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字典的定义和意义

关于字典的定义和意义

一、论字典的释义和义项(论文文献综述)

娄尽美[1](2021)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校正》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大字典》是代表目前最高水平的中文大型字典。它的编纂和出版,意义重大。在第一版《大字典》发行10年後,第二版的修订工作於1999年正式启动。相较於前版,《大字典》(第二版)吸收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体例、释义、注音等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是,由於编纂工作量巨大,编纂人员数量极多,编纂内容难免会存在错误。虽然专家学者对《大字典》的修订工作从未停止,但其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後代学者发现和解决。《大字典》作爲一部重要的学习工具书,其释义、引证的准确度和读者的使用感受息息相关。因此对《大字典》中的释义、引证内容进行校勘,意义重大。本论文将以《大字典》(第二版)糸部字的释义和引证内容爲研究对象,在词汇学、校勘学、文字学、语法学、训诂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结合诸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大字典》糸部字的释义和引证方面存在的错误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大字典》的修订工作有所帮助。本论文分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主要介绍了《大字典》及其研究现状,并对选题范围、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爲释义校正,把《大字典》糸部字释义内容作爲研究对象,依据词汇学、训诂学知识,参照相关字典辞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类。该部分共19例:释义不当10例,义项遗漏9例。第三部分爲引证校正,采用校勘学方法,将《大字典》引证与《大字典·附録》中的主要版本中的内容进行比对,并参照次要版本及相关文献,对其中的不当之处进行校正。该部分共131例,分爲七部分:义证不合6例,引证滞後3例,引证缺失5例,书名、作者名、篇章名错误11例,标点不当12例,引证截引不当4例,引证内容错误92例。其中引证内容错误包含引证)文62例,引证脱文13例,引证衍文3例,引证倒文13例。

贺琳琳[2](2021)在《《汉语大字典》释义研究 ——以人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大字典》是我国辞书编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对汉字形音义的阐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一部大型辞书来说,准确科学的释义尤为重要。当前学界对《大字典》的释义研究,多集中在指出《大字典》释义内容方面的不足,对《大字典》释义进行系统研究的论着屈指可数。我们以《大字典》中人部字的释义为例,从字典辞书编纂的角度出发,对《大字典》释义进行系统研究。将《大字典》放到我国字典辞书编纂史上,将其与前代辞书对比,研究《大字典》的释义方式与释义贡献,全面分析《大字典》释义的继承与创新;同时指出《大字典》释义与引证中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大字典》的进一步修订以及《大字典》之后的辞书编纂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促进字典辞书编纂理论的完善。本文的研究不是指摘《大字典》的个别失误,而是在肯定《大字典》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字典》人部字释义的系统研究,指明《大字典》的释义方式、释义贡献,指出《大字典》释义与引证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字典》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王一婷[3](2021)在《第二版《汉语大字典》第八卷指瑕》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大字典》(简称《大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音义收録最完备、规模最大的一部汉语字典,其编纂和出版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一件大事。首版《大字典》由川、鄂两省共三百多名专家学者编撰而成,总体来説,是一部利用价值较高的辞书,但因编撰人数多,工作量大等原因,《大字典》在释义和引证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疏误。只有在修正过程中,发现并纠正这些不足,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字典》的使用价值。於是,第二版《大字典》便应运而生。然而《大字典》的修订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以第二版《大字典》第八卷爲研究对象,共分三章:第一章爲绪论,主要介绍《大字典》的概况和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选题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对《大字典》第八卷释义方面的失误进行校正,主要解决《大字典》在义项设置和解释方面的失误,分义项设置不当、释义不当、字际关系沟通问题三节。其中,义项设置不当8条;释义不当3条;字际关系沟通问题包括字际关系未沟通4条、字际关系沟通不到位2条。第三章对《大字典》第八卷引证方面的失误进行校正,主要解决《大字典》在引证内容方面的不足,分引证摘取不当、引证与释义不符、引证文字)误、注文作者标识未当、缺少例证、引证迟後、引证书名、篇名有误、引证标点有误八节。其中,引证摘取不当7条;引证与释义不符5条;引证文字)误包括)文68条、脱文21条、倒文7条;注文作者标识未当3条;缺少例证7条;引证迟後2条;引证书名篇名有误包括书名有误4条、篇名有误4条;引证标点有误7条。

