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茜[1](2018)在《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等特点,对罪错少年进行司法保护也已成为国际共识。社区矫正由于其自身优势成为了中美两国罪错少年矫正的主要方式与发展趋势,其中,教育矫正是罪错少年社区矫正的核心任务与根本方法,是社区矫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历史与现状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司法与社区矫正起步较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尚未颁布,少年司法制度也不完善。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国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仍主要滞留在法律基础建构,与制度完善的层面上,对于罪错少年的专门性社区教育矫正,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相比之下,而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在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理论体系、制度以及模式与方法上都更加成熟,美国现阶段更注重通过实证化研究,促进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方法与技术的革新,降低矫正成本提升矫正效果,同时追求教育矫正的个体化、专业化、科学化。可以说,美国已经进入了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深入发展阶段。基于这种现状,本文采用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综合方法,以基本理论、制度、模式与方法为研究主线,由理论到实务、由宏观至微观的对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研究视角的创新——立足于学科交叉地带,改变了目前法学研究“一边倒”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创新——研究中美两国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方面最新、最前沿的的理念与方法等;以及实践创新——研究尝试将美国的一些先进模式与方法,有机的融入到我国本土化的社区教育矫正实践中区,立足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本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对美国经验的简单复制,而是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扬长避短,最终的目的在于吸收美国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经验和启示,以及将美国的经验、教训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结合后,为我国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深入发展提出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第一,从数据的视角看中美两国罪错少年群体的现象与发展趋势,发现近年来中美两国的罪错少年问题各自都处于稳中向好的趋势,但从数据的横向对比来看,美国的罪错少年问题远比中国严重。这一结论必须考虑两国统计单位、统计范围不同所造成的误差。第二,在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措施趋向保护性、福利性、教育性、康复性的表层共性之下,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性质其实存在根本性差别:鉴于美国少年司法体系的独立性,美国对罪错少年的社区教育矫正,就是促进他们康复的“服务”,没有刑罚的性质;而中国的的社区教育矫正则是刑罚执行的性质。基于性质的根本差别,中美罪错少年社区矫正的目的也存在根本性差异:概括来讲,美国在维护少年最大利益的基础上,尽量平衡各方的利益,是对罪错少年最大利益的“单向保护”,突出矫正的“康复性”目的,是社会福利取向;而中国,则坚持“双向保护”立场,既保护罪错少年,又保护社会,对罪错少年实行“有底线”的司法保护,突出矫正的“改造性”目的,是社会控制取向。第三,通过对社区教育矫正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中美两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比较发现:建立在“国家亲权”思想的基础上,美国的少年司法体系独立于成人刑事司法体系;而中国的少年司法体系并未完全与刑事司法体系分离,这也直接导致了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制度的根本性差异:美国的社区教育矫正是非刑罚的、灵活的、个体化的;而中国则是严格、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因此,在社区教育矫正机构的职能定位上,美国以服务性为主,而中国则具有鲜明的执法性;在工作主体方面,中国以执法人员为主,美国以少年保护观察官为主;在工作机制上,美国的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实则是需要付费的服务性质,而中国的社区教育矫正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完全由政府财政负担。第四,从中美社区教育矫正的基本模式及方法的对比发现,美国的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模式与方法更加科学化、专业化与个体化,以研究为基础,以更为积极的“能力发展观”为出发点,不断追求矫正成本的降低与矫正效果的提升。而中国正的社区矫正发展时间较短,对于罪错少年的针对性矫正措施仍很不完善。目前,中国已积极的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域外的教育矫正模式与方法,如个案调查评估、分级与分类矫正、循证矫正与平衡与恢复性矫正等。在这些方面,美国丰富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经有助于我国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已不满足于“孤立”的犯罪后矫正,而呈现出内涵不断延伸,体系不断扩大,机制不断完善,最终“大矫正观”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上文的系统比较,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本文提出了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比较带给我国的积极启示:包括优化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理念,完善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制度,以及深化与创新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模式与方法等等。总结来看,中美的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其中中国由于社会制度、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质等原因,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社区教育矫正的严肃性与严格性,取得了较好的矫正效果。随着我国将社区矫正的侧重点逐渐由“监管”转向“教育矫正”,中国在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内容与方法上也正在快速的创新发展。而美国在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专业化、科学化、个体化等方面经验更为丰富,特别是美国对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专业化的模式与方法最值得学习与借鉴。
韦耀阳[2](2012)在《文化冲突在我国心理咨询中的表现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代心理咨询的发展,心理咨询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冲突在我国心理咨询中的表现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注重社会接纳而非自我接纳;权威要求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含蓄化的行为表达。针对文化冲突在我国心理咨询中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蔡建鹰,林少刚[3](2011)在《发展中医心身医学 促进心理咨询本土化》文中认为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其中"本土化"最符合中国国情,也独具特色。中西方心理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紧密相关的中医心身医学是促进心理咨询本土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费涛[4](2011)在《从心理咨询中共同要素的角度看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文化差异的关注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本土化的热潮,心理咨询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样面临着是否要本土化和如何要本土化的难题。有学者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一角度阐述了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本文从心理咨询中的共同要素这一新的角度探讨了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
