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舌腺萎缩治愈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廉艳红[1](2016)在《“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其病程长,复发率较高,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病、难治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由正常胃黏膜一炎症一萎缩一肠上皮化生一不典型增生一胃癌的演变规律已被大家公认。基于此,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已被明确定为癌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亚洲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地区,其中又以中国和日本的发病率最高,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最后会恶化演变为胃癌。在年龄分布上,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相应的增高。所以,及早的发现和识别癌前病变,进行有效的随访监测,最好能干预和阻断其恶化就成为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对其仍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且西医治疗存在着复发率高、副作用较多等诸多弊端。近些年来,中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依靠合理的辨证论治,联合应用中药、中成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取得了显着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已经发生病变的胃粘膜,从而进一步阻止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的发生。可以说中医中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研究目标本研究是在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的指导下,对其经验方“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借助专业的统计分析对其给予客观评价,从而为中医辨证论治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临床思路和依据。研究内容导师周斌主任医师通过总结长期的临床实践,主张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脾胃虚弱为主要病机,又结合中医关于脾肾“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资生关系理论,主张应以“温阳健脾、化瘀通络”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治则,并依据此治疗原则组方“温阳健脾汤”来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的变化。本次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实验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的诊疗进展,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属的中医范畴、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辨证治疗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临床试验研究:收集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例,应用“温阳健脾汤”对其进行12周为一疗程的治疗,并在一个疗程结束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随访,通过比较服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结果的变化,探讨“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着的疗效,其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0.59%,其中痊愈率10.59%,显效率52.94%,有效率27.06%。在病理疗效方面,胃粘膜萎缩在胃窦的总有效率为83.05%,胃体为100%,胃角为64.52%;肠化在胃窦的总有效率为90.76%,胃体为73.33%,胃角为73.33%;本次研究中不典型增生在胃窦、胃角未出现无效病例,而胃体部因未收集到出现不典型增生的病例,这里不予讨论。结论“温阳健脾汤”对于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在不同程度上逆转胃粘膜的萎缩、肠化以及不典型增生。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粘膜病理的改善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另外,通过一个疗程结束后的随访发现,停服“温阳健脾汤”后,仍有某些症状可以得到继续缓解,可见中药在降低复发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王春勇[2](2016)在《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从三焦论治萎缩性胃炎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姜良铎教授简介:姜良铎教授青年秉承同宗伯父姜纯禄,早年师从张学文教授和郭谦享教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83年作为中医首批博士,师从着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在董建华教授言传身教下,习得真传。随后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直至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呼吸热病学科带头人,导师精通中医经典,汇通西学医理,以治疗呼吸热病、老年病、脾胃肝胆病为主,临床以擅长解决疑难疾病而着称。晚年创立“从态论治”学说,提出包括“中医微生态理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理论”、“毒邪发病理论”、“通调三焦理论”、“角药理论”、“通则康寿,滞则患病”等重要学术思想,所涉及内容涵盖中医学的发病、诊断、治疗、预防及调养等诸多方面,为中医学术创新注入活力。本研究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导师讲述和检索文献方式,对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渊源进行了归纳总结,梳理了姜良铎教授传承谱系及传承现状,探究了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及其临床经验的形成过程,描述了姜良铎教授提出“从态论治”思想的起源和时代背景、医学经历,同时对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学术思想的中医经典渊源进行了挖掘整理,并整理导师思想与其他学派的关系,阐明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思想的学术继承性与学术创新性。第二部分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从态论治”学术思想的阐述和应用方面。包括“中医微生态理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理论”、“毒邪发病理论”、“通则康寿,滞则患病”、“通调三焦理论”、“角药理论”等重要学术内容。本研究通过导师论述和文献研究方式,阐明“从态论治“的概念,“从态论治”与“证”和“病”的关系,深入阐述从态论治的发病观、诊断要领、治疗观念、治疗要领和治疗的措施以及用药技巧。姜良铎教授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体现在对各类疑难疾病的有效治疗。本研究还同时详细总结了姜良铎教授治疗发热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咳嗽经验、姜良铎教授宣肺拔罐法治疗难治性咳嗽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喘证经验、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皮肤病的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妇科疾病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耳鸣经验,姜良铎教授治疗失眠经验、姜良铎教授舌诊经验,最后还总结了姜良铎教授临床中草药煎服方法的细节,虽然内容与教材有部分重合,但是临床应用患者常常忽略,导师临床又常常强调,所以一并总结录入。第三部分姜良铎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包括四小部分,第一小部分首先对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疗现状给予文献综述。第二小部分探讨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的理论研究,阐述了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技术路径、技术手段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相关的学术论文已发表在2015年《国际中医药杂志》。第三小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从态论治”思想,采用统计方法中的频数分析、隐变量分析、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研究导师病案库中治疗235例萎缩性胃炎的数据,挖掘导师治疗CAG疾病的思路和用药规律。研究发现胃、三焦同治为导师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实施的重要技术路径。