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孟德超[1](2021)在《集约化牛场体况管理对泌乳奶牛代谢、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体况是奶牛营养储备水平的一种体现。体况管理不当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有不利的影响,会给奶牛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尽管国内外已有奶牛泌乳周期的体况管理目标,但是存在着标准不一致,集约化牛场重视不够,控制效果不一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二个试验“四个集约化牛场奶牛泌乳周期体况、生产性能和健康的调查研究”、“奶牛围产期体况损失对代谢、生产性能、健康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估集约化牛场奶牛体况管理的效果,为今后集约化牛场奶牛体况优化管理提供有效的规范技术或标准奠定基础。1、四个集约化牛场奶牛泌乳周期体况、生产性能和健康的调查研究。在黑龙江省四个大型集约化奶牛养殖场,每个牛场随机选择产前21 d、分娩当天、产后21 d、产后50 d、产后150 d、产后200 d及产后250 d等7个时间点,共计2276头奶牛进行试验。详细记录试验奶牛BCS、生产性能、疾病及经济效益等信息。同时,在7个时间根据BCS,分为BCS≤2.5、BCS=2.75、BCS=3、BCS=3.25、BCS=3.5、BCS=3.75及BCS≥4等7组试验奶牛,每个时间点每组40头。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及卡方检验进行场间和组间分析,结果显示:(1)黑龙江省四个集约化牛场泌乳奶牛体况管理水平不一,未达到国内外体况管理标准。牛场泌乳奶牛体况管理水平高低的顺序依次为牛场D、B、C、A。(2)黑龙江省四个集约化牛场泌乳奶牛的日泌乳量、疾病发生率和次数或死淘率以及繁殖性能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奶牛泌乳性能高低的顺序依次为牛场D、C、B、A;疾病和繁殖的管理好坏的顺序依次为牛场B和D,其次牛场A和C。(3)四个牛场泌乳奶牛获得净利润的高低顺序依次为牛场D、B、C、A。泌乳奶牛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的体况管理目标为产前21 d与分娩当天的最佳BCS为3.5;产后21 d的最佳BCS为3.25;产后50 d到产后250 d的最佳BCS为3。2、围产期奶牛体况损失对代谢、生产性能、健康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在黑龙江省某集约化奶牛养殖场,随机选取156头奶牛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根据奶牛围产期体况损失的程度进行分组分为体况无损失组(M组,BCS损失0);体况低损失组(L组,BCS损失0.25);体况高损失组(H组,BCS损失≥0.5)。在试验奶牛产前21 d、分娩当天、产后7 d、产后14 d、产后21 d、产后28 d及产后50 d进行体况评分,采集血液做生化指标分析。记录奶牛生产性能、疾病及经济效益等信息。通过GLM模型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Pearman相关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预测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奶牛产前21 d BCS对围产后期BCS损失程度有良好的预警作用,围产后期BCS损失0、0.25及0.5以上的产前21 d BCS预警值分别为3.375、3.625及3.875。(2)奶牛围产前期BCS高,同时围产后期BCS损失高引起奶牛产后发生能量负平衡(BHBA、NEFA和LP升高,Glu、INS降低)、肝功异常(AST、ALB和TC升高)、氧化应激(T-AOC降低、MDA升高),日泌乳量和繁殖性能均下降和疾病发生率增高。(3)围产后期BCS损失程度对酮病、真胃变位有一定诊断价值,对子宫炎有低诊断价值。对酮病、真胃变位和子宫炎的围产期BCS损失预警值分别为0.375、0.625和0.375。(4)牛场奶牛每日净利润,L组最高,其次M组,H组最低。奶牛围产后期体况损失控制在0.25,经济效益更好。一旦体况损失超过0.50,奶牛产后代谢、生产性能、健康和经济效益都将受到不利影响。结论:黑龙江省四个集约化牛场经生产性能、健康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定,牛场D管理水平最好,其次牛场B,而后牛场C和A。确定了泌乳奶牛体况管理的控制目标。明确了围产期BCS及其损失是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及经济效益下降的重要风险因素。确立了奶牛产前21 d BCS对围产期BCS损失程度的预警作用以及BCS损失对酮病、真胃变位和子宫炎的诊断价值。
王瀚[2](2021)在《围产前期日粮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对初乳和犊牛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两个试验探究了围产前期日粮添加过瘤胃蛋氨酸(RPMet)对围产牛干物质采食量、产犊时血清生化免疫指标、初乳的免疫指标、生长因子含量、犊牛的体重体高、血清生化免疫指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一探究了蛋氨酸对围产牛干物质采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和初乳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按照胎次、体重、上一泌乳期奶量、怀孕天数相近的原则选择60头围产牛,完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头)。对照组(Ctrl)饲喂全混合日粮,处理组(Met)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过瘤胃蛋氨酸17g/头·日。围产牛产前监控干物质采食量(DMI),在其产犊时收集血清和初乳用于测定生化、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RPMet显着提高了Met组围产牛的产前21天平均DMI(P<0.05)。Met组血清尿素氮(BUN)和血β-羟丁酸(BHBA)显着低于Ctrl组(P<0.05)。