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感染的诊治

葡萄球菌感染的诊治

一、猪耳葡萄球菌感染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陶兴罡[1](2021)在《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调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病原学的近阶段变化。2、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病原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3、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方法: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的病原学鉴定:收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把培养阳性菌株置于梅里埃VITEC-Compact仪器鉴定。2、将所有鉴定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方案参考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C A R SS网)、药敏试验执行标准为CLSIM 100-29。3、毒力基因检测:采用P C R方法对经分离鉴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携带的毒力基因进行分别检测。结果: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检出率为79.89°%。按照检出率的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94°%,50/167)、丝状真菌(20.36%,3 4/1 6 7)、铜绿假单胞菌(7.19%,1 2/1 6 7)。2、病原微生物敏感性试验显示: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77.7 8%)。革兰氏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2 2.7 3%)。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中,H L a基因检出率最高,达100°%。铜绿假单胞囷的毒力基因中,T o x A的检出率最高,达100%。结论: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谱,与多年前致病菌比例己完全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多,真菌的检出比例增高,有2种致病菌混合感染的病例也不在少数。2、未发现年龄与性别对C S O M的致病菌的分布有影响。3、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远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标准,应当暂停针对性的临床应用。红霉素和氨苄西林,应该向临床医务人员通报预警信息。革兰氏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虽未达到用药预警,但仍需注意。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H L a基因和铜绿假单胞菌的T o x A基因检出率非常高,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5、定期总结本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特征,作为科学依据,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为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精准化治疗,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李秀丽,董志民,田向学,任卫科,燕晓翠,李富强,张莉,鄢明华[2](2021)在《猪葡萄球菌437-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说明从发生渗出性皮炎的仔猪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确定为猪葡萄球菌,并命名为437-2株。用1×109 CFU/mL剂量的该菌株经皮下感染小鼠、仔猪,均能引起注射部位皮肤脱毛、破溃、有炎性渗出物、结痂等病变,病理学观察可见表皮局部上皮细胞消失、皮下小血管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应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携带的表皮脱落毒素相关基因并测序,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表皮脱落毒素ExhD和ShetA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但对痢菌净、氟苯尼考、头孢曲松钠、阿米卡星敏感。上述结果为猪葡萄球菌引起的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学、发病机理及诊断靶标筛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王立娟[3](2020)在《实时荧光定量SRCA技术检测食品中的志贺氏菌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志贺氏菌(Shigella)是一种肠道感染型致病菌,也是引起发展中国家细菌型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志贺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而且对公共卫生安全有严重的影响。目前,微生物检测方法仍以常规方法中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为主,该检测方法耗力耗时,灵敏度低,不能满足快速检测的需求。因此,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简单高效的志贺氏菌检测方法至关重要。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定量检测食品中志贺氏菌的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saltatory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qSRCA),该方法以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正交试验对qSRCA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实时荧光曲线监测整个qSRCA反应的进程,根据起始循环数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本研究对qSRCA的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的适宜反应温度为64℃,适宜的反应体系为:0.75 μM正反向引物,0.50 mM dNTPs,2.00mMMg2+,2.50μLBst DNA聚合酶缓冲溶液,0.48 U/μLBst DNA聚合酶,1.00 μLDNA模板,1.00μL EvaGreen(20 ×),双蒸水补足体系至 20.00 μL。基于上述适宜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构建质粒,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qSRCA反应,对扩增产物送样测序并分析,充分地证实了扩增结果的准确性。建立了 qSRCA标准曲线,其表达式为y=-1.9489 × x+26.7642,相关系数R2值为0.9972,表明此方法的Ct值与重组质粒拷贝数的对数线性关系良好。本研究共选取50株菌株包括16株志贺氏菌和34株非志贺氏菌进行qSRCA反应,用以验证方法的特异性。分析结果可得:16株志贺氏菌呈阳性结果,34株非志贺氏菌为阴性结果,表明qSRC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将重组质粒进行10倍梯度稀释,对各梯度稀释液进行qSRCA反应,确定该方法的灵敏度,并与qPCR方法比较。结果显示:qSRCA方法的灵敏度为8.87 ×101 copies/μL,qPCR方法的灵敏度为8.87 × 102 copies/μL。