侯智娟[5](2010)在《从人性观的角度理解心理咨询》文中研究说明人性观在心理治疗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构成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键因素。人性观影响心理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影响咨询师对心理成因的认识、对心理疾病的理解、对咨询与治疗方法的选择等。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当前最具影响的几大咨询流派的人性观,并解析了人性观与咨访关系以及咨询本土化的相关问题。
孟令宾,赵正[6](2010)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浅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也积极开展了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然而,心理学的中国化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卫新军[7](2008)在《从民族性格看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蓬勃开展,心理咨询界同仁已经形成共识:中国本土文化的熏染和积淀使中国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从而也就具有了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必须走本土化的道路才会在中华大地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张莉,陈家麟[8](2008)在《中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近20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逐步开展,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偏见、管理中的混乱、理论研究的薄弱以及实践操作中的误区,其严重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心理知识的普及上加大宣传力度,在心理咨询机构与人员的管理上促进规范,加强本土化研究,丰富心理咨询模式。
刘昭雯[9](2008)在《心理治疗中国化研究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心理治疗中国化研究是我国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过去二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没有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模式。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化研究之所以存在这些不足,其根源是未能找到中国化的立足点,对中国人的本质及特征认识不清,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致病机制、成因、及症状表现没有一个准确把握。这样,全面揭示中国人的本质,探寻中国人心理疾病的致病机制、成因及症状表现,把文化、历史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有机联系起来,为中国化寻找立足点构成了本文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生成、展开和完善。实践有着分化自然统一自然,既让人肯定自身又让人否定自身的双重本质。从这一意义上看,人乃是一个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超自然性,既能容纳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和个性,又能在这些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个性中达成统一的“否定性统一体”。人的这一否定性整合本质决定了二歧视野并不适合中国化研究,整合视野才是其必然选择。整合视野要求我们突破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取向的藩篱,坚持二者的统一;不仅要研究心理生活,而且要研究心理现象,要将主客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原个体与文化的主体性;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不但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而且要采用描述法、自陈分析、民族分析、面谈、展望等大量的定性研究方法,为心理治疗中国化研究注入现实性和真实性,凡是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都应纳入心理治疗中国化研究的框架。本文坚信,只要我们立足于人的本质,在整合视野的观照下,致力于健康标准的研究,致力于治疗理论和方法的整合,致力于事实依据的寻找,致力于中国化与全球化,内源性研究与外源性研究、障碍性问题研究与发展性问题研究等关系的辩证处理,心理治疗中国化研究必将开创出美好的前景和未来。
张莉,陈家麟[10](2007)在《中国大陆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大陆心理咨询工作的逐步开展,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明确和了解这些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将有助于我国大陆心理咨询工作更系统、更完善、更健康地发展。
二、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三、研究概念界定 |
(一)少年 |
(二)罪错少年 |
(三)教育矫正与矫正教育 |
四、研究现状 |
(一)中国的研究现状 |
(二)外国的研究现状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美罪错少年群体的现象与特征 |
一、中美罪错少年群体的现象与趋势——数据的视角 |
二、中美罪错少年的特征 |
(一)中美罪错少年的个体水平特征 |
(二)中美罪错少年的社会化特征 |
第二章 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基本理论 |
一、中美罪错少年保护理论 |
(一)儿童的特殊性 |
(二)儿童权利概述 |
(三)罪错少年的司法保护 |
二、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理论基础 |
(一)法学理论基础 |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
(三)教育学理论基础 |
(四)社会学与犯罪学的理论基础 |
三、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历史与现状 |
(一)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历史沿革 |
(二)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现状 |
四、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性质与目的 |
(一)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性质 |
(二)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目的 |
(三)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性质与目的之差异本质的剖析 |
第三章 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制度 |
一、中美社区教育矫正制度的前提与基础—少年司法制度 |
(一)少年司法的独立性 |
(二)少年案件的裁量与社区矫正 |
二、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
(一)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主要法律保障 |
(二)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管理体系与机构设置 |
(三)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工作主体 |
(四)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工作机制 |
