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种动物内金的PAGE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赵欣华[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松江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就诊于刘松江教授门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用药分析,归纳刘教授治疗此病的用药规律,组方特色,为治疗原发性肝癌提供新的思路。总结刘松江教授治疗此病时的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以期更好的推广学习。方法:记录201 5年01月01日至20 19年01月01日就诊于刘教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信息,录入给定的EXCEL模板,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版)进行信息的统计。点击“一般信息”模块即可得到患者性别、年龄、首诊症状统计结果。在“用药模式”“关联规则”模块,即可得到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药物类别、组方规律等结果。设置置信度与支持个数,即可得到药物的关联规则。在以上基础上,点击“网络拓扑”按钮,通过K-m eans算法与回归模型相结合的算法分析,聚类得到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核心组合。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数202例,其中男性140例,女性62例。患者年龄大多数处于51-70岁,占比68.81%。本研究中患者首诊症状出现频次较高有:神疲乏力、腹胀、纳呆、胁痛、口苦、黄疸、形体消瘦、下肢浮肿、小便难等。刘松江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寒性药使用最多,频次为1996次,占比34.90%;其次为温性药和平性药,频次分别为1725次及1295次,占比分别为30.16%和22.64%,三者占比高达87.7%,说明刘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时以寒性药、温性药及平性药为主。五味中以甘味药和苦味药为主,分别为2664次和25 92次。刘松江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使用的药物归经主要集中在肝经与脾经,分别为23 71次及2257次。药物类别中最常应用补虚类药物,频次为1490次,位居其后的是利水渗湿类药物,共计出现88 6次,活血化瘀类药物出现690次,三者占比为53.60%,三类药的使用频率超过了半数,可知刘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虚、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最常出现的药物组合包括茯苓-白术-鳖甲、柴胡-白芍、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焦山楂-鸡内金等。经过算法挖掘分析后发现核心处方包含14味药,以补虚药味数最多。结论:1.刘教授认为原发性肝癌发病主要为素体亏虚,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邪气乘机而入,气滞、瘀血、痰浊、热毒交结于胁下,日久发为此病。2.刘教授认为原发性肝癌应当分阶段论治,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念,在治疗过程中注重阴阳平衡的调节,健运脾胃,攻补兼施,补益正气兼顾祛邪,驱邪外出不忘固守元气。3.刘松江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时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应用寒性药、温性药与平性药较多,药味多属甘、苦两味,多归属于肝脾二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核心处方为:茯苓-白术-莪术-鳖甲-白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柴胡-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五味子-焦山楂-鸡内金。
宋宁[2](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郭晓光[3](2021)在《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两种几丁质酶结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自然界中,有一些病原真菌可以造成植物真菌病害。化学杀菌剂的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生物农药。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的细胞壁中主要成分为几丁质,这就使几丁质酶成为了潜在的抗真菌药剂。本文以黑曲霉的B类几丁质酶AnChiB和玉米螟中肠的IV家族几丁质酶OfChtIV为研究对象,根据生理功能推测并验证了抗真菌活性,研究了结构功能关系,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如下:1.AnChiB的抗真菌活性研究。从AnChiB的生理功能出发,测定了它对黑曲霉菌丝体的水解能力,水解8 h后可以生成1.4 m M(GlcNAc)2。随后测试了它的抗真菌活性。结果显示,AnChiB对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的致病疫霉的生长没有影响,而对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的镰刀菌具有23%的生长抑制率。表明AnChiB的抗真菌活性与其对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水解相关。2.AnChiB的结构功能研究。比较了AnChiB与另外一种来自昆虫表皮降解过程的关键几丁质酶OfChtI的菌丝体降解活性,发现AnChiB的水解菌丝体效率明显高于OfChtI,水解8 h后(GlcNAc)2生成量相差8.7倍。解析获取AnChiB的晶体结构,整体上与OfChtI结构相似,是由典型的(β/α)8-桶状的核心结构域和几丁质插入域组成。不同的是,AnChiB在底物结合裂缝的非还原端有一个LOOP结构,包含Trp106和Trp118,推测可能与菌丝体水解效率有关。将AnChiB的Trp106突变为Ala106后,菌丝体水解活性下降75%,验证了该色氨酸对于AnChiB水解菌丝体的重要性。3.OfChtIV的抗真菌活性研究。检测到OfChtIV对镰刀菌具有40%的生长抑制率,表明其具有优于AnChiB的抗真菌活性。同时也检测到OfChtIV对其它几种玉米病原真菌也具有抗性。由于玉米常常会被真菌侵染,因此这可能对应了OfChtIV在玉米螟体内起到的免疫功能。随后,对这几种真菌菌丝体进行了水解实验,其水解效率与抗真菌效果相一致,从而表明了OfChtIV的抗真菌活性也是来自于对菌丝体的水解。4.OfChtIV的结构功能研究。用玉米螟中肠提取物处理OfChtIV和它的去糖基化突变体,来研究酶在中肠多种蛋白酶环境下的适应机制。结果显示野生型不被降解且保持酶活;但突变体会被降解90%以上,失去90%的酶活。表明了糖基化对酶在中肠条件下的保护作用。解析晶体结构发现OfChtIV表面存在多个蛋白酶酶切位点,进一步表明了糖基化对酶的保护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OfChtIV中静电相互作用的总数明显低于常见昆虫几丁质酶,可能促进了其在中肠碱性条件下稳定性。另外,OfChtIV在结构上相比昆虫几丁质酶更加类似于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植物几丁质酶。解析了酶与底物复合物以及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有利于对酶作用方式的更好理解。
房蕴歌[4](2020)在《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物药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三大组成之一,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限于动物药自身化学组成复杂,分析难度大,与植物药相比,其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技术和水平亟待加强。Totality-of-the-evidence(TOE),“证据链完备性”,是美国FDA《工业界植物药研发指南》推荐用于活性物质不清晰的植物药的质控思路,强调明确大类成分组成和从源头基原品种、采收加工到成品等过程的全成分质控,特别适合用于当前动物药的质量控制。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是国务院颁布的需要特殊管理的28种毒麻中药品种之一,也是4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作为分泌物加工品,蟾酥缺乏平常药材(或饮片)固有的基原动物的外观形态,质量控制存在特殊困难。