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晶[1](2021)在《油田注水和污水处理的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开采过程中,注水工艺以及污水处理工艺非常关键,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石油开采的效率,对于石油开采的环境保护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实际的石油开采过程中,应该做好注水工艺以及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采用合理的方法,确保施工开采应用更加优化。本文笔者针对油田注水和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研究,文章中简要阐述油田注水以及污水处理工艺方法,并且对于其设计要点以及具体设计进行分析。
刘瑜,常军利,俱鹏[2](2021)在《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尽管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于新能源的开发项目的支持,但是石油能源仍然是支撑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并且石油能源的开发力度随着人们对于石油需求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在油田开展数量和产量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油田开采所带来的油田污水对于周边环境以及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污水处理解决措施和技术,来避免油田污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健康生活的危害。本文首先介绍油田污水产生及其性质,分析油田污水处理的必要性以及现状,介绍现阶段油田污水处理常见的技术,并展望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胥锋[3](2021)在《探讨如何提升油田污水的处理效果》文中指出油田开采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一定量的污水,工作人员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想要提升油田污水的处理效果,就必须要能够深化对于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为切实提升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需要深入研究并积极优化相关处理技术和工艺,切实提升处理的质量。本文阐述油田污水的相关特点,结合油田污水在处理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关处理技术,以切实提升油田污水的处理效果,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崔广睿[4](2021)在《多效蒸发油田污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为实现多效蒸发系统的液体零排放技术目标,本文开展了一系列多效蒸发系统实验工作并提出了以液体零排放技术要求为目标的系统优化方案和系统设计思路。本文所研究内容对油田企业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轻污染提供了思路,为油田污水的液体零排放处理提供了可能。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1)通过系统实验,探究了已有的六效蒸发实验平台所存在的操作问题,并进行了操作上的调整和配套设备的更换。调整后,系统各效温度提升了 5℃以上,最高可存在大于10℃的提升;预热后的原料液温度被提升了 10℃以上;同时,系统各效温差也更加稳定,温差波动情况明显更小。关于系统性能,调整后的系统相比原系统在浓缩比上提升了约25%(2)利用调整后的操作流程,研究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发现系统从开车到形成稳定温差需要大约40 min,系统的性能最优点为进料流量300 kg/h,生蒸汽流量110 kg/h,此时的系统淡水产量可达到250 kg/h以上,浓缩比可以超过6。在分析稳态性能时,发现了系统所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之处。(3)介绍了多效蒸发和结晶器的工作原理,并对两个部分进行了数学建模和验证工作。所建立的以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为基础的模型与实际情况相差在5%以内。(4)根据系统稳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以蒸发器热端出口干度为调整端口、以预热后原料液温度为收敛判据的设计思路。将该设计思路应用到六效蒸发实验平台上,形成了主要以调整蒸发器和预热器设计的优化方案,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性能。(5)基于所得设计思路,将DTB型结晶器耦合入系统中,设计出两套系统,通过计算,判断液体零排放的可行性。此外,对两套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两套系统各自的特性和工作稳定性。
