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今年——送老2001,农历2002

ERP今年——送老2001,农历2002

一、ERP这一年——送旧2001,贺岁2002(论文文献综述)

梁飞[1](2020)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节日要素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更是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传统节日作为重要的民族优秀文化,理应得到课程学的关照。因此,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传统节日的特点提出节日要素教学研究的论题。从传统节日的历时性来看,传统节日的内涵应以“人”为视角加以理解和阐释;从传统节日的共时性来讲,传统节日的要素构成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同一性即是传统节日的共性要素;差异性即是传统节日的个性要素。共性要素主要包括传统节日信仰、传说、饮食、伦理、娱乐、礼仪等内容;个性要素则代表某一传统节日的突出特点。在把握内涵和理解要素的基础上,节日要素教学应当在目标厘定、内容确立、方法选择、活动组织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落实。

宋丹丹[2](2019)在《数字人文视阈下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节日文化研究一般在民族学语境下开展,普遍使用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等定性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民族志和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数字人文的兴起,不仅为节日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而且为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呈现、服务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进行调研,结合数字人文特点,提出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思路。首先,采用网络调研和访谈两种方式,对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类型、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包括传统文献型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和数字化节日文化信息资源。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内,比如,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云南省图书馆等机构。其次,采用网络调研方法,对数字人文项目的元数据标准、分类体系、平台建设、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分析发现,数字人文项目平台注重内容分析、知识组织和可视化呈现,同时提供知识服务和开放数据服务。另外,元数据标准、本体建模、关联数据、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可视化等技术是数字人文项目开展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最后,在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及数字人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数字人文的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平台建设、用户服务的建设思路。具体为,通过购买、复印、数字化、活态资源采集等多种方式建设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通过设计元数据方案、构建本体对节日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设计平台架构,完善平台功能和模块:多种方式多维度提供用户服务,如检索服务、在线展览服务、大众服务及本土社区服务、开放数据服务、参考咨询和虚拟社群服务、学术研究服务等。

毛琳楠[3](2018)在《《农村实用礼俗》(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 ——农村礼俗专有词汇的英译》文中指出中华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不仅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重要体现,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而农村礼仪是中华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虽然十里乡俗各有不同,但礼仪内涵大体一致。晋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关于晋南农村礼俗的英译本文献却少之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礼仪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农村飞速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迫切要求农村礼仪改革与时俱进,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讨,因而选取《农村实用礼俗》一书进行翻译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婚嫁丧事礼仪、生育祝寿礼仪、庆典节日礼仪,报告主要有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及翻译任务总结,通过直译(加注)、意译(加注)和图像传译(加注)的翻译策略来解决礼俗专有词汇的问题。希望该翻译实践能进一步传播民间礼仪文化,同时对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杨志敏[4](2017)在《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文中指出道情戏作为戏曲的一个类别,清初已有剧种形成,是由曲艺道情或皮影道情受当地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影响,以代言体方式搬上舞台的剧种统称。据统计有八仙戏、蓝关戏、渔鼓戏、太康道情戏、晋北道情戏等20种,分布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道情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宗教文化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典型范式,至今仍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本文在借鉴、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系统搜集资料,结合重点剧种的田野调查,深入考察道情戏现状。打破以往以单一剧种或剧团为主的研究局面,将道情戏系统置于全国戏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对其发展阶段、班社剧目、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及分析。并从文化地理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综合概括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征。同时结合当下的“非遗”保护热潮,寻求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生存之道,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

