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交易量翻倍,交易量突破10万亿

期货市场交易量翻倍,交易量突破10万亿

一、期市交易量大翻番交易额破十万亿(论文文献综述)

张鲁君[1](2011)在《股指期货动态套期保值策略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指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产品,1982诞生于美国堪萨斯城商品交易所。紧随其后,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开展股指期货交易。作为重要的股票现货市场避险工具,股指期货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经历20多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股指期货已经成为当今金融市场中最耀眼的衍生产品之一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准备,从1993年海南证券交易所首次推出以A股指数和深圳综合指数为标的的股指期货产品,2006年9月8日我国首家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沪深300仿真股指期货也在同年开始交易。股指期货交易的开展对完善股票市场的交易功能、健全股票市场的价格机制、降低交易成本、为股票投资者提供较多的价格风险规避机制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形成对股指期货市场的内在需求,能够有效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与机制,规避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论文从股指期货的产生发展开始,对股指期货套利模式进行研究,2010年4月16日,投资者期待已久的沪深300股指期货迎来上市交易,A股市场从此步入双边时代。论文采用系数动态估计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比率,并利用封闭式基金——基金鸿阳与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分析动态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估计和套期保值的有效性。论文最后对我国股指期货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促进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

姜英梅[2](2011)在《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提出尽管自身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相比农业和工业部门,中东金融部门发展相对较好。近年来,中东金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与政治、宗教和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与此同时,国内外对中东金融领域也日益关注。本论文是关于中东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的尝试之作。论文以中东金融体系演变及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起点,以新制度金融理论为基础,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概况和总结了地缘政治、石油美元、宗教、商业文化环境和金融全球化,这五大因素对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并就如何建立完善的金融制度环境、确立中东金融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包括引言和八章内容。引言部分提出了“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由及意义;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对中东金融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述;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基本逻辑、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中东金融体系发展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脉络和变迁轨迹,按照时间顺序分成四个时段阐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1973年前是现代银行的兴起阶段,1973-1980s是中东金融体系雏形建立时期,1990s是中东金融体系逐步深化时期,2000年以来中东金融飞速发展时期。重点分析了中东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以及对新制度经济(金融)学的解释,引伸到中东金融体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就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因素。因此,对中东金融发展脉络的梳理是探讨影响中东金融发展因素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东金融体系的地缘政治背景。该部分首先分析了石油与地缘政治关系,指出世界强国尤其是美国对中东石油财富的争夺是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的根本原因。论文接着分析了中东阿拉伯民族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的较量对伊斯兰银行的推动,以及西方“伊斯兰威胁论”对中东伊斯兰金融的诟病。“9·11”事件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金融反恐战对中东金融,尤其是对伊斯兰银行、慈善机构造成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对中东地区主要战争及其经济影响的分析,得出只有在和平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论断。第三章,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体系的推动作用。该部分首先分析了石油与中东经济的关系,指出中东国家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是中东经济易于波动的主要原因,而石油价格的波动也与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化态势有很大关系。论文阐述了20世纪70-80年代和21世纪初的石油美元回流机制。通过分析,指出第一次石油美元回流促进了国际资本大流动和国际债务激增;新石油美元回流有助于全球金融体系稳定,但也可能助长资产泡沫。最后着重阐述了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发展的作用,指出石油美元促进阿拉伯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增加银行流动性导致信贷膨胀、催生了金融中心梦想,并实现了从石油资本到金融资本的转变。第四章,中东金融体系的伊斯兰特色。本章首先分析了伊斯兰经济和金融思想,指出伊斯兰金融是伊斯兰教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论文分析了伊斯兰金融的兴起与发展,介绍了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东伊斯兰金融发展概况,指出伊斯兰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与伊斯兰复兴运动和石油美元息息相关。本章还对伊斯兰金融和传统金融进行比较,指出伊斯兰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补充形式。最后,论文阐述了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治的关系,指出伊斯兰金融的发展程度与政府有很大关系,政府越支持,发展越顺利。第五章,中东地区特殊的商业文化环境。该部分分析了中东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和商业文化习俗、科技信息、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对中东金融发展的影响。指出尽管中东国家公布并实施了许多改革计划,但是改革的结果还是有限的、分散的和没有成效的。中东国家商业环境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活力与竞争力。从而导致经济相对封闭、外国投资进入困难、国际融资环境差、普通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信贷融资。因此,未来中东国家应着重加强对政治、法律、市场等制度环境的建设。第六章,金融全球化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影响。该部分主要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实质、中东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金融的影响。指出金融全球化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实际上是金融资本的全球化,其核心依然是垄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加大了金融风险并导致金融危机频发。中东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包括货币政策改革、银行业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由于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方式,因此金融风险相对较小。