李哲[5](2021)在《多效抗氧缓蚀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大多数油田进入采油中后期,采出油的含水量逐渐增多,溶解氧造成的油田管线的腐蚀失效次数逐渐上升,应对氧腐蚀已经成为油田防腐的重要课题。在众多的防腐措施中,缓蚀剂因为较低的成本、较好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油田管线的防腐。本文通过量子化学模拟与静态失重法设计并筛选出了一种抗氧缓蚀剂5-(2-羟基乙基)-1,3,5-三嗪-2-硫酮(HTT)。将HTT与其他药剂进行复配,筛选出抗氧缓蚀效果更好的三元复配缓蚀剂。(1)采用正交试验得到HTT的最佳合成条件,结果如下: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h、硫脲:甲醛:乙醇胺摩尔比为1:2:1。通过静态失重法,评价HTT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50℃时,加入50 mg/L的HTT可以使Q235A钢的腐蚀速率由0.1486 mm/a下降到0.0474 mm/a。(2)通过静态失重法考察HTT与其他药剂二元复配后的缓蚀效果。结果表明,HTT与二水氯化亚锡、磷酸二氢锌两种药剂复配时,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缓蚀协同效果。通过正交试验和失重法筛选出了三元复配药剂的最佳工艺条件:m(HTT):m(磷酸二氢锌):m(PBTCA)=5:3:2,此时的缓蚀剂TPP-6缓蚀效果最好。当TPP-6的浓度达到100 mg/L时,Q235A钢在50℃的油田污水模拟液中的腐蚀速率降低到0.0201 mm/a,相比空白试样的0.1486 mm/a下降了86.47%。(3)SEM、EDS、电化学实验、表面粗糙度实验表明油田模拟水中加入TPP-6后钢片表明的腐蚀程度明显减小,表明TPP-6有良好的缓蚀性能。溶解氧曲线表明,加入TPP-6后,体系的溶解氧下降速率明显减小,表明TPP-6抑制了氧与碳钢的反应。CaCO3阻垢率表明,在TPP-6投加浓度为15 mg/L时,CaCO3阻垢率为91.27%,说明TPP-6兼具缓蚀与阻垢效果,可以用在矿化度较高的体系中,同时抑制氧腐蚀与垢下腐蚀。(4)在其他工况的模拟实验中,TPP-6在面对垢下腐蚀、细菌腐蚀与溶解氧腐蚀同时存在的情况以及氧气、二氧化碳同时存在的工况下仍能发挥相对较好的性能,体现出较好的多效性。
刘冠男[6](2021)在《DP-4区块含聚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研究》文中认为FB油田DP-4区块是FB油田主力开发区块,其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8,地下原油粘度为55-125m Pa.s之间,该区块属于二类油藏且早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在开采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含油、固体悬浮物等杂质的污水产生,如果不能及时的将这些油田污水进行处理而是直接回注利用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会对油田后续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FB油田采用聚合物驱油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聚驱的深入,聚驱污水中含油量、固体悬浮物含量、聚合物等杂质逐渐增多,且乳化较严重,污水处理困难,急需找到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含聚污水处理技术,降低污水中的油、悬浮物等杂质含量,使其达到污水回注标准,防止对油田后续开发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针对FB油田DP-4区块的实际产出污水开展含聚污水处理室内实验研究。首先对该区块污水处理站的含聚污水进行水质分析及乳化程度测定,通过将含聚污水与其它污水水质进行对比从而掌握该区块含聚污水水质的基本参数。将该区块污水流入沉降装置进行沉降处理,研究在各种不同的沉降条件下该区块污水的沉降实验效果,进而开展含聚污水与深度处理污水混合沉降实验研究。将该区块不同污水进行混合后流入过滤装置进行过滤处理,研究在各种不同的过滤条件下混合污水的沉降实验效果。利用该区块不同污水进行聚合物溶液稀释实验,测定溶液粘度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不同渗透率组合的长方岩心进行聚合物驱油实验,对比不同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含聚污水与深度处理污水最佳混合比为4:1;混合污水最佳沉降时间为8h;混合污水最佳过滤速度为8m/h~9m/h,最佳过滤滤料配比为配比二。混合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的粘损率较高,稳定性较差;混合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的提高采收率值比含聚污水的高1.27%,所以将含聚污水与深度处理污水混合处理后使用是可行的。
王涌[7](2021)在《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油田作业废水的妥善处置是保障生态脆弱地区石油可持续开采的重要前提。传统处理工艺因流程的单一性、固定性而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油田作业废水。特别是在地形复杂区域,受场地条件限制,作业废水无法得到良好的均质和均量,致使出水SS与石油类等污染物无法稳定满足回注或者回用要求。对此,本研究调研了长庆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点,得到了不同种类油田作业废水的处理特性。通过比较各模块化组合工艺,优化配置了适用于不同种类作业废水的处理模式,研发了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工艺在实际应用条件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油田作业废水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长庆油田作业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稳定性强等特点,不同种类作业废水污染物指标差异显着。结合作业废水水质特征,建立了水质评价矩阵。根据水质评价结果将6种油田作业废水分成了3类(易处理、较难处理与难处理作业废水)。其中减阻压裂废水(EM废水)和洗井废水的可处理指数均在0.150以下,属于易处理废水。生物胶废水(0.176)、稠化废水(0.170)和酸化废水(0.154)的可处理指数在0.150~0.200之间,属于较难处理废水。胍胶废水可处理指数为0.287,可归为难处理废水。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2)基于水质评价结果,结合8种模块化组合工艺的对比分析,确定了适用于不同种类作业废水的模块化组合模式。