提取各梯度人工污染牛乳样品的DNA,进行qSRCA及qPCR反应。结果显示,人工污染牛乳样品中的志贺氏菌 qSRCA 的定量限为 6.7 × 100CFU/mL(4.268 × 102 copies/μL),qPCR 方法的定量限为 6.7 × 101 CFU/mL(4.975 × 103 copies/μL)。由此可得,qSRCA 方法的灵敏度比qPCR方法灵敏度高10倍,qSRCA方法的定量限比qPCR的低10倍。表明qSRCA方法适用于实际样品中志贺氏菌的定量检测。本研究使用qSRCA方法及国家标准GB 4789.5-2012方法对60份食品样品进行志贺氏菌检测。qSRCA方法检出2份阳性结果,国标方法检出1份阳性结果,qSRCA方法和国标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3%和1.67%。经计算qSRCA方法检测志贺氏菌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31%,符合率为98.33%。结果表明,qSRCA方法适用于实际食品样品中志贺菌的定量检测。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建立qSRCA定量检测食品中志贺氏菌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温条件下即可完成对志贺氏菌的定量检测,操作简便,具有高效短时、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可实现志贺氏菌的快速检测。

李之红[4](2020)在《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分析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感染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化,为指导感染患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5103例感染患儿住院信息。回顾性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分析标本培养阳性患儿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住院时间、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标本均来源于住院患儿各种体液、分泌物等;按照性别、年龄、季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预后、住院时间、病情程度等分组,比较各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的变迁等。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选取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5103例患儿,共分离出病原菌381例。按性别分组,男性223例(58.53%),女性158例(41.47%)。按季节分组,春季105例(27.56%)、夏季94例(24.67%)、秋季93例(24.41%)、冬季89例(23.36%)。按年龄分组,新生儿期129例(33.86%)、婴儿期164例(43.04%)、幼儿期35例(9.19%)、学龄前期31例(8.14%)、学龄期及青春期22例(5.77%),新生儿期与婴儿期感染患儿占比例大。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重度患儿比例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儿住院时间长(>30天)的比例及死亡率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儿。行CRP检测者共324例,>10mg/dl者占42.59%;行ESR检测者共268例,≥15mm/h者占63.43%;行PCT检测者共202例,>0.1ng/ml 者占 64.35%。2、病例标本的构成血液标本位居第一位,占36.70%,其次为呼吸道标本,占34.29%,第三位为创面分泌物标本,占19.99%。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共1427例,标本阳性率14.23%;使用抗菌药物后留取标本共3638例,标本阳性率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37;P<0.001)。3、主要病原菌构成及变迁革兰氏阳性菌占63.78%,前三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占36.22%,前三位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沙门菌属。近2年,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明显上升(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沙门菌属构成比上升(P>0.05);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构成比下降(P>0.05)。4、不同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外伤患儿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皮肤感染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不同年龄段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各年龄阶段前三位病原菌不同。新生儿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婴儿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幼儿期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学龄前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学龄期及青春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6、不同季节患儿病原菌的检出率大肠埃希氏菌在夏季检出率最高1.64%,秋季最低0.72%。肺炎克雷伯菌冬季检出率最高0.94%,夏季最低0.08%。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夏季检出率最高2.57%,冬季最低1.6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变迁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1.54%,对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53.85%、50.77%、52.31%,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2.60%,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钠、氨曲南耐药率均为47.83%,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沙门菌属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钠、头孢替坦耐药率分别为56.25%、81.25%、68.7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高达98.15%,对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1.48%、79.63%、78.7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肺炎链球菌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6.20%、81.03%,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为25.86%,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达1 00%,对阿奇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89.19%、81.82%、86.48%、86.48%,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近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对头孢曲松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上升,与前2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对各类抗生素耐药性有上升亦有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青霉素G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上升,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性上升,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观察期间,病房病原菌感染患儿以新生儿期与婴儿期为主。