潘文焰[5](2014)在《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质资源日渐见紧,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恶化,而随着工业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低能耗、低污染、可重复利用的文化类资源的开发利用。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解决人口与环境、经济、社会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促进旅游业与文化节事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和现实路径的指导。本研究聚焦于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理论与路径的研究,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首先,本研究在充分的文献搜集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推理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节事(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应”理论体系,具体包括节事与旅游(两种产业)之间的(双重)集聚效应、互动效应和共生效应,三种效应的连续共同作用推动了节事与旅游的融合,催生了节事旅游产业的产生,并促进其发展。其次,基于以上理论,本研究运用现场考察体验,以及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案例调查,并结合演绎推理,根据“人口-产业”的视角提出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即首先要对作为消费者群体的节事旅游人口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基于此,遵循“节事旅游资源的开发—节事旅游产品的生产—节事旅游产业的(综合)运营”的逻辑顺序有序开展各环节的工作。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同时也是本文在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性成果。(1)节事与旅游的融合效应是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制原理。首先,节事与旅游(两种产业)的(双重)集聚效应具体包括节事的集聚效应和旅游的集聚效应,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及共生效应奠定了基础。其次,节事与旅游的互动效应表现为客源互动、资源互动、生产互动和营销(品牌)互动等方面,其内部的作用机制为:节事活动的举办对当地旅游产业的“触媒效应”以及旅游产业基础对当地节事活动产业发展的“母体效应”,二者相互作用、彼此促进。最后,关于节事与旅游的共生效应,从“人口—产业”的视角来看,具体表现为客源在需求、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融合共生,以及产业的资源、产品和(综合)运营等多方面的融合共生,从而形成其融合共生体——“节事旅游产业”,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2)对节事旅游人口的属性、需求、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特征的分析,是各地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根据对不同节事活动类型的经典案例的调查结果可知,节庆活动、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各主要节事活动类型的消费人群在人口的基本属性、需求(动机)、认知(注意),及其行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内在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这些内在的规律,并遵循各自的个性特征,有序进行节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的生产、产业的综合运营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推进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的实践发展。(3)节事本质上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因此节事资源本质上是一种民俗(文化)资源,具有自身的特征。首先,从本质属性上看,节事资源谱系主要由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资源三种资源类型构成。其次,根据与当地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及效应的大小,可供旅游(业)开发利用的节事(资源)可分为旅游型、强旅游型、半旅游型和弱旅游型四种类型,我们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差别性的开发利用,促进节事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即发展节事旅游产业。第三,从时间维度上看,对于传统节庆文化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应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以尊重性、创新性、整体性、规模化为基本原则,基于节事形象识别系统(FIS)和实体运行系统,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条路径有序展开。(4)节事旅游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与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一是节事旅游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应该根据“供(应)—(生)产—(营)销”这一产业链生态的内在逻辑展开,分别从核心产业链与延伸产业链两方面构建产品体系。二是节事旅游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根据节事资源所依附的空间的不同,可以有属地化与飞地化两种空间(开发)生产模式。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节事旅游产品专业化生产,应基于当前我国旅游业和节事活动产业的现状,注意理顺管理体制,明晰运行机制,以保障节事旅游产品专业化生产的正常进行。(5)节事旅游产业的集聚化运营是节事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和节事旅游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基础,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从空间的集聚化和营销的集聚化两方面具体展开。一是节事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化发展,是以节事旅游产业链的生态均衡为依托,以节事旅游产业集群为结果,以节事旅游产业集聚区为空间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具体而言,节事旅游产业集群有客源驱动型、市场驱动型和混合驱动型三种发展模式;节事旅游产业集聚区(即节事旅游综合体)的发展也有旅游景区依托型、休闲公园依托型、主题乐园依托型、文化(创意)园区依托型、游憩商业区依托型、会展设施依托型、文体场馆依托型、综合依托型等八种发展模式;节事旅游产业生态链的均衡也可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优化。