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丹[1](2021)在《强化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市场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很多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之下,中小型企业要努力对自身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才能在高强度的淘汰之下存活下来。本文先介绍了中小型企业的概述、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的意义,再介绍了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的现状、模式,最后分析得出了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的方法,即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优化技术创新的流程、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荆文君[2](2021)在《互联网行业垄断会阻碍创新吗?——兼论熊彼特假说争论的新解释视角》文中提出垄断与创新的关系一直是产业组织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出现使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本文在总结互联网行业垄断与创新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了行业中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创新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在网络外部性、长尾效应等特征的作用下,互联网行业呈现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存、用户价值对创新影响显着、渐进式创新与激进式创新分野加剧等特征。在新的创新模式与机制下,互联网行业形成多条由不同规模企业主导的创新成功路径,这些不互斥的路径说明了互联网行业中的垄断对创新的阻碍作用有限,在理论上为熊彼特假说的相关争论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在实践中,为数字经济中的反垄断执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汪岩[3](2021)在《创新生态视角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之一,已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生力军,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日益增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进行有效的创新变得愈发困难。中小企业若想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要依赖于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还需依赖于嵌入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社会资本。因此,探究各类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有助于明确中小企业不同类型社会资本三维度影响其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为中小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环境下形成跨组织的资源获取提供依据,对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实现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强弱关系理论和创新生态理论,从创新生态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以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资深老员工为主要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22.0软件和AMOS21.0软件对315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生态视角下中小企业技术型社会资本认知维和结构维、体制型社会资本关系维和结构维以及市场型社会资本认知维均能够促进其创新绩效的提升,但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的各维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强度不尽相同;(2)创新生态视角下知识管理能力在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其中在中小企业技术型社会资本关系维、体制型社会资本认知维、市场型社会资本关系维和认知维与创新绩效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中小企业技术型社会资本结构维和认知维、体制型社会资本结构维和关系维与创新绩效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创新生态视角下环境动态性能正向调节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当环境动态性越强时,知识管理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效应就越显着,反之亦然。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对中小企业如何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以提升其创新绩效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管理建议。
贺丽[4](2021)在《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阶段标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化调整,房地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标准化设计管理成为房地产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模式,这一模式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带来的积极反响也受到了众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青睐。然而设计标准化体系包含的内容众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规模与技术力量等方面的欠缺使得它们在实施标准化设计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障碍。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流程优化等方法,深入分析房地产企业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提炼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设计标准化发展中的问题,在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后构建了一个适合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在实例应用后作出了效果评价。