直径的转杯、不同的转杯转速和不同的假捻盘等纺纱部件,经过单因素分析,确定最佳的工艺。

孔佳斌[7](2008)在《转杯竹节纱的工艺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转杯纺纱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纺纱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欧美一些国家,有着较先进的技术。在我国则相对落后,但这样也预示着我国在转杯纺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可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拓展转杯纺应用范围及开发新品种,研制开发转杯竹节纱已经成为转杯纺发展方向之一。本文就转杯竹节纱的工艺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转杯纺的凝聚和并合机理出发,对转杯竹节纱竹节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通过三次改变喂给罗拉速度,从理论上研究转杯竹节纱竹节形态的变化,得到了竹节纱竹节段线密度分布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竹节形态是普通转杯竹节纱的简单组合。竹节形态与喂给罗拉速度变化两次的情况一致。另一种情况下竹节形态较为复杂,本文研究了其线密度的分布规律。2、通过纱线在纺纱过程中主要的三个区域:假捻盘上的纱条、自由纱段、凝聚槽的运动和受力分析建立了系统的理论模型,为系统研究纱线在这三个主要区域内的捻度与张力分布奠定了理论基础。3、通过对上述系统的理论模型采用龙格---库塔法进行数值计算,系统的研究了纱条在这三个区域的捻度与张力的分布规律,并比较得出了纱线线密度、引纱孔半径、转杯转速、假捻盘半径、转杯半径这些工艺参数对纱条捻度与张力所起的影响及其各自的影响程度。4、进行了捻度传递长度的数值计算,经比较得出了有利于捻度传递长度增大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个竹节周期内两次改变喂给罗拉速度的情况下,竹节是普通转杯竹节纱的简单组合,竹节形态没有发生变化。在一个竹节周期内三次改变喂给罗拉速度的情况下,竹节形态变得比较复杂,是在一个普通竹节上又叠加了一个竹节。这为拓展转杯纺应用领域、开发转杯纺新品种、丰富竹节纱产品有指导意义。2、通过研究纱条的张力及捻度的分布考察了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稳定性,得出影响纱条的张力及捻度最主要的三个工艺参数为:纱线线密度、转杯半径、转杯转速。这对提高转杯纺纺制竹节纱过程中纱条的捻度和张力,从而提高纺纱稳定性有指导意义。3、通过对捻度传递长度进行数值计算,经比较得出了有利于捻度传递长度增大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转杯转速与转杯半径,这为转杯纺顺利纺制竹节纱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侯春婷[8](2008)在《转杯纺纺制再生涤纶短纤维纱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再生涤纶短纤维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保护环境,减少能源消耗。我国再生涤纶短纤维资源非常丰富。再生涤纶纤维已由原来对原生涤纶纤维市场的补充地位向部分替代地位转变。纺织企业如能充分利用再生涤纶短纤维的丰富资源,则有可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以再生涤纶短纤维转杯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分梳辊和假捻盘等纺纱元件进行优选,对转杯速度、分梳辊速度和捻系数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纺制出了质量较好的29.5 tex再生涤纶转杯纱。本文还为再生涤纶转杯纱的有关质量指标建立了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与回归方程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本文在仅了解纱中纤维强伸性能的情况下,建立了涤纶转杯纱断裂强力理论模型,对成纱断裂强力进行了预测,并与断裂强力实测值进行了比较。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纺纱元件优选方面,OK37型锯齿辊—陶瓷抗静电假捻盘,OK37型锯齿辊—镀硬铬45#钢假捻盘,OK37型锯齿辊—陶瓷光盘假捻盘均为最优方案。本文选用OK37型分梳辊—陶瓷抗静电假捻盘方案。(2)转杯纺纱工艺优化方面,纺制29.5 tex的再生涤纶转杯纱的最优工艺参数是转杯速度31694 r/min、分梳辊速度7909 r/min和捻系数491。采用优选和优化结果再次进行纺纱,并测试成纱质量,发现成纱质量总体上优于原有方案,证明该优化工艺是有效的。将最优工艺纺制的转杯纱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与相同线密度的环锭纱进行了比较,发现转杯纱的强不匀和条干不匀率均好于环锭纱,虽然断裂强度低于环锭纱,但是可以满足后道加工的要求。