二是节事旅游产业的营销集聚化,其核心就是要进行节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营销,应包括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两个方面。具体而言,节事旅游地形象塑造的关键任务是要从显形象和隐形象两个层面,科学建构其形象(识别)系统,通过显形象影响人们的视觉识别,借助隐形象影响受众的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节事旅游地形象传播的本质就是对节事旅游地形象所要表现的意象进行内容策划与形象设计,从概念突破开始(准确定位形象,明晰核心理念),再进行表现创新(提炼形象符号,并规划活动系列),并通过创建适合的目的地营销机构和目的地整体营销机制来加以保障支撑。此外,本文的研究还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如:首先,基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视角,创建了节事与旅游的“融合效应”理论,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体系,并针对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框架。其次,首次根据与当地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及效应的不同,将节事(资源)分为旅游型、强烈旅游型、半旅游型及弱旅游型四种不同的节事(资源)类型,进而提出节事资源旅游开发的不同策略体系。再者,总结归纳了节事旅游产业链生态及其产品体系,提炼总结了节事旅游产业集群及集聚区的多种发展模式,以及创建了节事旅游目的地形象识别系统,等等。

施杉[6](2014)在《宋代除夕诗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专门研究宋代除夕节令诗词的学术论文,研究主要立足于除夕诗词,结合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考据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对宋代除夕诗词进行研究。全文除去绪论和结论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除夕的产生背景与相关民俗活动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宋代的除夕节俗进行了简略梳理。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除夕风俗发展至宋代,已经增添了很多新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对宋代除夕诗词的创作情况进行概述,从宏观角度来把握宋代除夕诗词在宋代节令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从民俗学角度入手,综合考察宋代除夕诗词反映的节日民俗,包括屠苏酒、椒柏酒、五辛盘等饮食风俗,爆竹、桃符、门神等节物事象以及驱傩、守岁、祭神拜祖等民俗活动。多姿多彩的节俗活动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敬神畏鬼、驱祸辟邪,祈求安康、追求延年益寿和强调孝道、重视亲情伦理三个方面,从中可透视整个宋代除夕节令的风土人情与社会风貌。第三部分从文化学与心理学角度,分析宋代除夕诗词蕴含的复杂文士情感。除夕节日年年岁岁,固定轮回,然而特定的节物风情和个人心理会随着国运形势、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人自身处境的变化而变化。在除夕节日以及相关节俗的引发下,文人的各种复杂多变的心理情感显得尤为强烈而真挚,或哀叹人生苦短、时不待我,或追念故土思念亲友,或怀古伤今、感时伤世,或慨叹佳节之兴、寄托祝福祈望等,这些真实而浓烈的情感共同构成宋代除夕诗词独特的文士心理。第四部分立足文学文本,从宋代除夕诗词中的独特意象、美学意境以及抒情方式来探讨除夕诗词的艺术特色。具有鲜明时节特征的自然风物和典型民俗特征的节日物象构成了除夕诗词的主要意象,文人以情感为纽带,采用浸染内心情感的意象,营造出或明快或凄清的审美意境,并利用情景交融、对比抒情、直抒胸臆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传达他们丰富细腻的心绪,使诗词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

孙杰[7](2012)在《竹枝词发展史》文中认为竹枝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名为词而非词,以七言四句为主要形式但又非诗歌七绝。它发源于楚地,最晚当在中唐以前即已出现。竹枝词的整理与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目前,在竹枝词整理方面,汇编出版规模最大者当推丘良任等的《中华竹枝词全编》。在竹枝词的研究方面,鉴赏、笺释类的论文与书籍已有很多,对竹枝词的研究也开始向纵深发展,如竹枝词的产生时间、地点、源流、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在体式、内容、音韵上的一些规律,已引起学者的兴趣。在竹枝词的地域研究、断代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等领域,也都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论文。但是,竹枝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厘清,如竹枝词的起源问题,杜甫是否竹枝词开创者的问题,等等。也还有一些前人尚未充分重视的学术空白需要填补,如竹枝词的体式、别称等。最迫切的是,竹枝词及其研究发展至今,需要出现一部对竹枝词发展历史进行整体研究的论着,这样有助于学界对竹枝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共分八章,除第一章是概论外,其余各章按照朝代排列下来。而清代(含近代)的竹枝词数量最大,因此将其分为三章来论述。第一章主要对竹枝词的起源时间、地域及其风格、体式、名称、语言特色等进行探讨,并对竹枝词的各种别称进行梳理。提出竹枝词源于楚地、至晚出现于中唐以前,竹枝词既非诗也非词,有六种体式、四十二种名称。第二章,对唐代竹枝词进行研究,认为杜甫的诗歌创作受到竹枝词影响,他并非竹枝词的开创者。对刘禹锡、白居易在竹枝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考量,指出刘禹锡广为传颂的《竹枝词》九首,创作时间还晚于白居易的《竹枝词》四首,充分肯定白居易具有与刘禹锡同等重要的作用。本章对唐代竹枝词的创作与歌唱情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第三章对宋代竹枝词进行研究,认为宋代竹枝词在体式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新的发展,题材重心转向记述地方风物。本章还对宋代竹枝词的传播地域进行了梳理,对宋代竹枝词出现叠句的唱法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元代竹枝词在传播地域、题材、语言、情感特征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进行了研究,指出自元代始,竹枝词作家开始出现了强烈的风土意识,开始出现了唱和群体。本章还对杨维祯的竹枝词及其在竹枝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研究了明代竹枝词的演变特征,指出明代竹枝词尤为受到社会环境和文艺思潮的影响。明代竹枝词开始出现俗化特征,而其地方竹枝词亦开始颇有规模,为清代地方竹枝词的繁荣埋下了伏笔。第六章对清代竹枝词中一百首以上篇幅的作品进行了梳理、罗列,对清代竹枝词繁盛的原因及文坛唱和竹枝词之风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竹枝词词序的梳理,对清代竹枝词在理论研究上的成就进行了总结。第七章通过分析竹枝词与方志的合流关系,进一步梳理了清代地方竹枝词的发展情况,对各地竹枝词作了简要总结。本章对吟咏外国的竹枝词及商业竹枝词、娼妓业竹枝词、官场竹枝词也进行了研究。

