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裂孔性视网膜脱离5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魏科,李永蓉,王钦[1](2021)在《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诊疗现状》文中指出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PPV)术后硅油填充状态下复发视网膜脱离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大部分需要二次手术,为临床工作带来挑战,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与其他视网膜脱离存在一些差异,术前医患充分沟通以及合理选择诊疗方案,术中注意高危因素,对该病预后至关重要。
白玉玲[2](2021)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或巩膜扣带术后视力与黄斑微结构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或巩膜外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OCT图像上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的改变。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至2021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45~70岁、病程<2个月、PVR分级为A级或B级、手术方式为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硅油填充术或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的患者。共纳入患者38人(38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PV组和SB组,两组术前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PV组有18人(18眼),患者在PPV术后2个月左右行硅油取出术,其中13人(72.2%)两次手术后可见明显加重的白内障,遂于取硅油术后1个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SB组有20人(20眼)。记录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眼别、病程、裂孔数目、眼压、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ive visual acuity,BCVA)、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分级等资料,以及患者随访期间的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黄斑区微结构的资料:术后1周、1个月和2个月的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黄斑下积液(Submacular fluid,SMF)高度、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厚度(Ganglion cell layer-inner plexiform layer,GCL-IPL)和黄斑区椭圆体带(Ellippsoid zone,EZ)的完整性。另外,PPV组也统计了PPV手术后6个月(在行了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约是白内障术后3个月)的这几项数据。对比两组术后1W、1Mo和2Mo的BCVA、CMT、SMF高度、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黄斑区EZ完整性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如:性别、眼别、年龄、病程、裂孔数目、术前BCVA、PVR分级和高度近视所占比例。1、术后1W、1Mo和2Mo时SB组视力均显着优于PPV组(P<0.05);PPV组6Mo时的视力与SB组2Mo时视力相当(P>0.05);2、术后1W时两组间的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PPV组行取硅油手术前(即2个月内)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随时间减小,但取出硅油4个月时的GCL-IPL厚度明显大于PPV术后1W、1Mo和2Mo时的(P<0.05)。SB组术后1W、1Mo和2Mo时的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随时间增加。3、PPV术后1W时发生SMF的几率较小(27.8%),SB组术后1W时SMF的发生率高达90.0%,随着时间的延长SMF高度逐渐降低。4、SB组1W、1Mo和2Mo时的CMT均大于PPV组的(P<0.05),但组内的CMT未见明显变化趋势(P>0.05);5、将黄斑部位(直径为1500um范围)的椭圆体带残存长度分为4个等级,SB组术后的黄斑区EZ完整性等级集中在等级3和等级4,PPV组术后的黄斑区EZ完整性等级集中在等级2附近,表明SB术后的黄斑区EZ完整性相对较好,PPV术后的黄斑区EZ完整性较差;6、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和黄斑区EZ完整性均与视力有显着的相关性。结论:1、PPV术和SB术都是治疗RRD的有效手术;2、SB术后视力恢复较快,PPV术后视力恢复所需时间长;3、RRD患者视力的改善与黄斑区GCL-IPL和EZ的恢复有显着相关性;4、RRD患者行SB术后黄斑区GCL-IPL和EZ的恢复比PPV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患者快。5、SB组术后SMF发生率高,且对CMT有影响。
王雨薇[3](2020)在《改良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及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治疗的主要目的一是促使视网膜复位,缓解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二是寻找并封闭视网膜裂孔。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是以最小量手术提高复位率,封闭裂孔,并减少并发症。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是重要的治疗RRD的手段,主要包含2种手术方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手术和局部垫压联合巩膜外环扎术。巩膜外环扎术(scleral encircling)可以发挥顶压作用的范围更广,被普遍认为可提高RRD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但是由于巩膜外环扎术对患者角膜曲率、眼轴的影响可造成屈光状态的明显改变,所以,巩膜外环扎术的适应症及必要性一直存在争议。巩膜外冷凝术(cryotherapy)通过低温引起脉络膜炎症制造脉络膜视网膜粘连,从而封闭视网膜裂孔,是SB治疗RRD的常规步骤之一。然而,冷凝可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并且冷凝的强度难以精确掌握。而视网膜激光凝固术(laser photocoagulation)在有效封闭视网膜裂孔的同时,具有创伤较小,准确度高,较易操作的优点。所以,术后视网膜激光凝固术或许可替代术中巩膜外冷凝术成为更好的选择。目前现有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术中冷凝与激光光凝的对比、术中冷凝与术后1个月行激光光凝对比,而本研究中创新采用了术后1-7天行视网膜激光凝固术代替术中巩膜外冷凝术的策略,观察对RRD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和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创新性地采用术后1-7天激光光凝代替术中冷凝,并且不进行巩膜外环扎的SB技术治疗RRD的疗效,为采用SB治疗RRD探寻手术量更小,治疗效果更佳的新策略。第一部分不进行术中冷凝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在行SB治疗RRD过程中,采用光凝代替术中巩膜外冷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术中巩膜外冷凝被替代的可能。