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教学、动态分层、全程考核——中职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

模块教学、动态分层、全程考核——中职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

一、模块教学 动态分层 全程考核——中职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曹湾[1](2020)在《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我国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探索与反思》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提高体育院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众多课程教学中已经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在田径专项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田径专项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该教学方法引入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课程的价值,为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七所体育院校在田径专项课程实施动态分层法教学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体育院校的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田径教师对动态分层教学法的认可度较高。2.体育院校的教学环境及师资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3.动态分层教学法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有,激励教师认真备课、鼓励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及时反馈教学工作、客观对待学生的学习。田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4.田径教师认为在动态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分成3个层级、学生每半学年进行一次分层考核评估最为合理,科学的分层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是动态分层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体育院校应不断加强动态分层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体育院校应不断加强田径师资的培养力度。3.田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互联网+田径专项课程”。4.体育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学生分层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

张开阳[2](2017)在《中职学校“三合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惠州工程技术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过分强调传授职业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出现了重技能训练、轻德育教育,甚至把德育课、文化课课时减少的热潮,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沟通障碍、暴力倾向、心理承受力差等,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打架甚至打群架、遇到一点点问题就不会处理甚至出现自杀现象等。但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理想主义、教条主义现象,导致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相脱节、学生知行相脱节等现象。2014年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不仅要对受教育的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要在个人品质、艺术素养、精神境界、职业道德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这就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德育模式,能够为中职德育工作开发和整合所有德育资源,同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三合”指的是“校企融合,课管融合,知行融合”。课管融合,即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相融合。这里的课堂教学是广义的课堂,包括专业课、德育课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课等。校企融合,即学校德育与企业培养融合。学校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德育资源,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精华,通过校企文化融合育人。知行融合,即学生认知与行为表现相一致。一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人人管的德育,让学生深层次认知德育内容并转化在行为表现上。二是在德育模块上对学生进行强化管理,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展现良好的道德风貌。三是建立以学生行为和实践为评价内容的评价机制,以德育教师、学生科、班主任及企业的共同参与改革评价办法。本文作者通过调研,归纳总结中职学校德育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假设、设计三合德育模式、将三合德育模式应用于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的德育管理中,依据实施结果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评价,验证了三合德育模式的有效性,从而重新构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为中职学校提升德育效能探索出新的可借鉴的德育模式。

申文缙[3](2017)在《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在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力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成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保障。同时,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驱动下建立终身化学习组织的必然选择。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事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备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其理论精髓与实践经验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研究遵循“梳理分析—反思建构”的总体思路,按照“理论基础—建设背景—体系解析—经验总结—启示借鉴”的逻辑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及系统分析法,对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体制机制进行系统剖析,在总结德国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瓶颈”进行反思,尝试构建满足我国职教师资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论文建立了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的理论框架。论文主要运用教师专业发展、社会共生、协同学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分别对培训体系的建设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四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上述理论对探究培训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具有适切性。其次,明确指出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建设动力及发展方向。欧洲一体化为目标导向的教育政策,“工业4.0”为代表的德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及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推动培训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德国传统培训体系弊端及其变革为培训体系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再次,通过解析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揭示其构建机理,从四个方面提炼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第一,以职教师资专业发展为核心的体系建设目标;第二,基于多元培训主体及主客体共生关系的体系组织结构;第三,培训层级间纵向协同机制与培训组织机构间横向协同运行机制;第四,彰显全面性与民主化特点的培训质量保障系统。最后,探索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模式。论文立足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现状,针对体系建设目标模糊、培训主体各自为政、体系组织结构分散、运行机制不畅、质量保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以德国经验为借鉴,从四个方面提出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策略:树立人本思想的培训体系建设目标、构建多元共生的培训集团化组织结构、采取协同共赢的市场化培训运行模式、建立科学全面的培训质量保障系统。