结果表明,对于易处理作业废水,仅采用除油预处理模块(聚结除油)与固液分离模块(空气气浮)可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针对其高有机物含量及高悬浊的特点,在除油的基础上,需采用一定的氧化手段并结合固液分离措施进行处理。根据不同模块化组合工艺的比选,采用除油预处理与臭氧气浮(DOF)模块的组合工艺可实现对该类作业废水的高效处理;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针对其高粘度的特点,需在除油的基础上增加氧化降粘预处理模块。通过工艺比选,增加铁碳降粘预处理与后续臭氧气浮模块可协同强化去除污染物。(3)根据模块化配置结果,进一步探究了铁碳与DOF模块最佳运行工况。在最佳处理条件下,铁碳预处理模块的CODcr去除率可达53%,DOF模块的CODcr和SS去除率分别可达到67.2%和82.1%,DOF模块可有效去除色氨酸和腐殖质类污染物,疏水中性物质(HON)和疏水酸性物质(HOA)含量明显下降;在强化固液分离方面,由于分离区中絮体粒径与气泡的绕流强度与碰撞概率均成反比,为了提高污染物的分离效果,可通过适当降低分离区的絮体粒径,强化絮体与气泡碰撞作用,提高气浮效率。(4)探明了油田作业废水回注地层的处理模块配置与现场应用效果。针对处理水回注地层,水质限制性因子主要为悬浮物(≤2 mg/L)及中值粒径(≤1.5μm)等。因此,针对易处理、较难处理以及难处理三类废水,需采用的通用组合模块为聚结除油、空气气浮与微滤模块;而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在上述通用组合模块的基础上,启动臭氧气浮模块;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同时增加铁碳预处理与臭氧气浮模块。采用上述模块化可变流程组合工艺,三类油田作业废水出水水质完全满足回注要求。(5)针对处理水配制钻井泥浆,其水质约束条件为总硬度(≤300 mg/L),同时也需考虑有机物的适度去除,因此对于上述三类废水,其通用组合模块为聚结除油、EDTA除硬、空气气浮与微滤模块,而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在上述模块组合基础上,启动臭氧气浮模块。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同时增加铁碳预处理与臭氧气浮模块;针对处理水配制钻井压裂液,其水质限制因子为CODcr(≤300 mg/L)和含盐量(≤20000 mg/L),对三类废水均需要在配制钻井液模块化组合工艺的基础上,新增旁路反渗透模块以强化盐分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针对处理水用于城市杂用的水质要求,考虑处理成本与工艺复杂性,仅针对易处理作业废水进行处理,此时系统由聚结除油、EDTA除硬、臭氧气浮、微滤与反渗透模块构成,出水SS≤10mg/L,色度≤30倍,浊度≤5 NTU,TDS≤1000 mg/L,满足城市杂用要求。
郑文[8](2021)在《油田污水-注水系统智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田污水处理系统和注水系统二者均属于油田水系统,是石油开发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生产系统,其目的是将油田产出的含油污水去污以后,经由管道系统输送至注水系统,再由各个注水站将回注污水注入到各个注水井中去,以满足油田正常的生产需要。因为油田水系统规模庞大,节点管线数量众多且分布错综复杂,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系统总会出现运行状态不稳定,甚至无法运行等极端状况;另一方面,油田水系统同时也是油田总体系统中的耗能大户,每年因为运行状态无法达到最优或稳定而损失的能量和开支比重很大,并且因为无法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容易使一定量的回注污水外排到环境中引起污染,问题十分严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借鉴了经典的油田水系统运行优化方案后,从智能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水力计算知识进行油田污水-注水系统的智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油田水系统管网仿真计算问题,将污水处理系统和注水系统整合起来,一起建立了管网节点单元、管段单元、附属单元以及整体数学模型,对大型非线性方程组主要采用简单迭代方法进行求解,同时对水系统内的重要工作器件水泵进行其特性分析。分别对注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根据二者的特点,以系统工作所消耗的能量损失量最小为目标,建立相应的优化数学模型,再对模型使用智能化方法进行求解;对污水处理系统,研究其管网系统的调度分配问题,通过数学计算方法获得调节其管路上阀门的方案,使得管网系统能够处于最优运行状态。针对油田实际生产中污水处理系统与注水系统的优化分析一般都是单独进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本文对两个系统进行整合,并对整合后的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进行联合调度优化,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寻找出同时优化两个系统的运行方案,并通过课题组的试验平台进行试验验证方案可行性。最后通过VB.NET语言编译相关软件为生产人员提供技术帮助与支持。