然而,金融全球化不存在任何经济绝缘体。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中东国家金融体系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也带来一定的冲击。第七章,新兴金融资产——主权财富基金。选择主权财富基金作为论文的案例,与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对主权财富基金的高关注度有很大关系。本章首先分析了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概况和金融危机后的变化,指出主权财富基金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新兴力量,其主权特性、跨境投资特点以及不透明的运作方式,使西方国家质疑其政治动机。实际上主权财富基金争论的实质在于国际金融主导权。这也是西方国家实施金融保护主义的根源所在。本章还分析了中东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变化,指出主权财富基金实质上是从石油财富演变而成的金融资产。第八章,关于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思考。基于前述各章的分析,本文认为:中东国家的金融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变迁以提高金融绩效的过程;中东金融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其表现有所不同,不能笼统地说哪一种因素是主要因素,那一种是次要因素。中东金融中介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结构性分离的特点。中东金融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金融变迁应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需求为辅;金融部门应主动开放、适度自由、加强监管和保护;以地区整合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冲击,逐渐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国际新秩序中获得一席之地。

莫纯政[3](2011)在《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过度发展。后来开始加息,房价从2006年6月起连续下跌。2007年8月美国贝尔斯登对冲基金停止赎回,次贷危机开始爆发。2008年2月,英国北岩银行被国有化,标志着次贷危机传递至欧洲。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9月,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与房利美,意味着美国金融市场爆发系统性危机。随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高盛与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集体消失。此外,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联储注资实施国有化。同时,美国、日本、欧元区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8年下半年集体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速,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危机影响下,欧洲还引发了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为代表的主权债务危机。源于美国的危机向世界蔓延,危机由国别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国际性危机。中国金融业遭受巨额投资损失,对出口冲击很大,巨额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可谓内忧外患,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思考和探寻某些问题的答案:第一,当前危机如何定性,和以往危机比较有什么不同;第二,当前危机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当前危机对世界造成了多大影响,中国受到了哪些冲击,中国应当采取怎样的办法应对危机。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了相关的考察和研究,一共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1章为导论,首先简明扼要地描述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过程,介绍本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对金融危机进行考察研究。第2章为文献综述,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学者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看法,并且进行分类和初步评析。研究结果可以分为两大类:外生论主要把危机根源归咎于“缺乏监管”、“低估风险”、“透支消费”、“新自由主义”等等;内生论主要把危机根源归咎于“人性贪婪”、“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等。以上观点有些是相对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把单方面的原因、阶段性的问题、外部性的影响因素当作危机的根源。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才能发现危机最深刻的根源。第3章以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1、首先介绍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以及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归纳马克思经典着作中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条件、现实性条件,以及虚拟资本和金融危机的关系等;帝国主义理论主要将用于说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新的垄断阶段,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更加深化了。2、资本主义危机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形态变化已经发生了转型。世界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上升,金融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利润的最主要来源,金融业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资本主义危机不断发生,其实质还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但是危机形式由古典周期性产业危机向现代周期性金融危机转型了,并且尤其以虚拟经济的极度膨胀为重要特征。3、信用膨胀和全球化是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催化剂。信用膨胀使资本主义的实体经济逐渐“空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金融全球化趋势都在加速,这也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不断地累积和深化。第4章通过对资本主义危机历史的回顾,并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当前危机的四个方面的特征:(1)生产过剩和“需求过度”并存;(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3)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更加广泛的冲击;(4)充分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金融霸权的腐朽性。进一步把握这些特征,将会对各国应对危机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参考意义。第5章主要探讨面对危机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现实经济和理论界都造成冲击。对中国经济而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推进扩大内需战略;(2)对内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对外积极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另一方面,从批判当今资本主义依仗的经济理论、金融货币政策、复杂数理模型出发,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可持续的包容性发展模式。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既看到经济运行层面的具体原因,更看到危机背后最根本的矛盾。另外,运用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当前危机的条件和形式变了,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而且更具寄生性和腐朽。第二,进一步总结资本主义“古典危机”与“现代危机”的联系和区别。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危机,最突出的经济现象就是商品过剩、消费不足,这属于“古典危机”;但是当前危机突出的表现为“寅吃卯粮”、“需求过度”。