革兰氏阴性菌致病严重性高于革兰氏阳性菌(P<0.05)。2、留取标本的时间对病原菌的检出率有影响(P<0.05),应于抗菌药物使用前留取。3、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但革兰氏阴性菌有上升趋势(P<0.05)。加强病原菌的检测,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有重要临床意义。4、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5、近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上升(P<0.05);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明显下降(P<0.05)。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宋丽[5](2020)在《3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及流行病学变迁》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种致命性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住院病死率,尽管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心脏外科手术的实施,IE的预后仍然很差,住院病死率为18-25%,并且在2-5个月内病死率并无下降趋势,即使在IE的急性期过去后,病死率和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不良的预后证明有必要及时识别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改进早期诊疗。近年来因医疗卫生及人均寿命的延长等方面的变化,IE的流行病学也已发生了改变,而目前尚缺乏山东地区IE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变迁的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IE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了解IE的临床特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变迁,提高IE的诊疗。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9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所有I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分布:360名IE患者,男性260例(72.2%)高于女性100例(27.8%),男女比列为2.6:1,年龄范围0.6岁~88岁,平均年龄47.5±15.9岁。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97例(26.9%),心脏瓣膜病21例(5.7%),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49例(13.6%)。360例IE患者中有322例(89.4%)病程大于3周,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310例(86.1%)、心脏杂音304例(84.4%)。IE的主要并发症为心力衰竭286例(79.4%),栓塞事件72例(20.0%),主要为脑栓塞48例(13.3%),肾栓塞3例(0.8%),脾栓塞4例(1.1%),多脏器栓塞11例(3.1%),其他部位栓塞6例(1.7%),其中13例以急性脑栓塞症状为首发表现(3.6%),急性肾功能损伤26例(7.2%),其中5例(1.4%)以血尿或肌酐升高为首发表现、3例(0.8%)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16例(4.4%),包括出血性脑卒中10例(2.8%),1例合并脑白质病变(0.3%),颅内感染5例(1.4%),其中脑脓肿2例(0.6%)。合并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33例(9.2%),肿瘤6例(1.7%),免疫抑制剂5例(1.4%),肾功能不全3例,妊娠状态2例(0.6%)。2.病原菌分布:169例(46.9%)血培养阳性的IE患者共分离出173株病原菌,4例(2.5%)血培养中同时检出两种病原菌,包括链球菌属97株(56.O%),葡萄球菌属55株(31.8%),肠球菌属8株(4.6%),真菌8株(4.6%),革兰阴性杆菌3株(1.7%),厌氧菌1株(0.6%),革兰阳性杆菌1株(0.6%)。41例(17.4%)赘生物培养阳性患者,其中23例(56.1%)血培养阴性,10例(24.4%)病原菌与血培养一致,8例(19.5%)病原菌与血培养不一致。3.耐药性分析:链球菌属对青霉素类耐药率10.1%,头孢菌素类耐药率1.4%,喹诺酮类耐药率8.1%,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8.3%、71.4%,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类耐药率81.2%,庆大霉素耐药率26.5%,喹诺酮类耐药率38.8%,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59.6%、66.6%,万古霉素、达托霉素、替加环素耐药率为0%。肠球菌属对庆大霉素耐药率25%,利福平耐药率50%,青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及利奈唑胺均敏感。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均敏感。4.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阳性率为89.7%(赘生物310例,瓣膜周漏、瓣周脓肿13例),7例IE患者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发现赘生物,236例(65.5%)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65例(69.9%)术中赘生物位置与TTE完全一致,27例(11.4%)IE患者行TTE及TEE均未发现赘生物,但术中证实存在赘生物,14例(5.9%)多瓣膜病变TEE出现误检,30例(12.7%)多瓣膜病变TTE出现漏检。TTE分析结果示,有78.4%患者赘生物累及左心系统,受累最多的为单纯二尖瓣117例(37.7%),其次是单纯主动脉瓣102例(32.9%)。5.治疗、转归及影响因素:360例IE患者中有124例(34.4%)为抗菌药物为主的内科治疗,另外236例(65.6%)为内科联合外科手术治疗。295例(81.9%)IE患者好转出院,因各种原因自动出院者46例(12.8%),19例(5.3%)住院期间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44)、葡萄球菌属感染(P=0.004)、脑栓塞(P=0.001)、单纯内科治疗(P=0.000)与IE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纯内科治疗(P=0.000,OR=17.305,95%CI:8.336-35.924)及脑栓塞(P=0.022,OR=2.418,95%CI:1.136-5.149)是影响I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流行病学变迁:在年龄方面,2008年~2013年组平均年龄43.8±16.9岁,2014年~2019年组平均年龄49.7±15.1岁,2008年~2013年组的平均年龄小于2014年~2019年组,平均发病年龄出现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础疾病方面,2014年~2019年组冠心病(29例)患者较2008年~2013年组高(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表现方面,胸闷和脾大占比呈现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2013年组胸闷80例(60.6%),脾大22例(16.7%);2014年~2019年组胸闷102例(44.7%),脾大59例(25.