阿克巴尔·卡得拜,孙钰钧,王静,赵静[9](2021)在《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复合驱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油田采出污水成分趋向复杂,进而引起黏度升高、乳化更稳定等问题,大部分油田现用的技术与设备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在了解复合驱技术并研究含聚表采油污水特点及处理难点的基础上,从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后回注、外排和配制驱替液3种最终去向介绍了重要指标和相应处理方法,阐述了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基于各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单一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研究多种方法联用并协同作用,结合各个油田的不同实际情况,为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刘少鹏,徐超,苏伟明,魏强,刘洋[10](2021)在《海上聚合物驱油田产出液处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渤海油田自2003年开始实施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取得了一定的降水增油效果,但海上油田聚合物驱规模不断扩大也给地面油水处理带来诸多挑战。基于海上聚合物驱油田产出液处理现状,分析了含聚合物产出液油水分离、含聚合物污水处理、含聚合物油泥处理和污水回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年来为解决聚合物驱产出液处理问题而开展的相关研究,对海上聚合物驱油田破乳剂、清水剂和解堵剂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海上油田聚合物驱产出液处理能力、改善油水处理效果、减少聚合物油泥和提高油水井解堵效果提出了建议。图4参49
二、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油田注水和污水处理的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田注水工艺以及污水处理的简要阐述 |
2 油田注水工艺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的设计原则 |
3 油田注水工艺以及污水处理工艺的具体设计 |
3.1 油田注水工艺设计 |
3.2 油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 |
4 结语 |
(2)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污水的产生及其性质 |
2 油田污水处理的必要性及现状 |
2.1 油田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
2.2 油田污水处理现状 |
2.3 主要问题 |
3 油田污水处理常见技术 |
3.1 化学法 |
3.2 物理法 |
3.3 生物法 |
3.4 油田污水处理工艺 |
4 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4.1 污水处理药剂的研发与创新 |
4.2 污水处理装备研发 |
4.3 复合反应器的开发与运用 |
5 结语 |
(3)探讨如何提升油田污水的处理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污水的特点 |
2 油田污水处理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
2.1 稠油污水 |
2.2 聚合物驱废水 |
2.3 低渗透油田污水 |
3 提升油田污水处理效果的具体措施 |
3.1 物理技术 |
3.2 化学分离法 |
3.3 生化法 |
4 结语 |
(4)多效蒸发油田污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油田污水概述 |
1.1.1 油田污水主要成分及特性 |
1.1.2 油田污水处理方法 |
1.1.3 油田污水处理工艺 |
1.2 油田污水深度处理方式 |
1.2.1 离子交换法 |
1.2.2 反渗透法 |
1.2.3 电渗析法 |
1.2.4 蒸发法 |
1.3 油田污水零排放处理工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实验工作 |
2.1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系统流程 |
2.1.1 原料液线 |
2.1.2 生蒸汽线 |
2.1.3 冷凝水线 |
2.2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预实验 |
2.2.1 系统原有操作流程 |
2.2.2 系统原有性能及分析 |
2.2.3 系统配件与操作调整 |
2.3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实验与优化结果 |
2.3.1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动态性能 |
2.3.2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调整结果 |
2.4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稳态性能 |
2.4.1 稳态性能与进料流量关系 |
2.4.2 稳态性能与进料浓度关系 |
2.4.3 稳态性能与蒸汽流量关系 |
2.4.4 系统运转时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多效蒸发液体零排放处理系统模型建立 |
3.1 多效蒸发液体零排放物理模型 |
3.1.1 多效蒸发部分工艺流程 |
3.1.2 液体零排放工艺流程 |
3.2 多效蒸发液体零排放数学模型 |
3.2.1 蒸发器模型 |
3.2.2 预热器模型 |
3.2.3 末效冷凝器模型 |
3.2.4 结晶器模型 |
3.3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性能指标 |
3.3.1 淡水总产量 |
3.3.2 浓缩比 |
3.3.3 造水比 |
3.3.4 性能比 |
3.4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模型验证 |
3.4.1 MEE部分模型验证 |
3.4.2 DTB部分模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优化设计思路 |
4.1 多效蒸发部分设计思路 |
4.1.1 多效蒸发系统设计方法 |
4.1.2 流程设计端口选择与设计思路 |
4.2 六效蒸发实验平台设计优化 |
4.2.1 系统多效蒸发部分模拟流程 |
4.2.2 系统多效蒸发部分计算讨论 |