张红霞[8](2012)在《朱素臣传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州剧派在明末清初的戏曲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传奇比吴伟业等人的抒情剧更适合舞台搬演,比李渔等人的风情剧包蕴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从清朝开始,许多文人学者就开始关注以李玉为首的这个创作群体。诚然李玉的整体成就是苏州剧派其他传奇作家所无法超越的,但是对剧派中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是推动整个剧派研究不可缺少的动力。朱素臣的传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苏州剧派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他现存十部传奇,数量仅次于李玉和朱佐朝;他的公案题材和爱情题材传奇的成就,在苏州剧派中罕有匹敌。但是,在众多关于苏州剧派的研究成果中,朱素臣传奇的专门研究非常少见,多是在剧派整体研究中捎带提及,少数的专门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十五贯》、《未央天》等几部传奇上,造成了朱素臣传奇整体研究薄弱,作品研究仅限于几部传奇的不均衡状况。鉴于朱素臣传奇研究的现状,笔者在论文中对朱素臣传奇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察,探究朱素臣传奇在本事来源、题材特色等方面的成就,挖掘其传奇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介绍其传奇在后世的传播概况。论文首先对朱素臣传奇的本事来源进行考证辨析,理清其传奇在取材来源上的独特性和在相关故事流变中的关键作用,揭示朱素臣传奇创作在题材选择上体现出的主观倾向。《聚宝盆》、《文星现》、《十五贯》等传奇的本事主要来源于前代文人的笔记杂传,朱素臣结合自己对素材的独特认识进行组合与重构,展示了他对前人相关记载的再创造;《朝阳凤》、《翡翠园》、《万年觞》等传奇的主要人物则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朱素臣围绕传奇中人物对其事迹进行虚构与敷衍,体现了他对相关历史人物及事件的重新阐释;《未央天》、《锦衣归》两部传奇事无所本,论者推测或有感于现实中事而作,在主题表现上侧重训世教化作用,在传奇叙事上则充分彰显中国古典戏曲叙事模式的特点,但是传奇在主题表达与客观叙事上却呈现出明显的悖离,存在着相互的矛盾。在理清本事来源的基础之上,笔者把朱素臣现存十部传奇按题材分为三类进行论析,揭示朱素臣不同题材传奇在苏州剧派中的独特性,挖掘朱素臣对明末清初世人普遍关注之时代主题的个性阐释。朱素臣的公案题材和爱情题材传奇的突出成就确立了他在整个剧派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首先展现了他公案题材传奇在平反公案的共同模式下不断求新求异,以独特的视角揭露社会现实、探究伦理规范的文化内涵;其次展示了他爱情题材传奇从探究情理关系入手,尝试调和情理矛盾,企图规避清理冲突,最终却走向李渔式的情理合一之路的尴尬和无奈。朱素臣的历史题材传奇在整个剧派中的成就并不突出,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朱素臣在顾恋旧朝的同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看到了新朝存在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认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步观念。朱素臣传奇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笔者主要从他重视传奇结构的组织凝炼,专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注意戏曲语言的本色当行,并以多种手段服务于舞台演出四个方面探讨了他的整体成就。艺术上对传奇舞台演出的重视,使得朱素臣的传奇从他生活的时代开始就在舞台上不断搬演,对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影响极大。但是,由于相关舞台演出文献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从后世戏曲选本及曲谱中了解他的哪些传奇在舞台上常演不衰,从地方戏剧目中发现他的传奇经过民间演出传播的大概情况,从现存传奇版本的流变中寻绎他的传奇如何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再创造形成了今天看到的版本状况。论文对朱素臣传奇的研究建立在笔者对其现存十部传奇点校的基础之上,附录部分是笔者对朱素臣传奇整理的初步成果,一方面为论文主体部分的理论阐释奠定了文献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阅读朱素臣传奇作品的便捷途径。

徐万邦[9](2011)在《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文中认为本文首先说明节日的定义和文化定位,其次界定春节的概念和节期时段,主要介绍了除夕和元宵节。论文主体部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春节的主要活动内容,共列出了20项,它们依次是贴门神、贴年画、贴春牛图、贴门笺、贴春联、贴剪纸、贴"福"字、逛庙会、守岁、祭祖、给压岁钱、走三桥、拜年、年节送礼、耍社火、舞龙舞狮、放鞭炮、阖家团圆、"本命年"活动和观彩灯;二是春节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功能,共有7点,分别是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群众心理需求、宣传中华文脉、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和繁荣市场经济。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10](2011)在《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文中提出竹枝词蕴藏着丰富广泛的原始资料,是诸多学科一个极好的资料宝库。本文以《中华竹枝词全编》中8824首华南竹枝词为主要分析考察对象。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本文指的华南竹枝词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个地区的竹枝词。华南竹枝词的作者成分复杂,来源广泛。清代是竹枝词创作的高峰,占华南竹枝词中的80%以上。本文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词汇学、修辞学、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理论,对明清华南竹枝词的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进行分析。竹枝词流行于巴蜀、渝地区,后经过唐代诗人学习、仿效、创造、改编等方式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关注和模仿的竹枝词。竹枝词是以咏风土民情、男女恋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人诗体,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易”,即易懂、易写、易传。竹枝词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语言资料,并且时代性、地域性和针对性强,可信度高,是语言研究的好材料之一。