[方法]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起始时间至截2019/12/18。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根据NOS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Stata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计算均数差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表示,按照α=0.05的检验水准,采用95%可信区间(95%CI)进行检验,如果检测结果没有异质性,则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如果存在异质性,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计算光凝组和冷凝组的视网膜复位率,通过计算合并效应值比较光凝组和冷凝组视网膜复位率之间的差异,绘制森林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视力改变及并发症情况由于资料类型不统一,故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共7篇研究,包括RCT研究5项,其中对比冷凝和光凝的研究4项,及另外2项单臂研究。共1179名受试者,采用到冷凝的研究5项,共522眼,采用到光凝的研究6项,包括采用术中光凝的2项,术后1周以上进行光凝的3项,以及术后10天内行氩激光的1项,接受光凝的共627只眼。在对比冷凝和光凝的4项RCT研究中,共957名患者,接受冷凝的492只眼,接受光凝的患者465只眼。对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合并效应量后结果显示,冷凝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90%,95%CI[0.84,0.94],光凝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9%,95%CI[0.82,0.96]。冷凝组与光凝组间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相比,OR合并=94%,95%CI[0.65-1.35],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视力改善方面,本研究纳入的文献的结论整体相似,即不进行术中冷凝和进行术中冷凝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同时,部分研究显示冷凝造成的眼前节炎症反应较光凝严重。[结论]在SB治疗RRD的过程中,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术中巩膜外冷凝相比,可以达到一样理想的视网膜复位率,并减少炎症反应,术中巩膜外冷凝是可以被替代。第二部分改良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回顾性研究[目的]评价对传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2点改进:第一是采用术后1-7天光凝代替术中冷凝,第二是不进行巩膜外环扎只针对视网膜裂孔行局部垫压术,探讨术后1-7天光凝代替术中冷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巩膜外环扎术的疗效和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9月-2018年10月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采用SB治疗RRD,术中并未针对裂孔进行冷凝治疗,而是术后1-7天激光光凝裂孔代替术中冷凝,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具体的手术步骤,将患者分为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以及等效球镜的变化。[结果]纳入研究共46例患者47只眼,右眼27只,左眼20只,男25例26只眼,女22例22只眼,平均年龄39.04±16.33岁;行单纯垫压患者27例28只眼,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患者19例19只眼,单纯垫压患者与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后1周,47只眼中,视网膜复位46只眼,占97.9%,单纯巩膜外垫压术的28只眼视网膜成功复位27只眼,占96.42%;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的19只眼全部视网膜成功复位,单纯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405>0.05)。所有患者术后任一观察时间点与术前的BCVA相比,均明显提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者的BCVA术后1周高于术后1月,术后1周高于术后3月,术后1月高于术后3月,并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月至术后6月视力趋于稳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分析单纯垫压术组患者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组患者,其BCVA变化规律与上述一致,并且,这2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任意一个时间点的BCVA相比较,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垫压术患者的等效球镜向近视进一步发展,术后任一时间点与术前的等效球镜相比均有显着改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个时间点之间的等效球镜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的等效球镜也向近视进一步发展,术后任一时间点与术前的等效球镜对比均有显着变化,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纯垫压组不同的是,除术后1周与术后3月的等效球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每2个术后时间点的等效球镜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前,单纯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的等效球镜数值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在术后每一个观察时间点,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等效球镜均大于单纯巩膜外垫压术患者,并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月时,2组的等效球镜值的差距最大。[结论]术后1-7天激光光凝代替术中冷凝的SB治疗RRD的患者可以达到理想的视网膜复位率,简化手术操作,避免由冷凝造成的损伤。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可以得到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一样理想的视网膜复位率,并降低对患者屈光系统的损伤。因此,联合巩膜外环扎并不是增加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率的必要手段,需要对巩膜外环扎术的适应症进一步修正。