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2008年~2013年组有脑栓塞患者10例(7.6%),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3%);2014年~2019年组有46例(20.2%)脑栓塞患者,急性肾功能损伤23例(10.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原菌及耐药率方面,2008年~2013年组草绿色链球菌21例(15.9%),其他链球菌15例(11.4%);2014年~2019年组草绿色链球菌13例(5.7%),其他链球菌48例(21.1%);两者比较,2014年~2019年组草绿色链球菌占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链球菌总体占比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链球菌属的耐药率比较,青霉素类耐药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E基础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为主,糖尿病、服用免疫抑制、肿瘤等危险因素不可忽视;2.IE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但也可以血尿或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若出现血尿和急性神经系统症状,同时伴有不明原因发热、心脏杂音时,应考虑IE可能;3.病原菌仍以链球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链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较低,青霉素仍是治疗链球菌IE主要药物;4.TTE仍是诊断IE的重要手段,对于多瓣膜病变易出现漏检和误检,可完善TEE增加准确率;5.脑栓塞及单纯内科治疗是影响IE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符合手术指征的条件下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6.IE的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变化,平均发病年龄显着增加,病原菌仍以链球菌为主,但草绿色链球菌占比逐渐减少,而其他链球菌(血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等总和)占比逐渐增多;并发症中急性肾功能损伤及脑栓塞的发生率增加。

邓冯沂[6](2020)在《颅内感染多重耐药G+菌分布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其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分析多重耐药G+菌在颅内感染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药敏情况;(2)分析颅内感染的初始病因,根据临床疗效评估的相关准则,评价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 疗颅内多重耐药G+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3)为临床优化用药提供参考,并期 望为专家共识、临床指南等治疗颅内感染方面的权威文献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搜索2017年6月-2019年6月两年送检的4986例阳性标本中纳入脑脊液标本259例,多重耐药202例。根据纳入标准选择124例使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万古霉素组(n=72)和利奈唑胺组(n=52),按照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颅内多重耐药G+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1)采集的4986例培养结果显示阳性标本中共有脑脊液标本259例,其中多重耐药菌202株(77.69%),数目排列在前四位的菌种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n=91,35.14%)、人葡萄球菌(n=29,11.20%)、头葡萄球菌(n=29,11.20%)、溶血葡萄球菌(n=27,10.42%);本研究没有出现菌株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均耐药的情况。其中CNS菌株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及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75%。(2)发生颅内感染与脑出血(28.23%)、颅脑损伤(19.35%)、蛛网膜下腔出血(19.35%)及颅内肿瘤(24.19%)等密切相关,124例患者中的116例患者行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3)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相比,在临床疗效(88.46%VS 62.50%)及细菌清除率(78.84%VS 47.22%)方面均显着优于万古霉素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万古霉素组(15.38%VS 25.00%)(P>0.05)。结论:脑出血、脑损伤和颅内肿瘤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后极易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菌。本研究表明:在治疗颅内多重耐药G+菌感染使用利奈唑胺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万古霉素,值得临床推广。因此,在颅脑手术后早期选用利奈唑胺进行抗感染治疗对颅内感染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郝丹丹[7](2020)在《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病原菌构成比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主要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病处于终末阶段,从病理上可分为糖尿病肾病(DN)和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因操作简便、成本低、维持残余肾功能等优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随着腹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仍然是腹透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腹膜炎病原菌类型与PD患者的预后也密切相关。据相关报道,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PD患者的死亡危险性高于非糖尿病肾病(non-diabetic nephropathy,NDN)患者,那么,DN与NDN患者PD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原菌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相关报道不多。