(31)为涤纶转杯纱有关质量指标构造了一个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了转杯速度、分梳辊速度和捻系数等工艺参数与成纱有关质量指标的关系,并与回归方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除个别指标外,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要比回归方程的预测结果更接近于实测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预测转杯纱质量是可行的、有效的。(4)成纱断裂强力理论模型方面,由于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做了较多的简化和假设,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之间存在20%左右的误差,预测精度无法与神经网络相比。但是,本文毕竟实现了在没有成纱质量试验数据的情况下,仅根据纱中纤维的强伸性能,为转杯纱断裂强力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将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该理论模型不断得到改进。

王晓婷[9](2007)在《转杯纺纺制毛/腈混纺纱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转杯纺纱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新型纺纱技术,尤其是在棉纺行业有着宽广的应用。但是,转杯纺在纺制毛纱,尤其是在纺制毛/腈混纺纱方面还很少有研究。本文尝试在FA601A型转杯纺纱机上纺制了37.48 tex毛/腈混纺转杯纱,初步探索了毛/腈混纺纱的转杯纺工艺。为了获得最优的纺纱元件组合,本文应用模糊决策和模糊聚类方法对分梳辊和假捻盘等纺纱元件进行优选。根据有关成纱质量指标,选出了合适的纺纱元件组合,即{0K61锯齿辊—45#钢镀硬铬假捻盘}。优选了纺纱元件后,本文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最优化方法对转杯速度、分梳辊速度和捻系数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先是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安排试验,应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有关工艺参数与成纱质量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和回归方程系数的显着性检验得到了的有效回归方程,然后利用随机方向搜索法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即转杯速度为36741 rpm,分梳辊速度为8000 rpm,捻系数为387。采用优选和优化结果再次进行纺纱,并测试成纱质量,发现成纱质量总体上优于原有方案,证明该优化工艺是有效的。本文还利用此优选和优化结果纺制出了36.64 tex毛55/腈45的混纺纱。神经网络作为智能科学的一个分支,在模式识别、信息处理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在毛/腈混纺转杯纱有关质量指标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方面进行了一点探索。本文采用具有一个隐层的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隐层神经元数为3,隐层采用tansig传递函数,输出层采用purelin传递函数,选用traingdx函数进行训练。建立了转杯速度、分梳辊速度和捻系数等工艺参数与有关成纱质量指标的关系,并与回归方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除个别指标外,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比统计分析回归方程的预测结果更接近于实测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预测转杯纱质量是可行的、有效的。众所周知,神经网络的建立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试验数据的。如果没有成纱质量的试验数据,是否也能建立成纱质量的理论模型呢?本文在这方面也进行一点探索,在仅了解组成混纺纱纤维的强伸性能的情况下,建立了毛/腈混纺转杯纱断裂强力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纤维强伸性能指标——纤维的平均拉伸曲线、纤维的断裂强力分布及断裂伸长率分布为参数,结合混纺纱、混纺纤维的基本规格,可以预测混纺纱断裂强力。本文利用该模型对毛30/腈70和毛55/腈45混纺纱的断裂强力进行了预测。由于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做了较多的简化和假设,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之间存在20%左右的误差,预测精度无法与神经网络相比。但是,本文毕竟实现了在没有成纱质量试验数据的情况下,仅根据组成混纺纱纤维的强伸性能,为混纺纱断裂强力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将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该理论模型不断得到改进。