最后在导师临床指导下,参照统计结果,得到姜良铎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基础方剂,柴胡、黄芩、半夏、瓜蒌、白芍、枳壳、苏梗、佛手、九香虫、刺猬皮、三七、丹参、鸡内金、石斛,并征得导师同意。同时在统计分析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导师治疗萎缩性胃炎用药的整体布局、加减规律、对药用药规律、角药用药规律及药症关系。创新点:确定导师运用“通调三焦”方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基础方和加减用药规律。明确导师运用“肃肺降胃法”为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创新点。第四小部分参照病案统计分析结果,在总结老师从态论治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已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用药方面的新突破,将姜良铎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从态论治思维,整体调理,应用导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基础方,即在通调三焦、和胃降气的基础上,配合疏肝和胃、肃肺降胃、活血化瘀、解毒排毒等方法灵活加减,观察83例CAG患者,取得显着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相比,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的改善情况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结论及意义: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通调三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CAG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实施的重要技术路径,其中肃肺降肺法在治疗CAG患者应用,完善了CAG治疗思路。此种思想和方法的有效应用,是建立在五脏大系统观的基础上,兼顾局部与整体间的协调与平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韦玉娜[3](2014)在《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腺体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等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临床上西医检查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中医检查以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于“痞满”、“胃脘痛”等病症范畴,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有血瘀、热毒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临床上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幽门螺杆菌、饮食、免疫、十二指肠液返流、遗传等都是CAG的危险发病因素。部分CAG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也有部分CAG隐匿性发展,就诊时即发现为本病。CAG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的可能性大。因此,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中出现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则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胃癌并不是由正常细胞直接转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多步骤癌变过程,从慢性胃炎,至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发展至胃癌这一发展模式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赞同。因此,积极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手段,不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于胃癌的防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友章教授根据三十多年经验,以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为法,提出了胃炎Ⅰ号方剂,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中党参健脾益气为君;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蚤休、珍珠粉清热解毒,莪术、当归活血行气,白芍和胃止痛为臣;鸡骨草、砂仁行气祛湿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有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之功效。目的:探讨胃炎Ⅰ号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其治疗作用机制,用胃炎Ⅰ号方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改变,及免疫组化测定GSK-3β、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的表达,为临床上使用胃炎Ⅰ号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依据。方法:本论文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临床观察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中医内科学中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记载,故文献研究首先从中医所对应病名及其历史沿革进行挖掘,并总结从古至今历代中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辩证以及治疗的系统论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疗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西医认识并治疗CAG的进展也进行了综述。临床观察研究根据西医内科学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CAG,据中医诊断标准诊断为脾虚血瘀证,及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确立6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将60例研究对象分为胃炎Ⅰ号组及维酶素组。胃炎Ⅰ号组30例,单独使用胃炎Ⅰ号治疗;维酶素组30例,单独使用维酶素治疗。观察病人在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胃黏膜胃镜改变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情况。实验研究选用健康SD大鼠50只,雄性。共分五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胃炎Ⅰ号A组10只,胃炎Ⅰ号B组10只,维酶素组10只。空白组正常饮食。除空白组外,余组自由饮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浓度50μg/mL)、并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03g/kg·d-1)进行灌胃,配合2天饱食,1天停食的方法构建大鼠CAG模型,连续时间20周。模型构建成功后,胃炎Ⅰ号A组给予胃炎Ⅰ号(8.26g·d-1)2m1灌胃;胃炎工号B组给予胃炎Ⅰ号(4.13g·d-1)2ml灌胃;维酶素组给予维酶素维酶素(0.06g·d-1)2ml灌胃,连续12周。各组大鼠实验结束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情况,并取胃窦部组织进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等处理分析胃黏膜镜下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法分析GSK-3β, 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胃炎工号组在改善胃镜表现,病理慢性炎症,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方面优于维酶素组(P<0.05)。胃炎Ⅰ号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优于维酶素组(P<0.01)。2、胃炎Ⅰ号能明显提高CAG患者临床疗效,与维酶素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动物实验结果:大鼠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造模后,黏膜肉眼下和显微镜下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变。经胃炎工号A组治疗后,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较模型组有所好转,并优于胃炎Ⅰ号B组和维酶素组。免疫组化结果:CAG模型大鼠GSK-3β蛋白表达降低,胃炎工号B组和维酶素组治疗后GSK-3β蛋白水平有所升高,胃炎Ⅰ号A组治疗后GSK-3β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CAG模型大鼠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升高,胃炎Ⅰ号B组和维酶素组治疗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水平有所降低,胃炎Ⅰ号A组治疗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水平进一步降低。结论:1、胃炎Ⅰ号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P<0.01)。2、胃炎Ⅰ号能明显提高CAG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胃炎工号对CAG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变化有明显改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胃炎Ⅰ号对CAG患者胃黏膜病理慢性炎症、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胃炎Ⅰ号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显微镜下胃黏膜病变情况,高剂量效果为佳。6、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7、胃炎Ⅰ号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水平,这可能是胃炎Ⅰ号治疗CAG的作用机制。
