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囊性扩张合并胆囊息肉和慢性胆囊炎1例

胆总管囊性扩张合并胆囊息肉和慢性胆囊炎1例

一、胆总管囊状扩张合并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卓,姚立彬,邵永,侯栋升,李超,洪健,孟松,王辉,朱孝成[1](2020)在《慢性胆囊炎术前误诊为胆囊癌10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慢性胆囊炎误诊为胆囊癌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胆囊癌的慢性胆囊炎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因体检时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就诊,查体无腹部压痛等阳性体征;6例出现阵发性右上腹痛;1例因突发全腹痛8 h入院。本组均无肩背部放射性疼痛,术前均行腹部CT和(或)MRI检查,可见胆囊壁均有不规则增厚。10例术前均误诊为胆囊癌,在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无手术禁忌证后行手术治疗,其中9例行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考虑为慢性胆囊炎;10例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均诊断为慢性胆囊炎。2例因术后苏醒延迟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病情平稳后转入普通病房。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并对术前基础疾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合并低蛋白血症3例,严重低钾血症2例,肺炎和胆漏各1例,经过积极保守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后随访半年,2例进食后出现反酸及活动后右上腹隐痛,8例无腹痛、发热和黄疸等异常表现。结论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不排除胆囊癌的患者,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鉴别诊断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癌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加强多学科诊疗或能避免误诊的发生。