张海霞[10](2006)在《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成纱机理、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丝/短纤复合纱具有生产工序短、生产效率高的优点,复合纱的双组分结构使其具有特殊的外观和性能,可满足不同织物对纱线的要求。本文研究的核心即将短纤维与长丝在新型转杯纺纱系统上进行复合,使其成纱形态结构与成纱性能兼有短纤纱和长丝纱两者的特点。这种新型纺纱工艺不仅保留了转杯纺高速、高产、流程短、成本低、条干均匀度好等特点,同时根本上改善了成纱的强力,而且通过调整纺纱工艺参数可得到不同结构和性能的转杯纺复合纱。本文的研究工作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研制长丝/短纤复合纺纱转杯并分别研究长丝超喂率、纱线设计捻系数和长丝组分比对转杯纺复合纱成纱质量的影响规律;第二,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与传统转杯纱进行对比,重点研究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与性能;第三,探讨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的成纱机理,重点研究转杯复合纺纱过程中纺纱张力的影响;第四,分析转杯纺氨纶复合纱的纺纱工艺,并通过正交试验对转杯纺氨纶复合纱纺纱工艺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与优化。本文首先研制了能够保证长丝喂入的长丝/短纤复合纺纱转杯。纺纱时,预先开松的短纤维通过输送通道进入转杯并凝聚于转杯凝聚槽中,长丝在转杯负压的作用下通过引丝管同时进入转杯,与短纤维纱条在转杯内加捻形成复合纱。选用棉纤维作为短纤维组分,涤纶长丝作为长丝组分生产了不同结构和性能的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分别研究了长丝超喂率、纱线设计捻系数和长丝组分比对纺纱工艺过程及成纱质量的影响。长丝超喂率的变化会导致长丝张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复合纱的外观和结构,进而影响复合纱的主要性能。当长丝超喂率减小时,长丝张力增大,长丝越来越深地嵌入复合纱纱体中并趋向于纱芯,复合纱的强伸性能、条干和毛羽等主要性能随之发生变化。纱线设计捻系数在两种长丝超喂率下对转杯纺复合纱的外观形态、实测捻度、加捻效率以及复合纱主要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纱线线密度的增加,复合纱中长丝组分比逐渐减小,复合纱的外观和主要性能随之发生变化,相对于同样线密度的纯棉转杯纱,复合纱断裂强度增加12%以上。在纺纱工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研究了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与性能。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取决于长丝张力和短纤维纱条张力间的差异,其差异控制着复合纱中两种组分的几何位置和路径长度。通过EIB和科视达视频显微镜,可以看出纯棉转杯纱表面缠绕纤维的结构较为松散,毛羽较多,而复合纱表面缠绕纤维包缠的较为紧密,毛羽较少,表面相对较为光洁。长丝超喂率不同时,转杯纺复合纱具有不同的外观和结构。长丝超喂率较大时,长丝张力远小于短纤维纱条张力,长丝位于复合纱的表面并包缠短纤维纱条;随着长丝超喂率的减小,长丝张力增大,长丝趋向于分布在复合纱的内层。转杯纺复合纱的部分结构参数,如复合纱中长丝的径向相对位置r、长丝捻度、复合纱捻度、捻度偏差和纱线直径,都与长丝超喂率关系密切。转杯纺复合纱的拉伸性质不仅取决于每种组分的负荷-伸长曲线,还与两种组分复合的方式有重要关系,其拉伸断裂过程以及断口形态与长丝超喂率关系密切。与相同工艺条件下纺制的纯棉转杯纱相比,转杯纺复合纱的拉伸性能、条干和毛羽等主要性能均有所改善。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成纱机理的探讨中,重点研究了转杯复合纺纱过程中的纺纱张力以及纺纱张力对复合纱结构的影响。在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的纺制过程中存在两个纱线成形点,分别是短纤维纱条的成形点和复合纱的成形点。当长丝超喂率OFR变化时,长丝张力随之发生变化,使得长丝和短纤维纱条的汇聚点在转杯内部和引纱管之间移动,导致复合成形点处的短纤维纱条张力不同,而复合成形点处长丝张力和短纤维纱条张力的差异又会影响到复合纱的结构和性能。影响复合成形点处短纤维纱条张力的因素主要有:复合成形点的位置,短纤维纱条的线密度和捻度,转杯的角速度和直径,假捻盘的材料和规格等。在短纤纱纺纱条件不变时,通过控制长丝张力,可得到不同结构和性能的转杯纺复合纱。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整长丝超喂率的大小来控制长丝张力,从而生产出不同外观和结构的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为了扩大转杯纱的应用领域,本文以氨纶丝为原料开发了转杯纺氨纶复合纱,以满足市场对弹性纱线的需要。首先分析了转杯纺氨纶复合纱纺纱工艺参数对纱线主要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纺纱工艺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观察转杯速度、氨纶丝牵伸倍数、纱线设计捻系数对转杯纺氨纶复合纱主要性能的影响,发现三个因素中氨纶丝牵伸倍数对复合纱性能的影响比较大。综合考虑转杯纺氨纶复合纱各项性能,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转杯速度49300r/min,氨纶丝牵伸倍数4.5,纱线设计捻系数500。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分别纺制转杯纺氨纶复合纱和纯棉转杯纱,发现转杯纺氨纶复合纱综合性能较好,可以满足织造的需要。

