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市城市生活用水节水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宇润练,李士军,陈晓兴[1](2021)在《太原市节水潜力分析与措施建议》文中认为随着太原市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情势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为缓解水资源利用与供水保障问题,在"节水优先"治水方针以及《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的指导下,合理分析太原市节水潜力,对促城市进人水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8年为现状年,分析了各行业现状用水水平,进而评估了2025年和2035年两个水平年的农业、工业、城镇生活节水潜力。结果表明, 2025年和2035年太原市总节水潜力为7 387.5万m3和14 853万m3,分别占2018年用水总量的9.4%和19.0%。最后根据太原市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禀赋特点,提出针对重点领域的节水措施对策建议。
郭琛[2](2021)在《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现象频繁发生,多重水危机问题接踵而至,导致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退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由于前期以发展煤炭资源为主,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严重的局面,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极大改善目前的现状,因而本文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海绵城市内涵为出发点,结合太原市实际情况,从规划建设和项目建设两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现状分析,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相关指标体系,引入DPSIR模型建立了包括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3层,共33个指标的太原市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阐述太原市2010—2019年10年间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的变化趋势,且在同一指标体系下,分别对山西省其余10个地市和全国7个代表性试点海绵城市进行相应比较,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先对各个系统层进行KMO与Bartleet检验,验证所选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后确定指标权重、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与系数矩阵,算出各个子系统的得分并配合均决策方差法算出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16年显着提升,综合得分由负值转为正值,在此以后海绵城市建设能力也持续、加速提高,并在2019年达到顶峰。但是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太原市仍需控制人口数量和用水压力,逐步加大对人工海绵体的建设及环境影响与响应的力度,特别是在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再生水利用率、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投入比例等关键指标上需要多下功夫;与其他城市比较而言,虽然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潜力巨大,与试点城市相比却仍存在较大差距。最后通过深入剖析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和综合评价,找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法规和标准、建设管理不到位、公众响应度不高、资金筹集困难、技术陷入瓶颈,针对以上具体问题,分别从政策制度、监管责任、智慧海绵、资金渠道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进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王雨婷[3](2021)在《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历史建筑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洗礼后,沉淀为城市传统瑰宝,对人类文明影响重大。它还承载着社会变迁、人文文化、经济发展和人类的情感等多方面的价值,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永续存在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对青年的未来具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山西省历史悠久,太原市作为其省会也遗留保存下来众多历史文物建筑。由于经历了时间的冲刷,许多历史建筑逐渐被风化侵蚀、结构出现安全隐患、设备设施也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最初,在国家对历史建筑的相关保护工作较为薄弱,自从2008年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城市相继出台以历史建筑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办法。太原市在2009年公布了本市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并出台了专项规划。到2017年,又追加了保护工作文件。但在保护实践中发现,历史建筑类型众多、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使用现状也情况各异,使得历史建筑的更新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更加科学地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历史建筑的价值内涵与保护更新意义,并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在充分查阅历史建筑相关的国内外制度规范、评价标准、更新方法以及实际更新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明确历史建筑在保护更新中评价内容和改造手段的重要性。通过文献搜集阅读与实地调研互相补充的方式,对太原市内的近现代历史文化建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为了避免出现无目的性的保护修缮和不适宜的改造再利用措施,而是采用有针对性、有科学性的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策略,本文建立了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体系。综合整理现有的资料,对评价体系中的逐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采用层次分析计算方法,明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搭建评价模型,得到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等各个方面的量化评价结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最终得出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的重点内容,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技术和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支撑。针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提出相应的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的改造技术运用,从外部环境规划、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综合效益五大层面详细分析了历史建筑修缮改造技术特征,并对相应的改造方法进行总结。最后以实际的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项目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在改造和更新中可使用到的技术策略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并进行总结。本文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评价工作中的分析样本。