李纯[4](2013)在《参七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利于阻止胃癌的发生。CAG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参七消痞颗粒由党参、乌药、百合、香橼皮、丹参、三七粉、莪术、白花蛇舌草、土贝母、蒲公英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参七消痞颗粒对CAG大鼠黏膜营养因子的分泌有改善作用,可刺激胃酸分泌,促进黏膜的修复,改善胃功能及胃黏膜萎缩。因此,我们拟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功能的影响及抗炎、镇痛作用,并对其治疗大鼠CAG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1.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功能的影响本部分实验旨在探讨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功能的影响。研究通过正常小鼠胃排空实验,采用阿托品致小鼠胃排空障碍模型以及新斯的明致小鼠胃排空亢进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小鼠胃动力的影响;通过采用西咪替丁制备胃酸缺乏大鼠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分泌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胃排空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胃排空障碍模型中,参七消痞颗粒高剂量组胃排空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在胃排空亢进模型中,参七消痞颗粒高剂量组胃排空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参七消痞颗粒对正常小鼠胃排空没有明显的影响,对阿托品致小鼠胃运动障碍具有协同作用,能拮抗新斯的明所致的小鼠胃运动亢进,提示其具有抑制胃动力的作用。在胃酸缺乏大鼠模型中,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pH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胃壁结合黏液量无明显差异(P>0.05);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胃蛋白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参七消痞颗粒能增加西咪替丁所致胃酸缺乏大鼠的胃液酸度,对胃壁结合黏液量没有显着影响,能够增加大鼠的胃蛋白酶活性,提示其具有一定的促消化作用。2.参七消痞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旨在探讨参七消痞颗粒的抗炎以及镇痛作用。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急性炎症的影响;采用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观察参七消痞颗粒对慢性炎症的影响;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观察参七消痞颗粒的镇痛作用。研究发现,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均可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率(P<0.05或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均可明显抑制醋酸导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均可显着抑制各时间点大鼠的足跖肿胀率(P<0.05或P<0.01);参七消痞颗粒中剂量和低剂量可显着抑制棉球肉芽肿形成(P<0.05或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在20min内扭体次数均显着小于模型组(P<0.01或P<0.05)。以上结果表明参七消痞颗粒可以对抗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对抗醋酸导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抑制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表明其对急性和慢性炎症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表明其具有外周镇痛作用。3.参七消痞颗粒对氨水复合多因素致CAG大鼠的作用机制分析本部分实验旨在对参七消痞颗粒对氨水复合多因素致CAG大鼠的治疗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氨水复合酒精、脱氧胆酸钠、水杨酸钠和高盐饮食,并结合饥饱失常、冷热失常等刺激因素,建立氨水复合多因素致CAG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H+-K+-ATP酶、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p65(NF-κBp65)的表达,探讨参七消痞颗粒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给药8周及12周后,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的EGF、VEGF、IL-1β、TNF-α、NF-κBp65阳性面积百分率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参七消痞颗粒各剂量组的H+-K+-ATP酶阳性面积百分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参七消痞颗粒能降低氨水复合多因素所致CAG模型大鼠EGF、VEGF、IL-1β、TNF-α、NF-κB p65的阳性细胞表达,增加H+-K+-ATP酶的阳性细胞表达,说明参七消痞颗粒可能是通过抗炎,增加胃酸的分泌,加强胃黏膜的保护来治疗CAG。综上所述,参七消痞颗粒对CAG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抗炎、增加胃酸分泌、加强胃黏膜保护等途径来实现的。
戴诗蕾[5](2012)在《中药胃炎复合剂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糜烂性胃炎(CEG)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多以慢性上腹部不适、疼痛、泛酸和嗳气为主要症状,但亦可无任何症状。CEG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药物、食物的不良刺激、胆汁返流、精神压力等有关,导致胃粘液屏障和粘膜屏障受到损害,或正常粘膜防御机制的破坏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而发病。临床研究指出Hp感染后自发清除少见,易致慢性胃炎的长期存在。且长期Hp感染所致的炎性及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多数研究表明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组织学的炎性反应,防止萎缩和肠化进一步发展,故近年中医在本病疗效研究中亦注重Hp的转阴率以及复发率的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观察导师王立恒主任自拟方“胃炎复合剂”(地丁15g、蒲公英15g、救必应15g、半夏10g、郁金15g、黄芩15g、元胡15g、乌贼骨30g、田三七10g、焦神曲15g)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用药后对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胃镜及病理组织学表现以及对HP根除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客观临床评价,以期探讨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制酸止痛法在治疗脾胃湿热兼肝胃不和、瘀血阻滞之糜烂性胃炎中的作用,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糜烂性胃炎提供新的临床研究依据。研究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门诊及病房经内镜下确诊的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病人20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01例,对照组9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治疗组给予胃炎复合剂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PPI方案(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次,2次/天,阿莫西林胶囊1.0/次,2次/天,呋喃唑酮0.2/次,2次/天)根除HP治疗两周,后两周单用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次,2次/天。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综合疗效、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停药4周后,复查13C呼气试验。研究结果:1、治疗第14天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1.9%,经统计分析,u=8.526,P<0.