二、转杯纺纺杯速度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杯纺纺杯速度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棉纤维可纺性与节能降耗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棉纤维开松过程
        1.2.2 再生棉纤维纺纱工艺
        1.2.3 再生棉纤维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机械法开松工艺及再生棉纤维性能分析
    2.1 机械法开松工艺
        2.1.1 开松前的预处理
        2.1.2 粗开松
        2.1.3 精开松
    2.2 再生纤维性能研究
        2.2.1 基本性能研究
        2.2.2 表面形态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棉纤维可纺性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试验原料与试验流程
        3.1.2 梳理成条工序
        3.1.3 并条工序
        3.1.4 纺纱工序
    3.2 再生棉纤维优选
        3.2.1 建立问题递阶层次结构
        3.2.2 构造判断矩阵
        3.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2.5 计算各层元素组合权重
    3.3 混纺比对再生棉纱的质量影响
        3.3.1 试验方法与方案设计
        3.3.2 成纱质量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杯纺纱主要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4.1 优化设计的原理与应用
    4.2 试验方案设计
    4.3 回归方程系数求解
    4.4 显着性检验
    4.5 成纱质量指标与参数关系图绘制
        4.5.1 断裂强度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4.5.2 条干不匀率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4.5.3 粗节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4.5.4 毛羽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4.6 最优工艺参数求解
        4.6.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4.6.2 最优值求解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棉节能降耗潜力研究
    5.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基础
        5.1.1 生命周期评价概念
        5.1.2 生命周期评价在纺织服装业的应用
    5.2 两种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5.2.1 目的与范围确定
        5.2.2 清单分析
        5.2.3 环境影响评价与解释
    5.3 两种产品生命周期对比评价
        5.3.1 环境影响分类对比评价
        5.3.2 环境影响综合值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优化设计回归方程参数计算
附录二 优化设计回归系数显着性检验
附录三 两种产品环境影响数据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转杯纺复合纱气流特征及其成纱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转杯纺纱研究现状
        1.2.2 转杯纺复合纱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杯复合纱纺纱通道内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2.1 复合纱纺纱通道流场的理论模型
        2.1.1 流体运动基本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2 复合纱纺纱通道内流场的数值模拟
        2.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2.2.2 网格划分
        2.2.3 边界条件设定
    2.3 复合纱纺纱通道内流场特性分析
    2.4 工艺参数对转杯内气流流动规律的影响分析
        2.4.1 凝聚槽型号对转杯内气流流动规律的影响
        2.4.2 转杯直径对转杯内气流流动规律的影响