Met组初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均显着高于Ctrl组(P<0.05)。两组间初乳和血清其他生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二探究了蛋氨酸对犊牛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待奶牛产犊后,每组分别随机选取12头母犊进行试验,分别在初生时和出生后12、24、48小时和7天共5个时间点采血用于检测血清生化、免疫、抗氧化指标。犊牛初生时测初生重,2、3、6月龄测体重和体高。结果表明,在试验期内RPMet的添加使Met组犊牛初生重、初生时免疫球蛋白A(Ig A)、12小时的免疫球蛋白M(Ig M)均显着高于Ctrl组(P<0.05),其他时间点所测生长性能指标、抗氧化指标和其他免疫指标与Ctrl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结果提示围产前期日粮添加RPMet可以提高围产前期奶牛DMI,提高蛋白质利用率,改善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提高初乳中免疫和促生长因子含量,改善初乳品质;改善犊牛初生时体重和氮平衡,提高犊牛免疫力。
李莉,王建辉,何庆玲,王冰清,王慧[3](2021)在《奶牛围产期的饲养与管理》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奶的消费也更加看重品质,影响奶牛产奶量和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奶牛围产期的影响很大。奶牛围产期一般指产前产后21d,是奶牛生长发育最强的生理时期,也是奶牛最容易发病的时期,做好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工作非常必要。
荆学金,荆忠平[4](2021)在《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要点》文中研究表明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是规模化奶牛场生产环节中的重中之重,该项工作不仅影响奶牛泌乳量和生鲜乳品质,还直接决定新生犊牛的健康水平和奶牛的产后恢复情况。因此,各牧场需要加强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让奶牛在分娩前后平稳过渡。本文从营养需要、分群、饲养和环境等方面介绍了奶牛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的管理需要,以期为围产期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王晓磊,杨平平[5](2020)在《肉牛围产期生理特点及精细化饲养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产期是肉牛整个饲养阶段的关键控制点,饲养管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围产期母牛和犊牛的健康,甚至影响母牛的再生能力及终生繁殖能力,从而影响养牛户的经济效益。本文从内分泌、能量代谢和瘤胃功能变化等方面详细介绍肉牛围产期生理代谢变化特点,并根据不同生理特点概述围产前期和围产后期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旨为养牛户科学管理围产期提供指导。
惠庆亮,李有志,牛书玉,杨修镇,魏茂莲[6](2020)在《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要点》文中提出围产期是指奶牛临产前15 d到产后15 d这段时间。按传统划分,奶牛临产前15 d属于干奶期的后期;而产后15 d属于泌乳早期。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母牛的健康、犊牛的正常分娩及产后奶牛生产性能的发挥和繁殖性能的恢复。该文主要论述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以有效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王力勇[7](2020)在《奶牛围产期饲养与疾病防治探索》文中指出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畜牧业发展作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奶牛养殖为例,作为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发展内容,通过奶牛养殖发展,能够为社会发展中的奶类供应提供帮助。但是在奶牛围产期管理中,需要就饲养方法和疾病防治作出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在相关工作的处置和优化中,能够为奶牛养殖提供帮助。鉴于此,本文针对奶牛围产期饲养与疾病防治探索进行了分析,主要阐述了奶牛围产期饲养与疾病防治的必要性,就饲养方法和疾病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在本文研究帮助下,能够为奶牛围产期饲养与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杜娟[8](2019)在《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文中提出重视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防止畜禽粪尿污染,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生态,通过我国畜禽排泄物污染的现状,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探究如何防治污染的有效对策。