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腹透中心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病原菌的构成情况,指导抗生素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腹透中心2016年至2019年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100例患者,根据原发病种类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非糖尿病肾病(NDN)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化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血钾、血钙、血磷)和病原菌构成比是否存在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年龄为(58.84±9.55)岁,与非糖尿病肾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的血压、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血磷等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血红蛋白、血钙、血钾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腹透液细菌培养结果中G+菌构成比分别为71.14%、68.18%,其中DN组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NDN组以耳葡萄球菌为主;两组患者的腹透液细菌培养结果中G-菌构成比分别为26.67%、27.27%,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两组病原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其次为革兰阴性菌,这在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无明显差异。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相比,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磷浓度更高,而白蛋白、肌酐、尿素氮的浓度要低。

徐翠翠[8](2019)在《ICU成人血流感染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ICU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特征和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特征和易感因素,为临床病情评估及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观察性、回顾性地研究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ICU成人血流感染患者和ICU成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病原学资料。将ICU成人血流感染患者,根据其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单因素比较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 Rank检验用于组间生存曲线比较,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ICU成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与ICU非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年来共有371例ICU成人血流感染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20例死亡,总死亡率为32.3%,分离培养出的病原微生物:革兰阳性菌共212株,占57.4%,革兰阴性菌共151株,占40.8%,真菌共8株,占2.2%。最常见的病原体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59株,占15.9%)、大肠埃希菌(54株,占14.6%)、肺炎克雷伯菌(39株,占10.5%)、金黄色葡萄球菌(37株,占9.9%)、人葡萄球菌(27株,占7.3%),真菌性血流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6株,占1.6%)。371例患者基本情况: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共191位,占51.5%,58例(15.6%)患者有糖尿病,74例(19.9%)患者有心脏病,105例(28.3%)患者有脑卒中,71例(19.1%)患者有肿瘤,102例(27.5%)患者有3期和3期以上慢性肾脏病,265例(71.4%)患者有低蛋白血症,116例(31.3%)患者有中度以上贫血。14例(3.8%)患者近30天内有免疫抑制剂使用史,364例(98.1%)患者近30天内有广谱抗生素使用史,165例(44.5%)患者近30天内有深静脉导管植入史,211例(56.9%)患者近30天内有机械通气史,317例(85.4%)患者近30天内有留置导尿史,16例(4.3%)患者近30天内有床旁血液透析史。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脑卒中、3期和3期以上慢性肾脏病、肿瘤、机械通气是ICU成人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6年来共有151例ICU成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纳入研究,革兰阴性菌共151株,最常见的病原体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4株,占35.8%)、肺炎克雷伯菌(39株,占25.8%)、鲍曼不动杆菌(18株,占11.9%)、铜绿假单胞菌(16株,占10.6%)、阴沟肠杆菌(9株,占6.0%)。151例患者基本情况:年龄≥65岁共90例,占59.6%,30例(19.9%)患者有心脏病,54例(35.8%)患者有3期和3期以上慢性肾脏病,33例(21.9%)患者有糖尿病,30例(19.9%)患者有肿瘤,50例(33.1%)患者有中度以上贫血,113例(74.8%)患者有低蛋白血症。12例(7.9%)患者近30天内有床旁血液透析史,65例(43.0%)患者近30天内有深静脉导管置入术史,126例(83.4%)患者近30天内有留置导尿史,98例(64.9%)患者近30天内有手术或创伤史,4例(2.6%)患者近30天内有免疫抑制剂使用史,149例(98.7%)患者近30天内有广谱抗生素使用史。与非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比较,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床旁血液透析为ICU患者发生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371例ICU成人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为32.3%,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脑卒中、3期和3期以上慢性肾脏病、肿瘤、机械通气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CU成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床旁血液透析是ICU患者发生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亚男[9](2019)在《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急性肾盂肾炎对缩短疗程,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急性肾盂肾炎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急性肾盂肾炎住院患者86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43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药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两组疗程均为10天,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后全身毒血症(寒战、发热、全身酸痛)及局部膀胱刺激征痛、腰痛、肾区叩击痛症状消失时间,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全血C-反应蛋白(CRP)减少,尿常规、尿培养转阴情况,评价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缩短疗程,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相比较,P=0.02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2%、92.86%,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西医疗效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西