        2.4.3 转杯速度对转杯内气流流动规律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杯复合纱纺纱工艺的单因素研究
    3.1 实验与纱线性能测试条件
        3.1.1 原料与设备
        3.1.2 测试仪器和条件
    3.2 棉/氨复合纱单因素实验与结果分析
        3.2.1 纺纱工艺设计
        3.2.2 转杯速度对棉/氨转杯复合纱外观形态和纱线性能的影响
        3.2.3 长丝牵伸倍数对棉/氨转杯复合纱外观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3.2.4 捻系数对棉/氨转杯复合纱外观形态和纱线性能的影响
    3.3 棉/涤复合纱单因素实验与结果分析
        3.3.1 纺纱工艺设计
        3.3.2 转杯速度对棉/涤转杯复合纱外观形态和纱线性能的影响
        3.3.3 长丝超喂率对棉/涤转杯复合纱外观形态和纱线性能的影响
        3.3.4 捻系数对棉/涤转杯复合纱外观形态和纱线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杯复合纱纺纱工艺的正交设计与优化
    4.1 正交实验工艺参数选择及实验方案
        4.1.1 工艺参数选择
        4.1.2 实验方案
    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与工艺优化
        4.2.1 实验结果分析
        4.2.2 工艺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4)麻赛尔/棉转杯纺纱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1.2 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
    1.3 实验设计
        1.3.1 单因子法
        1.3.2 二次旋转组合设计
        1.3.3 纺制不同混纺比的纱线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子法
    2.2 二次旋转组合设计法
    2.3 Borda数法数据分析
    2.4 纺制不同混纺比纱线
3 结论

(5)转杯纺适纺性的研究及其多组分纱线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型纺纱技术发展
        1.1.1 转杯纺
        1.1.2 摩擦纺纱
        1.1.3 紧密纺纱
        1.1.4 喷气纺纱
    1.2 转杯纺发展与现状
    1.3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杯纱成纱原理及纱线结构研究
    2.1 转杯纺成纱原理
        2.1.1 转杯纺前纺
        2.1.2 转杯纺纱工艺流程
        2.1.3 转杯纺纱工艺原理
    2.2 转杯纱结构的研究
        2.2.1 示踪纤维纺纱
        2.2.2 纱线纵向排列形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组分纱线的开发
    3.1 天丝/竹纤维/牛奶纤维(50/25/25)转杯纱
        3.1.1 原料选择及纱线纺制
        3.1.2 成纱强力
        3.1.3 毛羽
        3.1.4 耐磨性
        3.1.5 条干均匀度
    3.2 羊毛/涤纶/圣麻(40/50/10)转杯纱
        3.2.1 原料选择及纱线纺制
        3.2.2 成纱强力
        3.2.3 毛羽
        3.2.4 耐磨性
        3.2.5 条干均匀度
    3.3 羊毛/腈纶/天丝(40/40/20)转杯纱
        3.3.1 原料选择及纱线纺制
        3.3.2 成纱强力
        3.3.3 毛羽
        3.3.4 耐磨性
        3.3.5 条干均匀度
    3.4 圣麻/天丝/棉(50/30/20)转杯纱
        3.4.1 原料选择及纱线纺制
        3.4.2 成纱强力
        3.4.3 毛羽
        3.4.4 耐磨性
        3.4.5 条干均匀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长度对转杯纱质量的影响
    4.1 纱线纺制过程
        4.1.1 开松
        4.1.2 梳棉
        4.1.3 并条工序
        4.1.4 转杯纺
    4.2 纱线质量测试及结果分析
        4.2.1 灰色近优综合判定简介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杯纺并条工序作用效果研究
    5.1 纺纱过程
        5.1.1 原料准备
        5.1.2 四种转杯纺的工艺流程
        5.1.3 开清棉
        5.1.4 梳棉
        5.1.5 并条工序
        5.1.6 转杯纺
    5.2 纱线性能测试
        5.2.1 强力测试结果
        5.2.2 毛羽测试结果
        5.2.3 条干均匀度测试结果
    5.3 测试结果分析
        5.3.1 并条工序对强力影响
        5.3.2 并条工序对毛羽性能影响