肖劲邦[9](2019)在《围产期奶牛静脉血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酮病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牛围产期是奶牛疾病和死亡的多发期,在生产中尤为关键,其中酮病是奶牛在NEB状态下,糖脂代谢紊乱而引发的重大代谢性疾病,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和其他疾病风险升高,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而脂肪因子广泛参与生物机体糖脂代谢网络,与酮病发生具有密切的潜在联系。应用血液指标及早地对酮病进行预警,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损失,但目前用于酮病预警的指标较为单一,体系尚不完善。因此本研究旨在总结围产期健康与酮病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探究脂肪因子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以及能否作为奶牛酮病的预警指标,为揭示酮病奶牛脂肪因子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完善围产期奶牛机体糖脂代谢网络和建立健全奶牛酮病预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试验选取四川省某规模化奶牛场半封闭统一舍饲,体况良好,体重597±53kg,体况评分3.39±0.27,2-4胎,即将进入干奶期的澳洲荷斯坦奶牛60头,最终筛选健康奶牛21头,仅发生酮病奶牛17头。分别于距预产期约56d、49d、42d、35d、28d、21d、14d、7d、分娩当天、产后7d、14d、21d、28d、35d、42d、49d、56d共17个时间点,采集各奶牛尾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脂肪因子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以及酮病相关能量平衡指标BHBA、NEFA、TG、Glu和INS水平。分别总结健康和酮病奶牛血清各指标变化规律以及各时间点的差异性;扩大酮病奶牛的样本数量,分为Ⅰ型酮病组(13头)和Ⅱ型酮病组(14头),计算RQUICKI,探究血清脂肪因子与两类酮病的相关性;最后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分析确定奶牛酮病的预警指标及其最佳临界值。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酮病和健康奶牛血清BHBA、NEFA、Glu、INS和TG水平在围产前期均保持较为稳定水平,而在分娩后,酮病和健康奶牛BHBA和NEFA水平均先明显上升,后逐渐下降,但酮病奶牛上升幅度更加明显,恢复时间更长;健康奶牛血清Glu和INS水平以及酮病奶牛血清Glu水平呈下降趋势,但酮病奶牛血清INS水平出现上升。(2)酮病和健康奶牛血清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水平在产前均保持较为稳定水平,而在分娩后发生明显变化,其中ADP、抵抗素、IL-6和TNF-α水平升高,而LEP水平下降,且酮病奶牛变化幅度更大。试验二围产期奶牛部分脂肪因子与酮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Ⅰ型酮病奶牛血清BHBA水平极显着高于Ⅱ型酮病奶牛(P<0.01),Ⅱ型酮病奶牛血清INS水平极显着高于Ⅰ型酮病奶牛(P<0.01),但RQUICKI显着低于Ⅰ型酮病奶牛(P<0.05);Ⅰ型酮病奶牛血清ADP水平显着高于Ⅱ型酮病奶牛(P<0.05),LEP、抵抗素、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Ⅱ型酮病奶牛,但差异不显着(P>0.05)。(2)Ⅰ型酮病奶牛中血清BHBA水平分别与INS水平、LEP水平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而与ADP水平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但ADP与LEP间呈显着负相关(P<0.05)。(3)Ⅱ型酮病奶牛血清INS水平与抵抗素呈显着正相关(P<0.05),RQUICKI与ADP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与抵抗素、TNF-α和IL-6水平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P<0.05);ADP与抵抗素和TNF-α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LEP与TNF-α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抵抗素与IL-6和TNF-α水平之间呈显着正相关(P<0.05),IL-6和TNF-α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试验三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和能量平衡指标对酮病预警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产前14d和7d血清BHBA和NEFA可作为酮病的预警指标,BHBA的最佳分界值分别为大于0.42 mmol/L和0.34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58.8%和76.5%,特异度为81.0%和66.7%;NEFA的最佳分界值为大于0.47 mmol/L和0.32 m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58.8%和94.1%,特异度为90.5%和47.6%。(2)产前14d、7d和分娩当天血清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均不适合为产后酮病的预警指标,但随预产期临近,五种脂肪因子Logistic曲线的显着性逐渐向具有统计学意义接近,可能存在作为酮病预警指标的潜力。结论:(1)围产期奶牛血清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水平受到酮病的影响,且在Ⅰ型和Ⅱ型酮病奶牛中表现出不同生物学功能。(2)产前14d和7d血清BHBA和NEFA可作为酮病预警指标,但在本试验统计数据中,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均不适合作为产后酮病预警指标。