主要内容如下:研究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房地产企业设计标准化管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介绍,阐述了与房地产设计标准化管理研究相关的理论。然后梳理了标准化在我国房地产业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并对当前房地产企业的设计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了分类整理,归纳了各个模式的优缺点与应用情况。另外研究了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内容且对体系中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技术文件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在通过实地访谈与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设计标准化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标准化的构建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内部与外部阻碍。在对问题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分析后,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然后结合实例,对中小企业的设计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认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可通过SWOT分析来明确企业战略定位,利用外部设计资源来完成标准化设计文件中的非核心内容,采用ECRS法来优化标准化设计流程,并通过建立企业联盟的方式来解决企业规模与标准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研究结果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标准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决策依据。
王晨怡[5](2021)在《乐清市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
司传煜[6](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提出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于波[7](2021)在《基于场论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生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小型制造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增产不增收”、效益递减、创新能力不足的尴尬现象,提高合作概率与合作效果是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对相关文献综合分析表明,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基于利润、信任和任务三个维度,现有文献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信任和利润之上,任务维度主要讨论合作之后的任务分配,而事前作为合作条件的讨论较少。现有文献主要采用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虚拟组织、信息经济学等理论,运用复杂网络、AHP、博弈均衡等方法,对中小型企业合作的信任机制、利润分配等进行研究。综上,前人留下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主要包括:一是运用场论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的时空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场效应特征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生成机制;二是综合分析信任、利润和任务对合作生成的影响,分析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的动态选择机制;三是构建多次合作的迭代过程和演化模型,分析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的演化过程。本文以中小型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具有场效应特征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生成机制,探究其在万联网条件下的合作规律、发展演化过程及其对合作质量的影响,为提升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支撑。研究以场论为基础,认为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处于一种场空间形态,由类布朗运动的企业群落到任务场再到合作场,是不同类型的场点、场源、场核相互作用、不断演化、动态均衡的变化和重构过程,最终形成合作场与合作网络共存的形态;构建了“合作引力—合作场—合作场势—合作场强”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最优合作引力模型,通过合作场在信任度、利润分配、任务达成度等方面产生的不同效果,讨论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引入规模因子和遗传因子等动态参数,并结合合作场的作用强度(场强)、发展潜力(场势),分析不同场点在外部任务刺激下相互之间产生作用力驱动合作场形成、发展的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鉴于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实际上包含了对合作伙伴的甄选以及合作中的行为两部分内容,从合作引力作用、万联网技术等角度分析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过程,紧密结合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如跨业务/区域合作、信息理解差异造成契约剩余、伙伴选择困难、合作频繁终止、订单分包等),分析了其合作伙伴选择的随机机制及稳定合作机制。通过选择值得信任、价格适宜、可以稳定完成任务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从而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产生实际影响。2、使用中小型制造企业质量表征企业的能力,分为信任质量、利润质量和任务质量;企业之间的距离表征了相互的合作意愿,分为信任距离、利润距离和任务距离。合作引力是企业质量和相互间距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合作形成和发展的创造力,也是企业能够维持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本质属性。从作用机理上讲,合作引力是非单调拟凸的。当场点质量增加时,合作场中的合作引力会以更快的速度递增;场点质量减少时,则合作引力加速递减。合作距离是拟凹的,随着管理效率提升,合作意愿增量呈现递减趋势,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会越来越谨慎和挑剔。3、通过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中三种基本力(信任引力、利润引力和任务引力)的综合作用,构建了“合作引力—合作场—合作场势—合作场强”的分析框架,回答了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从无到有如何产生的问题。研究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伙伴选择和维系问题,通过信息拉动、场点质量提高、相互距离缩短,使资源和任务匹配,进一步提高企业能力,从而提升合作效能。