帮助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相关设计人员对改造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楚和系统的了解,为太原市乃至全国近现代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更新太原市再利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山西省的城市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杨月怡[4](2020)在《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整体而言与国家对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尤其是我国华北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所以急需深入开展针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研究,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类指导方案和路线图,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首先通过对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水体的监测和水质数据的收集,从华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降雨特征、人口经济、水资源、城市涉水基础设施等方面,识别和分析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污染特征、污染成因及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态基流不足,非常规水源补给占比超过60%,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严重,而且存在非点源污染。通过研究确立适用于华北地区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污染负荷分配方法、生态基流核算方法,结合华北地区城市区域水环境特征、污染成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人居结构、水资源配置等情况,从城市点源、城市非点源、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城市节水四方面构建了华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分类指导方案。以国家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为导引,充分考虑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现状,以及华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投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目标的影响,提出以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为时间轴主要节点的三阶段综合整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分析未来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并绘制华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根据该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负荷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显着提升;到2030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质量明显恢复;到2035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质量根本好转,美丽城市目标实现。
桑淑芳[5](2020)在《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定价及其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居民作为城市用水的一大主体,对水资源的利用与水环境的保护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水资源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制定合理公平的居民用水水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太原市作为北方典型的缺水城市,在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扩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将更加严峻。近年来,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量占太原市总用水量的比重在35%左右,是太原市用水的主力军。因此,制定合理的水价,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走全民绿色发展之路是缓解太原市当前和未来水资源矛盾的必经之路。本文在查阅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水价形成机制和政策评估等相关理论,以太原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基于水价的全成本构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会计成本核算等方法分别测算了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的各部分水价,进而计算出了当前太原市的全成本水价,并在此基础上初步估算了太原市居民的三级阶梯水价;其次,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从资源节约、成本回收和社会公平三个维度测算了当前太原市居民阶梯水价实施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太原市城镇居民的水费可承受能力;通过研究表明:当前太原市的全成本水价大约在9.28元/m3;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在资源节约、成本回收和社会公平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积极效用,但仍存在第一阶梯水量设置较高、定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现有太原市居民收入水平状况下,城镇居民用水水价是存在提升空间的;最后,针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对太原市城镇居民水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张洁[6](2019)在《水资源约束下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黑河和汾河灌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难题。其中,因地制宜进行种植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之一。位于西北干旱区的黑河灌区和位于半干旱区的汾河灌区,水资源的多少是制约两区域发展的命脉。如何在水资源约束前提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文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通过对两大灌区横向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区域之间的异同点,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明确方向。张掖市是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基地。农业用水量占比最重,达89.57%。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用水严重挤占生活和工业用水,用水结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张掖市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投入成本高。为促进农业发展,近年来超耕现象严重,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带来了水污染等一系列新问题。与张掖市不同,太原市位于半干旱区,生活和工业用水严重挤占农业用水,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本就紧缺的农业水资源问题更加严峻,而农业又以高耗水的种植业为主,水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使得农业经济效益不突出。通过对两地区发展现状分析,因地制宜的建立水资源约束下,种植业结构优化线性规划模型。通过调整发现,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节约水资源、耕地资源、降低生态压力情况下,两地区种植业均实现了一定发展。张掖市在农业用水量节约26.30%的情况下,种植业经济效益增加4.41×108元。太原市农业用水量节约0.19×104m3,种植业产值增长0.68×108元。基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调整结果对两大区域横向对比分析,太原市自然条件较张掖市优越,但两大区域农业发展均以种植业为主,种植结构单一,整体呈粮-经二元结构。调整后两大区域调整方向均集中在增加需水量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面积,降低耗水量高、经济价值低的作物种植面积。从总体调整幅度看,张掖市结构调整幅度高于太原市,结构调整空间较大,而太原市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但内部仍存在优化空间。从结构调整内部看,张掖市调整重点主要集中在蔬菜、瓜果和制种玉米等作物中,且在实际调整中不能盲从,还需结合资源优势、实地情况与发展状况,进一步考虑面积增减幅度。与张掖市相比太原市结构调整涉及范围较广,粮食、经济和其他类作物均发生小幅变动。其中经济和其他类作物增加明显,粮食类作物有适当降低。调整后太原市种植业发展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发展。