医疗效相比较,P=0.03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88.10%,说明治疗组西医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全身毒血症(发热、寒战、全身酸痛)消失时间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发热、寒战、全身酸痛全身毒血症消失时间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发热、寒战、全身酸痛全身毒血症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即治疗组在早期改善发热、寒战、全身酸痛全身毒血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膀胱刺激征、腰痛、肾区叩击痛消失时间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膀胱刺激征、腰痛、肾区叩击痛消失时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膀胱刺激征、腰痛、肾区叩击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即治疗组在早期改善膀胱刺激征、腰痛、肾区叩击痛上疗效优于对照组。(5)两组尿培养治疗7天后转阴情况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7天后尿培养转为阴性的人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尿培养转阴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治疗3天后血常规、C-反应蛋白值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3天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值相比较,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降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值;两组受试者治疗3天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值相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降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值方面,两组疗效相当。(7)两组治疗3天后尿常规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3天后尿常规中白细胞数、细菌数转为阴性的人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早期尿常规转阴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综上所述,对于治疗急性肾盂肾炎,西医基础治疗联合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的治疗方案,能更早改善患者全身毒血症、膀胱刺激征、腰痛、肾区叩击痛症状,更早改善尿常规情况,且能更早转阴尿培养,从而缩短急性肾盂肾炎治疗的疗程,减少抗生素的用药时间。

吴鑫舜,陈孝[10](2019)在《利奈唑胺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领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围手术期死亡率直接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利奈唑胺可以覆盖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常见致病菌,能透过血脑屏障,在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综述了利奈唑胺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特点,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及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利奈唑胺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二、猪耳葡萄球菌感染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耳葡萄球菌感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2 病原学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2.2 铜绿假单胞菌
        1.2.3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2.4 变形杆菌
        1.2.5 厌氧菌
        1.2.6 真菌 (Fungi)
        1.2.7 特别感染菌株
    1.3 毒力基因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
        1.3.2 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和实验耗材
        2.1.4 PCR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
        2.2.2 基因检测
        2.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致病菌种类分布
    3.2 致病菌的年龄分布
    3.3 致病菌的性别分布
    3.4 致病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3.5 毒力基因
第4章 讨论
    4.1 病原学特点
    4.2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特点
    4.3 毒力基因
    4.4 地域特点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学和药敏试验及其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猪葡萄球菌437-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1.3 试验动物
    1.4 病原菌分离及形态学观察
    1.5 生化特性鉴定
    1.6 16S rRNA基因扩增及测序
    1.7 体外生长曲线测定
    1.8 耐药性测定
    1.9 致病性试验
        1.9.1 菌液制备
        1.9.2 小鼠致病性试验
        1.9.3 仔猪致病性试验
    1.10 脱落毒素基因检测
2 结果
    2.1 细菌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2.2 16S rRNA 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2.3 体外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2.4 耐药性测定结果
    2.5小鼠致病性试验
    2.6 哺乳仔猪致病性试验
    2.7 脱落毒素基因检测
3 讨论

(3)实时荧光定量SRCA技术检测食品中的志贺氏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2 志贺氏菌简介
        1.2.1 志贺氏菌概述
        1.2.2 志贺氏菌的生物学特征
        1.2.3 志贺氏菌的流行和危害
        1.2.4 志贺氏菌特异性基因的选择
    1.3 志贺氏菌检测方法
        1.3.1 传统生化培养方法
        1.3.2 免疫学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4 生物传感器
        1.3.5 其他检测方法
        1.3.6 志贺氏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4 实时荧光定量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技术
        1.4.1 qSRCA技术概括
        1.4.2 qSRCA技术反应原理
        1.4.3 qSRCA引物设计原则
        1.4.4 qSRCA技术的特点