4、构建了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动态演化模型,引入了规模因子和遗传因子,形成动态的反馈机制。规模因子是企业质量的调节变量,遗传因子是企业间距离的调节变量,描述了场点的历史合作关系以及合作的默契程度。合作场由萌芽到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进化并非连续的线性演进过程。这些正向传导、反向传导以及交叉传导过程作用的结果,使得合作场中的合作引力提升、合作质量提高。5、本文结合全随机仿真和半随机仿真模拟,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内影响合作的各项因素以及合作效果进行了分析。将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指标作为参数来源进行初始化赋值,使用全随机仿真与半随机仿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模型对比,很好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本文实例分析了回天制造合作网络与视健康合作网络中的合作形成过程,验证了在合作伙伴选择与维系过程中,遵循合作生成机理和合作场演化模型揭示的动态演化规律。说明通过场论方法研究,并结合万联网方式可以有效地优化和提升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行为构建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和产业升级。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利用场论来研究企业合作初始生成机制;2)采用“合作引力—合作场—合作场势—合作场强”的理论分析框架,回答了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从无到有如何产生的问题;3)在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演化过程中,通过引入规模因子和遗传因子构建动态理论模型。4)使用全随机仿真与半随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验证模型。本文合计有图47幅,表29个,参考文献182篇。
党文娟,罗庆凤[8](2020)在《政府主导下的中小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研究——以重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型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强大而活跃的创新主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新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和激励中小型企业创新。本文以中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创新政策和创新绩效两个重要变量,并将企业内部创新投入作为中介变量纳入整合分析框架,构建理论模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调研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创新政策中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绩效有显着促进作用,其中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效果更为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吸收与培养人才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研发投入有着显着促进作用,其余创新政策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中小型企业内部研发投入在创新政策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较为显着。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冯纪米[9](2020)在《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研究 ——以Y路桥科技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多项目管理面临诸多问题,管理模式传统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普及应用水平较低,造成多项目频繁性工期延误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而多项目资源配置管理作为多项目管理的核心,其配置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多项目管理成败。因此,本文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蚁群算法分别构建了多项目优先级评价模型和资源配置模型,并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了智能化资源配置集成系统平台,对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为识别影响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低效的影响因素,从企业规模、组织结构、运营模式及资源类型四个维度展开讨论,结果显示:松散的组织体系和粗放的管理模式是制约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项目优先级评价体系和智能化配置手段的缺失是导致多项目资源配置混乱、工期延误的根本所在。以Y路桥公司为例,分析该企业组织经营特点及统计其三大主营业务多项目工期延误率,结果显示:因资源配置不到位引起的工期延误率分别在23%,15%和12%以上。故本文主要以工期优化为目标研究了多项目资源配置问题。(2)为解决多项目资源配置无序混乱和配置低效问题,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针对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的多项目优先级评价模型,该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方案层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成,涵盖项目战略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建设风险与技术工艺5个维度。该模型计算结果用于指导后期资源优先配置等级。结合ZYLQ-JGx5-2019案例,计算一级评价指标权重记为W0=(0.0570,0.089,0.232,0.483,0.139),二级评价指标权重记为Wij。案例多项目优先顺序为:项目C-项目D-项目A-项目B-项目E。(3)基于蚁群算法特性构建多项目资源配置蚁群模型,为符合工程建设逻辑和资源需求约束,改进定义了模型中资源转移规则、启发函数及可行解结构,并基于MATLAB平台实现了多项目资源智能化配置集成系统开发,通过4组例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系统具备多项目资源“零冲突”配置优势,能有效优化多项目资源配置顺序和缩短建设总工期,解决了中小型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混乱和工期延误问题。(4)对Y路桥科技公司ZYLQ-JGx5-2019多项目案例进行研究,利用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多项目建设优先级评价和资源智能化配置,结果显示能够缩短总工期22天,优化幅度为29.3%;减少综合运营成本44万元,优化幅度为5.5%。表明应用资源智能化配置系统平台可有效改善Y路桥科技公司对该多项目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企业对多项目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了企业的综合运营管理成本。