4.3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结晶设计 |
4.3.1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耦合思路 |
4.3.2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结晶性能 |
4.3.3 多效蒸发零排放系统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多效抗氧缓蚀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抗氧缓蚀剂研究现状 |
1.2.1 除氧剂在抗氧缓蚀中的应用 |
1.2.2 油田抗氧缓蚀剂研究现状 |
1.3 三嗪类缓蚀剂研究现状 |
1.4 缓蚀剂常见评价方法 |
1.4.1 失重法 |
1.4.2 电化学分析法 |
1.4.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1.4.4 接触角 |
1.4.5 表面粗糙度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2 实验方案 |
2.3 实验方法 |
2.3.1 静态挂片法 |
2.3.2 动态挂片法 |
2.3.3 动电位扫描 |
2.3.4 电化学阻抗谱 |
2.3.5 电化学噪声 |
2.3.6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能谱分析 |
2.3.7 钢片表面接触角测量 |
2.3.8 钢片表面粗糙度测量 |
2.3.9 缓蚀剂阻垢率的测定 |
2.3.10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第三章 三嗪缓蚀剂分子设计、合成优化及性能评价 |
3.1 三嗪缓蚀剂分子设计 |
3.2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
3.3 十种三嗪分子的量化参数分析 |
3.4 十种三嗪分子的缓蚀效果研究 |
3.5 HTT的合成优化 |
3.5.1 反应原理与合成方法 |
3.5.2 正交实验合成 |
3.5.3 合成产物的热重分析 |
3.5.4 合成产物的红外表征 |
3.5.5 合成产物的~1H NMR分析 |
3.6 HTT的抗氧腐蚀性能研究 |
3.6.1 质量浓度对HTT缓蚀性能的影响 |
3.6.2 温度对HTT缓蚀性能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缓蚀剂的复配筛选与评价 |
4.1 二元复配药剂初步筛选 |
4.1.1 HTT与二水氯化亚锡复配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
4.1.2 HTT与磷酸二氢锌复配对缓蚀性能的影响 |
4.2 三元复配药剂初步筛选 |
4.2.1 三元复配药剂效果评价 |
4.2.2 三元复配各物质浓度对缓蚀效果的影响 |
4.3 三元复配缓蚀剂性能评价 |
4.3.1 TPP-6浓度对缓蚀效果的影响 |
4.3.2 温度对TPP-6缓蚀效果的影响 |
4.3.3 静态挂片法SEM与EDS结果 |
4.3.4 静态挂片法极化曲线实验结果 |
4.3.5 静态挂片法阻抗谱分析实验结果 |
4.3.6 电化学噪声分析 |
4.3.7 TPP-6缓蚀剂CaCO_3阻垢率的测定 |
4.3.8 TPP-6投加量对接触角的影响 |
4.3.9 TPP-6对体系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
4.3.10 TPP-6加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3.11 TPP-6与市售缓蚀剂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其他现场工况应用模拟 |
5.1 油田采出水模拟实验 |
5.1.1 实验设备与方法 |
5.1.2 动态失重法实验结果 |
5.1.3 超景深显微镜与扫描电镜结果 |
5.1.4 表面粗糙度测量结果 |
5.2 空气泡沫驱模拟实验 |
5.2.1 实验方法与装置 |
5.2.2 静态挂片法实验结果 |
5.2.3 动态挂片法实验结果 |
5.2.4 表面形貌分析 |
5.2.5 表面粗糙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DP-4区块含聚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0.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不同含聚浓度污水的基本特性变化研究 |
1.1 含聚污水水质检测分析 |
1.1.1 实验条件 |
1.1.2 实验方法 |
1.1.3 实验结果分析 |
1.2 含聚污水乳化程度测定 |
1.2.1 实验条件 |
1.2.2 实验方法 |
1.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二章 不同含聚浓度污水室内沉降实验研究 |
2.1 含聚污水沉降影响因素研究 |
2.1.1 实验条件 |
2.1.2 沉降时间与沉降温度对含聚污水沉降效果的影响 |
2.1.3 聚合物浓度对含聚污水沉降效果的影响 |
2.1.4 絮凝剂浓度对含聚污水沉降效果的影响 |
2.2 含聚污水与深度处理污水混合沉降实验研究 |
2.2.1 混合污水沉降处理可行性研究 |
2.2.2 混合污水沉降效果对比研究 |
第三章 含聚污水与深度处理污水混合过滤实验研究 |
3.1 室内模拟过滤装置的建立 |
3.2 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案 |
3.3 混合污水过滤技术参数优化研究 |
3.3.1 混合污水与含聚污水过滤效果对比 |
3.3.2 混合污水过滤速度参数优化 |
3.3.3 混合污水过滤滤料配比参数优化 |
3.3.4 混合污水混合比例参数优化 |
第四章 含聚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
4.1 含聚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稳定性实验 |
4.1.1 实验条件 |
4.1.2 实验方案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混合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驱油可行性实验研究 |
4.2.1 实验条件 |