胡伟凤[4](2021)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人部与月部释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冯景如[5](2021)在《核心义与辞典释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董瑾瑾[6](2021)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金部释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红娟[7](2021)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手部指瑕》文中提出《汉语大字典》被称为“共和国的《康熙字典》”。它的问世,不但对我国辞书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更是对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因其编写工作量大、书成众家、涉猎范围广以及印刷失误等各方面的因素,其在编纂过程中难免会有疏失。修订版《汉语大字典》较之首版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仍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疏失。我们在查阅《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手部字时发现其在释义、引证、字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疏失。遂以手部字为研究对象,以《汉语大字典》参考书目表为依据,以其他字书、韵书以及传世文献为参考,应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文献学等学科理论对《汉语大字典》手部字进行穷尽性的校正与商补,以期为《汉语大字典》的修订与完善提供可利用的信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等;第二章为释义问题,主要涉及义例不合、释义表述不完善、义项缺漏、义项误设等方面;第三章为引证问题,涉及讹文、脱文、衍文、倒文、标点有误、引文截取不当、书名或篇章名有误以及引用古注张冠李戴等八个方面;第四章为字际关系问题,旨在考证《汉语大字典》手部字在异体认同方面的问题,主要从本为异体关系而未进行沟通以及字际关系沟通不彻底两方面展开。

孙明欣[8](2021)在《“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变迁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门户逐渐开放,传教士来华活动再次活跃起来。他们本着传教的目的融入中国社会,学习中华文化,而促进宗教本土化传播的关键环节就是掌握汉语。为学好汉语并为后来来华传教士提供高效便利的学习工具,传教士们编纂了多部汉语学习辞书,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及其相关词语,其中还涉及中国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内容的阐释,为来华西人学习汉语提供了巨大帮助。通过梳理这一时期传教士编纂的双语辞书,从汉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出发,窥探其汉语学习的过程,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天”字文化内涵丰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对传教士来说既是其学习汉语的基础词汇,也是将基督教义和中华传统信仰相结合的纽带,因此本文选取“天”及其词语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语料分析法和描写对比法,建立辞书语料信息库,从传教士角度,梳理“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发展轨迹,理清其古今演变过程,进而探讨出晚清民国时期传教士辞书编纂对汉语语文辞书编纂的影响,挖掘其对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价值。论文主体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现状、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语料来源;第一章基于辞书信息库,对“天”字释义进行分类描写和对比分析,探索其释义发展过程;第二章以信息库中“天”的相关词语为具体研究对象,对辞书中检索到的词语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天”字词语在辞书中的演变特点;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阐述传教士辞书对汉语语文辞书和外向型汉语辞书编纂的影响和借鉴价值及传教士汉语学习的经验启示;结语部分总结前文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传教士辞书研究的意义。本文从传教士视角出发,以辞书为载体,以“天”及其词语为具体研究对象,探索对当代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意义,希望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所帮助,为更多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提供新的学习途径。