李曾,侯金香,姚大鹏,黄肖肖,蒋玥[2](2020)在《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无临床症状胆总管扩张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平面重组对无临床症状胆总管扩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所有胆管扩张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入组标准:既往无胆管手术史、无胰腺及十二指肠手术史;无明确胆结石或胆管结石病史;无黄疸、腹痛及消化道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不高。结果本研究2572例患者中共入组79例。无临床症状胆总管扩张的病因排在前五位的是胆总管慢性炎症(36例)、十二指肠憩室(12例)、胆管发育畸形(9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8例)、慢性胆囊炎(4例),共占87.3%(69/79)。慢性胆管炎、十二指肠降段憩室、胆管发育畸形、转移淋巴结外压及慢性胆囊炎首次CT漏诊率分别为55.6%(20/36)、33.3%(4/12)、11.1%(1/9)、0、0,而在影像提示胆总管扩张的患者中分别有56.3%(9/16)、37.5%(3/8)、25%(2/8)、0、25%(1/4)未能明确诊断病因,其中除1例慢性胆管炎患者未进行进一步检查外,其他均行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本组研究共发现梗阻段形态有锥形(37例)、指压迹形(20例)、"杯口"形(1例)、梭形(8例)、偏心厚壁形(2例)。另外有11例患者胆总管显示为管腔均匀扩张。本组胆总管扩张中段内径主要呈轻度扩张,约占94.9%(75/79),3例中度扩张,1例重度扩张,未出现极重度扩张患者。结论无临床症状的胆总管扩张常见病因有慢性胆囊炎、十二指肠憩室、先天性胆管发育畸形、淋巴结转移瘤、慢性胆囊炎等,CT多平面重组对无症状胆总管扩张有较高诊断价值。熟悉无临床症状胆管扩张的病因及影像表现,能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常毅刚[3](2020)在《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1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胆囊癌患者预后列线图并进行验证;分析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考察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考察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在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治疗周期结束的患者进行电话方式的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结束事件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时间截止至2019.6.1,最后以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的绘制使用R语言(The R Projec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的survival包及rms包实现,变量得分使用nomogram Ex包计算。列线图的准确性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正曲线判断。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方法分别为Bootstrap法和验证集法,内部验证的重复取样次数为1000次。比较预后列线图与AJCC分期的预测能力。(2)资料来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癌、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者250例。分别进行CA199、CEA、CA125、和CA242检测及病理学诊断。诊断结果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和胆囊癌。其中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112例,胆囊癌患者138例。考察各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具有手术记录,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为749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围胆囊床切除术、肝IVb+V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扩大根治术、短路手术或姑息切除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等)。考察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影响。(4)选取2012.1.1至2019.1.1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意外胆囊癌患者188例,分析并总结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14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存在淋巴结转移、发生癌旁浸润和发生远处转移(P<0.05)等,危险度分别为1.237,1.551,2.969,1.957,1.492以及1.446。(2)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6(95%CI 0.74~0.78),术后5年DSS校正曲线提示在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AJCC分期的C-index为0.70(95%CI 0.67~0.73),本列线图的预测能力优于AJCC分期,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验证集的中位DSS生存期为25.14个月,术后1、3、5年DSS相关生存率为71.0%、38.7%、30.5%。外部验证C-index为0.73(95%CI 0.68~0.78),以5年生存率为例,外部验证与训练集的一致性较好。(4)观察组与对照组CA199、CEA的阳性率差异提示存在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此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为CA242与CA125相比较的阳性率(P>0.05)。观察组CA199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EA的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CA199用于胆囊癌诊断的灵敏度最高,可达到48.55%;CA199的特异度最高,可达到99.11%,同时其阳性预测值可达98.53%。(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EA、CA199+CEA、CA199+CA125、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EA阳性率、CA199+CEA阳性率、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观察组CA199+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两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诊断时,CA242+CA199、CA199+CA125的灵敏度可超过50%,分别为53.75%和51.72%。同时,CA199+CA125的特异度为76.3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分别可达到63.83%和66.27%。(8)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5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A242+CA199+CEA阳性率、CA199+CEA+CA125阳性率显着高于观察组。(9)三种肿瘤标志物同时用于胆囊癌的诊断时,CA242+CA199+CEA、CA199+CEA+CA12的灵敏度均超过了50%,达到59.49%和52.63%。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均表现不良。(10)LC或剖腹进行的手术患者有221例,占所有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9.51%,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7.61%、1.20%和14.69%。(11)对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胆囊切除术组、围胆囊床切除术组、肝S4b+S5段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组和扩大根治术组,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是否是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临床资料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生存期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术患者。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单纯胆囊切除术和肝S4b+S5段+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术的预后显着优于围胆囊床和扩大根治术的患者(P<0.05)。(13)18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有181例有完整的预后生存时间记录,生存时间分布1.93~85.4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8.8月)。患者1年生存率为91.71%(166/181),3年生存率为54.70%(99/181),5年生存率为21.55%(39/181)。结论:(1)男性、年龄>79岁、中/低分化程度、发生淋巴结转移、癌旁浸润、发生远处转移等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影响胆囊肿瘤患者的7项预后因素建立预后列线图,具有准确、直观、个性化的预后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优势。(2)CA199+CA125的灵敏度为诊断胆囊癌的最佳方法。(3)LC或剖腹进行的胆囊切除术所占比例最大,而晚期胆囊癌患者进行的姑息切除术或短路手术以及PTCD手术则所占比例较小。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资料在性别、意外胆囊癌、胆道合并症、TNM分期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治2和胆囊切除术的术后生存期和生存率显着优于根治1和根治3患者。(4)中老年女性患者意外性胆囊癌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率胆囊癌的发病率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也呈上升趋势;(5)目前临床上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包括:胆囊单发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及多发结石、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胰胆管汇合、粘膜有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直径在0.5-1.0cm之间的胆囊息肉(6)对于早期胆囊癌只要能够达到R0切除,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患者的预后生存期无明显差别。