曾磊[10](2019)在《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繁殖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的繁殖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围产期肉牛的科学饲养管理和母子一体化培育技术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和试验依据。本研究内容如下:选取体重[(335.7±21.60kg)]相近的妊娠后期(-45d)健康西门塔尔杂交牛(西门塔尔公牛×云南本地黄牛母牛)初产母牛21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日粮能量水平分别为1.06×NRC(高能组)、1×NRC(中能组)和0.94×NRC(低能组)能量需要,等氮不等能。正试期60d。结果如下:1)低能组日粮可显着提高围产期母牛干物质采食量(P<0.05)。三处理组母牛的单位体重代谢能摄入量随着日粮能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P<0.05)。围产后期高能组母牛比中能和低能组少失重15.6kg和16.6kg(P<0.01)。高能组日粮显着提高犊牛初生重,但提高了产犊失重(P<0.05)。2)提高围产期日粮能量水平显着提高初乳乳蛋白、乳脂、免疫球蛋白和常乳乳蛋白、乳糖含量(P<0.05)。3)产前高能组母牛的NDF、ADF、Ca和P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低能组(P<0.05)。产后三处理组间母牛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着差异(P>0.05)。4)产后低能组和中能组母牛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和β-羟基丁酸的含量显着高于高能组(P<0.05)。母牛产后血清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力随日粮能量水平提高显着降低(P<0.05)。母牛产后血清脂肪酸合成酶活力随日粮能量水平升高而升高(P<0.05)。5)产前低能组母牛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高于高能和中能组,产后情况相反(P<0.05)。产后高能组母牛血清瘦素水平显着低于低能组(P<0.05)。6)围产期低能组母牛血清雌激素水平显着低于高能组(P<0.05)。围产后期,高能组母牛血清卵泡刺激素和促黄体素水平显着高于低能组(P<0.05)。高能组比中能和低能组产后首次发情提前4.9d和14d(P<0.05)。7)母牛产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含量随着日粮能量水平升高而升高,母牛产后血清白介素4和白介素10含量随着日粮能量水平升高而降低(P<0.05)。8)围产期高能组母牛血清皮质醇、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脂多糖(LPS)水平显着高于低能组和中能组(P<0.05),中能组和低能组母牛间差异不显着(P>0.05)。低能组母牛血清中抗氧化能力显着强于高能组(P<0.05),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水平显着低于高能组(P<0.05)。综上所述,高能日粮显着提高产前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能量摄入量,提高初乳和常乳品质,降低围产期肉牛产后30d失重,提高犊牛初生重。同时,降低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和β-羟基丁酸含量,提高血清胰岛素和脂肪酸合成酶并降低血清瘦素和PEPCK水平,降低了脂肪分解和糖异生水平,缓解了围产期肉牛能量负平衡。高能日粮可提高肉牛产后血清雌激素、促黄体素和卵泡雌激素水平,缩短产后首次发情间隔,高能日粮提高了母牛围产期血液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
二、浅谈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集约化牛场体况管理对泌乳奶牛代谢、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说明 |
1 文献综述 |
1.1 奶牛体况的研究进展 |
1.1.1 奶牛体况评分 |
1.1.2 奶牛体况评分的发展 |
1.1.3 奶牛体况管理的目标 |
1.1.4 影响奶牛体况的因素 |
1.2 奶牛体况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1.2.1 奶牛体况对泌乳性能的影响 |
1.2.2 奶牛体况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1.3 奶牛体况与健康的关系 |
1.3.1 体况对奶牛代谢健康的影响及其病理学基础 |
1.3.2 体况对奶牛生殖健康的影响及其病理学基础 |
1.4 奶牛产后疾病发生的风险预警评估研究进展 |
1.4.1 疾病发生的风险预警评估方法 |
1.4.2 主要代谢病和繁殖障碍发生的风险预警评估 |
1.5 奶牛体况管理的优化措施 |
1.5.1 奶牛饲料的营养调控 |
1.5.2 改善奶牛体况的管理措施 |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四个集约化牛场奶牛泌乳周期体况、生产性能和健康的调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与分组 |
2.1.2 试验方法 |
2.1.3 信息采集 |
2.1.4 疾病诊断标准 |
2.1.5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四个牛场奶牛BCS及其损失的比较 |
2.2.2 四个牛场奶牛泌乳性能的比较 |
2.2.3 四个牛场奶牛繁殖性能的比较 |
2.2.4 四个牛场奶牛疾病状况的比较 |
2.2.5 四个牛场奶牛经济效益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四个牛场奶牛体况管理水平 |
2.3.2 四个牛场奶牛泌乳量状况 |
2.3.3 四个牛场奶牛繁殖性能状况 |
2.3.4 四个牛场奶牛健康状况 |
2.3.5 四个牛场经济效益状况 |
2.4 小结 |
3 奶牛围产期体况损失对代谢、生产性能、健康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与分组 |
3.1.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信息采集 |
3.1.5 血液样品采集 |
3.1.6 血液生化检测指标 |
3.1.7 疾病的诊断标准 |
3.1.8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试验奶牛背景信息的比较 |
3.2.2 试验奶牛的体况评分、体况损失及其相关分析与预测分析 |
3.2.3 试验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 |
3.2.4 试验奶牛的疾病患病情况 |
3.2.5 试验奶牛繁殖性能的状况 |
3.2.6 试验奶牛的日泌乳量 |
3.2.7 试验奶牛经济效益分析 |
3.3 讨论 |
3.3.1 体况与体况损失的关系 |
3.3.2 体况损失对奶牛激素、代谢、肝功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
