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静摩擦力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武刚,刘永波,吴家喜,耿合龙[1](2021)在《基于ANSYS的锚缆夹具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倾角仪作为测量锚链姿态的设备,其实时监测功能对于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的系泊系统安全至关重要。倾角仪通过夹具安装在锚缆上,由于海上环境复杂,夹具必须具备足够大的抗自重和抗冲击载荷能力。鉴于此,以安装于"海洋石油119"上的新式锚缆夹具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锚缆夹具的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获取夹具夹紧后的最大静摩擦力来评估夹具的在位能力。研究了夹具及橡胶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并分析了不同硬度的橡胶材料和不同压缩量下,夹具能够获得的最大静摩擦力,同时得到橡胶压力与螺杆施加的预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选择邵氏硬度50 HD的橡胶径向压缩3 mm时,夹具能抵抗约3.85G(G为夹具重力)的冲击载荷;其次,夹具能获得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橡胶的硬度近似呈二次关系,与压缩量近似呈线性关系;该夹具中螺杆的预紧力不能全部用于压紧橡胶产生摩擦力,其效率约为62%。研究结果对于倾角仪夹具设计及施加安装扭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俊强,左诚[2](2021)在《高中物理摩擦力认识的渐进有序提升》文中研究说明经典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力学源于物理学,如同骨骼源于人体。如果学生清楚的理解了力学中的基础内容,就已经克服了学习物理的大部分困难,即使学生还不能在复杂情况下运用自如。学生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中学习了三种性质的力,它们分别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中弹力和摩擦力是被动力,要看物体受到的主动力及运动状态而定,从而处于"被动地位",其中摩擦力是被动力中比较难掌握的知识,
钟玉琪[3](2021)在《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力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
梁正雄[4](2021)在《滑动结合面进给系统摩擦特性与动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动结合面进给系统是重载精密级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驱动加速度突变以及结合面摩擦力影响在启停换向等运动状态变化阶段,滑台沿进给方向产生的振动现象不但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甚至会造成刀具崩刃以及机床夹具松动。为研究影响滑台运动精度的因素,本文以滑动结合面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结合面动态摩擦模型,分析摩擦力非线性特性、电机驱动方式对滑台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首先,通过UMT-TriboLab摩擦磨损实验机进行摩擦静动态特性实验研究,得到摩擦动态特性本质为惯性特征,与结合面相对运动的加速度有关。为描述进给系统启动阶段摩擦力连续经历从零经最大静摩擦至动摩擦的特性,通过LuGre模型中结合面间接触鬃毛弹性变形来模拟摩擦状态,采用粒子群算法辨识LuGre模型六项静动态参数。在Simulink中建立滑动结合面摩擦动力学模型,发现在结合面切向施加小于静摩擦力的阶跃力时,结合面鬃毛等效为无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受到阶跃力激励时结合面鬃毛变形以及摩擦力会产生振荡收敛现象同时造成滑台切向的振动现象。为分析结合面摩擦力对滑动进给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建立进给系统集中质量模型,进行Simulink-ADAMS摩擦动力学联合仿真研究,得到摩擦预滑移阶段阻尼特性降低启动阶段滑台振动现象,摩擦Stribeck负阻尼特性加剧滑台启动阶段振动现象。另外分析到电机驱动加加速度产生的惯性力激励是造成滑台沿进给方向上振动的原因之一,当电机采用驱动加速度频域幅值较小的S型速度曲线驱动时,由于该曲线对滑台产生较小的惯性力激励,因此滑台进给方向上的振动现象也小于梯形曲线。针对S型速度曲线受若干运动参数约束影响的问题,本文基于目标运动过程中任一运动状态时间区间恒大于等于零原则,提出电机速度曲线规划方法。针对滑动结合面进给系统,实验验证仿真中提出的通过采用驱动加速度频域幅值较低的速度曲线降低滑台启动阶段沿进给方向振动的方法。发现电机采用三阶S型速度曲线驱动时滑台运动过程中跟踪误差小于梯形速度曲线。针对实验获得滑台跟踪误差未表现出与驱动加速度有关的问题,建立进给系统电机控制模型,仿真得到与实验相同的滑台跟踪误差与驱动速度正相关规律,因此认为进给系统伺服环内误差是影响进给系统运动精度的原因之一。本文针对滑动结合面进给系统,通过实验仿真结合方式分析结合面摩擦力、电机驱动参数以及速度曲线对进给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减小滑动工作台进给方向振动与跟踪误差,提高滑动进给系统运动精度和稳定性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舒莉莉[5](2021)在《交互仿真支持高中力学概念理解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
陈晓霞[6](2021)在《神奇量筒,“称”出静摩擦力》文中提出通过量筒"测"体积来突破静摩擦力的大小和寻找最大静摩擦力这两个难点的"漫长"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是随着外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后又通过数据的共享,对比分析出最大静摩擦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压力和粗糙程度。漫长的实验享受过程胜过力学传感器带来的快感!