吴亚军[9](2021)在《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文中提出自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之后,对语词概念的反身性认识及语义探究成为语言哲学的首要任务。模态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逻辑学的新进展,与语言学也密切相关。本文以汉语典型模态词的语义本体为探讨对象,通过哲学问题分析廓清并归纳各类模态词的内容实质及本体特征。分类描写基础上,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进行量化和质性描写。层次维度上,同一语义范畴内模态词的语义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属性。模态词是传达模态的主要语言手段,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对汉语模态逻辑、语用调节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积极意义。当前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尚不系统。模态词的多义性和语义动态演化特性使得该类词特别重要,却又特别让人困惑。综述表明,当前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个别或某一语义域内模态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多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刻画其模态语义特征,鲜有研究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上升到语用层面以实现模态逻辑和模态自然语言的互动互补。汉语模态系统的次级范畴以松散的方式勾连共现,各语义范畴的语义属性并不一致。同时,模态还面临信念与辩护之间的融贯、理由与认识判断之间的蕴涵、道义连贯、罗斯困惑以及预设失灵等诸多哲学难题,无法通过认识论角度分析达成一致认识。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和新描写主义思潮强调语言的语义描写,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是阐明模态逻辑语义进而澄明上述哲学难题的可能出路。鉴于此,本文综合采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规范语用学理论,基于自然语言语料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语义要素、逻辑语义结构和模态源等成分展开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聚焦汉语模态词的分类描写、分层描写和特征描写以实现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刻画。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1)根据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性质,汉语模态系统包括哪些模态语义范畴?每一模态语义范畴内所包括的典型模态词又有哪些?(2)基于自然语例分析,每一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分布和语义特征是什么?(3)面对单义观和多义观的争论,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汉语模态词的意义?分类描写发现,完整汉语模态系统包括五个模态语义范畴,分别为真势模态、认识模态、道义模态、动力模态和评价模态。除公认的认识模态和道义模态外,本文论证并确立了汉语中真势、动力和评价模态的语义范畴地位。这三种模态和认识、道义模态共同构成了严密的语义自然类。真势、认识和评价模态是对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道义模态兼具说话者导向和情景导向,其语义辖域处于屈折层。动力模态受主语意识节制,其语义辖域则处于词汇层。分层描写采用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模态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或命题成真的主观态度或看法,其确定性程度不是“是”或者“不是”,而是体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统(0~1)。依据模态词的词频和三元划分框架,本文认定的典型汉语模态词包括“必然”“偶然”“可能1”“一定”“应该”“可能2”“必须”“应当”“可以”“要”“能”“会”“敢”“果然”“竟然”“幸亏”“偏偏”和“配”等共计18个。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法和语义结构分析法,分别从语义分布、语义内容及语义结构特征等维度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特征展开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真势模态语义域内,真势模态词是对基本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必然”的语义指向说话者,属命题外成分,充当句子副词。其语义结构包括行为主体的判定前提条件(A),行为主体对命题为真的确定性判断(B),和命题引发的后续结果(C)等三个语义成分。其中,语义成分B是“必然”语义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最常见的“必然”语义结构是“A+B”(58.82%),表明依据在前而确定性判定在后的语义结构最常见。