通过本研究,希望构建的多项目优先级评价模型、多项目资源配置蚁群智能化系统平台能够服务于工程实践,同时对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仕儒[10](2020)在《W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不仅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促进就业、促进科技进步的主力军。研发活动是此类企业的核心业务,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研发活动的合理有效运行是此类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但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投入不足,往往伴随着比大型企业更高的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很可能导致研发成本高、效率低、人员流失严重、成果外泄,甚至研发失败等问题。因此,在研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至关重要。科学完善的研发活动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而且可以增强研发团队的合作精神,提高资金使用率并降低研发风险,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文章以西安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W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界定、研发活动进行概述,重点讨论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特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内部控制的目标、要素、流程。其次,以这些理论为基础,针对W公司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流程,详细分析了W公司在研发立项、研发实施、项目验收、研究成果开发与保护、研发评估阶段的运行情况,指出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各环节授权审批程序不严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等。最后,针对以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完善了其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工作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论文采取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形式,根据成熟内部控制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研发活动内部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内部控制研究切入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中。通过论文的研究,为加强W公司研发活动内部管理、提高其对研发活动关键环节和关键流程的风险控制能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也为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强化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小型企业的概述 |
中小型企业的概念 |
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特点 |
中小型企业的意义 |
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的意义 |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创新驱动的源头 |
中小型企业是“互联网+”战略下提升创新质量的核心驱动器 |
中小型企业是引导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 |
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的现状 |
创新意识低 |
创新投资少 |
创新型人才难留住 |
企业半路夭折的多 |
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的模式 |
模仿创新模式 |
合作创新模式 |
“借脑”创新模式 |
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的方法 |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
优化技术创新的流程 |
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
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
(2)互联网行业垄断会阻碍创新吗?——兼论熊彼特假说争论的新解释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互联网行业中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创新关系的基本特征 |
(一)现象: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共存 |
(二)机理:互联网行业的创新机制 |
1.创新主体分化 |
2.创新类型分化 |
3.创新程度分化 |
四、定性比较分析 |
(一)QCA方法的组态视角及优势 |
(二)变量设计 |
1.结果变量 |
2.条件变量 |
3.方法选择与赋值依据 |
(三)分析过程 |
1.案例选取 |
2.构建真值表与布尔最小化 |
五、结果解读 |
(一)原始路径分析 |
(二)重组路径分析 |
1.以补充传统理论为目的的重新组合 |
2.提取互联网特征的重新组合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3)创新生态视角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 |
1.2.2 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1.2.4 创新生态研究 |
1.2.5 现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社会资本 |
2.1.2 知识管理能力 |
2.1.3 企业创新绩效 |
2.1.4 中小企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基础理论 |
2.2.2 社会资本理论 |
2.2.3 强弱关系理论 |
2.2.4 创新生态理论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3.1.1 模型构成要素界定 |
3.1.2 理论模型框架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创新生态视角下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 |
3.2.2 创新生态视角下企业社会资本与知识管理能力 |
3.2.3 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 |
3.2.4 知识管理能力的中介作用 |
3.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问卷设计 |
4.2 变量的度量 |
4.2.1 创新生态视角下企业社会资本的度量 |
4.2.2 知识管理能力的度量 |
4.2.3 企业创新绩效的度量 |