田歌[4](2020)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观察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后巩膜葡萄肿边缘光凝以及硅油填充治疗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49例49只眼,所有患者均行PPV联合ILM剥除术以及硅油填充。根据术中是否联合后巩膜葡萄肿边缘激光光凝进行分组,激光组25例25只眼,非激光组24例24只眼。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照相、眼部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周、1、3及6个月的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视力改善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视网膜复位率:将首次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点,激光组24例24只眼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为96.0%;非激光组17例17只眼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为70.8%。激光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非激光组,χ2=3.984,P=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黄斑裂孔闭合率:将首次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点,激光组19例19只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76.0%;非激光组15例15只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62.5%,激光组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非激光组,χ2=1.051,P=0.3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视力:激光组25例25只眼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平均BCVA(Log MAR)分别为1.80±0.37、1.38±0.31、1.08±0.39,术后3个月平均BCVA优于术前,术后6个月平均BCVA优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8、5.327,P=0.001、0.000)。非激光组24例24只眼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平均BCVA(Log MAR)分别为1.87±0.28、1.45±0.46、1.20±0.47,术后3个月平均BCVA优于术前,术后6个月平均BCVA优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6、2.899,P=0.001、0.014)。激光组与非激光组平均BCVA(Log MAR)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9、0.675,P=0.687、0.506)。4、术后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中出现5例,其中激光组2例,非激光组3例,取油前眼压大于21mm Hg,予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均在治疗一周内恢复正常。至随访末期,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1、后巩膜葡萄肿边缘光凝应用于PPV治疗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减少复发,对视功能恢复无损伤作用。2、PPV联合ILM剥除、后巩膜葡萄肿边缘激光光凝以及硅油填充的术式组合用于治疗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可取得较好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视功能的恢复。
焦梦晨[5](2020)在《硅油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神经节细胞和视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硅油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layer,GCL)和视功能方面的作用。通过本次研究提高临床眼底病同道对于RRD患者硅油对神经节细胞和视功能影响方面的认识,主要意义为寻找硅油相关性视力下降的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为硅油对RRD患者黄斑区GCL厚度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入住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未波及黄斑区的RRD且符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指征的患者,分为观察组(硅油填充组)24例和对照组(气体填充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组组给予玻璃体腔硅油注入,对照组给予玻璃体腔无菌氮气注入,均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并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并比较两组的GCL厚度。结果:两组术后1周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视力略有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0.844;对照组:P=0.618);两组术后1月视力与术前比较(观察组:P=0.038;对照组:P=0.031)及术后一周比较(观察组:P=0.042;对照组:P=0.033)均有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月视力与术前比较(P=0.053)、术后1周比较(P=0.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月较术后1月(P=0.044)、3月视力(P=0.029)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6月视力较术前(P=0.030)、术后1周(P=0.027)视力均有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与术后1月、3月视力比较(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6月两组比较(P=0.021),对照组视力显着优于观察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区域GCL厚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各区域厚度均有所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两组术后1月与术前比较,虽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区域:颞上方ST:P=0.144;上方S:P=1.000;鼻上方SN=鼻下方IN=下方I=颞下方IT:P=0.1000;对照组各区域:ST:P=0.068;S:P=1.000;SN=IN=I=IT:P=0.1000);但与术后一周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术后3月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区域:ST:P=0.199;S:P=1.000;IN:P=0.459;SN=I=IT:P=0.1000;对照组各区域:ST:P=0.152;S:P=0.477;SN=IN=I=IT:P=0.1000);但较术后1周比较,厚度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观察组术后6月与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对照组术后6月与术前、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术后6月较术后1月、术后3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值均为1.000);术后6月两组之间比较,对照组各区域厚度明显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1、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均发生相应变化,即两组术后1周较术前各区域厚度均有所增厚,术后1月较术后1周厚度均有所变薄;术后3月较术后1周厚度均有所变薄;而术后6月时观察组各区域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2、硅油可使神经节层厚度变薄,视觉功能降低;3、OCT可客观评价视功能的恢复情况。