“可能”的语义中预设了说话者在说话当时并不知道命题的真值,基本命题的真值为真或为假,“可能1”的语义内涵体现为两者的强合取,即(?)。“偶然”的语义中编码有时间变元。现在和过去语境中,“偶然”的语义体现为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和逻辑上可能不发生的合取;将来语境中,“偶然”的语义本体则为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与意外的合取。第二,认识模态传达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观点或态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结构中包括证据成分或认识成分,是说话者借以形成主观认识的条件。“一定”侧重证据义,其语义中的证据成分是基于推理产生的间接证据,认识成分则是对证据的主观评估则具有私有性质。“应该”也侧重证据义,多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作用于命题真值。现在和将来语境中,“应该”暗含说话者期待,过去时语境中则隐含对命题的否定。“可能2”侧重认识成分而非证据成分,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推测和估计,其语义确定性非常低,隐含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否定。“可能2”的语义指向将来,不能出现在现在时和过去时语境中。第三,道义模态是说话者依据道义规则使得命题成真的观点或态度,具有施动属性。道义规则是道义模态词的核心语义成分,有客观和主观之分,产生的规范强制力介于义务性和授权性。“必须”的客观道义源多于内在主观道义源,语义色彩偏客观。“必须”多出现于未然态语境中(96%),72%的用例表达规范义或准规范义,传达说话者的企望义,具有显着规范功能,引申为祈使用法。“应当”以规范义和准规范义用法为主(75.13%),表建议或忠告语气。当说话者为施动对象时,“应当”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承诺。“可以”的语义结构中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87.10%的语例表达说话者的授权性规范其强制力趋于零;而12.90%的用例表达法律或机构对机构或个体的授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第四,动力模态关乎主语-参与者对事件成真的能力或意愿,是说话者对主语-参与者自身特性使得事件为真的可能性判断。“要”的动力模态用法包括表意愿的“想、希望”和表意志的“欲求”,传达主语对自身施加正向的力。“能”的核心语义是具备使某事成真的条件,有表能力和表意愿两种用法。表能力义时又可划分为生理能力或心智能力,具有低稳定性和非持久性。此外,“能”不能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与着、了、过连用。“会”表能力用法最为突出(98.11%),其核心语义是懂得怎么做或有能力做某事。“会”的物性用法(1.89%)指“能力义”是由事物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会”的共存限制分析发现,该词不具备时间指向性。“敢”主要出现在否定语境中(81.37%),其语义具有非断言性,受话者或相关行为主体在意识层面经验到风险或危险,相关行为或事件没有被执行或实现的可能性。第五,评价模态是行为主体基于预设对已知命题的主观评估。“果然”的核心语义是主体对所述命题的主观料定,表示事情的发展与预料、期待相一致,传达意料之中的语气。“果然”的关系类别有五种:解说关系(71.05%);因果关系(17.54%);承接关系(8.77%);条件关系(1.75%)和转折关系(0.88%)。“果然”的语义特征包括[+预设]、[+结果]和[+料定]。“竟然”的核心语义是反预期,表达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间的语义不兼容(66.32%)或同一事件中事态之间存在反差(33.68%),其语义特征包括[-常理]、[+结果]。“幸亏”的语义结构包括基础小句、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其中,82.05%的语例中基础小句表原因,17.95%的基础小句表条件。其中,基础小句表原因或条件,前提小句不利,结果小句却正面的占比最大(84.62%)。但也存在前提小句有利或无法判定,结果小句不利的情况。“偏偏”的前后相邻命题间语义关系分析发现其核心语义表偏离(77.05%),此外还可表增益(占21.86%)和范围义(占1.09%)。表偏离义时,57.39%的“偏偏”语例中后续命题偏离“希望”,表遗憾语气;42.61%的语例偏离“预期”,表吃惊、惊讶语气。“配”后接“V+N”结构,依据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明晰性,表达模糊义、准规则义或推测义。词语搭配分析表明,“配”的语义色彩为中性偏积极。本文兼顾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类别、分层和特征三个维度展开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论意义。实践上,深化了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理解,为对外汉语教学、言语交际和汉语模态逻辑提供有益启示。理论上,通过探索模态词的语用/语义界面互动,文本论证了多维度描写对词义中弱规范性的外显作用,夯实了新描写主义的理论根基。方法论上,多层次的词义精细描写是解决语言哲学问题的有效路径。然而,模态词的语义演化和复杂语境意味着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待学者们通力合作,推动汉语模态逻辑更加系统与全面。