因此,本研究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蟾酥主要包括以蟾毒配基和吲哚生物碱为主的小分子和蛋白类物质,前期针对小分子物质在基原品种间的差异性以及初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采用Nano LC-MS/MS对其中蛋白类成分进行研究;综合前期小分子研究和本部分蛋白研究结果,建立基于整体质量控制策略的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蟾酥药材蛋白组成分析通过提取溶剂种类、组成和p H值的考察,建立蟾酥药材总蛋白的提取方法,采用Bradford法测定了不同批次蟾酥药材总蛋白含量,47批干品蟾酥中总蛋白含量在6.90-28.3%。采用蛋白组学相关技术比较法定基原品种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及近缘易混淆品花背蟾蜍和华西蟾蜍来源的蟾酥的蛋白组成差异性:(1)SDS-PAGE法对不同基原蟾酥样品进行分析,其蛋白条带具有明显差异。中华大蟾蜍、华西蟾蜍和花背蟾蜍在40-55 KD具有明显主条带,黑眶蟾蜍蟾酥在此处无明显条带,并且后者在>180 KD范围内有条带。中华大蟾蜍和华西蟾蜍之间,前者在130KD处无条带,后者此处条带清晰。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之间,前者在25-35 KD条带清晰,后者在该范围无条带。(2)基于纳升液质联用技术,对4个基原(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华西蟾蜍和花背蟾蜍)的8个蟾酥样品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基于Proteome Discoverer 2.2平台检索cane toad.v2.2.proteins.fasta数据库,共鉴定到1357个蛋白,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鉴定到的蛋白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和转运蛋白等,参与糖酵解、转运和翻译等多种生物学过程。通过统计学分析,法定基原(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区别于近缘易混淆品种的特有蛋白有49个、中华大蟾蜍和华西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两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26个、中华大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22个、黑眶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82个、花背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5个,华西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60个。根据差异蛋白鉴定时的高可信度肽段,得到各基原间相互区分的特征肽段:黑眶蟾蜍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的特征肽段ILKDQGYSTGIIGK,华西蟾蜍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的特征肽段QLLAGGMAGAVSR,中华大蟾蜍区别于黑眶蟾蜍的特征肽段SLLTGPSQLK,中华大蟾蜍区别于华西蟾蜍的特征肽段TGAFDWSHVAK,黑眶蟾蜍区别华西蟾蜍的特征肽段FLENLNNFVK,华西蟾蜍区别黑眶蟾蜍的特征肽段TTDMMFGGK、QVVEEPSPQLPAGK、MIGPFFDTLSTK、ITPADSQLQR、DLTAEQAAER和LVDNTEDWHPR,和黑眶蟾蜍区别花背蟾蜍的特征肽段YIAVIIHPDQK。利用SIEVE 2.0软件,导出质谱数据的质荷比、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结合PCA和OPLS-DA分析,筛选得到不同基原间的特征离子:中华大蟾蜍(530.3290-15.40)与华西蟾蜍(964.5004-19.63、352.5574-18.11、1055.6564-18.31和527.3066-20.87)、中华大蟾蜍(461.2529-66.23和622.8214-65.24)与花背蟾蜍、黑眶蟾蜍(948.0197-65.76、1269.6597-67.10、512.3225-52.24、1269.6581-64.98和644.3872-40.02)与华西蟾蜍、黑眶蟾蜍(47个特征离子)与花背蟾蜍、华西蟾蜍(34个特征离子)与花背蟾蜍、花背蟾蜍与其它三个基原(8个特征离子)。(3)采用同一基原的鲜浆样品,考察烘干(105℃、80℃、60℃)、减压干燥(60℃)、冷冻干燥和阴干等不同干燥方式对蟾酥蛋白成分的影响。冷冻干燥样品加工前后颜色无明显变化,其它几种干燥方式样品加工后颜色有不同程度加深;蛋白含量测定结果为冷冻干燥>减压干燥>阴干>80℃烘干>60℃烘干>105℃烘干;SDS-PAGE分析显示105℃烘干样品蛋白条带比其它样品条带明显减少,60℃烘干样品条带数目与其它样品相同但条带颜色较浅,其它3种干燥方式没有明显区别。不同分析方法均提示蛋白成分随温度升高产生明显变化,推测部分蛋白在较高温度下发生降解。2、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完善和提高综合前期小分子研究基础和本论文大分子的研究结果,考虑到标准提升要循序渐进,以兼顾当前中成药生产实际,现阶段仍以小分子蟾毒配基作为质量控制指标。在前期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蟾酥药材和饮片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包含采用优化的薄层鉴别方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HPLC特征图谱;完善一测多评法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将其用于38批蟾酥药材中蟾毒配基的含量测定,制定合理含量限度。在此基础上,参照药材拟修订方法,对不同批蟾酥粉进行【性状】、【鉴别】(薄层鉴别)、【特征图谱】、【检查】(水分)和【含量测定】等检测项研究,起草蟾酥粉的质量标准。具体为:(1)对【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进行简化和统一,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浓缩5倍作为【薄层鉴别】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2)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以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共5个蟾毒配基类成分特征峰的HPLC特征图谱。(3)在前期一测多评法研究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多点校正法和斜率法)计算不同检测波长对相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开展同一实验室不同操作者和不同实验室之间相对校正因子验证实验,确定华蟾酥毒基对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和蟾毒配基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942、1.03、0.923和1.04。采用上述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38批蟾酥药材中5种蟾毒配基的总量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4)根据38批蟾酥样品中5种蟾毒配基的总量,结合商品蟾酥质量现状,建议以干燥品计,5种蟾毒配基之和不低于9.0%。
程嵘[5](2019)在《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素养案例的普适性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引领高中数学建模教育的航标.其将数学建模纳入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划分了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水平,在提供的37个教学与评价案例中设有7个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及其实施.但这些数学建模案例是否具有普适性,即是否适用于测评普通高中生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目前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本文选取高中新课标的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脚长与鞋号问题、包装彩绳问题、体重与心率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情境、内容和过程三个维度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继而用之分析高中数学课标实验版与2017版所提供的相关案例,研究发现:实验版课标并无明示的数学建模问题,而新课标7个数学建模案例中有5个处于评价模型的最高层次(运用层次),数学建模素养要求明显提高,难度增大.同时,选取370名大学生、1827名高中生为被试,调查分析学生解答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的能力层次,探求数学建模案例的普适性.