陈雨航[4](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诊治方法:通过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书籍,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37例行LC并发BDI患者一般资料,探讨BDI相关危险因素,结合其损伤时间、损伤类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分析LC致BDI相关危险因素,将本研究37例胆道损伤患者作为BDI损伤组,我院随机抽取的行LC后无BDI损伤患者53例为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后,结果示性别、年龄、既往肝硬化与BDI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病变状态(62.2%vs33.9%,P=0.008)、胆囊壁厚度(75.7%vs30.2%,P<0.001)、解剖变异(35.1%vs11.3%,P=0.006)、Mirizzi综合征(21.6%vs3.8%,P=0.008)、术者经验(81.1%vs3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提示,胆囊病变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术者经验(OR=0.055,P<0.001)、合并Mirizzi综合征(OR=11.302,P=0.02)、解剖变异(OR=8.477,P=0.011)、胆囊壁厚度(OR=11.0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3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0.5岁。12例为术中发现,其中2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行迷走胆管缝扎;4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3例胆总管横断伤行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右副肝管误夹闭行右副肝管肝总管端侧吻合+T管引流;1例右副肝管开放性损伤行右副肝管缝扎术。25例为术后发现,其中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开腹结扎胆囊管残端;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保守治疗;4例迷走胆管损伤行保守腹腔置管引流;4例胆管损伤实施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3例胆总管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肝外胆管狭窄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发生胆道狭窄6例,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另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手术,术后随访满意结论:1.胆囊壁增厚、解剖变异、术者经验以及存在Mirrizzi综合征是LC致BDI的相关危险因素,要求术者术前准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必要时中转开腹才能有效避免BDI的发生。2.MRCP对于BDI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能显露完整的胆管树,有助于BDI的诊断及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3.术中是BDI最佳治疗时机,胆管原位吻合(胆管修补、胆管端端吻合)是术中诊断BDI首要考虑的治疗方式,要求术者准确评估损伤范围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后,可获得较好疗效。4.Roux-en-y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治疗BDI疗效较为肯定的术式,但也需要足够的手术技巧同手术经验,才可有效避免吻合口的再次狭窄。5.BDI的介入治疗目前疗效尚不确切,但在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危重患者中,可起到临时治疗作用,为后期治疗创造条件。

汪雷[5](2019)在《“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背景:我们结合既往胆道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观察,提出了“三线一平面”四个肝外胆道术中解剖标记。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弧线(A线);肝右后叶肝蒂弧形切迹线(B线);“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向十二指肠第一段中点连线(C线);肝门板平面(D平面)。发现它们因为处在手术解剖区域外周,类似于在航海中远离风暴中心,较少的受到肝外炎症黏连及解剖变异的干扰。目的:一、分析本组LC和/或LCBDE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情况,评估“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以及根据“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建立的一套手术操作流程在LC和/或LCBDE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二、通过与Rouviere沟、Rouviere沟平面、胆囊淋巴结、肝Ⅳ段右缘等经典的解剖标记比较,评价“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复杂及解剖变异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病区外科治疗团队应用术中“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进行LC及LCBDE治疗共16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手术1407例,腹腔镜胆管探查手术238例。