所以,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发生了转型,因而在理解和应对危机时,应该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情况作出新的政策调整,找到解决“现代危机”的良方。第三,比较完整地阐释了虚拟经济与当前危机的关系。当前危机的发展脉络为:实体经济问题深化造成利润率下降,资本增值途径转向虚拟经济和透支消费模式,随后违约率提高和虚拟经济泡沫破裂,金融系统爆发危机,继而扩散至全球。发达国家金融业已是主导产业,虚拟经济规模和膨胀速度历史空前,资本主义危机的催化剂和爆破点都集中于金融领域。第四,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从纵向角度,链接实体经济问题、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传导过程;从横向角度,考察了危机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贸易扩散到世界各国。同时,其他国家会逆向对发达国家施加反作用。本文认为当前危机是国际性的,因此,世界要走出危机也一定要充分考虑世界各国的利益诉求。中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又要重点防范国际风险;既要继续发挥好国际市场的积极作用,更要解决本国国内问题。本文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方面:1、尚未设计出良好的数理模型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涉及到金融证券方面比较艰深的理论模型、操作手段等等,理解不够透彻,运用过程中难免有不妥之处。2、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本文对相关范畴、理论的理解不够,驾驭起来比较困难,用来考察当前危机,必定存在偏颇和不足。另外,掌握的文献资料难以实现全面覆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和判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变化中,各种政策效果尚待观察,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无法准确预测。因此,本文对于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并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应对方案,限制了其对中国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

宋承国[4](2010)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现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联系的不断加强,期货市场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近些年来,以期货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越来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金融服务领域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地发展,提升其服务本国经济的市场功能,是经济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将其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历史发展相比较,发掘出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可供吸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期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促进意义。中国期货市场萌芽并初创于晚清时期,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艰难发展、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断层、改革开放后的重建以及在当代的再发展等若干历史阶段。百余年来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制度变迁的缩影,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不断冲撞与融合的反映。因此对中国期货市场的研究,本文首先立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并由此展开。将中国期货市场纳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其发展历程展开了研究,分析了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发展的制度原因,总结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并为今后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其次,在充分挖掘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三个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纵向研究和梳理,揭示了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动因、发展变化情况、影响和意义,并对其发展规律、特征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使得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期货市场成为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尤其是对共和国成立后期货市场的断层和重建时期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期货市场重建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本文在对近代以来期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同时,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监管、市场的特点与不足等方面展开了横向地分析和研究。不仅研究了近代以来华商与洋商两个期货市场、物品期货与证券期货两类交易品种、期货与现货两种交易方式,还对不同制度条件下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包括市场组织结构、制度规则、交易和行市)、市场监管(包括国家立法、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外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研究了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总结了期货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期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人现代化努力的重要成果,而且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发展的高层次体现。然而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服务现货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体现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其次,制度的变迁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期货市场的断续兴衰与国家经济制度变迁休戚与共。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创造出更高的市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好地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造成期货市场发展的迟滞乃至断层;再次,期货市场的创新和监管也非常重要。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是服务现货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中国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尽早建立起包括金融期货和期权期货在内的完整的期货品种结构。这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市场监管的制度建设,控制市场风险,防范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和过度投机导致的功能失效和对经济的破坏。制度创新是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何蒲明[5](2009)在《基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体制改革的加快,特别是由于国际粮食形势风云变幻,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的工作主要包括三项:一是国内的粮食生产和供给,二是国内的粮食储备和轮换,三是粮食的进出口调剂。粮食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影响大,从而造成粮食生产和价格的波动性。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容易造成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储备粮吞吐机制不灵活,宏观调控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人为造成供求失衡。