马杰民[7](2017)在《浅析山西省太原市城市工业节水》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山西省太原市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运用大量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全面介绍了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工业用水情况。通过对近年来节水用水基础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比国内外同行业的节水数据,充分论证了太原市工业用水节水的新特点,指出了该市工业节水的方向,并提出了今后工业节水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太原市工业发展布局和工业节水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魏利国[8](2015)在《太原市节水问题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对太原市节水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生活用水节水、工业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路线与对策,对我国节水型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杨菁[9](2015)在《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水资源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存在干旱洪涝并存、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阶段。如何变“水制约”为“水促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方向。在“和谐发展观”被写进党章后,国家首次在水利领域出台了一号文件,对出台后一段时期内的水利工作提出要求。这些行为的背后,是这个国家决定彻底改变水资源短板的决心,意味着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2002年我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进行修订的草案,新实施的水法中第一次提到了节水型社会,把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到法律高度。从2002年开始,水利部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太原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共30个地区被选为第二批试点。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多年来,水资源供应不足、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现实都严重阻碍了太原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水瓶颈”成为危及太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潜在危机和最大忧患。而太原市地下水资源量有限,已经严重超采,地表水资源再开发的程度也不高,利用地表水使供水能力提高的范围很小,只有通过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来缓解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而建设节水型社会无疑是一项系统、综合、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建设工作以来,太原市从管理体系、工程建设、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方面展开工作,通过五年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显着的成果:水资源利用总量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单位工业产值消耗水量逐步下降、农业领域使用水灌溉效率显着上升、城区范围内的污水处理比例稳步提高、工业使用再生水比例进一步扩大、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水功能区达标率逐步提高、地下水位下降得到明显控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太原市水资源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还未形成,水功能区达标率不高,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再生水利用管网配套还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限制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针对这样的现状,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节水经验和太原市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体系建设、雨水资源利用、工农业节水改造、加大公众参与、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对太原市未来继续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有所帮助。
张凯凯[10](2014)在《太原市高校用水现状及节水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人数逐年增加,导致高校总用水量也逐年增加,高校已成为我国城市用水大户之一。高校节水水平制约着我国城市节水的发展进程。本文介绍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四所太原市典型院校的用水概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和收集高校用水数据资料,对太原市高校的用水构成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太原市高校普遍存在超定额用水的现象;太原市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节水意识,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全面的节约用水习惯;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通过用水管理制度、节水技术以及提高学生节水意识来提高校园节水效率。针对太原市高校目前存在的用水浪费问题,本文从节水器具的普及、节水工程的建设和节水制度的完善三方面进行了高校节水对策分析。太原市高校应大范围普及节水型水龙头、便器和淋浴器的使用,其节水效益明显,可达40%左右;新校区在进行规划设计和老旧校区进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中水回用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的建立,就中北大学一年的中水回用效益就有106.14万元;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节水管理方案,该方案需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等条件。本文就工程节水措施详细介绍了高校雨水及中水利用研究。其中雨水利用方面,在确定蓄水池规模而进行的可积蓄雨量计算时,为了合理的选取径流系数值,进行了室外实地径流系数模拟试验。本次试验选取了沥青路面、水泥路面、透水性铺装三种下垫面,降雨强度(四个水平)、地面坡降(三个水平)、降雨历时三个变量,研究了径流系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泥路面与沥青路面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径流系数均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面坡降的增大而增大;透水性铺装在雨强较小时,径流系数与坡降成负相关关系,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径流系数与坡降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校园不同下垫面雨水水质测定发现,各下垫面径流雨水PH随降雨历时的增加逐渐增大,均在6.5-7.5之间;浊度整体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降雨60min后,屋面雨水径流稳定在15度左右,路面雨水径流稳定在35度左右;雨水铵态氮含量较低,并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减小,变化范围不大;降雨初期,径流中的COD、SS浓度较大,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其含量逐渐减少,降雨60min后,路面雨水径流稳定在200mg/L左右,屋面雨水径流稳定在20mg/L附近。