通过病案病例查询系统核对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入院病历、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术前术后实验室、影像学、病理等资料记录患者诊断、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所有LC及LCBDE患者均未发生血管、肠管损伤及围手术期死亡。LC组中1例出现胆囊床迷走胆管胆漏(占全组胆管损伤发生率0.06%,1/1645),经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后自愈,拔管后随访12月未见胆囊床区胆汁瘤复发。全组中转开腹8例,0.49%(其中LC组4例,LCBDE组包括胆道再次手术病例4例)。LC组Mirizzi综合征I型1例行胆囊次全切除+残端缝合术后恢复顺利,随访9月余无特殊,彩超复查未见胆囊管残端结石形成。其他的术后并发症包括LC组一例患者术后发现继发胆总管结石行ERCP治疗。LCBDE组中2例Mirizzi综合征Ⅱ型患者术后均留置T管半年以上,分别通过造影和胆道镜检查证实无结石残留和复发以及胆道狭窄后拔除T管。LCBDE组胆管一期缝合107例,T管引流131例,一期缝合占45.0%。术后发生轻度胆漏4例(4/238,1.7%),T管引流患者3例,一期缝合术后胆漏1例,均通过腹腔引流治愈。一期缝合术后三月发现结石复发(残留?)一例,再次行ERCP取石治愈。余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结石复发及胆管炎发作。结论:“三线一平面”为导向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远离操作核心区域,不受术区炎症及解剖变异干扰,有助于术者在术中建立立体的解剖关系。可以预防腹腔镜胆道结石术中胆管和血管损伤。另外,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复杂的胆囊手术,而且可应用于胆总管手术和再次胆道手术,值得推广应用。第二部分: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背景:(1)Rouviere沟是最经典的腹腔镜胆囊术中的解剖标记。然而,目前对其形态,走形,沟内肝蒂有无均为肉眼观察,缺少从影像学资料术前判断RS沟有无,形态、方向以及RS沟内肝蒂构成的研究。(2)我们提出的“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中,C线是两点之间的连线,其中上点“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与肝总管的位置关系缺少影像学或解剖学上进一步研究验证。目的:1.评价CT影像学资料对Rouviere沟的识别和辨识意义;2.通过MRCP图像分析胆管树的走形,评价我们所提出的C线在肝门部与肝总管、左右肝管关系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有清晰手术录像同时有完整肝胆CT(平扫或增强)和/或MRCP影像学资料的LC及LC+LCBDE患者48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确定病人信息、资料及对应的视频信息;通过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链接调阅患者CT和/或MRCP影像。在我们团队有丰富阅片及腹腔镜手术经验的肝胆专科医师和放射科高年资医师的合作下,通过术前的MRCP/CT资料与术中视频资料盲法观察比较结果:最后纳入LC及LC+LCBDE患者48例,其中仅有CT资料(平扫或增强)病例11例,仅有MRCP病例5例,同时有CT及MRCP治疗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17-87岁,平均年龄52.75岁。(1)对43例有CT资料的病例,视频中将RS沟为三种类型,开放型(33例,占76.7%),融合型(3例,占7.0%),缺失型(7例,占16.3%)。CT上根据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上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判断有无RS沟,分为有RS沟(34例,79.1%)和无RS沟(9例,20.9%)两种类型。按照肉眼观察结果为金标准,CT判断有RS类型对应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灵敏度94.3%(33/35),特异度87.5%(7/8);阳性预测值97.1%(33/34),阴性预测值77.8%(7/9);正确率93.0%(40/43);43例患者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Youden指数81.8%,κ=0.78,P=0.000。43例患者对于肉眼观察的“开放型”RS沟的肉眼和CT影像的判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37例MRCP资料通过水成像显示的胆管树R-L位图像分析肝外胆管树角度范围在27°-78°,平均60°,其中以50-70°区间为主。T2相下通过连续层面根据肝总管和左右肝管分叉两处位置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的关系,可以将肝外胆管的走形与肝Ⅳa基底部层面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仍符合“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位置。此型占12/37,32.4%;2型:“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对应肝管中点,向上追踪见肝管逐渐向右侧移行,“左右肝管分叉部平面”左右肝管汇合部明显偏离至“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中点右侧(靠近胆囊床侧)。此型最多,占22/37(59.5%);3型:肝管中点在“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层面即偏向右侧,此型有3例,占8.1%。结论:(1)RS沟为一段与右肝蒂入肝(B线)相延续的肝裂。可以通过CT影像从右肝蒂及右后肝蒂开口处层面向下相延续的右肝近第一肝门侧肝缘轮廓有无裂口来判断患者有无RS沟。(2)肝外胆管走形为右上左下斜行走形,MRCP影像观察结果符合临床上对于“肝Ⅳa段基底部平面”肝总管位置观察。C线原则对临床上定位肝外胆管近肝段位置有指导意义。