朱毓高[4](2016)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 ——基于重庆九所高职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培养现代社会产业所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成了职业教育新的“中国教育梦”。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级制造人才尤为关键。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不仅形塑了高等职业教育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常态”,更影响到了高等教育内部的教学环境,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如何对接新的经济社会结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挑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必须解决的新课题。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更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具体场域。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环境的变革与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之一。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却面临“发展定位、整体质量及特色性”的困顿之境,特别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变革力度亟待强化、课堂环境管理存在理论与实践双重挑战。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与变革之道。本研究基于学校教育管理的视角,以心理动力场学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需求—压力理论为理论支撑,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应然样态、实然状况和变革策略。研究通过对近15年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文献研究,理清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基本结构与要素,明确了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尺度。结合个人工作实践,在文献分析、开放式访谈和行动观察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信效度良好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调查问卷》与《高职课堂环境访谈提纲》,以此为研究工具,在重庆市九所高职院校开展实证调查。通过为期两年的研究,得到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学校按照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总和。对课堂环境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课堂管理的效能和效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课堂环境管理可以分为课堂物理环境管理、课堂心理环境管理和课堂制度环境管理三方面的管理活动内容。由于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性质不同、高职院校课堂的教学理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同、课堂教学过程不同、课堂环境管理的管制模式不同,使得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存在特殊性诉求: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需要宽泛课堂理念作为指导,需要特色课程设置作为核心支撑,课堂环境管理需要制度契合加以保障。第二,由于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理念也要不断变革。一是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权变管理:取向多样化,让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的动态交叠;管理弹性化,让预设环境与生成环境的互为补充;过程建构化,让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兼顾兼容。二是封闭与开放相融合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系统管理:内容立体化,让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循环观照;范围广延化,让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交叉运用。三是无序与有序相依存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制度管理:关注平衡性,让外生秩序与内生秩序的平衡;追求融合性,让信息反馈与环境开放的融合;推动相生性,让无序状态下孕育的有序生成。四是负向与正向相兼容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协同管理:从“冷漠”转向“合作”,关注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环境;从“涣散”转向“严谨”,关注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气氛;从“乏味”转向“趣味”,关注富有激励性的“心理场”;从“阻隔”转向“理解”,关注富有意义的师生参与。五是物质与生命相兼顾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人本管理:追求流动性,打造课堂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践行互动性,完善交互建构的信息系统;实现发展性,建成动态生成的发展系统。第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在物理环境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得到了较大改善,总体上改变了过去教学设施缺乏、装备落后和使用便捷性较差的不良状况,物理环境的总体改善使得学生对教学场所装配的教学设施设备总体上持满意态度。从心理环境角度看,大部分高职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和教学策略,积极致力于互助合作型的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在制度环境方面,以任务的设置和问题的解决为基本的方法取向,凸显院校“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点,普遍实施较为宽松的纪律要求和人性化的课堂秩序管理。调查发现,高职课堂存在诸如多媒体设备的滥用、励志性标语的误用、警示标语和护具的乏用等导致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割裂,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与线性化、课堂教学的冷漠性与去生命化等引发课堂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失谐等问题。第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自身的客观局限,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的协同兼容性不足、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差序影响”教学;二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教师要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教师创新意识欠缺、教师教学行为失范、教师实践指导不够;三是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学生要素的不足,具体表现为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单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不端正。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重构的基本思路就在于重构管理理念、进行实践改革和提供保障支撑。从重构的理念变革看,需要实现高职课堂环境从物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延伸、实现从知识环境向心理环境的转化、实现从学业发展向文化成长的引领、实现从碎片环境向系统环境的转变。在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重构的实践举措上,重视课堂中职业情境的营造,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整合;形成民主与合作的课堂氛围,实现心理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整合;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凸显高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特色。在保障措施上,应强化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拓展高职课堂教学资源、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

何剑彤[5](2015)在《基于协同理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结构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层次人才培养问题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是新常态下我国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模式系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面对新常态下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表现出开放性、复杂性和协同性的特点。系统的运行效率依赖于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能力。为此,本文将协同学理论全面运用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研究中,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要素能实现内外协同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系统性,明确了培养模式系统的范畴和定义,提出了一种系统要素提取的新方法,并运用该方法提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的诸要素,并深入分析各要素的含义。(2)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趋势,重新界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边界,提出基于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构建原则,并据此设计协同培养模式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内部协同结构和外部协同结构,及其主要子系统的详细结构。(3)基于协同学的理论框架,对照分析协同理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研究的理论适切性,深入研究培养模式系统的两种主要协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详细分析了培养协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运行原理。(4)以QS和中国教育在线网的调查数据,以及A高校MBA培养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样本数据,利用关联规则算法挖掘部分属性之间的内部联系。针对我国MBA研究生培养问题,基于前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的结构与协同机制研究,提出A高校MBA培养模式系统优化的相应措施与方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系统的应用提供了解决办法和思路。