通过对径流雨水水质和径流系数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以为雨水积蓄利用工程中确定可积蓄雨量的多少、确定蓄水池规模的大小、合理选择雨水处理工艺和集雨工程的推广奠定理论依据。在综合研究太原市高校用水现状、用水特点、高校节水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节水器具、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三方面对太原市高校的节水潜力进行了评估发现,太原市高校光节水器具一项年可节约自来水费用就高达2430万元;中北大学中水回用年可节约自来水费用为106.14万元。太原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分析计算得出雨水利用的年经济效益约为173.23万元。此外,随着雨水积蓄利用工程规模的扩大,雨水利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日趋明显。通过对太原市高校节水的研究及建设,不仅可以减少高校总用水量,降低办学成本,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树立自觉节水的社会风尚,从而带动全市乃至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使节水型高校逐步扩大到节水型城市,再发展到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这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太原市城市生活用水节水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城市生活用水节水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市节水潜力分析与措施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节水现状分析 |
1.1 农田灌溉用水现状 |
1.2 工业用水现状 |
1.3 城镇生活用水现状 |
2 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
2.1 农业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
2.2 工业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
2.3 城镇生活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
2.4 结果分析 |
3 节水措施与对策 |
3.1 农业节水———节水增产,促进农业髙效节水 |
3.2 工业节水———节水增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
3.3 城镇节水———节水降损,建设节水型城市 |
(2)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绵城市 |
2.1.2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自然环境状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2 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
3.2.1 规划建设 |
3.2.2 项目建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构建 |
4.2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取 |
4.3 建立评价模型 |
4.3.1 三级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处理 |
4.3.2 二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
4.3.3 一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 |
5.1 数据来源 |
5.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2.1 驱动力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2 压力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3 状态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4 影响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5 响应系统标准化数值 |
5.3 主成分提取及系数计算 |
5.3.1 驱动力系统分析评价 |
5.3.2 压力系统分析评价 |
5.3.3 状态系统分析评价 |
5.3.4 影响系统分析评价 |
5.3.5 响应系统分析评价 |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5 太原市与山西省10 个地市级城市对比分析 |
5.6 太原市与我国7 个代表性试点海绵城市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6.1 缺乏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法规和标准 |
6.2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不到位 |
6.3 海绵城市建设中公众响应度不高 |
6.4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
6.5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陷入瓶颈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推进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政策制度 |
7.1.1 优化水资源结构,控制地下水开采 |
7.1.2 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
7.2 重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管责任 |
7.2.1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
7.2.2 多部门齐“发力”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
7.3 打造新型“智慧海绵”城市 |
7.3.1 吸纳海绵城市建设的优秀人才 |
7.3.2 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 |
7.4 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
7.4.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税收投入 |
7.4.2 拓展海绵城市建设其他融资方式 |
7.5 提高群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 |
7.5.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 |
7.5.2 丰富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3)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
1.3.1 历史建筑 |
1.3.2 建筑性能评价 |
1.3.3 历史建筑保护 |
1.3.4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原则 |
2.1.2 历史建筑评价相关研究 |
2.1.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
2.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2.1 历史建筑保护相关理论及概述 |
2.2.2 历史建筑评价 |
2.2.3 历史建筑改造实践 |
2.3 研究问题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研究 |
3.1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概况 |
3.2 太原市历史建筑现状概况 |
3.2.1 外部空间与规划 |
3.2.2 建筑环境及使用 |
3.2.3 结构安全 |
3.2.4 设备设施 |
3.2.5 社会综合效益 |
3.3 太原市历史建筑调研问题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2 构建太原市历史建筑性能评价体系框架 |
4.2.1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
4.2.2 指标的解释说明 |
4.2.3 太原历史建筑性能评价指标分值及评分标准的确定 |
4.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
4.3.2 构建判断矩阵 |
4.3.3 运用决策软件确定权重 |
4.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原市历史建筑改造技术策略研究 |
5.1 外部环境规划改造技术策略 |
5.1.1 场地布局规划 |
5.1.2 服务配套设施 |
5.1.3 场地景观 |
5.2 建筑空间改造技术策略 |
5.2.1 建筑室内功能空间组织 |
5.2.2 室内环境舒适度 |
5.2.3 无障碍设计 |
5.3 建筑结构改造技术策略 |
5.3.1 砖混结构的改造加固 |