        1.4.5 反应结果判定方法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主要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培养
        2.2.2 基因组DNA提取
        2.2.3 引物设计与筛选
    2.3 qSRCA预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优化
    2.4 qSRCA反应条件与反应体系的优化
        2.4.1 反应温度的优化
        2.4.2 引物添加量的优化
        2.4.3 Mg~(2+)添加量的优化
        2.4.4 dNTPs添加量的优化
        2.4.5 Bst DNA聚合酶缓冲液添加量的优化
        2.4.6 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添加量的优化
        2.4.7 荧光染料EvaGreen的添加量优化
        2.4.8 正交试验优化qSRCA反应体系
    2.5 重组质粒的构建
        2.5.1 qSRCA和PCR扩增反应
        2.5.2 胶回收
        2.5.3 连接反应
        2.5.4 转化反应
        2.5.5 菌液PCR和菌液测序
        2.5.6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2.6 标准曲线的建立
    2.7 特异性分析
    2.8 灵敏度分析
    2.9 精密度分析
    2.10 人工污染牛乳中志贺氏菌的定量限分析
    2.11 实际样品检测
    2.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qSRCA预反应扩增结果
    3.2 qSRCA反应条件与反应体系的建立
        3.2.1 qSRCA反应条件优化
        3.2.2 引物添加量优化
        3.2.3 Mg~(2+)添加量优化
        3.2.4 dNTPs添加量优化
        3.2.5 Bst DNA聚合酶缓冲溶液添加量优化
        3.2.6 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添加量优化
        3.2.7 荧光染料EvaGreen添加量优化
        3.2.8 qSRCA反应体系正交试验分析
        3.2.9 qSRCA的终反应体系
    3.3 qSRCA扩增结果验证
    3.4 PCR和SRCA扩增产物测序结果
    3.5 标准曲线的建立
    3.6 qSRCA特异性分析
        3.6.1 qSRCA实时荧光曲线法特异性分析
        3.6.2 qSRCA可视化法特异性分析
    3.7 灵敏度分析
        3.7.1 qSRCA灵敏度分析
        3.7.2 qPCR灵敏度分析
    3.8 qSRCA精密度分析
    3.9 定量限分析
        3.9.1 qSRCA定量限分析
        3.9.2 qPCR定量限分析
    3.10 检测实际样品中的志贺氏菌
4 讨论
    4.1 靶基因的选择
    4.2 qSRCA荧光染料的选择
    4.3 qSRCA方法的优缺点
    4.4 qSRCA方法与其他定量方法相比
    4.5 qSRCA反应的影响因素
    4.6 qSRCA方法在实际样品中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4)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患者、标本的一般资料
    1.2 标本的采集指征及阳性标本的纳入标准
        1.2.1 标本采集指征
        1.2.2 阳性标本的纳入标准
    1.3 标本的采集方法
    1.4 菌株研究方法
        1.4.1 菌株鉴定
        1.4.2 各阳性菌株的表述方法
        1.4.3 菌株的药敏试验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性别、年龄及季节分布
        2.1.2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住院时间及预后比较
        2.1.3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儿感染指标的比较
        2.1.4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患儿感染程度的比较
    2.2 标本来源及分布
    2.3 阳性标本病原菌种类及构成
    2.4 主要病原菌的构成比及变迁
    2.5 不同原发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1 不同原发疾病患儿病原菌总体情况
        2.5.2 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3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4 外伤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5 皮肤感染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6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5.7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2.6 不同年龄段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2.7 患儿不同季节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检出率
        2.7.1 患儿不同季节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2.7.2 患儿不同季节的病原菌检出率
    2.8 常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2.8.1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结果
        2.8.2 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性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抗菌药物耐药发生机制及降低耐药性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3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及流行病学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第2章 研究结果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颅内感染多重耐药G+菌分布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其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颅内感染概述
    2 治疗颅内G~+菌感染常用药物概述
    3 颅内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及给药方案
        3.1 抗菌药物使用指证
        3.2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3.3 抗感染治疗疗程
    4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颅内感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5 本课题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研究对象筛选
        1.2 研究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临床疗效评价
        2.2.1 观察指标
        2.2.2 疗效评价标准
        2.3 安全性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1.2 病原菌耐药情况
    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1 删除病例基本情况
        2.2 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