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8天两组有效率均为100%,经统计分析,u=8.162,P=0.000<0.001,治疗组平均Ridit值为0.3527,对照组平均Ridit值为0.6502,说明治疗组愈显率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P>0.05,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在治疗第14天、第28天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胃脘疼痛、灼热或烧心、嘈杂或反酸等症状方面在治疗第14天及治疗第28天,两者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他如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在治疗第14天、第28天治疗组亦有好转,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临床应用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肝肾功能等未发现明显影响。研究结论:应用胃炎复合剂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兼肝胃不和)疗效优于对照组,HP根除率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服用安全、未发现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及病人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杜小利[6](2011)在《丹参饮加减辩证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丹参饮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客观评价丹参饮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丹参饮加减辨治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5例,疗程3个月,自身对照分析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病理及胃镜变化。结果: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病理及胃镜检查结果较前明显改善,经统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治愈率3例占8.57%,显效率19例占54.29%,有效率12例占34.28%,无效率1例占2.86%,恶化率0例占0%,总有效率为97.14%。结论:丹参饮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中重患者。
林铭堉[7](2011)在《《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现代最令人们恐惧且束手无策者,莫过于癌症了,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上升,2007年38个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6.16/10万,恶性肿瘤依然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全世界的专家学者,莫不极力寻找有效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乃我中华民族现存最古老的医典之一,她反映了东汉以前药物学术经验及其成就。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她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对中医各二级学科,特别是中医抗肿瘤中药的研发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故期望透过整理《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的研究来抛砖引玉,以便利人们对抗肿瘤中药的研发,以减少人类的病痛,在延长人类生命及改善生存质量有所贡献。研究方法:1.选定《神农本草经》版本。目前《神农本草经》版本诸多,经再三比较其内容,本经部份是否完备及编辑方式是否正确,确定以张登本主编之《神农本草经》全注全译为本研究之主要参考本。并简单介绍中医肿瘤学的基本内容,以方便后面《神农本草经》药物分述的开展。2.本文所摘录研究之中药选定是依据:1)《神农本草经》各药原文中载有肿瘤相关病症,如症瘕、积聚、痈疽、肿瘤之中药。2)现代有关肿瘤的书籍:①周岱翰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肿瘤学》,②刘春安、彭明主编的《抗癌中药大词典》,两书中记载与《神农本草经》共同之中药,作为本研究之素材。将选取出的中药按肿瘤常用治疗法则分为六大类。每药按《神农本草经》原文、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八个部分,将相关文献中的资料整理归纳陈列,传统论述与现代医学对该药的相关记载,相互对照,作为临床研究治疗之参考。3.尝试归纳《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运用;以及对某些常用、疗效显着的抗肿瘤中药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包括详细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抗癌临床应用和现代剂型。结果:1.中医肿瘤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专门学科,其学术内容涵盖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中医四诊在肿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等。中医肿瘤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形成一门以中医特色为主的独特学术体系。中医肿瘤学有完整的中医肿瘤命名、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体系。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大约成书于西汉至东汉时期。文章讨论了《神农本草经》书名的来由,介绍了《神农本草经》目前各种辑本的情况。《本经》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三品分类法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而得出的。此种分法对汉代及其以前按“草木虫石谷”“五药”分类法有所发展,并对后世本草学家对药分类法的形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发作用。随着本草分支学科的发展,后世医家发展了三品分类法,不断完善本草的分类法,如纲目分类法、或按功效治法分类法则等。本文选取目前临床较常使用且抗肿瘤功效较好之中药共115味(上品43味,中品45味,下品27味),按常见肿瘤常见治法活血化瘀法、化痰祛湿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扶正固本法,将上述中药重新分类为:清热解毒类:干地黄、龙胆、白英、黄连、茵陈蒿、槐实、苍耳子、栝蒌根、苦参、茈胡、百合、知母、黄芩、茅根、紫草、败酱、地榆、牡丹、石苇、栀子、孽木、羚羊角、牛黄、大黄、草蒿、贯众、白头翁、羊桃、蓝实。活血化瘀类:薄黄、卷柏、丹参、徐长卿、王不留行、牡桂、麝香、木香、川芎、芍药、紫葳、桃核仁。化痰祛湿类:滑石、菖蒲、车前子、干姜、瞿麦、贝母、白芷、紫苑、橘柚、白鲜皮、枳实、厚朴、猪苓、五加皮、杏仁、白僵蚕、半夏、桔梗、旋复花、射干、泽漆、皂荚。软坚散结类:牡蛎、海藻、鳖甲、泽兰、乌贼骨、夏枯草、连翘、蜚虻。以毒攻毒类:雄黄、露蜂房、附子、莨菪子、芫花、鬼臼、巴豆、瓜蒂、斑猫、水蛭、虾蟆、(?)虫、甘遂、商陆。扶正固本类:人参、天门冬、甘草、菟丝子、女萎、麦门冬、薯蓣、薏苡仁、石斛、巴戟天、赤芝、黄芪、肉苁蓉、续断、五味子、枸杞、茯苓、杜仲、桑上寄生、女贞实、大枣、阿胶、龟甲、当归、元参、淫羊藿、狗脊、山茱萸、龙眼、鹿茸。每味中药按“本经内容、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详细论述。3.详细介绍了《神农本草经》所载中药在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子宫颈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常见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特别介绍了《神农本草经》里当前常用抗癌中药:苦参、青黛(蓝实)、雄黄、赤芝、黄芪、人参、斑蝥、蟾蜍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临床应用和现代新剂型。
李淑雯[8](2009)在《缩泉丸对醛固酮合成与分泌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缩泉丸出自《妇人良方》,由乌药、益智仁、山药组成,具有温肾祛寒、缩尿止遗的功效。主治肾阳虚所致的尿量增多、小便频数、遗尿。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遗尿、老年尿失禁、尿崩症、夜尿症、神经性尿频、尿道综合征等泌尿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祖国医学认为,多尿病症的发生与肾气的温煦和膀胱的固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温肾缩尿为治疗多尿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课题前期研究表明缩泉丸的抗利尿作用与该方保Na+排K+,促进醛固酮(ALD)的合成与分泌有关。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受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调节,同时又有赖于其合成酶的催化,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和醛固酶合成酶催化途径的调节功能。在内分泌系统中,与肾阳虚关系最为密切的为HPA轴,同时,HPA轴与RAAS系统又可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ngⅡ影响ALD的合成与分泌,从而调节水液代谢。