唐正玲[6](2015)在《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职教发展进入了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课程建设对提升职教内涵、质量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环节。职教领域围绕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实践探索初成规模,但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是我国课程建设与专业教学水平未实现根本性提升的重要原因;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严谨而实用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是从整体上改变这种局面的关键举措。学术领域围绕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研究并不罕见,但大多缺乏深入性与实用性,且针对国家层面的有效研究寥寥无几。在理论思考与论证的基础上,探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方案成为本研究的主题,研究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从实然层面分析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现实状况,并进一步论证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方面,把握当前实际是开展课程建设行动的前提。本研究分别基于对职校教师的实地调研与对现有标准文本的理性分析,来呈现目前我国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在“量”与“质”层面的成果与不足。另一方面,只有理顺课程建设行动“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进行,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究行动开展的科学化方案。从国外标准体系建设趋势、国内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背景及课程与教学实际来看,有必要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从课程开发技术、课程建设实践、政策导向、国外经验几方面看,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在现实中可行;但为确保标准的高质量,在教师参与度、资金投入、工作组织网络、国家机构与人才队伍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应然层面探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技术方案。首先,宏观上构设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整体思路。主要包括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四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构件、要应对的课程建设中的四大矛盾问题、要遵循的课程开发的四方面理念。其次,中观上剖析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矛盾问题的应对技术。包括针对统一性与差异性矛盾的“差异平衡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矛盾的“标准对接技术”、中职与高职矛盾的“中高职衔接技术”、专业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矛盾的“课程联接技术”。最后,微观上分析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具体技术要求。主要架构起确定职业生涯路径、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确定课程设置、分析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确定专业实施条件等六个核心技术环节在内的基本技术流程;继而分析阐述每一技术环节的相关概念界定、操作过程及质量标准,以期从方法层面探讨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达到的国家水平。以上仅是就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方案问题做出的初步探索,在这些研究内容之外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深化与完善的课题。

赖展翅[7](2014)在《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种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语言,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通用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等特点,高职院校的理工科、管理类专业一般都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如何为专业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存在的学生、教师、教材、课程定位、评价制度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数学教学与学生专业存在脱节。为此,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深化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以“必需、够用”为度,树立“高等数学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理念,积极推进高等数学课程建设,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研究将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阐述了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思路。特别是通过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应用举例,分析指出了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并将其纳入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是深化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论文最后从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教材的改革、教学体系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的重建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诸多方面,研究提出了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为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为专业服务研究提供了借鉴。论文研究的创新点是: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活动,将数学建模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之中,同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积极实施案例式教学,是强化高等数学为专业服务的重要举措。

范巧平[8](2014)在《高职英语课程多元化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对北京市各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和实地考察,构建出一种多元化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验。强调各层级间学生的合作与多元化的操作理念,不仅解决了由于学生差异太大带来的诸多问题,还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互帮互学,提高了可操作性。实践表明,该模式以较少的投入显着地提高了各层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陈飞[9](2014)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快速生长的一支队伍,也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完成本科教育规范、外延拓展建设等工作后,进入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新时期,期间不免会有诸多困惑。国家在对其存在性认可、专业性指导的基础上,为其创造性的激发带来了动力也带来了挑战。同时,人才市场高级应用型人才缺乏的信息不断被媒体报道,也给应用型本科教育实施主体带来了巨大压力。综合种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的调整和改革首当其冲进入了研究的视野。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的调整和改革研究在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案等基本问题基础上,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了分析: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研究开展的指引。