陶萌[6](2019)在《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及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胆管扩张症(biliary dilatation,BD),又称先天性胆管囊肿,是临床上少见的胆道发育异常疾病。包括了肝内与肝外不同位置多发或孤立的胆管囊状扩张病变,其中肝外胆管扩张症(extrahepatic biliary dilatation,EHBD)是临床上最常见类型,占90%以上。因病变胆管反复受到炎性刺激,有较高的癌变风险,成人癌变率最高达28%,因此胆管扩张症的早期诊治非常重要。BD的外科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切除病变胆管,实现胆胰分流,消除胆汁淤滞、胆道感染和预防癌变。1995年Farello首先报道了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开创了微创手术治疗EHBD的先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进步以及器械设备的更新,EHBD的微创治疗得到广泛开展。研究表明腹腔镜下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容、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近期疗效优势,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而且该疾病在儿童或青年女性群体中发生率更高,这类患者往往对微创治疗有着更高的需求。BD分布于肝内外胆管的不同部位,呈多种病变类型,其疾病分型对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Todani分型的依据是病变胆管的形态及分布,为BD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国内董氏分型基于病变胆管累及胆管树位置和临床病理特点建立,对BD手术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但作为占BD中90%以上的EHBD只是这两种常见分型中的一种亚型。文献报道及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影像学及形态学特征的EHBD虽然分型相同,但手术难度及风险,尤其是微创手术的难度、风险及中转开腹率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既往分型方法对EHBD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难度的预判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在既往分型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EHBD分型方法以指导其外科手术决策。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大样本EHBD的影像学特征,结合术中探查病变胆管形态学特点,在既往分型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EHBD分型方法,分析总结不同类型EHBD的临床特征,初步探讨新分型方法对EHBD外科治疗的指导价值。第二部分比较不同类型EHBD的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探讨新分型对EHBD微创治疗的指导意义,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分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研究所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7例EHBD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将病变胆管影像学特征与术中观察病变胆管形态学特点相结合,建立新的分型方法。比较不同类型EHBD临床症状、并发症、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36例行微创手术治疗和71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的EHBD患者资料。分析微创手术治疗不同类型EHBD的一般资料,围术期和随访结果;比较同一类型EHBD采用微创与开腹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使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连续校正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分析207例EHBD病例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观察病变胆管形态学特征,定义新的分型:A型(上段型):左右肝管汇合处受累,远端胆管接近正常。B型(中间型):病变胆管位于胆总管中间位置,左右肝管汇合部及胆管末端基本正常。C型(下段型):病变胆管主要位于胆管末端,左右肝管汇合处及上段胆管基本正常。D型(全程型):病变胆管累及全程胆管,左右肝管汇合处及末端胆管均受累。207例中A型:68例,占32.9%,B型:35例,占16.9%,C型:33例,占15.9%,D型:71例,占34.3%。四种类型EHBD组间比较,术前合并胆总管结石(A vs B vs C vs D=5.9%vs 5.7%vs 24.2%vs 15.5%,P=0.027)、急慢性胆管炎(A vs B vs C vs D=10.3%vs 2.8%vs 24.2%vs 19.7%,P=0.039)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型合并胆总管结石、急慢性胆管炎发生率高于A、B型;四种类型的手术时间分别是:A型(229.7±92.1min)、B型(211.4±43.8min)、C型(306.5±76.3min)、D型(293.9±91.3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D型手术时间较A、B型延长;术中失血量分别是:A型(201.3±97.7ml)、B型(189.3±51.0ml)、C型(247.1±85.4ml)、D型(297.2±145.1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C、D型较A、B型术中失血量增多;C、D型术后胰漏发生率显着高于A、B型(A vs B vs C vs D=5.8%vs 5.7%vs 27.3%vs 35.4%,P=0.024);临床症状:腹痛,黄疸,腹部包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急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胆漏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吻合口梗阻,胆管炎,结石)发生率、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入组的207例EHBD患者,微创手术组(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group,MISG)136例,其中A型46例,B型20例,C型22例,D型48例。开腹手术组(open surgery group,OSG)71例,其中其中A型22例,B型15例,C型11例,D型23例。MISG中四种类型EHBD的手术时间分别是:A型(244.7±68.1min)、B型(227.1±71.4min)、C型(322.5±63.8min)、D型(335.4±101.9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C、D型较A、B型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失血量分别是:A型(151.8±113.7ml)、B型(129.0±72.0ml)、C型(170.0±115.1ml)、D型(231.3±160.9ml),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6),C、D型高于A、B型;C、D型术后胰漏发生率与中转开腹率显着高于A、B型(胰漏发生率,A vs B vs C vs D=4.3%vs 5.0%vs 22.7%vs22.9%,P=0.024),(中转率,A vs B vs C vs D=2.2%vs 5.0%vs 13.6%vs 18.7%,P=0.049);四种类型之间术后胆漏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手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SG与OSG中各型EHBD的围手术期结果:MISG四种类型的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OS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型MISG vs OSG,术中失血量151.8±113.7ml vs 238.6±111.2ml,P=0.005,术后进食时间2.8±0.8d vs4.8±1.2d,P=0.000,术后住院时间8.2±3.0d vs 10.4±2.9d,P=0.042;B型MISG vs OSG,术中失血量129.0±72.0ml vs 223.3±153.4ml,P=0.040,术后进食时间2.8±0.7d vs5.2±0.8d,P=0.000,术后住院时间8.8±2.7d vs 12.1±5.8d,P=0.030;C型MISG vs OSG,术中失血量170.0±115.1ml vs 327.3±173.7ml,P=0.016,术后进食时间3.0±1.0d vs6.5±1.4d,P=0.000,术后住院时间8.1±3.0d vs 12.1±2.2d,P=0.001;D型MISG vs OSG,术中失血量231.3±160.9ml vs 343.5±210.1ml,P=0.030,术后进食时间2.9±1.0d vs5.2±1.2d,P=0.000,术后住院时间9.7±3.5d vs 11.1±2.9d,P=0.024。MISG中A、B型与OSG中A、B型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ISG中C、D型手术时间较OSG中C、D型手术时间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型MISG vs OSG,手术时间322.5±63.8min vs 267.9±70.5min,P=0.045;D型MISG vs OSG,手术时间335.4±101.9min vs 263.2±112.8min,P=0.013。MISG和OSG各种类型的术后胰漏、胆漏发生率,远期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复发性胆管、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基于大宗病例EHBD病变胆管的影像学及形态学特征分析,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EHBD分型方法,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EHBD的临床特征,初步阐明了新分型方法对EHBD外科治疗的指导价值。2.新的分型对EHBD的手术方式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A、B型EHBD微创治疗具有明确优势,应首选微创手术治疗。C、D型EHBD微创手术同样具备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存在手术时间长、中转开腹率高等问题,尤其是部分合并胆总管结石、复发性胆管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的病例,手术难度大,需结合团队经验,谨慎处理。3.本课题系单中心研究,后续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EHBD分型的指导价值。