鉴于此,本课题选用缩泉丸通过调节HPA轴发挥“温肾”作用,影响HPA轴与RAAS系统发挥“缩尿”作用,温肾固本、缩尿治标,以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调节为切入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方法,通过对机体调节水液代谢的内分泌系统及醛固酮合成酶催化方面的实验研究,选取与醛固酮调节相关的指标,如与RAAS系统密切相关的肾素(PR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AngⅡ;与HPA轴密切相关的促肾上腺上质释放激素(CRH)、ACTH、环磷酸腺苷(cAMP);与合成酶催化相关的皮质酮(Cort)、醛固酮(ALD)等指标,通过实验对上述指标在肾虚多尿时及给药缩泉丸干预后动物体内含量及浓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AT1R)、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醛固酮受体(MR)、ACTH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深入探讨缩泉丸影响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的机制,确立了缩泉丸“温肾缩尿”作用机理的靶点,从而为缩泉丸多系统、多靶点治疗肾虚多尿提供了分子药理学基础,同时也为“温肾缩尿”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通过缩泉丸对腺嘌呤肾虚多尿大鼠脏器系数(胸腺、脾脏、肾上腺、垂体)及尿量、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尿Na+、K+、Cl-离子浓度等项指标的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发挥“温肾缩尿”作用的机制;通过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垂体、肾上腺病理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从形态学角度观察了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血中皮质酮(Cort)、醛固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RT-PCR法检测醛固酮合成酶CYP11BEmRNA表达的变化观察缩泉丸在酮固酮合成酶催化方面的调节作用;通过ELISA法测定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血中肾素、AngⅡ含量的变化,生化法检测血清ACE活性变化,观察缩泉丸对RAAS系统的调节作用;采用放免法测定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血中cAMP含量的影响,ELISA法测定血中ACTH、CRH含量的变化,观察其对HPA轴的调节作用;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AT1R、MRmRNA及垂体ACTH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AT1R、MR及垂体ACTH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药理学的角度观察其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缩泉丸可明显减少肾虚多尿模型大鼠的尿量;可使肾虚多尿模型大鼠尿Na+、Cl-排出减少,尿K+排出增加;能明显提高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脾脏、胸腺系数和垂体、肾上腺系数,从而改善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脾脏和胸腺、肾上腺和垂体的萎缩状态;可增加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血中PRA、ACE、AngⅡ、ALD、Cort及CRH、ACTH、cAMP含量;可以改善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的病理变化,使肾小管腔的棕黄色结晶沉积、减轻肾小管的扩张;可改善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上腺、垂体的形态学变化,使垂体与肾上腺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改善肾上腺皮质部球状带与网状带的萎缩状态;可使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AT1R、MR、CYP1182mRNA、垂体ACTHmRNA的表达上调;使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AT1R、MR、垂体ACTH蛋白的表达增加。上述实验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缩泉丸通过调节ALD的合成与分泌发挥“温肾缩尿”作用的机制,主要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首先从ALD合成的角度表明其可能通过增加血中Cort含量及上调CYP1182mRNA的表达,催化醛固酮的合成,提高其在血中的含量,从而促进水液代谢的调节发挥“缩尿”作用,其促进ALD合成的作用靶点可能与CYP11B2有关;再者从调节内分泌的角度说明了其作用机制与两条内分泌途径的相关性:一可通过增加血中CRH、ACTH、cAMP的含量,改善垂体、肾上腺形态学的变化,增加ACTHmRNA及蛋白的表达,上调HPA轴的功能,促进ALD的合成与分泌发挥“缩尿”作用,HPA轴功能的上调又可使肾阳虚状态得到改善。此外,还可能通过增加胸腺、脾脏、垂体、肾上腺的重量,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一定的“温补肾阳”作用,并表明其调节HPA轴的分子药理学机制与影响ACTH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二可通过增加血中PRA、ACE、AngⅡ的含量,上调AT1R、MRmRNA及蛋白的表达,促进RAAS系统功能,从而促进ALD的合成与分泌,调节水液代谢发挥“缩尿”作用。并通过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表明其调节RAAS系统的作用靶点与AT1R、MR有关。本课题通过对醛固酮合成与分泌的调节作用及作用靶点MR、AT1R、CYP1182、ACTH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从多系统、多靶点、整体调节的角度阐明了缩泉丸调节ALD合成与分泌发挥“温肾缩尿”作用的深层次机理。
焦建玮[9](2009)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顽固性的多发病。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现代医学对CAG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在治疗上亦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时,具有辨证论治、灵活加减、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而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导师经过多年的临床、教学、科研研究,在总结前人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变化,认为“浊毒”内蕴是CAG的病机关键,并拟定以化浊解毒方(茵陈、黄连、当归、白芍、丹参、清半夏、藿香、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砂仁、三七粉等)治疗CAG,为其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临床应用40余年,疗效满意。为了进一步探讨本方的药效及作用机理,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本实验采用综合造模法复制大鼠CAG模型,以正常大鼠及CAG大鼠作为研究对象,以维酶素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观察化浊解毒方对CAG大鼠一般状态、胃黏膜病理情况、表皮生长因子(EGF)、胃泌素(GAS)、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CAG的作用机理,为化浊解毒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然后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出10只作为正常组,剩余50只造模。造模过程中10只大鼠死亡(其中4只用于观察造模效果而处死)。再将造模成功后剩余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化浊解毒方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化浊解毒方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2%水杨酸钠和30%乙醇混合溶液灌胃, 0.1%氨水自由饮用并结合饥饱失常,造模90天后,制成大鼠CAG模型。造模成功后第二天予以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对照组灌服浓度为0.1g /ml的维酶素混悬液,10ml/kg/d,高剂量组灌服71.4g生药/kg/d的化浊解毒方汤剂,低剂量组灌服23.8g生药/kg/d的化浊解毒方汤剂。每组均连续灌胃60天。末次给药后禁食、禁水24小时,断头取血,每只取血4ml,用于表皮生长因子(EGF)、血清胃泌素(GAS)的测定。并留取胃组织做以下指标测定:胃黏膜大体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观察、前列腺素E(2PGE2)。结果:(1)胃黏膜大体观察:通过观察皱襞多少,黏膜色泽,是否有出血等情况,发现模型组皱襞减少或消失,粘液少,黏膜色泽淡白或灰白,且部分伴有散在出血点。