采用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偏低,难度较大,高中生、大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均为理解层次,由此推知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不具有普适性,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数学建模案例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数学建模的教学与评价,而非普通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二是新课标的学业质量评价所针对的对象是高中毕业生,而非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三是新课标所提供的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均来自于难度较大的北京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对大学生、高中生的数学建模策略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解题策略方面,高中生与大学生各题目的倾向较为一致;在检验策略方面,高中生和大学生更倾向于数据检验策略、直觉判断策略,较少采用理论推演策略;在学生的建模假设过程中,采用可行性假设策略、平衡性假设策略,及精确性假设策略的人数依次递减;在视觉化表征方面,题目越难,使用视觉化表征的人数越多,且题目特征会影响学生视觉化/非视觉化表征的选择.实证调查发现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难度大、不具有普适性的实际,本文提出改编新课标数学建模案例、实施视觉化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的教学建议.但鉴于构建评价模型、案例的改编、实证研究的设计过程,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是一种探索性尝试,本文尚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思考与完善的之处,如抽取的样本未能覆盖全国、缺少重复验证的研究过程等.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致力于扩大研究范围,不断完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
李涛[6](2018)在《蝉蜕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提出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味甘,性寒,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利咽、解痉等功效,属于常用的动物药之一,被历代医书及历版药典收载。目前,蝉蜕质量标准尚不完善,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蝉蜕仅有性状项内容,缺乏其他定性定量指标,难以评价蝉蜕药材及饮片质量。此外,蝉蜕古今服用方法不一,历代医书记载蝉蜕多粉末入药,但历年版中国药典和临床却多采用水煎入药,缺乏科学依据。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进行了如下研究:蝉蜕质量标准研究。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相关方法,对蝉蜕进行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等项内容的研究。建立了蝉蜕显微鉴别和氨基酸薄层鉴别方法,新增了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和浸出物等项内容并制定其限量标准,建立了蝉蜕4种核苷酸含量测定方法,由于含量较低且各批次间差异较大,故未纳入质量标准。此外,首次建立了蝉蜕水溶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22个,各批次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蝉蜕服用方法探讨。采用戊四氮及士的宁诱发小鼠急性惊厥模型,以小鼠惊厥潜伏期、死亡潜伏期、惊厥率和死亡率为评价指标,研究蝉蜕粉末服用及水煎服用抗惊厥作用,结果表明:蝉蜕水煎液组及粉末低剂量组对戊四氮及士的宁诱发的小鼠急性惊厥均不产生对抗作用;粉末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延长小鼠惊厥潜伏期、死亡潜伏期,且粉末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士的宁诱发惊厥小鼠死亡率。戊四氮诱发的慢性点燃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蝉蜕粉末入药能改善大鼠海马区病变程度,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蝉蜕可能通过调节氨基酸递质含量发挥抗惊厥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研究提升了蝉蜕质量标准,有利于保证蝉蜕质量和临床疗效;通过抗惊厥实验研究探讨了蝉蜕的服用方法,初步证实了蝉蜕粉末服用抗惊厥作用强于水煎液服用,为蝉蜕粉末入药提供了依据。
黄倩[7](2017)在《五种动物中药简易鉴别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对珍珠、鸡内金、蛤蟆油、麝香、燕窝五种动物中药的真伪进行鉴别。方法:将珍珠、鸡内金、蛤蟆油、麝香、燕窝五种中药的真品性状与市场上常见伪劣品的性状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上述五种动物中药的真伪鉴别,可有效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结论:传统鉴别方法简单、易行、准确率高,是五种动物中药鉴定真伪的良好方法。
陈谨[8](2016)在《大鼠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机制及STV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到很多种机制,如自由基的生成、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超载等,彼此构成一个互相促进的复杂网络。尽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但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各种机制的枢纽点/交汇点尚不明确,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为了探究缺血/再灌注损伤早中晚期所涉及的级联发病机制及探讨STV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的保护机制。我们运用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采用无创伤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实施实时的检测,分析大鼠造模前后血流变化值,确保模型构建的可靠性。实时监控大鼠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体温等各项生理指标,排除手术之外的其他因素对动物模型构建造成的影响。对各分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应用脑切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最直观的评判脑梗死模型构建的成功与否,同时利用Image J软件来计算梗死面积,表观的衡量STV对脑梗死面积的改善作用。为了探究脑组织蛋白合理有效的分离体系,我们利用不同浓度(10%T,2.6%C或12%T,2.6%C或15%T,2.6%C)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和4.2%-17.85%T(线性梯度),5%C(交联度)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为分离系统。利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技术检测Thioredoxin 1(Trx1)蛋白、Peroxiredoxin 2(Prx2)蛋白和Heat shock protein 60 kDa(Hsp60)蛋白分别在各组相对应的缺血2 hours/再灌注0 hour/6 hours/22hours/168 hours时间点的表达量,探究STV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相关的可能机制。我们成功构建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脑组织切片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来评估脑梗死面积,发现STV组跟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脑梗死面积比手术组减小,同时对于缺血2 hours/再灌注22 hours这个时间点的模型,STV组大鼠比阳性对照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大,但是对于缺血2 hours/再灌注168 hours这个时间的模型,STV组大鼠比较阳性对照大鼠的脑梗死面积有所减小。这从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STV对脑缺血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它的长期保护作用更为明显,作用效果强于阳性对照药依达拉奉。