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中国的粮食贸易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而期货市场以其独特的经济功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能够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从最近五年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中可以看出,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蛛网理论、仓储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波动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为手段,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研究日标,围绕影响粮食安全的有关因素,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关系,回答了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环境下,如何在稳定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改善粮食国际贸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5个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和粮食安全指标,对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关系进行分析。(2)运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对我国粮食产量及其播种面积的变化进行检验,发现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通过对粮食生产波动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发现,粮食生产波动具有不稳定性,多数年份的波动系数超过了2%,但市场化改革后粮食生产波动的强度要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在四大粮食品种中,稻谷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最大,而且稻谷产量的变动对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影响也最大。通过对粮食价格波动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发现,粮价指数波动幅度大于其他相关价格指数,而且市场化改革后粮食价格波动的强度要高于改革前的水平。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互为格兰杰原因,但产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价格变化对产量变化的影响,产量的变化往往滞后于价格的变化,具有发散型蛛网的特征。构建了一个基于改进型的蛛网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了期货市场机制减缓粮食现货市场价格和产量绕均衡点波动的机理。(3)通过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程的回顾发现,改革对粮食期货市场的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虽然进程曲折,但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方向,而且改革一直贯穿着粮食安全这条主线。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而利用期货市场可以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由于粮食物流体系水平是决定粮食流通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发展粮食期货市场有助于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4)虽然中国粮食储备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现货市场进行储备粮的运作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且通过分析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的关系,发现储备粮在平抑市场粮价波动方面的效果不是很显着,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操作”现象,而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降低储备粮运作风险,提高运作效率。(5)论文通过考察中国粮食贸易的地位,分析中国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粮食进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和全球商品定价机制,对粮食定价权的缺失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以小麦为例,对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进一步证实中国缺乏定价权。所以,论文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形成中心,提高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协调粮食内外贸易政策,利用国际粮食期货市场,改革粮食储备体系,规避粮食贸易风险,建立新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发展大粮商,利用期货市场在国际上谋求国家粮食安全。(6)目前实施的粮食直补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很小,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存在一定“矛盾”,而期货市场不失为协调二者的新思路。但农户利用期货市场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目前中国农民主要是间接利用期货市场。(7)论文提出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大期货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培植农产品期货市场主体,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现、期货市场信息发布和传递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加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联度。这些建议对于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稳定中国粮食生产与价格,完善粮食流通体制,通过储备粮运作效率,合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田方[6](2007)在《大豆压榨厂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完善的期货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健全的标志之一,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必然趋势。在很多方面,期货市场是前导经济指数,它能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现状并预测其未来趋势。了解期货市场的现状就是了解经济,而且这些对我们无论进行长线投资还是短线投资都是有益的帮助。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来源和工业原料,其流通状况涉及到农民利益、国民生活和工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粮食贸易将向全面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粮食企业也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市场化环境,最终将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风险,尤其是对价格风险显得束手无策,导致了企业的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粮食工业的正常发展。期货市场通过其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能够转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因此,利用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中国食品企业而言,这是一条规避原料价格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大豆期货市场为例,简要描述大豆市场概况,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去分析大豆期货是否值得投资;进而描述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对策研究。由于期货市场涉及面广而无法进行全面研究,所以本文的重点就大豆期货市场进行研究以期从中找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对大豆及其期货市场的价值分析,可以调节和平衡大豆的供应和需求,引导大豆的种植生产和消费;有利于大豆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套期保值,控制成本和质量,提高效益;有利于期货经纪商、仓储企业发展业务,增收利润。

