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整

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整

一、中专生自卑心理的调适(论文文献综述)

王莉莉[1](2020)在《济宁市政府主导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线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政府乃至全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可以更好的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问题,并且能够使中职毕业生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了保障中职毕业生在社会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就业,政府除了提供公益性岗位、提供政策扶持外,还应关注职业教育就业问题,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习总书记指出,政府有为中职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提供优质就业服务的责任。政府部门、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各界都应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缓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地方政府,作为促进社会就业的主导者,要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服务质量,深入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发现政府在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本文以济宁市政府就业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济宁市就业服务政策、就业宣传方式、就业培训模式、就业评估等方面问题,掌握济宁市政府在相应方面采取的措施,针对济宁市政府就业服务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研究中发现,济宁市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就业服务政策缺乏针对性、就业宣传不到位、就业培训责任缺失、就业权益保障不到位、就业信息交流不通畅、就业评估机制不科学等问题。本文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对此提出建议。针对济宁市政府在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加大就业宣传力度、明确政府就业培训职责、完善就业社会保障机制、建立覆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库、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机制等六方面提出改善建议,以提高政府就业服务质量,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时香丽[2](2019)在《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话题,在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简称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身上更为凸显。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攻坚脱贫的关键时期,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帮扶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研究对象,沿着“文献综述—模型假设—实证研究—优化模型—提出建议”的基本思路,围绕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构成要素进行多角度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调查问卷,将桂林理工大学2018、2019届建档立卡毕业生作为施测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优化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最后提出提升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核心概念鉴定和相关理论。通过现有文献研究,结合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对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下定义,并简单陈述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三个重要理论。根据文献、理论基础和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假设。第三章,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过程说明。采用开放式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指导师、企业人事经理等群体进行调查,结合假设模型梳理出能够评价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项目。编制初始调查问卷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重新排版,选定施测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数据整理录入。第四章,基于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使用SPSS22.0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再结合2018届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数据分析,优化并检验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第五章,提升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结合实际,根据修正后的结构模型提出提升建档立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建议。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也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培养、就业能力评价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对推进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帮助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芳[3](2019)在《中职生校园受欺凌经验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曝光,一起起触目惊心的校园欺凌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欺凌对其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来自心灵的伤害,有的孩子甚至因为欺凌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我国在校园欺凌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研究校园欺凌的形式、欺凌的原因等。本研究是从“心理学”角度,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某中职学校三名受欺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年级分布高一、高二两个年级,访谈历时半年,主要从受欺凌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受欺凌的形式、时间、地点和起因,对欺凌者的态度和旁观者的态度,受欺凌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受欺凌后的心理调适几个层面,研究受欺凌者的受欺凌经验,揭开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受欺凌时的做法、想法、心态和期望,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对受欺凌经验的结构和功能做一个描述。三位案例均存在家庭教育的缺失,父爱母爱的缺失,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使他们产生自卑、胆小懦弱的性格,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较差。三位案例受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室里多是言语欺凌;在宿舍相对私密的地方,既有言语欺凌,也有身体欺凌。欺凌的时间主要发生在课后,有时也会发生在上学或放学路上。欺凌发生时,受欺凌者对欺凌者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反抗、顺从、讨好。旁观者的消极态度对受欺凌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小A对旁观者是“憎恨”的,甚至把对欺凌者的怨恨转嫁到旁观者身上,认为他们“助纣为虐”,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小B希望得到旁观者的帮助,可现实旁观者的冷漠让她失望,从而对同学关系和友情产生怀疑,不愿意与他人交朋友。小C希望不要被旁观者看见,因为惧怕旁观者看见他的表现觉得他软弱好欺,让旁观者变成欺凌者。受欺凌者在面对欺凌时,心理状态会产生—些负面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为:情感反应主要是无助、困惑、委屈、自责、害怕、逃避、焦虑等。遭遇欺凌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让受欺凌者心态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三位案例主要通过逃避、不关注、选择性遗忘去淡化欺凌带来的伤害。本研究结果是了解受欺凌者生存状态,面对欺凌时的内心想法,探寻其受欺凌经验,对帮助受欺凌者修复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师生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桂桢[4](2016)在《中职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及其班级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加大,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社会各界对中职学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而作为中职学校的产品——中职生,也不断受到关注。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带着中学生的稚嫩,又肩负着就业的压力。中职生由于成绩不理想,长期被瞧不起,有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焦虑、紧张、退缩,不敢在公共场合大胆地表现自己,这对他们走出社会面对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三个方面探讨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假设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自卑心理通过人际关系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对429名中职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探讨中职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中职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在城乡上差异显着,农村中职生自卑心理比城镇学生严重;自卑心理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自卑感高于男生;自卑心理在是否班干部上达到了显着的差异水平,非班干部比班干部自卑;自卑心理在年级上差异显着,高二年级学生自卑感最强。2.中职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中职生人际关系在城乡和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中职生人际关系在交谈这一维度不存在性别上的显着,而在交际、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三个维度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是否班干部只在异性交往这一维度存在显着差异。3.中职生社交焦虑较为严重。社交焦虑在性别和年级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城乡和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着差异。农村中职生社交焦虑高于城镇学生,非班干部比班干部更容易有社交焦虑体验。4.中职生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存在显着正相关,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存在显着正相关,自卑心理和社交焦虑存在显着正相关。5.人际关系在自卑心理和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给出如下班级管理建议:(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2)实施成功教育和赏识教育;(3)注重形象包装,增强学生自信心,(4)培养学生当众发言的能力;(5)合理安排座位,建立学生自信,促进学生交流;(6)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7)组织团队活动,学会沟通与合作;(8)创造社会实践活动机会,降低社交焦虑。