我们试验了几种不同浓度(10%T,2.6%C或12%T,2.6%C或15%T,2.6%C)的SDS-PAGE和4.2%-17.85%T(线性梯度),5%C(交联度)SDS-PAGE,最终发现4.2%-17.85%T,5%C的SDS-PAGE对大鼠脑组织蛋白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免疫印迹结果表明在缺血2 hours/再灌注0 hour及6 hours时,STV给药组Hsp60表达量减少,说明STV在脑缺血早期能减少脑组织的应激反应。在缺血2 hours/再灌注22 hours,STV组Prx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和缺血2 hours/再灌注168 hours模型,Trx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且其表达量也高于阳性对照组。说明Prx2在脑缺血中后期发挥良好的抗氧化作用,防止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Trx1在脑缺血后期发挥良好的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防止神经元细胞的死亡。在缺血2 hours/再灌注22 hours时,STV组的Prx2的表达量高于同一时期Trx1的表达,说明在缺血2 hours/再灌注22 hours时,STV主要是通过上调Prx2的表达来发挥抗氧化作用。在缺血2 hours/再灌注168 hours时,STV主要是通过上调Trx1的表达来发挥抗凋亡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不同时期,STV启动不同的信号通路来保护脑组织。除了上述的工作外,我们还进行了以下的工作。我们结合非变性微型二维凝胶电泳,网格凝胶切取以及定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获取数据非依赖型模式,MSE),用来构建数字化非变性蛋白质谱图,同时,为了改进此研究模式,我们采用了新的质谱串联模式,采用了增强离子淌度分离的数据非依赖模式串联质谱(HDMSE模式),并将此模式运用到人类血浆蛋白质分析的工作中。即人类血浆样品经过非变性微型二维凝胶电泳分离,将得到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所在的长方形区域(18 mm×4.8 mm)切割成72块方形胶粒并将胶粒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进行定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LC-MS/MS)。所得的结果显示,与MSE相比,HDMSE表现出更好的分析性能,鉴定所得蛋白质种类数目提高了约50%,并且每种蛋白质在更多的胶粒中被检测到,即对每种蛋白质得到了更全面的谱图。运用LC-HDMSE,共检测出253种蛋白质,根据每种蛋白质的含量分布信息我们重构了非变性蛋白质谱图。从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载脂蛋白B-100(Apo B-100)在凝胶切取区域是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主要分布区域在pI 5.1-6.1,表观分子量在约1000 kDa,即其所在的位置在编号为39-42相对应的四块胶粒中。用我们编写的Excel宏程序去检索蛋白质谱图,结果表明蛋白质的含量峰值落在Apo B-100的集中区域。在252个蛋白质中有22个蛋白质符合此标准,且这22个蛋白质中有19个蛋白质被报道跟LDL相关。这个方法仅仅需要几微升的血浆样品,且蛋白质的分离原理与常用的超速离心法完全不同。这个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将会使我们对LDL的结构和功能有更深程度的理解。
金伶佳[9](2011)在《鸡内金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鸡内金来源于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脊索动物门鸟纲雉科动物鸡的干燥砂囊角质内壁,剥离后洗净晒干研末生用或炒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的丹雄鸡项下。鸡内金性味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具有消食健脾胃,涩精止遗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食积胀满,饮食积滞,消化不良,止遗尿,化结石,泻痢等疾病。是临床常用中药品种。此外,鸡内金有胃液分泌,加快胃排空等作用。但是鸡内金为角质,具有表面油性大,腥臭味浓,质地较坚韧,有效成分难以煎出等缺点。因此,本实验旨在找出一种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炮制方法,一方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材料:鸡内金购于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连城食品有限公司,经辽宁中医药大学王冰教授鉴定均为正品药材。方法:以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指标性成分,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对砂烫鸡内金工艺进行了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考察,优选出砂烫鸡内金的最佳炮制工艺;采用连续系统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半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分别对生品鸡内金及其砂烫鸡内金的蛋白、氨基酸、淀粉酶、微量元素等四个方面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剂量鸡内金生品和砂烫品对正常小鼠的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的作用,对鸡内金生品及砂烫品的促进胃肠功能进行比较;通过观察鸡内金生品和砂烫品对阿托品致胃肠运动抑制小鼠、对新斯的明致胃肠运动亢进小鼠的胃排空实验,来试探讨鸡内金促进消化作用的机制;对考马斯亮蓝法和凯氏定氮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研究了生品鸡内金及其砂烫品的质量标准。对十批次不同产地鸡内金及其炮制品的杂质,水分,灰分,浸出物等方面进行了测定,初步制定了鸡内金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结果:1.优选出砂烫鸡内金的最佳炮制工艺:鸡内金在锅底温度200-210℃,炒制60s,投砂量100:4000。2.化学成分比较2.1通过连续系统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鸡内金及其炮制品在电泳上具有谱带,生品和炮制品在含量上有显着变化。鸡内金及其炮制品的电泳图谱不仅谱带数目不相同,而且各谱带的着色程度也是有差别的。2.2生品鸡内金经炮制后,可能由于高温导致生品鸡内金中的大部分淀粉酶变性,从而使淀粉酶的活性由4(U/L)下降到2(U/L)。2.3炮制后的砂烫鸡内金比生品鸡内金中的五种微量元素含量提高。炮制后钾,钙,铁,镁的含量分别由1.01mmol/l, 1.07 mmol/l, 16 mmol/l,0.46 mmol/l增加到1.75 mmol/l, 1.17 mmol/l, 17.3 mmol/l,0.52 mmol/l。2.4鸡内金及炮制品中均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经炮制后鸡内金中的18种氨基酸总含量由875.894 mg/g提高到903.119 mg/g。3.鸡内金生品及其砂烫品对小鼠的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均产生不程度的影响,砂烫品作用更为显着,对小鼠的胃排空及小肠推进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对考马斯亮蓝法和凯氏定氮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结论:1.优化的鸡内金的最佳炮制工艺,进行了验证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故此工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2.鸡内金及其砂烫品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均有促进作用。3.初步制定了鸡内金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鸡内金砂烫炮制工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并可用于评价和控制鸡内金及其砂烫品的质量。为今后研究奠定基础。