经维酶素,低剂量、高剂量化浊解毒方治疗后,胃黏膜损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2)胃黏膜组织病理观察:通过观察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有无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发现模型组固有腺体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经维酶素,低剂量、高剂量化浊解毒方治疗后,胃黏膜萎缩有不同程度的逆转,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3)对血清EGF含量的影响:模型组血清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化浊解毒方高、低剂量组、维酶素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明显降低血清中EGF含量,与之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化浊解毒方和维酶素均能有效调控血清EGF含量;三组与正常组相比血清中EGF含量接近正常,与之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维酶素组、高、低剂量组之间两两比较血清中EGF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4)对血清GAS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GAS含量明显降低,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经维酶素和低剂量化浊解毒方治疗后血清GAS含量虽有所升高,但二者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意义(P<0.01);而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化浊解毒方能有效升高血清GAS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意义(P<0.001);与维酶素组和低剂量组相比有显着意义(P<0.05)。表明高剂量化浊解毒方可以通过调整胃肠激素水平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5)对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PGE2含量明显降低,两者相比有显着意义(P<0.001),维酶素组和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但二者均能使PGE2含量有所回升。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组、维酶素组胃黏膜PGE2含量明显升高,有显着意义(P<0.001、P<0.05、P<0.01),维酶素组和低剂量组对PGE2含量的调控不如高剂量组,与之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1),而两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高剂量化浊解毒方在调节胃黏膜内源性保护因子PGE2方面优于其他两个治疗组。结论:本实验证明化浊解毒方具有如下作用:(1)改善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2)调控EGF的表达水平,改善胃黏膜状态,促使胃黏膜修复;(3)促使GAS分泌、刺激胃酸分泌,促使萎缩腺体逆转;(4)促进PGE2释放,增强其保护胃黏膜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整胃肠激素水平,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强黏膜屏障的防御和修复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刘菁[10](2008)在《中西医结合择时给药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并择时给药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的疗效,初步探讨中医时间疗法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三联用药),治疗1组(三联用药+加味半夏泻心汤,辰时、戌时服药),治疗2组(三联用药+加味半夏泻心汤,常规时间服药),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Hp根除率,停药后随访6个月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临床症状缓解率:对照组有效率74.47%,治疗1组有效率97.87%,治疗2组有效率93.62%。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对照组与治疗1组(p<0.05)、对照组与治疗2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率:对照组根除率48.93%,治疗1组根除率82.97%,治疗2组根除率72.34%,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对照组与治疗1组(p<0.05)、对照组与治疗2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1组与治疗2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6个月随访,观察三组药物远期疗效: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对照组与治疗1组(p<0.05)、对照组与治疗2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1组与治疗2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在改善症状、根除Hp及减少复发等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择时给药与常规时间给药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择时给药比常规用药有增强疗效趋势,有待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研究。
二、舌腺萎缩治愈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舌腺萎缩治愈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流行病学研究 |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分类及临床表现 |
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
5、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6、现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近况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
2、病因病机 |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5、善后调摄 |
6、前景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
1、病例的筛选 |
2、研究方法 |
3、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4、临床疗效评定 |
5、试验研究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不足和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从三焦论治萎缩性胃炎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1 姜良铎教授基本情况 |
3 姜良铎教授的传承现状 |
4 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
4.1 姜良铎教授所处的医学历史背景 |
4.2 姜良铎教授中医学习背景导师 |
4.3 姜良铎教授所处的时代知识结构背景 |
4.4 姜良铎教授个人医疗实践背景 |
5 姜良铎教授学术渊源观点概要 |
5.1 “从态论治”经典着作学术渊源概要 |
5.1.1 《黄帝内经》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理论基石 |
5.1.2 《难经》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实践基石 |
5.1.3 《伤寒杂病论》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实践指导 |
5.1.4 《千金方》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具体医疗实践的参考范例 |
5.1.5 补土学派学术理论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学术思想内容充实 |
5.1.6 攻下学派学术理论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学术思想的内容充实 |
5.1.7 温病学派的学术思想是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学术思想重要源泉 |
5.2 相关各流派、各家的观点概要 |
5.2.1 岳美中治病注重整体辨证与专病专方相结合理论 |
5.2.2 董建华治病注重整体调畅气机理论 |
5.2.3 刘度舟治病注重运转整体枢机理论 |
5.2.4 邓铁涛教授注重五脏整体相关理论 |
5.2.5 周仲瑛教授注重从中医整体观论治疾病理论 |
5.3 当代医学模式的形成历程与状态医学的产生 |
5.3.1 医学生物模式的建立和确定 |
5.3.2 回归“整体的人” |
5.3.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 |
5.3.4 状态医学的提出和临床应用 |
小结:姜良铎教授的“从态论治”思想是继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1 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的学术思想 |
1.1 “从态论治”的概念 |
1.2 “从态论治”的发病观 |
1.3 从态论治的诊断要点 |
1.4 “从态论治”的治疗理念 |
1.5 “从态论治”临证操作要领 |
1.6 “从态论治”治疗措施 |
1.7 “从态论治”用药技巧 |
参考文献 |
2 姜良铎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
2.1 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咳嗽经验 |
2.2 姜良铎教授“开笼放鸟”法治疗难治性咳嗽经验 |
2.3 姜良铎教授治疗喘证经验 |
2.4 姜良铎教授治疗发热经验 |
2.5 姜良铎教授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