孙泽仙,汪启明[10](2020)在《赵振铎先生学术年表长编》文中提出赵振铎为我国当代着名语言学家、辞书学家,一生勤勉,笔耕不辍,论着等身。整理赵振铎先生的学术发展脉络、研究其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可为当代中国语言学、辞书学发展提供参考资源及理论借鉴。

二、论字典的释义和义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字典的释义和义项(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现状
        一、关於《汉语大字典》
        二、《汉语大字典》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依据及范围
        一、选题范围
        二、选题依据
    第三节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释义校正
    第一节 释义不当
    第二节 义项遗漏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引证校正
    第一节 义证不合
    第二节 引证滞後
    第三节 引证缺失
    第四节 引证内容错误
        一、讹文
        二、脱文
        三、衍文
        四、倒文
    第五节 标点不当
    第六节 书名、篇名、章节名、作者名错误
    第七节 引证截取不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汉语大字典》释义研究 ——以人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汉语大字典》简介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汉语大字典》释义方式
    2.1 直训式释义
        2.1.1 单音词释义
        2.1.2 复音词释义
        2.1.3 单音词、复音词组合释义
    2.2 义界式释义
        2.2.1 定义式释义
        2.2.2 描写式释义
第三章 《汉语大字典》释义贡献
    3.1 规范释义内容
    3.2 改进释义方式
        3.2.1 采用单义词组合释义
        3.2.2 采用扩展性词语或句子释义
        3.2.3 加括注阐释词义
    3.3 揭示义项源流关系
    3.4 展示相关词释义的系统性
第四章 《汉语大字典》释义问题
    4.1 误以释源为释义
    4.2 义项设置问题
        4.2.1 义项增删问题
        4.2.2 义项分合问题
    4.3 释义表述问题
        4.3.1 释义表述不恰当
        4.3.2 释义表述不完备
    4.4 释义引证问题
        4.4.1 引证与释义不符
        4.4.2 引证与释义无关
第五章 《汉语大字典》引证勘误
    5.1 引证文字疏误
        5.1.1 引证正文疏误
        5.1.2 引证出处疏误
    5.2 引证标点疏误
    5.3 引证节略不当
    5.4 引证不合体例
        5.4.1 书名标注格式不同
        5.4.2 引用注释标注不同
        5.4.3 引异体字不合体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第二版《汉语大字典》第八卷指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大字典》概説
        一、《大字典》的体例
        二、第二版《大字典》的特色
        三、《大字典》的地位
    第二节 选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研究对象
    第四节 选题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字典》第八卷释义指瑕
    第一节 义项设置不当
    第二节 释义不当
    第三节 字际关系沟通问题
        一、字际关系未沟通
        二、字际关系沟通不到位
第三章 《大字典》第八卷引证指瑕
    第一节 引证摘取不当
    第二节 引证与释义不符
    第三节 引证文字(?)误
        一、(?)文
        二、脱文
        三、倒文
    第四节 注文作者标识未当
    第五节 缺少例证
    第六节 引证迟後
    第七节 引证书名、篇名有误
        一、引证书名有误
        二、引证篇名有误
    第八节 引证标点有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手部指瑕(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汉语大字典》简介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大字典》的研究现状
        1.2.2 手部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释义问题
    2.1 义例不合
    2.2 释义表述不完善
    2.3 义项缺漏
    2.4 义项误设
第三章 引证问题
    3.1 (?)文
    3.2 脱文
    3.3 衍文
    3.4 倒文
    3.5 引文截取不当
    3.6 标点问题
    3.7 书名、篇名、作者名以及篇章数目有误
    3.8 引用古注张冠李戴
第四章 字际关系问题
    4.1 字际关系未沟通
    4.2 字际关系沟通不彻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变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传教士辞书中“天”字释义研究
    第一节 辞书中“天”字义项收录情况
    第二节 辞书中“天”字义项演变分析
    第三节 传教士辞书在“天”字义项演变中的作用
第二章 传教士辞书中“天”字词语研究
    第一节 辞书中“天”字词语收录情况
    第二节 辞书中“天”字词语收录情况分析
    第三节 辞书中“天”字词语收录特点
第三章 传教士辞书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传教士辞书对汉语语文辞书的影响
    第二节 外向型汉语辞书对传教士辞书的借鉴
    第三节 传教士辞书对汉语学习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天”字义项分类信息库
    附录2 .“天”字词语信息库
    附录3 .“天”字词语分类信息库
致谢