3.3.3 体况损失对奶牛健康状况的影响 |
3.3.4 体况损失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3.3.5 体况损失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3.3.6 体况损失对奶牛经济效益的影响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围产前期日粮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对初乳和犊牛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围产期奶牛生理和能量代谢特点 |
1.2.1 围产期的定义 |
1.2.2 围产期奶牛生理特点 |
1.2.3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特点 |
1.3 过瘤胃蛋氨酸 |
1.3.1 限制性氨基酸的研究现状 |
1.3.2 过瘤胃氨基酸技术 |
1.3.3 过瘤胃蛋氨酸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1.4 初乳品质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
1.4.1 初乳的定义及重要意义 |
1.4.2 影响初乳品质的因素 |
1.5 胎儿母体效应及犊牛生长发育特点 |
1.5.1 胎儿的母体效应 |
1.5.2 新生犊牛免疫的获得 |
1.5.3 犊牛的生长发育特点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RPMet对围产牛及初乳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2.2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2.2.1 围产期奶牛日粮 |
2.2.2 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 |
2.3 数据及样品采集与检测 |
2.3.1 围产期奶牛指标采集 |
2.3.2 相关指标检测 |
2.4 产犊难易度评分 |
2.5 统计与分析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RPMet对奶牛产前21 天平均DMI及产犊时血液生化指标影响 |
2.6.2 RPMet对奶牛产犊时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2.6.3 RPMet对初乳中免疫和促生长指标的影响 |
2.7 讨论与结论 |
2.7.1 RPMet对奶牛DMI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7.2 RPMet对奶牛血清免疫指标和初乳免疫与促生长指标的影响 |
2.8 小结 |
第三章 RPMet对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3.2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3.2.1 犊牛饲养管理 |
3.3 数据及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
3.3.1 犊牛指标采集 |
3.3.2 相关指标检测 |
3.4 统计与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RPMet对产犊难易度及犊牛体重和体高的影响 |
3.5.2 RPMet对犊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3 RPMet对犊牛血清蛋白指标的影响 |
3.5.4 RPMet对犊牛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5.5 RPMet对犊牛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6 讨论与结论 |
3.6.1 RPMet对产犊难易度以及犊牛体重和体高的影响 |
3.6.2 RPMet对犊牛出生后各时间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3 RPMet对犊牛出生后各时间点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奶牛围产期的饲养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牛围产期的饲养与管理 |
1.1 奶牛围产前期的饲养与管理 |
1.2 奶牛围产后期的饲养与管理 |
2 结语 |
(4)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围产前期饲养管理要点 |
1.1 围产前期奶牛的营养需要 |
1.1.1 提升日粮营养水平 |
1.1.2 适量添加矿物质 |
1.1.3 加入适量烟酸 |
1.2 围产前期奶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
1.2.1 分群管理 |
1.2.2 饲养管理 |
1.2.3 环境管理 |
2 围产后期饲养管理要点 |
2.1 围产后期奶牛的营养需求 |
2.1.1 提高日粮营养浓度 |
2.1.2 灌服大量体液 |
2.2 围产后期奶牛的饲养管理要点 |
2.2.1 产后监控 |
2.2.2 挤奶管理 |
2.2.3 分群管理 |
2.2.4 饲养管理 |
2.2.5 环境管理 |
3 小结 |
(5)肉牛围产期生理特点及精细化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肉牛围产期生理特点 |
1.1 内分泌变化特点 |
1.2 能量代谢变化特点 |
1.3 瘤胃功能变化特点 |
2 围产期的精细化饲养管理 |
2.1 围产期的饲养技术 |
2.1.1 围产前期的饲养技术 |
2.1.2 围产后期的饲养技术 |
2.2 围产期的管理技术 |
2.2.1 围产前期的管理技术 |
2.2.2 围产后期的管理技术 |
(6)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围产期前期 |
2 接产与助产 |
3 围产期后期 |
4 结束语 |
(7)奶牛围产期饲养与疾病防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牛围产期饲养与疾病防治的必要性 |
2. 奶牛围产期饲养方法 |
2.1 围产期前期管理。 |
2.2 饲养钙、食盐含量控制。 |
2.3 围产期饲料供应。 |
2.4 乳热、流产和难产管理。 |
2.5 产后日常管理。 |
3. 奶牛围产期疾病防治策略 |
3.1 产后瘫痪预防。 |
3.2 产后截瘫预防。 |