二、期市交易量大翻番交易额破十万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期市交易量大翻番交易额破十万亿(论文提纲范文)

(1)股指期货动态套期保值策略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理论基础
    2.1 股指期货的引进
    2.2 指数的编制及比较
    2.3 股指期货的定义及功能
    2.4 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第三章 股指期货投资策略分析
    3.1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投资原理
    3.2 期现套利策略
    3.3 封闭式基金投资策略
    3.4 ALPHA套利策略
    3.5 资产配置策略
第四章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主要市场指数的比较分析
    4.2 模型设计
    4.3 数据采集
    4.4 实证分析
    4.5 实证结论
第五章 股指期货动态套期保值投资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学者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东金融体系概述——新制度金融理论的视角
    第一节 中东现代银行的兴起
        一、金融活动产生的原因
        二、现代银行的兴起
        三、商业银行国有化
    第二节 中东金融体系雏形(1973-1980s)
        一、中东金融体系雏形的建立
        二、金融中心的转移
        三、中东银行国际化
    第三节 中东金融体系逐步深化(1990s)
        一、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
        二、金融部门效率
    第四节 中东金融体系现状(2010s)
        一、中东国家金融机构类型
        二、银行信贷膨胀
        三、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第五节 新制度金融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诠释
        二、新制度金融理论阐释
第二章 中东金融体系的地缘政治背景
    第一节 石油地缘政治
        一、石油与地缘政治危机
        二、石油争夺战背后的金融货币战
    第二节 中东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复兴主义
        一、中东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
        二、伊斯兰教与西方
    第三节 “9·11”事件与金融反恐
        一、“9·11”事件对国际金融格局的影响
        二、金融反恐对中东伊斯兰金融机构的影响
    第四节 战争与冲突
        一、黎巴嫩内战与贝鲁特金融中心的衰退
        二、两伊战争对两国及海湾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第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银行业的影响
        四、海湾战争结束后的金融自由化进程
        五、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祸首?
第三章 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体系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石油与中东经济
        一、石油与中东经济的关系
        二、国际石油市场金融化
    第二节 石油美元
        一、1970s 和 1980s 石油美元回流
        二、石油美元回流与国际资本流动、国际债务的关系
        三、新石油美元回流与全球不平衡
    第三节 石油美元与中东金融发展
        一、石油美元促进银行机构迅速发展
        二、中东图谋金融权力中心
        三、石油美元、银行流动性与信贷膨胀
        四、石油美元加速中东资本市场发展
        五、从石油资本到金融资本
第四章 中东金融体系的伊斯兰特色
    第一节 伊斯兰金融思想
        一、伊斯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伊斯兰金融思想的主要原则
        三、伊斯兰经济和金融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伊斯兰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一、伊斯兰金融发展概述
        二、中东国家伊斯兰金融概况
        三、伊斯兰金融规模及发展特点
        四、伊斯兰金融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五、金融全球化与伊斯兰金融发展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伊斯兰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一、主要伊斯兰金融工具
        二、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
    第四节 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一、金融与政治
        二、伊斯兰金融与国内政权合法性
第五章 中东地区特殊的商业文化环境
    第一节 政治文化环境
        一、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
        二、政府治理的低排名
        三、司法体系世俗化
        四、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商业文化
        一、传统社会结构
        二、传统商业文化
        三、过度城市化
        四、科技信息
    第三节 市场竞争环境
        一、做生意不容易
        二、竞争环境差
        三、利益集团与低透明度
第六章 金融全球化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影响
    第一节 金融全球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回顾
        二、金融全球化的含义、实质与影响
        三、金融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四、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
    第二节 中东国家金融自由化
        一、金融自由化含义
        二、中东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
        三、金融体系改革任重道远
        四、海合会国家的国际金融合作
    第三节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银行业流动性紧张、信贷紧缩
        二、股市下挫,市值缩水
        三、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受损
        四、国际资本流入缓慢回升
        五、迪拜世界债务危机
第七章 新兴金融资产:主权财富基金
    第一节 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及其特点
        一、主权财富基金发展概况
        二、主权财富基金蓬勃发展的原因
        三、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特点
        四、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主权财富基金
    第二节 主权财富基金之争
        一、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影响力
        二、主权财富基金争论的实质
        三、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监管
    第三节 海湾国家 SWFs——从石油财富到金融资产
        一、石油储备的“地下”财富和“地上”财富
        二、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概况
        三、海合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多元化投资策略
第八章 关于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影响中东金融体系发展诸因素
        一、石油美元对中东金融体系发展功不可没
        二、伊斯兰教对中东金融体系发展具有两面性
        三、商业文化环境总体不利于中东金融发展
        四、金融全球化对中东金融深化的显着作用
        五、地缘政治危机对中东金融体系的破坏性
    第二节 金融与经济增长
        一、有关中东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二、影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中东金融体系发展的未来态势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
        二、开放自由与监管保护
        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3)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对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相关研究
        2.1.1 危机根源外生论
        2.1.2 危机根源内生论