第四章 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模式与方法 |
一、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基本模式 |
(一)“医疗模式”与“思想模式” |
(二)循证矫正模式与经验矫正模式 |
(三)个别化矫正模式与集体矫正模式 |
(四)家庭参与模式与官方主导模式 |
二、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
(一)个案调查与评估 |
(二)分类矫正与分级矫正 |
(三)循证矫正模式 |
(四)平衡与恢复性司法矫正模式 |
三、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发展趋势 |
(一)少年司法与儿童福利一体化的趋势 |
(二)从“矫正”到“预防”的趋势 |
第五章 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比较的启示 |
一、优化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理念 |
(一)更新对社区教育矫正的基本认识 |
(二)树立能力发展取向的社区教育矫正观 |
(三)培育社区教育矫正的社会参与观 |
二、完善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制度 |
(一)延伸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 |
(二)细化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法律条款 |
(三)采取多种方式巩固与落实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经费保障 |
(四)建立少年社区矫正服务中心与“少年社区矫正官”制度 |
三、深化与创新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方法和技术 |
(一)深化循证矫正模式 |
(二)加强调查评估与分级矫正机制 |
(三)创立本土化的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范例项目 |
(四)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罪错少年预防与矫正连续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文化冲突在我国心理咨询中的表现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
(一)注重社会接纳而非自我接纳 |
(二)权威要求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
(三)含蓄化的行为表达 |
二、文化冲突给我国心理咨询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一)中国人的人际观念 |
(二)中国人的权威观念 |
(三)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
三、如何应对心理咨询中的文化冲突 |
(一)应用本土化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
(二)本土化心理咨询的具体方式 |
1. 朋友关怀式心理咨询 |
2. 权威评判式心理咨询 |
3. 面子关注式心理咨询 |
(3)发展中医心身医学 促进心理咨询本土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身医学在人类医学模式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
2 中医心身医学之独特学术体系 |
3 发展中医心身医学促进心理咨询本土化 |
3.1 中西方心理文化的差异 |
3.1.1 顺应自然的养形调神观与西方的人本主义 |
3.1.2 形神兼顾的共养观与精神分析法 |
3.1.3 动静结合的养形调神观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
3.2 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 |
4 以中医心身医学促进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基本思路 |
4.1 加强对传统中医心身医学内容的研究与整理 |
4.2 正确处理本土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 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
4.3 发展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新方法 |
(5)从人性观的角度理解心理咨询(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咨询流派中的人性观 |
二、人性观与咨访关系 |
1. 人性观对咨访关系的影响 |
2.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性观的相互作用 |
三、人性观与咨询本土化 |
1. 人性观的本土化 |
2. 中西方人性观的差异 |
四、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
(6)传统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利弊分析 |
1. 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
2. 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负面影响 |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
1. 理论研究上要秉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 |
2. 实践探索上要注重重点问题的解决与专业人员本土化意识的强化 |
三、结束语 |
(8)中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咨询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从认识层面来看 |
(二) 从管理层面来看 |
1. 机构情况。 |
2. 资格认定。 |
3. 费用收取。 |
(三) 从理论研究来看 |
(四) 从操作情况来看 |
1. 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化。 |
2. 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化。 |
3. 心理咨询生物医学化。 |
4. 心理咨询包办代替化。 |
5. 心理咨询模式西方化。 |
二、心理咨询健康发展的对策 |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心理咨询知识 |
(二) 加强政府管理, 规范心理咨询行业 |
(三) 加强理论研究, 促进心理咨询本土化 |
(四) 丰富咨询模式, 提高心理咨询效果 |
(9)心理治疗中国化研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心理治疗中国化研究的立足点—中国人的全面本质 |
2.1 中国人的本质 |
2.2 中国文化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
3. 心理治疗理论和模式的完善 |
3.1 确立整合视野 |
3.2 确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 |
3.3 采用整合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
3.4 寻找事实依据 |
4. 心理治疗中国化进程中的几大关系 |
4.1 中国化与全球化 |
4.2 外源性研究与内源性研究 |
4.3 障碍性问题研究与发展性问题研究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罪错少年社区教育矫正的比较研究[D]. 赵茜. 鲁东大学, 2018(06)
- [2]文化冲突在我国心理咨询中的表现及对策[J]. 韦耀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12)
- [3]发展中医心身医学 促进心理咨询本土化[J]. 蔡建鹰,林少刚.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2)
- [4]从心理咨询中共同要素的角度看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 费涛. 科技信息, 2011(01)
- [5]从人性观的角度理解心理咨询[J]. 侯智娟. 大舞台, 2010(09)
- [6]传统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浅析[J]. 孟令宾,赵正. 魅力中国, 2010(06)
- [7]从民族性格看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J]. 卫新军. 硅谷, 2008(15)
- [8]中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张莉,陈家麟.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2)
- [9]心理治疗中国化研究的思考[D]. 刘昭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10]中国大陆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 张莉,陈家麟.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