3.3 产道拉伤及感染预防。 |
3.4 做好产后护理。 |
3.5 子宫炎预防。 |
3.6 制定防疫和消毒制度。 |
(8)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禽排泄物污染现状 |
1.1 我国畜禽排泄物总量概况 |
1.2 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的原因 |
2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危害分析 |
2.1 对水体的危害 |
2.2 对土壤的危害 |
2.3 对大气的危害 |
2.4 传播人畜共患病 |
3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
3.1 加强行政执法,通过政策法规控制污染 |
3.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
3.3 科学调配饲料,降低污染 |
3.4 规范各种药物、添加剂及消毒剂的使用 |
3.5 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
4 结论 |
(9)围产期奶牛静脉血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酮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奶牛围产期意义及代谢研究概况 |
1.1 围产期在奶牛生产中的意义 |
1.2 围产期奶牛代谢研究概况 |
1.2.1 围产期奶牛糖代谢研究概况 |
1.2.2 围产期奶牛脂肪代谢研究概况 |
1.2.3 围产期奶牛蛋白质代谢研究概况 |
1.3 血液指标在奶牛围产期的应用 |
1.4 受试者工作曲线与围产期奶牛群体健康评估和疾病预警 |
2 奶牛酮病研究概况 |
2.1 奶牛酮病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
2.2 奶牛酮病的分类及病因研究概况 |
2.3 奶牛酮病发病机理研究概况 |
2.3.1 Glu缺乏引发脂肪动员产生酮体 |
2.3.2 肝脏脂肪沉淀导致NEFA代谢能力下降 |
2.3.3 激素变化促使能量动员加速 |
2.4 奶牛酮病与IR相关性研究概况 |
2.5 奶牛酮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
3 奶牛脂肪因子与酮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3.1 ADP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 |
3.2 LEP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 |
3.3 抵抗素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 |
3.4 TNF-α和 IL-6 与奶牛酮病的相关性 |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牧场奶牛日粮配方组成 |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3.1 试验仪器 |
1.3.2 试验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1.4.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4.2 血清部分脂肪因子的检测 |
1.4.3 血清部分能量平衡指标的检测 |
1.4.3.1 血清INS检测 |
1.4.3.2 血清Glu检测 |
1.4.3.3 血清NEFA测量 |
1.4.3.4 血清BHBA检测 |
1.4.3.5 血清TG检测 |
1.4.4 酮病奶牛的诊断和分组 |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酮病与健康奶牛的入组 |
2.2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BHBA变化规律 |
2.3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NEFA和 TG变化规律 |
2.4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Glu和 INS变化规律 |
2.5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ADP和 LEP变化规律 |
2.6 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抵抗素、IL-6和TNF-α变化规律 |
3 讨论 |
3.1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BHBA变化规律 |
3.2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NEFA和 TG变化规律 |
3.3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Glu和 INS变化规律 |
3.4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ADP变化规律 |
3.5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LEP变化规律 |
3.6 围产期酮病与健康奶牛血清抵抗素、IL-6和TNF-α变化规律 |
4 小结 |
第三章 围产期奶牛部分血清脂肪因子与酮病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日粮配方组成 |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1.4.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4.2 血清部分脂肪因子的检测 |
1.4.3 血清部分能量平衡指标的检测 |
1.4.4 奶牛Ⅰ型和Ⅱ型酮病的判定标准 |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Ⅰ型与Ⅱ型酮病部分相关血液指标差异性分析 |
2.2 部分脂肪因子与Ⅰ型酮病相关性分析 |
2.3 部分脂肪因子与Ⅱ型酮病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Ⅰ、Ⅱ型酮病奶牛部分能量平衡和脂肪因子指标差异性分析 |
3.2 部分脂肪因子与Ⅰ型酮病相关性分析 |