董银[7](2019)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口服中药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临床意义。2、对比中医药联合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预防胆石症复发较单纯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的差异。3、系统研究健脾利胆法预防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选取四川省中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胆囊结石病人,术前检查均符合保胆取石术条件,并成功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6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1日起每日服消石汤一付、连服2周,后期术后每4个月每日服消石汤一付、连服4周,上述方案持续2年。对照组除术后指导饮食及其生活习惯改变外,无特殊处理。术后2年内多次用B超测定空腹时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检查有无胆结石形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2组间治疗效果差异。结果:2组患者术后2年胆囊壁厚度和胆囊收缩功能变化对比治疗前2组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进行比较,实验组胆囊壁厚度小于对照组,其胆囊收缩功能强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年胆囊结石复发情况对比:实验组术后2年结石复发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高于实验组,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能有效降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率,对于改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壁厚度有疗效。

曾凡刚[8](2019)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过程中导致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引起肝胆外科医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危险因素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掌控及积极合理地避免,一定程度上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可能,增加腹腔镜手术成功率,从而减少患者手术痛苦,提高医疗质量。方法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共计648例,回顾性研究分析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在临床相关因素的差异,并对相关临床因素深入探讨,寻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行胆囊切除术患者共计648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23例(占比96.4%),主治医师职称完成手术113例(占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比18.1%),副主任医师职称完成手术229例(占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比例36.8%),主任医师职称完成手术281例(占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比例45.1%);腹腔镜腹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患者25例(占手术总比3.6%),主治医师职称手术中中转开腹2例(占中转开腹比例8%,占同职称比1.7%),副主任医师职称术中中转开腹6例(占中转开腹比24%,占同职称比2.5%),主任医师职称术中中转开腹17例(占中转开腹比68%,占同职称比5.7%),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中胆囊三角及其周围粘连致局部解剖困难患者例数19例(占总手术比例2.93%,占中转开腹比76%),胆囊动脉损伤致局部出血量大,手术视野不清致中转开腹患者3例(占总手术比例0.46%,占中转开腹比12%),脏器反位致手术操作困难患者1例(占总手术比0.15%,占中转开腹比4%),胆囊管管径小、胆囊管暴露不充分患者1例(占总手术比0.15%,占中转开腹比4%),术中发现Mirrizi综合征患者1例(占总手术比例0.15%,占中转开腹比4%),胆囊切除术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冠心病或伴心律失常、中性粒细胞计数>6.3×109/L、谷丙转氨酶>40U/L、血浆白蛋白<40g/L、胆囊壁厚度>3mm、胆囊结石多发、手术时机为5-10天、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壁化脓、胆囊壁坏疽、胆囊壁水肿、胆囊壁穿孔、胆囊动脉出血、术中见胆囊重度粘连、胆囊周围解剖不清、术前5天最高体温>37.3℃、胆总管宽度>6mm及胆囊床渗血等共17项因素在中转开腹组与胆囊切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其中术者职称因素进行分析,他们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术者职称不同,但他们中转开腹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周围粘连、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胆囊动脉出血、胆总管扩张>6mm、冠心病或心律失常等共计5项因素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胆囊周围重度粘连、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胆囊动脉出血、胆总管扩张>6mm、冠心病或伴心律失常。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术者均度过“学习曲线”,不同职称手术医师中转开腹比例无显着差异,术者职称因素不是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3术者应对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独立危险因素有全面了解,术前合理评估,有目的地避免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仔细操作,减少中转开腹,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图4幅;表8个;参110篇。