        5.3.3 并条工序对纱线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转杯纺纱生产针织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料性能
2 试验部分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 不同转杯转速对纱线强力的影响
    2.3 不同的假捻盘低成纱强力的影响
    2.4 不同转杯直径对成纱强力的影响
    2.5 不同的分梳辊转速
3 结语

(7)转杯竹节纱的工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转杯纺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1 国外转杯纺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2 国外主要转杯纺纱设备的技术简介
        1.1.3 国内转杯纺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1.4 国内主要转杯纺纱设备的技术简介
    1.2 转杯纺纱理论基础
        1.2.1 转杯纺纱成纱原理
        1.2.2 转杯纺纱的工艺过程
        1.2.3 转杯纺纱条上的捻度分布
        1.2.4 转杯纺顺利纺纱的工艺理论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
    1.3 转杯纺纺制竹节纱的研究状况
        1.3.1 竹节纱纺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1.3.2 竹节纱的分类及其纺纱原理
        1.3.3 转杯纺竹节纱的常用纺纱方法及其比较
    1.4 转杯纺工艺理论的主要研究状况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杯竹节纱竹节形态的理论分析
    2.1 凝聚槽内须条的分布
    2.2 一个竹节周期内速度有两个变化
    2.3 一个竹节周期内速度有三个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杯纺工艺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 假捻盘纱条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2 自由纱段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3 凝聚槽纱条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4 龙格—库塔(Runge-Kutta)法原理
    3.5 模型求解
第四章 假捻盘纱条理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4.1 引纱孔半径的影响
    4.2 转杯转速的影响
    4.3 假捻盘半径的影响
    4.4 转杯半径的影响
    4.5 纱线线密度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由纱段纱条理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5.1 引纱孔半径的影响
    5.2 转杯转速的影响
    5.3 假捻盘半径的影响
    5.4 转杯半径的影响
    5.5 纱线线密度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凝聚槽纱条理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转杯纺纺制再生涤纶短纤维纱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杯纺纱技术的原理
    1.2 转杯纺纱的特点
    1.3 影响转杯纺成纱质量的因素
    1.4 转杯纺纱的发展前景
    1.5 转杯纺纱在加工合成纤维中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模糊决策优选转杯纺元件
    2.1 模糊决策优选的理论
    2.2 试验原料和设备
    2.3 纺纱元件优选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杯纺主要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3.1 优化设计原理和应用
    3.2 常用的多目标函数的优化方法
    3.3 最优化设计的建模步骤
    3.4 试验原料和有关工艺参数
    3.5 试验方案设计
    3.6 工艺参数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涤纶转杯纱质量指标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1 神经网络简介
    4.2 Matlab工具箱的几种常见的神经网络类型
    4.3 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纱线质量指标的应用
    4.4 涤纶转杯纱质量指标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4.5 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回归方程的预测结果的比较