3.3 部分脂肪因子与Ⅱ型酮病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第四章 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和能量平衡指标对酮病早期预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日粮配方组成 |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3.1 试验仪器 |
1.3.2 试验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1.4.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1.4.2 血清部分脂肪因子的检测 |
1.4.3 血清部分能量平衡指标的检测 |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 试验结果 |
2.1 围产期奶牛-14 天部分脂肪因子和能量平衡指标对酮病的预警性分析 |
2.1.1 模型Ⅰ围产期奶牛-14天BHBA、NEFA、Glu、INS和 TG的Logistic分析 |
2.1.2 模型Ⅱ围产期奶牛-14天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的Logistic分析 |
2.1.3 围产期奶牛-14天BHBA和 NEFA预警酮病ROC曲线 |
2.2 围产期奶牛-7天部分能量平衡指标和脂肪因子对酮病的预警性分析 |
2.2.1 模型Ⅰ围产期奶牛-7 天血清BHBA、NEFA、Glu、INS和 TG的Logistic分析 |
2.2.2 模型Ⅱ围产期奶牛-7天ADP、LEP、抵抗素、IL-6和TNF-α的Logistic分析 |
2.2.3 围产期奶牛-7 天血清BHBA和 NEFA预警酮病ROC曲线 |
2.3 分娩当天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对酮病的预警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奶牛血清部分能量平衡指标对酮病的预警作用 |
3.2 奶牛血清部分脂肪因子指标对酮病的预警作用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繁殖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业名词缩写符号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围产期母牛的特点 |
1.1 采食量下降 |
1.2 能量物质代谢的特点 |
1.3 氧化应激 |
1.4 免疫特点 |
2 解决围产期NEB问题的营养调控方式 |
2.1 饲料中添加过瘤胃胆碱 |
2.2 饲料中添加过瘤胃脂肪 |
2.3 饲料中添加生糖前体 |
2.4 控制围产期日粮水平 |
3 存在的问题 |
4 究的目的和意义 |
4.1 目的 |
4.2 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初乳和常乳的影响 |
2.3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营养物质摄入量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4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
2.5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繁殖性能和疾病发生率的影响 |
2.6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应激反应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初乳和常乳的影响 |
3.3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营养物质摄入量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4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
3.5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繁殖性能和疾病发生率的影响 |
3.6 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应激反应的影响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浅谈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集约化牛场体况管理对泌乳奶牛代谢、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D]. 孟德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围产前期日粮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对初乳和犊牛生长的影响[D]. 王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奶牛围产期的饲养与管理[J]. 李莉,王建辉,何庆玲,王冰清,王慧. 中国畜禽种业, 2021(04)
- [4]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要点[J]. 荆学金,荆忠平. 中国乳业, 2021(03)
- [5]肉牛围产期生理特点及精细化饲养管理[J]. 王晓磊,杨平平. 中国畜禽种业, 2020(04)
- [6]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要点[J]. 惠庆亮,李有志,牛书玉,杨修镇,魏茂莲.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07)
- [7]奶牛围产期饲养与疾病防治探索[J]. 王力勇. 农村科学实验, 2020(06)
- [8]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 杜娟. 现代畜牧科技, 2019(12)
- [9]围产期奶牛静脉血部分脂肪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酮病相关性研究[D]. 肖劲邦.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10]日粮能量水平对围产期肉牛繁殖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曾磊. 四川农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