2.6 姜良铎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
2.7 姜良铎教授治疗妇科经验 |
2.8 姜良铎教授治疗耳鸣经验 |
2.9 姜良铎教授舌诊经验 |
2.10 姜良铎教授中药煎服心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理论及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诊疗现状 |
1.1 现代医学诊疗现状和进展 |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流行病学研究 |
1.1.2 现代医学对CAG病因研究进展 |
1.1.3 现代医学对CAG诊断研究进展 |
1.1.4 现代医学对CAG治疗研究进展 |
1.1.5 现代医学对CAG转归认识 |
1.2 中医治疗CAG的现状和进展 |
1.2.1 中医病名 |
1.2.2 中医论治经验 |
1.2.3 中医用药经验 |
1.2.4 中药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2 姜良铎教授“从态论治”萎缩性胃炎的思想研究 |
2.1 重视胃的局部生理病理特征 |
2.1.1 生理上重视胃的通降功能 |
2.1.2 生理上重视胃中津液的滋养作用 |
2.1.3 病理上重视CAG动态演变过程 |
2.2 重视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
2.2.1 生理上胃与其他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
2.2.2 病理上胃与其他脏腑功能相互影响 |
2.2.3 治疗过程中平调胃与其他脏腑间功能状态 |
2.3 老师整体调治经验及诊治要点 |
2.3.1 脾胃同治为治疗CAG的基础治疗 |
2.3.2 肝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常规思路 |
2.3.3 肺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创新 |
2.3.4 胆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补充 |
2.3.5 心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补充 |
2.3.6 肾胃同治为CAG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补充 |
2.3.7 胃三焦同治为CAG从态论治的重要技术路径 |
2.4 重视从气血层面整体调理 |
2.5 重视社会、心理因素 |
2.5.1 医疗信任的建立 |
2.5.2 药物合理有效 |
2.5.3 社会生活、心理行为的科学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 姜良铎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医案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一般资料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5 结果 |
3.6 结论 |
3.7 讨论 |
3.7.1 证实通调三焦为实施CAG从态论治的技术路径 |
3.7.2 确立从态论治CAG基础方 |
3.7.3 发现从态论治CAG整体用药布局 |
3.7.4 明确“肃肺降胃法”为CAG治疗中的重要创新点 |
3.7.5 整理导师用药习惯、思维和技巧 |
3.7.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语 |
4 通调三焦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2 诊断和纳入排出标准 |
4.2.1 西医诊断标准 |
4.2.2 中医诊断标准 |
4.2.3 纳入排除标准 |
4.2.3.1 纳入标准 |
4.2.3.2 排除标准 |
4.3 实施方法 |
4.4 结果 |
4.5 结论 |
4.6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
一、古代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
二、现代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
第二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
二、病变过程 |
三、西医治疗 |
第三节 GSK-3B、B-CATENIN、CYCLIN D1、COX-2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作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诊断标准 |
二、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三、病例资料 |
四、治疗方法 |
五、观察指标 |
六、临床疗效判定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各组治疗前情况比较 |
二、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一、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
第三节 讨论 |
一、慢性萎缩性动物模型的建立 |
二、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 |
三、胃炎I号对GSK-3e活性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catenin、cyclinDK COX-2表达的调控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详细摘要 |
(4)参七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参七消痞颗粒对胃功能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二部分 参七消痞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三部分 参七消痞颗粒对氨水复合多因素致CAG大鼠的作用机制分析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5)中药胃炎复合剂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
二、西医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
三、祖国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与胃镜之微观辩证分型相关研究 |
第三节 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之研究进展 |
一、根据病机选用治法与方药 |
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拟方用药 |
三、结合地域气候社会因素辩证用药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设计方案 |
三、研究对象与时间、地点 |
四、诊断标准 |
五、纳入标准 |
六、排除标准 |
七、数据处理与分析 |
八、技术路线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研究对象与基本资料分析 |
二、服药方法 |
三、观察方法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治疗结果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肝胃郁热兼血瘀停滞型糜烂性胃炎病机研究分析 |
二、研究对象分析 |
三、症状改善结果分析 |
四、HP根除率治疗结果分析 |
五、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第二节 胃炎复合剂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丹参饮加减辩证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病例选择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
1.1 中医诊断标准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的标准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一般资料 |
临床治疗 |
1. 基础方 |
2. 辨证加减用药 |
3. 煎服方法 |
4. 疗程 |
5 观察指标 |
5.1 疗效性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5.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治疗结果 |
1. 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定 |
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及胃镜分型比较 |
3. 治疗前后胃黏膜慢性炎症比较 |
4. 治疗前后腺体萎缩比较 |
5. 治疗前后胃黏膜肠化生比较 |
6. 治疗前后胃黏膜异型增生比较 |
讨论 |
1.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探讨 |
2.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3. 导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3.1 导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的认识 |
3.2 导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认识 |
3.3 丹参饮制方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1.1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的认识 |
1.2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 |
1.4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1.5 学术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2 诊断标准 |
2.3 治疗研究 |
3. 问题与展望 |
3.1 统一临床分型标准的问题 |
3.2 统一分级量化指标的问题 |
3.3 传统治疗疗程长的问题 |