5.3.2 框架结构的改造加固 |
5.4 建筑设备改造技术策略 |
5.4.1 给排水系统 |
5.4.2 空调采暖系统 |
5.4.3 电气系统 |
5.4.4 消防系统 |
5.5 建筑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策略 |
5.5.1 历史信息保留 |
5.5.2 历史文脉延续与文化传承 |
5.5.3 公众参与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
6.1 案例选取依据 |
6.2 项目概况及改造目标 |
6.2.1 项目概况介绍 |
6.2.2 项目改造目标 |
6.3 项目评价 |
6.3.1 项目评价 |
6.3.2 项目评价结果 |
6.4 项目改造技术策略分析 |
6.4.1 外部环境改造 |
6.4.2 建筑功能改造 |
6.4.3 建筑结构改造 |
6.4.4 建筑设备改造 |
6.4.5 社会综合效益提升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历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B 历史建筑使用性能及建议调研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整治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
2.1 华北地区概况 |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概况 |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
2.1.3 水文和水资源 |
2.1.4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情况 |
2.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
2.2.1 华北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
2.2.2 华北地区城市水功能区划 |
2.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
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方法 |
2.3.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时间变化特征 |
2.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空间变化特征 |
2.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
2.4.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
2.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3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
3.1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
3.1.3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
3.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的确定 |
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
3.3.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
3.3.2 华北地区城市水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的确定 |
3.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的确定 |
3.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研究 |
3.4.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3.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3.4.3 华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
3.4.4 华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
4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4.1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
4.1.3 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方法 |
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
4.2.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
4.2.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
4.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
4.2.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18年华北地区城市年均降雨量及逐月分布 |
附录B 华北地区各城市人口与经济信息 |
附录C 2017年华北地区城市市政设施水平 |
附录D 华北地区各省(城市)水功能区划类别长度、占比表 |
附录E 华北地区部分城市水环境污染指标 |
附录F 华北地区部分城市河流水污染因子评价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副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定价及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居民用水水价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
1.2.2 居民用水水价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2 城市居民水价形成机制 |
2.2.1 城市居民用水水价的构成 |
2.2.2 城市居民用水定价的影响因素 |
2.2.3 城市居民用水定价方法 |
2.3 城市居民用水定价的主要模式 |
2.3.1 固定费用模式 |
2.3.2 单一计量水价 |
2.3.3 递减式阶梯水价 |
2.3.4 递增式阶梯水价 |
2.4 水价政策评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原市居民用水现状分析 |
3.1 太原市居民水价调整历程 |
3.2 太原市供水现状 |
3.2.1 太原市供水现状 |
3.2.2 太原市居民用水现状 |
3.3 太原市居民水价的构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全成本构成的居民用水定价模型 |
4.1 居民用水全成本定价方法 |
4.2 居民用水全成本定价模型 |
4.2.1 资源水价 |
4.2.2 工程水价 |
4.2.3 环境水价 |
4.3 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全成本的太原市居民用水价格测算 |
5.1 基于全成本定价法的太原市居民用水水价计算 |
5.1.1 资源水价 |
5.1.2 工程水价 |
5.1.3 环境水价 |
5.1.4 基于全成本定价的太原市居民水价计算 |
5.2 基于全成本水价的太原市居民阶梯水价估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太原市城镇居民阶梯水价有效性分析 |
6.1 节水效应分析 |
6.2 成本补偿效应 |
6.2.1 成本补偿分析方法 |
6.2.2 太原市供水企业成本补偿效应实证分析 |
6.3 社会公平效应 |
6.3.1 居民用水水价公平性分析方法 |
6.3.2 太原市居民用水水价公平性实证分析 |
6.4 太原市居民的水费可承受能力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1、结论 |
2、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6)水资源约束下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黑河和汾河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技术路线 |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3 黑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 |
3.1 黑河灌区农业发展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3.1.1 黑河灌区研究区概况 |
3.1.2 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3.2 黑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模型 |
3.3 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4 汾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 |
4.1 汾河灌区农业发展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4.1.1 汾河灌区研究区概况 |
4.1.2 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4.2 汾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模型 |