贾红霞[5](2012)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2学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的现状及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成长中的中专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压力,他们小小年纪就面临学校、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中等教育学生群体中较特殊的一部分。由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使得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既有当代中等教育学生的共性,又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既有这个年龄段学生普遍遭遇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承受着比公办学校学生更沉重的压力。归属感就是学生在学校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自我价值感=成就/抱负,是说自我价值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自卑感是一种自己觉的“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情感。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民办中专3+2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各自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为3+2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近几年招生较突出的石家庄法商中等专业学校3+2形式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各自的现实状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2学生归属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归属感略高于男生,但这种差异不显着;3+2学生的归属感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二年级显着高于一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3+2学生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成递增趋势。旅游管理专业3+2学生归属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归属感,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归属感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学生,并且这种专业上的差异显着。2、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2学生自我价值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在个人取向的自我心理价值感得分高于女生。女生在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自我人际价值感,社会取向的自我心理价值感,社会取向的自我生理价值感,个人取向的自我生理价值感,个人取向的自我家庭价值感得分高于男生。特别是女生社会取向的自我家庭价值感明显高于男生,此差异显着;自我价值感在年级方面也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总体自我价值二年级显着高于一年级,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人际自我价值感和心理自我价值感二年级都显着高于一年级;在年龄方面人际自我价值感存在显着差异,在18岁之后的3+2学生人际自我价值感明显低于17岁之前。其他自我价值不存在显着差异;自我价值感在专业方面没有显着差异。3、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2学生自卑感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男生的自卑感高于女生,但这种差异不显着;3+2学生自卑感在年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二年级学生自卑感高于一年级;从年龄方面而言,3+2学生自卑感存在差异。15岁和16岁的3+2学生自卑感接近,17岁自卑感较弱明显低于15岁和16岁,而18岁自卑感增强;从专业方面,3+2学生自卑感存在显着差异,学前教育专业3+2学生的自卑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自卑感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学生。

张霓[6](2011)在《中专生的就业心理探讨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论述分析了中专生的就业形势,现在人才市场中大学生选择面较广,而中专生选择面较窄,闯荡空间不宽敞,仍然处于劣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上趋于务实,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是根据内部不同层次的岗位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人才。特别是企业,尽管需要高素质的白领,同样也需要有一定专长的各类蓝领,中专生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王永华[7](2010)在《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研究 ——以H中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从社会工作视角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进行的研究还很少见。本文以云南省H中等专业学校为研究点,在调查了解残疾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和需求、H中专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健康相关理论,从残疾学生的需求出发,建构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本文是在行动研究基础上所进行的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研究,旨在从解决残疾学生的具体心理问题入手,围绕提高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实现的生活这个目标,从提高残疾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建立和扩展社会支持网络和能力建设这三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最后,本文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唐文玲[8](2009)在《在校中专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策略》文中指出中专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它既不同于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加之学业、就业的压力以及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许多中