4.2.4 环境动态性的度量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4.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3.3 样本特征描述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5.1 样本检验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1.3 数据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1.4 正态分布检验 |
5.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5.3 创新生态视角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模型的检验 |
5.3.1 基本模型检验 |
5.3.2 模型确认与检验结果 |
5.4 回归分析 |
5.5 假设检验结果及讨论 |
5.5.1 假设检验结果 |
5.5.2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阶段标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标准化产品研发相关研究 |
1.3.2 设计质量管理标准化相关研究 |
1.3.3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标准化相关研究 |
1.3.4 设计进度管理标准化及其他相关研究 |
1.3.5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房地产企业设计标准化管理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建筑标准化 |
2.1.2 房地产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
2.1.3 设计管理 |
2.1.4 房地产企业的设计管理 |
2.2 流程优化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标准化管理现状 |
3.1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标准化管理发展概况 |
3.1.1 我国房地产企业标准化发展进程 |
3.1.2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标准化管理模式 |
3.2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阶段标准化管理问卷调研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
3.3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标准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
3.3.1 产品研发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
3.3.2 管理流程缺乏事后监督机制 |
3.3.3 技术文件更新后未及时组织培训 |
3.3.4 专业人员的能力与标准化意识不够 |
3.4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标准化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企业战略定位不明确 |
3.4.2 支撑标准化设计体系建设的人力资源不足 |
3.4.3 未形成行业层面的标准化设计联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
4.1 .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1 全面性原则 |
4.1.2 先进性原则 |
4.1.3 适度性原则 |
4.2 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 |
4.3 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
4.3.1 设计标准化管理组织结构 |
4.3.2 设计标准化管理流程 |
4.3.3 设计标准化管理技术文件 |
4.4 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
4.4.1 思想意识保障 |
4.4.2 信息化保障 |
4.4.3 考核制度保障 |
4.4.4 人员队伍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在ZY房地产企业的应用及评价 |
5.1 企业概况 |
5.2 设计标准化管理的应用 |
5.2.1 建立标准化产品库 |
5.2.2 建立标准化设计流程及组织结构 |
5.2.3 整合设计资源编制标准化技术文件 |
5.3 设计标准化管理的应用效果评价 |
5.3.1 进度效果评价 |
5.3.2 成本效果评价 |
5.3.3 质量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 |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
(一)南非 |
(二)美国 |
(三)日本 |
(四)欧盟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
主要参考文献 |
(7)基于场论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1 关键概念界定 |
1.2.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
2.1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情况概要 |
2.1.1 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组织及运行特点 |
2.1.2 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合作特征 |
2.1.3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初始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 影响合作形成的主要问题——信任利润和任务在企业合作中的作用 |
2.2.1 信任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的影响 |
2.2.2 利润和任务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的影响 |
2.3 场论的适用性 |
2.3.1 场论在经济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 |
2.3.2 以场论分析企业合作的合理性 |
2.3.3 场论分析企业合作生成的优势 |
2.3.4 影响合作场的几个变量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作用基础研究 |
3.1 中小型制造企业初始状态下企业属性分析 |
3.1.1 企业自由状态下的类布朗运动 |
3.1.2 企业的质量 |
3.1.3 企业间的距离 |
3.1.4 万联网在企业合作中的作用 |
3.2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生成作用力分析 |
3.2.1 本文研究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景 |
3.2.2 影响企业合作的三种作用力 |
3.2.3 三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
3.3 中小型制造企业初始合作判定 |
3.3.1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经历的阶段 |
3.3.2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判定机制 |
3.3.3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的强度和发展潜力——场强与场势 |
3.4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分类 |