    4.6 预测结果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涤纶转杯纱断裂强力的理论模型
    5.1 转杯纱断裂强力的理论模型
    5.2 单纤维试验
    5.3 根据纤维的性质建立模型
    5.4 涤纶转杯纱断裂强力的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转杯纺纺制毛/腈混纺纱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转杯纺的特点
        1.1.1 适纺原料范围广
        1.1.2 纺纱速度高
        1.1.3 流程短
        1.1.4 卷装大
    1.2 转杯纺的发展历程
        1.2.1 转杯纺机的发展
        1.2.2 适纺原料的发展
        1.2.3 成纱质量的提高
        1.2.4 产品应用范围的扩大
    1.3 转杯纺的发展趋势
    1.4 转杯纺毛类产品
        1.4.1 转杯纺应用于毛纺行业的意义及前景
        1.4.2 纺羊毛转杯纱的特点
        1.4.3 纺腈纶转杯纱的特点
        1.4.4 转杯纺已生产的毛类产品情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模糊决策优选转杯纺元件
    2.1 模糊决策方法简介
        2.1.1 引言
        2.1.2 Borda数法
        2.1.3 密切值法
    2.2 分梳辊和假捻盘型号的模糊决策
        2.2.1 试验方案
        2.2.2 试验条件
        2.2.3 试验结果
        2.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 分梳辊和假捻盘型号的模糊聚类分析
        2.3.1 模糊聚类分析简介
        2.3.2 模糊聚类分析结果
        2.3.3 模糊聚类优选结果验证
        2.3.4 模糊聚类优选结果分析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转杯纺主要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3.1 优化设计理论简介
    3.2 工艺参数优化的试验设计
        3.2.1 试验设计
        3.2.2 纺纱试验条件
        3.2.3 试验结果
    3.3 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3.3.1 各考察指标的回归系数
        3.3.2 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3.3.3 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3.3.4 各指标的有效回归方程
        3.3.5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工艺参数的优化
    3.5 最优化结果验证
    3.6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毛/腈混纺转杯纱质量指标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1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4.1.1 神经元模型
        4.1.2 神经网络的结构
        4.1.3 神经网络的分类
        4.1.4 神经网络的学习与训练
        4.1.5 神经网络的仿真
    4.2 BP神经网络的介绍
        4.2.1 BP神经网络模型
        4.2.2 BP神经网络结构
        4.2.3 BP神经网络设计
        4.2.4 BP神经网络的快速学习算法与选择
        4.2.5 BP神经网络推广能力的提高
    4.3 人工神经网络在纺织上的应用
    4.4 成纱质量预测神经网络的模型及算法
    4.5 成纱质量的神经网络预测
        4.5.1 成纱条干的预测
        4.5.2 成纱线毛羽预测
        4.5.3 成纱强力预测
        4.5.4 成纱伸长率的预测
        4.5.5 成纱细节预测
    4.6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毛/腈混纺转杯纱断裂强力的理论模型
    5.1 混纺纱断裂强力的理论模型
        5.1.1 假设
        5.1.2 理论建模的基本思路
        5.1.3 纤维的平均拉伸曲线
        5.1.4 纤维断裂区间平均拉伸曲线的回归方程
        5.1.5 混纺纱中混纺纤维的实际断裂根数
        5.1.6 混纺纤维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的统计分布
        5.1.7 混纺纱断裂强力的预测
    5.2 毛/腈转杯混纺纱断裂强力的预测
        5.2.1 羊毛、腈纶纤维的拉伸断裂的统计分布
        5.2.2 混纺纤维、混纺纱的基本参数
        5.2.3 混纺纱强力预测结果