金莱[9](2009)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与调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增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使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择业心理问题,本文在初步分析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调试择业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金莱[10](2009)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与调适》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增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使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择业心理问题,本文在初步分析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调适择业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中专生自卑心理的调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专生自卑心理的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市政府主导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一、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中职学校
        2.中职学生就业
        3.就业服务
    (二)相关理论介绍
        1.凯恩斯就业理论
        2.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济宁市政府主导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现状
    (一)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
        1.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
        2.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济宁市政府促进中职毕业生就业的服务现状
        1.出台就业相关政策
        2.开展就业宣传服务
        3.规范就业创业培训
        4.建立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三、济宁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济宁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服务政策缺乏针对性
        2.就业宣传不到位
        3.就业培训流于形式
        4.缺少就业失业相关权利保障
        5.就业信息互通方式陈旧
        6.就业评估机制不科学
    (二)济宁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视程度不够
        2.宣传服务理念落后
        3.政府就业指导责任缺失
        4.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5.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6.政绩观存在偏差
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国内政府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措施
        1.嘉兴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的相关措施
        2.杭州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的相关措施
        3.国内政府就业服务举措对济宁市的借鉴意义
    (二)国外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措施
        1.美国加州政府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措施
        2.德国法兰克福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的措施
        3.发达国家政府就业服务举措对济宁市的借鉴意义
五、济宁市政府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建议
    (一)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制
        1.完善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政策
        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适用的普惠性就业服务制度
    (二)加大就业服务宣传力度
        1.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宣讲活动
        2.打造就业创业信息化平台
    (三)明确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服务中的职能
        1.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2.合理确定就业培训机构服务供给范围
        3.强化就业培训服务质量监管
    (四)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1.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项就业保险制度
        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项就业救助制度
        3.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项就业福利制度
    (五)建立覆盖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库
        1.确定数据库组建主体
        2.科学分析就业双方信息
        3.智能匹配就业双向需求
    (六)建立科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机制
        1.建立多元主体评估机制
        2.科学设置评估指标
        3.强化评估组织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动态
        1.2.1 国外关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
        2.1.2 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2.2.3 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
    2.3 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初步构建
        2.3.1 就业能力结构模型重要文献汇总
        2.3.2 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初始结构模型
第3章 广西高校2018、2019 届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过程说明
    3.1 问卷调查题目的收集与归纳
        3.1.1 文献资料的归整与筛选
        3.1.2 多角度访谈
        3.1.3 开放式问卷调查
    3.2 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3.2.1 问卷题目的分类整理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 调查实施过程: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3.3.1 样本组成
        3.3.2 问卷发放形式
第4章 基于广西高校2018、2019 届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实证分析
    4.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4.2 调查问卷的相关分析
        4.2.1 问卷设置的基本情况
        4.2.2 显性能力中不同类型变量的信息统计
        4.2.3 隐性能力情况统计分析
        4.2.4 隐性能力与显性能力中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4.2.5 因子分析
    4.3 2018 届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
        4.3.1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4.3.2 相关性分析
    4.4 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的优化与检验
        4.4.1 结构模型的优化
        4.4.2 优化后的结构模型验证
第5章 提升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5.1 提升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显性能力的有效措施
        5.1.1 学校狠抓三个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平台
        5.1.2 政府牵头搭建桥梁,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5.1.3 家庭改变传统观念,支持学生全面发展
        5.1.4 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抓住机遇提升综合能力
    5.2 提升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隐性能力的有效措施
        5.2.1 高校落实四个环节,实现信息化、全程化培养
        5.2.2 企业科学用人,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协调发展
        5.2.3 家庭摒弃落后观念,引导学生基层就业和创业
        5.2.4 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准确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职生校园受欺凌经验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校园欺凌的文献综述
        2.1.1 校园欺凌的含义
        2.1.2 校园欺凌的特征
        2.1.3 校园欺凌的类型
        2.1.4 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角色
        2.1.5 校园欺凌相关的影响因素
    2.2 质性研究
        2.2.1 质性研究的定义
        2.2.2 有关校园欺凌的质性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对象
    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5 研究方法
        3.5.1 质性研究法
        3.5.2 案例研究
        3.5.3 访谈法
    3.6 研究手段
        3.6.1 资料的收集
        3.6.2 资料的分析
        3.6.3 信效度
    3.7 可行性分析
4. 三位案例的故事
    4.1 小A的背景资料
        4.1.1 父爱母爱缺失的小A
        4.1.2 与老师的关系
        4.1.3 与同学相处,受欺凌的形式及反应
    4.2 小B的背景资料
        4.2.1. 难以获得温暖的家庭
        4.2.2 糟糕的同学关系
        4.2.3 不愿触及的欺凌
    4.3 小C的背景资料
        4.3.1 严父慈母的家庭教养方式
        4.3.2 令他困惑的同学情
        4.3.3 以“友善”为名的欺凌
        4.3.4 不敢说出口的敲诈
    4.4 访谈资料的整理与编码
5. 基于三名受欺凌者的受欺凌经验研究
    5.1 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
        5.1.1 父爱母爱缺失的小A
        5.1.2 母爱缺失,无法沟通的父亲
        5.1.3 严父慈母的家庭教养方式
    5.2 师生关系
    5.3 同学关系
    5.4 受欺凌的形式
    5.5 受欺凌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5.6 对欺凌者的态度
        5.6.1 虚拟反抗,以求心理安慰
        5.6.2 从愤怒到消极忍让
        5.6.3 讨好的小C
    5.7 对旁观者的态度
        5.7.1 令人憎恨的旁观者
        5.7.2 冷漠无情的旁观者
        5.7.3 不愿面对的旁观者
    5.8 受欺凌时的心理状态
    5.9 受欺凌后的心理调适
6. 讨论
    6.1 家庭的缺失,学校关系的断裂
    6.2 对欺凌的模糊认识,加剧欺凌的隐蔽性
    6.3 受欺凌者的特征
    6.4 受欺凌的类型
    6.5 受欺凌后的消极逃避和错误归因
7. 结论与建议
    7.1 总结
        7.1.1 家庭教养方式的缺失
        7.1.2 受欺凌者的特征
        7.1.3 受欺凌的形式
        7.1.4 受欺凌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7.1.5 受欺凌者的感受