4.3 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5 黑河与汾河灌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对比分析 |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浅析山西省太原市城市工业节水(论文提纲范文)
1 太原市城市水源概况 |
2 太原市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3 取水现状分析 |
4 太原市工业用水现状 |
5 未来节水方向 |
5.1 加强节水基础管理 |
5.2 建设节水数字管理信息平台 |
5.3 加强计划用水, 重视定额管理 |
5.4 实现科技节水 |
5.5 重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
(8)太原市节水问题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节水工作现状 |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太原市节水发展对策 |
3.1 生活用水节水对策 |
3.2 工业节水措施 |
3.3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措施 |
(9)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现实背景与理论原理 |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1 水资源条件基本情况 |
1.1.2 水资源问题发展新形势 |
1.2 节水型社会 |
1.2.1 节水型社会的内涵 |
1.2.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
1.2.3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容 |
1.2.4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 |
1.3 水资源管理现状 |
1.3.1 国际水资源管理经验 |
1.3.2 国内水资源管理现状 |
第二章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2.1 太原市区域概况 |
2.1.1 太原市自然地理概况 |
2.1.2 太原市社会经济概况 |
2.2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2.2.1 太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 |
2.2.2 太原市供水工程及水源取水量分析 |
2.2.3 太原市综合用水指标分析 |
2.2.4 太原市水生态环境情况分析 |
第三章 太原市建设节水型社会情况分析 |
3.1 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3.1.1 面临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
3.1.2 太原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
3.2 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内容分析 |
3.2.1 构建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
3.2.2 因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3.2.3 工程与技术体系建设情况 |
3.2.4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情况 |
3.2.5 试点与示范项目建设 |
3.3 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的成效 |
3.3.1 长期以来地下水源供水为主的格局在逐渐改变 |
3.3.2 水资源使用效率逐步提高 |
3.3.3 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
3.4 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不足 |
3.4.1 水务一体化管理还未实现 |
3.4.2 城市水功能区达标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3.4.3 污水处理厂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
3.4.4 再生水利用管网配套需要进一步完善 |
第四章 太原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议 |
4.1 形成和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 |
4.2 充分利用雨水,提升雨水利用率 |
4.3 鼓励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改进 |
4.4 制定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开展工业节水 |
4.5 吸引公众共同参与水资源管理 |
4.6 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10)太原市高校用水现状及节水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高校节水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太原市高校校园用水现状分析研究 |
2.1 太原市高校的校园用水概况 |
2.1.1 太原理工大学用水概况 |
2.1.2 山西大学用水概况 |
2.1.3 中北大学用水概况 |
2.1.4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用水概况 |
2.2 太原市高校用水特征分析 |
2.2.1 用水总量统计 |
2.2.2 人均日用水量计算 |
2.2.3 不同类型学生宿舍用水量分析 |
2.2.4 单位建筑面积用水量计算 |
2.2.5 不同类型建筑用水量对比 |
2.3 太原市高校用水的构成与特点分析 |
2.3.1 校园用水构成 |
2.3.2 校园用水的特点分析 |
2.4 校园用水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2.5 节水问卷调查分析 |
2.6 太原市高校校园用水存在问题 |
第三章 太原市高校校园节水对策研究 |
3.1 工程节水措施 |
3.1.1 中水利用 |
3.1.2 雨水利用 |
3.2 节水器具节水措施 |
3.3 管理节水措施 |
3.3.1 高校校园节水方案 |
3.3.2 高校校园节水制度 |
3.3.3 高校校园节水对策 |
第四章 太原市高校校园雨水利用和中水利用研究 |
4.1 高校中水研究与利用 |
4.1.1 中水水源 |
4.1.2 中水水质 |
4.1.3 中水回用工艺流程 |
4.1.4 中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
4.1.5 中水处理系统分类 |
4.1.6 中水回用系统 |
4.1.7 中水回用实例介绍—以山大商务为例 |
4.2 校园集雨方法与利用研究 |
4.2.1 校园雨水收集利用 |
4.2.2 初期径流弃流 |
4.2.3 沉淀池、蓄水池 |
4.2.4 雨水的消毒处理 |
4.2.5 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实测分析 |
4.2.6 不同下垫面雨水径流水质分析 |
4.3 示范工程 |
4.3.1 蓄水池容积确定 |
第五章 太原市高校节水潜力分析 |
5.1 节水器具节水潜力分析 |
5.2 浴室节水 |
5.3 绿化节水灌溉 |
5.4 实验室废水处理及利用 |
5.5 校园中水回用 |
5.6 校园雨水资源化利用 |
5.6.1 校园年平均可收集利用雨水量 |
5.6.2 新增降雨入渗量 |
5.6.3 雨水利用的经济效益 |
5.6.4 雨水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 |
5.7 建立节水管理制度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太原市城市生活用水节水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市节水潜力分析与措施建议[J]. 宇润练,李士军,陈晓兴. 吉林水利, 2021(11)
- [2]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D]. 郭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太原市近现代历史建筑性能评价及改造技术研究[D]. 王雨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杨月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太原市城镇居民用水定价及其有效性研究[D]. 桑淑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1)
- [6]水资源约束下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黑河和汾河灌区为例[D]. 张洁.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浅析山西省太原市城市工业节水[J]. 马杰民. 科技与创新, 2017(13)
- [8]太原市节水问题现状及对策[J]. 魏利国. 山西建筑, 2015(17)
- [9]太原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D]. 杨菁. 山西大学, 2015(03)
- [10]太原市高校用水现状及节水措施研究[D]. 张凯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