4.2.2 实验方案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7)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油田作业废水的来源、组成及潜在环境风险 |
1.1.1 油田作业废水的来源 |
1.1.2 油田作业废水的组成与潜在环境风险 |
1.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1.2.1 以物化/化学组合工艺为核心的处理技术 |
1.2.2 以生化处理为核心的组合技术 |
1.3 油田作业废水常规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
1.4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研究技术路线 |
1.4.1 油田作业废水可变流程模块化解决思路的提出 |
1.4.2 臭氧-气浮固液分离工艺的提出 |
1.4.3 臭氧气浮多元耦合一体化技术的构造与耦合作用机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材料与方法 |
2.1 油田作业废水水质调研与分析方法 |
2.1.1 调研区域 |
2.1.2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 |
2.1.3 三维荧光分析方法 |
2.1.4 分子量分析方法 |
2.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方法 |
2.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评价方法 |
2.3 油田作业废水各模块运行条件 |
2.4 微观条件下气絮颗粒运移特性研究方法 |
2.4.1 气泡-絮体碰撞试验方法 |
2.4.2 气泡-絮体运移试验装置 |
2.5 有机物分级方法 |
2.6 臭氧气浮接触区试验装置 |
2.7 臭氧气浮分离区试验装置 |
3.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性及处理模式构建 |
3.1 油田作业废水水量特性 |
3.2 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性 |
3.2.1 油田作业废水常规指标特征 |
3.2.2 油田作业废水三维荧光特性 |
3.2.3 油田作业废水分子量分布规律 |
3.3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评价 |
3.3.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归宿及约束条件 |
3.3.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归类分析 |
3.4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构建 |
3.4.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模块 |
3.4.2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的提出 |
3.5 小结 |
4.以臭氧气浮为核心的处理模块优化配置与单元解析 |
4.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工艺模块化配置研究 |
4.1.1 易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
4.1.2 较难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
4.1.3 难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
4.1.4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处理工艺流程 |
4.2 铁碳预处理模块条件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
4.2.1 铁碳预处理模块的作用效果与优化 |
4.2.2 有机物改性与作用机理研究 |
4.3 臭氧气浮固液分离模块条件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
4.3.1 臭氧气浮对油田作业废水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 |
4.3.2 气絮颗粒形成机理与运移规律研究 |
4.3.3 分离区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4.4 小结 |
5.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工艺案例分析 |
5.1 分区建设原则及处理规模 |
5.2 达标回注为目的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
5.3 达标回用为目的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
5.3.1 以配制钻井泥浆为回用目的 |
5.3.2 以配制钻井压裂液为回用目的 |
5.3.3 以城市杂用为回用目的 |
5.4 小结 |
6.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8)油田污水-注水系统智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油田水系统管网仿真研究现状 |
1.2.2 油田水系统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2.3 结合现代先进技术的油田水系统发展研究 |
1.3 应对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管网水力仿真计算 |
2.1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 |
2.1.1 污水系统组成 |
2.1.2 注水系统组成 |
2.1.3 污水-注水系统工艺流程 |
2.2 管网参数计算数学模型 |
2.2.1 管元的数学模型 |
2.2.2 附属单元的数学模型 |
2.2.3 节点单元模型 |
2.3 仿真模型解算 |
2.3.1 仿真模型的简化 |
2.3.2 仿真模型解算方法 |
2.4 水泵的特性研究 |