(9)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术语界定及研究对象
        1.2.1 术语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1 语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模态和模态词
    2.2 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地位
        2.2.1 词义本质及其内容
        2.2.2 模态词的语义性质
        2.2.3 模态词的释义路径争论
    2.3 模态逻辑史视域中模态词研究
        2.3.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模态逻辑
        2.3.2 中世纪时期的模态逻辑
        2.3.3 近代时期的模态逻辑
        2.3.4 现当代的模态逻辑
    2.4 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2.4.1 模态次级语义范畴
        2.4.2 典型模态词认定
    2.5 模态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
        3.1.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内容
        3.1.2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3.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
        3.2.1 可能世界概念
        3.2.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内容
        3.2.3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3.3 规范语用学理论
        3.3.1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提出
        3.3.2 规范语用学理论内容
        3.3.3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3.4 理论的综合与分析对象的确定
        3.4.1 理论综合的三个维度
        3.4.2 汉语模态词的本体特征与语义范畴
        3.4.3 五类模态语词的本体典型性
    3.5 小结
第4章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4.1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4.1.1 真势模态简评
        4.1.2 信念与辩护的融贯问题
        4.1.3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4.2 典型真势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4.2.1 “必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4.2.2 “可能_1”的语义特征分析
        4.2.3 “偶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4.3 层级维度真势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5.1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5.1.1 认识模态、事实性和言据性
        5.1.2 认识模态简评
        5.1.3 理由与认识判断的蕴涵问题
        5.1.4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5.2 典型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5.2.1 “一定”的语义特征分析
        5.2.2 “应该”的语义特征分析
        5.2.3 “可能_2”的语义特征分析
    5.3 层级维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6.1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6.1.1 道义模态简评
        6.1.2 道义连贯和罗斯困惑
        6.1.3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6.2 典型道义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6.2.1 “必须”的语义特征分析
        6.2.2 “应当”的语义特征分析
        6.2.3 “可以”的语义特征分析
    6.3 层级维度道义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6.4 小结
第7章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7.1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7.1.1 动力模态简评
        7.1.2 动力模态词的语义不确定性
        7.1.3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7.2 典型动力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7.2.1 “要”的语义特征分析
        7.2.2 “能”的语义特征分析
        7.2.3 “会”的语义特征分析
        7.2.4 “敢”的语义特征分析
    7.3 层级维度动力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7.4 小结
第8章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8.1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8.1.1 评价模态简评
        8.1.2 预设失灵问题
        8.1.3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8.2 典型评价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8.2.1 “果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8.2.2 “竟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8.2.3 “幸亏”的语义特征分析
        8.2.4 “偏偏”的语义特征分析
        8.2.5 “配”的语义特征分析
    8.3 层级维度评价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主要发现
        9.1.1 汉语模态词的语义范畴以及典型模态词
        9.1.2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性质
        9.1.3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释解方式
    9.2 研究贡献与启示
        9.2.1 研究贡献
        9.2.2 研究启示
    9.3 问题与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四、论字典的释义和义项(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糸部校正[D]. 娄尽美. 河北大学, 2021(02)
  • [2]《汉语大字典》释义研究 ——以人部为例[D]. 贺琳琳. 河北大学, 2021(02)
  • [3]第二版《汉语大字典》第八卷指瑕[D]. 王一婷. 河北大学, 2021(02)
  • [4]《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人部与月部释义研究[D]. 胡伟凤.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核心义与辞典释义研究[D]. 冯景如.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6]《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金部释义研究[D]. 董瑾瑾.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7]《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手部指瑕[D]. 刘红娟. 河北大学, 2021(02)
  • [8]“天”及其词语在传教士辞书中的变迁与启示[D]. 孙明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D]. 吴亚军. 西南大学, 2021(01)
  • [10]赵振铎先生学术年表长编[J]. 孙泽仙,汪启明. 汉字汉语研究, 2020(04)

标签:;  ;  ;  ;  ;  

关于字典的定义和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