    2.2 对国际金融危机根源各种观点的评析
        2.2.1 值得商榷的观点
        2.2.2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3.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解读
    3.1 马克思主义相关危机理论
        3.1.1 马克思危机理论
        3.1.2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
    3.2 危机:转型、逻辑与实质
        3.2.1 危机的转型
        3.2.2 危机转型的内在逻辑
        3.2.3 危机的实质
    3.3 资本主义信用与国际金融危机
        3.3.1 信用发展与矛盾积累
        3.3.2 经济金融化
        3.3.3 金融证券化
    3.4 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
        3.4.1 经济全球化
        3.4.2 金融全球化
4.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
    4.1 生产过剩和"需求过度"并存
    4.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
    4.3 危机影响的广泛性
    4.4 金融霸权的腐朽性
5. 启示与反思
    5.1 启示
        5.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1.2 深化金融体系改革
    5.2 反思当代资本主义
        5.2.1 当代资本主义再认识
        5.2.2 新自由主义批判
        5.2.3 危机与资本主义前途
        5.2.4 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局限性
    5.3 结语: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源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情况
    四、论文结构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晚清政府时期
        二、北洋政府时期
        三、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交易规则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交易与行市
    第三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行业自律
    第四节 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晚清与民国时期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二章 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期货市场的断层
    第一节 期货市场断层局面的形成
        一、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关闭
        二、对北京、天津交易所的改造
        三、改造的性质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节 期货市场断层的经济制度原因
        一、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赶超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三节 七十年代对境外期货市场的有限利用
        一、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二、境外期货交易的实践性突破
        三、国家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及期货理论的思考
第三章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期货市场的重建
    第一节 期货市场重建的制度供给
        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革
        二、市场主体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 建立中国期货市场的理论论争与突破
        一、期货市场姓"资"姓"社"之争
        二、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时机与利弊之争
        三、对于对期货市场投机问题的论争
        四、理论上的总结和突破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重建与初创
        一、期货市场重建前的国际环境
        二、期货市场重建的缘起及决策
        三、期货市场重建的历史进程
        四、期货市场重建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期货试点及无序发展阶段(1992年-1994年)
        二、清理整顿阶段(1994年-2000年)
        三、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
        一、期货市场的组织与结构
        二、期货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规则
        三、期货市场的交易及行情
    第三节 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
        一、期货市场的国家立法
        二、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
        三、期货市场的自律监管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一、中国期货市场的特点
        二、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评价
第五章 中外期货市场的比较及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外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
        一、中外期货市场发展历程的比较
        二、中外期货市场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比较
        三、中外期货市场创新能力的比较
        四、中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
        五、期货市场本国经济贡献率及国际期货市场影响力比较
    第二节 国际期货市场的现实运行特征
        一、期货市场的虚拟性日趋明显
        二、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三、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权日益重要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具备的历史条件
        一、自由活跃的市场经济
        二、持续不断的市场创新
        三、有效而又适当的市场监管
    第四节 制度创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期货市场的监管制度建设
        二、期货市场的培育制度建设
        三、期货市场的开放制度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表图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5)基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基本概念界定
        1.3.2 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理论解释与讨论
        1.4.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能的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本文的框架
        1.5.4 论文可能的创新
2 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内在关系
    2.1 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2.1.1 期货市场的起源
        2.1.2 期货市场的产生
        2.1.3 国外期货市场的发展──以CBOT为例
        2.1.4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2.2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2.3 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
    2.4 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内在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粮食生产和价格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3.1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基本特征
        3.1.1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基本趋势
        3.1.2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与±2%的波动幅度比较