第二章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研究明清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的民俗事象或活动基本上继承前代,岁时节日中的民俗词语大部分具有全民性的特点,基本上跟中国其他地区的岁时节日相同,区域性民俗词语不很突出,这是明清华南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一大特点。究其因由,可能是明清时期中原的许多岁时节日已经传入华南地区,甚至普及全国,随着中原岁时节日的传播,民俗词语也随之在华南地区根深蒂固。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不少民俗词语已经演变成全民性的共同语。第三章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研究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使用频率较高,在来源方面,主要是运用已有的成语。在结构形式方面,多数是联合结构成语。在语法功能方面,主要作主语。在运用方面,除四音节成语直接入诗外,成语的活用现象相当突出。在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事物类。在意义方面,除了运用成语的实际意义外,有部分成语,作者放弃成语原本的实际意义,选用了成语的字面意义。华南竹枝词中成语的运用原因,主要是出于作者的临时需要,以及成语丰富的内容及意义等。第四章南竹枝词中的谚语研究通过对华南竹枝词中谚语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语义内容等方面的分析总结。谚语在词汇构成、语言结构、语义表达等,都表现出了明清华南地区谚语独特的魅力。第五章华南竹枝词中的文化词研究举例探讨了具有华南地方色彩“槟榔”与“文身”两个文化词。中国种植槟榔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汉代华南一带已形成嚼食槟榔的习俗了。“槟榔”名称大概来源于中国。槟榔文化的形成与衍生皆与槟榔自身的特殊性、自然地理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其通过自己的特殊性能以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向民俗载体进行角色转换,参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俗活动,包括一系列与槟榔相关的词语,形成了槟榔文化。文身的起源和功能是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而逐渐从实用性工具上升成为审美性符号的。从古至今,文身逐渐带上了贬义色彩。文身的民族特色风格虽然日渐衰微,现在的文身已变成一种时尚的潮流,具有了艺术价值。另外,汉语中与文身相关的词语也特别丰富。可以说,槟榔与文身是极具魅力、内涵丰富,而其文化,早已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语部分简单地总结了全文,得出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的特点。

二、ERP这一年——送旧2001,贺岁200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RP这一年——送旧2001,贺岁2002(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语文课程中节日要素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节日课程编排与梳理
    一、节日的概念探源
        (一)词源分析
        (二)文化分析
    二、节日的内涵特征
        (一)内涵
        (二)特征
    三、节日的梳理探析
        (一)高中教材
        (二)初中教材
第二章 节日要素构成及理据
    一、节日要素的构成
        (一)内涵界定
        (二)要素构成
    二、节日要素的理据
        (一)课程理论
        (二)教学理论
        (三)文化理论
第三章 节日要素的教学现状
    一、肯定的地方
        (一)教师关注
        (二)方法灵活
    二、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边缘化
        (二)内容碎片化
        (三)方法固定化
        (四)理解浅表化
    三、问题及归因
        (一)文化理解不深
        (二)要素认识不足
第四章 节日要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一)目标厘定
        (二)内容确立
        (三)方法选择
        (四)活动组织
        (五)评价方式
    二、教学案例实施与设计
        (一)专题研讨样例
        (二)常规课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数字人文视阈下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数字人文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数字人文相关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数字人文与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概述
    2.1 数字人文概述
        2.1.1 数字人文概念
        2.1.2 数字人文构成
        2.1.3 数字人文特点
    2.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概述
        2.2.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
        2.2.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类型
        2.2.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特征
        2.2.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的功能
    2.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内涵
        2.3.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类型
        2.3.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特点
    2.4 数字人文应用于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2.4.1 有利于革新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思路
        2.4.2 有利于开拓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研究的新路向
        2.4.3 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利用与传播
        2.4.4 有利于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
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及相关数字人文项目调研
    3.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调研
        3.1.1 专着
        3.1.2 论文
        3.1.3 志书
        3.1.4 古籍
        3.1.5 民族调查资料
        3.1.6 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3.1.7 其他资料