2.4.1 注水泵的分类 |
2.4.2 水泵的特性曲线 |
2.4.3 水泵工况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注水系统调度优化研究 |
3.1 注水系统运行要求及特点 |
3.2 油田注水系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建立 |
3.2.1 注水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
3.2.3 注水系统运行方案优化 |
3.3 智能优化算法求解 |
3.3.1 约束条件的处理 |
3.3.2 粒子群算法 |
3.3.3 差分进化算法 |
3.3.4 PSO-DE混合智能优化算法 |
3.4 实例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水处理系统调度优化研究 |
4.1 污水处理系统介绍及其运行要求 |
4.1.1 污水处理系统介绍 |
4.1.2 污水处理系统调水原则 |
4.2 污水处理系统调度优化技术研究 |
4.2.1 调度优化准备工作 |
4.2.2 污水处理系统调度优化方案确定 |
4.2.3 计算步骤 |
4.2.4 调度优化过程可调节阀门的选择 |
4.2.5 调度优化过程中节点的管网平差计算 |
4.2.6 阀门开启度大小的确定 |
4.3 实例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调度优化运行技术研究 |
5.1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运行工艺介绍 |
5.1.1 污水-注水系统运行工艺流程 |
5.1.2 污水系统与注水系统整合的意义 |
5.2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联合调度优化研究 |
5.2.1 油田注水-污水系统联合调度优化思路 |
5.2.2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联合调度优化技术研究 |
5.2.3 联合调度优化模拟设备 |
5.2.4 基于模拟试验平台的联合调度优化实例计算 |
5.2.5 优化前后对比及结果分析 |
5.3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智能优化运行软件平台 |
5.3.1 软件总体设计思想与原理 |
5.3.2 系统的界面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含聚表采油污水特点及处理难点 |
2 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技术 |
2.1 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后回注 |
2.1.1 除油 |
2.1.1. 1 重力沉降除油 |
2.1.1. 2 聚结(粗粒化) |
2.1.1. 3 气浮法 |
2.1.2 固体悬浮物的去除 |
2.1.2. 1 混凝 |
2.1.2. 2 过滤 |
2.2 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后外排 |
2.2.1 泡沫分离法 |
2.2.2 吸附法 |
2.2.3 膜分离法 |
2.2.4 混凝法 |
2.2.5 化学氧化法 |
2.2.6 电化学法 |
2.2.7 生物法 |
2.3 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后配制化学驱替液 |
2.3.1 吸附过滤去除 |
2.3.2 电化学法 |
3 结论 |
(10)海上聚合物驱油田产出液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上油田聚驱对油水分离的影响 |
1.1 海上聚驱产出液油水分离存在的问题 |
1.2 海上聚驱油田破乳剂研究进展 |
2 海上油田聚驱对污水处理的影响 |
2.1 海上含聚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
2.2 海上聚驱油田清水剂研究进展 |
3 海上油田含聚油泥对生产流程的影响 |
3.1 海上油田含聚油泥产生原因 |
3.2 海上油田含聚油泥处理研究进展 |
4 海上油田聚驱对油水井的影响 |
4.1 海上聚驱油田地层堵塞原因 |
4.2 海上聚驱油田油水井解堵方法 |
5 建议与展望 |
四、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田注水和污水处理的设计分析[J]. 周晶.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24)
- [2]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刘瑜,常军利,俱鹏. 化工管理, 2021(27)
- [3]探讨如何提升油田污水的处理效果[J]. 胥锋. 清洗世界, 2021(07)
- [4]多效蒸发油田污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优化研究[D]. 崔广睿.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多效抗氧缓蚀剂的研究[D]. 李哲.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6]DP-4区块含聚污水处理效果实验研究[D]. 刘冠男.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7]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D]. 王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油田污水-注水系统智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D]. 郑文.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9]含聚表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阿克巴尔·卡得拜,孙钰钧,王静,赵静. 辽宁化工, 2021(05)
- [10]海上聚合物驱油田产出液处理研究进展[J]. 刘少鹏,徐超,苏伟明,魏强,刘洋. 油田化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