由于现有资料并没有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理论基础的直观表述,本文采取种属关系推演方式,从课程和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大学课程与大学课程编制、应用型课程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奠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本部分从课程政策文件、课程组织实施、课程受众群体以及课程参与企业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全面分析了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现状:了解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规范、课程“生长”环境;调查了应用型高校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分析了可能被忽视的关键问题;开展了受众群体问卷调查,研究了课程实施的效果;对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了了解,分析了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相关而主体不同的调查有利于信息的相互补充,有利于客观实质问题的把握。第三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问题与原因探究。在理论基础研究和课程现状大量调查基础上,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本部分从国家层面的宏观制度和学校层面的微观教学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现有问题,并就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宏观上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稳定发展制度、分类管理落实制度、校企合作制度还存在不足,其原因主要是非正式制度变迁滞后、新建院校特色发展配套制度缺乏、社会系统的条块分割所致;微观上在课程设计基础、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实施环节、课程评价方式几个方面存在问题,其原因多存在于传统的课程模式没有取得根本突破、培养体系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应用型师资队伍组建乏力等几个方面。第四部分: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查与启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标杆。本部分即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实践为调查对象,从认识应用科学大学出发,介绍了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主体和基本情况。随后以机械制造本科专业为例,将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我国Y高校进行了课程编制的比较,分析了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土特色与异域特色,归纳了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对调整和改革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五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对策探讨。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基础上,本部分从两个方面针对性地探讨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对策:宏观制度建设上,一是建立应用型本科教育联动发展机制,二是建立应用型本科特色发展机制,三是建立应用型本科产学合作机制。微观课程上,还是强调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在课程目标上、在课程实施上、在课程评价上坚持“应用”标准,培养实践能力。结语部分。此部分首先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归纳。从内容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课程建设的分类机制问题,二是课程体系的应用中心问题。以此为线索,此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对进一步开展研究提出建议。虽然研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也存在局限,进一步推定研究的开展还需要从课程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多加努力。

高宝荣[10](2014)在《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农民培训的内涵入手,通过对中职学校教育模式的分析,对中职学校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并概括,结合中职学校长期从事农民培训工作经验,发现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中在培训资金、师资力量、培训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参训农民思想以及培训监管等方面存在问题。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政府执行职能不到位以及中职学校受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影响,培训理念未树立、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组织宣传工作不深入、培训评估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做好政策到位、经费落实;理念到位、宣传落实;目标到位、培训落实;监管到位、责任落实;服务到位、成效落实的“五到位五落实”的应对策略。

二、模块教学 动态分层 全程考核——中职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块教学 动态分层 全程考核——中职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我国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探索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1.1.2 我国体育院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的需要
        1.1.3 田径课程创新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普通院校学科教学中的研究
        2.2.2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普通院校体育术科教学中的研究
        2.2.3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术科教学中的研究
        2.2.4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田径课程教学中的研究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教育公平
        2.3.2 动态
        2.3.3 分层教学
        2.3.4 动态分层教学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1.1 田径教师任职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4.1.2 田径教师认知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4.1.3 田径专项课程实施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4.1.4 田径教师实施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4.1.5 田径专项课程未实施原因的调查结果分析
        4.1.6 动态分层教学法对教师教学促进作用的调查结果分析
    4.2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4.2.1 动态分层教学法实施可行性的显性分析
        4.2.2 动态分层教学法实施可行性的隐性分析
        4.2.3 动态分层教学法实施可行性的应然分析
        4.2.4 动态分层教学法实施可行性的实然分析
    4.3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困境与反思
        4.3.1 体育院校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面临的困境
        4.3.2 体育院校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现状的反思
    4.4 动态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前瞻性分析
        4.4.1 田径课程授课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性思维
        4.4.2 创新田径课程考核形式—构建学生分层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4.4.3 田径专项课程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法的预期价值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2)中职学校“三合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惠州工程技术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中职学校德育
        2.1.2 模式及德育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社会学习理论
第3章 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3.1 中职学校德育总体态势
    3.2 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3.2.1 与教师沟通不够,缺乏德育的广泛性
        3.2.2 与企业融合不够,缺乏德育的行业性
        3.2.3 与学生联系不够,缺乏德育的主体性
        3.2.4 与社会匹配不够,缺乏德育的科学性
    3.3 中职学校德育问题究因
第4章 中职学校“三合德育”模式构建
    4.1 “三合德育”的目的
    4.2 “三合德育”的内容
    4.3 “三合德育”的实施
        4.3.1 成立组织机构
        4.3.2 制定工作计划
        4.3.3 开展德育活动
    4.4 “三合德育”的评价
第5章 中职学校“三合德育”实践效果——以惠州工程技术学校为例
    5.1 运行“三合德育”模式后教师、班主任的评价
        5.1.1 德育课和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5.1.2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
    5.2 运行“三合德育”模式前后学生德育认知水平
        5.2.1 问卷的设计
        5.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2.3 问卷结果反馈
    5.3 运行“三合德育”模式前后用人企业评价
        5.3.1 调查的组织