3.4 活血化瘀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肿瘤学的概述 |
1.1 中医学对肿瘤相关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肿瘤的辨证论治大法 |
1.3.1 辨证 |
1.3.2 论治及治法 |
第二部分 《神农本草经》的沿革 |
2.1 书名的来由 |
2.1.1 "本草"的来源 |
2.1.2 神农氏与本草之关系 |
2.2 各种辑录本简介 |
2.2.1 几个重要的辑录本 |
2.2.2 其它几种辑录本 |
2.2.3 《神农本草经》的现代研究本 |
第三部分 依中医抗肿瘤功效、治法对《神农本草经》有关药物的分类 |
3.1 摘录抗肿瘤中药统计 |
3.2 六大类中药分述 |
3.2.1 清热解毒类29味 |
干地黄 |
龙胆 |
白英 |
黄连 |
茵陈蒿 |
槐实 |
蓝实 |
葈耳实 |
栝楼根 |
苦参 |
茈胡 |
百合 |
知母 |
黄芩 |
茅根 |
紫草 |
败酱 |
地榆 |
牡丹 |
石韦 |
栀子 |
蘖木 |
羚羊角 |
牛黄 |
大黄 |
草蒿 |
贯众 |
白头翁 |
羊桃 |
3.2.2 活血化瘀类12味 |
蒲黄 |
卷柏 |
丹参 |
徐长卿 |
王不留行 |
牡桂 |
麝香 |
木香 |
芎藭 |
芍药 |
紫葳 |
桃核仁 |
3.2.3 化痰祛湿类22味 |
滑石 |
菖蒲 |
车前子 |
橘柚 |
干姜 |
瞿麦 |
贝母 |
白芷 |
紫苑 |
白鲜 |
枳实 |
厚朴 |
猪苓 |
五加皮 |
杏核仁 |
白殭蚕 |
半夏 |
桔梗 |
旋覆花 |
射干 |
泽漆 |
皂荚 |
3.2.4 软坚散结类8味 |
牡蛎 |
海藻 |
鳖甲 |
泽兰 |
乌贼鱼骨 |
连翘 |
夏枯草 |
蜚虻 |
3.2.5 以毒攻毒类14味 |
雄黄 |
露蜂房 |
附子 |
莨菪子 |
荛花 |
鬼臼 |
巴豆 |
瓜蒂 |
斑蝥 |
水蛭 |
虾蟆 |
(?)虫 |
甘遂 |
商陆 |
3.2.6 扶正固本类30味 |
人参 |
天门冬 |
甘草 |
菟丝子 |
女萎 |
麦门冬 |
薯蓣 |
薏苡仁 |
石斛 |
巴戟天 |
赤芝 |
黄芪 |
肉苁蓉 |
续断 |
五味子 |
枸杞 |
茯苓 |
杜仲 |
桑上寄生 |
女贞实 |
大枣 |
阿胶 |
龟甲 |
当归 |
元参 |
淫羊藿 |
狗脊 |
山茱萸 |
龙眼 |
鹿茸 |
第四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抗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4.1 肺癌 |
4.2 鼻咽癌 |
4.3 乳腺癌 |
4.4 食管癌 |
4.5 胃癌 |
4.6 大肠癌 |
4.7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
4.8 子宫颈癌 |
4.9 卵巢癌 |
4.10 恶性淋巴瘤 |
第五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现代抗癌常用的中药介绍 |
5.1 人参 |
5.2 赤芝 |
5.3 黄芪 |
5.4 苦参 |
5.5 雄黄 |
5.6 斑蝥 |
5.7 蟾蜍 |
5.8 青黛(蓝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缩泉丸对醛固酮合成与分泌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缩泉丸的研究概况 |
一、临床应用 |
二、药理作用 |
三、缩泉丸组方药物的现代研究 |
第二章 醛固酮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多尿的研究概况 |
一、西医认识 |
二、中医认识 |
第二节 调节醛固酮的内分泌系统研究概况 |
一、醛固酮(ALD) |
1 醛固酮的合成 |
2 醛固酮的作用 |
3 醛固酮的作用方式 |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
1 RAAS的组成及生物学效应 |
2 RAAS的新成员 |
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 |
1 HPA的组成 |
2 HPA的生物学效应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尿量及尿中NA~+、K~+、CL~-离子浓度的影响 |
二、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三、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四、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血中ALD、CORT及肾脏CYP11B2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对血中ALD、CORT含量的影响 |
3 对肾脏CYP11B2MRNA表达的影响 |
4 实验结果小结 |
5 分析与讨论 |
五、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对血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影响 |
2.2 对血中肾素(PRA)的影响 |
2.3 对血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小结 |
4 分析与讨论 |
六、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系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对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影响 |
2.2 对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影响 |
2.3 对血中环磷酸腺苷(cAMP)的影响 |
2.4 对垂体及肾上腺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小结 |
4 分析与讨论 |
七、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ACTH、AT1R、MR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对MRNA表达的影响 |
3 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实验结果小结 |
6 分析与讨论 |
第三部分 讨论与与结论 |
一、讨论 |
1 实验动物的筛选 |
2 动物模型 |
2.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2.2 造模剂量的确定 |
2.3 腺嘌呤引起"肾虚多尿"的机制 |
3 缩泉丸补肾缩尿的机制 |
3.1 对ALD合成的调节作用 |
3.2 对RAAS的调节作用 |
3.3 对HPA轴的调节作用 |
二、研究展望 |
三、创新性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西医结合择时给药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病例剔除、脱落或中断标准 |
(五) 病例选择步骤 |
(六) 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观察时间 |
三、观察指标 |
(一) 安全性观测 |
(二) 疗效性观测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一)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二) 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三) 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 |
(四) Hp根除标准 |
五、统计学分析方法 |
六、治疗结果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二) 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
(一) 慢性胃炎病因 |
(二) 病理改变 |
(三) 治疗现状 |
(四) 慢性胃炎预后 |
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探讨 |
(二) 治则治法 |
三、择时给药的依据 |
(一) 生理功能的节律研究 |
(二) 病理变化节律研究 |
(三) 现代研究 |
(四) 择时给药的临床应用 |
(五) 择时给药的临床疗效 |
四、疗效分析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二) 不良反应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
四、舌腺萎缩治愈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廉艳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姜良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从三焦论治萎缩性胃炎理论及临床研究[D]. 王春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D]. 韦玉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参七消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学研究[D]. 李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7)
- [5]中药胃炎复合剂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戴诗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丹参饮加减辩证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D]. 杜小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7]《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D]. 林铭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8]缩泉丸对醛固酮合成与分泌的调控机制研究[D]. 李淑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D]. 焦建玮.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10]中西医结合择时给药治疗Hp相关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刘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02)