李根亮[10](2011)在《中华绒螯蟹精子核非浓缩的表观遗传机制》文中提出根据精子核内遗传物质存在状态的不同,可将动物的精子核分为三种类型:浓缩型、半浓缩型和非浓缩型。由于鱼精蛋白等精子核碱性蛋白(spermatozoa basic nuclear proteins, SBNP)对组蛋白的替代和对遗传物质的浓缩作用,哺乳类、鸟类等动物的精子核被浓缩成了致密的结构,这一过程还涉及到被替代组蛋白的乙酰化。纽虫、鲫鱼等半浓缩核的精子中则由于一直保持着体细胞型组蛋白而使其遗传物质与体细胞中的相一致。但中华绒螯蟹(又名河蟹)等十足目甲壳动物的精子核呈松散的纤维状,为非浓缩核,但非浓缩的机制还不清楚。从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到顶体反应(acrosome reaction, AR)的完成,是雄性生殖细胞的整个生命历程。以河蟹精子发生和AR为模式系统,从发生过程和发展去向上来鉴定SBNP的变化和含量,有助于探明其SBNP的变化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成熟精子核DNA的存在状态和保护机制,阐明其核非浓缩的发生机制,分析十足目演化地位。另外,河蟹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研究结果还可为该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因而该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河蟹为实验材料,在本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探讨河蟹SBNP在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SBNP在这些过程中的替代与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对精子核形态的影响,尤其对核非浓缩现象的影响,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分析了河蟹精子核的非浓缩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河蟹精子虽为非浓缩核,但在圆形核精细胞核中存在大量以30 nm颗粒为主的大小不一的核物质,说明核非浓缩起源于圆形核精细胞。2通过电泳、蛋白质印迹(westerm blot, WB)和串联质谱(tandem massspectrometry MS/MS)分析及显微和超微水平的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 IF)和免疫电镜(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IEM)等多种免疫定位手段,鉴定和证明了河蟹成熟精子中存在4种核心组蛋白,并在AR后的精子核中依然存在。而且,这些蛋白不仅存在于精子核中,在核外也有分布,并在精子形成过程、输精管内的进一步发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向核外转移和抛弃。因此河蟹精子核内的组蛋白含量明显少于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正常体细胞。3电泳、WB和MS分析的实验结果还表明,河蟹精子核内的组蛋白H4存在两种分子量相近的变体或修饰方式,其氨基酸序列和组成与多种动物的组蛋白H4具有高度的同源性。4 WB和IF定位及IEM定位结果还表明,河蟹雄性生殖细胞中存在乙酰化组蛋白H3,在AR后的精子核中也有分布。其乙酰化发生于间期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圆形核精细胞的核内;在AR结束阶段的核内也少量地发生了一次乙酰化。在精子发生过程中,乙酰化组蛋白H3发生了2次向核外的转移,第1次发生于早期精细胞,时间短暂但转移量大,第2次从中期精细胞开始,一直持续到精子成熟。AR过程中乙酰化组蛋白H3没有明显向核外转移。5通过赖氨酸(lysine, Lys)和精氨酸(arginine, Arg)的特异性染色,发现在河蟹精子的整个生命历程中,Arg染色仅精细胞核和休止期前精巢中的精子核呈阳性反应,但反应弱于小鼠精子核,Lys染色也是该阶段阳性反应最强,说明精细胞中新合成了精子特异的组蛋白,且这种蛋白在休止期的精子中急剧减少。又由于核心组蛋白(包括乙酰化组蛋白H3)并不大量存在于精子核中,因此推测这是一种河蟹精子特异的组蛋白H1。通过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河蟹精子的非浓缩核发生于精子形成过程中,是由于精子特异的组蛋白H1替代体细胞型组蛋白H1而未发生核心组蛋白替代,及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和在核内的减少造成的。另外,实验中还建立了河蟹精子的温差诱导法和杯状非浓缩精子核的提取方法,也对河蟹精巢的发育周期提出了新的分期依据并将之分为7个阶段。
二、五种动物内金的PAGE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种动物内金的PAGE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松江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中医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3.1 辨证分型 |
1.3.2 当代名老中医辨证论治 |
1.4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1.4.1 中药联合手术 |
1.4.2 中药联合局部消融 |
1.4.3 中药联合TACE术 |
1.4.4 中药联合放疗 |
1.4.5 中药联合化疗 |
1.4.6 中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2.1 肝硬化 |
2.2.2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2.2.3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
2.2.4 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病 |
2.2.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代谢综合征 |
2.2.6 致癌物暴露 |
2.3 诊断 |
2.3.1 影像学检查 |
2.3.2 血清学分子标志物检测 |
2.4 治疗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病理分期标准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分析平台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名称规范化 |
2.4 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 |
1.一般情况 |
1.1 性别构成统计 |
1.2 年龄分布统计 |
1.3 首诊症状 |
2.用药频次统计 |
3.性味归经统计 |
3.1 药物四气统计 |
3.2 药物五味统计 |
3.3 药物归经统计 |
4.药物类别统计结果 |
5.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结果 |
5.1 药物组合频次统计结果 |
5.2 药物组合规则统计结果 |
6.药物核心处方 |
分析与讨论 |
1.患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分析 |
2.首诊症状统计结果分析 |
3.性味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
4.药物类别统计结果分析 |
5.常用药物统计结果分析 |
6.刘松江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总结 |
6.1 刘松江教授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6.2 刘松江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学术思想探讨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藏医经典着作 |
二、藏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藏族医学分布 |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壮医经典着作 |
二、壮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壮族医学分布 |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回医经典着作 |
二、回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回族医学分布 |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两种几丁质酶结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真菌病害 |
1.1.1 植物病原真菌的定义 |
1.1.2 植物真菌病害的危害 |
1.2 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 |
1.2.1 植物真菌病害防治现状 |
1.2.2 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策略 |
1.3 真菌体内几丁质酶 |
1.3.1 真菌细胞壁 |
1.3.2 几丁质 |
1.3.3 几丁质酶 |
1.3.4 真菌几丁质酶的分类和功能 |
1.3.5 真菌几丁质酶的结构和性质 |
1.3.6 真菌特殊生理过程中几丁质酶的功能 |
1.4 昆虫体内几丁质酶 |
1.4.1 昆虫体内的几丁质 |
1.4.2 昆虫几丁质酶的分类和功能 |
1.4.3 昆虫几丁质酶的结构和性质 |
1.4.4 昆虫Ⅳ家族几丁质酶的潜在特殊功能 |
1.5 几丁质酶抗真菌相关研究 |
1.5.1 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细菌几丁质酶 |
1.5.2 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真菌几丁质酶 |
1.5.3 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病毒几丁质酶 |