3.4.1 单核心型合作场 |
3.4.2 多核心型合作场 |
3.4.3 平台主导型合作场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演化机制研究 |
4.1 任务场运作过程分析 |
4.1.1 任务场的形成机制 |
4.1.2 合作引力的拟凸性与合作距离的拟凹性 |
4.1.3 基于合作引力的合作伙伴选择 |
4.2 任务场作用下合作场演化 |
4.2.1 规模因子的变化——对企业能力的影响 |
4.2.2 遗传因子的变化——对合作意愿的影响 |
4.2.3 合作场场强的变化 |
4.2.4 合作场场势的变化 |
4.3 任务场结束后合作场演化 |
4.3.1 多次任务后的任务场形成模型 |
4.3.2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的场效应 |
4.3.3 合作场发展演化的几种可能情景 |
4.3.4 场源到场核的演化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仿真研究 |
5.1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全随机仿真研究 |
5.1.1 仿真原理 |
5.1.2 合作场中各因素指标确定 |
5.1.3 仿真实现与分析 |
5.2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半随机仿真研究 |
5.2.1 数据来源 |
5.2.2 仿真实现 |
5.2.3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场案例分析 |
6.1 回天制造合作网络案例分析 |
6.1.1 案例背景 |
6.1.2 传统情况下合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6.1.3 回天制造合作场的形成过程 |
6.1.4 案例评价 |
6.2 视健康合作网络案例分析 |
6.2.1 案例背景 |
6.2.2 传统情况下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
6.2.3 对问题的分析 |
6.2.4 万联网运营支撑平台上合作场发展变化 |
6.2.5 案例评价与优化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启示 |
7.3 新产业生态政策建议 |
7.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部分相关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政府主导下的中小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研究——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假设 |
2.1.1 财政补贴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2.1.2 税收政策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2.1.3 金融政策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的影响 |
2.1.4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的影响 |
2.1.5 培养和吸引人才政策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的影响 |
2.1.6 政府采购政策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的影响 |
2.1.7 其他政策 |
2.1.8 中小型企业内部创新投入在创新政策和创新绩效方面起到中介作用 |
2.2 样本选择与收集 |
2.3 指标选择与实证模型 |
(1)自变量 |
(2)因变量 |
(3)中介变量 |
(4)控制变量(Control) |
(5)实证模型 |
3 实证分析 |
3.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3.2 相关性检验 |
3.3 描述性统计 |
3.4 回归分析 |
4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4.1 政府方面 |
(1)政府应建立与中小型企业沟通渠道,杜绝创新政策落实真空化 |
(2)提高税收激励机制的力度,扩宽融资渠道,弱化财政政策激励力度 |
(3)政府加强城市人才储备体系建设,提供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 |
4.2 企业层面 |
(9)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研究 ——以Y路桥科技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多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多项目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技术创新 |
2 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特点研究 |
2.1 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特征与多项目资源类型 |
2.1.1 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特征 |
2.1.2 中小工程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类型 |
2.2 中小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主要问题 |
2.2.1 多项目资源配置组织体系不健全 |
2.2.2 多项目资源配置评估体系不科学 |
2.2.3 多项目资源配置管理模式粗放 |
2.2.4 多项目资源配置工期延误率高 |
2.3 中小型工程技术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解决方法 |
2.3.1 多项目资源配置方法 |
2.3.2 多项目资源配置流程 |
2.4 以Y路桥科技公司为例的多项目管理分析 |
2.4.1 Y路桥科技公司多项目组织经营模式 |
2.4.2 Y路桥科技公司多项目资源配置的资源类型 |
2.4.3 Y路桥科技公司多项目资源配置现状 |
2.5 Y路桥科技公司多项目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2.5.1 多项目资源配置管理层次混乱 |
2.5.2 缺乏多项目建设优先级评价体系 |
2.5.3 资源配置失效引起工期延误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FAHP)的多项目优先级模型构建 |
3.1 FAHP应用在多项目优先级评价问题的合理性分析 |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2.1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步骤 |
3.2.2 指标权重确定与求解方法 |
3.3 中小工程技术企业多项目优先级指标设计原则与依据 |
3.3.1 多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3.3.2 多项目优先级评价指标设计依据 |
3.3.3 多项目优先级评价体系指标确定 |
3.4 Y路桥科技公司多项目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
3.4.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3.4.2 评语集合确定 |
3.4.3 模糊矩阵构造与权重确定 |
3.5 Y路桥科技公司多项目优先级排序求解 |
3.5.1 多项目优先级指标模糊评价数据获取 |
3.5.2 隶属度矩阵求解与项目优先级顺序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蚁群算法和优先级的多项目资源配置建模与智配系统设计 |
4.1 蚁群算法思想的借鉴与应用 |
4.1.1 蚁群算法对多项目资源配置模型构建启发 |
4.1.2 蚁群算法应用在多项目资源配置中实现步骤 |