        3.1.8 总结
    3.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分布情况
        3.2.1 云南省分布
        3.2.2 全国分布
        3.2.3 国外分布
    3.3 相关数字人文项目调研
        3.3.1 元数据
        3.3.2 分类体系
        3.3.3 平台建设
        3.3.4 技术应用
        3.3.5 典型案例——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平台
    3.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4.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组织协调机构
        3.4.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知识产权问题
        3.4.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化问题
        3.4.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文化情境问题
        3.4.5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经费问题
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数字人文建设思路
    4.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采集思路
        4.1.1 节日文化信息资源构成
        4.1.2 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采集原则
        4.1.3 节日文化信息资源采集方法
    4.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信息组织
        4.2.1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元数据方案
        4.2.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本体设计
        4.2.3 时空组织
    4.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平台建设
        4.3.1 平台架构设计
        4.3.2 平台功能模块
    4.4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的用户服务
        4.4.1 检索服务
        4.4.2 在线展览服务
        4.4.3 大众服务及本土社区服务
        4.4.4 开放数据服务
        4.4.5 虚拟参考咨询和虚拟社群服务
        4.4.6 学术研究服务
5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措施
    5.1 政府支持,统筹规划
    5.2 知识产权
    5.3 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5.5 符合文化情境
    5.6 经费来源
6 研究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农村实用礼俗》(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 ——农村礼俗专有词汇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作者作品简介及项目介绍
    1.2 本次翻译实践的意义
    1.3 实践报告的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难点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直译(加注)策略
    3.2 意译(加注)策略
    3.3 图像传译(加注)策略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
    4.2 本次实践报告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及发展历史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文化地理环境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形成期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兴盛期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衰落期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复兴期
第二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班社剧团活动
    第一节 “胶东半岛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二节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上)
    第四节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下)
    第五节 “陇东中心”道情戏班社剧团活动
第三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剧目
    第一节 道情戏的剧目概况
    第二节 宗教神话剧
    第三节 孝贤劝善剧
    第四节 家庭生活剧
    第五节 社会历史剧
    第六节 现代戏
第四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音乐体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唱词衬字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帮腔艺术
    第四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上)
    第五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乐队乐器(下)
    第六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舞台艺术
第五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艺术品格及功用
    第一节 宗教品格
    第二节 民俗品格
    第三节 乡土品格
    第四节 艺术功用
第六章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现状
    第二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困境
    第三节 黄河流域道情戏的传承及保护
结语
附录: 道情戏大事记
附表一: “豫东淮北”中心道情戏班社统计表(清末—1956年左右)
附表二: 太康县道情剧团演职人员表
附表三: 太康道情戏脚色行当表
附表四: 太康道情剧团2012年(1月25—5月5日)演出统计表
附表五: 太康道情剧团2010—2011年演出总收入表
附表六: 太康道情剧团2011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七: 太康道情剧团2010年(夏秋冬三季)演出地点、场次、收入统计表
附表八: 太康道情剧团演员代际表
附表九: “山陕中心”道情戏班社活动表(清——1950年左右)
附表十: “山陕中心”班社剧团表(1950-至今)
附表十一: 临县道情剧团演职情况表
附表十二: 陇剧脚色行当表
附表十三: 胡家营业余渔鼓戏剧团的脚色行当
附表十四: 右玉县道情剧团演员基本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依据