1.5.4 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昆虫几丁质酶 |
1.6 研究思路 |
2 AnChiB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真菌 |
2.2.2 真菌培养基的配制 |
2.2.3 AnChiB的体外表达纯化 |
2.2.4 铁氰化钾法二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
2.2.5 AnChiB水解黑曲霉菌丝体实验 |
2.2.6 抗真菌活性实验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AnChiB的表达纯化 |
2.3.2 AnChiB对黑曲霉菌丝体的水解实验 |
2.3.3 AnChiB的抗真菌活性 |
2.4 小结 |
3 AnChiB的结构功能关系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AnChiB的突变体 |
3.2.2 水解黑曲霉菌丝体实验 |
3.2.3 AnChiB结晶条件的筛选 |
3.2.4 AnChiB晶体X-射线衍射数据收集 |
3.2.5 AnChiB晶体结构解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AnChiB的水解活性与OfChtI的比较 |
3.3.2 AnChiB的晶体结构 |
3.3.3 AnChiB突变体的菌丝体水解实验 |
3.4 小结 |
4 OfChtⅣ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真菌 |
4.2.2 真菌培养基的配制 |
4.2.3 OfChtⅣ的体外表达纯化 |
4.2.4 抗真菌活性实验 |
4.2.5 OfChtⅣ水解菌丝体实验 |
4.2.6 OfChtⅣ与菌丝体结合实验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OfChtⅣ的分离纯化 |
4.3.2 OfChtⅣ的抗真菌活性 |
4.3.3 OfChtⅣ对菌丝体的水解 |
4.3.4 OfChtⅣ与菌丝体的结合 |
4.4 小结 |
5 OfChtⅣ的结构功能关系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供试昆虫 |
5.2.2 供试昆虫饲料 |
5.2.3 OfChtⅣ去糖基化突变体DG-OfChtⅣ的表达纯化 |
5.2.4 MU-β-(GlcNAc)_2为底物的反应产物-荧光值标准曲线的测定 |
5.2.5 OfChtⅣ与 DG-OfChtⅣ的酶学性质检测 |
5.2.6 OfChtⅣ与 DG-OfChtⅣ的体外稳定性检测 |
5.2.7 结晶条件的筛选 |
5.2.8 X-射线衍射数据收集 |
5.2.9 晶体结构解析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DG-OfChtⅣ的分离纯化 |
5.3.2 OfChtⅣ和 DG-OfChtⅣ的酶学性质 |
5.3.3 N-糖基化对OfChtⅣ的保护 |
5.3.4 OfChtⅣ的晶体结构及功能关系 |
5.3.5 OfChtⅣ与底物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
5.3.6 OfChtⅣ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思路和方案设计 |
1 研究背景 |
1.1 动物药材疗效确切,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技术和水平亟待加强 |
1.2 美国FDA推荐的植物药质控思路TOE,可能适合用于动物药的质量控制 |
1.3 以蟾酥为例探讨动物药质量控制的方法,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1.4 蟾酥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2 研究思路 |
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地调研、样品采集和制备 |
1 基地调研 |
1.1 养殖基地现状 |
1.2 加工现状 |
2 蟾酥药材收集 |
3 同一来源鲜浆不同干燥方式样品的制备 |
4 蟾酥粉样品的收集 |
第三章 蟾酥药材中蛋白类成分研究 |
第一节 蟾酥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蟾酥样品的SDS-PAGE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Nano LC-MS/MS的不同基原蟾酥样品差异蛋白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不同干燥方式对蟾酥蛋白成分的影响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完善与提高 |
第一节 蟾酥药材质量标准完善与提高 |
1 薄层鉴别 |
2 特征图谱 |
3 一测多评法相对校正因子的优化 |
4 来源项 |
第二节 蟾酥粉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物药质量分析概况及蟾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素养案例的普适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数学建模教育综述 |
2.1 数学建模相关概念 |
2.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定义 |
2.3 数学建模素养的评价 |
第三章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维度 |
3.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设计 |
3.3 评价模型下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 |
3.4 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 |
3.5 课程标准与评价模型的对比 |
第四章 高中课程标准的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
4.1 数学应用问题与建模问题 |
4.2 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5.1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5.2 数学建模测试题 |
5.3 被试的选择与施测 |
5.4 数据的处理 |
第六章 数学建模测试题的质量评估 |
6.1 经典测量理论对测试题的质量评估 |
6.2 项目反应理论对测试题的质量评估 |
6.3 课程标准与评价模型的对比 |
6.4 小结 |
第七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7.1 大学生的测试结果 |
7.2 高中生的测试结果 |
7.3 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
7.4 数学建模案例的普适性分析 |
7.5 小结 |
第八章 数学建模的策略偏向分析 |
8.1 数学建模解题策略分析 |
8.2 数学建模检验策略分析 |
8.3 大学生数学建模假设策略分析 |
8.4 数学建模视觉化表征的应用分析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9.1 研究的结论 |
9.2 研究的建议 |
9.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测试题(预测卷1) |
附录二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测试卷(预测卷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蝉蜕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蝉蜕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收集 |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浸出物 |
2.5 核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
2.6 蝉蜕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 |
第二章 蝉蜕质量标准(草案) |
第三章 蝉蜕服用方法探讨 |
1 试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试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2.1 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急性惊厥模型 |
2.2 士的宁诱发的小鼠急性惊厥模型 |
2.3 亚致惊量的戊四氮诱发大鼠慢性点燃模型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1 蝉蜕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
2 服用方法探讨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动物药质量现状及研究方法 |
1 中药动物药质量现状 |
2 动物药质量研究方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五种动物中药简易鉴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珍珠与其伪劣品 |