任新军[6](2019)在《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巩膜外垫压原理和微创观念,本研究采用特制微导管系统将Healaflow作为一种新型内垫压材料注射于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观察研究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操作的可重复性,为推广临床采用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基于Healaflow特性,将其应用于其他眼科疾病,开发新的、更符合临床述求的粘滞性材料,尤其是玻璃体腔填充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其眼科应用。方法:(1)体外实验:空气状态下,将0.05ml的Healaflow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爱尔康,美国)分别注射于培养瓶内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遂将培养瓶内充满平衡液,置于37℃温箱中,定期观察和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粘弹剂溶解和移位情况。(2)设计前瞻性研究,收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A、B级)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无菌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等。(3)收集就诊于我院并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 C1级以下)纳入第二部分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眼B超检查等。患眼行27G套管穿刺巩膜制作光纤切口,全视网膜镜下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冷冻裂孔和变性区,必要时引流视网膜下液。角膜缘后3.5-4.0mm制作平行角膜缘长度约2mm全层巩膜切口,用15度刀平行于角膜缘垂直切开全层巩膜,暴露睫状体平坦部。将特制钝性针头经巩膜切口插入脉络膜上腔,全视网膜镜下于靶点位置注射0.1-0.4ml Healaflow。拔出导管,缝合巩膜和结膜切口。术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常规光谱抗生素点眼,详细记录术后1周、1月、3月、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进展情况。(4)Healaflow用于其他眼部疾病:1)Healaflow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气液交换,彻底吸除视网膜下液后Healaflow覆盖黄斑裂孔,术毕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2)Healaflow用于治疗严重PDR,气液交换后将Healaflow覆盖于视网膜裂孔上,空气填充,术后自由体位;3)前房注入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结果:(1)体外实验:不同时间点(包括1天、3天、1周和2周),Healaflow组始终保持贴壁黏附无溶解,直径和大小无改变。然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3天后全部溶于平衡液中。(2)37例38眼入组患者中,女性16例(43.2%),男性21例(56.8%),平均年龄为59.5±9.5岁,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单一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55.3%),介于2-5个视网膜裂孔患者17例(44.8%),黄斑受累及患者25眼(65.8%),13眼(34.2)黄斑未受累及。37眼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97.4%),最终复位率为100%。仅一例首次视网膜未复位,与术前接受大量视网膜光凝后,裂孔周围视网膜僵硬、瘢痕形成有关,二次手术时,将裂孔周围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后仍使用Healaflow覆盖裂孔,最终成功复位视网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2±0.82和0.23±0.17(LogMAR视力),一过性眼压升高28眼(73.7%),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7例7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入组,男性3人(42.9%),女性4人(57.1%),右眼3眼(42.9%),左眼4眼(57.1%),平均年龄33.7±10.0岁(19-43岁),平均随访时间7.6±3.4个月,黄斑受累及患者5眼(71.4%),2眼(28.6%)黄斑未受累及。7例入组患者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100%),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和0.1±0.1(LogMAR视力,P=0.09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4.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4)Healaflow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应用:成功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和严重PDR各一例,术后空气填充,无体位限制,裂孔闭合良好,术后视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3例,眼压维持在6-11mmHg之间。维持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了重复注射次数。结论:(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Healaflow在培养瓶中不同位置贴壁后,水浴下持续存留时间至少两周。(2)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持久的手术方式。(3)Healaflow半衰期长,粘滞性和内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脉络膜上腔内填充材料,在保障视网膜复位高成功率和微创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间。特制脉络膜上腔导管系统为微创手术治疗其他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提供了入路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脉络膜上腔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积累。(4)基于Healaflow特性,拓展其应用于眼科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低眼压综合征等。
李欣[7](2019)在《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治疗黄斑裂孔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术中填充物的选择仍是眼科医生关注的问题。由于惰性气体术后并发症相对多且特殊体位的依从性较差。因此,更多学者尝试使用短效的气体进行眼内填充。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与C3F8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差异,比较两者优缺点并分析影响黄斑裂孔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及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11月因黄斑裂孔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中心患者的资料。病因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40例黄斑裂孔患者全部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剥除内界膜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或惰性气体(C3F8)填充手术方式,其中空气填充组20例(20眼),C3F8填充组20例(20眼)。