    第三节 节事及节事旅游的相关概念体系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研究方案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本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本研究的方案
第三章 节事与旅游的融合效应
    第一节 产业经济的集聚效应:基于“人口—产业”视角
    第二节 基于“人口—产业”视角的节事与旅游的集聚效应
    第三节 节事与旅游的互动效应
    第四节 节事与旅游的共生效应
第四章 节事旅游的人口分析:基于消费人口集聚的视角
    第一节 节事旅游(消费)的人口分析框架
    第二节 类型探讨1:节庆活动类旅游人口特征分析及启示
    第三节 类型探讨2:演唱会类的旅游人口特征分析及启示
    第四节 类型探讨3:体育赛事类旅游人口特征分析及启示
第五章 节事旅游资源的创意性开发
    第一节 节事资源的文化本质及其产业化开发的意义
    第二节 节事资源的分类:开发利用导向下的节事资源谱系的构建
    第三节 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用旅游产业化的方式整合节事资源
    第四节 类型探讨:生产性保护视野下传统节事文化资源的开发
第六章 节事旅游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第一节 节事旅游产业的专业化分工
    第二节 节事旅游产品专业化生产的类型、模式及保障机制
    第三节 类型探讨:节事旅游核心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第七章 节事旅游产业的集聚化运营
    第一节 节事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化:节事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第二节 节事旅游产业的营销集聚化:节事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传播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上海豫园节事旅游集聚区的集聚化运营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宋代除夕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 除夕诗词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构架
二、宋代除夕民俗与诗词概述
    (一) 宋代除夕节民俗
        1、除夕的源头及宋前的发展演变
        2、宋代除夕习俗
    (二) 宋代除夕诗词概况
三、宋代除夕诗词反映的节日民俗
    (一) 诗词中的民俗形式
        1、节物:爆竹、桃符、门神
        2、饮食:椒柏酒、屠苏酒、五辛盘
        3、活动:驱傩、守岁、祭神拜祖
    (二) 诗词中的民俗内涵
        1、敬畏鬼神,驱除祸邪
        2、祈求安康,追求延年益寿
        3、强调孝道,重视亲情伦理
    (三) 诗词中民俗活动的流变与发展
四、宋代除夕诗词体现的文士心理
    (一) 韶光易逝之感
    (二) 思乡怀人之情
    (三) 忧国感世之意
    (四) 欢度佳节之兴
五、宋代除夕诗词的艺术特色
    (一) 宋代除夕诗词的独特意象
        1、自然意象
        2、人文意象
    (二) 宋代除夕诗词的美学意境
    (三) 宋代除夕诗词的抒情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竹枝词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竹枝词概论
    第一节 竹枝词的起源时间及地域
    第二节 竹枝词的体式
    第三节 竹枝词名称汇考
第二章 唐代竹枝词
    第一节 杜甫与竹枝词
    第二节 刘禹锡、白居易竹枝词
    第三节 唐代竹枝词的书写
    第四节 唐代竹枝词的歌唱
第三章 宋代竹枝词
    第一节 宋代竹枝词词体的发展
    第二节 宋代竹枝词的题材特征
    第三节 宋代竹枝词的传播地域
    第四节 宋代竹枝词在歌唱上的新变化
第四章 元代竹枝词
    第一节 元代竹枝词的新特征
    第二节 元代竹枝词的文体扩张
    第三节 元代竹枝词的风土意识
    第四节 元代竹枝词唱和群体的出现
    第五节 杨维祯竹枝词
第五章 明代竹枝词
    第一节 明代竹枝词的演变特征
    第二节 明代竹枝词的体式新变
    第三节 明代竹枝词的俗化
    第四节 明代地方竹枝词
第六章 清代竹枝词(上)
    第一节 竹枝词作者的唱和之风
    第二节 竹枝词创作的高度繁荣
    第三节 竹枝词理论研究的成就
第七章 清代竹枝词(下)
    第四节 竹枝词与地方志的合流
    第五节 地方竹枝词
    第六节 晚清竹枝词
结束语
附录:地方竹枝词述要
参考文献
后记

(8)朱素臣传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朱素臣传奇本事考论
    第一节 野史杂传稍作缘饰
        一 《聚宝盆》本事考论
        二 《文星现》本事考论
        三 《十五贯》本事考论
        四 其他传奇本事考论
    第二节 拈出真人虚构敷衍
        一 《朝阳凤》本事考论
        二 《翡翠园》本事考论
        三 《万年觞》本事考论
    第三节 事无所本凭空虚构
        一 训世教化观的凸显
        二 叙事转捩点的刻意
        三 主客观叙事的矛盾
第二章 朱素臣传奇题材研究
    第一节 公案题材研究
        一 平反公案:公案传奇的共同模式
        二 同中求异:同一模式的不同处理
        三 公案题材:反映现实的独特视角
    第二节 爱情题材研究
        一 《龙凤钱》:调和情理冲突
        二 《文星现》:回避情理冲突
        三 《秦楼月》:抹煞情理对立
        四 朱素臣对情理关系探索的结果
    第三节 历史题材研究
        一 明朝忠奸斗争的再现
        二 明清易代原因的挖掘
第三章 朱素臣传奇的艺术成就与后世传播
    第一节 朱素臣传奇的艺术成就
        一 精心设计的戏剧结构
        二 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 本色当行的戏曲语言
        四 多方面服务舞台演出
    第二节 朱素臣传奇的后世传播
        一 戏曲选本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二 民间演剧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三 版本流传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参考文献
附录:朱素臣戏曲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选材方法与目的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四、困难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民俗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民俗文化词语的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民俗文化词语的界定
        二、民俗词语和方言词语的区别
        三、民俗文化词语的研究意义
    第四节 竹枝词与竹枝词研究概况
        一、竹枝词的名称与意义
        二、竹枝词的起源与原始形态
        三、竹枝词的发展
        四、竹枝词的内容
        五、竹枝词丰富的民俗语言资料与研究现状
第二章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研究