    7.2 建议
        7.2.1 家长应多关心子女
        7.2.2 鼓励受欺凌者说出受欺凌的事实
        7.2.3 鼓励受欺凌者多交朋友,培养其社交技能
        7.2.4 增加受欺凌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克服自卑心理
        7.2.5 及时纠正学生有欺凌倾向的行为
        7.2.6 关注学生,提高认识
8.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职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及其班级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自卑心理的相关研究
    1.3 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1.4 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1.5 班级管理的相关界定
第二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思路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程序
    2.5 研究方法
        2.5.1 被试
        2.5.2 研究工具
        2.5.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中职生自卑心理总体情况
        3.1.1 中职生自卑心理在城乡上的差异
        3.1.2 中职生自卑心理在性别上的差异
        3.1.3 中职生自卑心理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
        3.1.4 中职生自卑心理在年级上的差异
    3.2 中职生人际关系总体情况
        3.2.1 中职生人际关系在城乡上的差异
        3.2.2 中职生人际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
        3.2.3 中职生人际关系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
        3.2.4 中职生人际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
    3.3 中职生社交焦虑总体情况
        3.3.1 中职生社交焦虑在城乡上的差异
        3.3.2 中职生社交焦虑在性别上的差异
        3.3.3 中职生社交焦虑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
        3.3.4 中职生社交焦虑在年级上的差异
    3.4 中职生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3.5 中职生自卑心理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3.6 中职生人际关系各维度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3.7 人际关系在自卑心理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中职生自卑心理总体情况
        4.1.1 中职生自卑心理在城乡上的差异分析
        4.1.2 中职生自卑心理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4.1.3 中职生自卑心理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4.1.4 中职生自卑心理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4.2 中职生人际关系总体情况
        4.2.1 中职生人际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4.2.2 中职生人际关系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4.3 中职生社交焦虑总体情况
        4.3.1 中职生社交焦虑在城乡上的差异
        4.3.2 中职生社交焦虑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
    4.4 中职生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
    4.5 中职生自卑心理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4.6 中职生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4.7 中职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4.8 班级管理对策
        4.8.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4.8.2 实施成功教育和赏识教育
        4.8.3 注重形象包装,增强学生自信心
        4.8.4 培养学生当众发言的能力
        4.8.5 合理安排座位,建立学生自信,促进学生交流
        4.8.6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
        4.8.7 组织团队活动,学会沟通与合作
        4.8.8 创造社会实践活动机会,降低社交焦虑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2学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的现状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现状
    1.2 归属感研究综述
        1.2.1 归属感定义
        1.2.2 归属感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1.3 自我价值感研究综述
        1.3.1 自我价值感定义
        1.3.2 自我价值感研究进展
        1.3.3 自我价值感结构
    1.4 自卑感研究综述
        1.4.1 自卑感定义
        1.4.2 自卑及自卑感
        1.4.3 自卑感产生原因
    1.5 问题提出
        1.5.1 问题提出
        1.5.2 研究假设
        1.5.3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归属感量表
        2.2.2 自我价值感量表
        2.2.3 自卑感量表
    2.3 研究程序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学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总体情况
    3.2 学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在性别、年级、年龄、专业等方面的状况
    3.3 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的相关分析
    3.4 回归分析
        3.4.1 3+2 学生自我价值感对归属感的回归分析
        3.4.2 3+2 学生自我价值感对自卑感的回归分析
4 分析讨论
    4.1 3+2 学生归属感的特点
    4.2 3+2 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4.2.1 石家庄法商中等专业学校 3+2 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分析
        4.2.2 自我价值感特点
    4.3 3+2 学生自卑感的特点
    4.4 3+2 学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三者的关系
5 结论
6 建议
    6.1 学生归属感调适策略
    6.2 学生自我价值感调适策略
    6.3 学生自卑感调适策略
7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专生的就业心理探讨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就业形势分析
2 就业心理表现
3 教育存在的问题
4 就业心理教育对策
    4.1 从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入手,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4.2 从专门授课入手,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4.3 从积极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入手,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4.4 从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入手, 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4.5 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入手, 使心理健康教育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7)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研究 ——以H中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文献回顾与主要概念界定
    一、文献回顾
        (一) 国外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 港台地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 国内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二、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
        (一) 何为行动研究
        (二) 行动研究的过程
        (三) 行动研究的特征
    二、研究的主体
    三、研究的场域
    四、笔者的角色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三部分:H 中专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一、残疾中专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二、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和需求
    三、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开展情况
第四部分:建构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一、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指导选择依据
    二、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理论指导
        (一) 心理调适
        (二) 社会支持
        (三) 能力建设
第五部分: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服务方案设计
    二、服务实施
    三、服务评估
        (一) 过程评估
        (二) 结果评估
第六部分: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反思
    一、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适切性
        (一) 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成效
        (二) 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二、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和重要原则
        (一) 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核心
        (二) 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原则
第七部分:完善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议
    一、服务资源的整合
    二、拓宽残疾中专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加强残疾中专生能力建设
    四、继续探索以残疾中专生为主体,与残疾中专生同行的途径和方法
    五、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可持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在校中专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专生心理健康现状
    1.1 学习问题
    1.2 前途问题
    1.3 校园适应问题
    1.4 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1.5 情感问题
    1.6 经济负担问题
2 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认识和管理方面
        2.1.1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构与管理机制
        2.1.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2.1.3 加强中专校园文化建设
        2.1.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2 心理咨询方面
        2.2.1 建立中专生心理健康档案
        2.2.2 开展和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2.2.3 建立和完善中专生心理保健网络