4.2 蚁群算法应用于多项目资源配置的先进性分析 |
4.2.1 蚁群算法应用于资源配置算法性能分析 |
4.2.2 蚁群算法应用于多项目资源配置精度分析 |
4.2.3 蚁群寻优系统与多项目资源配置相似性分析 |
4.3 多项目资源配置蚁群模型构建 |
4.3.1 多项目资源配置蚁群算法模型约束 |
4.3.2 多项目资源配置蚁群模型配置流程 |
4.3.3 多项目资源配置蚁群模型资源转移规则 |
4.3.4 基于多项目优先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启发函数构造 |
4.3.5 多项目资源配置蚁群模型可行解构造 |
4.4 基于MATLAB2016A平台的多项目资源配置蚁群模型编程 |
4.4.1 多项目资源配置蚁群模型编程实现步骤 |
4.4.2 工序逻辑、资源约束编程框架设计 |
4.4.3 资源再调配编程设计 |
4.5 多项目资源智能化配置系统设计 |
4.5.1 多项目资源智能化配置系统基础框架设计 |
4.5.2 多项目资源智能化配置系统功能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Y路桥科技公司多项目蚁群资源优化配置案例分析 |
5.1 工程情况介绍 |
5.1.1 项目简介 |
5.1.2 多项目资源需求数据提取 |
5.2 Y路桥科技公司多项目案例优先级和资源配置模型应用 |
5.2.1 Y路桥科技公司ZYLQ-JGx5-2019 多项目资源要素分析 |
5.2.2 Y路桥科技公司ZYLQ-JGx5-2019 多项目综合优先级 |
5.2.3 案例数值仿真求解 |
5.3 多项目资源配置模型优化结果分析 |
5.3.1 多项目资源配置有效性分析 |
5.3.2 多项目资源配置经济性分析 |
5.4 Y路桥科技公司多项目资源配置管理的建议 |
5.4.1 构建完善的多项目优先级评价系统 |
5.4.2 加强公司多项目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W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硏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2.2 研发活动概念 |
2.3 理论基础 |
2.3.1 内部控制理论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2.4 研发活动的主要风险和关键控制环节 |
2.4.1 研发活动主要风险 |
2.4.2 研发活动关键控制流程 |
2.5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特征 |
2.5.1 受益于市场化程度较高 |
2.5.2 研发创新能力有限 |
2.5.3 研发投入强度不足 |
2.5.4 研发管理体系不健全 |
2.6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内部控制体系 |
2.6.1 研发活动内部控制目标 |
2.6.2 研发活动内部控制要素 |
2.6.3 研发活动内部控制流程 |
第三章 W公司研发活动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W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与公司组织架构 |
3.1.2 公司基本财务状况 |
3.1.3 研发活动状况及重要性 |
3.2 W公司研发活动内部控制现状 |
3.2.1 研发立项阶段的内部控制现状 |
3.2.2 研发过程阶段的内部控制现状 |
3.2.3 研发验收阶段的内部控制现状 |
3.2.4 研究成果开发与保护阶段的内部控制现状 |
3.2.5 研发活动评估的内部控制现状 |
3.3 W公司研发活动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研发立项阶段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2 研发过程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3 研发验收阶段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4 研究成果开发与保护阶段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5 研发项目评估环节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W公司研发活动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4.1 W公司研发活动内部控制优化目标与原则 |
4.1.1 研发活动内部控制优化目标 |
4.1.2 研发活动内部控制优化原则 |
4.2 W公司研发活动立项阶段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4.2.1 研发活动立项阶段制度优化 |
4.2.2 研发活动立项阶段流程优化 |
4.3 W公司研发实施阶段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4.3.1 研发实施阶段制度优化 |
4.3.2 研发实施阶段流程优化 |
4.4 W公司研发活动验收阶段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4.4.1 研发活动验收阶段制度优化 |
4.4.2 研发活动验收阶段流程优化 |
4.5 W公司研究成果开发与保护阶段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4.5.1 研究成果开发与保护阶段制度优化 |
4.5.2 研究成果开发与保护阶段流程优化 |
4.6 W公司评估环节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4.6.1 研发活动评估制度改进 |
4.6.2 研发活动风险评估体系完善 |
第五章 W公司研发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实施保障措施 |
5.1 优化研发组织结构,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
5.2 完善立项审批环节,保障研发项目可行 |
5.3 保障研发过程管控,促进研发进展实施 |
5.4 改进研发验收环节,提高研发监督机制 |
5.5 加强研发成果保护,维护专利成果安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化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分析[J]. 王晓丹. 中国中小企业, 2021(11)
- [2]互联网行业垄断会阻碍创新吗?——兼论熊彼特假说争论的新解释视角[J]. 荆文君. 财经问题研究, 2021(07)
- [3]创新生态视角下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汪岩.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设计阶段标准化管理研究[D]. 贺丽.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乐清市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研究[D]. 王晨怡. 长安大学, 2021
- [6]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7]基于场论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合作生成机制研究[D]. 于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政府主导下的中小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研究——以重庆为例[J]. 党文娟,罗庆凤. 科研管理, 2020(07)
- [9]中小型工程技术服务型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研究 ——以Y路桥科技公司为例[D]. 冯纪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W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 高仕儒.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