    5.3 毛/腈混纺转杯纱断裂强力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成纱机理、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转杯复合纺纱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传统转杯纺成纱机理和纱线结构性能的研究现状
        1.3.1 转杯纺纱过程中的张力分析
        1.3.2 转杯内纱条的运动和捻度分布
        1.3.3 转杯纱的结构与性能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长丝/短纤复合纺纱转杯的研制与纺纱工艺分析
    2.1 长丝/短纤复合纺纱转杯的研制与纺纱原理
        2.1.1 长丝/短纤复合纺纱转杯的研制
        2.1.2 转杯纺复合纱纺纱原理
    2.2 原料与纱线结构性能测试条件
        2.2.1 原料
        2.2.2 一般测试项目及仪器
    2.3 长丝超喂率的影响
        2.3.1 纺纱工艺
        2.3.2 长丝超喂率与纺纱张力的关系
        2.3.3 长丝超喂率对复合纱外观形态的影响
        2.3.4 长丝超喂率对复合纱主要性能的影响
    2.4 捻系数的影响
        2.4.1 纺纱工艺
        2.4.2 捻系数对复合纱外观形态的影响
        2.4.3 捻系数与纱线实测捻度和加捻效率的关系
        2.4.4 捻系数对复合纱主要性能的影响
    2.5 长丝组分比的影响
        2.5.1 纺纱工艺
        2.5.2 复合纱线密度与长丝组分比的关系
        2.5.3 不同线密度纱线的外观形态
        2.5.4 长丝组分比对复合纱主要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与性能
    3.1 纺纱工艺与纱线结构性能测试分析方法
        3.1.1 纺纱工艺
        3.1.2 纱线结构性能的测试分析
    3.2 转杯纺复合纱结构分析
        3.2.1 理论分析
        3.2.2 纱线的外观形态与复合纱典型结构
        3.2.3 转杯纺复合纱的结构参数
    3.3 转杯纺复合纱性能分析
        3.3.1 复合纱的拉伸性质
        3.3.2 复合纱的条干均匀度
        3.3.3 复合纱的毛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成纱机理探讨
    4.1 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成形点的预测
    4.2 转杯纺复合纱纺纱张力的理论分析
        4.2.1 复合成形点K位于杯内自由纱段上时的纺纱张力分析
        4.2.2 复合成形点K位于假捻盘区域时的纺纱张力分析
        4.2.3 复合成形点K位于引纱管区域时的纺纱张力分析
    4.3 复合成形点处的纱条张力分析
        4.3.1 复合成形点处的短纤维纱条张力
        4.3.2 复合成形点处长丝张力和短纤维纱条张力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杯纺氨纶复合纱的开发
    5.1 转杯纺氨纶复合纱的纺制与性能测试
        5.1.1 转杯纺氨纶复合纱的纺制
        5.1.2 纱线外观和性能的测试
    5.2 转杯纺氨纶复合纱纺纱工艺参数分析
        5.2.1 分梳辊速度
        5.2.2 转杯速度
        5.2.3 氨纶丝牵伸倍数
        5.2.4 捻系数
    5.3 转杯纺氨纶复合纱纺纱工艺参数的优化
        5.3.1 试验因素及水平选择
        5.3.2 正交试验方案
        5.3.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转杯纺氨纶复合纱与传统转杯纱对比试验
        5.4.1 试验工艺参数选择
        5.4.2 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转杯纺纺杯速度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棉纤维可纺性与节能降耗潜力研究[D]. 张子阳. 东华大学, 2020(01)
  • [2]转杯纺复合纱气流特征及其成纱参数优化研究[D]. 刘超. 江南大学, 2017(03)
  • [3]微孔超仿棉粘胶转杯混纺纱的工艺研究[A]. 张倩,汪军,江慧. 第十七届全国新型纺纱学术会论文集, 2014
  • [4]麻赛尔/棉转杯纺纱工艺研究[J]. 石宏亮,卢海蛟,邵静.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 [5]转杯纺适纺性的研究及其多组分纱线的开发[D]. 张晓靖. 青岛大学, 2010(03)
  • [6]转杯纺纱生产针织纱的研究[J]. 张其俊,孙卫国. 广西纺织科技, 2010(01)
  • [7]转杯竹节纱的工艺理论研究[D]. 孔佳斌. 东华大学, 2008(11)
  • [8]转杯纺纺制再生涤纶短纤维纱工艺研究[D]. 侯春婷. 东华大学, 2008(07)
  • [9]转杯纺纺制毛/腈混纺纱工艺研究[D]. 王晓婷. 东华大学, 2007(05)
  • [10]长丝/短纤转杯纺复合纱成纱机理、结构与性能研究[D]. 张海霞. 东华大学, 2006(03)

标签:;  ;  ;  ;  

转杯纺的转杯转速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