1.1 珍珠 |
1.2 珍珠伪劣品 |
2 鸡内金与其伪劣品 |
2.1 鸡内金 |
2.2 鸡内金的伪劣品 |
3 蛤蟆油与其伪劣品 |
3.1 蛤蟆油 |
3.2 蛤蟆油伪劣品 |
4 麝香与其伪劣品 |
4.1 麝香 |
4.2 麝香伪劣品 |
5 燕窝与其伪劣品 |
5.1 燕窝 |
5.2 燕窝的伪劣品 |
(8)大鼠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机制及STV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脑卒中现状概述 |
1.2 脑卒中病理机制及研究现状 |
1.3 脑卒中的药物治疗现状 |
1.3.1 溶栓治疗 |
1.3.2 降纤药物与抗凝药物 |
1.3.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1.3.4 神经保护治疗 |
1.4 STV及其衍生物研究背景 |
1.5 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概述 |
1.5.1 基于蛋白质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质谱分析的top-down策略 |
1.5.2 基于肽段液相色谱分离-质谱分析的bottom-up策略 |
1.6 低密度脂蛋白的概述 |
1.7 本实验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背景 |
1.7.2 研究意义 |
1.7.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MCAO/R)构建 |
2.1 引言 |
2.1.1 脑卒中模型的选择及评价 |
2.1.2 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构建模型的优势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及相关溶液 |
2.2.3 线栓模型制作准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
2.3.2 试验分组和剂量、给药 |
2.3.3 模型成功性验证 |
2.3.4 生理参数检测 |
2.3.5 神经行为学恢复的评估 |
2.3.6 脑组织的切取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血流值测定结果 |
2.4.2 生理参数测定结果 |
2.4.3 脑梗死面积计算结果 |
2.4.4 动物行为学评分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十二烷基硫酸钠-丙烯酰胺凝胶系统(SDS-PAGE)对脑组织蛋白的分离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大鼠脑蛋白质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3.3.2 不同SDS-PAGE凝胶系统的制备 |
3.3.3 梯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4.2%-17.85% T(线性梯度),5% C(交联度))电泳 |
3.3.4 不同浓度(10% T,2.6% C或 12% T,2.6% C或 15% T,2.6% C)均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系统胶对蛋白分离的影响 |
3.4.2 脑组织蛋白的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时间点MCAO/R模型级联反应过程相关蛋白表达及量的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水溶性蛋白质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4.3.2 大鼠脑组织蛋白质的一维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4.3.3 大鼠脑组织蛋白质的免疫印迹法 |
4.3.4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脑缺血过程中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分析 |
4.4.2 相关蛋白不同时间点表达量的变化的所涉及的级联反应 |
4.4.3 STV与依达拉奉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使用数字化非变性蛋白图谱方法分析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其相关蛋白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血浆样品的准备 |
5.3.2 人血浆蛋白的非变性二维凝胶电泳 |
5.3.3 凝胶网格切取 |
5.3.4 胶内酶解 |
5.3.5 纳升级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
5.3.6 质谱对肽段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 |
5.3.7 数据处理及蛋白质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
5.3.8 重构非变性蛋白图谱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MS~E模式与HDMS~E模式的比较 |
5.4.2 Apo B-100 的分布及网格切取区域其他主要的血浆蛋白 |
5.4.3 运用数字化蛋白质谱图进行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搜索 |
5.4.4 已报道的LDL相关蛋白结果的比较 |
5.4.5 数字化天然蛋白图谱在分析LDL结合蛋白的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鸡内金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传统炮制历史沿革 |
2.现代炮制 |
3.药理作用 |
4.临床应用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鸡内金的炮制工艺研究 |
第一节 蛋白质测定方法考察 |
第二节 砂烫法炮制鸡内金与其它炮制方法的比较 |
第三节 砂烫鸡内金的最佳炮制工艺研究 |
第二章 鸡内金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鸡内金及其炮制品的电泳比较 |
第二节 鸡内金及其炮制品的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三节 鸡内金的不同炮制品的淀粉酶的活性的比较 |
第四节 鸡内金生品及炮制品五种微量元素的比较 |
第三章 鸡内金及砂烫品药理作用研究 |
1.实验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四章 鸡内金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鸡内金及砂烫鸡内金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二节 鸡内金及砂烫鸡内金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10)中华绒螯蟹精子核非浓缩的表观遗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概述 |
1.1.2 精子和精子核 |
1.1.3 SBNP替代在精子核发生中的作用 |
1.1.4 SBNP修饰在精子核发生中的作用 |
1.1.5 精子核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 |
1.1.6 河蟹的精子发生、AR和精子核的非浓缩现象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河蟹精子及其非浓缩核的发生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材料的准备和处理 |
2.2.3 半薄切片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
2.2.4 精子发生过程的电镜观察 |
2.3 结果 |
2.3.1 河蟹的精巢发育周期 |
2.3.2 河蟹的输精管 |
2.3.3 河蟹的精子发生 |
2.4 讨论 |
2.4.1 半薄切片法对精巢发育周期和精子发生的研究 |
2.4.2 精巢发育周期及分期依据的改进 |
2.4.3 精子发生在精巢中的有序进行 |
2.4.4 精子在输精管中的进一步发育 |
2.4.5 河蟹精子非浓缩核的发生 |
2.4.6 河蟹精子及核发生在进化上的适应性 |
第3章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BPA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材料的准备和处理 |
3.2.3 AR过程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
3.2.4 AR过程的电镜观察 |
3.2.5 BPA的获得 |
3.2.6 BPA的抗体制备 |
3.2.7 BPA在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IHC定位 |
3.3 结果 |
3.3.1 河蟹精子的AR |
3.3.2 BPA抗体的活性和效价 |
3.3.3 BPA在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分布 |
3.4 讨论 |
3.4.1 温差对河蟹精子AR诱导的高效性 |
3.4.2 通过诱导精子的AR获得蟹类的精子核和提取精子核蛋白 |