Jacqueline Valencia[9](2019)在《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胆道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胆道系统肿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较晚,且大多在癌症早期无症状,因此预后较差。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HPD)是胆道系统肿瘤的一种高侵袭性的外科治疗方法,可提供R0切除。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HPD的生存效益,分析影响胆囊癌及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7年我院收治的38例胆囊癌及肝外胆管癌行HPD手术的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PD术后预后水平及危险因素。结果:HPD术后1年、2年、3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39.4%、31.5%、23%,中位OS为9个月(范围1-88个月)。梗阻性黄疸、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清CA19-9水平、肝动脉重建和切除(P值分别为0.026、0.025、0.034、<0.001)对两种疾病的总生存率均有统计学意义。肝动脉切除是降低HPD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较低的术前胆红素水平和无梗阻性黄疸可增加胆囊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体重指数、监护室住院日、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肝切除类型、联合切除与并发症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创伤较大的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发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对于可切除的晚期肿瘤患者,该手术方式仍可达到根治性治疗效果。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患者选择,HPD可以提供较长的获益生存时间。

臧安童,席小明,刘军[10](2016)在《腹腔镜胆囊切除不过夜日间手术78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不过夜日间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6月78例不过夜日间LC的临床资料。经门诊筛查,术前诊断为单纯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未合并严重的心肺基础疾病,无上腹部手术史,且同意接受日间不过夜胆囊切除术。结果 74例(94.9%)成功完成手术并于术后4 h内离院,其中2例术中经胆囊管置入胆道镜行胆道探查(laparoscopic transcyc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4例(5.1%)留院观察,其中1例(1.3%)因术中发现Mirizzi综合征Ⅰ型,留置腹腔引流,2例(2.6%)因术后恶心、呕吐,1例(1.3%)在术后恢复室内出现舌后坠导致气道堵塞、缺氧,均于24 h内出院。手术时间35152 min,(80.0±19.7)min;住院费用56889768元,(8318.0±848.5)元;住院时间5.623.9 h,中位数7.4 h。术后当日、术后第1日及术后第7日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日间手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但必须严格筛选病例,并由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护理人员密切协作。

二、胆总管囊状扩张合并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总管囊状扩张合并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胆囊炎术前误诊为胆囊癌1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影像学表现
    1.5 误诊情况
    1.6 手术方式
    1.7 病理检查
    1.8 术后处理及预后
2 讨论
    2.1 疾病概述
    2.2 临床表现
    2.3 诊断及鉴别诊断
    2.4 治疗方法
    2.5 误诊原因分析
    2.6 防范误诊对策

(2)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无临床症状胆总管扩张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胆总管扩张病因
    2.2 胆总管扩张影像表现及诊断现状(表1)
    2.3 CT多平面重组胆总管梗阻段形态
    2.4 胆总管中段内径值
3 讨论
    3.1 胆管扩张分型及治疗
    3.2 无临床症状胆总管扩张的病因分析
    3.3 胆总管梗阻段形态
    3.4 胆总管扩张值意义

(3)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1 胆囊癌
        2 胆囊癌治疗研究
        3 胆囊癌诊断方法
        4 胆囊癌预后研究
    研究目的、方法
一、1145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及预后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纳入资料的临床病例情况
        1.2.2 训练集与验证集基线资料比较
        1.2.3 训练集患者的Cox预后结果
        1.2.4 预后列线图
        1.2.5 列线图预测准确性的外部验证
    1.3 讨论
        1.3.1 影响胆囊癌患者DSS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1.3.2 列线图进行胆囊癌患者预后预测
        1.3.3 列线图与TNM分期应用价值比较
        1.3.4 局限性
    1.4 小结
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2 两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3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4 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2.2.5 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不同手术方式对胆囊癌预后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治疗方式统计
        3.2.2 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胆囊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3.3.2 不同手术方式临床资料差异分析
        3.3.3 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影响
        3.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3.4 小结
四、188例意外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患者基本资料
        4.2.2 患者临床表现
        4.2.3 意外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2.4 患者预后分析
        4.2.5 单纯胆囊切除与根治性切除
    4.3 讨论
        4.3.1 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
        4.3.2 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探讨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胆囊癌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损伤分类
    1.4 损伤诊断
    1.5 探讨 BDI 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1.6 损伤分型、治疗及结果
    1.7 不同时机手术疗效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三线一平面”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结合CT、MRCP和术中影像的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发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
致谢