        5.3.2 调查结果分析
    5.4 案例反思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点
        6.2.2 研究不足
    6.3 未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中职学校德育存在问题电话调查
附录2: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学生德育认知水平问卷调查(前测)
附录3:用人企业对我校实习生职业素养评价问卷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历

(3)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格提升要求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二、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成为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核心概念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视域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创新
        一、进一步明晰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内涵及发展路径
        二、揭示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机理
        三、提出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策略
第二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主要观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培训体系目标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社会共生论
        一、社会共生论主要观点
        二、社会共生论对培训体系组织结构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节 协同学
        一、协同学主要观点
        二、协同学对培训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合理性
    第四节 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培训体系质量保障研究的可行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培训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
        一、欧盟教育政策的积极影响
        二、德国制造业发展诉求
        三、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
    第二节 培训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传统培训体系弊端
        二、培训体系变革趋势
        三、培训体系构建模式创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解析
    第一节 培训体系建设目标
        一、培训体系目标制定依据及构成要素
        二、培训体系目标层级与内容
    第二节 培训体系组织结构
        一、培训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培训体系要素间共生关系与层次结构
    第三节 培训体系运行机制
        一、培训体系运行框架
        二、培训体系运行方式及运行内容
        三、培训项目运行流程
    第四节 培训体系质量保障
        一、质量评价
        二、制度建设
        三、师资保障
        四、成本投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主要经验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培训体系目标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二、明晰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内涵及发展路径
        三、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统领培训体系建设
    第二节 基于共生关系的培训体系组织结构
        一、建立培训主体共生关系
        二、构建系统合理的培训体系层次结构
    第三节 以协同为宗旨的培训体系运行机制
        一、形成培训层级纵向协同机制
        二、强化组织机构横向协同机制
    第四节 彰显全面性与民主化特点的质量保障措施
        一、实施培训全面质量管理
        二、培育民主的培训质量评价文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借鉴价值
    第一节 中德两国培训体系建设背景比较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发展历程
        二、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发展历程
        三、两国比较
    第二节 我国培训体系现状及问题
        一、培训体系建设现状
        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德国经验对我国培训体系的启示
        一、树立人本思想的体系建设目标
        二、构建多元共生的集团化组织结构
        三、采取协同共赢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四、建立全面的培训质量保障系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 ——基于重庆九所高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时代背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改革
        (二)现实困囿:高职院校课堂教学问题呼吁变革课堂环境管理
        (三)研究意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驱动课堂环境管理实践
    二、概念界说
        (一)高职院校课堂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三、文献综述
        (一)文献计量分析
        (二)主要观点回顾
        (三)文献研究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主体变量:心理动力场理论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关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调控依据:“需求—压力”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二)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一)学科交叉的理论视角创新
        (二)核心问题与概念整合的分析框架创新
        (三)特定对象与特殊问题的研究领域创新
第一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内容体系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结构要素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内容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结构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特征分析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差异表征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想表征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价值定位
        (一)课堂环境管理的基础目标:打造“健康宜学”的课堂氛围
        (二)课堂环境管理的关键目标:形成“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环境管理的终极目标:实现“环境育人”的教育理想
第二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应然诉求
    一、人本:物质与生命共生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物质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弊端
        (二)物质与生命和谐共生的高职课堂人本管理
    二、权变:静态与动态相宜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静态化结构环境管理及其影响
        (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高职课堂环境权变管理
    三、系统:封闭与开放兼容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封闭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弊端
        (二)开放与封闭相兼顾的高职课堂环境系统管理
    四、规制:无序与有序并存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秩序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影响
        (二)有序与无序相呼应的高职课堂环境制度管理
    五、协同:民主与和谐统一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
        (一)高职课堂负向化环境管理的表现及弊端
        (二)正向与负向相整合的高职课堂环境协同管理
第三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实然调查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过程
        (三)调查实施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的统计分析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结果的差异性统计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调查结果的相关性统计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问题讨论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假设验证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现状的问题归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问题归因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自身的客观局限