3.4.3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BPA |
3.4.4 AR是精子发育的继续和终结 |
3.4.5 河蟹精子AR与非浓缩核的关系 |
第4章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Lys、Arg及SBNP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材料的准备和处理 |
4.2.3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Lys和Arg的染色和观察 |
4.2.4 SBNP的抽提 |
4.2.5 SBNP的电泳分析 |
4.2.6 SBNP的分子量计算 |
4.2.7 SBNP的抗体制备 |
4.2.8 SBNP在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IHC定位 |
4.3 结果 |
4.3.1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Lys分布 |
4.3.2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Arg分布 |
4.3.3 SBNP的组分及分子量 |
4.3.4 SBNP抗体的活性和效价 |
4.3.5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SBNP的分布 |
4.4 讨论 |
4.4.1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组蛋白 |
4.4.2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富含Arg的精子特异的组蛋白 |
4.4.3 SBNP中的组蛋白 |
4.4.4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SBNP |
第5章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SMBP及其与SBNP的相关性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材料 |
5.2.2 精子碱性蛋白的提取 |
5.2.3 三类精子碱性蛋白的Arg定性比较 |
5.2.4 三类碱性蛋白的电泳比较 |
5.2.5 SMBP的抗体制备 |
5.2.6 SMBP中含有的一种SBNP的抗体制备 |
5.2.7 三类精子碱性蛋白的WB分析 |
5.2.8 SBNP在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IHC定位 |
5.3 结果 |
5.3.1 定性比较三类精子碱性蛋白的Arg |
5.3.2 三类碱性蛋白的组分 |
5.3.3 抗体的活性和效价 |
5.3.4 WB对三类碱性蛋白的交叉分析结果 |
5.3.5 SMBP在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分布 |
5.4 讨论 |
5.4.1 精荚基质蛋白的提取方法 |
5.4.2 三类碱性蛋白中的Arg |
5.4.3 三类碱性蛋白的相关性 |
5.4.4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SMBP及其与SBNP的相关性 |
第6章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组蛋白H4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6.2.2 SBNP的抽提 |
6.2.3 SBNP的电泳 |
6.2.4 SBNP的WB |
6.2.5 免疫定位材料的准备和处理 |
6.2.6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组蛋白H4的IHC定位 |
6.2.7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组蛋白H4的IF定位 |
6.2.8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组蛋白H4的IEM细胞定位 |
6.2.9 精子组蛋白H4两种候选蛋白的MS分析 |
6.2.10 河蟹精子中组蛋白H4的进化分析 |
6.3 结果 |
6.3.1 SBNP中的组蛋白H4 |
6.3.2 IHC定位分析组蛋白H4在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分布 |
6.3.3 IF定位分析组蛋白H4在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分布 |
6.3.4 IEM定位分析组蛋白H4在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亚细胞分布 |
6.3.5 河蟹精子组蛋白H4候选蛋白的检索鉴定结果 |
6.3.6 河蟹精子组蛋白H4候选蛋白序列的同源性比对结果 |
6.3.7 河蟹精子核中组蛋白H4匹配肽段的氨基酸组成 |
6.4 讨论 |
6.4.1 河蟹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组蛋H4 |
6.4.2 河蟹精子核内存在组蛋白H4的2种变体或2种不同修饰 |
6.4.3 河蟹精子核内的组蛋白H2B和其他SBNP |
6.4.4 河蟹精子核非浓缩的起源和进化分析 |
第7章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核心组蛋白H2A |
7.1 引言 |
7.2 材料和方法 |
7.2.1 材料 |
7.2.2 SBNP的电泳 |
7.2.3 河蟹SBNP2和SBNP3的质谱分析 |
7.2.4 河蟹SBNP3的抗体制备 |
7.2.5 河蟹SBNP3的WB |
7.2.6 河蟹SBNP3的免疫定位 |
7.3 结果 |
7.3.1 河蟹SBNP2和SBNP3的检索和鉴定结果 |
7.3.2 河蟹SBNP3的电泳纯抗原和抗体 |
7.3.3 河蟹SBNP3抗体的活性和效价 |
7.3.4 WB分析河蟹SBNP3 |
7.3.5 IHC定位分析SBNP3在河蟹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分布 |
7.3.6 IEM定位分析SBNP3在河蟹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分布 |
7.4 讨论 |
7.4.1 河蟹精子中的组蛋白和其他SBNP |
7.4.2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H2A |
7.4.3 组蛋白的转移和抛弃是河蟹精子核非浓缩的重要原因 |
第8章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的乙酰化组蛋白H3 |
8.1 引言 |
8.2 材料和方法 |
8.2.1 材料和试剂 |
8.2.2 电泳和WB |
8.2.3 组织和细胞材料的准备 |
8.2.4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乙酰化组蛋白H3的IF定位 |
8.2.5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乙酰化组蛋白H3的IEM细胞定位 |
8.3 结果 |
8.3.1 SBNP中的乙酰化组蛋白H3 |
8.3.2 精子发生和AR过程中乙酰化组蛋白H3的分布 |
8.3.3 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中的乙酰化组蛋白H3 |
8.3.4 早期精细胞中大量出现的乙酰化组蛋白H3 |
8.3.5 酰化组蛋白H3从中期精细胞开始缓慢向核外转移 |
8.3.6 AR过程中精子核中的乙酰化组蛋白H3 |
8.4 讨论 |
第9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缩略词 |
致谢 |
四、五种动物内金的PAGE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松江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用药规律研究[D]. 赵欣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3]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两种几丁质酶结构功能研究[D]. 郭晓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D]. 房蕴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5]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素养案例的普适性调查研究[D]. 程嵘. 广州大学, 2019(01)
- [6]蝉蜕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李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五种动物中药简易鉴别方法[J]. 黄倩. 亚太传统医药, 2017(02)
- [8]大鼠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机制及STV保护作用的研究[D]. 陈谨.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鸡内金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D]. 金伶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01)
- [10]中华绒螯蟹精子核非浓缩的表观遗传机制[D]. 李根亮. 河北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