术后至少随访3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前段及眼后段检查,详细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检查术前、术后3月BCVA、OCT、眼压、俯卧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将小数视力转换成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进行统计学分析。OCT测量出黄斑裂孔MD、BD、H、和光感受器脱离起点与裂孔两侧的外界膜断端间的实际距离(M、N)值,并计算MHI、THI、DHI和MHCI。所收集数据整理录入Excel表格,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术前空气填充组和C3F8填充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眼压、log MAR-BCVA、MD、BD、H、M、N、MHCI、MHI、THI、DHI及病因(特发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3月空气组和C3F8组两组裂孔总体闭合率分别为85%、90%;IMH患者两组闭合率分别为93.6%、94.1%;高度近视眼两组患者闭合率分别为50%、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log MAR-BCVA提高率分别为70%、75%(P=1.000);术后两组log MAR-BCVA和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146);术后两组俯卧位时间分别为3.55 1.39、11.75 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按MD值进行分组,各组间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log MAR-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并发症:空气组1例发生并发性白内障,随后混浊逐渐减轻。C3F8组1眼术后发生高眼压;1例发生并发现白内障,于术后1.5月行白内障手术。4.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相关因素:裂孔最小径、MHCI和发病原因对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P=0.018、P=0.030)。其中,MHCI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独立因素。结论:1.与C3F8惰性气体组比较,消毒空气在治疗IMH闭合率和高度近视MH闭合率以及改善患者视功能方面的可以达到与其一样的效果;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低也较轻;空气在眼内停留较短,解决了多数患者不能耐受长时间俯卧位的问题,并且它提供了更快的视觉恢复,病人在短期内可以实现正常的日常生活。2.裂孔直径和MHCI可望成为预测黄斑愈合的可靠因素,MHCI比其他参数显示出更显着的预测能力。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比特发性黄斑裂孔预后差。
魏莹莹[8](2019)在《术前双眼遮盖及体位控制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的作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主要为了探讨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术前双眼遮盖和体位控制是否会减少视网膜下积液的体积以及对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的影响。探讨影响双眼遮盖减少视网膜下积液的因素及独立影响因素。探究视网膜下积液的减少对巩膜扣带术及玻璃体切割术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确诊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手术患者197例197眼,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100眼,对照组97例97眼,实验组术前给予患者约12h双眼遮盖并使裂孔保持最低位,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眼轴、术前视力、晶状体状态、裂孔的数目和位置、PVR分级、视网膜脱离范围、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压、有无脉络膜脱离等。由两名主治医师通过直接眼底镜及间接眼底镜对遮盖前后视网膜下积液的减少与否进行对比和判断,结合B超定量方法测量视网膜下积液减少的情况。根据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记录每个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和术中情况,并随访术后视网膜复位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共97例97眼,其中有4例4眼(4.12%)视网膜下积液减少,实验组共100例100眼,其中有38例38眼(38.00%)视网膜下积液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行巩膜扣带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视网膜下积液减少(27例27眼)与视网膜下积液未减少(31例31眼)者在术中有无放液操作、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视网膜下积液减少者(11例11眼)与视网膜下积液未减少者(31例31眼)在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视网膜下积液减少与未减少者之间在PVR分级和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小和PVC分级较轻是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双眼遮盖及保持体位控制能够有效减少视网膜下积液,对于PVR分级较轻以及年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更为有效。对于行巩膜扣带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进行双眼遮盖配合体位的控制能够使手术持续时间缩短,减少术中放液操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也较佳。对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的双眼遮盖配合体位控制未观察到对手术持续时间以及术后视力的恢复有明显的影响。
杨丛丛[9](2018)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后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的变化以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屈光变化的因素。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对30例30眼以确诊为RRD患者进行巩膜扣带术治疗,其中20眼行巩膜外垫压术,10眼行巩膜环扎术。