郑金[7](2021)在《利用整体法巧解水平转盘上的绳连体问题》文中指出归纳了水平转盘上物体在静摩擦力作用下做圆周运动的规律,对有关水平转盘上的轻绳连接体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静摩擦力随角速度的变化等疑难问题进行了巧妙解答。
植慧茵[8](2021)在《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关注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该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学效率。值得关注的是,同伴教学法也具有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似的特点,同伴教学课堂也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的机会,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经国内外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同伴教学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且能够不断加强学生主体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概念理解与掌握、合作与交流、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同伴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个很好尝试。当前国内高校对同伴教学法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多。部分已有的研究表明同伴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如小组组建、课堂管理、概念测试题编制、反馈方式等方面困难,因此如何提高同伴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把同伴教学法引进高一物理力学教学课堂中,对同伴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实施困难以及解决办法进行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以同伴教学法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论述:理论方面。在绪论部分论述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文献综述国内外同伴教学法的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从理论上梳理同伴教学法、阅读测试题与概念测试题、同伴讨论、反馈方式等相关内容,以及与同伴教学法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实践方面。首先,编制调查问卷并开展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前期调查,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对同伴教学法的倾向态度等现状;然后围绕学生特点,选择高一物理《弹力》、《摩擦力》两节课、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制定阅读测试题与概念测试题。在实施前期,先组建合适的讨论小组,对同伴讨论小组进行培训,培养学生小组讨论习惯,帮助学生熟悉同伴教学法的实施流程;再将同伴教学法正式引进物理课堂中,课中学生展开概念测试题思考与同伴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与数据统计,之后再作下一步教学安排。最后,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效果分析,探究实施困难、寻找解决办法,提出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课堂实施的建议,提高同伴教学法的适用性,从而丰富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实践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同伴教学法对教学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如,同伴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伴讨论能够降低基础薄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同时也遇到了小组分配、座位编排、时间分配、讨论有效性与检验、阅读测试题与概念测试题的编制、学生出现依赖性等方面困难,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同伴教学进行相应调整与改进。
张雅玲[9](2021)在《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开发和应用 ——以高中力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视角,揭示了传统认知的缺陷,即对身体的忽视,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和情境性。物理微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易、现象明显,对优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论文将具身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和情境性融入到物理微实验中,界定了“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概念。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教师的角度了解高中物理微实验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教师对利用物理微实验开展教学的态度和认识。依据具身认知的分类理论将“具身化物理微实验”分为“实感具身微实验”和“实境具身微实验”。分别开发设计高中力学部分的实感和实境具身微实验,对教学中现象不够明显、体验性不强、不易实现的实验进行改进,对不易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补充。以鲁科版必修第一册“相互作用”单元为例,利用“具身化物理微实验”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具身化物理微实验”开展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发高中力学部分的“具身化物理微实验”,补充了物理教学资源;设计以“具身化物理微实验”为主线、以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案例,为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实践路径,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参考,丰富了物理教学的实践体系。