(6)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及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方法的建立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方法与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胆管扩张症的研究现状与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口服中药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入选情况
        2.2 手术治疗
        2.3 观察指标
        2.4 异常情况的处理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一般情况观察
        3.2 临床观察效果比较
        3.3 安全指标观察结果
讨论
    一 西医对保胆取石的认识
        1 胆囊结石发病
        2 保胆取石立论依据
        3 保胆取石发展历程
        4 保胆取石术优势
        5 胆结石复发因素分析
    二 中医对胆囊结石治疗认识
        1 中医病名
        2 传统中医药对胆囊结石认识及治疗
        3 健脾利胆法治疗胁痛立论
        4 健脾利胆法预防胆囊结石复发临床疗效
        5 健脾利胆中药组方药物方义分析及现代研究
    三 研究结果分析
        1 临床效果分析
        2 安全性分析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保胆取石相关研究进展
    1 胆囊功能
    2 胆囊结石成因
    3 胆囊结石外科治疗进展
    4 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
    5 保胆取石适应性及禁忌症
    总结
    参考文献
病例收集资料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相关方法及依据标准
        1.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1.2 结果
        1.2.1 统计指标
        1.2.2 数据处理
    1.3 讨论
        1.3.1 LC中转开腹后,患者医疗成本增加
        1.3.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胆囊周围重度粘连及胆囊局部解剖不清,以上因素也是LC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
        1.3.3 LC中转开腹分类:主动中转开腹与被动中转开腹
        1.3.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及对比分析
        1.3.5 重视学习曲线在减少LC中转开腹中的作用
        1.3.6 主治以上资历的术者,度过LC“学习曲线”后行LC,职称因素对中转开腹的影响作用小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胆囊三角粘连成因及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影响的研究进展
    2.1 胆囊三角粘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状
    2.2 胆囊三角粘连形成的临床机制及对LC影响
    2.3 胆囊三角粘连形成的临床因素
        2.3.1 炎性因素
        2.3.2 非炎性因素
    2.4 总结、思考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胆道系统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1.1 胆道系统肿瘤症
    1.2 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数据收集
    2.3 术前管理
    2.4 肝胰十二指肠手术方法
    2.5 术后管理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和围手术期临床表现
    3.2 术后临床表现和死亡率
    3.3 生存率分析
    3.4 小组分析
    3.5 长期生存患者的特征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腹腔镜胆囊切除不过夜日间手术7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胆总管囊状扩张合并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胆囊炎术前误诊为胆囊癌10例分析[J]. 张文卓,姚立彬,邵永,侯栋升,李超,洪健,孟松,王辉,朱孝成. 临床误诊误治, 2020(09)
  • [2]螺旋CT多平面重组对无临床症状胆总管扩张的诊断价值[J]. 李曾,侯金香,姚大鹏,黄肖肖,蒋玥.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0(06)
  • [3]胆囊癌的病例特征、早期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研究[D]. 常毅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D]. 陈雨航.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5]“三线一平面”肝外胆道解剖标记在腹腔镜肝外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应用[D]. 汪雷.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6]肝外胆管扩张症分型及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D]. 陶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后口服中药防结石复发的临床研究[D]. 董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D]. 曾凡刚.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胆道系统肿瘤中的应用[D]. Jacqueline Valencia. 浙江大学, 2019(03)
  • [10]腹腔镜胆囊切除不过夜日间手术78例临床分析[J]. 臧安童,席小明,刘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6(09)

标签:;  ;  ;  ;  ;  

胆总管囊性扩张合并胆囊息肉和慢性胆囊炎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