术后每月随访一次,随访期间进行测量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对两种手术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采用方差分析检验进行比较,若两种手术方式存在组间差异,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各时间点存在时间差异,则采用两两比较LSD-t检验,对不同时间点测量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的相关性采用相关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眼均完成随访6-12月,视力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4,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10,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眼轴较术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巩膜外垫压术术后眼轴较术前未明显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环扎术术后眼轴较术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垂直曲率上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4,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角膜垂直曲率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平曲率上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37,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角膜水平曲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巩膜外垫压术术后角膜水平曲率较术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环扎术术后角膜水平曲率较术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4,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厚度上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7,P>0.05)。巩膜扣带术两组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扣带术术后等效球镜较前变大,两种术式后BCVA较前提高、角膜垂直曲率较前变大、前房较前变浅、晶状体较前变厚,但角膜水平曲率无明显变化。巩膜环扎术后眼轴变化明显,巩膜外垫压术后角膜曲率变化明显。巩膜环扎术后变化较巩膜外垫压术后明显。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不良反应及眼部严重并发症。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视力提高、前房变浅、晶状体变厚、角膜垂直曲率变大、眼轴变长或者变化不明显。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度负性增加,其中环扎术后以眼轴变化明显,外垫压术后以角膜曲率变化明显,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变化亦参与其中。
乔诗凝,张斌[10](2017)在《全氧丙烷与硅油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后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氧丙烷(C3F8)与硅油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1例,均给予玻璃体手术治疗,分别应用C3F8填充(对照组50例)与硅油填充(观察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结果:对照组、观察组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0.0%、92.2%,两组患者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BCVA)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组内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 MAR–BCVA数值均下降(P<0.05),另外观察组Log MAR–BCV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3F8与硅油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中的疗效均较显着,但是硅油填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更具优势。
二、裂孔性视网膜脱离5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裂孔性视网膜脱离5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诊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视网膜脱离患者PPV术后硅油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特点 |
1.1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位置特点 |
1.2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时间特点 |
1.3不同原发病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特点 |
2视网膜脱离患者PPV术后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 |
2.1眼底镜检查 |
2.2眼部影像学检查 |
2.3眼前节检查 |
3视网膜脱离患者PPV术后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
3.1再手术时机 |
3.2手术方式 |
3.2.1巩膜外冷凝+巩膜外加压和(或)扣带术 |
3.2.2硅油下剥膜术 |
3.2.3硅油置换视网膜复位术 |
4视网膜脱离患者PPV术后硅油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 |
4.1视网膜裂孔相关因素 |
4.1.1术中遗漏裂孔 |
4.1.2裂孔封闭不佳或重新开放 |
4.1.3医源孔 |
4.1.4新发裂孔 |
4.2增殖膜相关因素 |
4.2.1 PVR |
4.2.2 PDR |
4.3高度近视 |
4.4硅油填充不足或硅油乳化严重 |
4.5既往手术次数 |
5总结与展望 |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或巩膜扣带术后视力与黄斑微结构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 OCT 主要表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致谢 |
(3)改良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进行术中冷凝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二部分 改良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回顾性研究 |
一、方法 |
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巩膜扣带术:术式的选择和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4)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病史采集 |
1.2.2 术前检查 |
1.2.3 检查方法及仪器 |
1.2.4 手术方法 |
1.2.5 术后观察项目 |
1.2.6 指标定义 |
1.2.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视网膜复位率 |
2.3 黄斑裂孔闭合率 |
2.4 术后视力 |
2.5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3.1 光凝方式的选择 |
3.2 ILM处理方式及眼内填充物选择 |
3.3 视网膜解剖复位及功能恢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硅油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神经节细胞和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设备与试剂 |
2.3 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手术方法 |
2.3.3 数据测量方法 |
2.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
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神经节细胞层厚度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理 |