        (一)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的协同兼容性不足
        (二)高职院校课堂三大环境“差序影响”教学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教师要素的不足
        (一)教师职业素养不高
        (二)教师创新意识欠缺
        (三)教师教学行为失范
        (四)教师实践指导不够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学生要素的不足
        (一)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二)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单薄
        (三)学生学习态度比较不端正
第五章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系统优化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理念变革
        (一)打破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固化模式,打造动静结合的课堂
        (二)走出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封闭误区,重视建设开放性课堂
        (三)重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秩序规范,形塑自然法则的课堂
        (四)扭转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负向能量,创设正向能量的课堂
        (五)超越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物质导向,营造关怀生命的课堂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变革路向
        (一)高职课堂环境从物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延伸
        (二)高职课堂环境从知识环境向心理环境的转化
        (三)高职课堂环境从学业发展向文化成长的引领
        (四)高职课堂环境从碎片环境向系统环境的转变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优化的实践举措
        (一)重视课堂中职业情境营造: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相整合
        (二)形成民主与合作课堂氛围:心理环境与制度环境相整合
        (三)凸显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特色: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一体化
    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优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二)大力拓展高职课堂教学资源
        (三)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与大众课堂环境的共异性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范式需要转型和升级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多重问题亟待解决
        (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问题产生的三维归因
        (五)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的系统性优化与变革
    二、研究反思
        (一)关于课堂环境结构划分的反思
        (二)关于课堂环境管理理论的反思
        (三)主观经验和过程性因素的反思
    三、研究展望
        (一)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实践的展望
        (二)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效果的展望
        (三)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课题的拓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一)期刊论文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其他类
        (一)工具书类
        (二)政策资料
        (三)网站信息类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基于协同理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结构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培养模式系统的概念界定
    2.2 系统科学理论
        2.2.1 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2.2.2 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2.3 系统的环境与开放性
        2.2.4 系统的整合与涌现
    2.3 协同学理论
        2.3.1 协同学基本概念
        2.3.2 协同学特性
    2.4 关联规则挖掘
        2.4.1 关联规则的定义与解释
        2.4.2 关联规则的相关概念
        2.4.3 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
    2.5 研究生培养模式论
        2.5.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
        2.5.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要素的分析
    3.1 培养模式系统要素的确定
        3.1.1 研究样本的选取
        3.1.2 C-K要素分析法
        3.1.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要素提取
    3.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要素的含义
        3.2.1 培养目标
        3.2.2 培养文化
        3.2.3 课程体系
        3.2.4 教师资源与学科支撑
        3.2.5 教学实践与培养管理
        3.2.6 质量控制与资源保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结构研究
    4.1 系统边界的确定
    4.2 系统的构建原则
        4.2.1 坚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4.2.2 发挥协同创新平台优势
        4.2.3 保障全面提升培养质量
    4.3 系统的整体结构
        4.3.1 系统内部协同结构
        4.3.2 系统外部协同结构
    4.4 目标子系统的构建
        4.4.1 树立系统化、多元化、终身化的理念
        4.4.2 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4.3 促进培养目标考核综合化
    4.5 培养子系统的构建
        4.5.1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协同
        4.5.2 校企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协同
        4.5.3 中外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协同
    4.6 保障子系统的构建
        4.6.1 生源质量保障
        4.6.2 培养管理质量保障
        4.6.3 学位论文质量保障
        4.6.4 评价与反馈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
    5.1 协同学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适切性
        5.1.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的开放性
        5.1.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的非平衡性
        5.1.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内部的竞争与协同
        5.1.4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中的序参量形成和涨落现象
    5.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的协同机制
        5.2.1 激励机制
        5.2.2 约束机制
        5.2.3 培养协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应用研究
    6.1 MBA培养模式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6.1.1 目标定位缺乏明确导向
        6.1.2 生源筛选存在制度缺陷
        6.1.3 培养管理缺乏有效协同
    6.2 生源群体特点统计与关联规则分析
        6.2.1 求学动机分析
        6.2.2 职业发展目标分析
        6.2.3 平均年龄与工作经历趋势分析
        6.2.4 性别的影响
        6.2.5 课程偏好趋势分析
        6.2.6 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
    6.3 基于协同的目标系统优化
        6.3.1 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6.3.2 生源筛选机制优化
    6.4 基于协同的培养管理优化
        6.4.1 师资系统协同优化
        6.4.2 教学管理系统优化
        6.4.3 培养管理全程质量监控
        6.4.4 加强与社会系统协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总结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课程建设的基础环节
        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实践在积累经验的同时需要提升质量
        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必不可少,开发技术方案有待研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相关研究的总体评述与预期突破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专业教学标准的界定