罗明江,龙红利[10](2021)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情境教学实践——以“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为例》文中提出从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方向和大小等环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情境的驱动下,实现学生知能的有效迁移,在情境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分析静摩擦力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析静摩擦力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SYS的锚缆夹具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模型理论 |
1.1 橡胶材料本构模型 |
1.2 ANSYS库伦摩擦模型 |
2 有限元力学模型建立 |
3 结果分析 |
3.1 强度分析及最大摩擦力研究 |
3.2 不同硬度橡胶材料的影响 |
3.3 不同橡胶压缩量的影响 |
4 结 论 |
(2)高中物理摩擦力认识的渐进有序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好摩擦力的实验 |
2 弹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 |
3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设置摩擦力习题 |
3.1 从静力学角度理解认识(存在静摩擦力的物体静止且a=0、F合=0) |
3.2 从动力学角度认识理解(存在静摩擦力的物体是运动的且a≠0、F=ma) |
3.3 从摩擦力做功与内能的角度理解 |
4 摩擦角 |
4.1 定义 |
4.2 规律 |
4.3 用法 |
4.4 巧解高考题 |
(4)滑动结合面进给系统摩擦特性与动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动结合面摩擦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2 电机加减速特性研究现状 |
1.2.3 进给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滑动结合面动力学研究 |
2.1 滑动结合面摩擦静动态特性实验 |
2.1.1 实验目的 |
2.1.2 结合面摩擦静态特性实验 |
2.1.3 结合面摩擦动态特性实验 |
2.2 摩擦动态特性分析与参数辨识 |
2.2.1 摩擦迟滞特性 |
2.2.2 可变静摩擦力特性 |
2.2.3 LuGre模型参数辨识 |
2.3 滑动结合面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 |
2.3.1 结合面摩擦动力学建模 |
2.3.2 预滑移阶段动力学行为分析 |
2.3.3 Stribeck阶段动力学行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传动系统刚度的进给系统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 |
3.1 滑动进给系统动力学建模 |
3.1.1 多体动力学建模 |
3.1.2 Simulink-ADAMS联合仿真平台搭建 |
3.2 启动阶段结合面摩擦力对滑台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
3.2.1 摩擦预滑移特性对滑台振动影响分析 |
3.2.2 摩擦Stribeck特性对滑台振动影响分析 |
3.3 电机驱动参数对滑台动力学行为影响分析 |
3.3.1 驱动速度对系统动力学行为影响分析 |
3.3.2 驱动加速度对系统动力学行为影响分析 |
3.3.3 驱动加加速度对系统动力学行为影响分析 |
3.4 电机驱动速度曲线优化 |
3.4.1 S型速度曲线 |
3.4.2 速度曲线对滑台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
3.4.3 正弦S型速度曲线规划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进给系统滑台动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
4.1 进给系统滑台动力学实验方案 |
4.1.1 实验目的与设备 |
4.1.2 实验内容 |
4.1.3 加速度计安装位置对滑台振动影响分析 |
4.2 电机驱动参数对滑台动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
4.2.1 驱动速度对进给系统动力学行为影响 |
4.2.2 驱动加速度对进给系统动力学行为影响 |
4.2.3 驱动加加速度对进给系统动力学行为影响 |
4.2.4 速度曲线对进给系统动力学行为影响 |
4.3 考虑电机控制模型的滑台动力学行为分析 |
4.3.1 电机矢量控制建模 |
4.3.2 电机输出特性对进给系统动力学行为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神奇量筒,“称”出静摩擦力(论文提纲范文)
环节一:生活剧“拔瓶比赛”,抓住一个“静”字 |
环节二:课堂的较量中质疑静摩擦力的大小规律 |
环节三:演示和分组实验——体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
环节四:难点突破,感悟一个“趋势” |
环节五:量筒——“称”静摩擦力大小 |
环节六:回归问题,解决质疑 |
(8)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流程 |
3.研究方法 |
二、理论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与现状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二)同伴教学法 |
1.同伴教学法简介 |
2.阅读测试题和概念测试题 |
3.同伴讨论 |
4.反馈方式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1.金字塔理论 |
2.最近发展区理论 |
3.社会互赖理论 |
三、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析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对象的现状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分析 |