4.2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理 |
4.3 新一代OCT技术优势 |
4.4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 |
4.5 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变化比较 |
4.6 硅油对于视网膜微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一、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
1.1.3 手术材料 |
1.1.4体外实验 |
1.1.5 手术步骤 |
1.1.6 研究指标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Healaflow体外实验结果 |
1.2.2 患者一般情况 |
1.2.3 术中情况 |
1.2.4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 |
1.2.5 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
1.2.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1.3 讨论 |
1.4 小结 二、脉络膜上腔填充Healaflow内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方法 |
2.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眼部情况 |
2.2.2 术后主要观察指标 |
2.2.3 并发症 |
2.3 讨论 |
2.3.1 评估Healaflow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
2.3.2 在巩膜外垫压基础上改进为脉络膜上腔垫压的优势体现 |
2.3.3 评估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
2.3.4 对比分析本研究与传统外路手术成功率 |
2.3.5 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手术时间和术后眼压变化 |
2.3.6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
2.3.7 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潜在并发症 |
2.4 小结 三、Healaflow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
3.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
3.1.1 病例基本情况 |
3.1.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PDR治疗 |
3.2.1 病例基本情况 |
3.2.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3 Healaflow应用治疗低眼压 |
3.3.1 病例基本情况 |
3.3.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4 病例总结与讨论 |
3.4.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4.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4.3 Healaflow应用于低眼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7)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空气填充组 |
1.2 C3F8填充组 |
2 研究方法 |
2.1 采集病史 |
2.2 术前检查 |
2.3 检测仪器及检查方法 |
2.4 术前准备 |
2.5 手术过程 |
2.6 术后观察、用药及注意事项 |
2.7 指标定义 |
2.8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 术前空气组和C3F8组基线资料比较 |
2 术后空气组和C3F8组眼部检查资料比较 |
3 术后空气组和C3F8组不同裂孔大小闭合率的比较 |
4 术后空气组和C3F8 组手术前后BCVA比较 |
5 术后并发症 |
6 单因素分析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潜在相关因素 |
7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独立因素 |
四、讨论 |
1 惰性气体(C3F8)填充与消毒空气填充的比较研究 |
1.1 裂孔闭合率 |
1.2 俯卧位时间 |
1.3 术后并发症 |
2 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理特点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8)术前双眼遮盖及体位控制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设备 |
3 检查方法 |
4.前房深度的测量步骤 |
5 晶状体厚度的测量步骤 |
6 眼轴的测量步骤 |
7 角膜曲率的测量步骤 |
8 巩膜扣带术的步骤 |
9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巩膜外垫压术组与巩膜环扎术组术后结果比较 |
2 巩膜扣带术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结果比较 |
3 巩膜扣带术术后不同时间结果比较 |
4 巩膜外垫压术后与术前结果比较 |
5 巩膜环扎术后与术前结果比较 |
6 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环扎术术后与术前比较 |
7 巩膜扣带术等效球镜变化 |
8 巩膜外垫压术组等效球镜与参量的相关性 |
9 巩膜环扎术组等效球镜与参量的相关性 |
讨论 |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全氧丙烷与硅油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方法 |
1.2.3 术后处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 |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Log MAR–BCVA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裂孔性视网膜脱离5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诊疗现状[J]. 魏科,李永蓉,王钦. 国际眼科杂志, 2021(05)
- [2]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或巩膜扣带术后视力与黄斑微结构的临床观察[D]. 白玉玲.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改良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及回顾性分析[D]. 王雨薇. 山东大学, 2020(02)
- [4]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研究[D]. 田歌.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硅油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神经节细胞和视功能的影响[D]. 焦梦晨.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D]. 任新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D]. 李欣. 湖北医药学院, 2019(02)
- [8]术前双眼遮盖及体位控制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的作用分析[D]. 魏莹莹.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9]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D]. 杨丛丛. 青岛大学, 2018(12)
- [10]全氧丙烷与硅油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后疗效分析[J]. 乔诗凝,张斌.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