        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界定
        三、技术方案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实然状态分析
    第一节 基于实地调研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情况
        一、专业教学标准普及情况
        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主体分布
        三、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组织情况
        四、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成果质量
    第二节 基于文本分析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情况
        一、教育部层面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情况
        二、省市层面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情况
        三、职业院校层面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情况
第三章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
    第一节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外标准体系建设趋势,提升职教竞争力的战略要求
        二、顺应国内职教改革,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形成的必然要求
        三、基于课程与教学实际,提升职教整体质量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可行性
        一、已具备条件
        二、阻碍性因素
第四章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思路构设
    第一节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内容结构
        一、职业能力标准
        二、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三、专业课程标准
        四、专业实施条件
    第二节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中的矛盾问题
        一、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矛盾
        二、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矛盾
        三、中职与高职的矛盾
        四、专业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的矛盾
    第三节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基本理念
        一、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定位培养目标
        二、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
        三、以职业能力为依据开发课程内容
        四、以“理实一体化”为原则设计专业教学
第五章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矛盾问题应对技术剖析
    第一节 差异平衡技术
        一、能力标准的专业大类化
        二、课程的多样模块化
    第二节 标准对接技术
        一、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模式分析
        二、标准对接技术分析
    第三节 中高职衔接技术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关键问题分析
        二、中高职衔接技术分析
    第四节 课程联接技术
        一、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二、课程联接技术分析
第六章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要求分析
    第一节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技术流程
    第二节 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技术方法
        一、确定职业生涯路径
        二、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四、确定课程设置
        五、分析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
        六、确定专业实施条件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需求调研问卷
附录二 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方案访谈提纲
后记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依据
        1.3.1 理论依据
        1.3.2 现实依据
        1.3.2.1 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1.3.2.2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3.2.3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高职学生高等数学课程学习的现状分析
        2.1.1 调查对象、方法与内容
        2.1.2 调查结果
        2.1.3 调查结论
    2.2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2.1 课程价值定位不准,认识存在偏差
        2.2.2 教材内容体系陈旧,脱离学生实际
        2.2.3 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
        2.2.4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强
        2.2.5 课程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第三章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3.1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3.1.1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3.1.2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3.1.3 彰显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特色
    3.2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3.2.1 明晰高等数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3.2.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结构
        3.2.3 突出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3.2.4 优化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第四章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高职各专业的应用举例
    4.1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财经类专业的应用
        4.1.1 银行借贷问题
        4.1.2 保险收益问题
    4.2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农林类专业的应用
        4.2.1 饲料配比问题
        4.2.2 技术方案综合评价问题
    4.3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在其它专业的应用
        4.3.1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4.3.2 容器中盐水的含盐量问题
第五章 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5.1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
    5.2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材的改革
    5.3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
        5.3.1 明确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5.3.2 从学生专业成长角度出发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5.3.3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5.4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5.4.1 因材施教,构建多层次多模块教学模式
        5.4.2 理实一体,融数学建模活动于数学教学之中
    5.5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评价体系的重建
    5.6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5.6.1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6.2 改革与高职教育教学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6.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职英语课程多元化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多元化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
    (一)分层单元多元化
    (二)分层合作多元化
    (三)分层时间、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动态流动多元化
三、实验
    (一)实验对象
    (二)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三)明确目标、因材施教
    (四)适当调度、合理排课
    (五)设计模块、丰富课堂
    (六)强调合作、良性带动
    (七)注重过程、以考促学
四、实验结果分析
    (一)数据分析