1.教材与学情分析 |
2.《弹力》教学案例设计 |
3.《摩擦力》教学案例设计 |
四、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一)实施前期准备 |
1.同伴小组组建 |
2.同伴小组培训 |
(二)《弹力》案例实施与分析 |
1.课前准备 |
2.《弹力》教学过程 |
(三)《摩擦力》案例实施与分析 |
1.课前准备 |
2.《摩擦力》教学过程 |
(四)同伴教学法物理课堂教学片段 |
五、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
1.概念测试题 |
2.物理月考成绩 |
(二)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反馈 |
1.问卷设计与实施 |
2.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学生访谈结果 |
(三)实施困难与改进办法 |
1.同伴讨论小组组建 |
2.座位编排问题 |
3.时间分配 |
4.讨论的有效性 |
5.阅读测试题与概念测试题选择与编制 |
6.学生开始出现依赖 |
六、研究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弹力》导学案 |
附录三 《摩擦力》导学案 |
附录四 同伴教学法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开发和应用 ——以高中力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 |
1.2.2 物理微实验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具身化物理微实验 |
2.1.2 开发和应用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具身认知理论 |
2.2.2 杜威“从做中学” |
第3章 高中物理微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内容 |
3.4 调查分析 |
3.4.1 问卷信度分析 |
3.4.2 问卷结果分析 |
3.5 调查结论 |
第4章 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开发设计 |
4.1 具身化微实验的分类及教学作用 |
4.1.1 实感具身微实验 |
4.1.2 实境具身微实验 |
4.2 具身化微实验的开发 |
4.2.1 开发原则 |
4.2.2 开发流程 |
4.2.3 开发实例 |
第5章 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教学应用 |
5.1 具身化微实验的教学设计流程 |
5.1.1 具身化微实验的教学分析 |
5.1.2 具身化微实验的教学过程 |
5.2 具身化微实验的教学设计 |
5.2.1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 |
5.2.2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
5.2.3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
5.2.4 具身化微实验教学设计反思 |
第6章 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教学实验 |
6.1 准实验研究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假设 |
6.1.3 研究设计 |
6.1.4 研究过程 |
6.1.5 研究结果 |
6.1.6 研究结论 |
6.2 课后访谈调查 |
6.2.1 访谈前期准备 |
6.2.2 实施访谈 |
6.2.3 访谈分析 |
6.3 实践研究结论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相互作用”单元针对性测试 |
附录3:课后访谈提纲 |
附录4: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案例实施(节选) |
附录5:教学活动纪实(节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10)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情境教学实践——以“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
2 教学目标 |
3 教学过程 |
3.1 创设生活情境 引出静摩擦力的概念 |
3.2 创设活动情境 概括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
3.3 创设实例情境 探寻静摩擦力的方向 |
3.4 创设实验情境 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
3.5 创设任务情境 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 |
4 教学反思 |
四、分析静摩擦力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SYS的锚缆夹具有限元分析[J]. 吴武刚,刘永波,吴家喜,耿合龙. 石油机械, 2021(11)
- [2]高中物理摩擦力认识的渐进有序提升[J]. 马俊强,左诚. 教学考试, 2021(31)
- [3]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力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D]. 钟玉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滑动结合面进给系统摩擦特性与动力学行为研究[D]. 梁正雄.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交互仿真支持高中力学概念理解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D]. 舒莉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6]神奇量筒,“称”出静摩擦力[J]. 陈晓霞. 试题与研究, 2021(18)
- [7]利用整体法巧解水平转盘上的绳连体问题[J]. 郑金. 湖南中学物理, 2021(06)
- [8]同伴教学法在高一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植慧茵.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具身化物理微实验的开发和应用 ——以高中力学为例[D]. 张雅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10]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物理情境教学实践——以“静摩擦力”教学设计为例[J]. 罗明江,龙红利. 中学物理,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