(9)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一、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焦虑心理
    2、自卑心理
    3、自负心理
    4、抑郁心理
    5、偏执心理
    6、“啃老族”心理
二、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是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3、学校的影响
    (二) 自我这一内在因素是导致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1、内在个性因素
        2、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3、就业矛盾冲突心理的存在
三、择业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调适
    (一) 外界调适
        1、学校方面
        2、社会方面
    (二) 自我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 合理定位目标。
        2、分析就业形势, 更新择业观念。
        3、加强专业学习, 提升自我能力
        4、自我心理调适, 优化择业心态。
        (1) 主动宣泄法
        (2) 情绪放松法
        (3) 注意转移法
        (4) 自我暗示法
        (5) 积极认知法

(10)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与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一、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1. 焦虑心理
    2. 自卑心理
    3. 自负心理
    4. 抑郁心理
    5. 偏执心理
    6.“啃老族”心理
二、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是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2. 自我内在因素是导致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三、择业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调适
    1. 外界调适
    2. 自我调适

四、中专生自卑心理的调适(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政府主导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D]. 王莉莉. 长安大学, 2020(06)
  • [2]广西高校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D]. 时香丽.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3]中职生校园受欺凌经验的质性研究[D]. 陈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中职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及其班级管理对策[D]. 张桂桢. 广州大学, 2016(03)
  • [5]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2学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自卑感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 贾红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6]中专生的就业心理探讨及对策[J]. 张霓. 甘肃科技纵横, 2011(01)
  • [7]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研究 ——以H中专为例[D]. 王永华. 云南大学, 2010(05)
  • [8]在校中专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策略[J]. 唐文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09(18)
  • [9]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与调试[J]. 金莱. 知识经济, 2009(10)
  • [10]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 金莱. 中国电力教育, 2009(10)

标签:;  ;  ;  ;  

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