        3.1.3 粮食与棉花和油料作物产量增长率的波动趋势比较
        3.1.4 市场化改革前后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强度的比较
        3.1.5 四大粮食品种产量波动与中国粮食总产量波动
    3.2 中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分析
        3.2.1 粮食价格的基本特征
        3.2.2 1983年以来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历史回顾
        3.2.3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
        3.2.4 粮食价格与产量波动的相互关系分析
    3.3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联动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3.3.1 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偏差
        3.3.2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联动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粮食流通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4.1 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4.1.1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粮食期货市场的发育
        4.1.2 粮食购销市场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4.2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4.2.1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4.2.2 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
    4.3 利用期货市场完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4.4 利用期货市场促进粮食物流发展: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粮食安全需要粮食物流支撑
        4.4.3 中国粮食物流的概况
        4.4.4 粮食期货市场助推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
    4.5 本章小结
5 粮食储备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5.1 粮食储备的一般理论
        5.1.1 FAO关于粮食储备的定义
        5.1.2 储备粮的调节功能
        5.1.3 粮食储备的基本目标
        5.1.4 粮食储备的规模界限
    5.2 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及其发展
        5.2.1 粮食储备的初创阶段
        5.2.2 粮食储备的形成阶段
        5.2.3 粮食储备的发展阶段
        5.2.4 粮食储备的完善阶段
    5.3 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的关系分析
        5.3.1 中国粮食储备量和消费量的估算
        5.3.2 粮食储备量变动与价格变动分析
        5.3.3 基本结论
    5.4 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5.4.1 粮食储备管理取得的成就
        5.4.2 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储备粮风险的必要性分析
        5.4.3 中国粮食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基本现状
        5.4.4 储备粮参与期货市场面临的问题
        5.4.5 把握期货市场发展的脉搏,改进储备粮调节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粮食贸易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6.1 中国粮食贸易的地位
        6.1.1 粮食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6.1.2 中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地位
    6.2 中国需要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6.2.1 中国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意义
        6.2.2 中国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6.3 世界粮食贸易定价权与中国的定价地位
        6.3.1 粮食进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
        6.3.2 全球商品定价机制──期货定价方式
        6.3.3 粮食定价权的缺失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
    6.4 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关系实证研究──以小麦为例
        6.4.1 引言
        6.4.2 数据采集与说明
        6.4.3 实证研究
        6.4.4 基本结论
    6.5 利用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调剂粮食余缺
        6.5.1 利用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调剂粮食余缺的可行性分析
        6.5.2 利用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调剂粮食余缺的策略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农民增收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7.1 直接补贴能促进农民增收吗?
    7.2 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分析
        7.2.1 引言
        7.2.2 数据的来源与说明
        7.2.3 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7.2.4 粮食播种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分析
        7.2.5 几点结论
    7.3 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7.4 制约农民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因素
    7.5 农民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途径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论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大豆压榨厂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大豆市场概况
    (一) 大豆概况
    (二) 大豆市场分布及特点
二、大豆期货投资价值分析
    (一) 大豆期货投资价值分析
    (二) 大豆期货显着充分的投资机会
三、期货市场及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 期货市场概述
    (二) 期货市场功能
    (三) 当今期货市场存在问题及其风险控制
    (四) 期货市场规范与发展历程
    (五) 期货市场功能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 发展大豆期货市场的配套政策和必要措施
四、大豆期货市场的前景展望
    (一) 大豆期货的过去
    (二) 稳步发展大豆期货市场的历史机遇
    (三) 大豆期货呼唤企业的积极参与
    (四) 大豆期货市场前景展望
参考书目
详细摘要

四、期市交易量大翻番交易额破十万亿(论文参考文献)

  • [1]股指期货动态套期保值策略实证研究[D]. 张鲁君. 内蒙古大学, 2011(03)
  • [2]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D]. 姜英梅.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3]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 莫纯政.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4]中国期货市场的历史与发展研究[D]. 宋承国. 苏州大学, 2010(11)
  • [5]基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何蒲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6]大豆压榨厂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前景分析[D]. 田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期货市场交易量翻倍,交易量突破10万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