    第一节 华南竹枝词概况
        一、华南的地理概况
        二、华南竹枝词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界定
    第三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分类
        一、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节日内容分类
        二、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词性分类
        三、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音节分类
        四、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语法结构分类
    第四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语源研究
        一、来源于民间传说的民俗词语
        二、来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民俗词语
        三、来源于宗教信仰的民俗词语
        四、来源于古籍的民俗词语
        五、来源于地理环境的民俗词语
        六、来源于群众生活经验的民俗词语
        七、与数字有关的民俗词语
        八、与战争军事有关的民俗词语
        九、与动植物有关的民俗词语
        十、与生物特性与谐音物品有关的民俗词语
    第五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词义分析
        一、民俗词语的民俗意义和理性意义
        二、民俗词语的色彩意义
    第六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特点
        一、岁时节日民俗词语在内容意义与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二、岁时节日民俗词语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三、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全民性
        四、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地域性
        五、岁时节日民俗词语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
        六、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系列性
        七、岁时节日民俗词语在岁时节日中的多重对应
        八、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丰富性
        九、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类义词语
        十、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传承性
        十一、岁时节日民俗词语的变异性
        十二、岁时节日成为历史词语的民俗词语
    第七节 华南竹枝词岁时节日体现出民族心理的民俗词语
        一、反映祈求神佛保佑的民俗词语
        二、反映祈求吉祥平安与求福心理的民俗词语
        三、反映驱除辟邪祛疫的民俗词语
        四、反映祈求丰收与禳灾的民俗词语
        五、反映孝道与伦理观念的民俗词语
        六、反映求子心理的民俗词语
        七、反映人际关系的民俗词语
        八、反映愉悦心理的民俗词语
第三章 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研究
    第一节 成语的界定
        一、成语的定义
        二、成语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华南竹枝词中的成语
        一、成语的概况
        二、成语的来源
        三、成语的主要结构形式
        四、成语的语法功能
        五、成语的活用
        六、成语的意义
    第三节 华南竹枝词中成语运用的原因
        一、出于作者的需要
        二、成语本身的内容意义
        三、成语韵律格律探索
第四章 华南竹枝词中的谚语研究
    第一节 谚语的界定
        一、谚语的定义
        二、谚语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华南竹枝词中的谚语
        一、谚语的概况
        二、谚语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第三节 华南竹枝词中谚语的语义分析
        一、谚语的内容分类
        二、谚语的语义分析
        三、谚语的地域性特点
        四、竹枝词正文与竹枝词小注中谚语的关系
    第四节 华南竹枝词中谚语的价值
        一、《谚大》收录的华南竹枝词中的谚语
        二、《谚大》未收录的华南竹枝词中的谚语
第五章 华南竹枝词中的文化词研究举例
    第一节 文化词语的界定
    第二节 文化词之:"槟榔"
        一、槟榔在华南竹枝词中的出现情况
        二、"槟榔"的源流
        三、槟榔食俗及器皿
        四、槟榔文化的表现形态
        五、槟榔文化的深层次原因
        六、槟榔在社会生活中的消极表现
        七、汉语中与"槟榔"相关的词语和"槟榔"一词的派生词语
    第三节 文化词之:"文身"
        一、"文身"的定义
        二、文身在华南竹枝词中的出现情况
        三、"文身"的源流
        四、"文身"的功能
        五、文身的部位与过程
        六、现代"文身"的趋势
        七、汉语中与"文身"相关的词语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ERP这一年——送旧2001,贺岁2002(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语文课程中节日要素的教学研究[D]. 梁飞.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2]数字人文视阈下云南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 宋丹丹. 云南大学, 2019(03)
  • [3]《农村实用礼俗》(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 ——农村礼俗专有词汇的英译[D]. 毛琳楠. 山西大学, 2018(04)
  • [4]黄河流域道情戏研究[D]. 杨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5]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 潘文焰.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6]宋代除夕诗词研究[D]. 施杉. 湖北大学, 2014(03)
  • [7]竹枝词发展史[D]. 孙杰. 复旦大学, 2012(03)
  • [8]朱素臣传奇研究[D]. 张红霞. 河南大学, 2012(05)
  • [9]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J]. 徐万邦. 节日研究, 2011(01)
  • [10]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 山东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ERP今年——送老2001,农历200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