        2.3 纳入研究对象的手术及原始病因情况
    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1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3.2 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比较
        3.3 91例治疗有效患者脑脊液检测指标比较
        3.4 91例治疗有效患者感染指标比较
    4 两组患者使用药物剂量,联合用药及MIC值
        4.1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使用剂量
        4.2 万古霉素联合甘露醇使用情况
        4.3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MIC结果
    5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本研究的一般临床特征
    2 颅内感染G~+病原菌耐药性及感染原因分析
    3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的疗效差异性分析
        3.1 两种药物对血脑屏障的渗透性差异
        3.2 两种药物对G~+致病菌的敏感性差异
        3.3 万古霉素联合甘露醇的使用对抗感染疗效影响
        3.4 两种药物在退热效果上的差异
        3.5 两种药物不同给药剂量分析
    4 使用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安全性分析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6 本文中存在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1 撰写论文
    2 课题
    3 获奖论文
个人简介
致谢

(7)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病原菌构成比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ICU成人血流感染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ICU成人血流感染微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1 绪论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定义
        1.2.3 微生物培养与鉴定
        1.2.4 统计学方法
        1.2.5 技术路线图
    1.3 结果
        1.3.1 患者基本情况
        1.3.2 病原体分布特征
        1.3.3 危险因素分析
    1.4 讨论
        1.4.1 病原体分布
        1.4.2 成人血流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ICU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微生物与危险因素分析
    2.1 绪论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相关定义
        2.2.3 微生物培养与鉴定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基本情况
        2.3.2 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病原体分布特征
        2.3.3 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4 讨论
        2.4.1 病原体分布
        2.4.2 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9)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的选择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的选择标准
        2.3 知情同意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结果
        4.2 基线分析
        4.2.1 两组性别比较
        4.2.2 两组年龄比较
        4.2.3 两组发病时间比较
        4.2.4 两组治疗前总症候积分比较
        4.2.5 两组治疗前血常规比较
        4.2.6 两组治疗前 C-反应蛋白值比较
        4.3 治疗结果分析
        4.4 安全性分析
    5 讨论结果
        5.1 研究背景
        5.2 选方依据
        5.3 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组方分析
        5.4 现代药理研究(单药、复方)
        5.5 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引用文献
附表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肾盂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述
    一、西医治疗急性肾盂肾炎
    二、中医对淋证的认识
    引用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利奈唑胺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分布
2 利奈唑胺的作用机制
3 利奈唑胺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4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4.1 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临床疗效
    4.2 利奈唑胺相关不良反应
5 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及药学监护
    5.1 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
    5.2 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6 结语

四、猪耳葡萄球菌感染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D]. 陶兴罡. 南昌大学, 2021(01)
  • [2]猪葡萄球菌437-2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李秀丽,董志民,田向学,任卫科,燕晓翠,李富强,张莉,鄢明华. 中国兽医学报, 2021(02)
  • [3]实时荧光定量SRCA技术检测食品中的志贺氏菌的研究[D]. 王立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李之红. 山东大学, 2020(02)
  • [5]3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及流行病学变迁[D]. 宋丽. 山东大学, 2020(02)
  • [6]颅内感染多重耐药G+菌分布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其疗效与安全性评价[D]. 邓冯沂. 宜春学院, 2020(07)
  • [7]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病原菌构成比差异研究[D]. 郝丹丹.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8]ICU成人血流感染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 徐翠翠.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临床观察[D]. 吴亚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利奈唑胺应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研究进展[J]. 吴鑫舜,陈孝. 今日药学, 2019(03)

标签:;  ;  ;  ;  ;  

葡萄球菌感染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