        第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对照班的英语基础与教学条件略占优势。
        第二,实验后,两组成绩均有提高,但实验班显着高于对照班。
        第三,对比各考查项目,实验班各项成绩都有所提高,对照班在听力和写作方面略显退步。
    (二)学生反馈
    (三)教师观察
五、结论与建议
    (一)有利于调动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充分发挥班级内部差异的优势
    (三)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9)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综述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分析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案
第一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程
        一、课程
        二、大学课程
        三、大学应用型课程
        (一) 大学课程的燃料是知识
        (二) 大学学问的“学”“术”分野
        (三) 大学崇“术”课程观的发展
    第二节 课程编制
        一、课程编制
        二、大学课程编制影响因素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编制特点
        (一) 课程目标定位:培养“专才”
        (二) 课程内容选择:回归“专业”
        (三) 课程实施方式:崇尚“实用”
        (四) 课程评价标准:知识“应用”
第二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课程政策文件调查与分析
        一、政府规划:课程发展背景文件
        二、专业规范:课程计划指导文件
        三、质量工程:课程建设引导文件
        四、试点工程:课程改革激励文件
    第二节 课程组织实施调查与分析
        一、课程目标
        (一) 人才定位
        (二) 职业领域
        (三) 知识基础
        (四) 能力目标
        (五) 素质要求
        二、课程组织
        (一)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二)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
        (三)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实施
        (一) 正在推进的课程实施改革
        (二) 课程实施仍需关注的问题
        四、课程评价
        (一) 监控:督教督学与常规督查
        (二) 评教:指标制定与结果反馈
    第三节 课程受众群体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 课程目标
        (二) 公共课程
        (三) 专业课程
        (四) 实践课程
    第四节 课程参与企业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 企业参与实习教学情况
        (二) 企业参与教学合作情况
        (三) 企业学校合作交流情况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存在问题与原因探究
    第一节 宏观制度上的问题与原因
        一、稳定发展保障制度不完善
        二、分类管理要求落实不充分
        三、校企相互协作机制不畅通
    第二节 微观课程上的问题与原因
        一、课程设计基础
        (一) 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理解有待优化
        (二)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二、课程目标确立
        (一) 课程目标不能及时反映社会需求
        (二) 课程目标不能体现专业教育特点
        三、课程实施环节
        (一) 教学方法改革待深入研究
        (二) 理论课程待结合实际应用
        (三) 实践教学待解脱现实困境
        四、课程评价方式
        (一) 结合“应用”不强
        (二) 考核方式单一
第四章 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查与启示
    第一节 认识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
        一、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主体
        二、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简况
    第二节 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查与启示
        一、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查与比较
        (一) 本土特色: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与柏林工业大学课程编制比较
        (二) 异域特色: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与我国Y高校课程编制比较
        二、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启示
        (一) 课程目标:自成体系
        (二) 课程设置:专业定向
        (三) 课程实施:注重实践
        (四) 课程评价:坚持应用
第五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对策探讨
    第一节 以“分类发展”为原则调整课程建设环境
        一、建立应用型本科联动发展机制
        (一) 建立应用型本科纵向发展体系
        (二) 建立应用型本科横向发展机制
        二、建立应用型本科特色发展机制
        (一) 坚持分类发展
        (二) 制定专门标准
        三、建立应用型本科产学合作机制
        (一) 对接“中小”需求,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二) 发挥合作机构功能,力促合作双赢可能
    第二节 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计
        (一) 深化应用型本科课程内涵理解
        (二) 加强应用型本科课程领导力建设
        二、课程目标
        (一) 及时反映经济社会需求
        (二) 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实施
        (一) 增强教学方法改革主动性
        (二) 加强理论教学应用性
        (三) 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
        四、课程评价
        (一) 转换评价理念
        (二) 改革考核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

(10)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的概述
    一、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的内涵
    二、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三、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培训资金缺口较大
    二、师资数量不足结构欠佳
    三、培训方式单一方法陈旧
    四、培训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五、农民参与培训认识不足
    六、农民培训实施疏于管理
第三章 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执行职能不到位
    二、学校培训理念未树立
    三、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
    四、组织宣传工作不深入
    五、培训评估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加强中职学校农民培训的对策
    一、政策到位、经费落实
    二、理念到位、宣传落实
    三、目标到位、培训落实
    四、监管到位、责任落实
    五、服务到位、成效落实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模块教学 动态分层 全程考核——中职财经类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分层教学法在我国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探索与反思[D]. 曹湾.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2]中职学校“三合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以惠州工程技术学校为例[D]. 张开阳.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3]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D]. 申文缙. 天津大学, 2017(09)
  • [4]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研究 ——基于重庆九所高职的实证分析[D]. 朱毓高. 西南大学, 2016(01)
  • [5]基于协同理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结构与机制研究[D]. 何剑彤. 大连海事大学, 2015(12)
  • [6]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技术方案研究[D]. 唐正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7]基于专业服务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D]. 赖展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8]高职英语课程多元化动态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范巧平.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4(04)
  • [9]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 陈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10]中职学校开展农民培训研究[D]. 高宝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模块教学、动态分层、全程考核——中职经济法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